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的新陈代谢教案

合集下载

高二生物第三章 复习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二生物第三章 复习名师精选教案 人教版

高中生物第三章复习课教案人教版二、熟悉考试说明做到心中有数生物的新陈代谢《考试说明》(1)酶酶的发现酶的性质(高效性/专一性)(2)ATP高能磷酸化合物ATP与ADP的互相转化ATP的形成途径(3)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运输、利用和散失合理灌溉(4)植物的矿质营养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合理施肥(5)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发现叶绿体中的色素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意义(6)人和动物体内糖类/脂类/蛋白质的代谢糖类代谢脂类代谢蛋白质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与人健康的关系(7)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呼吸作用的意义(8)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新陈代谢的概念(同化/异化,物质/能量)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自养/异养,需氧/厌氧)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综览单元脑中有图C 6H 12O 6 −→−酶2C 2H 5OH + CO 2 + 能量C 6H 12O 6 −→−酶2C 3H 6O 3 + 能量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的联系呼吸作用的意义五、掌握规律与方法 不断提高层次按新陈代谢的性质综合分为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物的物质代谢特点、基本过程、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综合; 第二个层次是生物能量代谢过程以及与物质代谢之间关系的综合。

复习本专题时,应抓住新陈代谢的本质,按知识的内在联系,将初、高中生物相关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体系如图。

(一)以人营养为例,将初高中生物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分析说明第一个层次的综合方法人类(全部异养生物)所需食物归根到底是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食物进入人体内其代谢全过程与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排泄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图解如图(自张体粹)。

由图可知:人体内物质代谢全过程包括三个连续的阶段:(二)以太阳光能转变为人体生命活动所利用的能量为例,将初、高中生物学有关能量代谢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图解如下:。

初中生物动物的进化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进化教案

初中生物动物的进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2.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3. 理解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重点:1. 动物进化的历程;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教学难点:1. 生物进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化石标本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2. 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知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动物进化的历程;2. 学生观看化石标本或图片,了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动物进化的历程: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2. 讲解化石的形成和特点,强调化石是生物进化的证据;3. 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内因——遗传变异,外因——自然选择、隔离、遗传漂变等。

四、互动环节(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生物进化对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3. 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 教师补充和完善总结。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动物进化树;2. 思考并回答:生物进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课堂讲解、互动环节和课堂小结等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动物进化的历程、化石的形成和特点,以及生物进化的原因。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同时,通过课后作业的设置,使学生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九年级科学动物新陈代谢

九年级科学动物新陈代谢
激素调节的重要性
激素调节对于动物的生长、繁殖和生存至关重要。激素分泌的异常会导致各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 疾病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小肠
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 主要负责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 分。
口腔
包括牙齿、舌、唾液腺等,负要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中的 蛋白质和部分脂肪。
大肠
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食物
通过物理和化学方式将食物分解 为小分子,如氨基酸、单糖和脂
肪酸等。
吸收营养
将消化后的营养成分吸收进入血液 或淋巴系统,供身体各部分使用。
新陈代谢的重要性
1 2
新陈代谢为生物体提供能量
生物体通过摄取食物来获取能量,这些能量在新 陈代谢过程中被释放出来,用于维持生命活动。
新陈代谢合成生物体所需的物质
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通过合成反应生成所 需的物质,如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
3
新陈代谢调节体温和环境适应
生物体的体温和环境适应能力受到新陈代谢的影 响,通过调节新陈代谢速率,生物体能够应对不 同的环境变化。
维持水分平衡
通过排除多余的水分,排泄系统有助 于维持动物体内的水分平衡。
调节电解质平衡
排泄系统通过排除多余的电解质,如 钠、钾和氯,来维持动物体内的电解 质平衡。
维持酸碱平衡
排泄系统通过排除酸性和碱性的废物, 帮助维持动物体内的酸碱平衡。
排泄过程
血液过滤
肾脏通过过滤血液,将废物和多余物质排除到尿 液中。
排泄废物
将未消化的食物残渣和排泄物排出 体外。
消化过程
01
02
03
物理消化

畜禽解剖生理电子教案

畜禽解剖生理电子教案

第1章畜禽体的基本结构一、授课章节1.1动物细胞二、学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膜的功能。

3.细胞质中“一网、五体、三微”的功能。

4.新陈代谢、感应性、有丝分裂的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细胞的基本结构。

2.细胞质中细胞器的功能。

3.细胞的有丝分裂。

难点:各动物血细胞的形态。

五、教具显微镜、各种动物血液涂片六、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Ⅰ.导入复习旧课:解剖学的概念、解剖学的分类。

本次课的学习要介绍的是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质内含有的细胞器及功能。

II.新课一、动物细胞的形态和大小细胞是构成生物体和进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最大的差别是植物细胞具有细胞壁,而动物细胞没有。

二、动物细胞的结构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一)细胞膜细胞膜是包围在细胞表面、具有一定通透性的生物膜。

细胞膜具有保持细胞形态结构完整、保护细胞内含物、进行物质交换等功能。

(二)细胞质细胞质是位于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生活状态下呈半透明的胶状物质。

细胞质由基质、细胞器及内含物组成。

内质网线粒体五体中心体核蛋白体高尔基复合体细胞器溶酶体微体三微微管微丝(三)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遗传信息,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分化和繁殖等活动。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和核质。

三、一些典型的动物细胞形态圆形椭圆形方形细胞形态柱形扁平形梭形星形四、细胞的生命活动(一)新陈代谢(二)感应性(兴奋性)(三)运动(四)生长与繁殖(五)分化、凋亡和坏死提示: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保养方法。

III.例题讲解,巩固练习细胞的基本结构:见§第一章第一节动物细胞的结构IV.小结V. 作业简答题:1.细胞膜的功能有哪些?2.细胞的基本结构?3.简述细胞的结构?一、授课章节1.2基本组织二、学时安排2学时三、教学目标1.动物体基本组织的分类。

2.四大组织的基本特征,分布哪些部位。

初中生物新陈代谢教案

初中生物新陈代谢教案

初中生物新陈代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新陈代谢的种类和过程;
3. 能够举例说明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新陈代谢的种类和过程;
3. 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10分钟)
让学生观察一段运动的视频,并讨论在运动时生物体内发生了什么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新
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新知讲解(20分钟)
a. 讲解新陈代谢的概念:新陈代谢是生物体内一系列生化反应的总称,包括物质的吸收、
运输、分解和合成等过程。

b. 介绍新陈代谢的种类:新陈代谢可分为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两种,有氧代谢需要氧气参与,无氧代谢不需要氧气。

c. 解释新陈代谢的过程:新陈代谢包括细胞呼吸、物质合成等过程,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
长和生存的重要环节。

3. 练习与讨论(15分钟)
设计一些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新陈代谢的作用,并举例说明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加深理解和印象。

4. 总结提升(5分钟)
总结新陈代谢的概念、种类和过程,强调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进行
思考和探索。

四、作业布置:
布置一道简单的题目,让学生回答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并在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新陈代谢的重要性。

五、教学反思:
本堂课通过观察视频、讲解知识、讨论案例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新陈代谢概述高中生物教案

新陈代谢概述高中生物教案

新陈代谢概述高中生物教案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新陈代谢的基本过程和原理。

3. 能够解释新陈代谢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 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

2. 新陈代谢的两大过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3. 新陈代谢与生物体的健康关系。

三、教学难点:
1. 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2. 理解新陈代谢对生物体健康的重要性。

四、教学过程:
1. 概念讲解:介绍新陈代谢的定义和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新陈代谢在生物体内的重要性。

2. 过程分析:讲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基本过程和原理,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呼吸对生物体产生的影响。

3. 练习与讨论:设计相关案例和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和讨论加深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4. 总结归纳: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与学生一起探讨新陈代谢与生物体健康的关系。

五、教学效果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解释新陈代谢的概念和作用。

2. 学生能够区分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

3. 学生能够理解新陈代谢对生物体健康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
1. 给学生布置相关练习题,加深对新陈代谢的理解。

2.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新陈代谢的过程。

3. 组织学生研讨新陈代谢在不同生物体内的作用和影响。

教案编写人:XXX
日期:XXXX年XX月XX日。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ATP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ATP

高中高一生物教案:新陈代谢与ATP教学目标知识方面1、理解ATP的分子简式及其结构特点2、理解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中能量代谢中的意义3、理解ATP的形成途径4、掌握ATP是新陈代谢的直接能源,并理解ATP作为能量通用货币的含义能力方面学生通过分析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及其对细胞内供能的意义,初步训练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让学生在分析自己身体内发生的ATPADP循环及其重要意义过程中,体验到生物学原理在生产实践中的价值,加强学生对身边的科学(RLS)这一理念的理解。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1、对于ATP的分子结构,教材首先介绍了ATP是腺嘌呤核苷的衍生物,分子简式为AP~P~P,其中A代表腺苷,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代表高能磷酸键,然后从比较高能磷酸化合物释放能量的标准数值和ATP释放能量的数值入手,使学生很信服地认识到ATP的确是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对于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材中首先介绍了ATP水解和重新合成的过程:ATP与ADP的转化中,ATP的第二个和第三个磷酸之间的高能磷酸键对于细胞中能量的捕获、贮存和释放都是很重要的。

第二个高能磷酸键的末端,能很快地水解断裂,于是ATP转换为ADP,能量随之释放出来以用于各项生命活动;同样,在提供能量的条件下,也容易加上第三个磷酸,使ADP又转化为ATP。

在ATP与ADP的转化过程中都需要酶的参与,活细胞内这个过程是永无休止地循环进行的。

同时还介绍了ATP与ADP的这种相互转化是十分迅速的,ATP在细胞中的含量是很少的,如肌细胞中的ATP只能维持肌肉收缩2钞钟左右。

从而易于引发学生讨论ADPADP循环的意义,同时可使学生加强ATP是生物体维持各项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的观点。

3、对于ATP的形成途径,教材是在介绍了ADPATP循环的基础上,从动物(包括人体)和绿色植物两方面进行了阐述。

对动物而言,产生ATP途径是是氧化磷酸化,即呼吸作用;对植物而言,产生ATP 的过程包括氧化磷酸化(呼吸作用)和光合磷酸化(光合作用)。

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案

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案

新课程标准初中生物教案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生物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加深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探索。

教材:《初中生物教材》
教学内容:
第一课:生物的起源和演化
1. 生物起源理论
2. 生物的分类和特征
3. 生物的演化历程
第二课:细胞与细胞器
1.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3. 细胞的分裂和增生
第三课:遗传与变异
1. 遗传物质DNA的结构和功能
2. 遗传变异的原因和途径
3. 遗传规律的实践应用
第四课:生物的代谢
1. 新陈代谢的基本概念
2. 植物光合作用和动物呼吸过程
3. 代谢过程在生物体内的意义
第五课:生物的生长和发育
1. 生长和发育的规律
2. 生物体的生长调节
3. 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1.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

2.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生物实验过程,加深对生物原理的理解。

3. 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多媒体资料,展示生物图像和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评价方式:
1. 考试评价:定期组织考试,测试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堂互动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主动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3. 实验报告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表现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教学反馈:
及时收集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新陈代谢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新陈代谢的特点,了解单细胞动物与外界直接进行物质交换,理解内环境的概念,了解单细胞动物、低等多细胞动物、高等多细胞动物消化食物的特点,理解哺乳动物(人)的消化、吸收过程。

理解糖类、蛋白质的中间代谢,了解动物体能量代谢的概况。

了解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2.通过观察小肠内膜结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通过对自然界各种能源物质,以及能源物质之间的关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推理、判断的思维能力。

3.通过对小肠结构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普遍现象,从而对学生进行生命科学观点的教育。

通过学习动物新陈代谢过程中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互相联系、互相依存,同时交错进行的知识,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生命物质不断更新、运动等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

重点、难点分析1.本课题的重点是动物代谢的特点,内环境的概念,糖类、蛋白质的代谢。

复杂的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只能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且动物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过程是靠各个器官、系统分工协作来完成的。

理解内环境以及内环境在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是学生理解动物代谢的基础,将此放在全课开始讲,既重要,又不太好讲,建议从三个层次进行讲解。

首先讲清什么是内环境。

第二个层次讲清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第三个层次讲清体内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以新陈代谢为主线,将人体的器官、系统加以归纳。

2.本课的难点是糖类、蛋白质的代谢,三大营养物质代谢的关系。

糖类、蛋白质的代谢,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狭义的物质代谢是指细胞内物质的合成与分解。

细胞内的物质变化微观、抽象,同时涉及到许多生化问题,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这部分内容不必讲得很深,但最好能与卫生保健问题结合起来。

例如,糖代谢与低血糖的原因和防治结合起来。

糖代谢也可和肥胖问题结合起来讨论。

蛋白质代谢结合氮平衡,人体必需氨基酸来学习,会使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

还应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例如,初中生物学中学习过的消化、吸收,营养物质运输过程的知识,以及代谢终产物排出的知识,把这些知识利用好,唤起学生的回忆,温故而知新,学起来就较容易了。

教学过程设计一、本课题参考课时为四课时。

二、第一课时:1.导入: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①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新陈代谢,植物代谢有什么特点?②动物代谢与植物代谢有什么不同?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人和动物与绿色植物不同,其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有机物不能利用无机物来合成,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绿色植物。

绿色植物为自养生物,人和动物为异养生物。

动物与其它生物一样,是不能离开环境而生存的,动物必须从环境中获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并将体内产生的废物排到环境中去,这就涉及到体内细胞如何与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问题。

2.体内细胞的物质交换内容,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确,草履虫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而多细胞动物,例如人体,是由数目庞大的形态、结构、功能不尽相同的细胞构成,除了表面的几层角质化的死细胞和空气直接接触外,绝大多数细胞与外界环境是不相接触的,那么这些与外环境隔离的体内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是如何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这依赖于人体的内环境。

什么是内环境?这就从人体内的液体讲起,让学生明确下面的三方面的问题。

3.明确什么是内环境。

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液体,统称为体液,它约占人体总重量的65%以上,若将体液理解为人体内的水分,是不对的,实际上体液指的是人体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物质而言。

体液约2/3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约1/3存在于细胞外部,细胞外液又包括血浆(强调是指血液的液体部分,不包括血细胞),细胞之间的组织液(皮肤撞破后没出血,只渗出淡黄色的液体,这就是组织液),还有淋巴管内的淋巴。

体内细胞就浸没在这液体环境中。

对于细胞来说,就是生活在液体环境中。

因此,内环境就是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共同组成的,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保持相对的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为防止学生概念上的混淆。

归纳如下:内环境对细胞生活有什么意义呢?细胞新陈代谢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都是直接由细胞外液提供的,而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如尿素、二氧化碳、水等,也必须先排到细胞外液中。

一句话,没有内环境,体内细胞就不能生存。

4.明确内环境中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

首先告诉学生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差别。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存在于血管中,与组织液成分相似,但组织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血浆可以在血管中流动,但组织液并不能自由流动。

淋巴是存在于淋巴管中的液体成分,它与组织液相似,但淋巴中含有乳白色的中性脂肪。

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细胞间隙,就形成了组织液。

经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后,组织液又可被重新吸收回到毛细血管中,也可透过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

淋巴经淋巴循环,由胸导管和右侧淋巴管进入左右锁骨下的静脉,又回到血液中。

可用图解(图2-17),帮助学生理解。

通过图解,帮助学生总结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的组织液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物质交换,再通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和消化、呼吸、排泄系统的功能,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可以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了。

5.明确与新陈代谢直接相关的四个系统。

体内细胞如何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呢?可以提这样几个问题进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①外界的营养物质如何到达身体每一个细胞的?②细胞进行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可需要的氧气又是如何到达细胞的?③细胞代谢产生的水、CO2、尿素等代谢终产物又是如何排出体外的?最后教师用下图(图2-18)将此部分知识串起来。

从图中看出:与体内细胞进行物质交换,也就是与新陈代谢有直接关系的是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而内分泌系统和神经系统起着调节作用。

三、第二课时:1.复习提问,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是通过内环境而实现的,什么是内环境?内环境中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内环境对于细胞生活有什么意义?提问后,由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间接地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而引出物质代谢。

2.物质代谢的教学内容是代谢的一种重要类型,由于动物体内的物质代谢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问题多,知识面广,内在联系紧密,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上,可将知识进行串联,形成纵向的知识链,并在每一环节上提出问题,沿着这些问题进行展开,扩展成知识网。

我们可以沿着这样一个纵向的知识链: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小分子营养物质→构成细胞内的物质→细胞内物质的分解放能→代谢终产物提出以下问题:(1)大分子的营养物质如何分解为小分子的营养物质?(2)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是怎样被人体吸收的?(3)小分子的营养物质又是如何到达全身细胞的?(4)进入细胞的营养物质又是如何被细胞利用的?代谢终产物是如何产生的?按着这上述问题的思路,将问题展开。

3.首先明确食物的成分和消化的概念。

先请学生说:昨天吃了哪些食物(食谱),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食物中所包含的营养成分——水、无机盐、维生素、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等。

这些营养物质中,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因分子小,结构简单,溶于水,可被直接吸收,而糖类(除单糖)、蛋白质和脂肪都是大分子,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必须经过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舌头搅拌、胃肠蠕动,使食物发生形状大小的改变)和化学性消化(消化液中消化酶的催化作用,使食物发生质变),使之转化为小分子的结构简单的、溶于水的有机物,才能被吸收和利用。

因此,消化是指食物中的大分子、结构复杂、难溶于水的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的、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生理过程。

在此基础上引出消化的方式。

4.各类动物消化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细胞内消化,即细胞直接吞噬食物后,在细胞内酶的作用下,对食物进行消化,如草履虫、变形虫的身体,本身就是一个细胞,它们对食物的消化就属于细胞内消化;人体白细胞吞食细菌,实际上也属于细胞内消化。

细胞内消化是较为原始的消化方式。

另一种是细胞外消化,即食物在消化腔或消化道内进行消化,环节动物以上的动物对食物的消化都属于细胞外消化。

有的动物对食物的消化,既有细胞内消化,又有细胞外消化,如腔肠动物水螅等。

细胞外消化比细胞内消化高级,因为消化腔和消化道容积大,消化酶多,所消化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都大大增加了。

所以动物的消化方式,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即从细胞内消化进化到细胞外消化。

5.食物怎样被消化成小分子的营养物质?此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一下人体的消化器官及消化腺、消化液和所含的消化酶的知识(因这部分知识初中都学过,只需看着模型或挂图即可,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成以下的内容:6.由于小肠本身分泌多种消化酶,胰腺分泌的多种消化酶和肝分泌的胆汁都通过胰管和总胆管进入小肠,可以对淀粉、蛋白质和脂肪进行彻底的消化,因此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场所。

当食物从口腔逐渐进入小肠后,糖类、脂类和蛋白质这些大分子有机物,在各种酶的作用下,被分解成各种可以吸收的小分子有机物。

食物中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可列出如下的三个式子:四、第三课时:1.复习提问:我们一日三餐所吃的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它们又是怎样被消化的?由此——引入新课:消化后形成的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不用消化的水分、无机盐、维生素等均为小分子、结构简单、易溶于水的物质,那么就可以被消化道所吸收了。

2.关于营养物质吸收的内容,应让学生明确:我们所说的吸收,是指水、无机盐、维生素和食物消化产物——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消化道各段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情况不同,口腔和食道基本上没有吸收能力,胃仅能吸收水分、无机盐和酒精;大肠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小肠能吸收各种营养物质。

请学生自己列表总结消化道各部分的吸收状况以此总结出: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3.接着提出为什么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的问题,这与小肠的结构分不开。

教师课前可将鸡的小肠洗净,粘膜层翻至在外。

浸在表面皿中,发给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让学生自己描述观察到的结构。

教师带着学生总结出小肠适合吸收的结构特点。

可总结出以下几点:①小肠绒毛的壁仅有一层上皮细胞;②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壁也均为一层上皮细胞,因此肠腔内的营养物质,只要经过这两层细胞,就可以进入血液和淋巴里去了;③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可达5~6米;④粘膜层上有许多环形皱襞;⑤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向着肠腔一面的细胞膜上突起许多微绒毛,如果将小肠这些结构展开,比原来吸收面积扩大了200倍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