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丛神经阻滞及并发症处理预案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臂丛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与处理
1.局麻药毒性反应
局麻药用量过大或误入血管
2.出血及血肿
各径路穿刺时,均可能分别刺破颈内外静脉、锁骨下动脉、腋动静脉,从而引起出血。
如穿刺时回抽有血,应拔针压迫局部止血,然后改变方向再穿刺。
3.霍纳氏(Horner)综合证
多见于肌间沟阻滞,主要是星状神经节受阻滞所致,临床症状表现为同侧眼睑变小、瞳孔缩小、眼球后退、颜面少汗、潮红等症状。
一般不须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
4.膈神经麻痹
多发生于锁骨上法和肌间沟法,可出现胸闷、气短、通气量减少。
处理:吸氧或扶助呼吸。
5.声音嘶哑
可发生于肌间沟及锁骨上法,主要是喉返神经阻滞所致,所以在麻醉操作时,注射局麻药压力不要过大,药量不宜过多,在两侧阻滞时尤应注意。
6.高位硬膜外阻滞或全脊麻
肌间沟法进针过深,穿刺针从椎间孔进入硬膜外或蛛网膜下腔,发生全脊麻。
应立即抢救,处理抢救措施同硬膜外并发症。
7.气胸
阻滞后病人出现憋气感时,要考虑有气胸可能,X线检查可确诊。
处理:气胸<20%可卧床休息,对症处理,密切观察,待其自然恢复;>20%应使用闭式引流术或抽气。
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麻醉并发症预防及处理

、 ,
避免发生严重后果。
阻滞穿刺针到达预定 目标后 ,注射药时牢靠 固定针头均是安全
和效果 的保 障日 。手术时应有较 完善 的麻 醉效 果 , 手术医师操作
轻 柔 , 免粗 暴 牵 拉 , 者 安 全 度过 手 术 期 。 避 患
加剂量。术 中不常规吸氧。
1 观 察指 标 . 3
() 2 并发症的处理 : 局麻药中毒抽搐给予镇静 , 意识 丧失 、 呼 吸停 止面罩加压吸氧或气管插管控制呼吸 。气管软化萎 陷考虑
[ 关键词】甲状腺手术; 麻醉; 并发症; 预防及处理
【 中图分类号】R 1 [ 6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17 — 7 120 )9 12 0 6 3 9 0 (0 9 0 — — 2 1
甲状 腺手术采用颈丛神经阻滞麻 醉可使手术者在手术过程 中随时了解患者发声情 况 , 以避免损伤喉返神经。 0 5 1 ~ 20 年 月 20 0 8年 1月我 院采用颈丛阻滞麻 醉行 甲状腺手术 9 例 , 8 围麻醉 期发生并发症 9例 , 麻醉并发症发生率为 91%, .8 现报道如下。
31 瑞 芬 太 尼麻 醉优 势 .
1 材料 与方 法
11 一般 资料 .
颈丛 阻滞麻醉行 甲状腺手术 9 8例患者 , 6例 , 9 男 女 2例 ; 年龄 2 6 8— 5岁 ; S A AI或 Ⅱ期 , 择期手术。甲状腺囊肿 4 例 , 5 甲 状腺腺瘤 5 O例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3 。围麻醉期并发症 : 例 局麻 药 中毒 2例 , 吸道 梗阻 2例 ( 呼 气管 软化 1 , 例 气管痉挛 1 ) 例 , 喉返神经 阻滞 2例 , 膈神经阻滞 1 , 例 呼吸、 心跳骤停 2例 。
颈丛神经阻滞及并发症处理预案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1] 顺应证与禁忌证: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甲状舌骨囊肿等颈部浅表手术,实用于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原发性甲亢.颈部伟大肿块且有气管榨取.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保持通行或颈椎病伴呼吸功效不全者视为禁忌.精力极端重要不合作者.小儿及年纪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2] 操纵通例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器具及急救药品.③测定基本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凋谢静脉通道.④肯定穿刺点:患者去枕平卧,头倾向对侧,双上肢天然平放于身材两侧.麻醉医师站在患侧,嘱患者作昂首活动,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厥后缘中点或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为 C4穿刺点;乳突尖下方1.5cm,胸锁乳突肌后缘定为 C2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每点注药3~4ml.⑤颈浅丛阻滞:左手食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针头在C4点垂直皮肤进针,遇有轻度筋膜脱空感即达胸锁乳突肌的肌膜下,注药8~10ml.⑥改进一点法颈深丛阻滞:即在C4穿刺,有骨质感停进针,即为C4横突,回抽无血或液体注药6~8ml,达到同样后果.[3] 不测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①局麻药中毒反响:多因误入血管所致,严厉控制浓度.容量.注药速度,因颈部血管丰硕,药物接收敏捷.注药前.中.后应回抽.一旦消失症状,立刻停滞注药,吸02,须要时面罩下加压供氧,危宿疾人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烦燥抽搐者安定或者咪达唑仑静脉打针,须要时用肌松药,直至惊厥.抽搐停滞;支撑轮回,加速输液,归并低血压赐与血管压缩药.②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可因局麻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所致.深丛阻滞时,若针深已超出3~3.5cm仍未触及横突,不该冒然持续进针,应从新剖断穿刺点的地位,进针倾向角度是否有误或体位变动.一旦产生全脊麻或高位硬膜外阻滞症状立刻支撑呼吸与轮回,面罩下加压供氧,呼吸停滞者立刻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归并低血压则加速输液及运用血管压缩药.③霍纳氏分解征: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无需特别处理.④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麻木:前者消失声音嘶哑或掉音,轻度呼吸艰苦,短时光可自行恢复.后者系膈神经累及消失胸闷呼吸艰苦,吸氧可缓解,行双侧深.浅丛阻滞,轻易消失以上并发症,是以,原则上应防止同时行双侧深.浅丛阻滞,尤其是三点法(C2.C3.C4阻滞).⑥椎动脉毁伤引起血肿:大多半。
颈丛阻滞-麻醉-2022年学习资料

02-器材:3.8~5cm长的22G短-斜面针-颈深从阻带-体位与颈浅丛相同-1.乳突-2.C 横突-3.胸锁乳突肌后缘-05-在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外侧缘、环状软骨水平触摸到-C6横突,并与乳 连线。C2~C4进针点标记:C2:乳-突尾2cm,C3:乳突尾侧4cm,C4:乳突尾侧6cm。 消毒皮肤后,沿着已确认的各横突间的连线进行皮-下浸润。在定位手指间垂直于皮肤进针。不应偏向-头 进针。稍微偏向尾侧进针有助于防止穿刺针意-外刺向颈髓。缓慢进针直到触及横突。此时,退针-1~2 m并固定好穿刺针,回抽无血后注射4~5m1局麻-药。拔针后,-按顺序在不同节段水平重复以上步骤
颈浅丛阻滞带及围术期管理-患者仰卧位或者半坐位,-头转向阻滞对侧。-1.乳突-标志-2.胸锁乳 肌的锁骨头-和体-3.胸锁乳突肌后缘的中点-进针深度大约1cm-1、治疗巾和纱布-2、20ml 射器,-消毒皮肤后,沿着胸锁乳-与3.8cm长的25G-突肌后缘皮下分别向垂直-针连接-器材作-3、5ml注射器用-技术-方向、头侧、及尾侧呈扇-形各注射5ml局麻药.-于皮肤局部浸润、无菌手套,记-号笔,尺子-颈浅丛阻滞不适感较小,进针前可予以适-当镇静,阻滞起效时间10~1 分钟,头颈部-手术时,避免过度镇静-7
07-平面内进针-由于目标神经位置表浅,平面内-技术(从中间或者侧面进针)和平面外-技术都可以 用。回抽无血或脑脊液-后,注射12ml的局麻药,确认注射-点是否合适,然后再注入剩下的-10~ 5m1局麻药包围神经丛。-02-平面外进针
如果神经丛看不清楚,可以选-用胸锁乳突肌下法。针进到胸锁-乳突肌下方,针尖直接到胸锁乳-突肌和 前筋膜之间,靠近胸锁-乳突肌后缘。调整针尖位置,注-提示-射局麻药,并使二者分层,由于-因为颈 丛常常显示不清,所以该阻-颈浅丛是纯感觉神经,因此不需-滞并非一定要看见神经丛。即使图像-要高 度局麻药。-上神经丛位置不确定,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注射10~15ml局麻药也可获得-可靠的效 。-颈浅丛位于臂丛的上方,可通过识别-斜角肌、臂丛或椎前筋膜作为超声图-像上的标志。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风险。
不同部位的阻滞具有各自的特点,但也有一些共性。
其中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短暂性神经损伤、严重神经损伤和感染。
局麻药中毒的预防和处理方法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
短暂性神经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为8~10%。
其临床表现为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等。
一般在2个星期内可自行恢复。
处理措施包括神经营养、理疗等方法,预防措施包括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等。
严重神经损伤是比较罕见的并发症,但也需要引起重视。
其常见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等,多为复合因素。
临床表现为神经功能持久受损,处理措施与短暂性神经损伤相似。
预防措施包括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避免给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等。
感染是另一个常见的并发症,常见原因为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高危因素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小时、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预防感染等。
临床表现:局部可能出现出血或血肿。
在J.J。
Pandit等人的研究中,颈丛阻滞血肿的发生率为7%。
处理措施:给予足够的压迫时间(3~5分钟)。
如果损伤了颈外静脉、颈动脉或椎动脉,需要及时处理。
如果血肿较大,可能需要手术处理。
预防:正确定位和操作,使用超声引导能够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神经损伤常见原因:神经被针头刺伤或压迫。
临床表现:可能出现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等神经损伤的症状。
处理措施:如果神经损伤较轻,可以观察和等待恢复。
如果神经损伤较重,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颈椎病并发症血肿应急预案

一、背景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由于颈椎的退行性改变,可能导致脊髓、神经根、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其中,颈椎病并发症血肿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处理,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为提高对颈椎病并发症血肿的应急处置能力,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颈椎病并发症血肿的应急处理,包括患者入院后、手术过程中及术后恢复期等阶段。
三、应急预案1. 患者入院后(1)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血肿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2)医生接诊后,立即进行评估,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3)如需手术,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术前准备。
2. 手术过程中(1)手术团队按照既定方案进行手术,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出现异常,立即采取措施。
(3)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者病情,如发现血肿加重,立即报告医生。
3. 术后恢复期(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如出现血肿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2)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是否进行进一步检查或治疗。
(3)加强患者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四、应急处理措施1. 立即进行血肿清除术,以解除压迫,改善神经功能。
2.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
3. 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4.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
5. 术后进行康复训练,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五、应急响应流程1. 发现血肿症状,立即报告医生。
2. 医生评估病情,决定是否进行手术。
3. 启动应急预案,进行术前准备。
4. 手术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5. 手术结束后,观察患者病情,进行术后处理。
6. 加强患者护理,预防并发症发生。
六、总结颈椎病并发症血肿应急预案旨在提高对颈椎病并发症血肿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各部门应按照本预案要求,加强协作,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外周神经阻滞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外周神经阻滞并发症防治快捷指南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区域麻醉学组总论外周神经阻滞应用日益广泛,具有一定的潜在风险,不同部位的外周神经阻滞的风险具有各自的特点(见下),但有一些共性,概述如下:1.局麻药中毒详见《局部麻醉药全身毒性反应防治快捷指南》2.短暂性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内注射,靶神经术前有亚临床损伤等。
发生率大概为8~10%。
临床表现:超出局麻药作用时间的神经麻痹。
可能表现为阻滞侧肢体麻木,感觉改变,无力。
多在2个星期内恢复。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短暂性神经损伤可自行恢复。
预防:无明确的预防方法。
可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尽量避免使用异感法行神经阻滞,避免使用长斜面针,使用神经刺激器引导时避免在电流阈值小于0.2时给药,避免高注射压力给药,使用超声引导时避免神经内注射。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3.严重神经损伤常见原因:具体原因不明。
可能的原因为神经束膜内注射,靶神经术前存在亚临床损伤(如患者有糖尿病,长期抽烟,存在外周血管病变等)。
单纯由外周神经阻滞导致的严重神经损伤比较罕见。
多为复合因素。
如术中使用止血带时间过长(大于2小时),压力过大(大于350mmHg),靶神经术中受到了牵拉、压迫等。
临床表现:神经功能持久受损。
处理措施:可采取神经营养(糖皮质激素,维生素B12,等),理疗等方法促进功能恢复。
预防:对于功能严重受损的外周神经避免行神经阻滞。
避免在深度镇静下行外周神经阻滞,因为严重神经损伤的原因之一是神经束膜内注射,而神经束膜内注射时,多数情况下伴随明显的异感和高注射压力。
注药时出现异感或阻力过大应停止给药。
选择局麻药最小的有效浓度和剂量。
4.感染常见原因:操作时无菌条件不够,穿刺部位附近感染有感染灶等。
常见的导致感染的高危因素还包括:ICU患者,导管放置大于48hrs.,没有预防性抗生素,股区和腋区,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等。
神经阻滞意外应急预案

一、背景神经阻滞作为一种常见的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广泛。
然而,由于操作难度较大,并发症风险较高,一旦发生意外,可能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
为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各类神经阻滞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意外情况,包括但不限于局麻药中毒、气胸、血胸、脊髓损伤等。
三、应急预案1. 立即停止操作一旦发生神经阻滞意外,立即停止操作,确保患者安全。
2. 评估患者状况迅速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意识、呼吸、心跳、血压等,必要时给予吸氧、心肺复苏等紧急处理。
3. 报告并启动应急预案立即向上级医师和医院应急管理部门报告,启动应急预案。
4. 进行对症处理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采取以下措施:(1)局麻药中毒:给予静脉注射特效解毒剂,如纳洛酮;给予吸氧、维持呼吸功能;监测电解质、酸碱平衡等。
(2)气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气;必要时给予高流量吸氧。
(3)血胸:给予胸腔闭式引流,排出积血;给予输血、维持循环功能。
(4)脊髓损伤:给予抗感染、抗炎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5. 加强监测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6. 后续处理(1)总结经验教训,分析意外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2)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
(3)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应对措施的有效性。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提高操作技巧。
2. 充分了解患者病情,评估风险,制定个体化麻醉方案。
3.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4. 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5. 加强科室间的协作,共同应对神经阻滞意外。
五、总结神经阻滞意外应急预案是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
医护人员应充分了解本预案,提高应对神经阻滞意外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
[1] 适应证与禁忌证:
于颈部手术如甲状腺腺瘤、甲状舌骨囊肿等颈部浅表手术,适用于锁骨内侧段骨折内固定术。
原发性甲亢、颈部巨大肿块且有气管压迫、气管移位者、呼吸道难以保持通畅或颈椎病伴呼吸功能不全者视为禁忌。
精神极度紧张不合作者、小儿及年龄过大者(﹥75岁)也不宜选用。
[2] 操作常规
①麻醉前用药:苯巴比妥钠0.1g或安定10mg肌注。
②备齐麻醉机、氧气、气管插管用具及急救药品。
③测定基础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开放静脉通道。
④确定穿刺点:患者去枕平卧,头偏向对侧,双上肢自然平放于身体两侧。
麻醉医师站在患侧,嘱患者作抬头运动,显露胸锁乳突肌,定其后缘中点或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点为C4穿刺点;乳突尖下方1.5cm,胸锁乳突肌后缘定为C2穿刺点;C2与C4连线中点即为C3穿刺点。
每点注药3~4ml。
⑤颈浅丛阻滞:左手食指或拇、食指固定皮肤,右手持7G针头在C4点垂直皮肤进针,遇有轻度筋膜脱空感即达胸锁乳突肌的肌膜下,注药8~10ml。
⑥改良一点法颈深丛阻滞:即在C4穿刺,有骨质感停进针,即为C4横突,回抽无血或液体注药6~8ml,达到同样效果。
[3] 意外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①局麻药中毒反应:多因误入血管所致,严格掌握浓度、容量、注药速度,因颈部血管丰富,药物吸收迅速。
注药前、中、后应回抽。
一旦出现症状,立即停止注药,吸02,必要时面罩下加压供氧,危重病人行气管插管人工呼吸。
烦燥抽搐者安定或者咪达唑仑静脉注射,必要时用肌松药,直至惊厥、抽搐停止;支持循环,加快输液,合并低血压给予血管收缩药。
②全脊麻与高位硬膜外腔阻滞:可因局麻药液误入蛛网膜下腔或硬脊膜外腔所致。
深丛阻滞时,若针深已超过3~3.5cm仍未触及横突,不应冒然继续进针,应重新判定穿刺点的位置,进针方向角度是否有误或体位变动。
一旦发生全脊麻或高位硬膜外阻滞症状立即支持呼吸与循环,面罩下加压供氧,呼吸停止者立即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合并低血压则加快输液及应用血管收缩药。
③霍纳氏综合征:因颈交感神经阻滞所致,无需特殊处理。
④喉返神经阻滞、膈神经麻痹:前者出现声音嘶哑或失音,轻度呼吸困难,短时间可自行恢复。
后者系膈神经累及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吸氧可缓解,行双侧深、浅丛阻滞,容易出现以上并发症,因此,原则上应避免同时行双侧深、浅丛阻滞,尤其是三点法(C2、C3、C4阻滞)。
⑥椎动脉损伤引起血肿: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