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中势篇写了什么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核心是“不战”,整部《孙子兵法》的最终目的也是“不战”。
“不战”不是说就不打仗,其含义是“通过战争消灭战争”。
《孙子兵法》又叫《孙武十三篇》,由军事家孙武所著,全书共有13个篇章,分别从战略、战术、战场、地理以及特殊技能五个方面经行论述。
它被誉为“中国第一兵书”,但他不仅仅是一本讲如何作战的书,他是从全方位讲解了战争的艺术。
首先,就是要确定“打不打”的问题
孙武认为,最高的谋略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能不打就不打,能用嘴解决的就绝不动手。
因为战争总会有损失,费时费力费钱。
在打之前要想好,要不要打,能不能打赢,怎么打赢,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利益。
这都是在打之前要想好的。
其次,就是确定“如何指挥”的问题
既然决定要打,那就要打赢。
如何打赢,孙武告诉我们,要认清形势,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要虚实结合,你在了解对手的同时,对手也在了解你。
你要做的就是让自己了解对方的同时,不让对对方了解你。
做到了,赢的可能就大。
第三,战场实际操作
孙武利用5篇的篇幅,讲述了在战场的“具体操作”问题。
孙武认为首先要自己稳住,不给对方机会。
然后再寻找战机,抓住对方的破绽,全力打击。
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高手对决,胜负就在一瞬间。
第四,是地理的利用。
将地理优势转化为自身优势
第五,就是使用“特殊技能”。
要想成功就不能心软,欺骗放火都可以干。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

趣谈古人上中下三策《孙子兵法》中的上中下三策。
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
被后世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也是中国最早出现上中下三策的名著。
《孙子兵法》原文曰:“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意思是追求上等的,可以得到中等的;追求中等的,可以得到下等的;追求下等的,什么都得不到。
《孙子兵法·谋攻篇》原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意思是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薛公的上中下三策。
英布,秦末汉初名将,初为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是项羽作战时最得利的左右手,战力高且立下诸多战功,封为九江王。
后背叛项羽,转而支持汉阵营,被封淮南王,与韩信、彭越并称汉初三大名将。
其后英布眼见功臣陈豨、韩信、彭越被汉帝诛杀,心中不安,于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七月举兵反汉。
淮南王英布造反,汉高祖刘邦向夏侯婴的老朋友薛公问计。
薛公在对刘邦召对时进行战略分析,认为在英布的角度之上能采取上中下三计:““何谓上计?” “东取吴,西取楚,并齐取鲁,传檄燕、赵,固守其所,山东非汉之有也。
”上策就是以淮南为基地,东取吴和楚,就是现在的江苏南部和北部,然后北上占领齐鲁(就是现在的山东),然后外交上争取燕赵(就是现在的北京和河北)依附,然后可以占有太行山以东,和汉高祖对抗。
“何谓中计?”“东取吴,西取楚,并韩取魏,据敖庾之粟,塞成皋之口,胜败之数未可知也。
”中策就是取了吴楚之后,不是去占领齐鲁,而是占领韩魏(就是河南中部的许昌到山东西部的菏泽)一线。
这样的话,在荥阳一带布防,可以扼守洛阳门户,威胁函谷关,占据成皋之险和敖仓之粮,就可以抗衡一些,鹿死谁手,未为可知。
兵之情主速体现了孙武的什么思想

兵之情主速体现了孙武的什么思想兵贵神速,体现了孙武速战速决的思想。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或《吴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早于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约2300年,被誉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是古代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
(1)《孙子兵法》在战略上强调以谋略去战胜敌人,“上兵伐谋”(《谋攻篇》),第一流的统帅总是要用计谋去占胜对手而不是逞匹夫之勇,单凭武力那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
孙子在《孙子兵法·计篇》中明确提出,计谋的内容主要是“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2)强调要能因地制宜地进行部署,安排战斗。
因为外界的一切因素都处在变化之中,所以决不能生搬硬套,推行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孙子兵法·虚实篇》中说:“水因地而制流,故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者,谓之神。
”(3)强调对内外部信息的全面把握。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知天知地,胜乃无穷”。
(《孙子兵法·地形篇》)(4)在具体的战术技巧上,主张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避实就虚。
《孙子兵法·兵势篇》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在战争中要巧妙地把握奇和正、虚和实,巧妙地运用谋略,迷惑敌人、调动敌人、战胜敌人。
(5)打击敌人时要在整体的战略战术上抢占先机,掌握主动权,“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兵法·虚实篇》,要使敌人陷于被动。
掌握主动的途径主要有:以逸待劳:《孙子兵法·虚实篇》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有备无患:《孙子兵法·九变篇》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是什么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国家维持政权和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也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
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孙吴非常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够站在政治的角度和高度来认识战争,而不是囿于单纯的军事角度。
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道”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
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
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
战争的实施是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的。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的,都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
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将“天”、“地”和“道”、“将”、“法”等一起作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因素。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1.重战、慎战、备战思想(1)重战思想。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生死,国家存亡,是不可不认真研究的。
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
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
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持其政治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这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思想。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
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
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要慎重,贤良的将帅要警惕。
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取胜把握的,就不能随便用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思想。
“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
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2.“知彼知已,百战不殆”的战争指导思想“知彼知已,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殆。
”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则百战不败;不了解敌人而了解自己,可能胜也可能败;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就会每战必败。
孙武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指明了战争指导者了解敌我双方情况与战争胜负的关系,从而揭示了指导战争的普遍规律。
这一思想是极富科学价值的。
自有战争以来,古今中外的战争指导者,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
***对此曾有高度评价,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指出:“战争不是神物,乃是世间的一种必然运动,因此,孙子的规律‘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乃是科学的真理。
解读《孙子兵法》

解读《孙子兵法》
解读《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体现了“以德治军,以智胜敌”的思想理念。
它涉及军事组织、军事器械、战争攻守等方面,今天有很多军事理论家仍然在经常性地研究它。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战国时期孙武,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
他在当时创立了多个有影响力的军事制度,创造了多种新型的军事方式,对我国古代军事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包括:
1、战争策略。
孙子兵法指出,应该正确分析战争特点,结合时代背景与军队自身实力,采取得当的策略来夺取胜利。
这里孙子提出的原则包括“先攻、快攻”,“以轻敌重”,“以敌之弱处为其伤害”。
2、军事组织。
孙子兵法讲求军队的组织要严格而有条理,它以军队组织、装备、征讨方式为重点,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组织方式。
它强调军队的内部组织、装备和指挥制度,规定了军队结构的要求、军事指挥技术的要求、士兵列队和报警的要求。
3、军事器械。
孙子兵法中提到了多种军事器械,如斗车、火攻器、铁矛、筑垒、靶子、弓箭等,认为它们在军事行动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孙子在军事技术上的发明,可以说大大推进了军事科学的发展。
4、军事思想。
孙子兵法针对战争进行思想分析,形成了以德治
军,以智胜敌的军事思想。
即提倡把士兵的道德品质和技术水平提高,使军队在斗争中更容易取得胜利,这也是孙武在当时的军事改革的主旨。
解读《孙子兵法》,一方面深刻领会它的军事理论,以充实自身的战略思想;另一方面,深刻认识孙武的伟大成就,展现了以礼仪、德、智、勇的优良品质,这不仅是当代政治家要学习的宝贵经验,更是每一个公民必须把握的古代人文理念。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

孙子兵法·势篇解读孙子兵法作为古老的中国兵法学的经典,影响了几千年来中国及东亚地区的战争理论和实践。
孙子兵法的篇章体系依照古老的中国思想而构建,其中“势篇”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篇。
势篇论述了兵法中最根本的原则,表达了孙子对兵力运用的理解与思考,汇集了孙子以及中国古代着名军事家们认识战争以及如何取胜的经验和真知灼见。
势篇首先提出了,在用兵之前,先要知彼,了解对方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对方的细微变化。
孙子指出,形势是动态的,每当形势发生变化,就应该立即行动,趁机取胜。
由此可见,孙子认为,在用兵之前需要慎重处理形势的变化,并建立应对策略,实现胜利意图。
孙子又在势篇之中主张“言以虚者胜”,指出不管是自己或敌人,只要采取准确的判断,即使虚张声势,仍能够取胜。
例如,比如以收复晋城为背景,孙子提出,即使有敌人强大的兵力在朝晋城,只要慎重用兵,及时实施策略,即使只拥有很少的兵力,也能够拯救晋城。
再者,势篇指出,取胜还必须靠善用军事智谋。
孙子在晋城之战中,采取了“兵不血刃”的策略,只借助兵力的施压,以及在侧翼实现攻击,最终获得胜利。
这一策略表明,孙子不仅善于分析形势,而且能够构想各种灵活而有效的方法,以取胜。
最后,在势篇中,孙子认为,兵家之间互相调和,持续和平是最理想的状况,能够取得更大的胜利。
因此,在决定作战的时候,孙子倡导慎重,要彻底了解敌我双方的形势,再做出决断。
孙子认为,和平能够避免双方的损失,也能够节省资源,增强自身的战斗力,以备应对以后的战争。
孙子兵法的“势篇”汇聚了古老的中国兵法及思想,解读该篇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战争学及文化认知,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思考方式,洞察中国古代兵法智慧,把握战争变化趋势。
如今,孙子兵法的势篇对战略思想影响仍然遍及东亚地区,其中蕴含的内涵和价值,被许多学者及国际政治家所推崇。
总之,孙子兵法的势篇仍然适用于当代,汇集了古老中国家的智慧,深受国内外学者以及政治家的崇敬和尊重。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孙子兵法》共有13篇。
分别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一、《计篇》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本篇是《孙子》的首篇,主要论述战争指导者在战前筹划战争全局以及实施高明作战指挥等问题。
孙武从战略高度论述了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探讨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和方法,反映了孙武对战争问题的基本看法以及慎重对待战争的思想。
开篇即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论点,在这一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战前如何对敌我双方影响战争胜负的各种因素(即“五事七计”)进行分析比较,以预测战争胜负并做出战略决策的问题。
同时,孙武主张在把握敌我双方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天时、地利条件基础上,充分发挥战争指导者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在作战中遵循和贯彻的“诡道十二法”的原则。
此外,孙武还提出了主动造势、因利制权、兵者诡道、庙算决胜等著名决策原则,以及具体制胜的方法。
其中心思想:充分把握自己,准确了解敌人,深入分析判断,实施正确决策。
本篇的主要内容:1、论述了战争的重要性,指出了战争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和人民生死的大事。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意思是说:战争(可引申为国防建设)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必需加以认真研究的。
2、论述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明确了“五事”、“七计”是战争指导者认识、指导战争的客观基础。
“五事”→道、天、地、将、法→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
”意思是说:所谓政治,就是使民众和国家领导人的意愿相一致,便可以叫他们生死与共,一起战斗。
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意思是说:所谓天时,是指春夏、秋冬、昼夜、晴雨、寒冷、炎热等季节气候的变化。
地:“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意思是说:所谓地理,是指高山洼地、远途近路、险要平坦、广阔狭窄、死地生地等地形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孙武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孙子兵法中势篇写了什么
导语:孙武,字长卿,是战国时期齐国人。
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后世人称他为孙子,孙武子。
是我国骨打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们尊称兵
孙武,字长卿,是战国时期齐国人。
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后世人称他为孙子,孙武子。
是我国骨打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人们尊称兵圣。
曾将《孙子兵法》十三篇,在好友伍子胥的推荐下,献给了吴王阖闾,因此被任命为精灵,带领军队帮助吴国攻打楚国,并得胜归来。
《孙子兵法》一书,总共大概有五千多个字,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兵法十三篇。
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兵书。
他内容非常强大,论述也非常精深,后人几乎没有可以和他相比较的。
它是中国古代军事文化遗产的瑰宝,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后人奉为兵学经典,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军事史上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政治、经济、文化、生产等各个领域广泛的应用。
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觉得一场战争的胜败不是由鬼神决定的,而是由政治经济甚至自然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孙武相信客观存在,世界是不停的运动变化着的,他认为要了解情况,根据敌我双方的情况来制定相应的策略,达到胜利的目的。
孙武的谋略严谨机智,讲究避实而击虚,致人而不制于人,兵先胜而后求战,知己知彼以奇胜。
在《孙子兵法》中不难看出,孙武最爱重谋略,喜欢以谋胜敌之道。
主要的主张是“庙算知胜”、“兵者诡道”、“上兵代谋”、“兵以诈立”、“运兵计谋”。
孙子兵法中势篇写了什么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