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第三章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存在方式汇总

合集下载

自然辨证法讲义3自然观

自然辨证法讲义3自然观

物质运动的形式
微观运动—服从量子物理学的规律; 宏观运动—服从经典力学和经典电磁理论的规律; 宇观运动—服从广义相对论和星系动力学的规律;以上三种都是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在分子-原子体系中的化合-分解等运动。 生命运动—生物体中发生的同化和异化、遗传和变异等。
运动形式的矛盾性
吸引和排斥——运动的基本矛盾 化合和分解——引入有序性,形成质变 同化和异化——在质变基础上进入新的量变过程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
核物理学家伽莫夫G. Gamow(1948) 修改和发展了勒梅特的理论,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高温、高密度的“原始火球”的大爆炸;
从奇点到普朗克时间(10-43秒),宇宙处于一个过渡的混沌态。
暴胀结束后,宇宙进入对称性破缺阶段。“假真空”转化为“真真空”,在“真真空”中产生夸克、轻子等。
现实存在的系统都是具体的,如物理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在不同的学科中,系统有不同的定义。
系统的分类
系统的整体性
系统概念最重要的核心的思想是系统在整体水平上出现不同于要素的新属性。所谓整体大于部分的和,1+1大于2等等提法都是指此,我们称之为整体性(整体涌现性)。
在讨论整体性时,我们十分注意区别组成系统的要素和系统之间的加和性与非加和性。所谓加和性指要素和系统间有量的关系,非加和性是要素与系统间有不同的质,不可比。
自然演化观——自然的演化图景
人类的起源和进化
1400万年前——类人猿:爬行转变为直立行走 300万年前——猿 人:制造工具+天然火 20万年前——早期智人:人工火+劳动分工 4~5万年前——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 至今——当代人类:社会进化为主 社会进化的重要量度就是科技发展水平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纳汇总

八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归纳汇总第七单元第一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一节植物的生殖1.有性生殖:由两性生殖细胞结合成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例如:种子繁殖(通过开花、传粉并结出果实,由果实中的种子来繁殖后代.)(胚珠中的卵细胞与花粉中的精子结合成受精卵→胚→种子)有性生殖的过程:开花→传粉→受精→结实→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

应用:扦插,嫁接,压条,分株、组织培养等. 举例: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苹果、梨、桃等很多果树都是利用嫁接来繁育优良品种的。

嫁接就是把一个植物体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个植物体(砧木)上,使结合在一起的两部分长成一个完整的植物体。

嫁接有枝接和芽接两种.嫁接的关键: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以确保成活。

(3)植物的无性生殖需要的条件:以扦插为例,除去光照、水分、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茎段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例如紫背天葵):a.茎剪成15-20厘米长的茎段,一般每段保留两个节.b.茎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减小伤口水分过多蒸发)的,而茎段下方的切口则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积)的.(4)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第二节昆虫的生殖和发育1。

变态发育:在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过程中,家蚕的幼虫与成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很大,这种发育过程称为变态发育.(1)完全变态:发育过程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完全变态。

家蚕,蜜蜂、菜粉蝶、蝇、蚊、蛾等昆虫为完全变态发育.(2)不完全变态:蝗虫的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称为不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的昆虫还有蝉、蟋蟀、蝼蛄、螳螂。

由蝗虫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虫,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仅有翅芽,能够跳跃,称为跳蝻,这样的幼虫叫做若虫。

3. 昆虫是卵生、有性生殖、体内受精。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章世界的物质性-第四章实践

一、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二、 实践的本质 三、 实践的内在矛盾 四、 实践的基本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
中国哲学:“践行”、 “实行” 或 “行”,尤指道 德伦理行为。
西方哲学:伦理和政治行为(亚里士多德) 生产劳动——抽象的精神活动(黑格尔) 理论的活动是真正人的活动(费尔巴哈)
性。
• 首先,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 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 其次, 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 践活动, 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 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 最后,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 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它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三、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哲学意义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 质概念
二、运 动、时 间和空

三、自 然存在 与社会
存在
一、物质概念
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 人们自然 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杂多与变化的现象中 是否有某种本原性的实在作为其统一的基础。 这就是世界的本原问题或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形成了唯物主义与 唯心主义两种基本观点。
第三个环节:
从动物心理到
人类意识—— 决定性的环节。
意识固然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但意识的产生 却不仅仅是自然界的产物。意识是与人类社会一起产 生, 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劳动和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得以产生的主要推动力, 而且还是人类意识不断发展并日趋复杂和严密的主要 推动力。
意识是不能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 意识是物质 的特殊属性, 即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意识就 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 而就其反映的对象和 内容来说则是客观的。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 系统的组成元素是系统具有
某种功能的物质基础和物质 载体 - 但它不直接决定系统的功能
金刚石原子结构图
石墨原子结构图
功能与结构关系
-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 - 结构决定功能
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认识论上的意义: 结构解释 结构模拟方法
功能与结构的关系
- 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具有
(4) 系统的功能 从外部、从系统与环境的关系 来考察的系统行为,指的是系 统对外界环境起作用的能力
关于系统定义中的三个基本特征
1、系统中存在着相互区别的实体,称之 为元素 2、元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或关系的网 络 3、这些关系对于产生出一个与周围环境 区别开来的新的组织整体、新的系统 分析层次是充分的
4、高、低层次物质系统的相互 关系
上向因果关系——还原解释
下向因果关系——扩展解释
高层次的相对独立性
一系列关系范畴
系统与非系统(35-36) 功能与组成元素(P40) 功能与结构 (P41-43) 整体与部分(P36-39)
自然是什么,如何存在?
自然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 自然是由不同物质层次的等级结构组成的系统 自然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整体突现的原因
这时,整体就变为一种新的实 体,出现了组成元素所不具有 的特殊性质,形成特殊的行为 特征,受新的行为规律支配。
整体突现性的基本描述
整体突现性也称非加和性原理或非还 原性原理 系统作为整体具有部分或部分之和所 没有的性质,即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 与此同时,系统组分受到系统整体的 约束和限制,其性质被屏蔽,独立性 丧失
- 系统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所不 具有、并且不能根据部分的行为 加以预测的性质 - 整体系统的行为不能从它的组 成元素或从整体中分离开来的组 成元素的集合的行为中加以预测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篇

四、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层次结构
(一)层次结构的基本特征 1、层次结构 :由若干系统要素经相干性关系构成 的系统再通过相干关系而构成的新系统的逐级构成 的结构关系 2、特点 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纵向关 系] 同层次系统之间带有相干性关系[横向关系] 相干性[横向关系]使得[纵向关系]可以向更高层次 发展。如H O H2O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结构统一性 宇宙万物在化学元素上具有统一性(碳、氢、氧、 氮四种基本元素,在不同生命物质中98%) 宇宙万物在基本粒子和夸克层次上具有统一性(6 夸克,6氢子,107化学元素) 质量守恒定律和质量转化定律证实了统一性 物质多样性来源于演化 实物和场具有统一性: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相互 联系

(2)演化 非细胞生命——细胞 单细胞——多细胞 多细胞——动物-无脊-有脊-人 植物-菌藻-苔藓-蕨-裸子-被子

二、自然界演化的不可逆性 (一)可逆与不可逆性 (二)时间之矢与不可逆性 (三)不可逆性在演化中的作用 退化:不可逆性如果发生在近平衡附近,不 可逆过程的确是导致有序结构的破坏 进化:若不可逆过程发生在远平衡的非线性 平衡区,则起到重要建设作用,产生有序结 构
(四)、系统的稳定性 1、涨落 由于要素性能偶然变异,要素耦合关系偶然起伏或 外界环境的随机干扰使得系统整体状态的宏观量很 难始终保持在平衡中。这种宏观量对平均值的起落, 叫涨落。 2、稳定 对涨落的不变性。涨落发生后,能够自动地恢复到 原来状态 3、涨落与稳定总是实现于一定条件下
3、根据人对自然的参与程度上分 天然系统 人工系统——人造系统,各种机器、交通工 具等 复合系统——部分地改造、参与:农业系统、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二自然界的存在方式
• 霍布斯认为物质实体是惟一的,它是具有广延(即长、宽、 高特性)的有形物体。
• 康德认为实体是永恒存在的,而变化只是实体的一种形式。 • 黑格尔把实体作为“绝对精神”实现自身过程中的一个重
要阶段或环节,是尚在被限制的必然性的形式里的理念。 • 唯物主义哲学家马里奥·本格则主张“实体一元论”,认为
“只体是能够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 物的一种事物。实体有三种:心灵、物体与上帝。
• 斯宾诺莎认为实体是在自身之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 西。他把这种实体称为“神”或“自然”。
• 莱布尼茨不仅把实体视为自身独立存在而不受他物决定的 东西,而且认为实体的运动变化也出于自身的原因而不受 他物决定。
• (2)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整体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主 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构成了一个 有机的整体,离开了非生物各种因素所构成的环境,生 物就不能生存,就无所谓生态系统;(2)各种生物之间 以食物关系构成了相互依赖的食物链或食物网,其中任 何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命系统的生存。
• (3)生态系统是具有自组织的开放系统。 • (4)生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 • 生态自然观主张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
征服者改变成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强 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 共同体,人则是“这个共同体的平等一员和公 民”,在这个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 存在的权利,人类和大自然其他构成者在生态 上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中的 其它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任何一种 行为,只有当它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和谐、 稳定和美丽时,才是正确的。
• (4)“这种物质(例如,塑料)可以制 造人体器官。”(工程学/生物学)
• (5)“这种物质(塑料)难以降解,会 污染环境。”(环境科学)

世界的存在状态

世界的存在状态

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2、坚持联系的特殊性
坚持联系的特殊性
要注意联系的特殊性,特别是要善于抓住 事物的内部联系、本质联系和必然联系。
宗教作为一种 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它与社会物质生产条件 距离最远,然而,它们 之间的联系才是最本质 的,不揭示这一点,就 揭露不出宗教的本质。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 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就个人来 说,则要坚持个性 与社会性的统一, 把个人的价值追求 融入中华民族的振 兴和军队现代化建 设的伟大事业中去。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 系 一、联系的普遍性与多样性
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四、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
坚持联系的普遍性,在事物的全面联系 中完整地把握事物。
二、联系的客观性与条件性 三、世界的整体性与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1、世界的整体性 2、世界的可分性和事物的相对独立性 3、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物质相互独立,各不相同,“你是你, 我是我;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世界整体性与可分性的关系
物质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你 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你中有我,我 中有你;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联系形式与运动形式是同一个 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侧 面。
从过程看
某种关系的确立
相互 作用
从结果看
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 展
二、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三、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二节 世界的运动发 展 一、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备考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备考知识)

名词解释1.运动: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他概括了一切形式的变化和过程的本质,从最简单的位移到各种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和社会的变化,直到人的思维这种最复杂的活动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2.物质的统一性:物质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繁多的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就在于世界的物质性即客观实在性3.实践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4.人类社会:人类社会既非现存的存在,也不是人们主观任意的产物,而是在物质生产基础上人们交往活动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整个结构就是通过人们之间不同形式的交互活动或交往活动及其制度化而形成的5.发展:事物从低级向高级从量变到质变的运动变化过程。

发展的本质含义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6.内容与形式: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反映事物的一对范畴。

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7.规律: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简答题1.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马克思主义把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叫做物质,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客观的,都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人的意识只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可见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整个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2.马克思说:“动物只生产自身,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①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②动物是在消极的适应自然界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动物的生存方式是由其生理结构尤其是活动器官的结构决定的本能的活动。

而人是在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过程中维持自己生存的。

正是这种不同于动物的物质实践活动,不断创造着人类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构成了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③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人的意识是在实践过程中生成实现和确证的,正是在劳动过程中,人发展出了意识能力,使人的生命活动成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自然界物质的根本特性是什么?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在给“物质”下定义的时候, 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第一,列宁的“物质”概念肯定了物质的最根本特性——客观实在性
——这是下一章要阐释的内容
第三章 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存在方式
——现代科学视野中自然界的存在图景
本章主要是从空间的角度对自然界考察的结果 主要有两个问题:
1自然界存在着的“是什么”? 2自然界是“怎样”存在着的?
分为四节的内容: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形态——回答第一个问题
第二节 状态的不同,被划分为六态:
固态:石头、铁块多种晶体 液态:常温下的水、高温下的铁、钢等 气态:大气、水蒸汽 等离子态:当气态物质温度高达几千度时,气体原子中的电子脱离原子,
使原子成为带电的离子,这种气体就是等粒子体。 超密态:也称为超固态,各种高密星体、中子星。
中子星密度达:1014~1015 克/厘米3 矮星的密度为:105~108 克/厘米3
肯定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其意义在于: ▪ 一方面,肯定了物质对于意识根源性,物质的第一性、本原性 ▪ 另一方面,肯定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意识的第二性、派生性
对自然科学来说,意义重大 ▪ 自然界物质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不依赖自然科学是否对它研究而存在的 ▪ ——这是进行自然科学研究的最基本的范式或思想。
场和实物粒子的区别:
实物粒子

具有静止质量
只有运动质量而无静止质量
实物粒子的速度不能超过光速, 且小于光速
(爱因斯坦将它作为狭义相对论的一个结论)
实物粒子的速度随着参考系的不 同而变化
实物粒子有一定的体积
场的速度是一个定值,等于光速 3×108m/s。
第三节 自然界的层次结构
回答第二个问题
第一节 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形态
——自然界的物质观或物质自然观
内容:
一、自然界的物质及其根本特性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三、自然界物质形态的统一性 四、物质不灭原理
一、自然界的物质及其根本特性
1 自然界存在着的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的答案——物质
对于“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可以从不同的角 度,用分类的方法去把握它。
在此,介绍三种分类方法
1.根据有无生命、规模等进行分类:
地球及其上的各 种物质形态
宏观
太阳系及其中的 各种物质形态
自然界
非生命界
“我们的宇宙” 中的各种物质形 态
地核、地幔、地壳、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
太阳、九大行星、慧星、数量达2000多颗的小行 星、星云(弥漫在宇宙空间的尖埃)等
微观
原子——原子核与电子组成, 原子核——质子与中子组成

自然界
基本粒子——包括:重子类、轻子类
夸克,等——上夸克,下夸克,奇异夸克及它们的反夸克
动物界——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动物大约有150万种 生命界 植物界——据今所知,生存的植物达30多万种
微生物界——主要是一些细菌、病毒等
种类繁多 结构复杂 形态多样
真空场:称为基态的量子场
有人认为还有第七种态:
反物质态 ▪ 如基本粒子的反粒子
3、根据是否具有连续性,分为两类:
实物粒子:是自然界以不连续的、间断的形式存在着的物质形态
大到天体:地球及以上的物质,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星系团……总 星系
小到基本粒子: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子……
场:是实物粒子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是自然界以连续的、不间断 的形式存在着的物质形态
▪ 如,眼睛的视觉波段是,在“可见光”范围内,“红橙黄绿 青蓝紫”,而其它波段,可以借助于其它仪器,照样能够研 究它。
▪ 如,人们制成的射电望远镜,就能观察在“可见光”范围之 外的其他波段,因此天文学在20世纪60年代有四大发现—— 脉冲星、类星体、微波背景辐射、星际有机小分子
第三,列宁的“物质”概念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可知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
电场、磁场、引力场、介子场等
场是法拉第提出的。将“场”定义为:它是“以太的紧张状态,如同被压缩 或拉伸的弹簧一样。”
这是一种不科学的定义,因为:以太不存在;比喻性、拟人化的解释 实际上,场与实物粒子相对应,是实物粒子周围连续存在物质形态。它也是
自然界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 因为:
a、场也有质量、能量、动量等基本属性 b、赫兹在19世纪通过实验证明了电磁场的存在 c、麦克斯韦考察: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 d、电磁场除波动性外,还有粒子性
3第三章自然界的物质及其存在 方式
恩格斯的三句话至少包含了两层涵义:
第一,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 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自然界中的物质,在空 间上有“相互邻近”的历史。
——这是本章要阐释的内容
第二,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动的和不变的, 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利消失”。自然界中的 物质,在时间上有“前后相继”的历史。
太阳系、恒星、恒星团、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星系团,超导系团、类星体、总星系等。 其中,恒星包括:红外星、主序星、红巨星、高密星 体(白矮星、墨矮星、中子星、墨洞)等。 星系包括:棒状星系、椭圆球体星系、旋涡星系、不 规则星系等。
分子——由原子组成,包括单原子分子、双原子分子、多原子分子等
自 然
爱因斯坦:
▪ “相信有一个离开知觉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外在世界,是一切自然科 学的基础”。
▪ 月亮不管有无人观察它,基本粒子不管有无人研究它,它都存在着
第二,列宁的“物质”概念,肯定了自然界物质的根本特性之 二——可知性。
自然界中的物质,不管人们感觉是否能够直接感知它们,它们都 具有可知性,都是可以被人们所认识的。
——具有最高的抽象性、普遍性
不管是自然界中被人们认识到的物质,还是自然界中尚未被人们 认识到的物质,都具有这两性
二、自然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自然界存在着的是物质,而自然界物质显现出来的 是什么呢?是物质形态
自然界的物质形态首先表现出无限多样性
——这是物质根本性质的具体展开,是根本属性的具体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