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导游词 路线

合集下载

寄畅园导游词讲解[寄畅园导游词最新文档]

寄畅园导游词讲解[寄畅园导游词最新文档]

寄畅园导游词讲解[寄畅园导游词最新文档]寄畅园导游词1【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与古寺惠山寺相邻。

门檐下“寄畅园”三字是乾隆御笔。

过门厅,天井里有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妙泉声。

往前是“凤谷行窝”大厅,大厅正中悬挂的是康熙御笔所提“松风水月”,厅前柱子上挂着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

”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

西门为“碍月”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院子南面是古朴典雅的“秉礼堂”。

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据说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从北面出小院,坐西朝东的三间古屋,是“含贞斋”,这里原是第三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

“含贞斋”对面就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

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

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

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

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美人石—锦汇漪—郁盘亭—郁盘长廊】各位同学,我们继续向东走。

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有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

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

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

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

从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是“锦汇漪”,因为它汇集全园锦绣景色而得名。

而整个寄畅园的风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

“锦汇漪”东面是临水亭廊,西面地势高处造假山,水面上筑有石桥,使水面成为不规则的巨大镜面,把周围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树影、花影和人影汇集在池中。

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景点概况】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寄畅园游览,作为一座江南名园,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利用原惠山寺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官场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间,构景二十,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不仅多次游览寄畅园,而且还以寄畅为蓝本,在北京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艺术,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各位游客朋友,寄畅园的概况就介绍到这里,今天的游览线路是这样安排的,从我们所在的凤谷行窝开始,经过秉礼堂,含贞斋,然后走过八音涧,横跨“七星桥”,经过鹤步滩,就看见著名的知鱼槛了,经过郁盘亭先月榭凌虚阁、介如峰,最后到达卧云堂,回到凤谷行窝。

【凤谷行窝】我们现在所站的就是“凤谷行窝”大厅,三门敞厅正中悬挂朱屺瞻所题写的匾额。

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字。

现在的大厅是清雍正年间改建的,厅前柱子上挂着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

”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

西门为“碍月”门,因九龙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秉礼堂】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

【含贞斋】从北面出小院,就是“含贞斋”,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借陶渊明直抒胸臆。

清代,这里改作“宸翰堂”,用来珍藏康、乾二帝赐给秦家的墨宝。

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根据《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

寄畅园导游词--word范文资料

寄畅园导游词--word范文资料

寄畅园导游词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死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以下是关于寄畅园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约1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入园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麓(lù):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1467-1544年),字国声、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1049-1100年)的第1 7代孙。

秦金在明正德、嘉靖年间,经历两都(北京、南京)出任了五个部的尚书(南京礼部、北京户部、南京户部、北京工部、南京兵部)。

时称“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秦金辞官告老还乡。

归休4年间(嘉靖十年,朝廷复起用他为南京户部尚书),利用原惠山寺的“南隐”和“沤ōu寓”两僧舍建造一座别墅,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邦宪(1907-1946)是秦观的第32代孙。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燿(1544-1604年)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凤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lài,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后以“仁智乐”指遨游山水的乐趣。

濑,一般是指激流。

精选-寄畅园导游词

精选-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导游词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死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以下是关于寄畅园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江苏无锡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江苏无锡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

江苏无锡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下面是小编搜集的江苏无锡景点导游词介绍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解说导游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解说导游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解说导游尊敬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江苏无锡的寄畅园。

我将担任您今天的导游,为大家讲解寄畅园的历史和景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寄畅园的背景。

寄畅园是一座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清代文人茅盾的故居,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场所之一,因此也被誉为“茅盾故居”。

园内的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结合了江南园林的特点,布局合理、风景优美。

园内主要分为前部花园和后部住宅两大区域。

首先,我们首先来到前部花园。

前部花园以水景为主,其中最吸引人的是园内的两个池塘,分别命名为“碧水”和“春潮”。

碧水池占地宽广,水面清澈,四周栽有各种水生植物,非常美丽。

春潮池则以人工瀑布为特色,从顶部流下的水柱仿佛春潮涌动,景色十分壮观。

在花园的其他角落,你还可以看到精心种植的各种花草树木,例如桃花、牡丹、梅花等。

在春季和秋季,这里的花朵竞相绽放,美不胜收,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观赏。

接下来,我们来到寄畅园的后部住宅区。

这里是茅盾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也是他创作伟大文学作品的灵感来源。

园内的建筑按照传统的四合院风格设计,布局合理,环境宜人。

在茅盾的原居室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书桌、书架和一些个人物品。

据说,茅盾在这里度过了他创作非常著名的小说《子夜》和《春树细雨》等作品的岁月。

总的来说,寄畅园是一座集自然景观与文学价值于一身的园林。

它既有独特的江南园林风格,又富有茅盾的文化底蕴,是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和自然景观爱好者的理想选择。

感谢您选择来寄畅园参观游览,希望您能在这里度过一个愉快的时光。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随时都可以问我。

祝大家旅途愉快!谢谢!。

寄畅园介绍

寄畅园介绍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坐落在无锡市锡惠公园内该园取
寄畅园是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坐落在无锡市锡惠公园内,该园取王羲之《答
许椽》诗:“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句中的“寄畅”两字名园。

山麓别墅类型的园林。

现在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

园景布
寄畅园属类型的园林现在的面积为1485亩南北长东西狭园景布
局以山池为中心,巧于因借,混合自然。

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

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前临曲池“锦汇漪”。

而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

园内的大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则绕水而构与假山相映成趣。

园内的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

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叠石,精美的理水,洗练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寄畅园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自然的山,精美的水,凝练的园,古拙的树,巧妙的景”。

难怪清朝的康熙、乾隆二帝曾多次游历此处,一再题诗,足见其眷爱赏识之情。

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寄
北京颐和园内的谐趣园,圆明园内的廓然大公(后来也称双鹤斋),均为仿无锡寄
畅园而建。

游览推荐路线:
寄畅园门厅—凤谷行窝—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嘉树堂—沿锦汇漪—
先月榭—卧云堂—御碑亭—美人石—凌虚阁—郁盘廊—知鱼槛—七星桥—鹤步滩—
邻梵阁
山门凤谷行窝秉礼堂
含贞斋
九狮台八音涧
嘉树堂锦汇漪先月榭
卧云堂御碑亭美人石
凌虚阁
郁盘廊知鱼槛
七星桥鹤步滩邻梵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畅园
各位朋友,大家好!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1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七次到寄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也题写了“玉嘎金枞”,他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路线:南门厅—凤谷行窝—秉礼堂—碑廊—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锦汇漪(鹤步滩)—七星桥—曲廊—知鱼槛—郁盘亭—美人石—御碑亭—卧云堂—邻梵阁—南门厅
朋友们,我们现在是在寄畅园的南门厅,进入南门厅看到的是“凤谷行窝”大厅,穿过凤谷行窝左边的“碍月”门洞,眼前看到的一组小庭院,院子的南面便是秉礼堂了,庭院中的另一个建筑就是碑廊,朋友们请跟好,别掉队了,下面我们从北面出小院看到的建筑便是含贞斋,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下面我们从案墩假山西入口进入的是八音涧,出了八音涧便是锦汇漪了,然后我们看到便是七星桥,走过桥我们来到了曲廊,自嘉树堂沿廊向前,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大家随我一起沿长廊向北,看到的一座六角小亭,这便是郁盘亭了,朋友们,我们继续往东走,快到尽头的高墙前,我们看到的美人石,又名介如峰,石前便是乾隆御笔的御碑亭,来,大家这边集合一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卧云堂,大家向前走,看到的是邻梵阁,最后我们又回到南门厅来了。

各位朋友,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

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

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

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观鱼图》。

这向南的门楣上有隶书的“梦庄”二字,意思是到了这里就好比梦见了庄子和惠子。

向北的门楣上也有隶书“似濠” 两字,意思是这里好比庄子惠子游历的濠梁。

这南北两个门楣上的题款,其实都是画龙点睛,指明了“知鱼槛”的主题。

有关这个典故的一篇记载: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
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反应了一种心情和意境。

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这对于中年被罢官的秦耀来说是引用“知鱼”这一典故以山水之乐来填补官场的失意,寄托而畅心,达到人鱼同乐的境界。

故秦耀写到“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

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各位朋友,知鱼槛还是咱们透过锦汇漪水面,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独擅“借景”的理想视觉,所谓“借景有因,触情俱是”。

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山的余脉来堆叠的,它作为中间介质,既丰富了山的层次,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

但假山的最高处不过4.5米,置于300多米的真山前,不会觉得孤立矮小。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浑然一体,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最佳艺术效果。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见到别样的景色。

1988年3月13日,寄畅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此园面积虽小,却能巧用借景,小中见大,到达咫尺园林,多方胜境的效果。

各位来宾,知鱼槛的讲解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各位自由活动,咱们10:30还是在这里集合!
【郁盘亭】“岩岫(xiu)盘郁,云水飞动”。

(郁:周围树木繁茂的样子。

盘:云水回绕屈曲,又说是游人回旋游乐。


【锦汇漪的嘉树堂】是寄畅园借景的最佳位置。

清代曾改名“双孝祠”,清代规定祠堂不得没收。

七星桥、涵碧亭:这些建筑使水面看起来更宽阔,有“神龙露首藏尾”的效果自然的叠山:材质是本山黄石。

黄石:厚重,黄色,纹理横向,用于起脚。

(太湖石:轻盈,白色,纹理纵向,用于结顶。


神秘的引泉:指八音涧
精美的里水:指锦汇漪
寄畅园又叫秦园,是唯一的山麓式住宅园林。

寄畅园始于秦金,兴于秦耀,盛于秦德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