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
威廉姆森为什么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姆森为什么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刚刚宣布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奥利弗•E•威廉姆森和艾利诺•奥斯特若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分享。
这两位经济学家都是现代制度分析学派的代表性人物。
威廉姆森也是继科斯和诺斯之后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杰出新制度经济学家。
鉴于威廉姆森在新制度经济学的地位,他这次的获奖毫无疑问将进一步巩固新制度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威廉姆森发展了一种崭新的理论,它将公司视为解决理论冲突的结构,威廉姆森的开创性贡献促使有关治理问题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在过去三十年里成为经济学的研究热点和理论前沿。
从学术背景上看,威廉姆森和科斯一样,他们的出身都不是科班的经济学专业。
威廉姆森于1958年考入斯坦福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哲学博士学位。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威廉姆森放弃了在斯坦福攻读学位,而是在两年后,转入卡内基技术学院,并于1963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这一特殊的学术背景,使得威廉姆森更加关注现实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组织问题,而不是受到新古典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的羁绊。
加上受到当时在卡内基任教的Herbert Simon 和James March等人的影响,威廉姆森的经济学研究就不仅限于新古典范式,而是积极吸收组织心理学、人工智能、法律和管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将制度分析置于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
威廉姆森的理论分析单元则直接继承了康芒斯的“交易”概念。
正是基于这种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威廉姆森才能够开创出新的经济学理论。
科斯将交易成本概念一般化了,使之成为了正统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而且使交易成本分析方法成为了可通用的标准的经济学分析方法。
威廉姆森最为主要的学术贡献在于开创了交易成本理论,他被视为科斯定理的再发现者,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Williamson,1975)。
以威廉姆森为代表的交易成本理论明确宣称是基于有限理性的行为假设(Williamson,1975,1985,1998,2000)。
威廉姆森组织失灵:一个框架性解释

威廉姆森组织失灵:一个框架性解释作者: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源:勿食我黍本文共计13211字数,阅读约需要11-15分钟。
一、有限理性和不确定性/复杂性 1、概要有限理性是指,人们行为是“内在理性,但仅是有限的”[西蒙(Simon,1961,第xxiv 页)]。
虽然人们广泛认为人类的决策者并不是快速计算器,并且市场进程的抽象模型会偶尔地明确考虑这一事实[拉德纳(Radner,1968)],但经济组织的含义只是被忽略了而已。
有限理性一方面包括神经生理的限制,另一方面包括语言的限制。
生理方面的限制以个人吸收、存储以及恢复的能力为基准。
在这一方面,西蒙发现“由于个人受限于知识、远见、技能和时间,组织便成为实现人类目标的有效工具”(1957,第199页)。
由于在1957年未定权益市场的文献还处于发展雏形阶段,而且西蒙还不甚清楚哪些其他模式会被“组织”(市场毕竟也可以有效地被视为组织)所替代,因此并不清楚西蒙心中是否已找到替代非完美未定权益市场理论的内部组织。
拉德纳(Radner,1968)已经研究过,缺少无限计算能力会阻止签订各种复杂契约,其原因为需要竞争均衡的存在与最优化的标准理论。
然而,缺失一整套未定权益市场理论是拉德纳所感兴趣的,这主要是因为该理论能够帮助他解释即期市场的存在性和流动性的需求,这未曾在阿罗—德布鲁(Arrow-Debreu)的未定权益模型中出现。
这很有趣,因为不完全的(或昂贵的)未定权益市场同时也会引起内部组织的发展。
在某种程度上内部组织的目的是节省开支以牺牲计算能力,当未能抵消障碍时,据此推测内部组织将受青睐。
结果这对于自我适应、有次序地制定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语言限制是指个人无法用文字、数字或图像清晰表达自己并且让别人明白理解。
虽然他们尽了最大的努力,可还是觉得没有能力使用好语言(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必要的词汇量或者不熟悉相关的必要词汇)。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述

人 认 知 能力 的假 设 , 属 于 排 除 非 理 性 和 无 理 性 以 后 ,
不 同于 强 理 性 ( 即新 古 典范 式 收 益 最 大 化 的假 设 ) 和
弱 理 性 ( 即有 机 理 性 [ o r g a n i C r a t i o n a l it y 〕 , 演 化 经 济
学 的理 性假设 ) 的中等 理性 , 预示 着行 为人意 图实现
业 ” 和 “ 市 场 ” 两 种 极 端 ( oP l a r ) 的 治 理 结 构 生 产 成 本 和治 理成本 差异 的模 型 分 析 , 以 及 不 同治 理 结 构 属
性 的考察 , 威廉姆 森 阐 释 了作 为一 种 治 理结 构 的企
业 的 边 界 ( f i r m a s a g o v e r n a n e e )
的科 学 纲 领 , 完全 理 性 是 新古 典 范 式 的硬 核 部分 修 ,
改 这 个假 定 意 味着 对新 古典 范 式 硬 核 的 冲击 。 由于
威 廉 姆森 的假 定 动 摇 了 新 古 典范 式 的 硬 核 , 使 其 不
得 不抛弃新古典范 式 惯 用 的边 际替 代 分 析 , 而改 用
三角 ” ) , 威廉 姆森 同样 选 择 “ 交 易 ” 作 为经 济 分 析 的
基本单 位 , 并 将交易 界定 为“ 产 品或 服务 在技术 可 分
界面之 间 的转移”
( W illia m s o n
,
198 5 ,
.
p
1) 。
但是,
“ 除 非 能 将影 响 交 易 费 用 的各 种 因 素确 定 下 来 , 否 则
se , 1 98 8 ) 。 上 世 纪 70 年 代 以 来 , 威 廉 姆 森 所 做 的 工 作 则 是在 制度环境 确定 的前 提 下 , 研 究包 括企 业 (科 层 ) 、 市场 和混合组 织在 内的治理 结构 的 相对效 率与 治理模 式选择 , 努 力 将“ 科斯 梦 想 ” 向现实 推 进 。 如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述评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进行深入的述评。
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是经济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奥利弗·威廉姆森提出并发展。
该理论对交易成本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为我们理解市场经济中的交易行为、企业组织结构和市场结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工具。
本文首先将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该理论的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接着分析该理论在经济学领域的影响和应用,最后对该理论进行评价和展望。
通过本文的述评,我们希望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前景。
二、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威廉姆森交易成本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围绕交易成本的存在原因、交易成本对经济组织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组织设计和管理降低交易成本等方面展开。
威廉姆森认为,交易成本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经济主体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行为。
有限理性指的是经济主体在决策时无法完全预测和评估所有可能的结果和影响,从而导致决策失误和交易成本的产生。
而机会主义行为则是指经济主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可能采取欺骗、违约等不利于其他主体的行为,增加了交易的风险和成本。
威廉姆森进一步指出,交易成本对经济组织的选择和运行具有重要影响。
在不同的交易类型和情境下,经济组织需要选择不同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来降低交易成本。
例如,在资产专用性较高、交易频率较大的情况下,企业倾向于采取内部组织的方式,通过一体化管理来降低交易成本;而在资产专用性较低、交易频率较小的情况下,市场交易可能更加有效。
威廉姆森还提出了“治理结构三部曲”理论,即根据交易的不同特点,经济组织应依次选择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和双边治理等不同的治理结构。
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威廉姆森强调了组织设计和管理的重要性。
他认为,组织设计应充分考虑交易的特性和环境,选择合适的治理结构和机制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和有限理性带来的问题。
组织管理也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协调,提高组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威廉姆森-从选择到契约-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

从选择到契约: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理论〔美〕奥立弗・E.威廉姆森赵 静 丁开杰 译内容提要:威廉姆森主张从选择视角转向契约视角,对企业组织理论进行研究。
他针对理性体系中的宏观组织理论,提出了从组织理论到契约经济学的五个内容:(1)在更现实的条件下对人类行为者进行描述;(2)对所有重要的行为规范保持警觉;(3)治理的替代模式具有分立的结构方式;(4)多数属于微观分析法的行为分析;(5)合作适应性的重要性。
最后,威廉姆森认为,采用契约视角来分析企业组织,就很自然地要求对企业进行重新的定义,作者认为,企业不是作为选择理论传统所说的一种生产功能出现的,而是作为一种治理结构出现的。
关键词:治理结构 契约 交易成本经济学 组织理论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947(2003)03—0079—16 长期以来,“组织是重要的,并且是可以分析的”等命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怀疑。
当然,也有明显的例外,如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产业与贸易》(Alfred Marshall,1932),约瑟夫・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Joseph Schum peter,1942)以及弗里德里希・哈耶克(Friedrich Hayek,1945)关于知识的论著。
像索尔斯坦・凡勃伦(Thorstein Veblen,1904)、约翰・R・康芒斯(John R.C omm ons,1934)和罗纳德・科斯(R onald C oase,1937)等制度经济学家,以及罗伯特・米歇尔斯(R obert Michels,1915)、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Barnard,1938)、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 on,1957)、詹姆斯・马奇(James March,1958)和理查德・斯科特(Richard Scott,1992)等一些组织理论学家,也认为应该更多地关注组织问题。
人们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认识到了这一点究其原因,一是指出组织的重要性要比分析组织怎么重要以及为什么重要容易得多①,二是选择方法在经济学中的流行也对此产生了阻碍作用。
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评析_GAOQS

———————————————收稿日期:2009-11-02作者简介:袁庆明,江西财经大学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魏琳,江西财经大学编审,主要从事宏观金融研究。
刚刚宣布的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Oliver E.Williamson)就是其中之一。
瑞典皇家科学院发表声明说,威廉姆森因为“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对企业边界问题的分析”而获奖。
威廉姆森是继科斯(1991)和诺思(1993)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的另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大师,他的获奖无疑将进一步提升新制度经济学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
本文拟对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作一简要评析。
一、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威廉姆森的企业边界理论是在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科斯(1937)提出了为什么市场经济中要有企业存在、为什么企业的边界不能扩大到整个经济这样一些有关企业性质和边界的重要问题。
科斯的回答是,市场和企业是配置资源的两种不同的机制;由于使用价格机制的市场交易存在费用,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这种配置资源的机制就会代替市场机制。
企业的边界就取决于由于企业代替市场而节约的交易费用与企业存在而引起的内部组织费用在边际上相等。
这就是说,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低于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的规模还可以扩大;反之,则应该缩小。
只有当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费用等于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时,企业就达到了最佳规模。
[1]科斯的企业性质和边界理论显然富有洞见,但其不足在于,它无法回答是什么和哪些因素,决定了一笔交易是在企业内部组织的费用高还是通过市场交易的费用高?用威廉姆森(1985)的话说就是,这里的比较交易费用的差别究竟在哪儿呢?[2]因此,在面对一笔交易究竟应该自己“制造”还是去市场上“购买”,或者企业在何种情形下要进行纵向一体化这样的问题时,科斯的企业边界理论不能给出任何可操作性的建议。
【历届诺贝尔奖得主(十一)】2009年经济学奖2

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伊顿·威廉姆森(Oliver·Eaton·Williamson,1932.9.27—)“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
自1998年以来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担任“爱德华·F·凯泽”名誉企业管理学教授、经济学教授和法学教授。
曾任美国政治学与社会学学院院士(1997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994年);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1983年);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1977年)。
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
人物简介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平新乔指出,威廉姆森系统地推广了科斯定理,“科斯的理论如果不好好宣传就被埋没了,是威廉姆森大声疾呼大家来讨论这个理论,并把它系统地体现出来了。
”来源“新制度经济学”一词,来自于奥利弗·威廉姆森1975年的著作,也被叫做“数理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经济学”、“现代制度经济学”或“新型制度经济学”,其主要目的在于和凡勃伦、康芒斯、米切尔等人的“老”制度经济学划清界限。
经济学介绍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已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以凡勃伦、康芒斯、加尔布雷斯等人为代表的制度经济学。
它是以主流经济学的方法分析研究制度,因此成为能被当代主流经济学派所接纳的新领域。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荣获1991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此后,道格拉斯·诺思也于1993年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9年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以表彰他们在经济管理分析方面所作的贡献。
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文档

威廉姆森与交易成本经济学一、前言2009年10月12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艾利诺,奥斯特若姆(EIi,nor Ostrom)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01-iver E.Williamson)。
艾利诺,奥斯特姆获奖的原因是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公共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卓著;而奥利弗-E-威廉姆森获奖的原因则是对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企业边界方面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奥利弗?威廉姆森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至少是由于他的宣传功劳,才使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
这一学说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和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
此分支的启蒙者科斯本人荣获199i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继他之后,道格拉斯,诺思(Douglass North)也戴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现在威廉姆森作为交易成本经济学集大成者的获奖不仅肯定了新制度经济学的学术地位,而且显示了当代经济学与其它社会科学学科交叉和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威廉姆森在制度经济学方面所作的研究,被概括为交易成本经济学(TheEconomies ofTransaction Costs),主要体现在他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The VerticalIntera-tion of Production:market failureconsid-erations)(1971)、《一般行业及CATV行业中治理自然垄断的特许指标》(Franchise Bidding for Natural Monopo,lies:in general and with respect toCATV)(1976)、《可信的承诺:用抵押品支持交易》(credible Commitments:Ustug hostages tO supper exchangel(1983)、《所有权的成本和收益:纵向―体化和横向一体化理论》(Vertical In-tegration and Related Variations On aTransaction-Cost Economies Theme)(1986)、《比较经济组织:对离散组织结构选择的分析》(1991)等著作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奥利弗·E.威廉姆森(OIiver E.WiIIamson)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因对公共经济管理行为和企业边界确定理论的贡献,被授予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威廉姆森通过交易费用的界定、合同人的假设,以交易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单位,将交易维度化,分析了交易属性、治理结构属性与离散的治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构建了企业边界理论,并凭借该理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其学术贡献不只是对纵向一体化或企业边界问题的开创性研究,纵向一体化只是经济组织问题的一个特例。
以制度、组织和治理为主线,对威廉姆森的学术生涯的回顾,揭示了他所提出的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特别是匹配交易活动与治理形式的契约关系有效治理的分析框架,具有更大的理论价值和广泛的适用性。
关键词:威廉姆森企业边界理论诺贝尔经济学奖。
1 引言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2日宣布将2009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政治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E.Williamson),以表彰他们对经济治理分析的研究,其中奥斯特罗姆侧重于研究公共资源的治理之道,而威廉姆森则侧重于企业边界的治理分析。
瑞典皇家科学院在颁奖词中称,奥斯特罗姆证实了使用者协会如何成功地管理公共资源,而威廉姆森则发展了一套以企业作为冲突解决构架的理论,他们的这些开创性贡献把经济治理研究从经济学关注的边缘推到了前沿,同时表明了经济分析可以清楚地解释大多数社会组织模式。
2 背景介绍2.1 诺贝尔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遵循对人类利益做出最大贡献的原则颁奖,能够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都是在经济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的大师们,著名经济学家萨米尔森、弗里德曼都曾获此殊荣。
2.2威廉姆森的职业生涯及学术背景奥利弗·E.威廉姆森(Oliver Eaton Williamson)教授是美国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是交易费用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和代表性学者。
早在威廉姆森获得诺贝尔奖的18年之前,科斯在荣获199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就曾感谢奥利弗·威廉姆森等人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预示了经济管理学从边缘走向前沿的趋势。
奥利弗·威廉姆森1932年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
2009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时,已经77岁。
威廉姆森于1955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获得理学士学位。
毕业后,他先是在华盛顿特区的政府里担任工程师,而后于1958年去了斯坦福大学,并在28岁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1960年,威廉姆森来到了卡内基—梅隆大学,31岁时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同年他的有关管理决策经济学的学位论文获得了福特基金会优秀博士论文奖。
威廉姆森在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做了两年经济学助理教授。
1965年,调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经济系任职,先后为这所大学工作了18年。
在此期间,曾于1966-1967年到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担任反托拉斯首席检察官助理、反托拉斯局局长唐纳德·特纳的特别经济助理。
1983年,到耶鲁大学担任了为期五年的教授。
从56岁开始,又回到了最初工作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先后担任研究生院的经济学和法学教授、哈斯商学院的管理学教授等职,直至2004年72岁退休。
威廉姆森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法律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与政策等。
用他自己的话来概括,他现在的研究领域和兴趣所在是:关于企业、市场、中间型组织和公共机构的经济学理论及其在公共政策和商业战略方面的应用。
对于自己的学术成就,威廉姆森曾在文字中这样描述。
首先,他强调了自己从事跨学科研究的特色和学术背景:“我成为一名具有跨学科兴趣的经济学家,那是因为在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经历中,跨学科研究成为一件顺理成章之事。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博士研究生,这是一段令人兴奋的经历。
从那时起,对处于市场与等级制组织范围之内和两者之间的经济组织,包括标准的和非标准的协约形式的研究,就开始让我着迷。
”威廉姆森接着说明了他的知识谱系:“在我对经济组织问题的研究当中,有四位起关键作用的学界名人,他们是肯尼思·阿罗、小阿尔弗雷德·D.钱德勒、罗纳德·科斯和赫伯特·西蒙。
虽然在课堂上我只能见到其中的阿罗和西蒙这两位老师,但我仍然把钱德勒和科斯视为自己的老师。
从阿罗那里,我懂得了信息的重要性,还有不应该抱残守缺,把困难的问题硬塞进正统的框架内。
钱德勒教导我,组织创新是一种重要的现象,但又受到人们的极大忽视,而这对于理解美国产业具有普遍的影响。
科斯教导我,交易费用是经济组织研究的核心,而且应当以比较制度方法进行这种研究。
而西蒙则教导我,行为假设是十分重要的,并且不应当受到学科疆界的僵化限定。
”后来在其他场合威廉姆森也曾多次强调他所接受的学术训练对日后成长和学术成就的特殊意义。
威廉姆森把他在卡内基—梅隆大学读研究生时经受训练和从事研究的特色归结为“卡内基三要素”,即思想活跃、训练严格和多学科相互交叉。
此外,还有另外一条最基本的经验———对不适合于各种正统的条条框框的研究题目,都应当给予符合其自身特征的处理。
威廉姆森早年就已经具有正统经济学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深厚知识,而且,虽然他知道他要研究的组织问题结构不完善,但他也清楚它们非常重要,并坚信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问题;很早就知道了超越假定去处理实际问题的必要性。
3理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埃林森教授在颁奖颂词中说到,感谢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和奥利弗·威廉姆森,我们现在对经济治理拥有了比以往更为深入的理解;而这两位社会科学家在知识创新方面的贡献,其经济意义足以与高锟等物理学家在光纤领域所取得的开创性技术成就相媲美。
颁奖颂词评价到,为什么一些经济交易发生于企业内部,而另一些类似的交易却发生在企业之间即市场上,奥利弗·威廉姆森对此提出了可供检验的理论。
他认为,企业和其他等级结构组织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实行计划和行政管理,而是为了解决利益冲突问题。
该理论解释了当交易复杂且涉及关系特异性资产时企业边界比较宽阔的原因。
埃林森教授赞美说,在未来的岁月里,我们将不得不建立数不胜数的新的规则、协议和实施机制,以确保制度创新能够应对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所提出的挑战。
而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的贡献为使我们能够胜任此事,奠定了宝贵而坚实的基础。
这样的颂词的确让人感动,其思想内涵也很丰富。
然而,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对威廉姆森教授学术成就的评价,虽然肯定了他对经济治理的研究努力,但仍主要侧重于其对纵向一体化和企业边界问题的研究成果。
那么,威廉姆森的回应又是什么。
3.1组织、制度与治理以及交易费用分析威廉姆森教授的诺贝尔奖演说,并不是像瑞典皇家科学院为公布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时准备的学术背景资料那样,直接冠以“经济治理”的名目,而是以“交易费用经济学:自然而然的进展”为题。
威廉姆森教授继承了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的传统,即把交易作为最基本的分析单位,而不是像正统经济学那样,把经济活动中的商品和服务当作研究对象。
以新的分析方法分析交易活动,并由此开启组织和治理研究的新局面,这一理论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因为这意味着,不是研究经济主体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而是研究经济行为主体之间的交互活动,从而使得在微观角度上,而不是从社会整体上,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
威廉姆森把交易关系作为契约关系,并吸收民法学家麦克内尔的契约分类方法,从而形成了带有他自身特色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和治理结构研究框架。
新古典企业理论把企业当成按照技术法则,化投入为产出的工厂。
科斯的《企业的性质》和《社会成本问题》以及阿罗的《经济活动的组织》则开辟了交易费用为正的新的研究领域。
20世纪70年代以后,威廉姆森在经济组织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的。
3.2反垄断与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为什么反垄断问题是威廉姆森探索交易费用经济学的起点呢?这与早年美国的反垄断实践和他的亲身经历有关。
威廉姆森曾于1966-1967年到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担任反托拉斯首席检察官助理的特别经济助理。
在工作中他发现,当时的大多数最优秀的反垄断分析师和从业者,认同的都是那时非常流行的产业组织思考方法,这是以应用价格理论为基础的,而非标准的契约与组织形式,都被毫无根据地设想成具有反竞争的性质。
威廉姆森把自己对于纵向一体化这个主题产生兴趣,归功于自己在反托拉斯局度过的这一年。
从司法部返回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二年,他开设了关于纵向合并关系的研究班课程。
和学生们一起梳理有关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市场限制的研究文献,仔细辨别既有文献的可取之处,确定是否已经有过真正重视组织问题的论述。
后来,在主讲组织经济学这门课时,威廉姆森再次回到这个主题上,和学生们一道研究市场失效方面的文献。
20实际末,威廉姆森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了引起广泛反响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效的考察》。
现在威廉姆森对这篇论文的自我评价是:采用了契约研究方法的视角;借助西蒙提出的有限理性引入了不完全协约;引入了契约中的策略行为问题;把独自地和协调地采取调整措施作为市场和等级制两类经济组织共有的核心问题;提出了资产专用性这个概念。
如果满足必要的先决条件,那么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市场限制就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效率。
4 应用、借鉴与启示威廉姆森教授学术成果的借鉴价值和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应用联系密切。
他开创的交易费用经济分析方法应用广泛。
4.1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应用1.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理论推测可以作为经验检验的对象,交易费用经济学在经验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和现实问题,可以尝试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一些理论进行经验检验。
对于一些大宗商品现代化交易体系的建设和生产与服务外包等现象,以交易缔约分析的角度研究,能够取得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2.不同类型的交易需要有不同形式的治理结构与之匹配,这个命题在许多领域内有不同的表现,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制度环境条件、交易特点和可以利用的组织资源,做出具体的分析。
正如威廉姆森所说,任何可以转化为协约问题的事例,都可以按照节约交易费用这个思路来解释。
3.在公共政策方面的应用,具体说来就是采用交易费用分析思路,深入细致地研究工商业政策的制定,规范公共机构的职能范围和执法形式。
(1)反垄断。
反托拉斯是威廉姆森比较关注的课题。
通过对纵向一体化和纵向市场限制的研究,细致地考察了交易费用对于实施反垄断政策的含义,一方面促进了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形成,另一方面扭转了美国反托垄断法歧视不常见商业惯例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