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讲李白遭谗之谜

合集下载

李白的小故事(通用30篇)

李白的小故事(通用30篇)

李白的小故事(通用30篇)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的小故事(通用3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白的小故事篇1据史料记载,李白是训养禽鸟的高手。

李白20岁时,曾隐居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除读书练剑外,还驯鸟,“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了无惊猜。

“当地刺史知道后,到山上拜访,还以“身怀道术”为名向朝廷举荐。

李白不愿作御用“法师”,没应召。

即使政治上失意,到处漂泊时,也乐此不疲。

李白对驯养禽鸟的浓厚兴趣,折射出他热爱生命、崇尚自然的积极的人生观。

李白的小故事篇2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用功,向中途不念了。

有一天,在路上看见一位老大娘磨铁棒,说要把它磨成针。

李白因此受感动,从此奋发学习,终于取得了很大成就。

这就是“铁杵磨成针”的故事。

(本博主注:这个故事是强加给李白的。

李白只有聪明好学,绝无读书不用功之事)李白的小故事篇3唐天宝末年,李白漫游到南陵、宣城。

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隐士,是个不图仕途的文人。

汪伦得知李白东游至宣城,修书请之,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

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欣然至,汪伦款留数日,临别赠以汪伦,据清嘉庆年间编纂的《泾县志》记载,是住在桃花潭岸边的豪仕。

款留数日,赠名马八匹,官锦十端,而亲送之。

并踏歌送行,李白感其意作《赠汪伦》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小故事篇4传说李白的母亲梦见太白金星落入怀中,于是孕育了李白。

取李白字为“太白”。

长大后的李白也确有几分“仙气”,他漫游天下,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

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无人能及。

李白在当朝就享有“谪仙”的美名,后来更被人们尊为“诗中之仙”。

李白的小故事篇5李白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诗经。

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

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

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诗仙李白的悲催政治生涯讲解公元758年,一名57岁的男子从浔阳出发,怀着万分不甘又无奈的心情前往夜郎。

这名男子被后人誉为诗仙,他就是唐代著名的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那一年,李白病体初愈。

因为此前他参加永王东巡,在公元757年被判流放夜郎。

李白究竟到没到过夜郎(今贵州辖内),至今仍有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流放夜郎意味着,诗人李白的仕途从此打上句号。

公元762年,也就是1253年前的12月,官场失意的一代诗仙在安徽当涂县去世,终年61岁。

据说《临终歌》就是他在病榻上所写。

《论语子张》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满腹经纶的李白也希望走上仕途,却又从未参加过科举。

直到他将近不惑之年时,才通过公举被召入翰林院,因不能见容于权贵,两入翰林却都没呆多久,便弃官离京,最终却又卷入永王与唐肃宗的帝位之争中。

时至今日,对于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包括其身世和籍贯在内,仍有诸多的谜底待解,国人对李白的研究也从未停止。

日前,第十七届中国李白研究会年会暨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工人出版社也出版了《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一书。

记者采访了相关研究人员,为读者讲述一代诗仙李白在从政路上到底遭遇了什么。

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的李白墓诗仙李白的坎坷仕途在安徽省当涂县太白镇青山西麓的太白行政村谷家自然村西,有一处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李白墓园。

园内有牌坊、太白碑林、眺青阁、太白祠,李白墓、青莲书院、十咏亭、盆景园等景点,年接待游客30万人。

2006年5月25日,李白墓作为唐代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然而,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时,其墓地位于龙山,小的让人觉得寒酸。

以至于诗人项斯(字子迁,晚唐著名诗人)路过当涂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夜郎归未老,醉死此江边。

葬缺官家礼,诗残乐府篇。

游魂应到蜀,小碣岂旌贤?身没犹何罪,遗坟野火燃。

55年后,李白之墓才移到龙山对面的大青山。

晚唐诗人范传正说:(李白)旧坟高三尺,日益摧圮。

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李白一生是传奇的,作为中国最有名的诗人,李白的各种八卦小道消息也非常引人注目,很多人对于李白的野史杂谈都很感兴趣,这里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李白的一些野史秘闻。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李白的名字,据说当年李白的父亲李客是因为在当地行侠仗义犯了事才逃到了西域,而李白就出生在西域,后来过了几年,李白3,4岁的时候,李客觉得差不多了,当年的事情应该没人管了就回到了故乡,重新改成了李姓,而他的母亲因为夜间梦到了太白星,才怀上了他,所以后来给他取名叫做李白,字太白。

纵观李白一生的诗作,他应该是不会谈恋爱的,他一生没有写过什么爱情诗,唯独有记载的就是当年奉承杨贵妃写的三首《清平乐》,当时杨贵妃和唐玄宗一起赏花,宫廷越是李龟年要上前献歌,但是唐玄宗觉得这么美丽的场景,应该有新歌才好,所以叫来了李白,让他当场作《清平调词》三首,李白当时正是半醉半醒的.时候,乍然看到杨贵妃这么一个倾国倾城的美人,瞬间就清醒了过来,挥笔即就,当时李白应该是单身的状态,或许在那一瞬间,他就对杨贵妃产生了别样的心思也说不准呢?之后李白虽然多次陪伴着杨贵妃和唐玄宗到处游玩,但是兴致都不太好,或许也和这种苦闷的单相思有关系。

当然以上的内容都是小编根据野史自己编造的,真假暂且不论,因为当事人的心理也不是我们后来人可以随便揣测的,不过这三首诗总算是填补了李白在爱情诗上的空白,让李白显得更加的浪漫。

李白几个老婆李白,诗仙,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影响了无数的后来人,同时他的人生也受到了无数人的关注,而在这其中他的情感生活也是备受重视,那么李白一生到底有过几个老婆,她们又是谁呢?根据《旧唐书》的记载,李白一生总共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妻子是许氏,大概是在727年的时候经过好友孟浩然的撮合娶了前宰相的孙女,说起来这个年龄才第一次结婚在那个年代算是很晚的了,而且这次也算不上是娶,应该说是入赘,这段婚姻维持了将近12年,总的来说虽然因为是入赘,一直寄人篱下,但是总的来说两人的婚姻生活还算是比较和谐的,生有一子一女,但是在738年的时候许氏去世了,之后的第二年,李白娶了刘氏为妻,但是婚后生活非常不如意,两人之间矛盾重重,因此李白和她分手了,所以史书上记载“与之决”而且这次大概不是明媒正娶,应该只是同居生活,而且时间比较短,所以记载比较简单。

李白之死误辨文言文翻译

李白之死误辨文言文翻译

一曰:酒仙误辨。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酒仙之号流芳百世。

世人多谓其醉心酒色,放浪形骸,故有“李白之死,死于酒”之误说。

然考其生平,李白虽好酒,然其诗酒风流,亦为抒怀之作,非真沉溺其中。

据《旧唐书》载,李白晚年因政治失意,愤世嫉俗,遂以酒消愁,然非因酒而死。

二曰:剑客误辨。

李白素有剑仙之称,世人多以剑客之姿视之。

或谓其因剑客之怨,遭人暗算,致丧命于非命。

实则李白虽善剑,然其性情豁达,不喜争斗,更无结怨之实。

据《新唐书》载,李白晚年虽因政治斗争受牵连,然其并无仇家,亦无剑客之怨。

三曰:政治误辨。

李白一生热衷仕途,然屡遭挫折,未能施展抱负。

晚年因政治斗争,被牵连入狱,虽幸免于难,但身心俱疲。

据《唐语林》载,李白在被贬途中,因受官场排挤,身心俱疲,加之酒色之误辨,遂生一念之死。

此乃李白之死政治误辨之由。

四曰:误辨之由。

李白之死,误辨之由,盖有四端。

其一,后世学者多受酒仙、剑客之称影响,误以为李白之死与酒、剑有关;其二,李白晚年政治失意,世人多将其与政治斗争联系,误以为其死于政治斗争;其三,李白晚年性情孤僻,世人多将其与孤独、忧愁联系,误以为其死于孤独、忧愁;其四,李白之死,史实记载不详,后人多以传闻为据,误辨之由,由此而生。

综上所述,李白之死,非死于酒仙之误,亦非因剑客之怨,乃因政治之累,误辨之由,盖有四端。

然历史之真相,往往隐藏于纷繁复杂之中,欲辨其真,需以史为据,慎思明辨,方能拨云见日,还李白以真实之死因。

李白之死,虽为千古之谜,然其诗酒风流,豁达洒脱之精神,将永远流传于世,成为后世之楷模。

一个真实的李白

一个真实的李白

一个真实的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

有“诗仙”之称,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世诗文千余篇,并著有《李太白集》。

一、家世之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西凉武昭王李暠的九世孙,按照这种说法,李白应与李唐王朝为同宗。

李白父亲李客,做过山东任城尉,也因此李白终生未能通过科考进入仕途。

李白一生有过四次婚姻:第一次:许氏(结发妻子,唐高宗时期宰相许圉师孙女),727年与李白结婚,十二年后去世,为其生有儿子李伯禽(小名明月奴)、女儿平阳。

第二次:刘氏(南陵名家女),因嫌李白无能,李白愤恨而走。

第三次:某氏(山东人,姓氏不详),婚后五年病亡,为李白生有一子名曰颇黎。

第四次:宗氏(唐中宗时期宰相宗楚客孙女),发配夜郎之后与李白再未谋面。

她同李白志同道合,李白曾为其作《自代内赠》一诗,还流传着“千金买壁”的佳话。

李白的后代:长子李伯禽许氏所生李白去世三十年后病逝长孙不知所踪;一孙女嫁陈云;一孙女嫁刘劝长女平阳许氏所生出嫁后死次子颇黎与东鲁某氏所生不知所踪二、收入之谜李白生于盛唐,4岁迁家到剑南道绵州(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25岁只身出蜀,开始了广泛的漫游,走过不计其数的地方,南到湘江,东到绍兴,寓居在今天的湖北安陆、应山。

一次,李白在扬州,将30万两银子悉数给了一位落魄公子。

他的经济收入也和他本人一样捉摸不透。

李白的经济收入主要有:1、继承父业,经营过盐铁生意。

2、朋友的资助捐赠。

3、唐玄宗的放还金。

4、永王李璘的聘金。

5、自己的稿酬。

三、仕途之谜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因道士吴筠推荐,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后因不能容于权贵,仅在京三年就弃官而去,继续其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李白一生不以功名显露,却高自期许,不为权力,藐视权贵,以放荡洒脱的性格深入人心,因此会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龙巾拭吐”的故事,但这些故事皆为后人杜撰,并无史实。

历史人物李白故事

历史人物李白故事

历史人物李白故事历史人物李白故事远游唐朝实施重农抑商政策,凡祖先是经商的或祖先做过生意的人,不能参加科举考试。

李白正好犯了这两条,所以他被禁止参加科举考试。

因故,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江陵遇道士,鹏程万里飞。

李白在江陵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

李白见到这个倍受恩宠的道士,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

李白气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

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

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相同,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

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

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

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

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

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旅伴暴病亡,庐山作名诗。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

可是正当在洞庭湖泛舟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

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啕大哭,“泣尽继之以血”。

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为之伤心落泪。

金陵霸气消,儿女含深情。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

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

唐开元十四年(726),李白首次来到南京壮游,写下《长干行》、《金陵城西楼月下吟》、《金陵酒肆留别》等诗作;天宝七年(748),李白第二次来到南京,一直住到天宝九年(750),这一阶段,李白写下大量诗作,其中以《登金陵凤凰台》、《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安墩》为著名;天宝十三年(754)春天,李白和朋友魏颢又一次来到金陵,一直住到秋天才离开。

李白的故事精选

李白的故事精选

李白的故事篇1李白,字太白,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隋朝末年,全家迁到西域的碎叶(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北部),李白就出生在那里。

五岁那年,他又随父亲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所以他又号青莲居士。

李白少年时便显露才华,“十岁通诗书”,“十五好剑术”,“三十成文章(三十岁时以诗文知名天下)”。

二十五岁那年,李白离开四川,顺长江东下,先到达江陵,拜访了一位八十高龄的道士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曾受到武则天和睿宗、玄宗三朝皇帝的接见,在当时名气很大。

司马承祯见了李白,对他大为赞赏。

李白很高兴,回去后就写了篇《大鹏赋》,把自己比作气概抱负不凡的大鹏。

《大鹏赋》很快传开,李白的名气也更大了。

公元734年,李白到了襄阳,拜见了荆州刺史韩朝宗。

韩朝宗因喜欢奖掖提拔人才而闻名,所以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韩朝宗对李白自然是称赏备至,而李白写的自我推荐信《与韩荆州书》也成了一篇著名的散文佳作。

名满四海的李白,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终于奉诏来到京都长安。

当时任秘书少监的老诗人贺知章得知李白到了长安,亲自到旅舍去看望李白。

他读了李白大约在十年前写的《蜀道难》后,赞叹道:“这是一个从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啊!”从此“谪仙”这个称号不胫而走,李白也被人们称作“谪仙”、“诗仙”。

李白进宫后,唐玄宗很高兴,封他为翰林供奉。

据说,唐玄宗当时曾亲自走下台阶迎接李白,还亲手为李白调制羹汤。

出于信任,他还让李白参加了起草诏书的工作。

唐玄宗对李白,只是希望他成为一个宫廷诗人,为太平盛世作些诗文点缀。

但李白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初进宫廷时,他对政治了解不多,因此奉命写了不少歌颂升平的诗,不久他的思想就起了变化。

天宝年间,朝廷政治已由盛转衰,唐玄宗也由一代明君渐渐蜕变为庸主。

朝廷中的有识之士都在担忧时政,担心发生变乱。

李白对此是有认识的。

作为一个名满天下的大诗人,李白的个性也是十分狂放的。

他又特别喜好饮酒,常喝得酩酊大醉。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

有关李白的轶事典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1、天宝初年,唐玄宗刚宠杨玉环时,李白结识了贺知章。

贺知章将李白引见给唐玄宗,皇帝见了李白的诗也赞叹不已,就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谈起当时的政事。

李白能当场根据唐玄宗的意思,写下一篇“和番书”,而且一面口若悬河地与玄宗谈话,一面手不停笔地写下来,唐玄宗大为高兴,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从此任命他为翰林。

2、铁杆磨成针传说李白小时不爱学习,很贪玩。

一天,他逃学到小溪边,看见一位老婆婆手里拿着根铁杵(铁棍),在一块大石头上磨。

李白问:"你磨铁杵作干什么?"老婆婆回答:"我给女儿磨一根绣花针。

"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杵,什么时候才能磨成绣花针呢?"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

"李白听后很有感触,回家刻苦用功,终于成为唐代大诗人。

3、李白下馆子李白的酒品不太好,或者说太不好。

他若是喝醉,连皇上都敢惹。

唐代的量酒单位是小斗,一斗约合2000毫升。

李白的酒量,也就那么回事儿,半打下去就开始说胡话了。

那么这一斗酒值多少钱呢?李白自己的诗说:“金樽美酒斗十千。

” 一斗是十贯,可真够贵的。

开元二十八年,两京的一斛米才两百多文钱;天宝二年,市面上一匹突厥敦马是9550文。

也就李白这种人能喝得起,一斗酒能换来一百篇诗,把诗折成稿费差不多能把酒钱折完。

但以长安之富庶,货产之丰富,李白下的这个馆子,即使不到一斗酒十千,相信价格也便宜不到哪里去。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故事。

李白《月下独酌》中的千古名句。

描写诗人在月夜与“我外之我”的影子及月亮一同畅饮的情景,自斟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讲李白遭谗之谜第3讲李白遭谗之谜上一讲我们谈到,李白进入长安,做了翰林待诏。

并不是如他自己所愿那样,得到了一个,他自己想要的,在政治上有前途,有作为的这样一个职位。

有资料表明,也许唐玄宗曾经有意思,想要给李白一官半职。

但是我们要说一点,为什么我要说也许呢?因为在牵扯到具体的史实的问题上,还是要讲一点学术的精神。

时代太久远,真的资料和假的资料混在一起的时间也太长了。

我们现在要完全地辨认清楚,唐玄宗是不是有这样的意图。

要给李白一官半职。

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是,有这么一点影子,也算是一个机会。

可是有一点,我还是要回到最开始的结果,他有待了一年多,还是走了。

他要是没走怎么都好说,为什么又走了呢?有人说唐玄宗本来要给他,后来收回成命。

不给了。

为什么不给呢?就是说有人陷害他。

政治环境太坏。

李白不堪忍受这样的一种腐败的朝政。

不堪忍受跟身边的奸佞小人,一起同处。

所以最后拂袖而去。

离开了长安。

这是很长一个时期里面,学术界,包括有一些教科书上,对李白离开长安,所采取的态度。

是这样一个认识的水平。

总之,就是客观环境太糟糕。

把李白给耽搁了。

但是这个客观环境不是笼统的客观环境,它得有具体的人组成客观环境。

到底是哪几个人,对李白离开长安要负责任呢?大体归拢来看,有这么几个人。

第一当然是唐玄宗,他是逃不掉的。

第二是谁呢?是李林甫。

第三是谁呢?是杨玉环。

第四是谁呢?是高力士。

我们就先说这几个人。

我们一个一个地来看,先来看什么呢?高力士。

在说高力士之前,我想先摆一摆,唐玄宗天宝元年的时候,宫廷里边朝政当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和他们在自己位置上所处的时间。

这样大家就有一个概念,什么概念呢?唐玄宗天宝元年,就是公元742年。

这一年李白42岁,正当壮年。

唐玄宗多大岁数?57岁。

作为一个领袖,也是正当壮年。

高力士,这时候侍奉在唐玄宗的身边,已经11年了。

李林甫刚刚担任宰相,8年。

杨玉环,24岁,开始以太真道士的身份,出现在新庆宫(音)里。

陪侍唐玄宗。

唐玄宗一手开创的开元盛世,到天宝元年的时候,已经整整三十年了。

这就是当时的基本情况。

当然还有两个人,我们不能忘记。

一个是谁呢?杨国忠,杨国忠现在在哪儿?杨国忠当时还在四川,穷困潦倒中。

而后来对唐代的政坛,产生地震作用的安禄山,刚刚39岁。

开始担任平卢节度使,但是还远远没有达到羽翼丰满的程度。

我讲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大家对这个有一个概念之后,对这些人的分析,我们节有一个坐标。

就好对他们做判断。

而不至于处在臆想的状态。

好了,现在我们先来看看高力士。

【画外音】高力士,原名冯元一。

是中国唐代著名的宦官之一。

他幼年时入宫。

由一个名叫高延福的宦官,收为养子。

所以改名高力士。

由于曾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深得唐玄宗的宠信,在唐玄宗统治期间,他的地位达到了顶点。

在皇宫里,高力士拥有特殊的地位,就连李林甫和杨国忠,都争相巴结高力士。

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蔑视权贵,桀骜不驯的李白,见到他之后会有什么举动呢?高力士,这样一个和皇帝关系非常的人,会对进什么谗言呢?民间盛传的力士脱靴,是否真的发生在他身上呢?康震:有很多的传说,很多的传奇,很多的小说和戏剧里面,都写到高力士和李白有矛盾。

从何而起呢?这个资料的源头从哪儿来的呢?主要有两个资料。

一个是当时,唐代有一个人,叫李肇。

他写了一本书,叫《国史补》。

他写的《国史补》,我们看这书的名字,就是对唐代的正史做一些补充。

它里面记录了很多,真真假假的事情。

有一些是可以作为补充的,但有一些可能会对我们认识历史,反而起到干扰的作用。

这是一本书。

还有一本书,第二本书是什么呢?是唐代人,叫段成式。

他写了一本书,叫《酉阳杂俎》。

这两本书都属于什么书呢?属于笔记杂史,不是正史,是笔记杂史。

这两本书地都记载了一件事情。

就是关于高力士,给李白脱鞋的事。

他怎么记载的呢?说李白刚刚进入到宫廷里边以后,唐玄宗召见他。

这个召见的时候,可不像我上一讲所说的,给李白布菜,给李白让座,没有。

唐玄宗召见他的时候,那个杂史笔记里面记载的什么?说“李白神气轩昂。

”就是他的气宇非常。

不是一般的气象。

人整个虽然身材不高,可是精神头很大。

看上很提精神。

唐玄宗一看见他,若有所失。

不觉忘记了万圣之尊。

就是说他看见李白气宇轩昂之后,他忘记了自己是一个皇帝,有九五之尊。

有点茫然失措的感觉,实际上是被李白的气质给震慑住了。

大家记住,这是杂史笔记里面写的。

新旧《唐书》正史里面,没有这样写。

他一失措,就做了个什么事情呢?他就跟李白说,你可以把鞋子脱下来,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随意一点。

北方有些农村,有土炕的,到人家里把鞋一脱,先上炕吧。

不要搞得那么拘束,随便一点,说你把鞋子脱了吧。

本来在皇帝的面前是不可以这样随便的。

但是皇上说了,你把鞋脱了吧。

好吧,李白自己解鞋带,没有。

李白把脚丫子伸出去,旁边站了个高力士,倒霉的高力士。

他就把脚丫子伸到高力士面前说,为我脱靴。

高力士正好也是茫然失措,这就是巧劲了。

要不怎么叫笔记杂史呢?大家注意,写得越生动,问题就越大。

为什么呢?李肇和段成式两个人当时并没在跟前。

他们也没亲眼见,他们听谁说的?高力士不可能告诉他们。

自己做的这种事,怎么会告诉他呢?唐玄宗也没工夫告诉他。

李白自己都不在一个年代,怎么可能告诉他呢?他写得很生动,说高力士,一时手足失措,稀里糊涂地就替李白把靴子脱下来了。

一般的人,在引用这条资料的时候,戛然而止,引到这儿,不往后说。

这是个很坏的习惯。

引用史料一定要全。

虽然这条史料我个人认为它不算一条史料。

它顶多算一个什么呢?对李白描写气质方面的一个参考资料而已。

但是也得引全了。

紧接着后面写了一个什么呢?有一句话不是脱完靴子了吗?不能老脱着,接见完了李白就走,走的时候肯定是穿着鞋走的。

李白走了以后,唐玄宗就跟高力士说了一句话,说“此人固穷相。

”什么意思呢?这种人成不了什么大气。

小人得志。

其实很多人引这个资料为什么不引后面这句话?因为他引前面这句话,是为了要说明李白蔑视权贵。

傲然不群体气宇轩昂,神情非常,很有神采。

你把后面要引了,整个前面变成穷心了,那怎么行。

这个资料,长期以来,被人们所引用。

为什么呢?认为高力士,在这个事情上就跟李白结了仇。

可是我要说,这个故事完全是瞎编乱造的。

完全是一个虚假的,没有任何事实基础的故事。

为什么这样讲呢?我们有我们的理由。

什么理由?高力士是什么人?高力士是当时唐玄宗最信任的家中的老奴。

这个老奴不是贬义的说法。

就是他身边,最信任的就是高力士。

为什么这么说呢?高力士这个人有个特点。

我们都很讨厌宦官。

因为宦官乱政。

但是,高力士是一个例外。

他不但不乱政,他还辅政。

因为什么呢?这个人的性格,有三大特点。

第一,对唐玄宗是无条件的绝对忠诚。

第二,这个人做事情非常的谨慎。

第三,这个人在政治上特别精明。

我说的是精明。

不是说奸诈。

也就是说,高力士从他的根本上来讲,是一个有着比较正直的政治道德的一个人。

这对唐玄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这样一个原因,唐玄宗对高力士,非常信任。

加官晋爵。

在天宝元年的时候,高力士做什么官呢?做冠军大将军。

右监门卫大将军。

进爵渤海郡公。

后来又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这是个什么官级呢?正三品。

那很高了。

在宫中的时候,唐玄宗不叫他力士。

叫他什么呢?叫他将军。

皇太子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二哥。

其他的王子与公主,不叫他力士,叫他什么呢?叫他阿翁。

实际上有点(伯父)的称谓。

就叫他阿翁。

至于那些驸马,就更不敢叫力士了。

叫他什么呢?叫他爷爷。

我说这什么意思呢?就是力士在宫中有特殊的位置。

这个特殊的位置是谁给他的?是唐玄宗给他的。

为什么唐玄宗要给他这样的位置,是由于他本人的政治品德。

是由于他对于皇家,对于李唐宗室的绝对忠诚。

我们就说,这样一个人,李白是个什么职位呢?李白是个布衣,他就是个翰林待诏。

跟皇上一起陪着从事诗文娱乐的。

他有多大的胆子。

这且不说。

他又有多大的必要性,费事在皇帝的跟前,让高力士这样一个重要的人物,给他脱鞋子。

如果说的真有这样的事情。

那我们只能说李白这个人人品有问题。

他的性格也有问题。

因为这不符合一般的生活的常识和逻辑。

而且李白根本没有必要,来这样做。

我们实际上从现在,李白在宫中的表现,和他所写的应制诗来看,他的行为处事方式,都非常谨慎。

他知道,自己行为的边界在什么地方。

后人因为想要造成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群的这样一种精神姿态,给他附会了很多故事。

力士脱靴这种故事,安到杜甫身上没人相信。

安在李商隐的身上,也没人相信。

安在李太白的身上,一百个相信。

就是认为这是他的性格的逻辑,会产生的一个结果。

但是,糟糕的是,有的人把它作为史料来用的话,就很麻烦。

大家说,那不是高力士说他坏话,你怎么不说呢?具体是怎么情况?这得跟杨玉环联在一起。

我们再来看杨玉环。

【画外音】杨玉环,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

她本是唐玄宗的第十八儿子,寿王李瑁的王妃。

公元737年,因为唐玄宗宠爱的武惠妃病死。

后宫数千宫女,没有一个能使玄宗满意。

高力士为了讨唐玄宗的欢心,便向唐玄宗推荐了寿王妃杨玉环。

杨玉环懂音律,很得唐玄宗的欢心。

于是,把她召入宫中。

为了安慰儿子寿王,唐玄宗又给他娶了一个妃子,作为补偿。

杨玉环入宫后,深得唐玄宗的宠爱,也极有可能成为为李白进谗言的又一人选。

再加上因脱靴而对李白怀恨在心的高力士,会不会联合杨玉环,进李白的谗言呢?康震:说杨玉环和高力士,在唐玄宗跟前说李白的坏话。

这的首先从高力士那儿说。

因为高力士已经怀恨在心里。

所以根据有的史料来记载,高力士是通过杨玉环,来给唐玄宗递话的。

那他总有个说法吧。

这李白这人不道德,或者不地道。

不地道在什么地方呢?他举个例子。

《清平调》那首诗。

就是这个诗里面有点问题。

他说哪儿有点问题呢?其中第二首诗,是这么写的。

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肺炎倚新妆。

”第一句是说“一枝红艳露凝香”,一枝红艳指的是牡丹花。

非常娇艳。

上面有露水。

娇艳欲滴。

第二句说,“云雨巫山枉断肠”,这说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巫山云雨,实际上指的是神女峰。

我们都知道,楚王和巫山的女神之间,有一个美丽的约会。

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巫山的女神这样浪漫,美貌的女神见了杨玉环,枉断肠,也没有办法跟她比。

这是第二句。

第三句是什么呢?“借问汉宫谁得似”,如果我要说,有谁能够跟您比得上,谁跟您长得一样美丽,绝代风华。

那就是谁呢?那就是“可怜飞燕倚新妆。

”就像汉代的时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一样。

这就是把柄。

高力士就说,你看,他把你比作赵飞燕,这是把你贬低了。

你受到人格的侮辱,你要去告他。

但是我们翻来《汉书》看一看,赵飞燕这个人的经历,包括她的擅长,跟杨玉环都很相近。

赵飞燕出身很低微。

本来是在一个宫廷的戏班子里面,演歌舞的。

汉成帝路过的时候,看到她演歌舞,很欣赏她。

所以,就把她召入宫中,宠幸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