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目的探讨并比较动态心电图(DCG)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CHD)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
方法在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当中选取80例,分别对其使用常规心电图与DCG对其进行监测与诊断,并将两种测量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
结果两种监测方式中,使用常规心电图检测方式共诊断出阴性病症38例,阳性病症结果42例,阳性诊断率为52.5%;而DCG检测共检测出阳性病例50例,阴性病例30例,其阳性诊断率为62.5%,两种诊断方式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DCG在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成对以及室性早搏与房性早搏的二三联率等方面的阳性诊断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结果(P<0.05),而DCG在室性、房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方面的阳性诊断结果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DCG在检测CHD心律失常方面相比常规心电图检测,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因此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标签:常规心电图;DCG;CHD;心律失常所谓心律失常即指人体心脏搏动的规律与频率发生改变,或者是人体心脏的搏动起源位置发生改变亦或是心脏搏动在冲动传导时出现异常情况等症状[1]。
随着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与质量亦随之有了较大提高,而与之相对应的,中老年人群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几率也随之逐年增高。
心律失常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脏类疾病,其既可单独出现,亦可与其它症状并发出现,如冠心病等[2]。
如今,临床常使用常规心电图与DCG对CHD心律失常症进行诊治,本文就DCG与常规心电图在诊治CHD心律失常症方面的优缺点进行比较与探讨。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本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所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当中选取80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所选80例患者当中,共有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27例,患者年龄为43~82岁,平均年龄为55.23岁。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熊曦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熊曦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检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检测,观察比较2 组患者诊断结果。
结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为86.1%,对照组患者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为61.1%,2 组患者心律失常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室性早搏二、三联律阳性检出率(55.6%)、房性早搏二、三联律阳性检出率(44.4%)、室性早搏成对阳性检出率(50.0%)、房性早搏成对阳性检出率(41.7%)和短阵室上速阳性检出率(36.1%)等均高于对照组(25.0%、16.7%、22.2%、11.1%、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中通过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效果高于常规心电图,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心律失常;动态心电图vixo怎么拔出手机卡冠心病属于临床中非常多见的一类心血管疾病,关于冠心病的发病率以及病死率不断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健康。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病的常见症状,冠心病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异位性心律失常或传导障碍等[1],该症状一旦出现将持续存在,较多见的有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等[2],严重影响患者预后;为进一步研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本研究对冠心病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检测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
选取该医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2 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临床中关于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 例。
对照组中男22 例,女14 例;年龄36~74 岁,平均(47.6±5.8)岁;病程2个月~30 年,平均(12.4±4.3)年;合并高血压14 例,合并高脂血症9 例,合并2 型糖尿病5 例。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_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目的探讨对冠心病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诊断的效果比较。
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救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对接受诊治的所有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进行诊断,对患者的房性早搏二,三联,短阵室上速,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房室传导阻滞,房性早搏早发及室上性早搏早发诊断进行比较。
结果在对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诊断结果进行分析后得知,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成对,室性早搏二,三联律,房性早搏二,三联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检出率。
结论采用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进行诊断快速,无创,检出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标签: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临床效果冠心病即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是因患者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脂质沉着在患者原本光滑动脉内膜上,动脉内膜上出现白色斑块并增多令血流受阻,进而出现心绞痛。
当患者心脏正常激动来自窦房结,随着传导系统下传,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到达患者心房及心室,导致患者心脏收缩,舒张[1]。
一旦患者窦房结出现激动异常迹象,激动传到缓慢抑或异常通道传导,即会表现为心律失常。
由此可见,心律失常来源于患者心脏活动起源及传到障碍致使患者心脏搏动频率异常。
心律失常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性质,心功能,例如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及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对于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很小,没有明显临床表现[2]。
较为严重的心律失常容易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心悸,出汗,低血压等症状。
临床上导致心律失常的主要原因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紊乱,水,电解质失衡,全身性系统疾病。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1年7月~2013年7月救治的冠心病患者100例(男65例,女35例),年齡27~78岁,平均(48.1±6.5)岁,病程1个月~22年,平均(47.3±6.5)年。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冠 心病 合并 高血压 1 2例 , 并高 血压 和 2型糖 尿病 7例 , 合 合
并 高脂 血症 8例 . 合并 2型 糖 尿病 1例 。患者 病 史最 短 为 1
个月. 长为 3 最 0年 。
12 方 法 .
3 讨 论
常 规 心 电 图从 发 明 至 今 已 有 10多 年 的 历 史 . 广 泛 应 0 被
进行 多体 位记 录 , 以排 除体位对诊 断结果 的影 响和干扰 ; 检查
者应 保持 平 和 的心 态 , 应有 恐 惧感 ; 不 检查 过 程 不 应影 响 患
者 的正 常工 作和 生活 ; 检查 时 详细 记录是 否 出现胸 闷 、 短 、 气 心悸、 胸痛 等相 关症状 , 其 发生 的时 间和状 态 。 阳性 标准 : 及 ①s T段 以等 电位线 的基线 为标 准 , 水平 型或 下 降型下移 > 呈
医护论 坛
20 6第 7第6 0年 月 l 1 1 卷 期
动态心 电图与常规心 电图诊 断冠心病 的比较
侯 琳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湖南 省永 州市 人 民医院 电生 理室 , 南永州 湖
4 50 ) 2 0 6
【 摘要】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方法 : 3 对 2例有 s — T T段改变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目的比较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对冠心病的诊断结果,以此明确其应用价值。
方法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入院的100例拟诊冠心病患者同时行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诊断。
结果动态心电图的特异度84.85%、阴性预测值96.55%、符合率94.00%高于常规心电图69.70%、79.31%、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的敏感度98.51%、阳性预测值92.96%,常规心电图则为91.04%%、85.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虽然常规心电图在临床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存在不足。
动态心电图的应用价值更为显著。
标签: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比较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的患者多为老年人,对患者的生活与身体均有着直接的影响。
冠心病的检查与诊断主要是利用冠状动脉造影,但此方法受众多因素影响,还属于创伤性检查,降低了患者的耐受力。
在医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心电图检查在冠心病诊断中的重要性日益显著,作为无创伤性检查,在临床中获得了良好的诊断效果。
本文主要比较了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入住了100例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其中男性7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4.5±10.8)岁,其中42例冠心病伴有高血压,28例不仅伴有高血压,还伴有糖尿病,16例伴有高脂血症,14例伴有糖尿病。
1.2方法1.2.1动态心电图诊断仪器选用美林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诊断仪,并且利用BioxWin软件实现了对图像的全方位观察与分析。
此时关于心电信息的变化实现了持续的24h记录,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重以下事项:要展开多体位的记录,以此避免其影响诊断结果;患者要放松身心,对消极情绪进行清除;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均要保持常态,在此基础上,实施检查,其记录要具有全面性,以此明确患者是否出现冠心病的相关症状,如:胸闷、心悸与胸痛等,并且对上述症状出现的时间与状态等进行记录[1]。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临床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诊断中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从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3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5例,观察组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两组患者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心肌缺血阳性患者124例,检出率为80.00%,对照组心肌缺血阳性患者72例,检出率为46.45%,观察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律失常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冠心病的诊断中,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都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但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效果更优,能够更加准确诊断冠心病,值得在临床中应用和推广。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相关资料显示[1],我国冠心病城市患病率为1.58%,农村患病率为0.51%,且患病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
同时冠心病还具有较高的致死率,据相关资料显示[2],我国患该病城市居民,每10万人中会出现95例病死,农村则为72。
可以看出,冠心病对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及时发现和治疗是降低冠心病病死率的根本途径。
冠心病的检查手段较为多樣,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造影成像等等都可以作为检查方法,其中心电图检查方法引用最为广泛,我院就310患者的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的诊断效果,以下为分析报告: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2年9月至2014年6月接收并治疗的冠心病患者中选取3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187例,年龄28-73岁,平均年龄48.6±3.4岁,病程1-18年,平均病程11.2±2.6年,女性患者123例,年龄29-75岁,平均年龄49.2±4.7岁,病程1-15年,平均病程10.5±2.2年。
冠心病诊断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P值
0.037 0.035 0.058 0.038 0.035 0.020 0.032
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2。
态心电图检测方式深受临床及患者所认可,与常
表 2 两组心肌缺血检测结果比较
规心电图检查效果相比,运用动态心电图检查,
组别
例数
检出例数 检出率(%) 能够准确将患者心脏的短阵室上速、房性早搏成
患 者 给 予 常 规 心 电 图 诊 断, 在 检 查 前 要 告 知患者保持身心放松,指导患者采取平卧位,确 保患者无紧张状态后方可进行检查,检查纸速为 25mm/s,采用 12 号常规导联对患者的心电进行连 续标记,在检查过程中要保证 GCG 基线处于绝对 平稳状态,以便取得更加清晰的诊断图像,确保 诊断的准确性。 1.2.2 动态心电图组
临床论著
冠心病诊断中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 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陈纯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在冠心病疾病诊断中的检测结果。方法 将 2018 年 6 月到 2020 年 6 月期间我院接收的 60 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组间具有可比性的 原则,分为常规心电图组和动态心电图组,每组 30 例,比较分析两组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 动态心电 图组心律失常各项指标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动态心电图组心肌缺 血检出率高于常规心电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态心电图各项指标的阳性检出率均 高于常规心电图,临床诊断效果优于常规心电图,有助于提高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冠心病;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540.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0)18-063-03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对比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对比【摘要】目的:本文将深度探讨动态心电图和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效果及价值。
方法: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
通过回顾式分析,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进行观察。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电图诊断,观察组则采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对比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对于冠心病的临床效果。
结果:对于心肌缺血的阳性检查,观察组检出率为86.0%(43/50)明显高于对照组48.0%(24/50),组间差异明显(X²=5.86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此外,两组患者房性早搏早发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并无太大差异,但观察组的房性早搏成对以及短阵室上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动态心电图相对于常规心电图来说更有必要,有利于确诊患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具体情况以及早期发现患者心率失常,加快确诊速度,为治疗提供数据,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冠心病;动态心电图;常规心电图;心肌缺血冠心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的一种,全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患者多数年龄偏老龄化,这种疾病对患者的身体与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及不便,治疗检测冠心病一般都用冠脉造影方法检查,但是准确率不是特别高,因为比较容易受其他原因干扰,并且会造成创伤,有些患者耐受力差,无法接受,所以比较受限制【1】。
所以用一种高效率且无创的诊断方法尤为重要。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心电图诊断法应用性高、重复性好、并且没有创伤,于此我们比较了常规心电图以及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缓和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比对,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选取了2018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作为我们所研究的对象。
通过回顾式分析,对100例冠心病患者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进行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比较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价值。
方法:对32例有ST-T段改变的患者行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
结果:32例患者中动态心电图真阳性15例,假阳性4例,假阴性5例,阴性8例;常规心电图真阳性14例,假阳性3例,假阴性6例,阴性9例。
两者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普及、易掌握且费用低的特点,均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冠心病;诊断
常规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CHD)的金标准,具有简便、迅速、无创伤等诸多优点,但是其只能记录静息状态短暂的(1~3 min)仅数十次心动周期的波形,对于偶发的早搏等一过性心律失常常难以捕捉。
动态心电图(DCG)可长时间连续记录并编集分析心脏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不仅可以检测心律失常,发现猝死的潜在危险因素,包括室速和室颤;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为心源性,还能诊断缺血性心脏病,目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辅助治疗中,尤其对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診断意义较大。
本文对3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同时行12导联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与常规心电图检查,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2月~2009年2月本院住院且心电图有ST-T段改变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28~84岁,平均(44.3±14.2)岁,所选患者均排除影响ST 段判断的疾病与因素。
诊断均符合1979年ISFC/WHO的诊断标准,其中,冠心病合并高血压12例,合并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7例,合并高脂血症8例,合并2型糖尿病1例。
患者病史最短为1个月,最长为30年。
1.2 方法
1.2.1 常规心电图诊断方法安静状态下,患者取平卧位并全身放松,消除恐惧感,同时应避免因药物因素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心电图的结果。
采用日产NEC-3321型12导联心电图连续描记,纸速为25 mm/s,确保所记录的基线平稳、无干扰、图像清晰,当T波小于同导联R波的1/10,ST段水平下移> 0.05 mV,为缺血性ST-T 改变[1]。
1.2.2 动态心电图诊断采用美国美林公司生产的12导联动态心电图,对心电信息变化进行24 h记录。
同时应注意:应进行多体位记录,以排除体位对诊断结果的影响和干扰;检查者应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应有恐惧感;检查过程不应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检查时详细记录是否出现胸闷、气短、心悸、胸痛等相关症
状,及其发生的时间和状态。
阳性标准:①ST段以等电位线的基线为标准,呈水平型或下降型下移>0.1 mV;②下移时间持续≥1 ms;③两次心肌缺血发作时间间隔≥1 ms,ST段的测量以J点后80 ms为准。
2 结果
32例患者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检出结果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3256,P>0.05),具体情况见表1。
3 讨论
常规心电图从发明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方面。
作为一种简单、易行的无创性检查,以其重复性好,费用低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它可以反映心脏兴奋的电活动过程,对心脏基本功能及其病理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2]。
同时,心电图可分析与鉴别各种心律失常,反映心肌受损的程度和发展过程以及心房、心室的功能结构等,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常用于指导心脏手术及用药,也是目前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最基本的诊断方法,并一直为临床发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3]。
但是心电图并非检查心脏功能状态必不可少的指标,亦会出现假阳性甚至阴性的可能,如有些患者的冠状动脉已经发生病变,虽已狭窄到一定程度,但未发生心肌缺血,即静息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尚可维持正常,常规心电图记录可无异常。
本实验结果显示,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3.1%,特异性为62.5%。
可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时有一定局限性,其影响因素包括:多支病变血管综合向量互相抵消;侧支循环丰富;检查时与心绞痛发作不同步;病变局限及病变部位不与常规导联部位有关等。
因此,诊断时应结合多种指标和临床资料综合判断[4]。
动态心电图可连续24 h对心脏电活动进行监测,于24 h内可连续记录多达10万次左右的心电信号,扩大了心电图临床应用的范围,弥补了心电图的相对不足,使时间、患者的活动、症状三者相对应,即可获得心率和ST段同步趋势图[5],监测心肌缺血在日常生活中的发作规律、发作的频度、持续时间的长短以及缺血程度与猝死之间的关系等,对心肌缺血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6]。
本研究中显示,12导联24 h Holter实验结果与常规心电图结果的对比分析可见:12导联动态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59.4%,特异性为62.5%,与常规心电图诊断效果相差不大。
本研究有假阴性的可能,包括:①病变部位如位于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区域、左前降支的第一大对角支处,则动态心电图监测不易直接反映其状况。
②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因侧支循环的建立而改善或缓解。
③单支病变如狭窄程度<75%,且供血区域小,出现分支代偿,阴性概率高。
④诊断时常处于较安静状态运动负荷,因此记录的心电图可能造成假阴性,假阴性率大约为15.6%,因此容易出现漏诊。
因此,在记录时应嘱患者做短时间适量的运动,以提高阳性率。
总之,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作为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具有简便、普及、易掌握且费用低的特点,它不仅对有症状冠心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有重要价值,对无症状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心律失常也可以及时发现,为临床早期用药提供了客观依据,对临床评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预后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目
前临床上冠心病的发病率较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通过应用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进行辅助诊断和治疗,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对心脏的功能结构做出正确的判断,才能及时有效地控制病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合理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琛.动态心电图ST-T改变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9):84-85.
[2]李占全.冠状动脉造影与临床[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64-172.
[3]龚纪文,杨晓钢,黄冠荣.冠状动脉造影与心电图的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8,10(1):42.
[4]季英敏,季文慧,王悦喜.持续性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探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7,15(8):595-597.
[5]张绪国,施艳红,董红伟.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测对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价值[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1,10(3):148.
[6]叶慧恒,梁坚坚,刘鹰,等.平板运动试验与动态心电图联合检查对冠心病的筛选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4):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