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合集下载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_安淑华

第13卷第4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 ol.13, No.42004年11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Nov., 2004收稿日期:2004–07–26作者简介:安淑华,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主要从事数学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安淑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摘要: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的重点偏重了“数学”,忽视了“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制度,采用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课程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4)04–0010–03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本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2004年夏天,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数学教育同行的交流以及参观听课,我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特撰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教育改革.例如,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NCTM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一系列标准大纲(例如教学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老师培训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NCTM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来3套标准合并为一套,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新认识,数学教育这个传统上被认为仅仅和数学有关的学科,逐渐发展为一门跨教育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综合领域.数学不再被认为是一门仅与数形有关的学问,它被认为是一门有规律、有序的实验学科.数学知识不再被认为是早已存在的不变真理,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学习,它被认为是可构建、可创造、可变的人类活动.人们可以用手工活动来学习数学.例如,我们的母亲(或者祖母)也许从来没有学过数学,但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绣出(或者剪出)相当复杂的、美丽的几何图案,她们实际上是在构建或者说是在做数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具有其普遍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人人可以建构数学.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英数学,而是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大众数学.另一方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的标准和大纲,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他们是引导启发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促进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学前知识,联系各种手工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来建构数学知识,老师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学习数学.例如为了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能成功地学数学,美国的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研究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教学法,并且结合实物、手工活动及结合实际生活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创造性.此次回国交流,笔者也听到一些关于国内有关数学教育改革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都属于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对待数学认识的新理念,自然促进了新标准、新课本的出台,也促进了数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影响下,任何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使数学教育改革不断地反省,探询正确的方向.例如,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经历了一场“数学论战”.2000年初,超过200个数学家联合起草的一封关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这封信在美国激起了一场支持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强烈的持久论战.反对改革者认为新的数学是“Fuzzy Math ”,这种数学缺少深度,水分太多,而改革者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他们认为孩子们可以从看、做、联系、探索等各种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改革的课堂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常被用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老师用实物、手动活动,联系数学的概念使数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意义、更易懂,但是在这种数学课堂中,创造性能力的教学法往往可能伴随着削弱基本技能、基本过程的熟练及精确的竞争能力.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谁将赢得这场“数学论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受益于数学教育改革.因为数学教育改革代表着多数孩子们的利益,所以它最终会为人们所理解和欢迎.2 中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还是数学上数学教育包括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数学”和“教育”.把“数学”还是“教育”放在首位,区别了一个国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其重点是放在“数学”上,而不是在“教育”上.这表现在我国的数学教育还是以传授严格的数学定义、公式、算法为主,强调严格的练习速度和熟练程度.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奥数班和补习班使得学生、家长、老师把数学教育放在攻克数学难题、偏题上而不是放在培养第4期安淑华: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1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上.中国目前虽然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本,努力向“教育”方向迈进,但是众多的补充教材和课后阅读材料都是教孩子们如何用技巧来解题,如何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这种偏重“数学”的现象给学生、老师们一种误导:解题能力强就是数学好.这种重“数学”的思想抹杀了成千上万因各种原因不能熟练解难题、偏题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放在重点位置,剥夺了孩子们欣赏数学美的权利,使他们一提到数学就只想到数字、公式、算法,而不知道数学和文学以及其它科学的内在联系.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美国的数学老师是如何联系数学和文化历史艺术的.美国的小学数学老师最喜欢用的儿童文学书之一是一本叫做《七巧板爷爷》的儿童读物.老师在数学课中把各个精彩有趣的故事用在教学中,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分数、几何和代数的兴趣,而且还把数学和中国的文化历史艺术联系起来.起源于我国的七巧板在美国的课堂中多年来被普遍使用,孩子们都知道七巧板所蕴藏的数学原理.而中国作为七巧板的起源地,却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用它来教数学,一般只能作为孩子们的课外玩具.笔者在国内有意识地问过一些大、中、小学生,他们很少在课堂上用过七巧板,也很少有人知道七巧板后面的数学原理.这个例子说明虽然我国有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由于数学教育的重点是放在“数学”上,使得老师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和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数学教学,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艺术力和想象力的有趣的传统精华.相反,数学教育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美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是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数学”上.尽管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论战,美国政府(如美国教育部,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要投入很大比例的资金来促进和扶持数学教育向教育研究方向发展.这种把重点放在“教育”上的结果,体现在每年美国都会产生数以百计的数学教育在科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上的成果.这些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给数学老师提供了新的理念及有效的教学法,也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和开拓多元智力的平等机会.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给美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连续的、有说服力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了美国数学教育领域更完善的发展.3 改革传统的应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中国数学教育改革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编写新的标准和新的课本,并且大面积地培训老师如何使用新的课本.然而这一切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发挥不出应有的能量,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虽然我国长期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学生多次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这种培养少数精英以及一试定终身的制度却抹杀了成千上万孩子的创造力及平等学习的机会.历年来有着不同智能的孩子被一次考试而关在省、市重点中学之外,关在高等学府之外.2004年夏天在北京听课时,中国老师问到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点,和我们一同讲学的美国同行回答了两个字:机会.在美国,学习的大门向每个孩子敞开,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上学,有机会取得进步,有机会重新考试,有机会上一流的高等学府.美国著名的教育家Spring指出[1],应试制度不仅用一次统一的考试决定学生的终身命运,而且给学生、老师、家长带来了很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使得社会从学生的一次考试成功与否来衡量老师、学校的教学水平,这种评价是相当片面和不合理的.现在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如奥数热和补习班层出不穷,无一不和应试制度有关.评价制度起源于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倡大众数学还是精英数学确定了评价的形式.美国提倡的是大众数学教育,教师认为人人能学会数学.因此美国老师总是在设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的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美国老师使用了大量手动活动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笔者曾作过一项中美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2004).这项问卷显示,大部分美国老师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增加数学知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成为合格的公民[2].然而大部分的中国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虽然这两种观点都同意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增强知识,但是美国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中国老师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这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下的不同教育观.这种结果自然导致前者是大众教育,后者是精英教育.在精英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地追求名校,意在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老师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其结果是他们的教学知识成长也受到影响.中国的老师非常艰辛地工作来培养孩子的熟练技能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然而老师并没有针对大多数孩子,而是培养了少部分精英,从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尽管中国近年来数学教育界做了很大努力,修改了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新课本,然而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不改变,评价制度也不可能改变,从而一切努力都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中国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应试制度不好,为什么美国却在加强考试制度?的确,美国近年来许多州都在加强考试制度,有23个州实行每年一次的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制度的加强主要是基于一些研究(如TIMSS)发现美国孩子的数学计算熟练能力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如新加坡、台湾、日本和德国),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计算熟练能力,美国政府2001年颁布的“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让一个孩子落伍),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个法令为美国教育界怎样教育孩子,并为联邦政府帮助中小学教学提供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考试制度的加强与中国的应试制度完全不同.美国的考试制度加强与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各州现在强调在“标12 数学教育学报第13卷准”基础上的大纲,“标准”基础上的课程教学,“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各州的数学课程标准与NCTM的数学课程标准是相一致的,所以考试的内容与NCTM的标准也是一致的.数学老师平时的教学也都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对学生各种评价也是根据标准设计得出的.例如加州长滩联合学区在1~12年级都精心设立了以“标准”为基础的学生评价手册以及相关的老师评价用书.学生评价手册的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有传统的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开放题和成长记录袋等.每一种形式的评价都和现行的“标准”一一对应.例如二年级的学生评价手册,对应的数学标准有代数标准、几何标准、测量标准、数的标准以及统计标准.老师的评价书里详细列出了每个评价标准的相关依据、评分准则,以及如何把学生的水平分成4个等级:熟练掌握、掌握、部分掌握、没有掌握.评价手册还给老师指出在教学中怎样利用评价结果.学生参与评价还表现在他们把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用直方图记录在数学成长记录袋中,从而使学生、老师、家长时刻了解学生在每个标准上的水平以及基础学习的强项和不足之处.这种在标准制度上的评价与标准基础上的教学相一致,从而推动了老师更有效地教学.第二,因为美国的考试是在标准基础上的,老师所教的内容就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内容,老师不用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猜题,让学生做难题、偏题,而是把精力放在怎样吃透标准的精神,按照标准的要求来教学.因为考试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学生家长对考试也没有压力,复习迎考也是在学校的正常课堂上进行,社会上很少有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的补习班.美国的大部分老师专心教数学,课后并不热衷于参与盈利性的补习班,学生也不愿意参加额外的补习活动,所有补习都在学校正常的课堂上完成.例如,笔者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了6年中学数学,曾经自愿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大学微积分考前复习指导,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周六半天的补习班,学校提供了免费的“比萨”午餐,以及其它奖励.然而只有10%左右的学生来参加补习以争取最后的冲刺.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平时课堂上学的就是考试的内容,如果平时认真学好就不需要考前花额外的时间复习,而学校却想帮助学生们通过AP微积分的全美统考.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可以免修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也会因为更多的人通过AP的考试而感到光荣.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社会上的补课热,虽然对学生、老师都有好处,但是这种暂时的利益会在未来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应试教育鼓励老师用很多精力去钻研难题、偏题,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设计有效的教学法上.学生长期在这种考试的训练下,其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下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一筹莫展.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很多留学生在国内考TOEFL时总是得高分,GRE比美国学生考得还高,但是很多人到美国后却听不懂课,讲不出话,实际能力比美国同级学生差得多.要彻底终结这种学而不实,学不以致用的局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必须完全改变.近年来国内有些地区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对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与标准大纲相脱离的应试制度不改变,素质教育还是难以取得效果,数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据报道,在有些地区开展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素质教育开展的不对,这只能说明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大纲不配套,考试题与“标准”不相符,和教学内容不相符.为了促进中国数学教育改革,考试的内容应当和“标准”相符合,和教学内容相符合.为了让所有具有多元智能的孩子受到公正、平等的评价,让数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更大,我国相应的与标准配套的评价制度一定要尽快建立起来[3].总之,中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改革,中国的数学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育”上,提倡“人人学数学,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应当改革不配套的应试制度,建立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参考文献][1] Spring J. Education and Risk of the Global Economy [M].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1998.[2] Shuhua A. The Middle Path in Math Instruction: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Math Education [M]. Lanham, Maryland:Scarecrow Education, 2004.[3] 安淑华.数学教育中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5–8.Thinking about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AN Shu-hu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U.S.A)Abstract: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a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had promoted the chang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K-12. Based on many years Chinese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 the focu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stressed “mathematics” rather than “education”. To successfully reform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it’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hange of examin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mathematics standards.Key words: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curriculum standards; assessment[责任编校:陈汉君]。

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的几点思考(作者:傅学顺)傅学顺(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广东广州 510631)摘要:我国数学课程改革必须适合我国国情,要以中小学教育实际为基础.应保护我们的民族成就,不可盲目与其它国家接轨.由于国情不同、大纲各异,因此切忌将我国大纲与其它国家大纲盲目乱比.电脑对我们的学习确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并不是“凡电脑会做的都无需学习”.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打好基础,而打基础的最佳时机在初中,平面几何思维训练是开发智力的最佳工具,因此,不应在初中削弱平面几何.高中阶段应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不应将数学归纳法等内容砍去.关键词:数学思维素质;民族成就;课程改革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3)024)066-04“十六大”报告庄严提出,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并提醒全国“要有忧患意识”,这非常有针对性也非常及时.联系到数学教育,这同样是对教育的要求.由此引发了笔者对数学课程改革过程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中学数学课程改革方向是什么,究竟该谁接谁的轨?国情不同,如何比照各国的各种大纲?电脑会做的是否就无需去学习?减负该减什么,哪种题材绝不能减反要加强?这些问题至关重要,早就已经暴露且非常突出,本文将据理举实力陈之.1、该谁接谁的轨我国中学数学课程是先进的,先由华罗庚、傅种孙等前辈拟定,经由杨秀峰、蒋南翔诸公核准;文革后周荣鑫、李铁映、朱开轩诸公还加进了微分初步和中学数学竞赛普及化.有一段30年时期“运动”连连,变化多多,唯数学大纲岿然不动,虽不敢自诩为世界第一,但肯定名列前茅.它的缺陷是理论脱离实际,硬件设施,比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待改善.我国留学生在美国名列前茅,一归功于祖国先进的理科教育,二归功于华人的艰苦卓绝,三归功于美国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四归功于美国优越硬件.换言之,要说“与美国接轨”,就说与接理论联系实际和优越硬件2项接轨.把严格的逻辑推理改为特殊情况下的实验验证,以实验之精确或选择题胡猜,代替逻辑推理之准确,误以为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像三角测量一类联系实际反而不沾边.美国上世纪中叶数学课程破而不立的改革方向是错的,这是全世界不争的事实.加上公立学校“放野鸭子”不考试,以及发明选择题、猜测性、投机性考试,美国的数学教育立即滑到世界第13~15位.美国虽有犹太人把它的经济撑起,有欧裔、亚裔留学生把它的科技和大学教育撑起,但经济萧条2年至今不起.在美国总统、国会、以斯坦福大学为代表的教育界等朝野上下,对中小学教育落后表示了极大不安,正图谋良策如何振兴,如何使数学教育能与中、俄、印、日、新等国家接轨之际,有人竟提出中国数学教育应与美国接轨,片面宣传美国中小学教育如何“先进”,同时把祖国教育说得一无是处.我国正是靠自己的数学教育和理科教育体系培养的人才,仅50年光景就已经把我国的科技总体水平,从落后150年追到只差30年以内;如果没有那段时期的“运动”,使知识分子的神经老是处于极度紧张状态,这个差距当在15年以内甚至没有差距.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连它培养的人才,不仅都是“可持续发展型”的,而且是“加倍发展型”的,我们连28岁的卫星发射总指挥都培养出来了!这是稍有良知者对中国教育和人才素质的基本估计;在最终实现“零距离”的未来15~20年以内,用获得诺贝尔奖与否来衡量教育成败显然是不公正的.墨西哥等中南美国家离美欧最近,工资水平又低,为什么外资反而舍近求远涌入我国?就因为我国教育功底扎实、人才水平高,连打工仔的科技素质都是最高的,学技术改技术都快,产品质量、数量上去也快,能带来可观利润.2、国情不同且大纲各异能否乱比走马观花或懂点外语不动脑筋就谈“比较教育”的人士,最喜欢把我国大纲与洋人的国家大纲作比较来混淆视听,指责“我国大纲高出一两个年级致使学生负担过重”,因而必须比照着来砍自己的大纲,完全无视国情不同、实际情况各异.美国和日本的大学都是自行招生而无统考.日本的国家大纲是拿高中毕业文凭的大纲,并非高校招生大纲.高校招生各有各的大纲,高中生只得跟着自己要奋进之高校的招生大纲打转,下午三四点从公立学校出来并不回家,随即钻进私立补习学校,进行有针对性的并非“炒冷饭”的高级补习.特别是那些要考早稻田大学、帝国大学、东京大学等名牌的中学生.在美国,公立中学才用国家大纲,平时无家庭作业也不考试,等着这些中学生的乃是“野鸡大学”.私立学校要求严格,平时布置作业且常常考试.名牌大学招生直接分配名额到挂钩的名牌中学;根据各中学的实际大纲、实际教学水平、特别是历年从该校招来的学生的实际表现,来确定当年给予的名额,乃造成名牌中学的周围房价、房租都比其它地方贵很多,甚至贵一两倍.华人在纽约和加州开办的中文学校用的竟是祖国的大纲,目标则是帮华人子弟挤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斯坦福等名牌大学;每年全美评出40名“杰出中学生”,华人子弟皆占相当大比例,中文学校功不可没.我国大纲既是拿高中毕业文凭大纲,又是统考大纲.我国根本不可能像日美那样高校自行招生.否则:(1)腐败面将猛扩,拉关系走后门将不可收拾.当年“推荐工农兵学员”上大学就是教训;1985年起搞“直升”,头一两年还可以,从第三年起就乱来,多少大中学校领导互相“关照”,让子女亲属混上了大学,人大代表为此呼吁了10年才刹住此风!(2)千万考生出动,交通拥挤将不亚于“旅游黄金周”,而且旷日持久一个季度,交通将不堪重负;家长也负担不起外加旅费,势将造成更多大学新生申请助学贷款,使银行呆、坏帐大增.(3)各中学的教学秩序将大乱或无所适从,每年最迟从5月份起高三就得“放鸽子”.(4)将加剧各省市的地方保护主义、各省市矛盾和东西部的差距.(5)命题主办者搞“办班”露题赚钱、泄题等各种舞弊案件将大增.中国科技既然比人家落后30年,中国青少年理当比别人更努力更刻苦,读更多的书,以便继续造就出能尽快缩短这个差距的“加倍发展型”人才.3、凡电脑会做的都无需学习吗“凡电脑会做的都无需学习”,幸好特此论点的人并非电脑专家,甚至不是学电脑专业的,毕竟不知道电脑的本事究竟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否则中小学几乎不能再开数学课,因为中小学课本的知识,电脑几乎全会,而数学思维方法电脑虽然不会,但课本上并没有.将来电脑还要发展.按照此种理论,大学的基础数学课将来也难幸免被砍.如此类推,总有一天,电脑将发展到人类再也无需开任何数学课,最后只剩下吃喝玩乐要“做”,大家也就不再失业. 其实,这个论点并非新发明,乃抄自上个世纪中叶的美国的教育家.美国小学生只学算术四则运算的概念,实际计算全赖计算器,造成服务员和工人碰到计算就反应迟钝.笔者2001年在美国超市就考过服务员多次,广州大学附中黄俊明校长等一行也在美国超市碰到类似情形.美国小学数学教师连“”都不会做,更不用提行程问题、流水问题、工程问题、鸡兔同笼等传统问题了,乃造成小学几乎与数学思维不沾边[1].由于美国青少年小学阶段就反应迟钝,上了初中正值生理发展微妙阶段,又碰到大砍平面几何连带逻辑推理训练,乃造成数学反应非常迟钝,往后学数学自然就“没戏”了,高中教师即使是神仙也“难做无米之炊”!电脑的发展是飞速的,几十年过后回头来看今天的电脑,就好比今天看“过气”的算盘;亦好比我国火药、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当时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可是到了1840年却不过是挨打的水平.电脑的发展靠谁,靠买美国的技术?休想,美国的最高级电脑至今还是、将来仍是维持其“单极”独霸的核心军事机密.认为“只需培养几个聪明绝顶的电脑工程师,其他人只需学会按电键或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就行了”的想法,是不符实际的.美国电脑称霸世界,靠的是800名电脑高级工程师,其中华人占五六成,这是塔尖上人物,塔身基础却立在亚欧2洲,只有不懂教育的懒人才会认为塔身基础立在美国或者塔基根本不存在.4、能否采用“摘肺切肾减肥”式减负中央关于给中学生减负的决定无疑是正确的.焦点在于如何减、减什么? 我们这一辈人读书时,吃的是稀饭、馒头和蔬菜,每周上课6天,每天念书10—12小时,甚至星期天、寒暑假都在学习.如今的学生吃的是精粮、精肉和牛奶,每周上课却减至5天(许多人星期五午后就“开路”了),每天念书6—7小时甚至更少,假期回家享尽天伦或结伴旅游.这算不算大减负?以个别重点学校学生负担为例大做文章,定要闹到每周只干4天,每天只学半天,直到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也不考试才肯罢休?!其实,在报刊文件上大造减负舆论的行家,不是不知道再“减负”之后腾出来的“自由时间”,子女将不会主动拿来做学问、求发展或学外语,而只会增加泡网吧、电视、歌厅、酒吧、搞交际、找异性磨合的时间.致使另类精神病和神经病患者将猛增,另类自杀的青少年将不减反增,那时候这些行家又造什么舆论呢?难道要号召国人放弃勤劳而成懒虫?中国经历过百年挨打屈辱的苦难,就因为科技落后;科技之所以落后,一是由于封建制度专制、腐败且历时太长,二是由于中国只有零星、实证数学,没有逻辑学和几何学,也就不能孕育近代数学、自然科学和工业.培养人才关键是打基础,打基础的最佳时机不在小学、高中、大学,恰恰就在初中:(1)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发育最迅猛、最微妙阶段,也是智力发展最迅猛、最微妙阶段,不把2个方面合二为一,不把他们的心思引向积累知识和积极思维,势必走到享乐、结伙甚至偷吃禁果的邪路上去.(2)初中阶段懒惰化即思维“荒漠”化、治学“猴子掰苞谷”化,到了高中牛都拉不动.(3)平面几何的逻辑论证和寻找解法的训练,实际上是编电脑软件的初演,是“学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基础和起步,即平面几何思维训练确实是开发智力的最佳工具.(4)理科人才都是从中学阶段喜欢数理化开始的,早些时候则是从喜欢数学开始的,再早些则是从喜欢平面几何解题开始的.爱因斯坦、华罗庚、钱学森都是从喜欢平面几何的精妙推理开始其科学生涯的.数学人才一般是从喜欢解平面几何题开始向上冒尖的.因此,削弱平面几何是非常凶狠的一刀!一些人在削弱逻辑推理的同时,却大谈“我们加进了波利亚的合情推理”.这就怪了,合情推理的基础正是逻辑推理,因为合情推理随时靠逻辑推理来引发并加以检验,加以修补或否定;就像逻辑推理的基础是知识那样.知识犹如土壤,逻辑推理犹如秧苗.进而,逻辑推理好比土壤,合情推理好比秧苗,逻辑推理不娴熟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学波利亚方法,连水平不高的教师都难学哪!削弱了逻辑推理,加进合情推理岂不成了花架子、遮羞布.高中数学原大纲前一年半,主要包括初等函数、三角、立几全部、解几过半、数学归纳法、不等式、数列等7大题材.(1)首先将数学归纳法砍了.数学归纳法一砍,对有无限特殊情形的命题归纳出的猜想命题便无法证明(原来只有哥德巴赫猜想类不能证),特别是含递归公式类数列题必定要挨刀.数学归纳法是继欧氏几何公理体系之后第二个公里体系,又是创立群、环、域理论的模特,更是最先出现的计算机语言.换言之,把高中数学猜想的重头戏之一废了!(2)将立体几何从高一砍去,挪到高中后一半去排挤别的题材,不仅挤砍了这些题材而且立几自身也要砍掉相当多.立几的份量原占高一的一半,即仅此一项就相当于砍去了一个学期的份量.(3)砍了三角的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相当于砍去了算术四则运算的减、乘、除,砍掉了三角典例的3/4,以及三角与几何等题材的综合典例的十分之八九.这一项相当于砍去三角的一半.把话头拉回来,不等式也削弱了.可见,高中原大纲前一年半所形成的数学思维能力被砍过半,这是最要命的一刀!姑且不论高中原大纲后一半被砍情形,仅就初中挨一刀和高中前一半挨一刀而言,从数学思维能力训练角度来看,已经后退了2个年级,让中学数学老师如何“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新大纲?这是法制管不到却危害民族前程的行为:(1)数学尖子将随那“两刀”砍下而降2级.理科教育素质将随数学教育素质而大降,能达今天一流的学生将绝迹.能达今天二流的学生将是极少数,并将被外国大学或外资企业吸走,能达今天三流的学生将为明日中国掌舵,大学、国家实验室、国防军工将深受其害跟着降级.(2)计算机软件水平将大降,追软件大国印度、美国将更难.(3)中国留学生将很难拿到奖学金,很难得到外国大学和企业的青睐,将很难再给祖国传输高新技术.(4)只能打钩画圈和按键打印的百姓将大增;打工仔的数学和理科素质将大降,将很难学会新技术,外资企业的利润将下降.我国现在就靠高素质人才和价廉物美质高的中档产品闯世界.换言之,我国吃的是这2个“差距饭”.科学素质一降,加上工资水平渐高,中档产品随着质降价高,就会渐渐处处碰壁.美国靠高科技产品搞独霸,这些产品很少人买得起或不愿卖给别国;局部战争又很难打起来,军工产品必然积压;国民素质太低而工资水平却过高,导致中档民用产品的质和价都没法与中国等产品竞争(美国能源消耗已过多.温室气体排放过量已受世界谴责,也不可能发展此类生产),必须依赖进口.换言之,美国吃的却是2个“差距亏”.它的经济怎能不长期疲软而反弹无力?中国的出路在于保持教育水平,赖以保持发展速度.而不是赚了些钱,过上几天好日子.美国承认中国为大国了,就以为世界已经太平,从此可以“创造条件”让儿女们仿八旗子弟或照美国青少年那样放肆作乐,既误国又害家!当然,美国的出路则在于让其数学教育老老实实与世界接轨,赖以提高国民素质,并放弃独霸世界!。

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

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反思刘晓红(江苏省南通市第三中学,江苏南通 226001)摘 要:建国以来,我国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做了许多尝试,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高原期,回顾和反思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无疑对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走出高原期和新课程的成功实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改革;回顾;反思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16(2009)02-0121-02 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虽然不像数学课程的改革那样受到重视,理论性也不够。

但是建国以来,我国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还是做了许多尝试,并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

当前,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正处在一个高原期,回顾和反思我国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所走过的风雨历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无疑对我国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走出高原期和新课程的成功实施等,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改革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1.建国以来至“文革”前。

建国初期,我国中学数学教育界盛行的教学方法是“讲深讲透”,至20世纪60年代上半期又发展为“精讲多练”。

从“讲深讲透”到“精讲多练”也可看作是数学教学方法的一次改革。

但那时的“讲深讲透”和“精讲多练”实质上都属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是自上而下地学习苏联、学习凯洛夫《教育学》的结果。

2.“文革”时期。

在此期间,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

尽管广大教师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努力开展一些教学活动,然而教学方法的改革无从谈起。

3.1977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始终是教学改革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方面。

这次改革的特点是:①以当代国内外先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逐渐普及为前提;②着重研究“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与“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③研究与实践、引进与创新相结合;④地域广、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⑤一反以往各次教学改革“自上而下”的常规,完全是由基层发展起来的,具有群众性。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数学分析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教学质量
1、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把握好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使学生能够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注重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二、提高教学效率
1、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学习效率。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学习效率。

3、采用案例教学,利用案例教学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程理念下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5页

新课程理念下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word资料5页

新课程理念下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1 引言我国基础数学教育已进入实施新课程标准阶段。

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中学数学教师自主创新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但也对中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使中学数学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学数学教学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应对这些挑战,保障基础数学新课程标准的顺利实施与推进。

2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四年多的教育实践,使我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有了一些了解,而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还有许多不适之处。

于是根据我国学者多年来在中学数学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个人的体会,总结出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延续应试教育的旧理念“应试教育”是我国目前教育体制的一大弊病,尤其是在中学数学教学中这一现象更是严重。

教师往往只注重考试结果和内容,强调复杂的数学技巧和训练而忽视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也以应付考试为学习目的,平时不重视数学和数学学习的本质,考试前夕加班加点的突击复习,考场上只想着怎样抄出令家长满意的成绩。

试想这种教学理念,以及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目的,如何能实现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目标。

2.2 教学内容和体系一成不变现行的中学数学教学体系,内容上要求面面俱到,理论上追求严密,即使新课标中删除的内容,教学中也不忘给补回去,造成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缺少数学各分支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很好地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没有很好地体现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之间的自然联系。

造成学生只善于做常规题,而与日常事务、日常生活联系的应用意识差,动手能力弱。

2.3 教学方式单一在教学方式上,“满堂灌”的现象依然突出,教学过程呆板,缺乏探究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缺少互相的合作与交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够。

大部分的中学数学教学主要还是粉笔加黑板,教师以书本内容为主,枯燥地讲授数学的理论知识,从概念讲解到定理证明再到例题、习题一味灌输。

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对数学教育改革的思考进入21世纪,我国正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永恒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进行数学教育改革。

总结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经验,结合我国《新课标》,我们的数学教育要适应数字化、信息化的未来社会,我认为在当前的改革中如下问题应特别关注。

1 正确处理数学教育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关系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就提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数学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育大纲指出,要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素质,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高。

关于数学素质的构成,一般指数学知识及其思想方法、数学语言、数学意识、数学能力等等。

要实施数学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数学教育置于从属和服务于素质教育的位置,努力促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推进数学素质教育进程,更新教育观念,建立大众数学的新观点,培养学生学数学、懂数学、用数学的能力,使之具有基本的数学素质;牢牢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从数学知识、数学意识、逻辑推理和信息交流四个层面入手,向45分钟要效益,克服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冲破“讲得多”,“满堂灌”等束缚.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数学教师素质,这就需要教师在观念层次、知识层次、方法层次等方面都能达到相应的高度,这样才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达到提高数学素质的最终目的。

“大众数学有用数学”的思想体系极为重要。

它作为一种数学教育思想不仅在国外流行,而且得到了国内数学界的认同,它要求在教学中要更突出具有共性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它要求教学要重过程,重推理,重应用,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它要求教学是发展的,动态的,结合实践的,这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因此,要实施数学素质的教育,就必须以大众数学有用数学为指导思想,以此来进行教育实践活动。

2 正确处理书本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应用之间的关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课程标准强调书本知识、生活知识、社会实践性知识的联系。

关于数学教改的思考

关于数学教改的思考

关于数学教改的思考摘要:长期以来,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一切为升学服务,教师为升学而教,学生为升学而学,这严重违背了教育规律。

教师为应付考试随便增加课时,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的训练,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困惑出路一、数学教改的困惑教改是教育事业的百年大计,是使中国数学教育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然而纵观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数学教改实践活动,却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如下一些使人感到困惑的现象。

1、忽视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目前数学教改活动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便是重视知识和解题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极为令人担忧的现象,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则是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通过自学来获得。

所以教学活动中要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不仅仅只适用于语文教学。

由于受到升学率的冲击,在高、中考指挥棒的指挥下,迫于各种社会压力,目前教改实践中很多采用的是灌知识,讲题型,遨游于题海,教改老师有口难言,学生疲惫不堪。

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被忽视了的问题。

2、教改活动中不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数学教改的参与者多是各级教研员及数学教师,在这些教研员中,很多教研员很有理论知识,但却很少进行实践活动,多数教研员通过书本方面的学习掌握了很丰富的理论知识,并且具有教改方面的能力,但通常却是“关起门来做学问”,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另一种情况是很多数学教师,由于通过多年的教改实践,总结了一些教改经验,并且有些经验具有宣传、推广的价值,但限于自身的文化素质,难以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因此,这些教师的教改活动一直处于自发的低级阶段,且容易出现“坐井观天”,成为“狭隘的经验主义”,以致于固步自封。

此外,很多教师的教改在盲目地进行,缺乏理论的指导,结果只能是理论的模糊导致实践的盲目,没有达到教改应该达到的目的。

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几点思考

改革初中数学教学方式方法的几点思考
题的能力。
0 6 2 5 5 2 )
关键词 : 数 学 教 学 教 学 方 式
教 学 以逻 辑 分 析 为 主 的 学 科 ,初 中数 学 教 学 作 为 启 蒙 阶段 , 并 非 只是 为 了教 会 学 生 得 到 结 果 。 而 是 为 了教 会 学 生 如 何得到结果 。 因此 . 数 学 教 学 的 根 本 目标 是 教 会 学 生 解 决 数 学 问题 的 思 想 与 方 法 。《 义 务 教 育 数 学 新 课 程标 准 》 中提 出 : “ 数 学 教 学 不 仅 要 传 授 给 学 生 数 学 知识 和 基 本 技 能 、 方法 , 而 且要 注 重 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以及 探 究 、 阅读 、 交流 、 创新能力 , 改 善 学 生 的学 习方 式 . 关注学生在情感 、 态 度 和 价 值 观 等 方 面 的 发展 , 凸 显 以学 生 的 发 展 为 本 的教 育 理念 。 ” 按 照这 个 要 求 , 笔 者 结 合 教 学 实 践 就 初 巾数 学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的 改 革 谈 谈 体 会 。 依 据 数 学 课 程 标 准 改 革 数 学 方 式 与 方 法 初 巾数 学 教 师 要 想 实 践 思 想 与 方 法 的 教 学 .首 先应 该 把
式 与方 法 的教 学 研 究 。 二、 在 备 课 过 程 中 体 现 教 学 方 式 与 方 法 的 改 革
教 师在 备课 过 程 巾 应 该 统 筹 全 局 、 综合考虑 。 将 每 一 节 课 的 数学 概 念 、 公式法则 、 命 题 定 理 等 知 识 点 与 步 骤 渗 透 到 教 学 计 划 巾 。 同 时要 注 意 不 同 阶 段 的 教 学 目标 、 教学 内容 、 教 学 顺 序和教学重点 , 在 不 同 阶段 将 知 识 与 方 法 融 会 贯 通 , 形 成 知 识 与 方法 的统 一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可 以 将 理 论 知 识 运 用 到 现 实 生 活 中。 数 学 与其 他 科 学 认 识 一 样 , 它是 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 , 其 认 识 的 发生和发展过程遵循“ 实 践一 认 识一 再 实 践 ” 的 路 线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是对 数 学 问题 的 解 决 或 构 建 所 做 的 整 体 性 思 考 ,它 的 产生源于生 活 . 又 在 理 论 巾得 以 发 展 , 同时 ,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也 需 要 在 生 活 中具 体 化 。 因此 , 在教 学 过 程 中借 助 现 实 生活 可 以 将数学思想方法具体 、 生 动 地 表 现 出来 。 如 在优 化 分 析 的课 程 中, 教学计划 巾以现实生 活中的烧水 、 沏 茶为案 例 , 教 育 学 生 如何找到最佳优化方案。 初 中教 师 不 但 要 将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的 教 学 内容 归 纳 到 教学 计 划 巾 .对 于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的教 学 过 程 也 应 该 表 现 在 教 学 计 划 中。 数 学 思 想 方 法 应 该 是 逐 渐 渗 透 在 教 学 内 容 中 的 , 比如 , 函数与方程 、 转化与化归 、 分类讨论 、 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 。 在 公式 、 定理与结论等规 律的推导过程 中, 教 师 应 该 强 调解 题 的 思想方 法, 让 学 生 了解 最 简 单 方 法 的 优 点 。 如判 定 两个 三 角形 是 否 相 似 的 常 用 思 维 、在 解 方 程 的过 程 中 首 先 消 元 降 次 等 常 用 方法。 在 复 习 旧知 识 学 习新 知 识 的 过 渡 阶 段 , 教 师 应该 引 导 学 生 结 合 新 旧 知 识 解 决 数 学 问题 .如 在 解 方 程 的过 程 中 可 以 运 用 化 简 公 式 的方 法 , 对代数 、 函数 、 方 程 等 问 题 进 行 相 互 转 化, 从 区别 巾 寻 找 联 系 , 从联 系中寻找 区别 , 逐 渐 地 将 思 想 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卷第4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 ol.13, No.42004年11月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Nov., 2004收稿日期:2004–07–26作者简介:安淑华,女,江苏南京人,博士,主要从事数学学科教学论研究.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安淑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摘要: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可以看到,中国的数学教育的重点偏重了“数学”,忽视了“教育”.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制度,采用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关键词:数学教育;改革;课程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04)04–0010–03 近年来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正在蓬勃发展,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新课本的广泛应用促进了课堂教学的变革.2004年夏天,通过与不同地区的数学教育同行的交流以及参观听课,我对我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产生了一些思考,特撰此文,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1 数学教育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趋势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进行不同形式的数学教育改革.例如,美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NCTM (美国国家数学教师协会)一系列标准大纲(例如教学与课程标准,评价标准,老师培训标准)的指引下,数学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NCTM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把原来3套标准合并为一套,并且增加了新的内容,使之成为新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改革呢?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随着人们对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重新认识,数学教育这个传统上被认为仅仅和数学有关的学科,逐渐发展为一门跨教育和数学及其它学科的综合领域.数学不再被认为是一门仅与数形有关的学问,它被认为是一门有规律、有序的实验学科.数学知识不再被认为是早已存在的不变真理,在等待人们去发现、去学习,它被认为是可构建、可创造、可变的人类活动.人们可以用手工活动来学习数学.例如,我们的母亲(或者祖母)也许从来没有学过数学,但是她们中的许多人可以绣出(或者剪出)相当复杂的、美丽的几何图案,她们实际上是在构建或者说是在做数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数学具有其普遍意义: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人人可以学数学,人人可以建构数学.所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强调数学不再是少部分人的精英数学,而是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的大众数学.另一方面,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促进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再适应新的标准和大纲,老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者,他们是引导启发学生建构数学知识的促进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联系学前知识,联系各种手工活动,日常生活经验和抽象思维来建构数学知识,老师们相信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功地学习数学.例如为了提供给每一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机会,让每一个孩子能成功地学数学,美国的老师们想尽一切办法研究设计了一系列新的数学教学法,并且结合实物、手工活动及结合实际生活来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及创造性.此次回国交流,笔者也听到一些关于国内有关数学教育改革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都属于改革发展中的必然过程.对待数学认识的新理念,自然促进了新标准、新课本的出台,也促进了数学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现代社会、文化、经济、科技的影响下,任何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必然会遇到阻力,必然会有不同的声音.但是,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才使数学教育改革不断地反省,探询正确的方向.例如,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它也曾经历了一场“数学论战”.2000年初,超过200个数学家联合起草的一封关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信在《华盛顿邮报》上发表.这封信在美国激起了一场支持与反对数学教育改革的强烈的持久论战.反对改革者认为新的数学是“Fuzzy Math ”,这种数学缺少深度,水分太多,而改革者的哲学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他们认为孩子们可以从看、做、联系、探索等各种方式中获得数学知识.在数学改革的课堂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常被用来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去发现新的数学知识.老师用实物、手动活动,联系数学的概念使数学变得更实际、更有意义、更易懂,但是在这种数学课堂中,创造性能力的教学法往往可能伴随着削弱基本技能、基本过程的熟练及精确的竞争能力.究竟哪一方是正确的,谁将赢得这场“数学论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将受益于数学教育改革.因为数学教育改革代表着多数孩子们的利益,所以它最终会为人们所理解和欢迎.2 中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放在教育上还是数学上数学教育包括着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数学”和“教育”.把“数学”还是“教育”放在首位,区别了一个国家对数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从我国多年来数学教育的实践中可以观察到,中国的数学教育,其重点是放在“数学”上,而不是在“教育”上.这表现在我国的数学教育还是以传授严格的数学定义、公式、算法为主,强调严格的练习速度和熟练程度.社会上层出不穷的奥数班和补习班使得学生、家长、老师把数学教育放在攻克数学难题、偏题上而不是放在培养第4期安淑华: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 11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上.中国目前虽然出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新课本,努力向“教育”方向迈进,但是众多的补充教材和课后阅读材料都是教孩子们如何用技巧来解题,如何提高解题的熟练程度.这种偏重“数学”的现象给学生、老师们一种误导:解题能力强就是数学好.这种重“数学”的思想抹杀了成千上万因各种原因不能熟练解难题、偏题的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对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重要的是,把“数学”放在重点位置,剥夺了孩子们欣赏数学美的权利,使他们一提到数学就只想到数字、公式、算法,而不知道数学和文学以及其它科学的内在联系.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美国的数学老师是如何联系数学和文化历史艺术的.美国的小学数学老师最喜欢用的儿童文学书之一是一本叫做《七巧板爷爷》的儿童读物.老师在数学课中把各个精彩有趣的故事用在教学中,不但激发了孩子们学习分数、几何和代数的兴趣,而且还把数学和中国的文化历史艺术联系起来.起源于我国的七巧板在美国的课堂中多年来被普遍使用,孩子们都知道七巧板所蕴藏的数学原理.而中国作为七巧板的起源地,却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用它来教数学,一般只能作为孩子们的课外玩具.笔者在国内有意识地问过一些大、中、小学生,他们很少在课堂上用过七巧板,也很少有人知道七巧板后面的数学原理.这个例子说明虽然我国有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由于数学教育的重点是放在“数学”上,使得老师忽略了日常生活中和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数学教学,有利于启发孩子们的创造力、艺术力和想象力的有趣的传统精华.相反,数学教育在美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美国数学教育的重点是放在“教育”上,而不是“数学”上.尽管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长期以来存在着激烈的论战,美国政府(如美国教育部,美国科学基金委员会),每年都要投入很大比例的资金来促进和扶持数学教育向教育研究方向发展.这种把重点放在“教育”上的结果,体现在每年美国都会产生数以百计的数学教育在科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上的成果.这些科学研究成果的产生给数学老师提供了新的理念及有效的教学法,也给成千上万的孩子们提供了展示和开拓多元智力的平等机会.这些研究成果也进一步给美国数学教育改革提供了连续的、有说服力的大力支持,从而促进了美国数学教育领域更完善的发展.3 改革传统的应试制度和评价制度中国数学教育改革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编写新的标准和新的课本,并且大面积地培训老师如何使用新的课本.然而这一切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发挥不出应有的能量,更起不到应有的效果.虽然我国长期采用传统的应试教育,使得我国学生多次在国际数学竞赛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这种培养少数精英以及一试定终身的制度却抹杀了成千上万孩子的创造力及平等学习的机会.历年来有着不同智能的孩子被一次考试而关在省、市重点中学之外,关在高等学府之外.2004年夏天在北京听课时,中国老师问到了中美教育的不同点,和我们一同讲学的美国同行回答了两个字:机会.在美国,学习的大门向每个孩子敞开,只要努力,人人都有机会上学,有机会取得进步,有机会重新考试,有机会上一流的高等学府.美国著名的教育家Spring指出[1],应试制度不仅用一次统一的考试决定学生的终身命运,而且给学生、老师、家长带来了很沉重的负担和压力,这使得社会从学生的一次考试成功与否来衡量老师、学校的教学水平,这种评价是相当片面和不合理的.现在中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如奥数热和补习班层出不穷,无一不和应试制度有关.评价制度起源于教育的目的,数学教育的目的是提倡大众数学还是精英数学确定了评价的形式.美国提倡的是大众数学教育,教师认为人人能学会数学.因此美国老师总是在设法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提高孩子的数学学习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的这种理念体现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使每个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美国老师使用了大量手动活动方法提高学生的兴趣,让数学和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数学学习变得更有意义.笔者曾作过一项中美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2004).这项问卷显示,大部分美国老师认为学习的目的是增加数学知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成为合格的公民[2].然而大部分的中国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的有用人才.虽然这两种观点都同意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增强知识,但是美国老师的重点是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而中国老师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这反映了两种不同制度下的不同教育观.这种结果自然导致前者是大众教育,后者是精英教育.在精英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地追求名校,意在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这样的结果会导致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阻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的成长.在这种教育理念下,老师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其结果是他们的教学知识成长也受到影响.中国的老师非常艰辛地工作来培养孩子的熟练技能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然而老师并没有针对大多数孩子,而是培养了少部分精英,从而给社会带来的价值也是有限的.尽管中国近年来数学教育界做了很大努力,修改了新的课程标准,编写了多种版本的新课本,然而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不改变,评价制度也不可能改变,从而一切努力都不可能从本质上改变中国数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也许有人会问,如果应试制度不好,为什么美国却在加强考试制度?的确,美国近年来许多州都在加强考试制度,有23个州实行每年一次的4年级、8年级、12年级的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制度的加强主要是基于一些研究(如TIMSS)发现美国孩子的数学计算熟练能力同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如新加坡、台湾、日本和德国),比较薄弱.为了加强孩子们的计算熟练能力,美国政府2001年颁布的“No Child Left Behind Act.”(不让一个孩子落伍),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都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个法令为美国教育界怎样教育孩子,并为联邦政府帮助中小学教学提供了方向.需要指出的是,美国考试制度的加强与中国的应试制度完全不同.美国的考试制度加强与美国的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是一致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美国各州现在强调在“标12 数学教育学报第13卷准”基础上的大纲,“标准”基础上的课程教学,“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各州的数学课程标准与NCTM的数学课程标准是相一致的,所以考试的内容与NCTM的标准也是一致的.数学老师平时的教学也都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对学生各种评价也是根据标准设计得出的.例如加州长滩联合学区在1~12年级都精心设立了以“标准”为基础的学生评价手册以及相关的老师评价用书.学生评价手册的评价内容是多元化的,有传统的选择题、简答题、解答题、开放题和成长记录袋等.每一种形式的评价都和现行的“标准”一一对应.例如二年级的学生评价手册,对应的数学标准有代数标准、几何标准、测量标准、数的标准以及统计标准.老师的评价书里详细列出了每个评价标准的相关依据、评分准则,以及如何把学生的水平分成4个等级:熟练掌握、掌握、部分掌握、没有掌握.评价手册还给老师指出在教学中怎样利用评价结果.学生参与评价还表现在他们把每一次的考试成绩都用直方图记录在数学成长记录袋中,从而使学生、老师、家长时刻了解学生在每个标准上的水平以及基础学习的强项和不足之处.这种在标准制度上的评价与标准基础上的教学相一致,从而推动了老师更有效地教学.第二,因为美国的考试是在标准基础上的,老师所教的内容就是评价学生学习的内容,老师不用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去猜题,让学生做难题、偏题,而是把精力放在怎样吃透标准的精神,按照标准的要求来教学.因为考试与教学内容相一致,学生家长对考试也没有压力,复习迎考也是在学校的正常课堂上进行,社会上很少有帮助学生通过各种考试的补习班.美国的大部分老师专心教数学,课后并不热衷于参与盈利性的补习班,学生也不愿意参加额外的补习活动,所有补习都在学校正常的课堂上完成.例如,笔者曾在美国德克萨斯州教了6年中学数学,曾经自愿参加过一次学校组织的大学微积分考前复习指导,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加周六半天的补习班,学校提供了免费的“比萨”午餐,以及其它奖励.然而只有10%左右的学生来参加补习以争取最后的冲刺.大部分学生认为他们平时课堂上学的就是考试的内容,如果平时认真学好就不需要考前花额外的时间复习,而学校却想帮助学生们通过AP微积分的全美统考.这样,一方面学生在大学可以免修这门课程,另一方面学校也会因为更多的人通过AP的考试而感到光荣.中国的应试教育带来的社会上的补课热,虽然对学生、老师都有好处,但是这种暂时的利益会在未来产生难以弥补的损失.这种应试教育鼓励老师用很多精力去钻研难题、偏题,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设计有效的教学法上.学生长期在这种考试的训练下,其创造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下降,遇到实际问题时就一筹莫展.最好的例子是中国很多留学生在国内考TOEFL时总是得高分,GRE比美国学生考得还高,但是很多人到美国后却听不懂课,讲不出话,实际能力比美国同级学生差得多.要彻底终结这种学而不实,学不以致用的局面,我国的应试教育必须完全改变.近年来国内有些地区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大方向对数学教育的改革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与标准大纲相脱离的应试制度不改变,素质教育还是难以取得效果,数学教育还是精英教育.据报道,在有些地区开展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降,然而这并不能说明素质教育开展的不对,这只能说明现行的评价制度和大纲不配套,考试题与“标准”不相符,和教学内容不相符.为了促进中国数学教育改革,考试的内容应当和“标准”相符合,和教学内容相符合.为了让所有具有多元智能的孩子受到公正、平等的评价,让数学教育的改革步伐更大,我国相应的与标准配套的评价制度一定要尽快建立起来[3].总之,中国的数学教育改革大方向是正确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改革,中国的数学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育”上,提倡“人人学数学,处处有数学”的大众数学,应当改革不配套的应试制度,建立在“标准”基础上的评价制度,为所有的孩子提供平等的多元化的发展机会.[参考文献][1] Spring J. Education and Risk of the Global Economy [M]. Mahwah N J: Lawrence Erlbaum, 1998.[2] Shuhua A. The Middle Path in Math Instruction: Solutions for Improving Math Education [M]. Lanham, Maryland:Scarecrow Education, 2004.[3] 安淑华.数学教育中的行动研究[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2):5–8.Thinking about Chines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AN Shu-hua(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U.S.A)Abstract: The reform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was an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progress of society. The new mathematics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had promoted the chang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s in K-12. Based on many years Chinese mathematics teaching practice, the focus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stressed “mathematics” rather than “education”. To successfully reform mathematics education in China, it’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change of examin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new mathematics standards.Key words: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form; curriculum standards; assessment[责任编校:陈汉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