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
【大学语文讲义】李白

太史公:"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 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 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李白既有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功成身退的意识, 如他非常羡慕鲁仲连,范蠡,张良这些功成身退的 历史人物,也曾写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侠客行》),"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登金陵治城西北谢公墩》)这样的诗句,问题 是我们应当了解这种思想意识的根源."不矜其能, 羞伐其德"的"侠"观念对李白之影响便是这种思 想意识的精神文化根源.潇洒 豪放 独立 自由
折柳:离愁之情,思乡之情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 州词》王之涣) "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
�
李白既有建功立业的思想又有功成身退的意识如他非常羡慕鲁仲连范蠡张良这些功成身退的历史人物也曾写下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登金陵治城西北谢公墩这样的诗句问题是我们应当了解这种思想意识的根源
李白
李白》 《唐才子传李白》 唐才子传 李白
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 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在这样的夜里,听到有人用竹笛吹奏起"折 杨柳"的曲子,那充满伤感,思念的声音, 怎不勾起我油然而生的怀乡之情? 夜:寂静与思绪 折柳:赠别 故园情:天涯羁旅的思乡之情
折柳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 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古时柳树又 称小杨或杨柳,因"柳"与"留"谐音,可 以表示挽留之意.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 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 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 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诗歌与人生——从诗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

诗歌与人生——从诗歌中看李白的人格魅力在中国的诗歌历史中,唐诗是诗歌发展的高峰;在唐诗的发展历史中,李白、杜甫的诗歌是两座并峙的高峰。
李白在太平盛世中唱响了浪漫主义诗歌的情怀,杜甫在乱世中弹出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杰作。
一个豪放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两朵常开不敗的奇葩。
特别的是从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无穷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魅力影响了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形成了今天中国人坚强不屈和乐观向上的灵魂。
在此,我用这支拙劣的笔,走进李白的诗歌宝库,探索一下诗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以飨衷心热爱李白的千万读者。
“诗言志”,诗歌是李白精神世界的再现,在诗人有据可查的九百九十多首诗歌中,每一首无不是诗人高尚人格的绝唱。
我们可以从他诗歌粒粒珠玑中一一的品读,去认识他,去仰慕他,去追随他。
一、远大的抱负与乐观情怀李白自幼好学,“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并“好剑术”,“遍干诸侯”。
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政治抱负,自称”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25岁前,诗人游历了蜀中不少名胜古迹。
蜀中雄伟壮丽的山川,培育了李白开阔的襟怀,豪放的性格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开元十四年,李白“骇骥筋力成,意在万里外。
”于是“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怀着‘‘济苍生,安社稷”的宏大抱负,开始了他大半生的游历生活.他在《上李邕》中: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诗人以奋飞直上青云的大鹏鸟自喻,抒发他要使“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的远大抱负,后来,在吴筠的引荐下,他实现了“大鹏一日同风起,抟遥直上九万里.”的愿望。
李白的思想性格中最感染人的一点,那就是对人生的自我价值的肯定,再艰难再曲折的路,在诗人的眼中,总会有希望。
长安的赐金放还,给诗人带来了如被冰雪的打击.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许多表达痛苦、愤懑的诗篇。
李白三种精神 PPT

王《纷偏虏一 维少纷坐骑身
年射金千能 行杀鞍重擘 》五调只两
单白似雕 于羽无弧 。,。,
笑落银五 《
入花鞍陵 少
胡踏白年 姬尽马少 酒游度金 肆何春市
年 行 》 李 白
中处风东
。,。,
美,生命非常亮丽,非常潇洒,至今仍可听到其爽朗无拘的 笑声。少年乃多梦时节,其美的想象、美的向往,是长大后 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若少年时代没有梦、没有理想、 没有一种精神的乌托邦,没有一种高的期待,那么后来的生 命就没有自我的期待,生命就永远平庸。
——李白写友情非常具有创造性:李白是 高傲的,不拘礼节的,虽然是一个最没有 成规成矩的一个人,但李白儿女情长。李 白是中国文化中说的性情中人。如果说李 白仅仅是一个英雄、解放,那么他就是侠、 他就是仙。假如一个外国人,他就不懂得 中国文化深处:中国文化深处的重要特点, 就是人性的生命的深度感动,是人心与人 心的照面。
解放精神
英雄精神会造成内在压力、紧张,需要解放精神加以化解、加以解 脱。英雄精神是大的关怀、大的责任,是汉子气和豪杰的人生,是 天地间堂堂正正做人的感觉。而解放精神是对英雄精神的一种补充, 没有他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套套 束缚自己。英雄精神一旦成为一种束缚羁绊,英雄也就走向他的反 面。
生自盛 命古唐 热英文 力雄学 的出 表少 现年少 。,年
李文 白学 的 诗 歌 是 青 春
——
忧阴羿蟾白仙又小 来精昔蜍兔人疑时 其此落蚀捣垂瑶不 如沦九圆药两台识 何惑乌影成足镜月 ?,,,,,,, 凄去天大问桂飞呼 怆去人明言树在作 摧不清夜与何青白 心足且已谁团云玉 肝观安残餐团端盘 。。。。?。。。
怀经世之才——英雄精神 抗巢由之节——解放精神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作者:何宏晔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4期摘要: 豪放飘逸、率真洒脱是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用富有自我表现的主观抒情色彩,用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浓烈情感,用不吐不快、酣畅淋漓、慷慨激昂的艺术风格,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诗歌的艺术魅力永恒。
关键词: 李白诗歌浪漫主义如果盛唐诗坛是一个群星灿烂的天空,那么李白就是这个星空中光芒四射的一颗巨星。
这位伟大的诗歌天才以其不朽的诗歌征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李白留给后人九百多首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珍贵财富,其诗明丽清新而又飘逸魔幻,具有一种激荡宏大的情感张力,不仅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一、个性化的形象,强烈的主观色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极富天才的艺术想象力。
李白是一位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长于自我表现的诗人,他纯任天性,不耐拘束,崇尚自然,洒脱飘逸。
李白的生活经历很广,思想很复杂,他那强烈的个性在诗歌中留下了浓厚的自我表现色彩。
他要入京求官,就高呼:“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南陵别儿童入京》)政治上失意了,就愤言:“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
李白的主观感情色彩,往往也表现在叙事或写景的诗篇中,他的山水风景诗多表现祖国河山的雄伟奇险,泼墨如云,运笔如椽,力重千钧,浩瀚的气魄和恢宏的气象尽揽其中,渴望自由和个性解放,让人感到有诗人的形象活在其中。
《蜀道难》就是他最富于浪漫主义奇情壮景的山水诗。
二、感情热烈奔放,慷慨激昂,处处展示积极浪漫主义的情怀诗缘情,诗歌是以表达感情为创作动力和目的的一种文体,诗歌的感情真挚与否和其感人程度深浅,往往成为一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
由此,诗人必须灵活运用自己所掌握的艺术手法,表达自己的艺术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
因此,抒情性成为绝大多数诗歌的一大特点。
浅析李白的诗风

浅析李白的诗风汉语言文学专业2008届00516号张兰姣【内容提要】唐代是我国诗歌史上最璀璨的一页,而李白又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
他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
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
他的诗歌题材相当广泛,无论是山水诗、闺怨诗、或是边塞诗,都写得相当精彩。
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多样的诗歌风格开辟了古典诗歌的新境界,将盛唐诗歌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
他存世的九百多首诗是我国诗歌史上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遗产,曾哺育过杜甫、李贺、苏轼、陆游等一代又一代的伟大诗人,直到今天,仍是人们丰富、发展文艺创作、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源泉。
本文试图以李白创作的诗歌为切入点,初步探究了其诗作所反映出的不同的诗风。
【关键词】李白诗风一、导言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之音的杰出代表,素有“诗仙”之称。
他自幼博观奇书,熟谙百家,形成复杂的思想性格。
他一方面有儒家的用世思想,希望“济苍生”、“安社稷”,另一方面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
他一生怀着崇高的理想,但始终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只好把抑郁之情寄之于酒,将激情倾注于诗。
他是个高产的诗人,他以其天才的艺术创造力,极大地开拓了诗歌的艺术领域,在古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形成了他独特的诗风。
“以豪放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
这就是李白诗风的主导风格。
二、李白的诗风(一)豪迈雄放豪迈雄放是李白诗歌最显著的风格特征。
诗中充沛的激情,奔腾的气势,高昂的格调,突出体现了其诗的艺术个性。
李白出生在一个比较富有且颇具文化素养的家庭。
他青少年时代漫游过蜀中雄奇壮伟的名山大川,与隐者高士常有交往,这些,造就了他任侠仗义的性格和追求浪漫、爱好新奇的气质,也形成了他纵情豪放的诗风。
李白的诗往往表现出诗人鲜明的自我、浓厚的主体意识和豪放的风格。
如《蜀道难》“噫吁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一、奔放豪放的创造精神李白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豪放的艺术态度,塑造了奔放豪放的诗歌形象。
他的诗作充满了奔放的气息,挥洒着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还是歌颂英雄壮举、表达自由意志,李白的诗歌都散发出强烈的豪情和创造精神。
1.自然景色的奔放李白以其独到的笔触和狂放的艺术风格,描绘了许多自然景色。
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大自然的壮观景致,如壮丽的山川河流、广袤的原野草地、苍茫的天空明月等等。
他运用奔放的诗句和狂放的想象力,将自然景色描绘得如此真实而又富有诗意。
2.情感的奔放李白的诗歌中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如忧愁、愤怒、喜悦、豪情等等。
他奔放的创造精神使得他的情感得以完美地展现出来。
他用激昂的诗句和奔放的艺术风格,表达了自己内心世界的狂放和豪情,使读者感受到他情感的真实和直接。
3.自由意志的奔放李白是一位追求自由的诗人,他的诗歌中反映了对束缚的反抗和追求自由的决心。
他以其独特的诗歌语言和奔放的创造精神,表达了对权威和体制的不屈服,以及对自由的追求。
他通过诗歌传达了他对自由的追求和对束缚的反抗。
二、感性浪漫的艺术精神李白的诗歌中充满了感性和浪漫的情感,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精神。
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美的追求和对世界的痴迷,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
1.对美的追求李白追求美的激情和痴迷,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美的意象和美的表达。
他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的表达,都蕴含着对美的追求。
他通过艺术的方式,以感性和浪漫的情感,将美的意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2.对世界的痴迷李白对世界的痴迷使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考。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情感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中瞬间美的感悟和对世界的思索。
他用感性和浪漫的艺术精神,传达了对世界的痴迷和对生命的热爱。
三、超凡脱俗的超越精神李白的诗歌中传递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超越精神,使他的诗歌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李白的《静夜思》诗歌鉴赏

李白的《静夜思》诗歌鉴赏李白的《静夜思》诗歌鉴赏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
此诗生动形象,情真意挚,意境新奇,是中国思乡诗的代表,被誉为一首无比精粹而不失伟大的东方乡情曲⑴,它创造了在中国诗歌中独树一帜的新月象──思乡的明月。
一、中国诗歌的原初月象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月和梅、兰、竹、菊等都是富有丰富内蕴的意象。
那么,月为什么能成为一大意象呢?它的原初形象和在诗中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探讨这些问题,是对李白思乡的明月的意象进行分析的前提条件。
1、明月的语言形象诗歌是靠意象说话的,诗歌的语言就是意象的语言。
意象作为诗歌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作用十分关键,而作为意象物质外壳的语言形象对于诗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
为此,今人陈植锷在《诗歌意象论》中指出,一首诗歌艺术性的高低,取决于语言意象化的程度如何。
月作为一种自古有之而为人熟悉的自然景物,常能通过视觉冲击引起人们的微妙感觉,上升为一种特定的情绪,直至成为某种意象,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正是因为明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不断赋予其不同的内蕴,造就了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显赫地位。
2、月象的原初形态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
据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
至秦汉以后,民间拜月己成为风俗,显著地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
另外,由于月亮有阴晴圆缺和月食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想象,制造了天狗吃月等传说,又因月中有模糊图像且有所变化,人们将月亮进一步神化,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月中玉兔、月中蟾蜍等等。
这些神话反映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和赞美,在民间一代代地流传下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月亮出现在夜晚,晶莹澄澈,且与太阳相比属阴,传说中的月神总是作为一个完美而又纯洁、具有万般柔情的女子形象出现,寄托了人们对母性的向往与怀念。
李白三种精神

——月亮具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 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的人间带 来光明与美。李白对月亮的肯定,也是他对 自己生命的一种高度肯定。他对自己的生命 具有高度的自负,他就是美得化身,他就是 光明的化身。月亮是诗人自己生命的象征。 这首诗是英雄颂:有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 的庄严音调。这里充满一种庄严雄浑的生命 气象。
似 有 人 开
罗 维 舒 卷
照应开头,重新唤起一种英雄生命的希望
生命自由舒卷、自由交流、君臣一体的美 好意境的向往
绣 涉 苔 生
不 断 犀 象
时 时 龙 鸣
雄 剑 挂 壁
英雄生命的空耗:“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英 雄来到世界,是为了雪国耻,而不是个人恩怨,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
搏 鹏 九 天
为 君 一 击
为 人 排 患 释 难
所 贵 于 天 下 之 士 者
邈 然 《 古 唐 不 可 风 其 李 攀 十 白 三 》 ——
清 风 洒 六 合
还 归 富 春 江
长 揖 万 乘 君
心 与 浮 云 闲
身 将 客 星 隐
垂 钓 沧 波 间
昭 昭 严 子 陵
——严子陵蔑视权贵,高度肯定生命的尊 严的生命,是李白诗歌的典范。
王《纷偏虏一 维少纷坐骑身 年射金千能 行杀鞍重擘 》五调只两 单白似雕 于羽无弧 。,。,
笑落银五 入花鞍陵 胡踏白年 姬尽马少 酒游度金 肆何春市 中处风东 。,。,
《 少 年 行 》 李 白
美,生命非常亮丽,非常潇洒,至今仍可听到其爽朗无拘的 笑声。少年乃多梦时节,其美的想象、美的向往,是长大后 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若少年时代没有梦、没有理想、 没有一种精神的乌托邦,没有一种高的期待,那么后来的生 命就没有自我的期待,生命就永远平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诗歌的三种精神身世之谜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杜甫是青铜器,李白是唐三彩。
前者厚重,后者瑰丽。
想起唐三彩就想起李白,一样的沉酣恣肆,一样的飞动豪迈,也一样的有西部的异国风情。
唐三彩有大漠风沙、长河落日之美,有夜色驼铃与酒与胡姬之美。
唐三彩是中国与西亚的一个文化之谜,也正如李白身世之谜。
李白的血液里,涌动着胡腾舞的音乐、宝蓝色的幻思与琥珀般的酒色,涌动着中古时代西域文化的热烈、激情、豪放及其神秘的瑰丽。
史书上说,李白虽然出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但是他的祖籍却是陇西成纪,只不过他的祖先在隋时因犯罪被流徙西域,才在碎叶生了他。
李白五岁时,又回到了蜀地。
这样,李白终是个甘肃人,与西域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李白身上的色彩太丰富了,与同时代的唐代诗人相比,李白太秀异了。
连苏东坡都叹道:“帝遗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
中国诗史的这个高峰来得有些突兀。
文化的创造多数时候是渐进的,但有时会是突进的,如果李白是个外来户,带来那样的创意,产生那样的辉煌,即可作文化突进的一个个案来研究。
而且,李白虽只是一人,背后却代表很多人和事。
奇怪的是,那个时代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冲突,中国文化的包容力,那时特别大,有着丰富的文化融合现象,大到宗教教义、文明礼数,小到一只吃饭的盆子上面的图案,无不体现着某种特殊时代的文化魅力。
所以,关于李白身世之谜,不是消闲风趣的知识考证,其中隐藏着有关民族文化演进的重大秘密。
过去,陈寅恪先生就提出李白是西域胡人的观点。
理由之一是,据他考证,隋末西域绝非中国版图,所以不能成为贬谪罪人之地。
只有到了唐太宗贞观十八年(公元640年)平焉耆,西域才成为中国政治势力范围,方可作为贬谪罪人之地。
前几年周勋初先生写了《诗仙李白之谜》,分析了李白身上的很多奇异特点,如:婚姻的入赘,对家庭不够负责,对胡姬的喜爱,剔骨葬友,手刃仇家,“诗中绝无思亲之句”,以及女儿与儿子的名字寓意等。
他得出的结论是:李白身上有着深隐的西域文化情结和浓厚的西域文化色彩。
他虽然不说李白是西域胡人,但也认为李白的祖先好几代人生活在当时国际交往最为频繁的丝绸之路上,难免有异族通婚之事,因而李白身上的胡人血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陈寅恪对于李白身世的考证,不是一件为考证而考证的事情,而是有他的文化关怀在里面的。
他对于整个李唐皇室血统的考证,其实都有一种文化诗学的寓意:力图发现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对于一个老大帝国的起死回生之力。
陈寅恪对于他心中的大唐的梦思,其实是寄托了他关于现代中国的文化复兴之梦。
李白其人,代表了民族文化复苏的一个伟大的传奇。
所以,自然不可以将这样的考证,看着是以血统论人。
这是一个观察的角度,是从文化透视文学。
此外,从文化的角度看,李白作为唐代文化的一个高峰,还应强调三点:第一,李白身上色彩之丰富与变化,与盛唐时代作为中国文化最为自由开放的时代,有真实的联系。
唐代生活经历最丰富,身份最多样的诗人,非李莫属。
李一身而集书生、侠客、神仙、道士、顽童、流浪汉、政治家、酒徒与诗人,日本学者冈村繁还说他接受过官方道教秘密组织的资助,几乎将他视为一个“间谍”!李白是最无愧于他的时代的丰富多样的诗人。
第二,李白在青年时代时,即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大江南北丰富多样的地域文化,充实了诗人的性情人格,陶冶了他的心灵世界。
他在洞庭湖流域成家结婚,在长江中下游混迹渔商,在扬州散尽数十万金,无论是隐是仕,他充分吸取了各地经历中的种种精彩来作为他的诗料,因此,在他诗中,西域的异族风俗,荆楚的浪漫风流,吴越的清丽品质,齐鲁的慷慨之气,加上后面所说的蜀汉的诗书教养,融为一炉,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结晶。
第三,尽管李白由于血统和出身,与中土汉人有着不同的气质特点,然而,李白性格的底子仍然是中国文化,仍然与中国文化的哺育分不开。
这是李白少年时代在蜀地的读书生活的积极影响。
他五岁就背诵《关雎》,他的诗歌有浓郁的书卷气,深深浸渍着青少年时代苦读而来的学养。
至今流传着他匡山苦读的故事:匡山有读书台,夜晚常有光如灯,老人说:“李白又在读书了”;至今流传着“铁棒磨成针”的励志故事,正是李白融身而为中国诗书人文传统的一个美好传说,正是李白其人底子仍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证明。
文化取决于教育,李白无论如何有深刻的西域情结,也仍然抹不掉青少年时代的文化记忆。
李白多次自称“蜀人”,将长江水称为“故乡水”,将司马相如称为“乡人”。
李白五岁到了四川,深为中国文化之千年灵秀之气所钟。
由一个充分汉化的西域胡人,来完成唐代文化的一座主峰,这也是寄托了陈寅恪先生的中国文化复兴之梦。
只有对于中国文化有着极高的信心,对它的化人之力有深刻的见识的人,才会有这样重要的文化想像。
下面,我们主要以李白有关月的诗篇为例,说说他的诗歌的三个精神:英雄精神、解放精神与人性精神。
英雄精神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儒生、仙翁与侠客,是李白的三种主要身份,也是他的诗风光明皎洁的源泉。
古代中国是“士人文学”居于文化主流地位的文学时代,现代则是“众人文学”占主流的时代。
士的文学充满着对人的力量的歌颂与相信,充满对时代天下的关怀与责任。
由于士人注重精神训练,因而也是十分精神性的文学。
而众的文学则自娱或互娱或娱他的,是消费的、松弛的、日常的,是从天下和家国退回到家庭乡土或市井甚至肉身的文学。
李白自负不浅。
自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文可以变风格,学可以究天人”,“如逢渭水猎,犹可帝王师”,“壮士怀远略,志在解世纷”。
尽管李白诗中采取了很多民歌的养料,我看李白诗,骨子里是士的文学。
譬如历来难以索解的《独漉篇》,原是古乐府,描写为父报仇的故事。
李白的笔下,则是英雄精神的宣言。
“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
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
”这是写黑暗压抑如梦中难行困境。
“越鸟从南来,胡鹰亦北度。
我欲弯弓向天射,惜其中道失归路。
落叶别树,飘零随风。
客无所托,悲与此同。
这是英雄失路飘泊无依的生命困境。
罗帷舒卷,似有人开。
明月直入,无心可猜。
”这是对生命自由舒卷交流、君臣一体的美好意境的向往,对比第一句的“水浊不见月”,这里的“明月直入”是自由的、明朗化的精神。
“雄剑挂壁,时时龙鸣。
不断犀象,锈涩苔生。
国耻未雪,何由成名。
神鹰梦泽,不顾鸱鸢。
为君一击,搏鹏九天。
”这里有跃动的英雄气。
一扫负面的生命困境,像雄剑、像神鹰。
据专家研究,李白平时是佩剑的。
儒生是坐而论道的,是学院派的,而侠则是要做事的,实践品格的,要君臣一体,要报国立功。
这正是中古社会的士人理想。
看李白诗的大处,根本上是士的诗歌,根本上是对于人的力量的信心和经由精神修炼而来的超迈的美。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
君非叔孙通,与我本殊伦。
”(《嘲鲁儒》)在儒生情怀之中,李白更加上了侠义行动的美,清新、自信、有力,是从文学上显示了:中国的士重新发现了自己。
所以后来的中国士人,只要想从自己内心深处唤起自尊与自信,都会找到仙翁剑侠的诗人传统,李太白的诗歌,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是士人独立而高贵身份的文学符祝。
这跟盛唐时代是中国文化的青少年时代也有关系,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传统,正在上升发育成熟。
我们说人生中最不可错失的文学时代,就是青少年时代,那是一个最没有功利、最没有负担、最活泼爱美的时代。
李白诗是英雄出少年,是士的文学中的少年文学,是青春与生命热力的表现。
他写《少年行》,那可真的是一个英气的少年走在路上:“五陵年少市金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我们现在都还似乎从诗中听得到诗人爽朗无拘的笑声。
而且,少年是多梦的时节,少年时代美的想往,恰恰就是长大之后英雄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
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得真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圆。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恻怆摧心肝。
”前八句,写少年时代月的美好想像,象征着难以忘怀的童年时光与天真无邪的纯真心灵。
后八句,写月食,象征着纯洁理想与天真状态的破败与祛魅,对于昔日美好理想沦亡的忧伤,是诗人慷慨悲歌的原因。
我有个感觉,杜甫是深红色,或黑白分明中的黑色,李白则要么是唐三彩,要么是月光下的银白色,极真纯皎洁。
因为少年,所以到处是光与音乐。
因为少年,所以往往是动作的诗歌。
酒与力与剑的美。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写一轮明月,负有神圣的使命,从天山的云海,来到玉门关,来到中原大地,为黑暗人间带来光明与美。
明月,正是诗人李白的自我象征。
天山,正是他的出生之地。
这首诗,真是一首雄浑的英雄颂。
我们从里面可以听到一种英雄圣贤降临人间的庄严音调。
有些现代知识人嘲笑李白,说他不自量力,说他没有政治才能,却又偏爱政治活动,所以很倒霉。
说他是知识分子的自大狂的表现。
其实,这多半只是现代知识人自己的不自信,也缺少勇气,所以看李白不真,显出自家的小巧庸碌。
古人说的是,士以器识为先。
士的文学,先须有器识上的大气。
生命格局大,表现为有志气,有自信,有天下担当。
生命风调美,也表现为有才华,有魅力,足以使人向往追随。
胡应麟说盛唐诗“格高调美”,李白就是典型的格高调美。
格高调美的生命意境,有什么不好?有什么可嘲笑的呢?李白首先是做人做得有意境,有风姿。
“真贵人往往忘其贵,真美人是不自知其美,绝世的好文章出于无意。
”李白是忘其英气,忘其义气,忘其风姿,而无往不是真美。
李白做人有什么追求向往?我想他是隐然有一种新“士”的自喜。
即儒、仙、侠合一的新“士”,李白是不知不觉,不期然而然地,一气化三清。
儒生是“士”的基本骨干,但是儒生太文弱了,所以要有“侠”来救其阴柔之弊;儒生又太执着了,所以要有“仙”来化其阳刚之弊。
此种新“士”,如风卷云舒,惟意所适。
表现为又建功立业,又功成身退;又书生气,又浪子气;又经世致用,又喜反好玩;又飘逸高迈,又兴感淋漓;又大勇大义,又化合无形。
也就是:既有英雄精神,又有解放精神。
解放精神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
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
为什么说他又有“解放精神”呢?英雄精神与解放精神是不同的。
英雄精神是大的关怀,大的责任,是汉子气与豪杰的人生,在天地间堂堂做人的感觉;而解放精神则更多是解放自己的,是对于英雄精神的一种重要的补充。
没有解放精神,英雄精神也会成为一种套套来束缚自我。
因为英雄的本色是打破一切羁绊的,但无处不在的用世心的紧张会成为人生一种负面的包袱,一旦成为自身羁绊,英雄也就走向了他的反面,所以解放精神就是连英雄气也能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