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意识
面子文化

面子文化荆楚在线消息(湖北日报)对中国非常友好的英国进步学者罗素生前曾谈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要面子’觉得很可笑,殊不知只有这样才能在社会上形成互相尊敬的风气。
”罗素认为“要面子”的害处在于,“影响效率,同样也影响了人际关系的真诚。
”要面子深入到国人潜意识中,这是一个事实。
当然,面子是很重要的,面子是形式,任何事物都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体。
只是面子与里子不能脱节,面子不能比里子高一个层次独立存在。
民国初年,京城那些穿着马褂、提笼架鸟的遗少,外头硬撑着气派和光鲜,回到家可就惨了,只能啃咸菜窝头,因为原本赖以撑起面子的“铁杆庄稼”,早已随着满清的倒台而失去了。
这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彻底消亡。
愈是渗透于潜意识中的东西,就愈是不容易改变,这种顽固性,必当正视方可。
在新的条件下,要面子的作法也常以新的形式出现。
只是,要面子的主体常常不是个人,而是以集体的方式出现,这就更隐蔽,而危害性也更大,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了一种“面子文化”。
这种文化的特点是,自我表扬的彰显意识、程式化的自夸方式、不计成本的投入气派和迫不及待的行事节奏。
按这种面子文化做事,就好像演戏时,一切只为赢得个碰头彩,而不管后头是不是喝倒彩。
因为碰头彩有了,就可急急拿去表功,面子是有了。
至于后面是不是因演得太差而收不了场,甚至是不是演砸了或坍了台,那就不管了。
其秘诀是,碰头彩可以凭一两招换得,也是可以组织人喝彩的,而领导一般也最注重有没有碰头彩。
人们见怪不怪,这是面子文化非常有腐蚀性的一个危害。
如果一个单位为争面子浪费一点社会财富,千百个单位累计起来,损失就非常可观。
有句阿拉伯谚语说:不结果的树是没有人去摇的,惟有那些果实累累的树才担当得起人的信赖。
如果不为争面子而产生浪费和牺牲效率,就可以有更多养分转换成更多更大的果实,这样的树虽然不言,却自然可以下自成蹊。
面子文化的流布,与务实的价值取向呈矛盾状态。
人的心理就这么复杂,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总是有人做,这是因为心理上虚幻收获的吸引力,甚至比实际的利益吸引力还要大。
面子得失量表开发及其效度检验

77管理学家学术版面子得失量表开发及其效度检验吴君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主持:张新安“面子”是中国社会中最常见的心理,也是影响中国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既要顾虑自己的面子,又要照顾他人的面子,从而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
在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中,面子也有着不可忽视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购买决策和产品使用行为。
正是由于面子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影响,关于面子的研究也分散在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管理学以及营销学等诸多领域。
然而,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们尚缺乏一个可靠有效的测评工具,从而无法对面子观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探索和实证检验。
在最近一期的社会心理学期刊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1年第151卷第2期)上,Xin-an Zhang, Qing Cao和Nicholas Grigoriou合作发表的文章“Consciousness of social fac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scale measuring desire to gain face versus fear of losing face”针对这一问题,开发了一个包含11道题目,用于测量面子得失意识的量表。
他们报告了三项独立的研究,为这一量表提供了足够的信度和效度证据。
首先,作者综述了前人对面子观的研究,指出尽管由于文化等因素,面子的具体含义会在不同社会中有所区别,但人们对面子的关注意识是相同的。
他们根据香港学者何友晖对面子得失过程的分析,将“面子观”这一构念区分为两个相应的维度——即“想要面子”和“怕掉面子”,认为个体既可能期望通过超出社会期望的行为或者成就而得到面子,也可能担心会因为不合适的社会表现而失去面子。
在何友晖的分析中,得到国外学术期刊综述782011.08管理学家 · 学术版 An Academic Edition of ManaMaga面子和失去面子具有不同的评判标准,它们代表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过程,不能被简单视作一个维度的相反两端。
面子意识对中产阶层奢侈品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

侈品 消 费主体— — 中产 阶层 作 为研 究对 象 , 探 讨 面子 意识 的 三 个显 著 特征 , 分 别 对“ 难 以获 得
奢侈 品” 、 “ 可得 奢侈 品” 及“ 新奢 侈 品” 三 大类 奢侈 品 购 买 意 向 的影 响 ; 并 利 用聚 类分 析 法对 中
国中产 阶层群体 : 保 守者 、 社 交者 、 体验 者 、 彰 显 者进 行 细 分 。最后 , 分 层 回 归分 析 显 示 , 细 分群 体 变量 可 以调 节 面子意识 特征 与 “ 可得 奢侈 品 ” 和“ 新 奢侈 品 ” 购 买意 向之 间的 关 系。本 文 的研 究为探 索面子 文化 对奢 侈品 消 费的作 用机 制提供 了新 的思路 , 也 为奢侈 品 营销 实践提 供 了借 鉴
二、 文 献 回 顾
( 一) 面子意识 及其 特征 个 体 的面子 意识 即是个 体 对面 子 的感 知 ( 李东进等 , 2 0 0 9 ) , 了解 面 子 意识 必 须 首 先 了解 面子 。 面子
作为“ 中国人调节社会交往最细腻的标准及社会心理最微妙奇异之点” ( 林语堂 , 1 9 9 4 ) , 面子存在于生活 的方方面面 , 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林语堂在其成名作《 吾国吾 民》 ( 又名《 中国人》 ) 一书中说 , 统治 中国
南 l 圣洱 2 0 1 3 年第3 期
面子 意识 对 中产 阶层奢 侈 品购 买行 为 的影 响研: 中国人 的面子 意识 与 中 国人 的奢 侈品 消 费存在 紧密联 系, 但现 有研 究在 针 对 面子 意
识 概念 的特征 与 奢侈 品 消 费的行 为之 间的 关 系研 究还 不 多见 , 实证研 究也较 少。本 文 以 中国奢
意 义。
人情、面子、关系

人们对个人经济事务的处理上,人情、关系和面子作为根深蒂固的传统因素,仍然从潜意识中左右和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
中国人重人情、重面子、重关系,人情高于一切,面子高于一切,关系高于一切。
中国投资者的投资观念、理财方式、投资目的特别是外在的投资行为等等,都同这些传统文化价值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人情、关系与面子,是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中介、平台和润滑济。
在人情的作用下,每个中国人有一张自己独有的关系网,网中有家族血亲,有人情世故,有各种利益关系建立起来的来往关系。
在中国社会中,人情、面子、关系三者紧密联系,人情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人情建立和发展的手段,面子是人情和关系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目标[1]。
人情、关系、面子”是一系列很本土化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它形象地描述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心理过程。
探讨“人情、关系、面子”等的内涵及其建立与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行为方式,把握中国人社会交往的范式。
一、“人情、关系、面子”的构念化综述“人情、关系、面子”这三个中国人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时时提及的概念,从80年代初到现在,一直是社会科学各领域中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然而,正由于这些概念被人们频繁地使用着,当研究者试图对其加以界定,并深入开展科学研究时,才发现异常艰难。
其原因在于这三个概念的应用甚广,含义丰富,加之人们普遍不假思索地惯用之,使得难以准确理解其内涵与外延。
《吃碗茶》中折射出来的“脸面观”

《吃碗茶》中折射出来的“脸面观”唐人街作为早期海外华裔的聚居地,既是华人在异国他乡赖以安生的物理空间,也是他们体味乡俗、寄托母国情思的文化空间。
因此,亲历唐人街生存体验的美国华裔作家纷纷把唐人街作为他们的创作背景。
而在众多作家笔下的唐人街图景中,葛丽萍认为雷庭招的《吃碗茶》(1961)中的唐人街是最“原声”的。
它不仅真实再现了唐人街单身汉社会的各个方面,并且采用了以四邑方言为原型的唐人街英语,传递了唐人街移民的最初始声音.蒲若茜认为,从唐人街的麻将馆到洗衣店主、侍者及帮工琐碎的日常生活,《吃碗茶》展示了一幅20世纪40年代唐人街“感性”的历史画卷.在唐人街这个孤立、狭小的空间里,老一辈华人的生活习惯、处事方式和价值观念并没有因为与故土远亘千里而改变,婚礼习俗、茶文化、封建家长制、群体意识等中国传统文化在唐人街土壤上得到了移植和生长。
《吃碗茶》讲述了主人公王宾来和李美爱的婚姻故事,反映了唐人街由单身汉社会向家庭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矛盾与冲突。
由于美国“排华法案”的实施,唐人街华人长期以来几乎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宾来和美爱的父亲等老一代华人都是回国娶妻,然后只身回到唐人街继续单身汉生活。
还有不少人则像乔阿宋那样在美国过着四处游荡的生活。
1943年“排华法案”取消后,宾来这一代人得以来到美国与父亲团聚,并在回国成亲后便把妻子带到美国。
然而,由于婚前的不检点,与美爱新婚不久他便失去了性功能,最后导致了美爱与阿宋的奸情。
因此,围绕美爱“红杏出墙”这一事件,本文要探讨的是它所折射出的唐人街华人的“脸面观”.首先从中国文化语境阐释“脸面观”的文化内涵及对人们心理和行为的影响,然后运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对“脸面观”在唐人街场域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解读,以拓宽美国华裔文学研究视角希望这一新的视角有助于对小说主题意蕴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1、《吃碗茶》中折射出来的“脸面观”对于“脸面”(face)一词,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
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内控经纬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分析研究陈冬梅1陶凯来2(1.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832000;2.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贵州贵阳550025)摘要:在查阅和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对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从个人层面、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社会层面四个层面对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细分,从而对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因素进行了系统的考察。
关键词:员工创造力;个人层面;团队层面;组织层面1概念的提出创造力是指个体或一起工作的一群人产生新颖且有用的想法的能力。
本质上讲,创造力就是产生新奇事物和新颖想法的能力。
目前研究者大多引用Amabile关于员工创造力的经典定义:员工关于产品、服务、流程和程序新的有用想法的产生。
2影响员工创造力的因素2.1基于个人层面的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个人层面的创造力影响因素,涉足较多的主题是人格、情绪智力、自我效能感、内在动机等。
个体创造力受到包括人格在内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特定人格特征促使个体确立相应的目标导向,进而使个体表现出不同行为。
如石冠峰等(2016)证实员工的玩兴特质能有效地提升员工创造力。
情绪智力是影响员工认知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证实,高情绪智力能正向影响员工创造力。
自我效能感特指个体对自己具有的能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强调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员工,对自己完成工作任务信心程度更高,对掌控组织环境和资源的认知更强。
内在动机来源于员工对自己的工作的积极反应。
内在动机一直被认为是能显著提升员工创造力的主要因素。
研究发现,道德型领导正是通过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从而提升员工创造力。
2.2基于团队层面的员工创造力影响因素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企业更注重组织成员之间的团体合作,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根据文献回顾,团队层面的情境因素大致包括团队同事、团队领导和团队内聚力等。
同事是员工是学习的榜样、竞争者抑或工作的绊脚石。
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理论关系模型及实证检验

Face Consciousness, Status Consumption Tendency and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Behavior --
Theoretical Relationship Model and Empirical
Research
作者: 袁少锋[1];高英[1];郑玉香[2]
作者机构: [1]辽宁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36;[2]南开大学商学院,天津300371
出版物刊名: 财经论丛
页码: 81-86页
主题词: 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炫耀性消费行为
摘要:本文针对国内营销学领域关于炫耀性消费行为形成机理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提出了面子意识、地位消费倾向与炫耀性消费行为间的理论关系模型,并通过调查国内消费者对中高
档名牌商品的消费观念和态度来检验此模型的有效性。
研究发现,面子意识同炫耀性消费行为
的四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对地位消费倾向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地位消费倾向对炫耀性消费行
为的影响总体不太明显,只对物质享乐主义和群体归属交流两个维唐有较弱的1备向影响.。
[汇总]面子理论
![[汇总]面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7b932521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1.png)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
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
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
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
“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
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
“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
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
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
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
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
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
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
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面子消费
• 中国人的月饼消费
• 如今的月饼已不仅仅是指传统的喜庆 团圆月饼,而是在这一基本功能外派生 出了新的价值——礼品。因为是礼品, 包装是否豪华精致则事关面子。于是 月饼开始偏离了食物的本质——做工越 来越精致,价格与档次越来越高,2003年 南宁市竟出现了99999元的天价月饼,因 此也出现了月饼消费的悖论。
第四部分
>> 本质及启示
04
本质
• • 1. 追求符号意义 在进入消费社会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于是对消费效果的 追求不在停留在使用价值上,而是更多地追求符号意义。因而由面子意识触 发的消费动机经常跟炫耀、声望(地位)需求、个性需求相连。 2. 满足其身份地位需求 对于中国人而言,“面子”行为必须符合“礼”的要求,与他在特定情境中 的角色或身份相匹配,符合相关的社会群体规范。与其身份地位匹配度越高 的产品越容易成为其消费对象。同时,消费者希望通过面子消费来满足声望 和地位需求。比如消费者会为了面子而青睐全球化的、足以体现地位的商品。
②炫耀性消费
• 炫耀性消费就是人们通过对物品的超 出实用和生存所需的浪费性和铺张性 消费,向别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 和实力。这种观念表现为通过消费来 炫耀财富,以此获得一定的声望与地 位,引起他人的羡慕,从而获得面子。 炫耀性的面子消费在我国并不少见, 消 费的标示功能使得面子消费为许多人 所追求,相互竞争,盲目攀比等。于是, 有些人使以炫耀性商品来显示自己的 富有。
商家利用:
• • 2.商品包装 在礼品市场中,由于购买者与使用者分离,因此购买者更看重商品的包装, 以满足送礼时的面子需要。销售商可以将普通日用消费品特制成礼品包装, 将商品变为礼品,比如,包装精美的红酒、保健品等,可能更受消费者的青 睐。中国人喜欢过节送礼,可以根据不同节日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礼品 包装,比如,中秋节的月饼礼盒包装,端午节的粽子、皮蛋、咸蛋 的礼盒包 装,情人节的鲜花、巧克力礼盒包装。还可以进行综合的礼品包装,比 如, 将法国红酒与知名品牌衬衣共置一礼盒,以满足特殊消费者的面子需要。
⑤其他影响
• 与传统消费相比,在中国人的面子消费中,产品的性能和价格退居其次, 消费者更加看重品牌形象与自己是否相匹配,服务质量能否提升自己 的面子。另外,中国人更倾向依照外部期望或者社会规范来做事,而 不是根据自己个人的想法,这样才能维护自己的面子并且发挥他作为 社会群体一份子的作用。
第三部分
案例:
•
•
婚庆礼俗消费
2002年春节,小刘回湖北参加了堂弟的婚礼。作为家族同辈中的长兄,他参与了整个 婚礼操办过程,因此得以全面了解家乡农村的婚庆礼俗消费。 当地的收入水平平均仅约2000元/年/人,一次婚礼的礼金多的达到500元(全年收入 的25%),少的也需50元(全年收入的2.5%)。面子决定送礼厚薄,礼金支出远高于收入 水准。 在乡下办大事,最关注的是礼簿,礼簿体现了主人的社会关系及各种关系的远近亲疏, 同时也是亲友表明与主人的亲疏与进退的关系方式。关系越亲,礼金就越重,每个人 都会自守本分,不会超越自己的范围,多了主人不好接受,或不好在礼簿上登记。 如果远亲的礼金超过了近亲的礼金,近亲就会脸上无光,在这种情况下,主人一般会 自己拿钱垫上,以免让近亲丢面子。 消费排场体现主人脸面,一般看下面几个方面: 客人的数量、贵贱; 宴席的丰盛程度; 烟与酒的档次; 热闹程度等。主家常常不惜花钱买热闹。 客人们主要争面子的地方则是礼金和座次排位。
• •
启示
• 面子意识影响着消费者的行为,这种影响包括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作为大学生,我们不免受到面子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我们行为的影响。 我们可以加强自我意识能力,提高认知能力,矫正错误能力等,来减轻面 子文化对大学生自身的消极影响。比如,加强其对自己的了解,发现通过 攀比等行为并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使自己获得面子,反而影响其面 子。
THANKS
>> 案例分析
03
案例:
• 研究者通过对广州15名葡萄酒消费者的深 度访谈(2007年)发现,中国人追求面子 的心理影响着葡萄酒消费,但这种影响会 因消费场合的变化而有所差异,在私人消 费空间中他们会购买便宜的葡萄酒,而在 公共场合时他们则会考虑面子因素。另外, 他们通过对384名40岁以下的中国消费者 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相较于在私人空间 使用,当一个产品要在公共空间使用时, 中国消费者通常愿意花更多的钱来获取面 子,特别是对于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汽 车消费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内的消费被认为 是最关乎面子的,购买德国车通常是最有 面 子的,购买日本车有点丢脸但仍有面子, 购买国产车则是没面子但是有脸的(2010 年)。
“面子”
• 其中重要的文献中讨论“脸”和 “面子”的篇幅居多:丢脸、长脸、 不要脸、脸皮厚、没脸见人、体 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 看我的面子等诸多概念,成为中国 人日常生活和日常交际的基本概念。 而这些概念也正是在儒家思想的影 响下,中国人深层心理结构的一种 反映,从而揭示“人情与面子”在 中国历代官僚体制中的突显地位。 面子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爱面子是自尊的表现,爱面子过头 则是虚荣心的表现。
商家利用:
• • 1.广告用语 面子需要典型地表现在消费者的人 际互动过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来而不往非礼也,已成为人 们交际的潜意识。 而送能够代表面子的商品,也 成了消费者的首要选择。在这种情境下,商家可 以开发礼品市场。节日系列礼品可以有烟、 酒、 茶等,亲情系列礼品可以有保健产品、 美容产品、 鲜花、蛋糕等。礼品开发市场有个很典型的例子, 就是脑白金,“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 金”,一句简单直白的广告词,竟然传遍了大江 南北,产生了感召力和销售力。其成功的原因是 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礼品定位 与诉求,这是中国人对内心深处面子 情结的最直 白的表达。脑白金礼品定位策略的成功为保健产 品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礼品市场,值得各个商家借 鉴和学习。
•
• • •
•
面子消费
面子消费
• • • 极品香烟消费 据统计显示,至1997年我国市场每盒15元以上的香烟品牌共有100多个,至2000年已 超过300个。存在这样一种怪现象:“抽的人不买,买的人不抽”,“买的人穷,抽的人富”。 要解释这一现象,还得从中国人的礼俗消费和面子情节入手。 首先,极品香烟不是普通的香烟,而是礼品香烟。“香烟一递,说话和气”,极品烟常用 于送礼应酬、款待贵宾或重要的喜庆场合,用来打交道、拉关系。随着这种市场需 求不断扩大,对极品烟的需求也不断扩大,甚至极品烟的消费代表了一种潮流,一种 消费观。作为礼品,极品烟由于价格奇高,所以买的人不抽,而且买的人通常穷,因为 穷人更需要送礼求人办事。在中国,作为礼品最要紧的是有高高的价格,精美的包装, 如此才显得“出手大方”,送、受双方均“有面子”。 其次,极品香烟满足了部分目标消费群的心理追求和需要,他们借“吸烟”或“送烟”显 示自己的身份,显示自己的地位与作为富贵的象征。
•
第二部分
>> 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
02
①时尚性消费
• 主要表现为在消费中追求潮流和 体现个性,并以此来争得面子。 个人会通过模仿时尚达到自我与 所属群体的认同,并通过消费时 尚来凸显个性和时尚性。这部分 消费者会以拥有时尚物品作为有 面子的象征,其主要表现为以潮 流为审美偏好, 追求名牌, 赶时髦, 以此体现出自己的个性。
面子意识对中国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国商2班 何婉莹 陈涵 黄可儿 薛茵茵 官佩瑜 章思琪 蔡烨瑾 李春怡
目录
>> 中国人的面子文化
01
>> 对中国消费者的影响
02
>> 案例分析
03
>> 本质及启示
04
文化
01
“面子”
• 中国人的“面子”是丰富的中文词汇里一 个古老的概念,熟悉得以至于让人熟视无 睹。这是一种由结果判断成因的举动。有 面子的人,被看作能人。以至很多人爱面 子喜大话到不能自拔。它蕴含着中华文化 社会心理的深层意象,说它是客观实体或 情感代称似乎都不够妥帖。而其实际上已 成为支配着中国社会运行的“潜规则”。 以至于给了面子,就是尊重了人格;扫了面 子,就是侵犯了尊严。因此,人们向来很重 视面子问题。仅当当网上有关的书籍超过 千册。目前查询结果是36,000,000篇。
③攀比性消费
• 攀比性消费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明 显的是为了与别人攀比,以免自 己的物品太差而感觉失了面子导 致的消费行为。表现为为了求得 心理上的平衡以及与他人保持一 致,人们看见别人的东西比自己 的好,比自己的高级,就想办法 去消费,追求跟别人一样。面子 文化会导致中国消费者在超过自 己能力的范围内进行消费,过于 看重体面的消费,过于看重与自 己身份一致 、与周围他人相一致 的求同心理。
④人情性消费
• 中国是人情的社会,中国人素来有 “礼尚往来”的不成文的约定,而 就是在中国这种以“礼”为核心的 传统文化中演变出了“面子消费”。 在中国,赠礼在一些领域表现为社 会基于人际互动的带有人情关系的 面子理论。送礼送人情,在面子文 化的影响下,人们很容易把送礼的 情义淡化,有时候送礼似乎是在面 子文化下的人情所驱使,并不是主 要用于表达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