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
育种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主要农作物有性杂交技术适用对象——本科农学专业实验学时——3学时实验类型:技术验证性实验一、实验目的l.以水稻为练习材料,熟悉水稻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2. 通过练习,掌握水稻有性杂交的方法与技术3. 熟悉水稻杂交育种的一般程序4.了解玉米、小麦、花生、大豆等作物的开花生物学特性和有性杂交关键技术二、实验原理1.花器构造水稻(Oryza sativa,L.)属禾本科(Gramineae)稻属(Oryza),是雌雄同花的自花授粉作物。
稻穗属复总状圆锥花序,由主轴、枝梗、小枝粳组成。
在小枝梗上着生小穗,每个小穗由基部的两片退化颖片(通常称为副护颖)、小穗轴和3朵小花构成。
3朵小花中,顶端一朵为完全花,其下两朵均退化,仅见两片不孕外稃(通称为护颖)。
可育小花有外稃(通称外颖),内稃(通称内颖),2个浆片(通称鳞被)、6枚雄蕊和1枚雌蕊。
雌蕊位于颖花基部的中央,子房一室,内藏一个胚珠;花柱先端分开成羽毛状柱头。
雄蕊6枚,花丝从子房的基部生出,花药四室,长形,每个花药内约有1000粒花粉。
子房与外颖间有两个小鳞片,鳞片呈圆形、白色、肉质,起着调控颖花开放的作用。
玉米(Zea mays L.)属禾本科(Gramineae)、玉米属(Zea),雌雄同株异花授粉作物。
雄穗由植株顶端的的生长锥分化而成,为圆锥花序,由主轴和侧枝组成。
主轴上着生4~11行成对排列的小穗,侧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
每对小穗中,有柄小穗位于上方,无柄小穗位于下方。
每个小穗有2枚成对护颖,护颖间着生2朵雄花,每朵雄花含有内外颖、鳞被各2枚,雄蕊3枚,雌蕊退化。
雌穗一般由从上向下的第6~7节的腋芽发育而成,为肉状花序。
雌穗外被苞叶,中部为一肉质穗轴,在穗轴上着生成对的无柄雌小穗,一般有14~18行,每小穗有2枚颖片,颖片内有2朵雌花,基部的1朵不育,另1朵含雌蕊1枚,花柱丝状细长,伸出苞叶之外,先端二裂,整条花柱(俗称花丝)长满茸毛,有接受花粉能力。
作物育种学——小麦杂综合实验报告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班级: 农学11-1姓名: 颜寿学号: 20116102小麦综合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及意义1.1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通常自然异交率极低,为了提高育种效率,促进品种间的基因重组,进行小麦的人工有性杂交是小麦育种中最常用的方法。
1.2了解小麦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学习并掌握小麦杂交技术。
1.3 了解并掌握小麦产量测定方法。
2. 实验用品青圃园试验地种植的小麦品种,镊子、剪刀、透明塑料袋、回形针、纸牌、铅笔等。
3.实验步骤3.1.选穗整穗选穗是指选择母本的麦穗而言。
在母本去雄前,应选择适合的麦穗。
入选的麦穗应该是发育良好,健壮和具有本品种典型特征的主茎穗或大分蘖穗。
选穗时间一般在麦穗抽出以后、穗下的茎露出叶鞘大约1.5厘米时进行。
麦穗初步选中以后,用镊子打开麦穗中部的小花,观察它的花药,如果花药正在由绿变黄,就是理想的杂交穗。
因为这样的麦穗当天去雄后,第二天就能授粉杂交。
根据确定的杂交组合,在母本群体内选择典型、健壮植株的主茎穗(刚抽出叶鞘、花药呈绿色),先用镊子去掉穗基部和顶部发育不良的小花每穗留中部10个发育较一致的小穗,再将小穗的上部小花去掉,只留基部外侧两朵发育好的小花,经过上述整穗过程,杂交穗上只留下了十余朵发育良好、生长健壮的小花。
3.2去雄套袋3.2.1去雄用左手大拇指和中指夹住麦穗,用食指轻压外颖的顶部使内外颖分开,右手用镊子插入内外颖的合缝里,轻轻镊出三枚雄蕊(注意:不要夹破花药和碰伤柱头)要求:去雄工作应从穗的一侧由下而上顺序进行,去完一侧再进行另一侧,不能遗漏。
去雄时如发生花药破裂(或花药呈黄色)这朵花应剪去,应用酒精擦净镊子,以免发生串粉现象。
3.2.2套袋去雄完毕,即刻套袋隔离。
要求:套上的纸袋要折叠住,用回形针或大头针别住;在去雄穗旗叶下面的茎杆上挂上纸牌;纸牌上注明母本品种的名称或者行号、去雄日期、操作者姓名。
3.2.3授粉杂交在去雄后1-3天内进行授粉,结实率较高。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实验实验教学大纲1.课程属性:必修2.实验属性:独立设课3.学时学分:总学时16、总学分1.0、实验学时16、实验学分1.0。
4.实验应开学期:春季5.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植物保护学、农业气象学等。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农学专业的专业课,其紧密与作物育种学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实验课上的实际操作,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
加强学生对作物育种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认识,达到能胜任农业科研和生产及教学工作的水平。
三、实验考核方式及办法课上实际操作占30%,综合表现占30%,实验报告占40%;实验平均成绩作为最终成绩。
四、实验项目一览表五、实验项目的具体内容:实验一育种计划书的制定和实施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习和初步掌握作物育种试验计划书的制定。
通过参加或了解水稻、小麦或棉花等一个作物育种试验的播种前后准备工作,熟悉和掌握作物育种工作计划及实施。
2.实验内容或原理年度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及播前试验材料的准备和田间实施,是每年育种工作的开始。
由于作物育种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内容多、既有室内准备,又有田间实施,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方法步骤和操作规程,以免发生差错,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需用的仪器或试剂等小麦、棉花、水稻、高粱、玉米等作物育种过程中的播种材料。
4.实验步骤①田间试验计划书的制订②田间试验总体安排和规划5.教学方式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学会对试验地进行田间设计,制定育种计划书。
6.考核要求与实验二结合,制定出育种计划书。
7.实验报告要求如实写出实验报告,设计引入几个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的育种试验计划书。
实验二育种实验地的播前准备1.本次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作物育种试验种子准备的方法。
2.实验内容或原理作物育种试验每年都要进行,所以田间播种非常重要,在播种之前应将将要播种的材料按计划准备好,并在种子袋上标明品种(材料)名称及行号。
作物育种学教学实习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实习Practice Teaching in Crop breeding一、实践性质及目的本课程是为增强对《作物育种学》理论教学的理解而开设的实践性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实习,使学生认识主要农作物育种的田间试验程序,不同试验阶段的田间设置、育种材料的表现特点以及生产上主要推广品种的特征特性,同时通过对部分植株性状的识别和调查等,增加作物育种的实践知识。
二、组织方式第7学期第1周,停课集中分组进行。
由指导教师及有关技术人员组成领导小组,统一领导。
三、实践地点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农场,视情况可能就近到有条件的农业研发部门农场。
四、实践要求1.安全要求:在途中穿越马路等注意遵守交通规则,在实践场所严格遵守有关单位规定的安全规则。
2.纪律要求: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学员要自觉遵守实习单位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教师的要求,做到有事请假,实习期间的请假制度为:随组作业时,如果离开班组要向班组负责人请假,因事或因病不能参加当次活动者,要向指导教师请求调整组别,凡是未经准假而擅自缺席者,累计超过一天,其实习成绩定为不及格。
五、实践内容1.参观玉米、水稻和大豆等作物的育种试验田,认识不同作物的田间育种试验程序;2.识别生产上主要推广的作物品种和玉米常用自交系特征特性;3.田间或室内调查、识别作物的部分农艺性状;4.有条件时参观有关育种公司或科研院所的区域试验和品种展示。
六、配套的教材或指导书[1]吕文彦等,《作物育种学实习手册》,沈阳农业大学自编教材,2008年5月;[2]盖钧镒,《作物育种学各论》,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9月七、考核方式及办法本实习按100分制评定成绩,出席情况与实习表现占20分,实习报告占80分。
1。
作物育种学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目的通过本次实验,使学生掌握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育种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研素养。
二、实验内容1. 实验一:杂交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杂交法,将不同品种的小麦、水稻、玉米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
(3)结果与分析:观察杂交种的生长发育状况,分析杂交种的遗传特性。
2. 实验二:诱变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射线照射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基因突变。
(3)结果与分析:观察诱变后的种子生长情况,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
3. 实验三:分子标记辅助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中的特定基因。
(3)结果与分析:分析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相关性,筛选出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
4. 实验四:品质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品质分析仪器,检测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的品质指标。
(3)结果与分析:分析品质指标与产量、抗病性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
5. 实验五:抗病育种(1)材料: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
(2)方法:采用人工接种法,对小麦、水稻、玉米等种子进行抗病性测定。
(3)结果与分析:分析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等性状的关系,筛选出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一:通过杂交育种,获得了一代杂交种,其生长发育状况良好,遗传特性稳定。
2. 实验二:通过诱变育种,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突变体,为后续育种提供了宝贵资源。
3. 实验三:采用分子标记技术,成功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性状的种子,为育种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
4. 实验四:通过品质分析,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品质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种子资源。
5. 实验五:通过抗病性测定,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优良抗病性的种子,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抗病品种。
作物育种实验作物育种实验作物育种实验作物育种实验

作物育种实验作物育种实验Crop Breeding Experiment Ⅰ,Ⅱ课程代码:Y101002 ,Y101003学时数:54 学分数:3执笔人:曹秀云 吕文彦 讨论参加人: 郭玉华 张宝石 姜海鹰 李春红审核人:郭玉华一、本实验课的目的意义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及繁育作物新品种理论与方法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农学专业最重要的专业课之一。
作物育种实验是与作物育种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践性教学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将理论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具体的育种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掌握育种的田间操作技术,加深对育种理论的理解,为今后从事作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
二、实验课主要目标本课程基于作物育种学理论体系,结合辽宁省作物育种现状,通过组织学生在田间实际观察主要作物的品种资源圃,使学生了解水稻、玉米、大豆等辽宁省主要大田作物的品种资源特征特点;通过育种田的实地种植设置操作,建立起书本上的田间设计与实际田间实验操作的联系;通过田间实验杂交操作,使学生了解小麦、玉米、大豆、水稻和高粱等作物的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掌握人工有性杂交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田间选种圃的观察测定,掌握主要农作物杂交不同世代表现特征和与之相关的作物育种田间选择操作方法。
三、主要实验内容Ⅰ 三年下学期实验一、作物育种不同阶段田间试验小区设计(2学时)通过田间观察测定地块的形状、茬口、肥力分布状况、周边环境构成等情况,模拟设计大豆及玉米等作物选种圃、鉴定圃和区域试验的田间小区,了解不同作物不同育种阶段试验小区设计原理和技术。
实验二、异交作物杂种优势与自交衰退现象的观测(2学时)通过观察测量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和/或自交F2群体的田间生长状况,包括株高、穗位高、叶片颜色、长度和宽度,叶面积表现等植株性状,验证杂种优势和自交衰退的理论。
实验三、小麦的人工杂交技术(6学时,5月~7月)了解小麦花序的结构特点和小花的构造及开花习性,学会并掌握小麦杂交的人工去雄、授粉的方法,注意授粉后的田间管理,收获人工杂交种子并分析结果。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大纲

规格型号
数量
金额
购置时间
1
液氮灌
YDS-20
1
760
待购
2
超声波清洗仪
SK5200H
1
4,000
待购
3
高压灭菌锅
ZDX-35B1型
1
1,660
待购
4
电子恒温水浴锅
DK-98-1(双列六孔)
2
1,800
待购
5
0.1-2.0ul
2
1,200
待购
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取液器
0.5-10 ul
2
1,200
待购
2.0-20 ul
实验目的:
随着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对作物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重要。作物品质改良就是为适应该要求,为种子产业化方向开设的一门新课。课程以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品质改良为主要内容,通过实验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品质分析指标及测定方法。
实验内容:
1.面粉的沉淀值测定;
2.面筋含量的测定。
实验操作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4
2,000
待购
10
暗箱式紫外透射仪
ZF-90型
1
4,937
待购
11
PCR仪
2400型
1
42,000
待购
注:实验类型包括:①基本操作训练 ②验证性实验 ③综合性实验 ④设计性实验
⑤开放实验 ⑥其它类型实验
谷类作物品质分析实验
实验类型
基本操作实验
学时
4
开出时间
1-12月
计划每组人数
2人
现有每组人数
未开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大纲
作物育种学实验指导-1

实验二异交作物杂种优势与F2衰退现象的观察一、目的1. 了解异交作物的杂种优势与自交衰退现象;2. 掌握杂种优势的度量方法。
二、材料与用具1. 实验材料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3个玉米杂交种和F2、生产上推广种植的良种(ck)2. 用具直尺、天平、铅笔、记录本、钢卷尺、米尺、卡尺等三、内容说明异花授粉作物自交所带来的遗传效应之一是自交衰退,自交衰退常常表现为植株弱小、不抗病等。
自交衰退是由于有害基因纯合的结果,正由于自交衰退淘汰了不良基因,才使两个纯合体杂交的F1在生长势、生产量与抗逆力等方面表现出优于其双亲即杂种优势的现象。
对杂种优势的度量有以下五项指标:1.超中优势中亲优势 =[ F1-(P1+P2) /2 ]/ (P1+P2)/2 × 100%2.超亲优势超亲优势 = (F1- HP)/ HP × 100%负向超亲优势 =(F1- LP)/LP × 100%3.超标优势超标优势 = (F1 - CK)/ CK × 100%4.杂种优势指数杂种优势指数= F1 / (P1+P2)/2×100%5.F2优势降低率F2优势降低率= (F2- F1)/F1×100%四、方法步骤1. 田间植株性状测定3个人一组,对三个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及CK,每个材料分别随机取3株,F2随机取10株,在田间测定每株的株高、叶片数、棒三叶面积(或果穗的有关性状)等,求其平均数,然后进行杂种优势的计算。
株高:乳熟期选有代表性的植株10-20株,从地面量至雄穗顶端的高度。
茎粗:与测株高同时进行,量其地面第三节间中部直径,求其平均值,以mm表示。
叶片数:吐丝期至抽雄期计数全株绿色叶片总数。
棒三叶面积:分别量取棒三叶的最大长度与最大宽度,计算出每叶的叶面积后求和。
叶面积=长×宽×0.752. 室内穗部性状测定每个人一组,对三个玉米杂交组合的P1、P2、F1及CK,每个材料分别随机收获3穗,F2随机取10穗,在室内测定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求其平均数,然后进行杂种优势的计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综合实验指导书作物育种教研室2004年2月6日综合试验: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的综合评价一、实验目的:通过对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的农艺性状、抗病性、抗逆性及品质性状的调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评价品种的能力。
二、实验材料:几个当前春小麦主栽品种。
三、实验内容:(一)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及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及评价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生育期调查作物自出苗到完全成熟的整个时期称为生育期。
作物品种生育期的长短是一个极重要的特征,它直接影响到各栽培作物品种的分布范围、耕作制度、栽培技术、丰产性和稳定性。
在很多情况下,由于品种生育期不符合要求,即使该品种具有很多的优良性状,也难以在生产上发挥作用。
生育期鉴定一般都是通过物候学的观察和记载进行的。
在育种过程中,对于农作物进人每一发育时间的日期,以及该时期内各种特征和特性的表现,结合当时的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观察记载,即称为生物气候学的观察记载,简称为物候学记载。
通过物候学记载,有助于了解品种阶段发育的特点与外界综合作用的关系;了解各个品种在各个发育时期的不同特点。
因此,物候学记载,对于各品种的阶段发育的分析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物候期记载的内容和标准,是因作物的种类而不同的。
春小麦生育期记载的主要项目有:播种期:实际播种的月、日(以下凡“期”均以月、日表示)。
出苗期:全区有50%以上幼苗芽鞘露出地面l厘米时。
分蘖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的第一分蘖露出叶鞘时。
拔节期:拔节期的特征是植株的第一节间(近地面节间)开始伸长,茎节伸长至离地面1.5—2.0厘米时(亦以全区有50%以上为准)。
测定时可用手指由主茎基部向上摸的方法来决定。
抽穗期:全区有50%以上植株穗子顶端(不连芒)由旗叶(剑叶)叶鞘伸出时,密穗类型可按其穗身自叶鞘侧面露出一半为抽穗期。
成熟期:又分为乳熟期、腊熟期(黄熟期)和完熟期。
我们只观察腊熟期,其标准是全区有50%的植株达腊熟。
腊熟期籽粒的胚乳呈腊状,易于用指甲划破,籽粒的大小、颜色接近正常,腹沟尚带绿色。
植株下部叶子均已死掉,上部叶子呈黄色。
全株只有上部2—3个节尚绿色。
2、小麦主要栽培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1)株高:株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单株与群体的抗倒伏能力,而倒伏的程度则又直接影响产量的形成。
考察株高可在田间测量群体高度,也可取样后在室内测量,其室内做法是:取样本5—10株(一般提取)10株以下各性状考种株数都要相同,品种比较试验每重复都要取样考种),测量主茎从基部分蘖节处量至穗顶(不连芒),再求出平均数即为植株高度,以厘米表示。
(2)单株分蘖:分有效分蘖和无效分蘖。
有效分蘖是指单株成穗并已结实的分蘖(结实粒数多少,按试验要求而定);无效分蘖是指分蘖未成穗前即已死亡者。
在测量株高的植株上数有效分蘖与无效分蘖,用个表示。
(3)亩穗数:亩穗数是产量的构成三要素之一,其考察方法是:在取回的样本内凡是有效穗一次计数,再按样本所取实际面积折算成单位亩穗数。
(4)穗长:在测量株高的植株上,大小穗都应包括在内(按试验目的不同一般是取主穗的长度,以下各性状相同),从穗轴基部量至穗顶(不连芒)的长度,求其平均数,以厘米表示。
(5)每穗小穗数:指一个麦穗上着生的小穗总数。
每穗小穗数多少反映穗子的大小,与产量有关,但是不能认为单穗小穗数多,产量就一定能提高,因为关键在于单穗粒数和粒重,其考察的方法是:在测定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小穗数,并分别记结实小穗和不孕小穗,求其平均数。
(6)每穗粒数:穗粒数多少,是产量构成三要素之一,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依次数清每穗结实粒数,求其平均数。
(7)小穗着生密度:指每厘米穗轴上着生的小穗数,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以穗长除小穗总数(包括结实小穗,不实小穗)计算之,分密、中、稀三级。
也有以主穗中部4厘米内的小穗数来表示。
(8)小穗粒数:指麦穗上、中、下部结实状态,如结实粒数最少为1粒,最多3粒,多为2粒就可记为1—2—3,也可用每穗结实小穗除每穗粒数即得平均每小穗粒数,在测量穗长的穗子上计算之。
(9)单穗粒重:穗粒重直接反映穗子的大小,关系产量,是育种工作者作为区分大小穗的指标。
将测量穗部性状的穗子分别脱粒,每个单穗称重,求其平均数,以克表示,亦可用株粒重除以单株有效穗,取其平均数。
(10)千粒重:将脱粒晒干扬净的样本种子随机取两个500粒用天平分别称其重量,以克表示。
如两次重量相差不超过平均数的5%,即以平均数(或两个500粒)相加作为千粒重,否则数取第三份500粒,最终取两份数值相近,其差值不超过平均数5%的作为千粒重。
(11)产量:理论产量:根据田间设想及室内考种测定有关产量结构的各项数据,推算出每亩应收的产量,叫做理论产量,要真实而准确地研究比较不同品种,必须是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相当接近。
理论产量的计算方法是:将前面考种记载的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按照下面计算公式求,即成亩产量:理论产量(公斤/亩)=亩穗数X穗粒数X千粒重/1000╳1000实际产量(产量):将晒干扬净实际收获的产量,折算成每亩产量,即为实际产量。
试验小区收获时应除去边行和缺苗面积。
(二)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田间抗病性及抗逆性的考察及评价1、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病害调查及其分级标准(1)小麦锈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小麦条锈、叶锈病调查,调查前首先要明确目的,然后根据目的提出要求和拟订方法。
调查时间;小麦乳熟前和黄熟期各调查一次。
凋查方法:以该地区种植的几个品种做比较润查,以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取20个分蘖,每蘖凋查旗叶(也可以定旗叶下第二叶),按发病程度分级列表记载,同时用目测记载各条田普遍率和严重率。
记载标准:普遍率、指发病的普遍程度,用病叶数(条、叶锈病)占总叶数的百分比普遍率(%)=病叶片数/调查叶数╳100严重率:指病叶上孢子堆数量的多少,用分级法表示。
现定为8级:即5%以下,5%、l0%、25%、40%、65%、80%、100%条,叶锈病,以全叶面积为基础,估算其严重率。
平均严重率(%)=各级严重率X各级病叶数的总和(各级严重率不记百分号)/调查总病叶数╳100。
小麦锈病分级标准:0级:叶(枝)上产生大小不同的枯死斑点,不产生夏孢子堆。
1级:高抗型、夏孢子堆很小,数量很少,不破裂,孢子堆四周有枯死反应。
2级:中抗型,夏孢子堆小到中等,数量较少,条锈可以形成短条状,但两端及四周有枯死和失绿反应,限制孢子堆的扩展,叶锈夏孢子堆可扩展,杆锈夏孢子堆通常长于绿色组织,绿色组织外有一失绿环或枯死环围绕,形成“绿岛”反应。
3级:中感型,夏孢子堆中等大小,数量较多,孢子堆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但有轻微失绿现象,杆锈夏孢子堆不常愈合。
4级:高感型,夏孢子堆大而多(杆锈夏孢子堆常互相愈合),周围组织无枯死反应,早期失绿现象不明显。
(2)小麦白粉病调查及分级标准一般应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凋查。
调查方法一般采用目测估计普遍率和严重率,并记载反应型,如发病很少,普遍率不易准确估计时,可采用每块地取5个点,每点面积1平方米,记载病叶数,总叶数和目测估计的严重率,算出普遍率(病叶率),总叶片数可根据l米长1—2行内的实查,十片数折算。
如凋查时发病较多,也可以每点调查50-100个叶片,求出普遍率或估计普遍率。
小麦白粉病分级标准:0级:免疫,小麦植株的各个部分均见不到白粉病的菌丝体。
1级:高抗,仅在叶鞘边缘有很少量稀薄的菌丝层。
2级:中抗,小麦植株的叶片、叶鞘上有较多的分散病斑,菌丝大小似黄豆粒。
其主要特征为病斑不连成大片,如果菌丝体连成较大的片,则菌丝体很薄,透过菌丝体能见到叶表。
3级:中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很多的分散的菌丝体,有1/3的病斑连成片。
4级:高感,叶片、叶鞘上(以及颖壳和茎上)有棉絮状的菌丝体,病斑连成大片,分散的病斑少于1/2。
(3)小麦细菌性条斑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一般在小麦乳熟期病叶未干枯以前进行凋查。
调查方法同白粉病。
分级标准:0级:健康,无病斑。
1级:发病很轻,有少量斑点或条斑很少,细短,不超过叶片面积的1/5。
2级:发病较轻,条斑少,细短,占叶片面积的2/5。
3级:发病中度,长斑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1/2。
4级:发病较重,条斑很多,宽长,黄色,占叶片面积的3/5。
5级:发病严重,条斑连片,不规则,枯黄,占叶片面积的4/5以上,或穗茎感病。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情级数×各级样本数)×100最高病情级数×调查总样本数(4)小麦病毒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小麦丛矮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春小麦丛矮病的调查一般在灌浆期调查病茎率及病情指数。
取样方法小面积可采用单对角线5点取样,灌浆期调查以茎为单位,每点调查100-200茎。
病情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植株矮化,高度比健株矮1/3以内,叶片有退绿条点或条纹,分蘖增加或不增加,能抽穗,但小穗比正常穗少5个以上。
2级:植株矮化,高度比健株矮1/2左右,叶片变细,色黄,分蘖增加,少数能抽穗,穗形变小,秕粒多。
3级:植株严重矮化,叶细小,色很黄,分蘖丛生,不能抽穗,或有穗无粒,或每穗秕粒在5粒以下。
病情指数=(1×1级株数+2×2级株数+3×3级株数)×1003×3×总株数小麦线条花叶病调查及其分级标准小麦线条花叶病主要在拔节后症状明显,对产量影响大,因此在拔节后调查较有代表性,取样方法同丛矮病。
拔节后的病情分级:0级:健株;1级:个别分蘖的少量叶片(1-2叶)发病,一般均能拔节抽穗,矮化不明显;2级:部分分蘖的较多叶片发病,病蘖一般能拔节抽穗,但有不同程度的矮化;3级:几乎所有叶片都发病,分蘖均明显矮化,一般都不能拔节抽穗。
2、春小麦主要栽培品种田间抗倒伏性鉴定作物的倒伏与否,对该作物的产量、品质、机械化收获均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情况下,作物的抗倒伏性将日益重要。
作物的倒伏分为茎倒伏和根倒伏两种,小麦主要是茎倒伏。
植株倒伏性因品种而异,也与栽培条件有关。
一般来说植株高度适中或较矮,节间短(特别是下部节间),茎节间较粗,茎的机械组织发达,根系稳固的品种抗倒伏性强,片面多施氮肥,植株密度过大,不适合的灌溉等因素会促成植株倒伏;此外不利的外界条件,如大风、大雨或灌水后大风雨均易引起倒伏,预防农作物倒伏,既要选育抗倒伏品种,还要采用正确的栽培方法。
田间直接鉴定一般在小麦发生倒伏的当天或第二天进行抗倒伏鉴定,此后经5~10天再进行鉴定一次,以确定其倒伏后恢复直立的能力,另外根据田间手摸的感觉用文字说明茎杆的强度。
其方法如下:在田间自然情况下,用目测估计或用有刻度的倒伏测定尺,测定倒伏面积和倒伏程度,以此来表示抗倒伏性。
倒伏面积以倒伏植株占整个小区面积的百分数来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