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球内部结构概述及固体地球研究方法
地球内部构造解析

地球内部构造解析地球作为我们生存的家园,其内部的构造对于地球科学研究和人类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等。
本文将对地球内部的构造进行解析,以帮助读者对地球科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位于地球表面之下,是最薄的一层,主要由岩石和土壤组成。
地壳的厚度约为5到70公里,不同地区的地壳厚度存在较大差异。
地壳下面是地幔,地幔是地球内部最大的一层,占据了地球半径的70%左右。
地幔主要由固态岩石组成,温度较高,呈现出半流动状态。
外核是地球内部的下一层,主要由液态金属铁组成。
外核的存在导致地球具有了磁场。
内核是地球内部的最内层,由固态金属铁和镍组成。
内核的温度较高,但由于巨大的压力,金属铁依然保持固态。
二、地球内部构造的成因地球内部构造的形成与地球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
大约45亿年前,地球形成于太阳系的早期。
最初,地球是一个炽热的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逐渐冷却,形成了现在的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
地壳的形成是由岩浆的喷发和地壳板块的构造运动所致。
地幔和外核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内部的高温和压力所引起的物质状态变化。
内核的形成则是由于金属铁和镍的高密度以及高压条件下的固态保持。
三、地球内部的特征和现象地球内部的特征和现象反映了地球内部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结果,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释放的能量使得地壳发生断裂和震动。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活动的表现,当地幔岩浆上涌到地壳表面时,由于压力的释放,岩浆就会喷发出来,形成火山。
火山活动不仅构成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景观,还释放出大量的热和气体。
地质构造运动包括构造抬升和构造沉降等,由于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和岩石的变形,地质构造活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山脉、盆地等地貌地貌特征。
四、地球内部构造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球内部构造对人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

地球物理学地球内部的结构与运动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对于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物理学通过观测、实验和理论研究等手段,揭示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
本文将从地球内部的结构、地壳运动和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内部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每一层都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厚度在5-70公里之间。
地壳由地质岩石构成,分为岩石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地壳两种类型。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一层,厚度约为2900公里,主要由固态的硅酸盐岩石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内核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二、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活动所引起的地壳形态和地表现象的变化。
地壳运动包括地震、地质构造运动和地表地貌变化等。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一种形式,它对地壳的构造和地貌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质构造运动主要包括板块运动和地壳抬升等现象,这些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形成和改变。
地表地貌变化是地球长期以来地壳运动的结果,包括山脉、高原、盆地和河流等地貌特征的形成。
三、地球内部的热力学地球内部的热力学是指地球内部的热量分布和热传导等热力学过程。
地球的热力学过程主要包括热对流、热辐射和热传导等。
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地幔内部岩石物质通过热量的传递和循环引起的,它是地球内部热量分布不均匀的主要原因。
地球的热辐射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和地表的太阳辐射等。
地球内部的热传导是指地幔内部岩石物质的热量传递过程,它决定了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和物质运动方式。
综上所述,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运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对地球内部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动力学过程,对于地质灾害预测、资源勘探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我们能够不断深入地球物理学的研究,为人类认识和保护地球作出更大的贡献。
地球内部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组成

地球内部探索地球内部结构和岩石组成地球内部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感兴趣的领域之一。
通过内部地球的探索,我们可以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岩石组成,进而深入研究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质活动。
本文将探讨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岩石组成。
一、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层次: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壳层,包括陆地壳和海洋壳。
地幔是地壳下面的厚度约2900公里的层状结构,主要由橄榄岩和辉石岩组成。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是液态铁镍合金组成的层,内核则由固态铁镍合金组成。
二、地球内部岩石组成地球内部的岩石主要分为三类:火成岩、变质岩和沉积岩。
1. 火成岩火成岩是由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地壳表面冷却固化而形成的。
根据岩浆的不同成因、组成和结构,火成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发岩两大类。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下部形成的,如花岗岩和辉长岩等。
喷发岩是岩浆从地壳表面喷发出来后冷却固化形成的,如玄武岩和安山岩等。
2. 变质岩变质岩是地壳下部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历了结晶再结晶或化学变化形成的。
变质岩主要有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3. 沉积岩沉积岩是由于风、水、冰等外力作用下,将岩屑和有机物质沉积并经受压实而形成的。
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和化学沉积岩两大类。
碎屑岩由颗粒状岩屑组成,如砂岩和泥岩等。
化学沉积岩由水中溶解的物质沉积形成,如石盐和石灰岩等。
三、地球内部探索方法目前,人类主要通过地震学、地磁学和地热学等手段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
1. 地震学地震学利用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特性,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岩石组成。
地震波可以分为P波、S波和面波等不同类型,通过测量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路径,科学家可以推断地球内部的不同物质介质和界面。
2. 地磁学地磁学是研究地球磁场的学科,地球的磁场主要由地核外液态铁镍合金流体运动所产生。
通过观测地磁场的强度和方向变化,可以推断地心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进而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
初中地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初中地理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我们认识地球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征、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的组成和特征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大致分为地核、地幔和地壳三个部分。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元素构成,温度非常高。
地核又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是液态态的,内核则是固态的。
地核的高温和金属元素的存在是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地幔位于地核和地壳之间,是地球最大的地层。
地幔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其温度和压力都相对较高。
地幔的高温和压力使得地幔物质以固态流动的方式存在,形成了大规模的圆状对流。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位于地幔之上。
地壳的组成较为复杂,大量的硅酸盐岩石构成了地壳的主体,同时也有其他岩石和矿物。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两种,陆壳主要构成了陆地,而海壳则主要构成了海洋底部。
二、地壳的构造和板块运动地壳的构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即地质构造和地貌构造。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岩石的组合和分布,主要包括褶皱、断层和岩浆活动等。
地貌构造则是指地壳表面的形态和地貌特征,如山脉、高原、平原和河流等。
地球的地壳并不是整块固定不动的,而是由一些巨大的板块组成,这就是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上地壳板块的相对运动,主要表现为板块的分离、靠近和相互碰撞等。
板块运动引起了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地形变化等各种现象。
三、了解地球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对我们深入认识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十分重要。
通过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机制,为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地球的内部结构也对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此外,通过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和规律,有助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同时,对地壳和板块运动的深入研究,也为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灾害提供了基础。
地球科学: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质过程

地球科学:地球内部构造与地质过程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但是,地球的内部却是如何构造的?地球又经历了什么样的地质过程?这些问题在地球科学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来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过程。
一、地球内部构造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约厚5-70公里,主要由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约2900公里,由复杂的硅酸盐矿物构成。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组成,外核约厚2200公里,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位于外核内部,为固体,直径约为1220公里。
地壳分为两种类型:大洲岩石和海洋岩石。
大洲岩石主要由花岗岩构成,密度相对较小;海洋岩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密度相对较大。
因此,大洲岩石和海洋岩石的特点不同,对地球的动力学过程也有不同的影响。
地幔是地球最厚的一层,由于地球内部温度高达数千度,因此地幔一直处于高温状态。
地幔的物质不停地上升、下降和流动,形成了地球的大尺度运动。
地球的板块运动是由于地幔的对流引起的,这也是地球上地震、火山和地质灾害等自然现象的原因。
地核则是地球内部最深的一层,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组成,是地球内部的能量产生和储存中心。
地核的高温和高密度是造成地球本身的引力和磁场的重要原因。
二、地球的地质过程地球经历了几十亿年的演化过程,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外部自然环境不断发生改变和变化,这些是地球的地质过程。
地球的地质过程可以分为地幔对流、板块构造和地质灾害等几个方面。
1. 地幔对流:地球内部的高温和流体运动,导致地幔中的岩石物质上升、下降和流动,形成巨大的流体环流,促进了地球的换热和物质的循环。
2. 板块构造:地球的外部表面分为20多个大板块,这些板块随时在动,会产生地震、火山和山脉等自然现象。
板块运动是地球上发生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也造就了地球上的地貌和自然景观。
3.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造成了物质损失,而且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
2地球内部结构概述及固体地球研究方法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易被结晶 相收容的元素,包括部分过渡元素(Sc、Cr、Ni、 Co)和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Rb、K对部分矿 物相容)。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不易 被结晶相收容的元素。包括:
不相容元素
弱不相容元素 Zr、V、Ti、Hf、HREE 强不相容元素 Rb、Ba、K、Th、La、Ce、Nb、Ta
岩石圈类型地壳岩石组成岩石圈地幔岩石组成主要特点代表地区克拉通型岩石圈类型地壳岩石组成岩石圈地幔岩石组成主要特点代表地区克拉通型ttp岩套为主强亏损方辉橄榄岩为主主体于强亏损方辉橄榄岩为主主体于17亿年前形成塔里木扬子中朝等地台造山带型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方辉橄榄岩二长橄榄岩或二辉橄榄亿年前形成塔里木扬子中朝等地台造山带型花岗质花岗闪长质岩石方辉橄榄岩二长橄榄岩或二辉橄榄方岩方辉橄榄岩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分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33个时代走廊北山燕山太行山喜马个时代走廊北山燕山太行山喜马山拉雅山山等天山等岩以英ttg岩套以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组合为特征经历麻粒岩相变质岩方辉橄榄岩拉雅天等裂谷型花岗质岩石二辉橄榄岩陆壳成分各盆地有差异华北裂谷型花岗质岩石二辉橄榄岩陆壳成分各盆地有差异北华北sio22为为67
按岩石圈结构特点,将中国岩石圈分为5种类型:
岩石圈类型 地壳岩石组成
岩石圈地幔 岩石组成
主要特点
代表地区
克拉通型
TTP岩套为主
强亏损方辉橄榄岩 为主
主体于17亿年前形成
塔里木、扬子、 中朝等地台
造山带型 裂谷型 岛弧型
花岗质-花岗 闪长质岩石
方辉橄榄岩-二长 橄榄岩或二辉橄榄 岩-方辉橄榄岩
分古生代、中生代、新 生代3个时代
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

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而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的研究,以及这些研究对于地质学、地震学和探矿勘探等领域的应用。
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体岩石壳层,地壳的厚度约为5到70公里,其中包括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一层厚达2,900公里的岩石部分。
地幔的上部为软黏性的“斜边流”区域,下部为固体。
地核是最内部的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是固态的。
2. 地球内部成分根据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可以将其分为几个部分。
地壳主要由氧、硅、铝等元素组成,除此之外,还含有小量的钠、钾、钙等元素。
地幔则富含硅、镁、铁等元素。
地核则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同时还含有小量的硫、氧等元素。
3. 地球内部的研究方法研究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需要借助于多种方法。
地震学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通过记录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和速度,可以推断出地球内部的岩石特性和结构。
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也是重要的研究手段,通过勘探和分析地球表面和地下的物理场信息,可以间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成分。
4. 地球内部研究的应用对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对于地质学、地震学和探矿勘探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可以推断地球的形成演化过程,进而深入研究地球的动力学和地质活动。
地震学研究地球内部的物质特性和结构,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震活动和减轻地震灾害。
地球内部的成分研究对于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利用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地质勘探和资源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总结: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地球演化过程和地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和成分的方法有地震学、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等。
这些研究不仅对地质学、地震学和探矿勘探等领域有应用,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我们对地球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表面和大气层,并对地下很少知之甚详。
然而,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有机会深入探索地球的内部结构。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相关的研究方法。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地壳是最外层,包裹着整个地球,它主要由固态岩石构成。
地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前者厚度通常为30-70千米,后者则较薄,约为5-10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的中间层,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铁镁矿物组成。
地幔由上到下厚度逐渐增加,大约为2900千米。
地幔底部与地核之间有一界面,称为地幔-地核边界。
地核是地球的最内层,分为外核和内核。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为固态物质。
二、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方法1. 地质勘探:地质勘探是指利用各种方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和矿产资源的分布。
地震勘探是地质勘探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地震波在地下传播时会受到不同介质的影响而发生折射、反射和散射,通过观测地震波的传播情况,可以了解地下不同层次的结构和性质。
2. 钻探与取样:钻探是一种直接观测地下结构的方法。
通过钻探孔洞,可以获取地下不同层次的岩石和土壤样本,进一步研究它们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例如,科学家们通过深海钻探,获得了从海洋地壳到地幔的样本,为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
3. 地球物理测量:地球物理学家利用地球物理学方法来研究地球内部结构。
地震学是其中的重要分支,通过检测和分析地震波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可以推断不同层次的边界和物质的性质。
地磁学也可用于研究地球内部,通过观测地球磁场的变化,揭示地球内部的动态过程。
三、地球内部结构的意义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对了解地球的演化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揭示地下岩石的组成和性质,可以推断地球的形成及其变化过程。
对地下岩石和矿产资源的研究,有助于找到贵重矿产的分布,为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依据。
此外,了解地球内部结构还有助于预测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灾害应对和人类安全提供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廊北山、燕山 -太行山、喜马 拉雅山、天山等
花岗质岩石
二辉橄榄岩
亏损程度较高,以 二辉橄榄岩为主, 少量二辉橄榄岩
陆华辽沿海壳北SiOS成Sii2OO分为22为各6为36盆6.857%地..63%有%,,差, 闽异粤松,华 盆 闽地 粤北、 沿盆海地 、松 辽
深 源 俘 虏 体 87Sr/86Sr 较 高
大陆裂谷(如 东非红海等)
Ⅰ、地壳(岩石圈) 大洋裂谷(如 大西洋脊等)
分离带
边缘海或小洋盆(如 南海、亚丁湾等)
大洋盆地(如 太平洋等)
Ⅱ、岩石圈板块滑
动区(坚稳带)
大陆被动边缘(如 大西洋沿岸等) 地台或结晶地盾(如 华北、北美、南非等) 转换断层(包括裂谷-裂谷型、裂谷-俯冲带
型、俯冲-俯冲带型转换断层)
地台-地壳上的相对稳定区
德国学者 Stille 对槽-台学的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他的划分:
地壳
克拉通(Craton)-稳定区 正地槽(Orthogeosyncline)-活动区
高克拉通(High Craton)-大陆稳定区 克拉通
低克拉通(Oceanic Craton )-大洋稳定区
优地槽(Eugeosyncline)-远离稳定区,活动性强,蛇
亏损地幔--指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Th) 亏损的地幔;
(2)不同构造环境玄武质岩石元素组成特征
岛弧环境玄武质岩石:富集LiL(大离子亲石元素, 即K、Rb、Cs、Sr、Ba、Th 等);
大陆内部玄武质岩石:同时富集LREE、LiL和HFS
大陆各种环境(包括克拉通与岛弧)的钙碱性玄武 岩:只富集LREE、LiL;
大洋拉斑玄武岩稀土配分模型分为:亏损型 (NMORB),指LREE强烈亏损;过渡型(T-MORB),具平坦 或轻稀土富集;富集型(E-MORB),轻稀土不同程度明 显富集;
一般认为:N-MORB形成于强亏损地幔源区的高度部 分熔融(>15%);E-MORB源于较深的富集地幔源区;
(3)岩石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
Ⅲ、岩石圈板块
汇聚-碰撞带
(造山带)
岛弧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深海沟 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 俯冲带(包括 洋壳-岛弧型和岛弧-大陆型俯冲带) 板块碰撞带
地壳-上地幔或岩石圈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很多,应注意不同学术观点的划分和要点。但 基本类型(活动型和稳定型构造单元)及其特 点要掌握
五、李廷栋等的分类(2006)
形成了不同的大地构造学说。 • 槽台说;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
造说;国内:地质力学;多旋回说;断块说; 地洼说;波浪镶嵌说等。
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的划分方案很多,与学 术观点有关
一、槽-台学说的方案
主要根据大陆地质资料的分析对比,把地壳构造 类型分为两种基本单元:
地槽-地壳上的强烈活动带 地壳
按岩石圈结构特点,将中国岩石圈分为5种类型:
岩石圈类型 地壳岩石组成
岩石圈地幔 岩石组成
主要特点
代表地区
克拉通型
TTP岩套为主
强亏损方辉橄榄岩 为主
主体于17亿年前形成
塔里木、扬子、 中朝等地台
造山带型 裂谷型 岛弧型
花岗质-花岗 闪长质岩石
方辉橄榄岩-二长 橄榄岩或二辉橄榄 岩-方辉橄榄岩
分古生代、中生代、新 生代3个时代
大洋稳定区-具大洋型地壳的地台。是地史构造单 元(如西太平洋洋盆是中生代发展形成的)
活动带
大陆活动带-包括大陆裂谷活动带(东非裂谷) 和大陆边缘活动带(中国东部)
大洋活动带-即地槽活动带,包括大洋裂谷活动带 (洋脊)和大洋边缘活动带(安第斯)
四、板块构造观点的分类
按板块运动的基本形式(分离、相对滑动、汇 聚),将地壳构造类型分为3类13种主要类型:
地
绿岩和火山岩为主的地槽
槽
冒地槽(Miogeosyncline)-靠近稳定区,蛇绿岩和火山
岩不发育,以巨厚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主的地槽
二、布鲁内(Brune,J.N,1969)的分类
是一种即考虑地壳又考虑地幔的分类,共分出四 种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 1、稳定地幔的大陆地壳
包括地盾、内陆(地台),很稳定或稳定的构造区
第二讲:固体地球研究方法与地球内 部构造概述
•固定地球构造的主要研究方法 •地球的成分及流变学分层特征(简 介)—体现在不均一性
固体地球构造的研究与探测方法
地壳上地幔构造的不均一性
一、地壳、上地幔的纵向不均一性
(一)
岩石圈化学结构
1、地壳
地壳的岩石成分和化学成分尚不完全确定,不同地区差别 很大,地壳从上到下波速增加既与变质程度有关也与化学成分 有关。
活动元素-指易溶于流体且易被流体携带迁移的元 素,如 K、Rb、Sr、Ba、Th等,它们均具大半径、低 电能特征(又称低场强元素, LFS)
非活动元素-指不易溶于流体和被携带迁移的元素, 如Nb、Ta、Zr、Hf、Ti等,它们均具小半径、高电能 特征(又称高场强元素, HFS)
富集地幔--指大离子亲石元素(K、Rb、U、Th) 富集的地幔;
• 根据强度和变形方式将地球由地表往地心分 为:岩石圈 软流圈 中间圈 和地核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
陆地 海洋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二、地壳、上地幔的横向不均一性
三、地壳、上地幔构造类型划分
两大类型:活动带和稳定区。 • 两种类型间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演化历史。 • 不同学者对其运动规律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目前一般认为:
中、上地壳成分接近花岗质-闪长质层;
下地壳接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层,下地壳底部才可能有 基性麻粒岩;
大陆边缘可能由薄的大洋型硅镁层和大陆型硅铝层组成, Vp7.7-7.8km/s,厚15-30km。称过渡壳
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中,地壳底部Vp7.1-7.6km/s,为壳
幔混合层。
2、不稳定地幔的大陆地壳
包括盆-岭、造山带、岛弧、大陆裂谷等,活动性极强
3、稳定地幔的大洋型地壳
指大洋盆地,较稳定
4、不稳定地幔的大洋地壳
包括洋脊、海沟等,活动性强
三、黄汲清分类(1980)
从现代地质学观点出发,结合地球物理和壳- 幔深部构造的划分方案:
大陆稳定区-具大陆型地壳的地台
稳定区
(如俄罗斯、北美、西伯利亚、中朝地台)
地壳成分质量分数(%)(以中国为例,据高山等,1992)
2、地幔岩石圈
据波速、包裹体及实验研究,目前多认为地幔岩石圈的岩 石的是橄榄石、辉石和石榴子石的某种组合,化学成分相当于 纯橄榄岩和橄榄岩组成(见表)。
上地幔成分质量分数(%)(以中国为例,据刘玲根等,1992)
3、壳-幔成分的不均一性
台湾岛弧
边缘海 洋壳型
洋壳,以辉长 质岩石为主
斜长二辉橄榄岩
南中国海中央海 盆
TTG岩套--以奥长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组合为特征,经历麻粒岩相变质
岩石的源区与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密切相关; 用于构建图解的不活动高场元素(HFS)和稀土元素 (REE)环境敏感度高,分析精度也日愈提高;
多图解的联合使用,可提高判别效果。
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很多,基本形式有三角图、 坐标图、对数图解等。如:
用于钾质火成岩三角图解
滩间山群不同 火山岩组:
玄武岩Ti-Zr-Y的判别图解(据Pearce和Cann,1973)
由于壳-幔化学组成具不均一性,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不 少学者通过对不同构造环境中岩石,特别是火成岩的化学成分 和微量元素组成进行了大量研究对比,构建了一系列岩石化学 构造环境判别图解,以火成岩微量元素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的应 用越来越广泛,在大地构造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基 本 原 理:
用已知确切构造环境的岩石厘定图解中相应构造环境 区域;
A+B:岛弧拉斑玄武岩 ; B:洋底玄武岩 B+C:钙碱性玄武岩; D:板内玄武岩
用于玄武岩对数图解
碱性花岗岩Nb-Y-3Ga判别图解 区分的构造环境: A1: 非造山,大陆裂谷或板内; A2:大陆边缘,后造山,热点
(二).地球内部物质的力学特征分层
• 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的力学和流变学特征突变 面与成分界面不一致。
(1)几个概念
相容元素(compatible element)--易被结晶 相收容的元素,包括部分过渡元素(Sc、Cr、Ni、 Co)和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Sr、Rb、K对部分矿 物相容)。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le element)--不易 被结晶相收容的元素。包括:
不相容元素
弱不相容元素 Zr、V、Ti、Hf、HREE 强不相容元素 Rb、Ba、K、Th、La、Ce、Nb、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