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导游词

合集下载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出色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辞职归里,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1 / 7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习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更是不惜消耗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各位游客:寄畅园的历史就介绍到这里,下面随我到园中去参观。

【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各位:在门厅右侧墙壁上,嵌刻的是明代石刻《寄畅园记》。

过门厅,天井里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习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习题写的“玉戛金從”,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好泉声。

寄畅园 导游讲解词

寄畅园  导游讲解词

寄畅园寄畅园位于无锡城西锡惠山麓,别称秦园,为宋代词人秦观的后裔秦金创建明正德年间,原名“凤谷行窝”;后经第三代园主秦耀及秦氏后裔的改造,兴盛于明万历至清康乾年间,是江南著名的山麓别墅式古典园林。

作为山麓别墅式园林的典范,寄畅园强调“山林野趣”,以巧妙的借景、神秘的引泉、精美的理水、自然的叠山等造园手法,创造出自然和谐的山林胜景,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思考。

-穿过门厅,眼前看到的是“凤谷行窝”大厅。

堂前两侧分别有“侵云”、“碍月”两个门洞。

“侵云”指的是锡山龙光塔影,“碍月”则框出了惠山西岭月色。

大家请看,前面这座假山就是八音涧的入口了。

“八音”指的是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材料制成的乐器,合奏出“高山流水”的天然乐章。

眼前这座硬山式厅堂式建筑是嘉树堂。

在嘉树堂前有一幅抱柱楹联:瑶台倒影参差树,玉镜平开远近山。

这对联说得正是堂前的美景。

您看,池水倒映着园中的知鱼槛、郁盘亭等建筑,远处的锡山和山顶上的龙光塔也被借景入园,相映成趣,小中见大,形成了“山池塔影”的景象。

继续向前,这座深入水中的方亭,叫做“知鱼槛”。

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

知鱼槛的名字从何而来呢?在《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庄子说:“水中那从容游着的鱼,是鱼的快乐。

”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今天,这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

秦耀年少得志,平步青云,不料却在壮年时被同僚排挤,罢官回锡,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他在心灰意冷之际便只好放逐自我,寄情山水。

他曾为此景点赋诗一首感慨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秦耀感悟到道家思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超然境界,淡看荣辱,冷眼繁华,处事淡定,身处世而心逍遥,山水与你融合在了一起,做一回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何妨呢?知鱼槛还是欣赏寄畅园“借景”造园的绝佳之处。

寄畅园导游词 路线

寄畅园导游词 路线

寄畅园各位朋友,大家好!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1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七次到寄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也题写了“玉嘎金枞”,他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路线:南门厅—凤谷行窝—秉礼堂—碑廊—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锦汇漪(鹤步滩)—七星桥—曲廊—知鱼槛—郁盘亭—美人石—御碑亭—卧云堂—邻梵阁—南门厅朋友们,我们现在是在寄畅园的南门厅,进入南门厅看到的是“凤谷行窝”大厅,穿过凤谷行窝左边的“碍月”门洞,眼前看到的一组小庭院,院子的南面便是秉礼堂了,庭院中的另一个建筑就是碑廊,朋友们请跟好,别掉队了,下面我们从北面出小院看到的建筑便是含贞斋,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下面我们从案墩假山西入口进入的是八音涧,出了八音涧便是锦汇漪了,然后我们看到便是七星桥,走过桥我们来到了曲廊,自嘉树堂沿廊向前,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大家随我一起沿长廊向北,看到的一座六角小亭,这便是郁盘亭了,朋友们,我们继续往东走,快到尽头的高墙前,我们看到的美人石,又名介如峰,石前便是乾隆御笔的御碑亭,来,大家这边集合一下,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卧云堂,大家向前走,看到的是邻梵阁,最后我们又回到南门厅来了。

寄畅园钱氏家祠的导游词

寄畅园钱氏家祠的导游词

寄畅园钱氏家祠的导游词各位游客,我们所在的就是已有将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寄畅园。

它属于江南园林,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面积不大,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入围内,以有限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1988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的总体布局以水面为中心,西、北为假山接惠山余脉,势若相连。

东为亭榭曲廊,相互对映。

园近以惠山为背景,远以锡山龙光塔为借景,近览如深山大泽,远眺山林隐约。

山外山,楼外楼,空间序列无穷尽。

今天我们游览的路线是这样的:首先游览凤谷行窝,穿过左边的“碍月”门洞,就来到了寄畅园的钱氏家祠,再巡曲廊而行,来到了含贞斋,穿过树林就能看到九狮台,然后沿着小径来到八音涧,出来后,我们看到的是嘉树堂,过七星桥,前往知鱼槛游览,出知鱼槛后,往前走,就能看到的是郁盘亭,接下来就是先月榭,然后看到一片水面,就是锦汇漪,卧云堂,接下来欣赏美人石,最后回到凤谷行窝。

今天我们游览的重点是知鱼槛。

各位游客,接下来我们所到达的是知鱼槛。

知鱼槛为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三面临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

这三面有坐身栏板的栏杆叫吴王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快乐的`游鱼。

这也点名了“知鱼槛”名字的出典。

在《庄子—秋水》篇中,记载了战国时庄子和惠子在濠水边一段有趣的哲学对话——庄子说:“水中那从容游着的鱼,是鱼的快乐。

”惠子反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反驳道:“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鱼的快乐呢?”今天,两者对话的原文已制成清水楠木屏,悬挂在知鱼槛的粉壁上。

知鱼槛非但能知道鱼的快乐,更能知道寄畅园造园艺术的美妙。

先看假山山脚和水池结合部位的鹤步滩,充分展现出自然山水的意境。

再看假山本身,他堆叠的就像惠山余脉一样,虽人作,宛若天开。

既丰富了山的风景层次,又是将惠山借景入园的过渡点。

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景点概况】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寄畅园游览,作为一座江南名园,它的历史源远流长。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利用原惠山寺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官场失意从而寄情于山水间,构景二十,借王羲之“寄畅山水荫”诗意改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不仅多次游览寄畅园,而且还以寄畅为蓝本,在北京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造园艺术,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各位游客朋友,寄畅园的概况就介绍到这里,今天的游览线路是这样安排的,从我们所在的凤谷行窝开始,经过秉礼堂,含贞斋,然后走过八音涧,横跨“七星桥”,经过鹤步滩,就看见著名的知鱼槛了,经过郁盘亭先月榭凌虚阁、介如峰,最后到达卧云堂,回到凤谷行窝。

【凤谷行窝】我们现在所站的就是“凤谷行窝”大厅,三门敞厅正中悬挂朱屺瞻所题写的匾额。

凤谷行窝是寄畅园最早的名字。

现在的大厅是清雍正年间改建的,厅前柱子上挂着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

”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

西门为“碍月”门,因九龙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秉礼堂】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院子南面的“秉礼堂”,古朴典雅,是寄畅园中的园中园。

【含贞斋】从北面出小院,就是“含贞斋”,这里原是明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盘桓抚古松,千载怀渊明;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借陶渊明直抒胸臆。

清代,这里改作“宸翰堂”,用来珍藏康、乾二帝赐给秦家的墨宝。

穿过树林,看到的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根据《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

寄畅园导游词--word范文资料

寄畅园导游词--word范文资料

寄畅园导游词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死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以下是关于寄畅园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

无锡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约1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入园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麓(lù):山坡和周围平地相接的部分。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1467-1544年),字国声、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1049-1100年)的第1 7代孙。

秦金在明正德、嘉靖年间,经历两都(北京、南京)出任了五个部的尚书(南京礼部、北京户部、南京户部、北京工部、南京兵部)。

时称“九转三朝太保,两京五部尚书”。

明朝嘉靖六年(1527年),秦金辞官告老还乡。

归休4年间(嘉靖十年,朝廷复起用他为南京户部尚书),利用原惠山寺的“南隐”和“沤ōu寓”两僧舍建造一座别墅,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

[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秦邦宪(1907-1946)是秦观的第32代孙。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燿(1544-1604年)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凤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lài,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论语.雍也》:“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后以“仁智乐”指遨游山水的乐趣。

濑,一般是指激流。

精选-寄畅园导游词

精选-寄畅园导游词

寄畅园导游词寄畅园是一处始建于明代的汉族古典园林建筑,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横街。

园址原为惠山寺沤寓房等二僧舍,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得之,辟为园,名凤谷山庄。

秦金死后,园归族侄秦瀚及其子江西布政使秦梁。

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修葺园居,凿池、叠山,亦称凤谷山庄。

以下是关于寄畅园导游词范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每次都要到奇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寄畅园导游词【篇一:寄畅园导游词】寄畅园导游词无锡市锡师附小李泳洁大家好!大家辛苦了!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我们开心旅行社欢迎各位朋友来我市观光旅游。

我姓李,是开心旅行社的一名导游,大家叫我“李导”好了。

这位是我们的司机虎师傅。

在我市旅游期间就由虎师傅和我为大家提供服务,我们十分荣幸!大家在此旅游,可以把两颗心交给我们:一颗是“放心”,交给虎师傅,因为他的车技娴熟,有12年的驾龄,从未出过任何事故;另一颗是“开心”,就交给李导我好了。

旅游期间,请大家认清导游旗的标志,以免跟错队伍。

请大家记清集中和游览时间,以免因一人迟到而影响大家的活动。

大家有什么问题和要求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决。

最后祝大家这次旅游玩得开心。

谢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无锡有名的景点寄畅园【凤谷行窝大厅—秉礼堂—含贞斋—九狮台—邻梵阁】寄畅园坐落在惠山东麓,与古寺惠山寺相邻。

门檐下“寄畅园”三字是乾隆御笔。

过门厅,天井里有两块刻石,右边是康熙题写的“山色溪光”,概括国内景色;左边是乾隆题写的“玉戛金從”,赞美园内八音洞的美妙泉声。

往前是“凤谷行窝”大厅,大厅正中悬挂的是康熙御笔所提“松风水月”,厅前柱子上挂着翁同龢的楹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凤泽洁畅,气爽节和。

”走廊东门叫“侵云”门,“侵云”为锡峰塔的别名,出此间可望锡峰塔影。

西门为“碍月” 门,可眺望九龙山峰,因峰高阻碍月色,故名“碍月”。

从“碍月”门出来,是一座苏式小庭院,院子南面是古朴典雅的“秉礼堂”。

这里是执掌礼仪的场所,据说此堂题名是为纪念关公,题名“秉礼”,即秉烛达旦,遵守礼节之意。

从北面出小院,坐西朝东的三间古屋,是“含贞斋”,这里原是第三代园主秦耀读书处,这位官场失意的园主喜欢吟咏“岁寒挺高节,吾自含我贞”的诗句,因此斋名也就叫作“含贞斋”。

“含贞斋”对面就是“九狮台”。

九狮台是座大型假山,整座假山看上去像九只用太湖石叠成的巨大的雄狮。

据说这是根据元代无锡大画家倪云林的《九狮图》画稿堆砌而成的。

从九狮台南行,不远就到了“邻梵阁”。

梵界即为佛界,阁建在假山上,因紧靠惠山寺,故名“邻梵阁”。

游人登临眺望,锡山风光尽收眼底。

【美人石—锦汇漪—郁盘亭—郁盘长廊】1各位同学,我们继续向东走。

在快到尽头的高墙前,有座三米多高的湖石,它倚墙而立,像窈窕淑女,在方池前以水为镜,梳理发妆。

所以人们都叫她“美人石”。

乾隆来此游览时,认为此石巍然昂首,有大丈夫气魄,将它改名为“介如峰”。

园主人为此特意把乾隆的题字和题诗刻成石碑,立在镜池前面。

从美人石的碑亭向北看,这片碧波荡漾的水面是“锦汇漪”,因为它汇集全园锦绣景色而得名。

而整个寄畅园的风景正是围绕着这一池水为中心而展开的。

“锦汇漪”东面是临水亭廊,西面地势高处造假山,水面上筑有石桥,使水面成为不规则的巨大镜面,把周围的山影、塔影、廊影、亭影、树影、花影和人影汇集在池中。

从“锦汇漪”东岸沿长廊向北,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名“郁盘”。

郁盘亭还有一个民间传说:清朝惠山寺有位老和尚,棋艺高超。

乾隆游惠山时,便和他在青石圆台上对弈。

结果,乾隆连连得胜、他想:我的棋艺远不如老僧,为何反而连连得胜?无非我是皇帝,他不敢取胜罢了。

后查明果然不出乾隆所料,因此乾隆虽然获胜,仍郁郁不欢,后人就把此回台取名“郁盘”,亭就叫“郁盘亭”了。

由郁盘亭向北的长廊叫“郁盘长廊”,为秦耀改造园林时所建。

旧廊前后古木成荫,郁郁葱葱,墙上漏窗外竹石花木若隐若现【知鱼槛—鹤步滩—七星桥—涵碧亭】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

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

建成以后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

“知鱼槛”对面是“鹤步滩”。

它是园中的主山,用当地山石围叠,并用土夯实。

造园者把这里的假山当作惠山余脉来处理,使它们气势相连,假山脚下有弯曲谷道,洞水顺流而下,水石相谐,情趣盎然,好似成群白鹤栖息漫步,因此取名“鹤步滩”。

这是“七星桥”,是用7条石板直铺而成,因此得名。

七星桥东面临水的是飞檐翘角的“涵碧亭”。

亭后的古樟,已有400多年历史。

【嘉树堂—八音涧—明清古樟—《寄畅园法帖》石刻】嘉树堂是寄畅园最北面的一座建筑,游客站在堂前,南面秀丽的锡山,山顶的龙光塔和园中的知鱼槛、郁金亭等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山地塔影”的奇妙景象。

出嘉树堂往西走,不几步便到了“八音涧”。

此涧是用黄石堆砌而成,上面种古树,下面清泉流淌,洞水引自“二泉”水,人行其中如行幽谷中。

八音涧边假山群中的这些古树,都是有两三百年树龄的古樟,它们枝繁叶茂,最大的胸围有4米。

在游览寄畅园中,我们还可欣赏到《寄畅园法帖》石刻,一共200多方,分布在郁盘亭长廊、秉礼堂、含贞斋的墙上,以及邻梵阁、嘉树堂中。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见到别样的景色。

1988年3月13日,寄畅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如今,这座中国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以全盛时期的园林景观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异趣神韵。

2【篇二:寄畅园导游词路线】寄畅园各位朋友,大家好!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1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而命名为“寄畅园”。

清代顺治十四年(1657年),秦氏后裔秦德藻专门请了造园名家张南垣设计改造,并由他的高徒侄子张武负责施工,在园内精心叠石,引入惠山泉。

经一代名家张南垣的创意,寄畅园的风光更美了,名声也更大了。

康熙、乾隆两朝帝王对寄畅园更是十分垂青,在100年间,他们祖孙两人分别六下江南,七次到寄畅园游览。

康熙还特意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松风水月”刻石。

乾隆也题写了“玉嘎金枞”,他更是不惜耗费巨资,以寄畅因为蓝本,在北京万寿山建了一座“惠山园”,就是如今在颐和园中的“谐趣园”。

路线:南门厅—凤谷行窝—秉礼堂—碑廊—含贞斋—九狮台—八音涧—锦汇漪(鹤步滩)—七星桥—曲廊—知鱼槛—郁盘亭—美人石—御碑亭—卧云堂—邻梵阁—南门厅朋友们请跟好,别掉队了,下面我们从案墩假山西入口进入的是八音涧,出了八音涧便是锦汇漪了,有一方亭伸入水中,这各位朋友,顺着长廊向北,只见有一方亭伸入水中,此亭名叫“知鱼槛”。

它三面环水,是当年秦耀改建寄畅园时建造的。

建成以后言主人常常在此凭槛观鱼,怡然自得。

亭中的匾额是张辛稼所书,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画的《观鱼图》。

这向南的门楣上有隶书的“梦庄”二字,意思是到了这里就好比梦见了庄子和惠子。

向北的门楣上也有隶书“似濠” 两字,意思是这里好比庄子惠子游历的濠梁。

这南北两个门楣上的题款,其实都是画龙点睛,指明了“知鱼槛”的主题。

有关这个典故的一篇记载: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庄子说:“小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儿的快乐呀。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庄子与惠子的对话,反应了一种心情和意境。

比喻别有会心,自得其乐的精神境界。

这对于中年被罢官的秦耀来说是引用“知鱼”这一典故以山水之乐来填补官场的失意,寄托而畅心,达到人鱼同乐的境界。

故秦耀写到“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

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

”各位朋友,知鱼槛还是咱们透过锦汇漪水面,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独擅“借景”的理想视觉,所谓“借景有因,触情俱是”。

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山的余脉来堆叠的,它作为中间介质,既丰富了山的层次,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

但假山的最高处不过4.5米,置于300多米的真山前,不会觉得孤立矮小。

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浑然一体,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最佳艺术效果。

寄畅园布局得当、妙取自然,春夏秋冬四季都能见到别样的景色。

1988年3月13日,寄畅园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此园面积虽小,却能巧用借景,小中见大,到达咫尺园林,多方胜境的效果。

各位来宾,知鱼槛的讲解到此结束了!下面请各位自由活动,咱们10:30还是在这里集合!【郁盘亭】“岩岫(xiu)盘郁,云水飞动”。

(郁:周围树木繁茂的样子。

盘:云水回绕屈曲,又说是游人回旋游乐。

)【锦汇漪的嘉树堂】是寄畅园借景的最佳位置。

清代曾改名“双孝祠”,清代规定祠堂不得没收。

七星桥、涵碧亭:这些建筑使水面看起来更宽阔,有“神龙露首藏尾”的效果自然的叠山:材质是本山黄石。

黄石:厚重,黄色,纹理横向,用于起脚。

(太湖石:轻盈,白色,纹理纵向,用于结顶。

)神秘的引泉:指八音涧精美的里水:指锦汇漪寄畅园又叫秦园,是唯一的山麓式住宅园林。

寄畅园始于秦金,兴于秦耀,盛于秦德藻。

【篇三:江苏无锡寄畅园导游词】各位游客:在无锡有一座近500年历史的名园,它不仅体现了我国明清两代造园艺术的高超水平,而且文物也十分丰富,这就是我们即将前去游览的寄畅园。

寄畅园是中国山麓别墅园林的代表。

它位于惠山东麓,占地i4.85亩。

该园虽小,却能利用山水地形,精心布局,巧妙运用借景,将惠山、锡山秀色揽人围内,以有限的空间,造无尽的意境,从而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杰出典范。

1988年寄畅园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历史沿革和得名由来】关于寄畅园的创建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它的前身是秦氏家园,故名“秦园”。

此园第一代园主秦金,号凤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秦观的后裔。

在明嘉靖年间,他曾先后任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等五部尚书,为告老还乡,颐养天年,利用原惠山寺“南隐”和“汇寓”两僧舍,初步奠定了园林的雏形,因秦金号“凤山”,故初名“凤谷行窝”。

到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第三代园主秦耀因失意于官场而被解职,从而驱使他寄情于山水之间,先后花了七年时间,在“民谷行窝”的基础上建成20景。

新园建成后,取王羲之的诗句“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清冷涧下濑,历落松竹林”,而命名为“寄畅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