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旅游
小议道教文化旅游独特的优势

小议道教文化旅游独特的优势相关才子毕业论文对道教文化旅游优势进行分析:(一)道教文化物质载体与旅游道教在我国的历史是源远流长,而四川则是我国道教文化的发源地,道教文化历史悠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城山、武当山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武当山、三清山、黄山、天台山、龙虎山、九宫山等被列为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道教的官观建筑,或掩映在人迹罕至的青山绿水之间,或静卧于隔断尘嚣的闹市高墙内,其同林式建筑风格、色彩绚丽的壁画、彩塑、石窟等等是最能体现道教文化的载体之一。
其人文景观与自然美景相互辉映。
使大批游人流连忘返。
道教圣地青城山,历代宫观林立,至今尚存道观38处之多。
(一)政策优势“十一五”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对发展旅游产业十分重视,加大对旅游重点景区开发建设的投入,五·一二大地震之后,川南是受地震影响最弱的地区,省委、省政府更是制定了迅速恢复启动川南旅游,以蜀南竹海、石海生态文化度假旅游区为基础围绕生态和文化两条主线全面整合区域旅游资源,加快四川建设旅游大省、强省的进程。
(二)交通优势川南半壁为川滇黔渝的结合部,是四川的重要交通枢纽,具有完善的水陆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
川南交通四通八达,内宜、乐宜高速公路把乐山、内江和宜宾紧密相连,已开丁建设的宜泸渝高速公路与乐宜高速公路相接,宜水,宜昆高速连接四川与云南,拟建的成自泸与乐自高速公路已开工。
届时。
JII南将形成快捷的交通网络,打造川南旅游高速环线指日可待。
宜宾拥有4c级机场,泸州开通了深圳航班包机.资阳构建成渝中转站,成昆、川黔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便利的水路交通为发展川南旅游提供了重要依据。
(三)市场优势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科学知识的丰富,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人们对本民族文化的探源寻根之心日益强烈。
对于道教文化旅游既可以满足人们追求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需求,又可以满足人们对大自然的回归需求。
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道教本身在围内外、海内外都有大量的信徒,川南道教文化资源对这些信徒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道教与旅游文化

道教与旅游文化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
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的教义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对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的名称来源,一则起于古代之神道;二则起于《老子》的道论,首见于《老子想尔注》。
道教奉老子为教主,因为道家哲学思想的最早起源可追溯到老庄。
中国道教是人类在面对自然无力战胜的力量和无法解释的现象时,为了解释说明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同时它也是人类活动所创造的精神产品,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道教从古至今的发展致使其旅游资源蕴含自然与文特色。
道教景区生态优美,环境保护良好,且景区中含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
道教文物古迹,名山宫观遍布于大江南北,星罗棋布于名山大川之间。
道教常以海上名山和幽远的名山洞府称为神仙所居之胜境,其一是昆仑山,二是以蓬莱为中心的海上“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以三神仙为三岛,与其他十洲合称为“十洲三岛”,皆神仙所居,以为道士修道成仙之归宿。
南北朝时期,道教汲取佛教的三界说,构成了神仙所居的三十六天的天界说。
天界何处,往往落实在名山,称洞天福地。
许多名山胜地就被视为神仙所居之洞府,或修道成仙之佳境。
道教典籍《天芨七签》的《洞天福地天地宫府图》,称天下名山中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和七十二福地,均为神仙所居所。
其中以青城山、武当山、龙虎山和齐云山为中国道教四大名山。
中国道教供奉神像和进行宗教活动的庙宇通常称为宫、观、庙。
道教建筑主要是庙宇建筑组群,宋以后也有极少数的石窟和塔。
由于祭祀名山大川、土地城隍等神仙的祠庙历来都由道士主持,所以许多这类祠庙包括城隍庙、关帝庙、天后宫、岳庙等也被称为道教建筑。
这些宫观受中国传统院落式总体布局的影响,常由神殿、膳堂、宿舍、园林组成,以庭院为单位组成各种形式的建筑群。
同坛庙的佛寺建筑相比,单体建筑不那么宏伟、豪华,色调也淡雅。
但道教建筑多以壁画、雕塑、书画、联额、题词、诗文、碑刻、园林等多种艺术形式与建筑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因地制宜,巧作安排,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多彩的艺术形象,很有艺术感染力。
论道家学说中的旅游思想

论道家学说中的旅游思想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杨慧芳内容提要: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先秦诸子中与儒家并驾齐驱的一大流派。
后人对道家学说从哲学、政治、伦理,以及文学、天文、兵法、养生等方面都做过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道家学说中的旅游思想对古代旅游乃至现代旅游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道家学说旅游思想旅游文化影响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是我国先秦时期以“道”的学说为中心的学术派别,其思想崇尚自然,主张清静无为。
道家对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巨大而深刻,有不少思想家认为,道家是中国文化根柢之所在。
后人对道家学说从哲学、政治、伦理,以及文学、天文、兵法、养生等方面都做过大量而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道家学说中的很多理论对旅游方面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称它为道家的旅游思想。
一、道家学说对于人类的贡献:1、人类哲学的源头德国伟大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称“老子是人类哲学的源头”。
老子被誉为“中国和世界的第一哲人”,《道德经》被称为万经之王。
以老子为源头,庄子传承并发扬的道家思想文化,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影响。
2、构建中国历代各种学派的思想源头中国历史上的各种学派,无不从老子的思想里汲取营养而加以利用:老子的天道观,经过庄子的发挥,成为魏晋的玄学,又影响到宋明的理学;老子的无为观,成功地应用到西汉和唐初的政治实践,成为历代统治这可以借鉴的统治之术;老子的玄德观,经过孔子的发挥,成为主宰中国数千年德治的主要内容;老子的用兵之道,经过孙子的发挥,成为变化莫测的军事理论;老子的雌柔观,成为诡辩家的理论基础,造成了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中华武术、内家武功以及历代气功,也无不从老子的思想中得到启发。
3、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有着深刻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每当社会经过大的战乱、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为了安定社会、恢复生产,统治者大多选择老子清净无为思想作为政治指导思想,实行轻徭薄赋,减省刑罚,与民休息的治国政策。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分析——以七曲山大庙为例

四、结语
传统的宗教旅游已不能支撑道教旅游,新时代道教旅游发展 要以道教文化为根基,突破传统宗教旅游的范式。除了在旅游开 发中要对道教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更重要的是通过道教文 化向其他旅游业态延伸,结合道教文化开发出适合新时代、受观 众们喜爱的旅游产品。七曲山大庙景区具有丰富的道教文化旅游 资源,在道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顺应时代潮流,充分把握好 道教文化旅游资源与游客需求的关系。道教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道 教文化的发展是良性的循环过程,但是在开发过程中要以道教文 化为基础,不可过分追求商业利益,进而破坏道教,要把握好宗 教的文化内涵。总之,道教文化旅游资源要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 创新性开发。
一、道教旅游资源的发展优势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在中国拥有上千年的历史,通过 较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拥有丰富的内容。道教珍重生命,崇拜神 仙,敬畏自然,其以“道”为理论核心,主张崇尚自然、顺应自 然、清静无为、追求境界超脱,以导引、吐纳、符箓、斋醮、烧 炼金丹及内丹炼养为主要内容。其中一部分可作为旅游资源进行 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以 后我国提出文化自信战略以及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为深度开发 道教旅游资源带来了时代机遇和重要契机。道教旅游资源从总体 上说与道教、道家经典,道士的实践活动,部分原始宗教、神仙 思想神话传说等具有密切的关系,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非物质 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儒释道文化对康养旅游的未来发展启示

儒释道文化对康养旅游的未来发展启示道家文化奠定康养旅游观基本理念
(1)以养为主。
道家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祛病延年、“全命保生”的根本目标。
东晋时期葛洪在《抱朴子》中就对养生方法和思想作了大量论述,南北朝时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一书因蕴涵丰富的道教文化及养生学思想,被收入到明代的《正统道藏》。
这些典籍都明确地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与康养旅游观中的养颜健体、修心养性完全契合。
(2)以积精、炼气、养神为基础。
道家认为构成生命本源的“道”以“气”的形式出现,且精源于气,那么“道气归根,愈当清净矣”。
天师道秘典《老子想尔注》称:“积善成功,积精成神,神成仙寿”,即说明了积精养神的重要性。
《老子·五十九章》讲“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事天”,不能极尽聪明、智识,否则费神劳力,要爱其精神、智识,即蓄精养神。
康养旅游所达目的同样如此,以良好的物候条件、生态环境为基础,让游客能够藏精炼气养神,精气充盛,自然“内外固密”,不易生病,使人神清气爽。
(3)以顺乎自然、依乎天地为途径。
道家崇尚自然,凡事要求顺应自然,以无为治之。
《道德经》就深刻体现出养生文化的核心———效法天地,以自然为法则,要求人不做违背自然规律之事,以求达到“清静无为”和“少私寡欲”状态。
同时继承老子思想又有所发展的庄子,也认为人须顺乎自然,依乎天理,并强调“独与天地精神
往来”,以追求平和明静的心态为理想目标,这些都是康养旅游观的基本理念。
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以江西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do

道教文化旅游产品策划——以江西龙虎山与三清山为例文化是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薮,是旅游业的灵魂。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其瑰丽的神话传说和丰富的仙真遗迹,为许多山川增添了奇幻的色彩;道教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与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都与当今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相吻合。
江西有18处道教洞天福地,道教文化被称为江西旅游资源的4大特色之一。
然而,江西师大毛端谦教授与省旅游局合作,对江西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调查却发现: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龙虎山的宗教旅游映象只排第7位,与其道教祖庭地位不相称;三清山的宗教旅游映象则更为淡薄。
近年来,两山先后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这更加深了它们以自然风光为主的旅游地映象;两者又都位于赣东北地区,相距较近;因此根据两地不同的道教文化蕴涵与特点,设计各具魅力的道教专题旅游产品,有利于减少两地的市场竞争与重复开发,强化旅游资源优势互补与市场共享。
一、高道仙踪访寻游“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无数高道们来龙虎山与三清山修真悟道,因此访寻高道仙踪,追溯道派源流,能让游客以更高层次的情感去理解和欣赏道教文化的内涵。
1.龙虎山天师修道觅踪游。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数百处景观构成一幅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
东汉时期,汉留侯张良之九世孙张道陵入山炼丹修道三十余年,传说丹成龙虎见而成名龙虎山。
后入蜀救治瘟疫,创“五斗米”道,后人称其为正一天师道。
其孙张鲁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的割据政权被曹操所败后,其曾孙张盛于西晋永嘉年间移回龙虎山,至今已传64代,是我国一姓嗣教时间最长的教派,天师世家与孔子世家被并称为“北孔南张”。
于是龙虎山秀美的山水人文景观如试剑石、道堂岩、丹勺岩、象鼻山、无蚊村、正一观、兜率宫等景点皆与神奇的天师修道传说相关。
唐代高僧马祖道——还在马祖岩岱宗讲堂,传授“自心是佛”之理;南宋著名理学家陆九渊则在象山精舍宣讲“心即理”的思想。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

道教文化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作者:段亚利来源:《大东方》2019年第03期摘要:旅游的本质是文化,以文化为旅游的内核这一观点正在成为旅游行业的共识。
道家及道教对旅游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诸多思想对现代旅游有重要的启发。
从分析道教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关系入手,结合旅游资源整合的原则,得出道家、道教文化是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资源的结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道教文化;旅游;开发一、道教文化与旅游文化的关系旅游文化是一种建立在旅游实践基础上,以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愿望而形成的综合型大众文化,它包括观光旅游、会议旅游、探亲旅游、考察旅游、探险旅游、宗教旅游、商务旅游、购物旅游、修学旅游等诸多旅游文化要素。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其产生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与道教有关的旅游文化,我们称之为道教旅游文化。
它具有观光旅游、宗教旅游等综合性旅游文化的特点,既包含有旅游者观览道教宫观、风景名胜等观光型旅游的内容,又涵盖了游人以朝圣为目的朝觏型旅游的特质。
科学开发和利用丰富的道教旅游文化资源.既是适应世界人文旅游资源开发的趋势,也是一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文化水平的有益事业。
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理应成为我国休闲旅游业的重要内核。
道家及道教对旅游文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其中诸多思想对现代旅游有重要的启发。
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它的文学、艺术、洞天福地、宫观、园林、庙会等民俗以及养生与特色饮食等丰富资源,都能够与现代休闲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道教文化是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重要资源道教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保健旅游、森林旅游等旨趣相吻合。
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中国旅游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道教旅游文化PPT课件

全真道士须出家,不得蓄妻 室,并有严格清规戒律,建 立有丛林制度。
元代王重阳七大弟子开创全 真七派,尤以长春子丘处机 龙门派势力最大。
7
正一道பைடு நூலகம்元代形成的道教宗 派,江西龙虎山三十八代天 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 三山符箓”。
14
供奉道教最高神三清:灵宝、元始、道德
15
4.四御殿
四御就是四帝,即: 总御万神的玉皇大帝; 总御万星的北极太皇大帝; 总御万灵的南极天皇大帝; 总御万类的后土皇地祗。
16
5.三官殿
三官的全称是: 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 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 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
三官是主宰人间祸福之神,向三官祈祷,可去 病、消灾、降福,所以三官殿香火甚旺。
12
2.灵官殿
➢ 灵官是道教的护法神,和佛 教寺庙里的护法神韦驮的地 位相当。灵官的像通常是赤 面、三目、披甲执鞭、足踏 风火轮。
➢ 灵官殿两侧:四元帅
13
3.三清殿
白云观三清像
道教的神数目多而且名目多, 各个道派供奉的神像有很大 区别。就宫观而言,一种是 以敬奉道教共同的至高天尊 为主的天尊殿体制,这种体 制的宫观,主殿便是天尊殿。 一般以供奉“三清”的为多, 这种天尊殿称为三清殿。
第三节
道教
1
2
第二节 道教
一、道教起源与发展 二、道教的教义 三、道教的流派 四、道教的经典和标记 五、道教的宫观布局 六、道教的主要称谓 七、道教名胜
3
一、道教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东汉末年,张陵 在蜀中鹤鸣山倡导“五斗 米道”,奉老子为教主, 被称为张天师,尊为道教 的创始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文化与旅游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从而得以继承和发展,是很多学者都探讨过的问题,但具体通过何种途径才能取得切实的效果则论述不多。
道家、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学者们对其现代意义和价值已经有了不少论述,其中一些文章也谈到了道家、道教与旅游相结合的问题。
本文在此基础上力图有所深化,尝试从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本质的看法来论述其所具有的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丰富资源。
一、道家、道教文化的旅游观旅游业是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它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大类,后者越来越显示出其独特的重要性。
人文资源的主体内容是既有的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来发展旅游是世界旅游行业发展的主要潮流,也是商贸与经济发展的趋势。
原因如下:首先,除某些具有特殊魅力的自然资源以外,旅游经济的繁荣要以人文旅游资源为基础。
发展经济不仅要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寻找立足点,赋予过去的静态文化以动态的时代特色,一改过去把传统文化视为无用之物或历史包袱的错误观点,把它转变为发展现代旅游经济、商品经济的优势,进而把东方文明的精华与西方外来文化的合理内核紧密结合,用现代化的商品经济意识融会贯通,生成一种中西合璧、富有活力的新型文化。
这既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的路子,也是我们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继承、弘扬传统文化与搞好现代化二者得兼的现实路子。
这样的新型文化,能够为发展旅游业和经济腾飞奠定基础。
其次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离不开文化的渗透与帮助。
一脉相承的乡间民风民俗、宗教文化凭着它的定势和惯性孕育着当地人的商品意识和价值取向,而朝气蓬勃的现代文化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浓郁的乡上民族文化及异族海外文化相结合,无疑会给经济灌注强有力的生机,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动力。
再次,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为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创新,发展新的人文景观提供了经济基础,展示了新的机遇。
此外,在旅游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者的相互交流,既提高了旅游者的文化素养,也增进了不同民族间人们的相互了解,促使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从而促进国际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整个人类文化的进步,并实现传统文化的良性循环,多角度、多层次地弘扬中华民族文化。
更深一层地说,旅游的本质是文化。
单纯的山水即使再漂亮,也难以长久地吸引游人,只有把文化的内涵渗入其中,山水才有灵性,才有内容。
或者说,只有把外在的形式与内在的内容统一起来,山水才能改变在人的眼睛中稍纵即逝的命运而进入人的心中,与人的内心世界相结合,从而给人们带来美的愉悦与享受,调节人的身心,旅游的价值才会得以彰显[1](P5-8)。
所以说,文化是旅游的内核,是旅游的本质。
道家、道教文化对旅游有深刻的思考。
庄子在《知北游》中曾赞叹天地之美:“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圣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道家、道教从保存人的生命之光出发,引导人们对自然作深邃的思索和审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联。
《庄子·知北游》说:“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焉。
”生活于道教世家的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也说:“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所之娱,信可乐也。
”人融入自然之中,是为了怡情冶性,为了畅神,为了放松形骸从而调整心态、调理身体、体养生息。
移情与意触作用的结合,是人向往自然之情与大自然之形神的契合,这种旅游观可以称为“情感说”。
它注重个性情感价值,既出世又入世,站在人生的边缘,动态、灵活地审视一切。
它的实质是为心灵争取一份在俗世之中难以获得的自由。
因此,道家、道教的旅游是“逍遥游”。
徐复观认为,庄子追求精神的自由,而“精神的自由解放,是以一个‘游’字来加以象征的”[2](P54),“‘游’和‘逍遥’一词应该是《庄子》书中最有特色的词”[3](P18)。
“游”可谓《庄子》之通义,逍遥而游是庄子追求的最高人生体验和境界。
庄子讲“逍遥游”,有“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游心于物之初”,“得至美而游乎至乐”等。
“游”的主体是人的心灵,所游之处不仅是“尘垢之外”、“无何有之乡”,更是一种趋于极至的大美,一种体悟得“道”后获得的绝对精神自由。
后来的道教更尊庄子为“南华真人”,继承庄子的思想,并以“游”来象征道教的宗教精神品味之一即指一种摆脱功利观念,带有纯粹精神观念的精神境界和追求。
这给予超越的“道”和渴望超越的人们以宗教上的合理解释,并得到信众的认同。
因而,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游仙诗”这种抒写神仙漫游之情的诗歌。
信奉道教的唐朝大诗人李白更被誊为“诗仙”,其诗仙气横溢,其人也不受约束,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道教的旅游观还直接起源于求仙寻药的实践活动。
道教徒们坚信神仙可学、仙境可寻、仙药可求。
于是,寻仙活动频繁出现。
它有两大主流,一是方士鼓吹,由帝王发起,以方士的活动为主干,以成仙为目的的寻仙活动,如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均发起过这样的活动,对道教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后来的道士们择清幽之处服药、炼丹、修行与游历寻仙可谓与此一脉相承。
另一支是以文人和哲人为主,以追求神仙意境为目的,带有审美特点的游仙活动。
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仙人的人格魅力、生存和生活方式,向往和仙人一样,尤其是在精神上与之一样徜徉纵横。
这种向往更多地内化在他们的精神追求中。
《楚辞》中有不少反映这类思想的诗句:“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
贵真人之体德兮,羡往世之登仙。
”《庄子》和后来的许多道教作品中也不乏类似的思想。
山林是道士们的栖居之地,如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为道者必入山林,诚欲远彼腥膻,而即此清净也。
”[4](P187)它也是道士们的修道之所,葛洪即有“合丹当于名山”[4](P74)的观点。
深山清净自然的环境,恰好是道教徒们把崇尚自然、乐好清净的旨义落到实处的最佳环境。
怪石嶙峋的奇山异水、古木参天的幽谷胜境,皆因涂上了道教的色彩而在修道人眼中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巍峨的大山显示得道人的心胸和品格,涓涓溪流有平和的气质,水波浩渺的江河湖海更可以使人领悟“上善若水”的“道”的玄机。
山清水秀的洞天福地,不仅成为仙真高道的栖身之地,更吸引众多修道者来此游方问道,于是逐渐成为道教的宗教圣地,因之也逐渐成为大众的旅游胜地。
历代修道者所从事的寻仙访道、隐居山林、建立人间仙境(即洞天福地)等活动,无不把“游”的精神贯注于其间。
即使在得道后,他们依然游走天下,隐现变化,为民谋利,传说中的八仙、张三丰等都是著名的例子。
在漫游的过程中,他们关注人间,与民同乐,这既是道教乐善好生的宗教教义的体现,也是内日用与外日用相结合的全真精神的体现。
而且,亲身游历还是求得实证的方式。
如清代道士吕守璞所说:“仅明丹决,不从实地修持,犹渡江湖无舟揖也。
”[5](P43)道家、道教人性自然化的“畅神”、“逍遥”之说,显示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旅游审美观,即在旅游中通过静观默察、自觉体悟的审美、参与,以物我相亲、物我同化达到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状态,用全部身心去体验、感悟自然;从赏玩山水之象中直觉地把握自然,把握如自然一样的人生的生命律动,从而悟解天地人生之道,达到自我实现、自我满足。
现代旅游是一种有组织的、大规模的商业活动,强调的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旅游过程的管理和服务、旅游产业的投入与产出,追求的是赚取更多的利润,这导致旅游往往淡化甚至遗忘了旅游者的感同身受。
从道家、道教的旅游观可以看出,旅游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畅游山水从而调节生活情趣,排遣事功烦恼,发现并赏鉴山水自然中的诗情画意、高情雅致,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
旅游必须关注人的生存和内在感受,它应该是心灵的驿站,可以驱逐精神的劳顿,安抚疲惫的心,使人得到一次精神的解脱,或者促进人的精神升华。
旅游文化的建设应该基于人与自然的感性与理性沟通,使旅游活动能够把人带入一个可持续发展、自由奔放、色彩斑斓、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即此而言,旅游的根本目的是使旅游者得到精神上的自由和满足。
因此,旅游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文化,是一种开放、张扬、富有人性的文化。
人的存在,本质上就是文化的存在;人类的旅游,不仅仅是为了向外部世界争取维持有机体的必需能量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目的的活动,更是设法促进精神世界的发展,以文化武装自己,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活动。
旅游的深层含义是人的生命的开放和拓展,是生命存在和生存发展的动态形式和表现,其最终目的在于人格的补充和完善。
所以旅游的本质是文化,旅游是人成为文化人的重要活动之一。
二、道家、道教文化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道家、道教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成为现代旅游内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道教文化所蕴含的深刻、广博的思想内涵,所承载的华夏民情风俗,所表现的特殊宗教礼仪,所产生的增福延寿功能,足以使海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而且,道教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关怀,崇尚自然的生活方式,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等,都与当今世界回归自然的旅游潮流一一体闲旅游、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保健旅游、森林旅游等旨趣相吻合。
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利用,不仅有利于完善既有的旅游资源,而且对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海内外游客、发展中国旅游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对道家、道教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让道家、道教文化为经济发展牵线搭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把旅游与道家、道教文化相结合,有利于我国道家、道教文化的传承、交流和发展,对文物古迹也能起到重要的保护和修缮作用;再者,在这样的旅游过程中,游客可以欣赏到道家、道教独特的文化艺术,增长有关道家、道教的知识,有利于道家、道教文化知识的传播、普及,能够弘扬传统文化。
道教在传教过程中,广泛运用了雕塑、绘画、音乐等多种艺术手段宣传教义,展现道士的生活和教务活动,因此,道家、道教文化可转化为旅游产品的资源十分丰富。
(一)文学与艺术道家的经典著作《庄子》本身就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文学艺术有深远的影响,被誊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
承道家而来的道教,其中有众多的道经为了便于朗诵、记忆、传播,全部或部分采用了诗、词、歌、赋等文学形式,不仅如此,道教还创造了游仙诗、步虚词和青词等新的文学形式。
神仙诗、青词、仙话、道剧、神魔小说等文学形式的出现,均是直接或间接受道教影响的结果。
道教的神话、方术为中国古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这在明代神魔小说和元代道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道教中的优秀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宝库,即使是其中那些徒具诗、词、歌、赋的形式而艺术性并不甚高的道经,对于研究文学形式的演变和音韵的变化等也具有参证意义。
道教文学促进了中国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形成和发展,尤其表现在游仙诗和神仙诗词等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