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植物病理学》

《植物病理学》自学指导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内容体系植物病理学是农学专业的专业教育课。
其体系是由浅入深全面系统地讲述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知识,以及植物病理学科的历史及未来发展方向。
课程分15章讲授,涵盖了6大块内容,即植物病害症状学、病原学、病理学、诊断学、流行学和防治学。
内容要点第一章绪论了解植物病理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植物病理学发展史以及植物病害的重要性,植物病理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关系,植物病理学展望。
第二章植物病害与植物病害系统本章介绍植物病害的基本概念和植物病害系统,了解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病因)。
其中植物病害基本概念中重点介绍病状、病症类型。
关于植物病害系统,要了解“病害三角”、“病害四面体”以及自然植物病害系统、农田植物病害系统和设施植物病害系统的差异。
第三章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重点介绍植物病原物的基本特性,即寄生性、致病性和传染性以及寄生性与致病性的关系。
了解植物侵染性病害的病程(接触期、侵入期、潜育期和发病期)和病害循环,主要的三个环节:病原物的越冬与越夏、病原物的传播和初侵染和再侵染。
第四章植物病原菌物重点介绍菌物基本概况、菌物的分类、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以及菌物所致病害的特点及其鉴定。
此外,要了解真菌对人类的益处。
第五章植物病原原核生物介绍了原核生物的基本概况、植物病原细菌的寄生性、致病性和侵染性、植物病原细菌的分类和命名、植物病原细菌的主要类群、以及植物病原原核生物病害的诊断和病原鉴定。
第六章植物病原病毒本章介绍病毒概述、病毒的分类与命名、植物病原病毒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病毒的鉴定。
第七章植物线虫介绍植物线虫概述、植物线虫的分类、植物病原线虫的主要类群和植物线虫病害诊断与鉴定。
第八章寄生性植物内容包括寄生性植物概述、寄生性植物的主要类群、寄生性植物的病害特点。
第九章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害重点介绍化学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物理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以及非侵染病害与侵染病害的关系。
菌物分类学

16s rRNA核苷酸序列分析步骤
提取 DNA ↓ PCR扩增16S rRNA基 因 ↓ PCR产物纯化 ↓ 16SrRNA基因序列测 定 ↓
相似性结果的一般判断: SAB≥97% 同种 SAB为85-97% 同属 SAB≤85 % 不同属
一、生物的界级分类学说
(一)两界系统 (二)三界系统 (三)四界系统 (四)五界系统 (五)六界系统 (六)三总界五界系统
生物界级学说发展的示意图
两界系统
1753年,瑞典博物学家林奈(Carl vov Linne)在其名著《植物种志》首先提出。
动物界 植物界
三界系统
1939年,Conard提出菌物界; 1860年,Hogg提出设立原始生物界; 1971年,Dodson提出菌界; 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E.H.Haeckel建议三界系统。
系统发育树(phylogenetic tree)
概括各种生物间亲缘关系的树状分枝图, 分无根树和有根树
微生物的系统树 细菌(Bacteria) 古生菌(Archaea) 真核生物(Eukarya)
4. 微生物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
1996年,在633位科学家通力合作下,第一个 真核生物酿酒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2年粟酒裂殖酵母基因组测序完成。 2003年,第一个丝状真菌粗糙脉胞菌基因组测 序完成。 到2008年,在NCBI和其他网站已公布了80种真 菌的基因组序列。
DNA-DNA杂交(固相杂交法)
结论:
单链DNA(待测菌株) ↓
转硝酸纤维素膜 ↓
加入放射性标志参照菌DNA(单链) ↓
植物病原菌物

菌物是真核生物,过去也叫真菌,是一类具有细胞核、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吸收为营养方式的有机体;其营养体通常是丝状分支的菌丝体,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或纤维素,无根、茎叶的分化,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进行有性生殖或无性生殖。
菌物的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三种。
大多数菌物是腐生的,少数可以寄生于植物、人和动物体上引起病害。
菌物的菌丝,分为无隔菌丝和有隔菌丝。
菌丝以顶端生长的方式无限生长。
菌物的菌丝细胞主要由细胞壁、原生质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菌物的菌丝可以形成吸器、附着孢、侵染垫、附着枝、假跟、菌环和菌网等变态结构。
高等菌物的有隔菌丝有时可以交织在一起形成组织化的密丝组织,并由这些组织形成菌核、菌索、子座等特殊菌丝组织体。
菌物经过一定时期的营养生长后,以孢子形式进行繁殖。
无性繁殖方式主要有断裂、裂殖、芽殖和原生质割裂四种类型。
产生的无性孢子主要有游动孢子、孢囊孢子、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等。
多数菌物可以进行有性生殖,有性生殖往往在菌物营养生长的后期或环境不适宜时进行,有利于菌物越冬或越夏以度过不良环境。
菌物有性生殖过程包含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菌物有性生殖后产生有性孢子,常见的有性孢子有卵孢子、休眠孢子囊、接合孢子、子囊孢子和担孢子。
菌物存在性的分化,大多数是异宗配合,少数为同宗配合。
某些菌物还可以进行准性生殖。
菌物典型的生活史通常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两个阶段。
菌物生活史大致归纳为五种类型:无性型、单倍体型、单倍体-双倍体型、单倍体-二倍体交替型和二倍体型。
菌物是一类容易发生变异的生物,具有多样性,其变异主要来源于有性生殖中染色体的交换和重组。
菌物是遗传分析的理想材料。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在生物八界分类系统中,菌物被分别归入原生动物界、假菌界和真菌界中。
菌物分类系统是根据菌物在形态、生理、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特征建立起来的。
根肿菌门植物病原菌物寄生于高等植物根或茎的细胞内,有的寄生藻类和其他水生菌物上,寄生高等植物的往往引起寄主细胞膨大和组织增生,受害根部肿大,故称为根肿菌。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植物病原真菌学概述

2 原生质团(plasmodium):菌体简单,没有细胞 壁,只有一层原生质膜包围着多核的原生质,变 形虫状,可以随着原生质流动而运动,如根肿菌。
3 单细胞(uniocell):营养体为有细胞壁和原生质 膜的单细胞,如酵母菌,壶菌。
单空隔:隔膜中间为一孔。
多孔隔:隔膜中间有许多微孔。
复式隔(桶孔隔膜)(dolipore septum):在隔 膜壁的中部围绕着中心膜孔,有一个炸面圈或琵 琶形的膨大,两边有园顶状的膜状结构所覆盖— 隔孔帽。
二)菌丝的变态结构
真菌的营养菌丝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吸收 营养,满足其生长发育的要求,逐渐形成了 一些特殊形态的结构—变态结构。
五界系统 原核类: 原核界 真核类: 单细胞 原生界 多细胞 植物界,菌物界,动物界
真菌的分类系统 (1)Ainthworth(1973)的分类系统: 真菌界:粘菌门
真菌门:鞭毛菌亚门 接合菌亚门 担子菌亚门 子囊菌亚门 正的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它 们一般进行有性生殖和无性繁殖,营养 体通常是丝状且有分枝的结构,细胞壁 的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或纤维素,通常进 行营养吸收的生物。
二、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真菌的数量及分布 种类多: 25-50万种,已知约10万种; 中国:8-10万种,已知8000种 数量大: 分布广:
4 假菌丝(pseudomycelium):某些酵母菌细胞进 行牙殖产生的芽孢互相连接成链状类似菌丝体。
5 两型菌丝(amphoteric hypha):菌体在寄主体 内和培养基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菌丝类型称为两 型菌丝。如外囊菌,寄主—菌丝体,培养基—酵 母状菌体。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植物病原菌物的主要类群

这些项目中,有些是针对真菌在真核生物中 的进化地位的,如真核生物多样性之树( Assembling the Tree of Eukaryotic Diversity) 项目
(王征,戴玉成,菌物学报, 2009, 28(6):878-887)
4)子囊座(ascostroma):子囊周围无真正的子囊果壁, 而是单独或成束地生长在单腔或多腔的子座内,子
囊座呈子囊壳状或子囊盘状,有些含单腔的子囊座
顶端有溶化的假孔口,外形很像子囊壳称为假囊壳 (pseudothecium),假囊壳通常暗色,少数鲜色,子 囊座内的子囊双层壁,有假侧丝或无,子囊孢子通 常有隔膜
3)有性生殖:有双核菌丝形成膨大的菌丝,
其每一个细胞称为产囊细胞,形成子囊和子 囊孢子
4.无性繁殖:子囊孢子可在子囊内进行芽殖, 产生芽孢子,芽孢子还可以芽殖
5.常见种: T. deformans 引起桃缩叶病 T. pruni 引起李带果病 T. cerasi 樱桃丛枝病
四、酵母菌亚门(Saccharomycotina)
5. Ascospores
6. Anamorph
Broomella---Pestalotia盘多毛孢 Emericella, Eurotium, Neosartorya---
Aspergillus曲霉 Lewia---Alternaria链格孢 Pestalosphaeria---Pestalotiopsis拟盘多毛孢 Mycosphaeriella---27 anamorphs Many telemorphs----Acremonium
分为3个亚门,外囊菌亚门(Taphrinomycotina)、 酵 母 菌 亚 门 (Saccharomycotina) 和 盘 菌 亚 门 (Pezizomycotina)
植物病理学:第三章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二、菌物分类系统
(一)菌物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
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交流有关菌物的各 方面的知识;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 系,因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 也相似
(二)分类系统:
1. Ainsworth系统(1973):采用Whittaker的五 界系统,将所有菌物归于真菌界,并将真菌界
MycoBank
MycoBank /
MycoBank
/Biolomics.aspx?Table =Mycobank
MycoBank
/Biolomics.aspx?Table =Mycobank
6) 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 柄锈菌亚门(Pucciniomycetes) 黑粉菌亚门(Ustilaginomycotina) 伞菌亚门(Agaricomycotina)
小结
菌物包括粘菌、卵菌和真菌,在生物八界 分类系统中,菌物被分别归入原生动物界、 假菌界和真菌界中
菌物分类系统是根据菌物在形态、生理、 生化、遗传、生态、超微结构及分子生物 学等多方面的特征建立起来的
第三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主要从事亚热带地区木材腐朽菌(多孔菌目)和炭疽菌的 多样性、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一、菌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传统的两界分类系统:林奈( Linnaeus, 1753)─ 瑞典人 动物界:各种动物 植物界: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
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此后有一些变化:
纲(Class) 冬孢菌纲 Teliomycetes 目(Order) 锈菌目Uredinales 科(Family) 柄锈菌科 Pucciniaceae 属(Genus) 柄锈菌属 Puccinia 种(Species) 禾谷种 graminis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变种(Variety) 小麦变种 var. tritici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

《植物病理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植物病害的概念1. 定义植物病害是指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生物因素(如病原体)和非生物因素(如环境条件)的影响,导致植物的正常生理功能、代谢活动、生长发育以及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和产品质量。
2. 特点- 病害的发生具有特定的病原体或环境因素。
- 病害的发展具有特定的病程和症状。
- 病害对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有显著影响。
二、植物病害的分类1. 根据病因分类(1)生物性病害:由病原生物引起,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植物等。
(2)非生物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化学物质等。
2. 根据病原生物分类(1)真菌性病害:如稻瘟病、小麦叶锈病、番茄早疫病等。
(2)细菌性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柑橘溃疡病、番茄青枯病等。
(3)病毒性病害:如烟草花叶病毒、黄瓜花叶病毒、马铃薯卷叶病毒等。
(4)线虫性病害:如根结线虫病、根腐线虫病、茎线虫病等。
(5)寄生性植物病害:如菟丝子、桑寄生、槲寄生等。
3. 根据受害部位分类(1)叶部病害:如各种叶斑病、叶枯病、叶霉病等。
(2)根部病害:如根腐病、根癌病、根结线虫病等。
(3)茎部病害:如枯萎病、茎腐病、蔓枯病等。
(4)花部病害:如花腐病、花叶病、花枯病等。
(5)果实病害:如炭疽病、疮痂病、黑腐病等。
三、植物病害的危害1. 产量损失植物病害会导致植株生长受阻,减少光合作用面积,降低光合效率,从而减少作物产量。
2. 品质下降病害会影响植物产品的外观、口感、营养价值,降低其市场竞争力。
3. 经济损失病害导致的产量和品质下降,会增加生产成本,减少农民收入。
4. 生态环境影响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植被破坏,影响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5. 食品安全风险病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可能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四、植物病害研究意义1. 保障粮食安全研究植物病害,提高防治技术,减少产量损失,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原菌物章笔记

第二章植物病原菌物一、菌物的一般性状和分类1. 菌物的一般性状:- 结构特征:菌物由菌丝构成,菌丝是菌物的营养器官,具有吸收养分和繁殖的功能。
菌丝可以是单细胞的,也可以是多细胞的,多细胞菌丝通常有横隔。
- 细胞壁成分:菌物的细胞壁主要由几丁质组成,此外还含有纤维素、蛋白质和脂质。
- 营养方式:菌物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以异养方式获取营养,即通过吸收有机物质来维持生活。
- 繁殖方式:菌物通过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产生孢子,孢子是菌物的繁殖体,也是病害的主要传播方式。
2. 菌物的分类:- 传统分类:根据菌物的形态和生殖特征,将其分为四大类,即真菌门、粘菌门、卵菌门和菌藻门。
- 现代分类: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菌物的分类体系进行了调整,目前主要分为五个门,即根肿菌门、卵菌门、壶菌门、接合菌门、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
二、各类菌物门简介1. 根肿菌门(Plasmodiophorida)- 形态特征:根肿菌门的菌物为单细胞,无细胞壁,通常在宿主细胞内形成原生质体,称为原生质团。
- 生命周期:包括原生质团阶段和休眠孢子阶段。
- 代表种: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引起的十字花科植物根肿病。
2. 卵菌门(Oomycota)- 形态特征:卵菌门的菌丝无色,无隔膜,多核,常形成卵孢子。
- 生态习性:多数为水生或湿生,部分为陆生。
- 代表种: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烟草疫病。
3. 壶菌门(Chytridiomycota)- 形态特征:壶菌门的菌丝单细胞,有细胞壁,通常在水中生活,形成游动孢子。
- 生命周期:包括游动孢子阶段和休眠孢子阶段。
- 代表种:壶菌(Batrachochytrium dendrobatidis)引起的两栖动物壶菌病。
4. 接合菌门(Zygomycota)- 形态特征:接合菌门的菌丝多细胞,无隔膜,多核,常形成接合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菌物的命名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命名起点:《国际植物命名法规》(1981) 菌物和植物的命名起点都是 1753年5月1日。
二、菌物分类系统
(一)菌物分类的目的: 根据国际上已经承认的一些分类系统给
每一种菌物命名,以便交流有关菌物的各 方面的知识;指出已知菌种之间的亲缘关 系,因为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其生物学特性 也相似
(二)分类系统:
1. Ainsworth系统(1973):采用Whittaker的五 界系统,将所有菌物归于真菌界,并将真菌界
真核总界(Empire Eukaryota) (3)原始动物界(Kingdom Archezoa) (4)原生动物界(Kingdom Protozoa) (5)植物界(Kingdom Plantae) (6)动物界(Kingdom Animalia) (7)真菌界(Kingdom Fungi) (8)假菌界(Kingdom Chromista)植物界源自真菌界 原生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
病毒界
动物界
3. 卡瓦尼-史密斯(Cavalier-Smith,1988-1989)的生 物八界分类系统:
细菌总界(Empire Bacteria) (1)真细菌界(Kingdom Eubacteria) (2)古细菌界(Kingdom Archaebacteria)
学名用拉丁文书写,采用双名法命 名:属名+种加词(+命名人)
如:Puccinia graminis Pers.
Puccinia recondida Rob. et. Desm.
型:Puccinia graminis f.sp.tritici
4. 小 种 ( race ) 、 生 理 小 种 ( Physiological race):根据对不同种或品种(一般是一套鉴别 寄主品种)的致病能力差异而划分的生物类群
5.生物型(Biotype):在遗传上完全一致的个体 叫生物型。
合格发表:有拉丁文描述;清晰的照片或 绘图;发表在正式的刊物上;必需保存模 式标本(type)
优先权:第一个发表的具有优先权,其它 以后发表的名称都是该名称的异名 (synonym)
学名需改动,建立新组合时,将原定名人 用括号括起来
一种菌物只能有一个学名,对于半 知菌的允许有性阶段和无性阶段采 用不同的学名
2. 近代的五界系统:(Whittaker,1969)将 细胞生物分为以下五界:
(1)原核生物界(Monera ):无真正细胞核的 生物
(2)原生生物界(Protista):单细胞,有核 (3)真菌界(Fungi):吸收异养 (真菌、粘菌) (4)动物界(Animalia):吞噬异养 (5)植物界(Plantae):光合自养
2. 变 种 ( Variety , Var.) 、 亚 种 (subspecies,subsp.) :种下具有一定 的形态差异
3.专化型(Forma specialis,f. sp.):根 据植物病原菌物种对不同科、属的寄主植 物的寄生专化性,在种的下面划分为专化 型。如禾柄锈菌可根据寄生麦类情况划分 为6个专化型。危害小麦的是其中一个专化
分为粘菌门和真菌门。
真菌门分为: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
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 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半知菌亚门(Deuteromycotina)
2. Alexopoulos系统(1979):裸菌门、鞭毛菌 门、无鞭毛菌门
(-mycetidea)
目 Order
(-ales)
科 Family
(-aceae)
属 Genus
无
种 Species
无
1.种(species):是菌物分类的基本单元,多采用 生物学种的概念,即以形态特征为基础,种与种 之间在主要形态上应该具有显著而稳定的差异。 但有些菌物种的建立,有时还应辅助以生态、生 理、生化及遗传等方面的差异。对于某些寄生性 菌物,有时也根据寄主范围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 种。 近年,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菌物学分类, 出现了根据DNA序列同源性来划分的系统发育种 的概念(phylogenetic species)
发现原来的所谓真菌实际上是一个由不同祖 先的后裔组成的若干生物界的混合体,亦即 多元的复系类群(polyphyletic group)。这个 混杂的生物类群,过去叫真菌界。为了将这 个旧真菌界与现在的新真菌界(也叫真真菌) 区分开,现在将过去这个混杂的生物类群 (旧真菌界)称为菌物。因此菌物包括粘菌、 卵菌和真菌,分别被列入原生动物界、假菌 界和真菌界。
细胞壁
原生动物界 假菌界
真菌界
(粘菌) (卵菌) (真菌)
营养阶段无 纤维素 细胞壁
几丁质及β葡聚糖
线粒体的嵴 管状
管状
平坦
赖氨酸合成 二氨基庚二 二氨基庚二 α-氨基已二
途径
酸(DAP) 酸(DAP) 酸(AAA)
(/resources/TreeOfLife.JPG)
第三章 植物病原菌物
第二节 菌物的分类
主要从事亚热带地区木材腐朽菌(多孔菌目)和炭疽菌的 多样性、形态学、分子系统发育学和生态学等方面研究
一、菌物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1.传统的两界分类系统:林奈( Linnaeus, 1753)─ 瑞典人 动物界:各种动物 植物界:藻菌植物、苔藓植物、蕨类
植物和种子植物四个门 此后有一些变化:
The Fifth Kingdom (Bryce Kendrick, 2000, 3rd edtion)
三、菌物的分类方法
(一)分类单元
英文
拉丁固定词尾
界 Kingdom
无
门 Phylum
(-mycota)
亚门 Sub--
(-mycotina)
纲 Class
(-mycetes)
亚纲 Subcla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