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护理

06
出院指导与随访管理
药物服用指导
详细介绍术后所需药物的名称、剂量 、用法和注意事项,确保患者和家属 充分理解并正确掌握用药方法。
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药物副作用和应 对措施,如出现不适应及时就诊。
全身并发症
如造影剂肾病、迷走神经反射等。
紧急处理措施
01
穿刺部位并发症处理
立即给予局部压迫止血,必要时行超声引导下压迫或外科处理。
02
冠状动脉并发症处理
对于冠状动脉夹层或急性闭塞,应立即行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术,恢复
冠状动脉血流。对于无复流或慢血流,可给予血管扩张剂和抗栓治疗。
03
全身并发症处理
造影剂肾病应水化治疗,促进造影剂排出。迷走神经反射应立即停止手
02
03
根据随访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和护 理措施,确保患者获得持续、有 效的治疗。
04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建议患者低盐、低脂、低糖饮食 ,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保持 饮食均衡。
02
03
04
戒烟限酒
强调吸烟和过量饮酒对心血管健 康的危害,鼓励患者戒烟限酒。
定期随访安排
随访内容包括询问患者的症状、 体征变化,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
提醒患者按时参加随访,如有不 适或疑问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
01
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 1年进行定期随访,评估患者的 康复情况和治疗效果。
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 护理
目录
• 介入术基本概念与原理 • 术前准备与评估 • 术中配合与监测 • 术后恢复与观察 • 并发症识别与处理 • 出院指导与随访管理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发表时间:2014-03-20T14:05:32.000Z 来源:《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作者:王春笋张潇李春兰[导读] 随访期间发生阵发性房颤1例,所有患者各心腔大小恢复正常,分流消失,心前区杂音消失,心电图检查正常,活动耐力正常。
王春笋张潇李春兰济南军区总医院心外科山东济南250031【摘要】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围术期并发症预防方法和护理经验。
方法:回顾分析7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资料,总结介入治疗围术期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和护理经验。
结果:所有患者介入治疗成功,术后发生阵发性房颤1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1例,下肢穿刺部位皮下淤血2例,无封堵器材脱落、心肌梗死、溶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精湛的介入技术与优质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有针对性地做好围术期护理,能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并发症;护理【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344-02我院心外科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7例冠状动脉瘘患者施行了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并在围术期的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一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7例,男4例,女3例,年龄4~25岁。
1例因阵发性心悸、其余均因发现心脏杂音入院。
查体均于心前区闻及收缩期、舒张期或连续性杂音。
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CTA检查:右冠状动脉瘘入右心室3例,右冠状动脉瘘入右心房1例,右冠状动脉与左前降支吻合成弓并瘘入左心室1例,左冠状动脉瘘入肺动脉1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瘘入右心室1例,瘘口大小3~9mm,瘘支冠状动脉均显著增粗、迂曲,最粗达22mm。
右房、右室扩大1例,左室扩大6例。
心电图检查:左室高电压5例,伴心肌劳损2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心电图正常1例。
胸部X线检查:心影不同程度增大,心胸比例0 55~0 62。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术后护理1例

维普资讯
沈阳医学院学报
Ju ao hnagM d a C lg 第 8 or l f eyn ei l oee n S c l 卷
第3 期
20 06年 9月
冠状动脉瘘介 入治疗术后护理 1 例
邹慕蔚 曲颖 蒋艳 董 生 , , ,
(. 1沈阳医学院沈洲 医院心血管 内科 , 辽宁 沈 阳 100 ; . 1 2 2 北京海军总医院神经 内科 ; 0 3沈司第二干休所 门诊部 )
管 至 左冠开 口处 , 导 管送 微 导丝 及 微 导 管至 L D 经 A
与主端 动脉 异常 通道 内 , 到指定 位置 电解 脱去 N一4
5 T 一c 一 1 T 成筐弹簧圈。同法脱去第二个 E一2 0 4一 To .—F纤 毛弹 簧 圈 。术 毕 留置 动 脉鞘 , 察 观 双足 背动脉 一致 、 对称 。术 中用肝 素 7 g 0r 。 n
如 下
23 留置动 脉 鞘管 的 观察 及护 理 .
保 留动脉 鞘 管
的 目的是 防止 由于 介 入 后 形 成 急 性 血 栓 和 由于 肝 素化后 压迫 困难 , 易形 成血 肿 。术 后 4~6h内未 拔
8例儿童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

3 73 5
・
论
著 ・
8例 儿 童 先 天 性 冠 状 动 脉 瘘 的 介 入 治 疗
李 谧 , 易 岂建 , 陈 勇, 田 杰, 吕铁伟 , 蒲晓 芳 , 陈 沅, 白永虹
( 重庆 医科 大学 附属 儿 童 医院心脏 中心
关键词 : 冠状动脉瘘 ; 先 天性 心 脏 病 ; 介 入 d o  ̄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 8 3 4 8 . 2 O 1 3 . 3 1 . 0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t - 8 3 4 8 ( 2 0 1 3 ) 3 1 - 3 7 3 5 — 0 3
s e s we r e s u c c e s s f u 1 . No r e s i d u a l s h u n t a n d o t h e r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o c c u r r e d, d u r i n g t h e f o l l o w- u p p e r i o d o f 6 mo n t h s t o 5 y e a r s . Co n e l u - s i o n Tr a n s c a t h e t e r c l o s u r e t r e a t me n t i s a s a f e a n d e f f e c t i v e me t h o d f o r c o n g e n i t a l CAF.
( CAF) , a n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me t h o d a n d t h e r a p e u t i c p r i n c i p l e o f t r a n s c a t h e t e r c l o s u r e t h e r a p y . Me t h o d s 8 c h i l d r e n i n h e a r t c e n t e r o f
不同途径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方案治疗老年冠心病的效果对比

平高于预后良好患者,其血清omentin-1的水平低于预后良好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详见表2。
表1 这100例患者中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患者血清sLOX-1、omentin-1的水平(ng/mL,s ±)病情严重程度 例数血清sLOX-1血清omentin-1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34 2.06±0.47127.96±34.55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7 2.46±0.61△112.16±37.86△重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192.79±0.83*#95.54±18.67*#注:*与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P <0.05;#与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P <0.05;△与轻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相比,P <0.05。
表2 这100例患者中预后不同的患者血清sLOX-1、omentin-1的水平(ng/mL,s x ±)预后 例数血清sLOX-1血清omentin-1预后良好69 2.17±0.61124.88±32.51预后不良312.72±0.73*106.33±28.49*注:*与预后良好患者相比,P <0.05。
3 讨论sLOX-1是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在发生氧化应激反应后裂解并释放入血的一种物质。
LOX-1作为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5]。
健康人血液中sLOX-1的水平很低,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其血液中sLOX-1的水平会迅速升高。
目前,临床上关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LOX-1水平升高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有研究指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sLOX-1水平的升高可能与其脑组织中氧化应激反应加重及活性氧增多等有关[6]。
Omentin-1是网膜素(omentin)的一个亚型,其在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已被证实。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山东省胸科医院心内科张春盛曲海燕一、简介:自1977年Gruentzig 首次报道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以来,PTCA已经历了近26年的发展历程。
由于PTCA所使用的器材不断更新,术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以及PTCA术前、术中、术后的药物治疗日臻完善,PTCA已成为当今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PTCA技术发展过程中,冠脉内支架(Stent)置入术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986年由Sigwart首次在临床进行第一例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随后Palmaz-Sehatz 支架迅速普及应用,近年药物涂层支架也在国内投入临床应用,规范的抗血小板治疗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仅2005年间全球就完成了近300万例以上的冠脉内支架置入,成功率均达95%以上。
PTCA及Stent技术已发展到与冠脉搭桥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 CABG)相匹敌的技术疗法。
为防止PTCA或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以及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人们普遍认为应加强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
除PCI术前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匹格雷外,术中还需应用8000-10000单位的肝素,因此经股动脉穿刺的血管路径的出血合并症发生率也明显增加。
如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有时甚至需要输血和外科修补术。
这些并发症会增加病人的痛苦和住院费用及延长住院时间。
同时,有一部分患者无法通过股动脉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由于医学工程技术的进步,介入治疗器械质量、性能不断完善、改进,各种导管和支架的直径越来越小,操作技术日趋成熟,以及桡动脉穿刺固有的优点,使得经桡动脉行冠心病介入诊断和治疗成为可能。
二、经桡动脉介入的优点:桡动脉的解剖特点决定了桡动脉途径PCI固有的优点:1.并发症减少穿刺桡动脉最显著的优点是出血并发症明显减少。
穿刺股动脉时,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可达18%;甚至由于局部压迫止血不充分形成假性动脉瘤以及腹膜后血肿(可导致严重后果)。
冠状动脉左室瘘的经皮介入封堵治疗

冠状动脉左室瘘的经皮介入封堵治疗Xu Liang;Wang Wei;Xu Zhongying;Jin Jinglin;Li Xiaofeng;Zheng Kai;Wang Xiang;Zhang Gejun;Hu Haibo;Pan Xiangbin【摘要】目的分析冠状动脉左室瘘(CALVF)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和疗效. 方法2017年11月至2018年1月在阜外医院结构性心脏病中心就诊的4例CALVF患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20~37岁,平均(30. 0 ± 7. 3)岁.通过体格检查、胸部X 线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对其CALVF进行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左室瘘封堵术.术后随访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等6~12个月. 结果 4例患者中累及右冠状动脉3例,左冠状动脉回旋支1例,远端均与左心室交通,且均可见粗大迂曲瘘管,瘘管最宽直径18 ~40 mm,平均(26. 5 ± 10. 0)mm.瘘口直径7~19 mm,平均(12. 0 ± 5. 1)mm. 4例患者均建立右肱动脉和右股动脉通道,经股动脉置入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对CALVF进行封堵治疗,成功率100% .随访6~12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瘘管和瘘口粗大的CALVF患者,经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瘘封堵术安全、有效.%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methods and efficacy of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al closure for coronary artery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 (CALVF). Methods From November 2017 to January 2018, 4 CALVF patients, male 3, female 1, aged 20-37 years, average age (30. 0 ± 7. 3) years were treated with percutaneous occlusion. Postoperative follow-up echocardiography, coronary CT angiography for 6 to 12 months. Results Among these 4 patients, 3 cases were right coronary artery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 the other one was left circumflex left ventricular fistula. All the fistulas were wide and tortuous. The diameter of the fistulas was from 18 mm to 40 mm, average(26. 5 ± 10. 0) mm. The diameter of the fistula orifice was from 7 mm to 19 mm, average (12. 0 ± 5. 1) mm. Before occlusion, we establish the loop from right femoral artery to right brachial artery. All the CALVF were occluded by using of 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 PDA) occluders. Technical success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the success rate was 100% . There was no residual shunt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 during follow-up. Conclusions Interventional therapy via femoral artery is safe and effective for CALVF patients with large fistula and fistula orifice.【期刊名称】《中国心血管杂志》【年(卷),期】2019(024)002【总页数】4页(P125-128)【关键词】冠状动脉左室瘘;经皮介入封堵治疗;瘘管;瘘口;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作者】Xu Liang;Wang Wei;Xu Zhongying;Jin Jinglin;Li Xiaofeng;Zheng Kai;Wang Xiang;Zhang Gejun;Hu Haibo;Pan Xiangbin【作者单位】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Structural Heart Disease Center, Fuwai Hospital, National Center for Cadiovascular Diseas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37, China【正文语种】中文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及其分支与右侧心腔、冠状静脉或冠状静脉窦、肺动脉干及左侧心腔相连的畸形。
冠状动脉瘘介入治疗器械选择及操作技巧

病理分型(Sakarupara)
Ⅰ型:引流入右心房 Ⅱ型:引流入右心室 Ⅲ型:引流入肺动脉 Ⅳ型:引流入左心房 Ⅴ型:引流入左心室
临床表现
❖≤20岁有29%心悸气短乏力 ❖≥20岁有63%心悸气短、心绞痛、感染
性心内膜炎、心肌梗塞等 ❖≥ 40岁有约3/4发生心衰、ECG ST-T
改变、室性心律紊乱
胸部X线
❖ 迂曲扩张的冠脉构成心影边缘,异常搏动膨突影是X线 特异性征象
❖ 冠脉与右心-肺动脉系统的连通畸形, 属左向右分流分 流量大者,心脏增大,肺血增多
❖ 冠脉与左心相交通-相当于AI ❖ 冠脉小分支与心腔或肺动脉连通者,X线无特异征象
影像学表现
心脏右缘呈半圆 形轻突,右冠漏 入左室
lu(8e)x96qY(DtOtOOwT mMC WGSO6%a#hF SUQVER86wCibF4voTI7zXzOIOhCQs*IWE!okO#1vIB6lXQS6o5s#UdmcGR 4x1i2A* yJ kSj+ ZdNVW)fgxxYLQoH (X#R y9 y)Uo3sLsR vs R#OhQE0BL7Sa2Q50ky7Uj BG!a&jTbx8qu1PrY( Ofi(Ix7tk+(o)J55PzKQQSefYcqf7)+Zp$aOuOm73b)pGW- C yIc*l oHD5T eyFL!u!I6w3*) JGoojH XF5GA UJH mNjzCF -lrMKGHucFuLWHN )Z v0gLTcR0s U3m%qMQxc 6xOO%nQV% raPaR a4kv0Is CJh#GKqTL8agjsxWBTNA-
分支供血,封堵理
封堵器械
❖ 各种弹簧圈 ❖ Amplatzer蘑菇伞、plug ❖ 各种国产PDA、VSD封堵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冠状动脉瘘的介入治疗郑晓舟济南军区总医院,山东济南250031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 CAF)是指冠状动脉主干或分支与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上腔静脉或肺静脉近心端的异常交通,可为先天性或获得性。
本病较罕见,发病率为活产婴儿的1/50000,占先天性心脏病的0.26%~0.40%,在冠状动脉畸形中其发病率居第一位,约占43%。
先天性CAF是由于胚胎时期冠状动脉循环及心肌发育异常所致,在胎儿原始心脏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不退化而持续存在便形成冠状动脉和心腔、肺动脉、冠状静脉窦等之间的异常交通。
1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1.1CAF的来源与分布CAF可起源于任何一支冠状动脉,起自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的占53%,左冠状动脉的占42%,来自双侧冠状动脉的占5%。
绝大多数冠状动脉瘘(92%)引流至右心系统,其中引流入右心室占41%,右心房26%,肺动脉17%,冠状静脉窦7%,上腔静脉1%。
只有8%的病人引流入左心系统,其中左心房5%,左心室3%。
瘘口通常为1个,少数为多发。
瘘支冠状动脉常有增粗、迂曲,甚至呈瘤样扩张。
1.2 CAF分型Sakarupare根据瘘口位置将CAF分为5型:Ⅰ型引流入右心室;Ⅱ型引流入右心房;Ⅲ型引流入肺动脉;Ⅳ型引流入左心房;Ⅴ型引流入左心室。
Sakakibara等根据血管造影形态将CAF分为两型:A型为近端型或侧-侧型,受累的冠状动脉近端瘤样扩张并发出瘘支,瘘支远端的血管腔内径正常;B型远端型或终末动脉型,受累冠状动脉从其起源处支瘘口除全程扩张,瘘支近端的冠状动脉分支中断于心表和心肌壁内。
1.3 病理生理CAF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冠状动脉血流直接分流入心腔,增加心脏负荷;二是瘘远端的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冠状动脉窃血),使受累局部心肌供血不足。
分流量主要取决于瘘口大小和瘘终止的部位。
另外,瘘支及近端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可发生切变应力诱导的血管内膜损伤,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加上血管迂曲、扩张,容易形成血栓。
2临床表现2.1症状及体征多数病人20岁以前没有症状,随年龄增长可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乏力、心前区疼痛,部分病人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杂音的部位、性质和响度与受累的冠状动脉走行、瘘口大小和瘘入的心腔有关。
除瘘入左心室外,均能在胸骨左/右缘相应部位闻及Ⅱ~Ⅲ/6级的柔和的连续性杂音。
2.2 辅助检查心电图:部分病例出现左、右心室过度负荷,或左、右心室肥厚,瘘入冠状静脉窦及右心房者易出现心房纤颤,少数病人ST段下降、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性改变;X线检查:心脏可正常大小,部分病人出现心脏扩大、肺血增多,伴有冠状动脉瘤样扩张的病人可有心脏轮廓的改变;超声心动图:通过超声可以看到扩张的冠状动脉及其瘘口瘘入心腔的部位,较容易诊断;心导管检查:瘘入右心及冠状静脉窦者可测得此处血氧含量增高;选择性心血管造影:逆行升主动脉造影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可显示受累冠状动脉形态及瘘口注入的心腔、瘘口位置,是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的必要手段;CT冠状动脉成像:可显示受累冠状动脉的形态、走形及瘘口的位置,是一种非常好的无创检查方法。
3CAF的介入治疗3.1 适应证和禁忌症适应证:①有明显外科手术适应证的先天性CAF,不合并其他需要手术矫正的心脏畸形;②外伤性或冠脉介入治疗所致医源性CAF;③易于安全到达、能够清晰显影的瘘管;④非多发的CAF开口、单发CAF 进行介入治疗效果较好;⑤冠状动脉瘘口狭窄、瘘道瘤样扩张;⑥少数情况下,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多为间隔支)形成与心腔相连的多发的微小血管网,可用带膜支架进行封堵。
禁忌证为:①要栓塞的冠状动脉分支远端有侧支发出,该处心肌组织供血正常;②受累及的冠状动脉血管极度迂曲;③右心导管提示右向左分流,重度肺动脉高压;④术前1个月内患有严重感染。
对于多个瘘口的CAF,目前宜作为相对禁忌证,如果瘘口的解剖特征适合栓塞,术者经验丰富,可以尝试介入治疗。
3.2 CAF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步骤3.2.1 术前准备:同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
3.2.2 穿刺股动脉和股静脉,穿刺成功并分别置入动脉鞘和静脉鞘后全身肝素化(100U/kg)。
必要时穿刺双侧股动脉,一侧用于输送封堵器械,另一侧用于封堵后造影观察封堵情况和冠脉供血情况。
3.2.3 心导管检查:计算左右心排血量、左向右的分流量(Qp/Qs)和肺血管的阻力。
3.2.4 心血管造影3.2.4.1 升主动脉造影:将猪尾导管放在升主动脉的起始部,进行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观察主动脉的各部分和左右冠状动脉的行走及分支,重点观察CAF的起始、CAF所在冠状动脉走行方向以及瘘口瘘入部位等。
3.2.4.2 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选择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导管行左或右冠状动脉造影,再将造影导管深入CAF瘘管内用手推法造影,确定CAF的数目、大小、行走方向、开口位置以及与正常冠状动脉尤其是瘘支以远冠状动脉分支之间的关系。
由于CAF所在冠状动脉的走行可能增粗、迂曲,为全面了解CAF的局部解剖结构,通常需要进行多个体位的造影,选择能最佳显示CAF形态的X线图像的体位作为堵闭时采用的体位。
3.2.5 CAF的堵闭试验:堵闭试验是CAF堵闭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方法为用一球囊预先完全堵闭CAF,然后观察15min以上,如果出现心电图ST段明显下移、ST段突然弓背向上抬高、T波深倒置或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病人有心前区疼痛等心肌缺血的表现或原有的心功能不全即刻加重,则应立即停止对CAF 的堵闭试验。
如选择可控弹簧圈或PDA、VSD封堵器等可控装置作为堵闭CAF 的器械,则可不进行球囊堵闭试验,只需将弹簧圈或封堵器置于要封堵的位置后观察即可(等同于球囊堵闭试验),如出现上述心肌缺血等症状,则收回弹簧圈或封堵器,重新调整堵闭位置或更换堵闭器械,但如果无论如何调整堵闭位置和更换封堵器,病人仍出现上述情况,则应终止手术。
3.2.6 堵闭器械的选择:瘘管最窄处是堵闭的最佳位置,如果造影显示瘘管没有最窄处,要将堵闭器放在瘘管的远端,以不影响冠状动脉的分支为原则。
瘘管最窄处≤3mm的病例可选用弹簧圈进行堵闭,根据瘘管形态选择的弹簧圈型号要大于要堵闭处瘘管直径的20%~120%,要求弹簧圈在CAF内有很好的形状,太大的弹簧圈在瘘管内不能形成有效形态,而且可能会过长而延伸至瘘管近端的冠状动脉内,影响瘘管近端的冠脉供血,太小的弹簧圈将可能会脱落而引发栓塞并发症。
瘘管最窄处>3mm的病例建议使用Amplatzer型封堵器,视瘘口形态选择PDA封堵器或VSD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可以参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时封堵器型号的选择原则,一般大于要堵闭处的瘘管直径的4mm左右,封堵器过小或过大均不能形成有效堵塞。
3.2.7 CAF的堵闭方法:①经动脉途径堵闭法。
即经股动脉送入输送长鞘或输送导管,直接到达瘘管最窄处,然后经长鞘或导管送入堵闭器械进行堵闭。
一般在选择使用弹簧圈(可控或非可控)进行堵闭时常使用经动脉途径堵闭法。
由于CAF通常迂曲,输送导管通过冠状动脉时不能发生弯折,否则弹簧圈不易通过弯折的输送导管。
如使用非可控弹簧圈可借助水流直接将弹簧圈送至瘘管最窄处进行堵闭,使用可控弹簧圈进行堵闭的方法应参照动脉导管未闭封堵的方法,在心腔侧弹簧圈露出1.5~2圈,在冠状动脉内保留2~3圈。
应用经动脉直接堵闭法并使用可控弹簧圈的病人应穿刺双侧股动脉,在放置弹簧圈后观察15分钟,如果没有出现心肌缺血等心电图改变,病人也没有心绞痛,则通过对侧股动脉鞘置入另一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堵闭效果满意再逆时针转动传送导丝释放弹簧圈。
如造影发现有残余分流,可以再放置第二、第三个甚至多个弹簧圈进行堵闭,直至达到满意效果。
②经静脉途径逆行堵闭法。
使用Amplatzer型封堵器进行堵闭的病例,或者冠状动脉过度迂曲,管道径路过长,经动脉途径导管发生弯折或无法到达瘘口,则应该使用经静脉途径逆行堵闭法。
此法需要使用260cm的超滑交换导丝,经股动脉进入冠状动脉,通过瘘口进入心腔,然后调至腔静脉或肺动脉,再使用圈套器经股静脉拉出,建立股动脉—冠状动脉—瘘口—股静脉轨道,输送长鞘经股静脉沿轨道逆行经瘘口进入冠状动脉。
封堵器经输送长鞘送入,如同封堵动脉导管未闭或室间隔缺损一样,在瘘管的最窄处或瘘口处进行堵闭。
堵闭后同样观察15分钟,如无异常,则经股动脉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堵闭效果,满意后逆时针转动传送钢缆释放封堵器。
3.3 术后处理:基本与其他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术后处理相同。
是否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目前仍有争论。
3.4 主要并发症介入治疗CAF极少发生严重并发症,除常见经股动、静脉穿刺心导管技术相关并发症外,主要并发症有:①堵闭器脱落造成栓塞。
主要原因是堵闭器材的型号选择不当,或者操作不规范所致。
②急性心肌梗死。
为术中未行堵闭试验或观察时间不够,CAF堵闭后影响冠状动脉供血,或者术中肝素应用不足,冠状动脉血栓形成所致。
③一过性缺血性ST-T改变。
可能跟远端的冠状动脉痉挛有关。
④CAF夹层形成。
术中操作不当所致,较少见。
⑤一过性心律失常。
跟术中操作不当、术后心肌水肿等有关。
4疗效评价CAF介入治疗成功率不是100%,也并非所有CAF均适合介入治疗,但跟外科手术相比,介入治疗创伤小,恢复快,更安全,极少发生严重并发症,更易为病人所接受,已成为CAF的首选治疗方法。
随着介入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经导管介入封堵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不断改进与发展,CAF介入治疗技术将得以推广,为更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