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育种-最新

合集下载

动物遗传育种学最新

动物遗传育种学最新

第二章通径糸数1、父孑之间的相关为(0.5);母女之间的相关为(0.5)}叔侄之间的相关为(0.25).祖间的相关为(0.25)2、全同胞之间的相关为ro.5);丰同胞之间的相关为(0.25)3、表示通径线相对重要性的数值称(通径糸JU;農承相关线相对重要性的數值琼为(相关糸数丿4、勺然界両个或多个爭杨的关糸不外乎両科悄况,一科是平行关条,另一科是(因果关糸丿5、荷述通役链的追湖虑则。

(1丿先退后进;(2)A—条连接的通後链呆多只能孜变一次方向;(3)邻近的通役必须以尾端才能与和关线相连接.一条通径链呆多只能含冇一条相关线.不同的通经链可以重复通过一条才(1关线;(4)進溯而个结果的所冇通径肘应避免重复。

6、老(X)冇个亲侄孑CYL侄子又有了个儿子CZ),根煽三者关条血出一个藩条.并求X与Z的相关。

/?,VZ) =(1/2)4+(1/2)4 =0.125第三章群体的遗传组成1、解粹下列名询孟徳金埒体.駅因库.駅因频半.疑因空频率.随机交配孟德金群体:个体间能相互螯殖的碎体,它们享有共同的基因库,碎体遗传学所研丸的群体均为孟媳金群体。

晟因库:指鮮体全部遗传駅因的总和。

晟因频率:指碑体中禁一駅因对其寻佞疑因的相对比例。

晟因空频率:描一个碑体中荼一性状的各种墓因空的比例。

随机交配:希疫一个有性繁殖的生杨群体中,任何一个雌性或雄性的个体与任何一个相反的性别的个体交配的概率和等。

2、一个性状的遺传性不仅决岌于墓因,灵直接的决主于(晟因世丿。

3、群体遺传学的交配糸统包括(随机交配.选型交配.近交丿而没有杂交。

4、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平街辟体中,杂合子的比例其值永不翅过C0.5丿。

5、在一个平衡群体中,对于一个稀少的寻住基因而言,稀少駅因的频率下阵10信,则杂合子频半与种少晟因純令子频率的比值(增加10绪丿。

6、一个孟德金群体是个体间能扣互繁璇的群体,它们享有共同的(晟因库丿。

7、就富禽个体丽言,兜全不加任何选配而绝对随机的交配(比较*丿。

遗传育种

遗传育种

浅谈遗传育种学遗传育种学,从内容上可以分为遗传学和育种学两部分。

遗传学主要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主要内容内容包括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连锁遗传规律、染色体结构变异、染色体的数目变异、遗传物质的分子基础、基因工程、数量性状的遗传、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细胞质遗传、群体遗传等;而育种学是研究动植物在繁育过程中如何得到优良品种的后代的一门科学,其主要包括育种与农业生产、育种目标、种质资源、植物的繁殖方式、引种和训化、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回交育种、远缘杂交及倍性育种、杂种优势利用、诱变育种、生物技术等内容。

从研究对象上,遗传育种学可分为植物遗传育种学、动物遗传育种学以及微生物遗传育种学等,而作为生物学上的一个小分支,其运用范围和前景越来越广泛。

一、遗传学1、定义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及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研究基因的结构、功能及其变异、传递和表达规律的学科。

2、学科分支从噬菌体到人,生物界有基本一致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所以遗传学原则上不以研究的生物对象划分学科分支。

人类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研究人的遗传学与人类的幸福密切相关,而系谱分析和双生儿法等又几乎只限于人类的遗传学研究。

微生物遗传学的划分是因为微生物与高等动植物的体制很不相同,因而必须采用特殊方法进行研究。

此外,还有因生产意义而出现的以某一类或某一种生物命名的分支学科,如家禽遗传学、棉花遗传学、水稻遗传学等。

更多的遗传学分支学科是按照所研究的问题来划分的。

例如,细胞遗传学是细胞学和遗传学的结合;发生遗传学所研究的是个体发育的遗传控制;行为遗传学研究的是行为的遗传基础;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是免疫机制的遗传基础;辐射遗传学专门研究辐射的遗传学效应;药物遗传学则专门研究人对药物反应的遗传规律和物质基础,等等。

从群体角度进行遗传学研究的学科有群体遗传学、生态遗传学、数量遗传学、进化遗传学等。

这些学科之间关系紧密,界线较难划分。

最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最新园林植物遗传育种

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园林植物遗传育种一.名词解释1)变异:亲子之间和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2)引种驯化: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栽培的新的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3)杂交育种:以基因型不同的园林植物种或品种进行交配或结合形成杂种,通过培育选择,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4)杂种优势:利用植物的杂交优势,选用适合的杂交亲本,通过特定的育种程序和制种技术培育超亲的品种的方法。

5)多倍体育种:选育具有3套以上染色体组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方法。

6)基因文库:某一生物类型全部基因的集合7)种质资源:具有一定遗传物质,表现一定优良性状,并能将这种特定的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生物资源的总和。

8)诱变育种:人为的采用物理,化学的因素,诱发生物体产生遗传物质的突变,经分离,选择,培育成新品种的途径。

9)伴性遗传:控制性状的基因在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方式称为伴性遗传。

10)单倍体:指细胞核中只有一个染色体组。

二.简答题1.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区别与联系。

基因型是生物所遗传的一整套遗传物质,是生物性状遗传的可能性。

表现型是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的总和。

表现型受遗传基础和环境条件两个因素的制约。

遗传基础改变,表现型改变;环境改变,表现型也改变。

即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种质资源的研究方法有哪些?1)分类学性质的研究;2)生物学特征的研究;3)观赏特性的研究;4)经济性状方面的研究;5)抗逆性及适应性的研究3.引种驯化的方法是什么?1)引种目标及其可行性分析;2)引种材料的收集和检疫;3)引种试验,驯化与选择4)引种材料的评价与应用4.远缘杂交不育性的克服方法1)杂种胚的离体培养;2)杂种染色体的加倍;3)回交法;4)改善营养条件;5)人工辅助授粉;6)延长培育世代、加强选择。

5.简述产生杂种优势的主要机理产生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是基因的显性和超显性作用。

杂种优势来源于等位基因的显性效益,杂交使某些有利显性基因掩盖等位的不利隐性基因。

因而在杂交一代非等位基因间的显性效益积累起来,使杂种获得多于任何一个亲本的有利显性基因,而表现出杂种优势。

遗传育种技术

遗传育种技术

遗传育种技术遗传育种技术是农作物改良中的重要手段,通过选择和改良农作物的遗传特性,提高产量和品质,以适应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和环境变化。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论述遗传育种技术。

一、基本原理遗传育种技术是基于基因的遗传性和变异性原理而展开的。

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单位,它们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表现为不同的形态特征。

每个个体都有两个基因,一个来自父亲,一个来自母亲。

当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或几个发生变异时,就会导致个体表现出与常规不同的特性。

通过研究和利用这些基因的变异,遗传育种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的产量、抗性和品质。

二、主要方法1. 选择育种法选择育种法是一种通过选择具有理想表型(形态特征)的个体进行交配,从而使所期望的特征在亲本间遗传的育种方法。

通过连续选择,以逐步积累和固定有利基因,达到增加产量和改良品质的目的。

选择育种法广泛应用于作物的形态特性改良,如提高耐旱、耐寒、抗病等性状。

2. 杂交育种法杂交育种法是指将具有不同有利性状的亲本进行人工授粉或自然交配,产生具备两亲本优点的杂种。

这种方法可以利用亲本间的互补性和杂种优势,并在一代后代中达到或超过亲本的平均表现。

杂交育种法广泛应用于增加作物产量、改善抗性和改良质量等方面。

3. 基因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是指通过直接插入外源基因或修改目标基因,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特性。

这种技术有助于实现对特定性状的精确改良,如提高作物的抗虫性、耐逆性和营养价值等。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和安全性问题,需要严格监管和评估。

三、应用前景遗传育种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食品需求的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遗传育种技术可以帮助培育高产、抗逆、抗病的新品种,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例如,通过选择和育种,水稻的产量显著提高,既满足了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又有效减少了土地资源的消耗。

此外,遗传育种技术还可以改善农作物的品质和保鲜性。

《遗传育种技术》课件

《遗传育种技术》课件

突变可导致遗传疾病的出现, 也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基因重组与染色体变异
基因重组是生物体在有性生殖过 程中,通过同源染色体的配对和 交换实现基因重新组合的过程。
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 和数目变异,可导致遗传疾病和
生殖障碍。
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是生物进 化的重要机制之一,有助于生物
适应环境变化。
《遗传育种技术》 ppt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遗传育种技术概述 • 遗传育种技术的基本原理 • 现代遗传育种技术 • 遗传育种技术的应用实例 • 遗传育种技术的未来展望
01
遗传育种技术概述
遗传育种技术的定义
遗传育种技术是指利用生物遗传和变 异规律,通过选择、繁殖、杂交、诱 变等方法,改良和培育动植物新品种 的技术。
遗传育种技术是现代农业和生物技术 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 效率、增加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满足 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遗传育种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育种阶段
以选择育种为主,通过选择优良性状进 行繁殖,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诱变育种阶段
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诱导基 因突变,培育出具有新性状的新品种
基因与遗传
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 本单位,负责编码蛋 白质和调控生命活动 。
遗传信息通过DNA 的复制和转录传递, 并受到表观遗传修饰 的影响。
基因通过遗传从亲代 传递给子代,决定个 体的性状和特征。
基因突变与遗传变异
基因突变是基因序列的偶然变 化,可导致遗传信息的丢失或 改变。
突变可自发产生,也可由环境 因素诱导产生,如辐射、化学 物质等。

最新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第1章PPT课件全篇

最新动物分子遗传育种学第1章PPT课件全篇
有、无(1对呈从性遗传的 等位基因控制)
有、无( 1对呈显性完全的 等位基因控制)
冠型
鸡体态遗传标记
单冠、豆形冠、玫瑰冠、 胡桃冠
羽形
丝毛、卷羽、常羽

形 态


传 标

反映了物种内不同品种的 鲜明特征。
与品种所处的生态环境有 紧密的关系。
标记数量少,多数为质量 性状,一般与生产性能无 关。 主要用于动物品种的起源、 演化和分类研究中。
表现、不表现(2对基 因控制,2对均为隐性 纯合时表现出来 )
绵羊体态遗传标记

有、无(1对呈从性遗传的等
位基因控制)
耳型
耳长
垂耳、竖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短耳、长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山羊体态遗传标记

有、无(1对显性完全等
位基因控制)
耳型
毛髯 肉疣
垂耳、竖耳( 1对呈不完全 显性的等位基因控制)
第五节 动物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概念: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指利用动物 分子标记技术结合常规育种对 动物的数量性状位点进行选择、 保种、杂种优势分析和利用等, 以达到更有效的育种目的。
评价:目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仍在处 于发展阶段,尚有很多问题需 要研究,但在动物育种中已有 成功的例子(如猪、鸡)。
范围 分 子 标 记 辅 助 育 种
原理:酶切、转膜、探针。
优点:1.共显性。 2.无年龄、组织特异性。 3.稳定、可靠。 4.基因组普遍存在。
缺点:1.操作烦琐、周期长、 工作量大。
2.用到放射性同位素。 3.需DNA量大。 4.多态信息含量低。
原理:随机引物、PCR扩增。
优点:1.简单易行。

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

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

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大豆作为世界上最主要的油料和蛋白原料之一,一直是农业科技研究的热门领域。

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等生物学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已经开始探索大豆遗传育种的最新技术,以改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从而支持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好地满足他们对大豆及其各种产品的需求。

一、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是一种新兴的遗传育种技术,它基于对特定大豆基因序列的了解,将大豆基因组进行分级和类别划分,并通过对多个行为数据进行分析,快速筛选出大豆种类中最符合种植者需求和期望的潜在品种。

在很大程度上,这项技术已经取代了过去依靠单独植物品质的方法进行繁殖的方式。

二、全基因组重测序全基因组重测序是一种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它使用基因测序技术来厘清大豆基因组的各个细节和机理。

大豆基因组还是一个相当复杂和巨大的系统,因为这些基因不仅仅决定了大豆的基础性状如形态、生长和发育,还直接影响了大豆产量和品质等多种属性。

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大豆品种之间的细微差别,并从中找出适合特定种植条件和目的的最佳品种。

三、基因组编辑基因组编辑是另一种先进的遗传育种技术,它需要利用基因編輯工具来创造新变异和次薄弱种植品种,特别是那些不容易实现的遗传改进或传统育种无法解决的问题。

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做到精准的基因编辑、代替或删除,从而创造出具有更高生产力、适应力和适宜性的新品种。

四、高通量鉴定技术高通量鉴定技术是一种定制的遗传育种技术,它利用基因芯片和DNA测序等技术高度监测植物基因组的表达、药物反应、代谢作用和抗病性等多种事项,比如大豆的叶面积、温度容限和固氮能力等,从而为选育新品种提供必要的科学基础和支持。

综上所述,大豆遗传育种中的最新技术已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到了各界的大力推崇。

它不仅能帮助生产者解决一些特定的育种方面要求,而且可以创造出对环境和社会层面有利的新品种。

大豆科技的发展不仅影响农业部门,也对工业、医疗、食品和生物医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科技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遗传育种

遗传育种

遗传学简化记忆_zhangyong一、名词解释3分*5个1、顺反子:当两个突变在反式情况下能互补时,表明两个突变影响同一生物学功能。

因此它们属于不能分割的遗传单位,这个单位称为顺反子。

2、转化:一般是指某一基因型的细胞从周围介质中吸收来自另一基因型细胞的DNA而使受体的基因型和表型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3、转导: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部分DNA转移到受体菌体内的现象。

4、接合作用:两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直接接触后,质粒从供体细胞向受体细胞转移的现象。

5、转座因子(TE):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座位的一段DNA序列,它可以从复制子的一个座位跳跃到另一个座位,亦可以从同一细胞的一个复制子跳跃到另一个复制子,DNA片段的这种转运称为转座。

6、细菌转座子:指带有抗性基因并能在不同的DNA分子之间转移的遗传单位。

7、基因:是一段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连续DNA片段,是编码蛋白质或RNA分子遗传信息的基本遗传单位。

8、开放阅读框(ORF):由起始密码子开始到终止密码子为止的一个连续编码序列。

9、环状排列:指各个T4DNA分子的核苷酸序列排列虽然是不变的,可是从哪一个核苷酸开始却有种种可能。

10、末端冗余:指T4DNA分子的两端有极少数相同的核苷酸的重复。

11、突变热点:一个基因内可发生大量的不同位点的突变,而且大多数突变是由于一个位点的变化所产生的。

12、中断杂交:将两个菌株在培养液中进行通风培养,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把菌液放入组织捣碎器里搅拌以中断杂交,经稀释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待形成菌落后鉴别它们的基因型。

13、麻点:指将自主转移质粒的菌株接种到不含该质粒的菌株的“菌丝坪”上培养时所产生的环状晕圈。

14、免疫性:溶源性细菌一般不被同种噬菌体再侵染的现象。

15、Cos位点:由黏性末端结合形成的双链区段。

16、原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基因组一部分并随染色体DNA的复制而复制,这种整合的噬菌体。

17、嗜杀现象:酿酒酵母中某些菌株可以产生毒素而杀死其它酵母的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结果: 1.多重比较分析( KruskalWallis test) 表明,等位基因丰富度在 2 个野生群体间( df = 1,P = 0.425) ,基础和选育群体间( df =3,P = 0. 986) 及 6 个群体间( df = 5,P = 0.896) 的差异均不显著。 2.所有群体 10 个位点的观测杂合度值( Ho ) 均小于期望杂合度 值( He ) 。Ho 和 He在不同群体间没有显著的差异( P > 0. 05) , 3.不同群体间的 Fst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P <0.01 ) ,Fst值范围为 0. 008 ~ 0.025,遗传分化仍属于较低的弱分化水平。 (以上来源:王庆志,李琪,孔令锋。水产学报,2012,36 (10):1529-1536。)
(三)技术路线

选育过程充分利用长牡蛎繁殖周期短和可解剖 受精的特点,采用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选育群 体世代遗传参数与选择效应评估以及选育世代遗传 多样性监测等多项关键技术,通过连续6代的群体选 育,最终形成壳型规则、生长性状优良的长牡蛎“海 大1号”。连续两年的中试对比试验性状稳定一致。
(三)技术路线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

一、品种概况

在相同养殖条件下,15月龄平均壳高较普通商品长 牡蛎苗种提高16.2%,总湿重提高24.6%,出肉率提高 18.7%。 贝壳长,形状规则,壳形整齐度明显优于普通商 品长牡蛎,外套膜边缘厚,黑色明显。 是2014年水产新品种适宜推广的选育品种之一。


二、选育技术
(一)亲本来源
选育
三、养殖技术
根据养殖海区的不同,养成模式可以分为筏式养殖、 滩涂养殖和混养。 筏式:,潮下带。单式筏。抗风能力强,牢固,安 全。不露空,昼夜滤水摄食,生长快。 滩涂:无需固着器材,成本低,操作便,单位面积 产量高。 混养:在对虾池中,播养牡蛎。
四、良种推广
有效繁殖亲本: 有效群体大小(Ne),是指在随机遗传漂变情况下 与研究种群具有相同的基因频率分布或者近交率的 理想种群大小。当Ne的估算仅限于一个繁殖季节的 时候,被称为有效繁殖群体(Nb),指的是一个繁 殖季节中,群体参与繁殖的有效亲本数量。
(三)技术路线-有效繁殖亲本数量控制
我们知道,长牡蛎怀卵量较大,以及后代存活率 高,所以使用较少的亲本数量即可获得足够数量的幼 虫,但这种做法并没有考虑到可能引起养殖种群遗传 多样性降低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要维持一定 数量的有效群体大小,以及控制合适的性别比例。
(二)选育目标
长牡蛎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来源:王庆志,李琪,刘世凯,孔令锋。长牡蛎成体 生长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中国水产科学,2012,19(4):700-706)
(二)选育目标

可以看出, 成体阶段长牡蛎的各性状间的表型相关和 遗传相关均为正相关, 不同性状间相关性的大小存在差异, 表明在成体阶段对任意生长性状进行选育时, 其它性状可 获得间接的选育, 但选育的效果会有所差异。如壳高与肉 重的遗传相关为 0.90 ± 0.67, 与总重和出肉率的遗传相关 分别为 0.28 ± 0.16 和 0.21 ± 0.17, 表明对壳高进行选育时, 肉重获得的间接选育效果要优于总重和出肉率; 出肉率与 壳长的遗传相关最高为 0.95 ± 0.48, 表明在所有生长性状 中对壳长进行选育, 最有利于实现对遗传力较低且不易测 量的出肉率的间接选育。
(二)选育目标
以壳形规则作为外部特征; 以壳高和壳长等生长性状作为主要选育指标。
(二)选育目标
采用平衡巢式设计方法和人工授精技术,每个雄体配3个雌体,构建了12个 半同胞家系和36个全同胞家系。应用数量遗传学的全同胞组内相关分析法,利 用SPSS软件的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原因方差组分,估算了长牡蛎幼体生长 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5—25日龄幼体壳高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61— 0.771,壳长狭义遗传力估计值为0.139—0.814,其中利用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 估计壳高的遗传力依次为0.387、0.364、0.262、0.378、0.161,壳长的遗传力 依次为0.383、0.398、0.302、0.361、0.139,二者均为中等遗传力。雌性亲本 间半同胞个体具有较大的变异程度,存在着较大的母性效应;由雄性遗传方差 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准确可靠,由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法计算的狭义遗传力是长 牡蛎幼体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长牡蛎幼体不同生长时期壳高和壳长的遗传 相关和表型相关均为正相关,相关系数的范围分别为0.091—0.820、0.224— 0.360,表明以壳高或壳长为参数进行选育时,均可达到改良生长性状的效果。 (来源:王庆志,李琪,刘世凯,孔令锋,郑小东,于瑞海。长牡蛎幼体生 长性状的遗传力及其相关性分析。中国水产科学,2009,16(5):736-743)
(二)选育目标
(三)技术路线
(四)中试情况
(一)亲本来源

2007年3月从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的山东乳山海区自然 菜苗养殖的长牡蛎群体中选取1200个2龄个体作为选育基 础群体。
基本要求:壳形规则,次生壳明显,有厚重感;壳面完 整、洁净,附着物少;贝壳开闭有力,外套膜黑色,生 殖腺肥大、呈乳白色;要求壳高≥80.0毫米,湿重≥50克。
(四)中试情况
2010~2012年,分别在山东威海、乳山、蓬莱,辽 宁长海和江苏连云港赣榆等长牡蛎主要产区进行了 长牡蛎“海大1号”的中试示范养殖(表2),中试 期间累计生产长牡蛎“海大1号”苗种近10亿粒,养 成2.4亿粒,共养殖面积1800多亩,平均亩产达6.5吨, 新增产值1600多万元,取得了良好的中试养殖效果, 为当地的牡蛎养殖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技术路线
选择效应评估 遗传参数如下图所示
来源:王庆志,李琪,孔令锋,于瑞海。长牡蛎第三代选育群体生长形状的选择效应。 水产学报,2013,37(10):1487-1494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进行群体选育时,因近交机率增加和有效亲本数的 减少,可能导致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下降,进而引起选 育群体的性状衰退。为监测长牡蛎人工选育群体在选 育过程中的遗传差异,实验应用微卫星DNA标记对长牡 蛎野生和人工3代选育群体及其基础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进行了研究。
长牡蛎“海大1号”
登记号:GS-01-005-2013
长牡蛎“海大1号”
“海大1号”
一、品种概况
二、选育技术 三、养殖技术 四、良种推广
一、品种概况

长牡蛎,俗称太平洋牡蛎,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 洋海区,在我国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从辽宁到江 苏等沿海省份。“海大1号”是我国培育出的第一个 长牡蛎新品种。 该品种是以2007年从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长 牡蛎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主要以壳高 作为选育指标,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
(三)技术路线-选择效应评估
选择效应又称选择反应,是一种衡量选择效果的指 标,指受选择性状经一世代的选择后,形状平均值 的变化情况,在数值上等于选择亲本所繁殖的子代 表型平均值减去选择前的群体的表型平均值。
(三)技术路线
选择效应评估 以60日龄壳高为协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比较群体 内选择组和对照组壳高的差异。 结果显示,从120日龄开始,选择组的壳高显著高于 对照组(P<0.05)。在420日龄时,,CS3和CC3的平 均壳高分别为(8.64±0.80)cm和(7.62±0.98) cm,差异13.4%。
(三)技术路线
( 三 ) 技 术 路 线
(三)技术路线
(1)2007年:建立基础群体,进行第1代群体选育。采集山 东乳山海区自然采苗养殖的2龄长牡蛎,选择壳型规则、壳高/ 壳长在2.2~2.8的长牡蛎1200个作为基础群体,依据壳高大小以 10%的选择压力选出120个壳高最大的个体作为繁殖亲本。鉴别 雌雄后,雌雄比例按1:1进行交配,构建第1代选育群体。 (2)2008~2010年:进行第2~4代的群体选育。以上一代构 建的选育群体为亲本,每代选择壳型规则且壳高/壳长在2.2~ 2.8间的个体1500个,继续以壳高为选育指标,以8%的选择压力 选出120个壳高较大个体作为繁殖亲本。雌雄比例按1:1进行交配, 构建第2~4代选育群体。 (3)2011年,经过连续4代群体选育,第4代选育群体形成生长 快速、具有壳型规则外部特征的长牡蛎新品种。 (4)2011~2013年: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样品选择
(三)技术路线-遗传多样性监测
微卫星分析: 从中筛选出 10 对多态性较高且没有无效等位基因的作为 本研究使用的引物,并对部分引物的退火 温 度 进 行 优 化。 统计分析: 用 FSTAT 2.9.3 软件计算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 N) ,等位 基因丰富度( Rs ) 和近交系数( Fis) 。用 GENEPOP 3.4 软件 检测期望杂合度( He ) ,观测杂合度( Ho ) 和哈迪 - 温伯 格平衡( HWE) 。用 MSA 软件计算两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 数( Fst ),用 Bonferroni 法对多重比较的显著性水平进行 校正。
(四)中试情况
为评估长牡蛎“海大1号”的生产性状,2011~2013年在 威海市市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的刘公岛养殖海区进行了 连续两年生产性对比养殖试验(表1)。2年累计养殖长牡 蛎“海大1号”600亩,取得了良好的生产性对比养殖效 果。由于不同年份海区环境有所不同,长牡蛎“海大1号” 的壳高、总湿重、软体部重等方面有差异,但新品种在 生产性状方面都显著地优于同期同法养殖的长牡蛎商品 苗种对照组。根据抽样测试,同对照组相比,成体“海 大1号”的壳高、总湿重、软体部重和出肉率分别提高 13.07%~18.44%、15.34%~33.48%、37.03%~60.16%和 19.01~19.98%,平均分别提高15.76%、24.41%、48.59%和 19.50%,壳型规则,壳高/壳长平均变异率为7.05%,显著 低于对照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