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地域文化
安徽地域文化

一、名词解释1、《道德经》:《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的思想集中体现在所著的《老子》一书中。
《老子》共五千多字,故也称五千言,被后来的道教奉为经典,老子本人亦被尊为教祖。
其基本范畴是“道”与“德”,相比较起来,“道”最为基本。
2、新安理学:朱熹作为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理学体系被后世称为“朱子学”。
朱熹门生弟子众多,遍及闽中等南方地区,他们同尊朱熹并形成众多的流派,其中徽州的朱门弟子以朱熹嫡传自誉,在发明、诠释朱子学方面独树一帜,被称为新安理学。
新安理学形成于南宋,在元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并于明初达到鼎盛。
新安理学一以贯之的学说宗旨、一脉相承的理学家群和鲜明的学派特征,对12世纪以后的中国哲学史和学术思想史的发展演变,以及徽州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十二平均律:明代的朱载堉大胆而彻底地扬弃了千余年来的旧律制,创造了现今世界各国都在应用的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声学史的一项杰出贡献。
朱载堉实质上是在八度音之间分成12个音程相等的半音,顺序组成12个等程律,又叫十二平均律,如此,可以用任何一律作为主音组成各调的音阶,而且它们全音的音程都是一样的,这在乐律研究史上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十二平均律的发明比法国音乐理论家梅尔塞恩于1636年发表的十二平均律要早52年。
2、五禽戏:五禽戏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也是流传时间最长的健身方法之一,据说是汉代名医华佗发明的。
华佗提倡体育锻炼的方法防治疾病,吸取先秦以来导引术的精华,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创“五禽之戏”,是我国医疗体育史上的创举。
1、《苕溪渔隐丛话》:《苕溪渔隐丛话》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著名的诗话集。
作者胡仔,字元任,安徽绩溪人(约1110~1170),晚年隐居浙江湖州苕溪,遂自号苕溪渔隐。
此书是胡仔穷一生之力的杰作,分前后两集,共100卷,50余万字。
涉及上百位古代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技巧、格律、掌故等。
胡仔在自序中认为“开元之李杜,元佑之苏黄,皆集诗之大成者。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

浅谈安徽区域文化安徽区域文化是指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安徽的历史、地理、民俗、艺术等方面的文化特征。
安徽位于中国东部,是华东地区的一个省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以下是对安徽区域文化的浅谈。
一、历史文化安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安徽境内有许多古代遗址和文化遗产,如黄山、庐山、徽州古城等。
黄山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以其神奇的山峰、石海、云海等景观而闻名于世。
庐山是中国著名的避暑胜地,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的会萃地,留下了许多文化遗迹。
徽州古城是安徽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大量的明清时期的古建造,展示了徽派建造的独特风格。
二、地理文化安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特有的地理文化。
安徽位于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农业资源。
安徽的地理环境为其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和水乡文化。
安徽的农耕文化体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农耕习俗等方面,如安徽的稻田文化、农民的农事节庆等。
安徽的水乡文化体现在水乡体面、水上交通、水上生活等方面,如安徽的古运河、古桥梁等。
三、民俗文化安徽的民俗文化是安徽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
安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间活动,如春节、清明节、端五节、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和活动反映了安徽人民的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是安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到祖先的坟墓前祭拜、烧纸钱,表达对祖先的恭敬和怀念之情。
四、艺术文化安徽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如安徽的徽剧、皖剧、徽派书画等。
徽剧是安徽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细腻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而受到泛博观众的爱慕。
皖剧是安徽的另一种传统戏曲剧种,以其豪放的表演和激情的唱腔而独树一帜。
徽派书画是安徽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构图而被誉为中国画坛的瑰宝。
总结:安徽区域文化是安徽省特有的地域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地理文化、民俗文化和艺术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安徽!十大特色文化

安徽!十大特色文化一、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宣纸是中国独特的手工艺品,享有“千年寿纸”的美誉。
宣纸制作技艺是安徽省泾县传统手工技艺。
二、新安理学新安理学是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学派,其奠基人程颢、程颐及集大成者朱熹,祖籍均在徽州,因徽州的前身曾为新安郡,故这一学派以“新安”定名。
理学家重视对理欲、心物、义利、道德、天人及其关系的逻辑论证,提升了徽州文化的理性思维。
三、徽派版画徽派版画是明代中叶兴起于徽州的一个版画流派,是徽籍画家、刻工通力合作的艺术结晶。
它以白描手法造型,富丽精工,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
明末,休宁人胡正言,创“版”“拱花”套印技法,印制的《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开创了我国古代套色版画的先河。
四、芜湖铁画芜湖铁画是安徽芜湖市特有的工艺美术品。
至今已有300年历史,铁画吸收了我国传统国画的构图法及金银首饰、剪纸、雕塑等工艺技法,以低碳钢作原料,“以铁代墨,以锤代笔”,精工制成山水、人物、花卉、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艺术品。
目前又开发出金画等工艺制品。
五、徽州三雕徽州三雕是安徽省、江西省的地方传统雕刻艺术,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地方传统雕刻工艺。
历史悠久,世代相传,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六、珠算珠算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08年6月14日,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申报的珠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
一曲《天仙配》让黄梅戏流行于大江南北,在海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八、徽剧徽剧为中国安徽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也是中国戏曲的一个重要剧种。
九、凤阳花鼓又称花鼓、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起源于凤阳府临淮县,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
十、淮北梆子戏原名沙河调,又称沙河梆子,安徽梆剧,与河南豫剧同属一个剧种不同流派,是流行于安徽省沿淮淮北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
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

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安徽地域文化五个特点解析省文史馆项目组安徽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省域,安徽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研究一个特定地域的文化,有必要找出它相异于其他地域文化的富有个性的特点。
为此,我们在编撰《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安徽卷》时,从发展趋势、发展路径、发展内因、学术取向、影响时空五个方面进行审察,反复推敲,认为安徽地域文化有如下五个特点:第一,三大亚文化区域之间差异和趋同共存安徽地域文化可分为处于淮河流域的涡淮文化、处于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和处于新安江流域的徽州文化等三个亚文化区域。
三个亚文化区域在饮食、民居、民风民俗、方言、地方戏曲和信仰方面,都很不相同。
在学术文化领域,涡淮文化中,主导的是道家思想;徽州文化、皖江文化中,主导的则是儒家文化。
三大亚文化区域的差异性,使安徽文化显示出丰富性和多样性。
另一方面,三个区域的文化也有趋同性。
如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不仅流传于淮河流域,也在徽州和皖江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安理学先哲的程大昌,就是融合儒家思想和老子学说构建其思想体系的;皖江文化代表人物之一的戴名世,就是从道家思想得到启示,并吸收道家的“精”、“气”、“神”概念以论文的;姚鼐所著的《老子章义》和《庄子章义》不仅开了桐城派诸子学的研究之风,直到现在,仍然是研究老子、庄子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
而姚鼐与戴震虽然学术上有争论,甚至成为乾嘉时期汉宋学之争的主角,但姚鼐提出“义理”、“考证”、“辞章”三者交相为用的论文主张时,与戴震所说的“有义理之学,有文章之学,有考核之学。
义理者,文章、考核之源也。
熟乎义理,而后能考核,能文章”就很接近。
而在道家思想发源地的淮河流域,到宋代,儒学也开始兴起,由颍州知州蔡齐奏请始建、经晏殊续修和欧阳修扩建的西湖书院,俨然成了淮北地区的儒学中心。
第二,在发展中呈现文化重心由北向南的迁移安徽的文化重心首先出现在涡淮流域。
春秋时代,在涡淮流域就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学术文化,产生了管子的学术思想,开创了先秦诸子学时代。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
安徽传统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那么,你知道安徽有哪些特色文化吗?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下吧。
第一:戏曲
安徽戏剧表演艺术历史悠久,品种较多,名家迭出。
地方戏种现存30余种,影响较大有黄梅戏、徽剧、庐剧、泗州戏、凤阳花鼓、坠子戏、花鼓灯等。
第二:文学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包括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
第三:美术
安徽历史上有新安画派、龙城画派,版画流派有芜湖铁画、徽派版画等。
徽墨是中国传统制墨技艺中的珍品,也是闻名中外的“文房四宝”之一。
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是安徽省黄山市、宣城市的特产。
第四:饮食
徽菜是中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徽菜包括黄山地区的皖南菜、皖中的淮扬菜、和皖北的沿淮菜,皖南菜是徽菜的代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有五千多年的积淀,是我们国家、民族拥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
安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历史悠久、积淀厚重、丰富多彩,而且特色显著、境界宏大、影响深远。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安徽地域文化调查报告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作为中国的一个省份,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对安徽地域文化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独特之处。
一、地理环境与文化特色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理环境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
山川河流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貌特色。
这种地理环境为安徽的文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安徽的地域文化以黄山文化、徽派文化和徽州文化为代表。
黄山作为中国著名的名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吸引了无数游客。
徽派文化是安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传统而闻名于世。
徽州文化则是安徽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而受到瞩目。
二、传统节日与民俗习惯安徽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习惯,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春节是安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进行祭祀、舞龙舞狮、放鞭炮等活动,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清明节是安徽人民祭奠祖先的日子,人们会扫墓、祭拜,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端午节是安徽人民独特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
此外,安徽还有丰富多样的民俗习惯。
例如,婚礼上的“三朝拜天地、六礼齐全”体现了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坚守;端午节的赛龙舟活动体现了人们勇敢拼搏的精神;徽州的“三姑六婆”婚俗则展示了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三、传统艺术与文化产业安徽地域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体现在其传统艺术和文化产业上。
安徽传统艺术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徽剧、皖剧、徽州民歌等。
这些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于世。
同时,安徽的文化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徽派建筑、徽墨、徽文化等成为了安徽的文化名片,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安徽的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崭露头角,各类文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四、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地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

安徽风土人情简介安徽的风土人情丰富多彩,各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间传统。
以下是一些安徽地区的风土人情:1.合肥市抛头狮:这是一种劳动人民在长期现实生活中形成的民间活动,以肥西门歌、舞狮、崇祀为内容。
其中,舞狮头者会将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并在举套之间做一个向上抛的动作,因此得名“抛头狮”。
2.亳州市大班会:这是一种罕见的民间舞蹈,其表演者会身着戏剧服装,脸上画着油彩,上演一出出精彩的戏码。
虽然大班会带有较浓厚的因果报应和封建迷信色彩,但集中地表达了人们惩恶扬善的心愿。
3.宿州市皮影戏:这是一种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表演时,艺人们会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
皮影戏的制作精美,唱腔融入了地方戏曲,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
4.蚌埠市花鼓灯:这是一种集舞蹈、灯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于一体的表演形式。
花鼓灯的男角被称为“鼓架子”,女角被称为“兰花”(或“拉花”),演出多在广场举行,以庙会和春会最为盛大。
根据区域的不同,花鼓灯主要分为颍上花鼓灯、凤台花鼓灯和蚌埠花鼓灯三个流派。
5.六安市龙腾舞狮:这是一种在街区路旁表演的传统民俗文艺活动,包括舞狮子、跑旱船、花挑子、大头娃娃、莲香舞等。
龙腾舞狮的表演队伍身着五彩艳丽的服装,在表演中展现出精湛的技艺和飒爽的英姿,赢得现场群众的掌声和喝彩。
6.芜湖市无为鱼灯:人们常称“鱼灯”为“吉祥灯”、“太平灯”、“幸福灯”。
玩“鱼灯”时,第一天叫“开灯”,最后一天叫“收灯”。
从“开灯”第一天起要摆“供桌”,由全村人负责祭礼,请道士做道场,一直到玩灯结束止。
7.宣城市火狮舞:玩火狮的人在嬉戏时会举着火把并喷撒火焰,故称“火狮”。
火狮以篾片扎制而成,彩纸糊身,内点燃腊烛,通体明亮。
表演时由两人撑柄表演,另一人为玩狮人,手持火把,不时以松香粉向火把喷撒。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

安徽地域文化的特点安徽地处中国的中部,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人文资源的地区。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安徽地域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安徽地域文化的主要特点。
1.历史悠久:安徽作为一个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
在古代,安徽是著名的文化中心,曾是汉代的山阳国、晋代的豫章国、唐代的日称国,是唐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安徽历代留下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古建筑和文物,如黄山、庐山、岳西南宋化州城、徽州古城等。
2.丰富的徽文化:安徽是中国最重要的古代文化中心之一,代表性的文化是徽文化。
徽文化以徽州文化为代表,是安徽省独有的文化形式,包括徽州牌、徽州民居、徽州建筑等。
徽州人注重礼仪和思想品质,重视廉洁、勤劳、警细、礼守、公正、矩义、饰品、慎言、修身、修家、齐治、修国。
徽州画派与中原和江南画派具有明显的区别,形成了独特的徽派风格。
3.丰富的民间文化:安徽各地还保留着丰富的民间文化遗产,如阜阳的河埠民俗、宣城的维瓯剪纸、宣州的乌龙拳、芜湖的豫剧等等。
这些民间文化代表着当地人民的生活和价值观,体现了安徽独特的民间传统和文化形态。
4.神秘的民间信仰:安徽地域文化中的民间信仰也很丰富多样。
如徽州地区有许多古老的宗教庙宇,如三教合一的合肥古城庙、风水宝地黄山上的道教峰宫等。
此外,安徽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如拜山、踏青、赏花等传统民俗活动。
5.丰富的美食文化:安徽是中国十大菜系之一的徽菜的发源地。
徽菜以其独特口味和精美的制作工艺而闻名,如蹄筋、桂鱼、干贝、腊肉等。
同时,安徽也以其丰富的农副产品而闻名,如徽州毛尖茶、黄山猴魁茶、霸州李果、巢湖大闸蟹等。
总的来说,安徽地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间文化、独特的徽文化等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丰富了安徽的文化底蕴,还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地域文化
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
《安徽地域文化》课程报告
康熙六年(1667 年)正式撤销江南省,将其分为安徽、江苏二省徽是因江北有安庆,江南有徽州,取二地之首字而称安徽。
皖西茶文化: 《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着《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竟有80 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可见其影响之大,同时也说明六安瓜片的历史之悠久。
百余年来,六安瓜片以其特有的氤氲醇香,向世界展示着中国茶叶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魅力;以其独有的浓郁厚味,成为中国茶叶给世界最特别的国礼。
安徽六安地处北纬 31 度,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昼夜温差大,茶叶生长期长,光合作用充分,茶多酚、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高。
六安瓜片属特种绿茶,采摘期仅限为谷雨前后的十余天,是世界上唯一无芽无梗的绿茶,完全由单片生叶制作而成。
六安瓜片的加工工艺极为复杂,反复长达一周,尤其讲究烘焙火工的拿捏,老一分则苦,嫩一分则涩。
在茶叶的外形塑造上,更是极尽雕琢之能事,以至冲泡出来如同翠绿的瓜子片,并以此得名。
皖西皋陶文化: 皖西文化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皋陶文化的文明之光从这里播向华夏,传向世界。
“成长于江汉,扎根于江淮”的楚文化在这里高度成熟。
从春秋战国到西汉中期,这里一直是道家、农家和儒家学派研究和教育活跃的地区。
皋陶文化的内容主要是:兴“五教”。
五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吉礼即祭祀之礼,凶礼乃丧礼,宾礼系部落与部落联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以及与联盟之外的友好部落之间的聘享之礼,军礼为组织氏族、约束大众成军之礼,嘉礼为“饮食、男女”之礼。
创“五刑”。
五刑即“甲兵、斧钺、刀锯、钻笮、鞭扑”。
甲兵,即对外来侵犯和内部叛乱的讨伐;斧钺,系军内之刑,属军法; 刀锯,系死刑和重肉刑;钻笮,是轻肉刑;鞭扑,是对轻罪所施薄刑。
皋陶在习惯法的基础上整合为“五刑”,无疑是一大进步,创我国刑法之始。
立“九德”。
九德即宽而栗(秉性宽弘而有原则)、柔而立(性情温良而能立事)、愿而恭(质朴而能尊贤)、乱而敬(有才而能敬事)、扰而毅(谦和而有主见)、直而温(正直而不傲慢)、简而廉(具大略而能务实)、刚而塞(果敢而不鲁莽)、强而义(刚强而不任性违理)。
皋陶制订的“九德”,内涵包括人的秉赋、气质、品德、才干等许多方面,是目前所知的我国历史上最早考察、选拔公职人员的标准。
亲“九族”。
九族即部落联盟核心的亲属部落。
部落联盟是一个松散组织,联盟的权威没有可靠力量作后盾是维持不下去的,所以亲“九族”亦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一项重要的政治策略。
皋陶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最后阶段,正处于文明时代的门槛。
皋陶对联盟制度和文化方面的改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那时,部落林立,号称“万国”,信仰、习俗不一。
他倡导并施强部落、部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和融合,促
进国家的产生,都发挥了显着的作用。
皋陶思想是儒家学术思想的重要源头之一。
皋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遗产。
皋陶是东夷少昊之后,生于公元前21 世纪,是中国司法的鼻祖。
他辅佐夏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并为融合夷夏和后来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巨大贡献。
皋陶与尧、舜、禹齐名,被后人尊为"上古四圣"。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和功劳而举他为继承人,并授政于他。
但皋陶未继位即去世,禹便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
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 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为了纪念皋陶,后人修建了皋陶墓和皋陶祠。
皋陶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安徽六安城东,顶有黄栗树一株,形若伞盖,前有石碑一方,上有清安徽布政使吴坤修书"古皋陶墓"。
唐代诗人皮日休和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苏轼等曾为皋陶墓赋诗、撰文。
皋陶祠位于墓北35m,系清乾隆年间修建,咸丰年间毁于大火,光绪年间重建。
为了进一步弘扬皋陶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目前正在规划兴建皋陶陵。
徽州文化的主要内容有:徽州土地制度、徽商、徽州宗族、徽州历史名人、徽州教育、徽州科技、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徽州工艺、徽州刻、徽州文献、徽州文书、徽派建筑、徽州村落、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菜、徽州宗教、徽州地理、徽州动植物资源等。
涉及徽州经济、社会、教育、学术、文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等诸学
科,凡与徽州社会历史发展有关的内容,都属徽州文化范畴,通常我们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来加以概括。
徽州,公元前222 年就有歙县、黟县两个建制县,明清时更为昌盛。
徽州文化,以其广博深邃的内涵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科学界的青睐,同时也引起了经济界的关注。
文化界召开了多次全国徽学研讨会以及国际徽学研讨会,各地、各国专家学者踊跃参加研讨,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一位老徽学研究者对说:"我三十年前就加入了徽州籍了。
一些教授专家,几乎一生精力倾注于徽学。
一种地方文化能够引起国内外的如此重视,足以见其存在的重要和价值。
研究徽州文化,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 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 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 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剧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
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
"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
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
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 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 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徽州的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徽州壁画即徽派建筑壁画,是壁画的一种,所谓壁画,就是绘在壁面上的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有岩画、洞窟壁画、宫廷壁画、墓室壁画、寺观壁画和民居壁画等。
岩画如内蒙古阴山岩画,洞窟壁画如敦煌莫高窟壁画,宫廷壁画如秦都咸阳宫壁画遗迹,墓室壁画如辽宁金县营城子壁画墓,寺观壁画如北京郊区的法海寺大雄宝殿中的壁画《帝释梵天图》,民居壁画如徽州壁画。
徽州壁画就是当地百姓俗称的墙头壁画,集艺术性、对称性、思想性为一体,广泛描绘在徽州古民居的屋檐下和门楼、窗檐上下,和石雕、砖雕、木雕一样,是徽州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徽州建筑服务的。
它与一般壁画的区别在于:它是以一个墙面上多幅壁画为一体,以儒家思想和喜庆祝福为主要内容,以工笔写意为技法,以美化徽州民居外墙壁为目的的一种墙面壁画。
徽菜在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
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
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臭鳜鱼、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水、香菇盒等。
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华,大中国、大富豪和武汉的大中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