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构造地貌

合集下载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2、六大板块
全球分为 六大板块,各 自不断漂移。 地壳内部相对 稳定,板块之 间的交界比较 活跃。






张裂(背离运动,形成裂谷)
挤压(相对运动,形成褶皱山系)
3、板块运动与地貌
相离运动:形成裂谷、海洋(如图甲) 板块运动 相向运动:发生碰撞或俯冲,形成巨大山系、海沟、
岛弧等不同的地貌形态(如图乙)
断块山:华山
二、断层:3、影响
会错断原有地貌,形成新的地貌。
地垒(相对上升部分) 地堑(相对下沉部分)
(断块山)典型:华山、泰山 典型: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地垒(断块山)
地堑
பைடு நூலகம்
地堑: 汾河谷地
渭河平原
二、断层:4、意义
➢ ①利用断层找地下水: 岩层断裂时,地下水露出地表
➢ ②大型工程,应避开断层带修建: 断层带地质不稳定
(1)板块运动与地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高大的褶皱山脉
大陆板块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
大陆板块抬升
大洋板块俯冲 大陆板块下面
海岸山脉、岛弧 海沟
大陆板块
(1)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
裂谷、海洋
红海的形成与扩张
准确记住消亡边界的范围,反之即为生长边界
合作与探究 找出以下地区所属的板块位置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 印度洋 板块 (2)亚洲东北角位于 美洲 板块 (3)太平洋的东南部至拉丁美洲的西海岸属于 南极洲 板块 (4)亚洲东部半岛、岛群—— 太平洋板块与 亚欧 板块的 消亡 边界 (5)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 板块与 印度洋 板块的 消亡 边界 (6)冰岛—— 亚欧 板块与 美洲 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处—— 生长边界。 (7)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 美洲 板块碰撞 形成,安第斯山脉为 南极洲 板块与 美洲 板块碰撞形成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构造地貌(2.2)地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方山(Monument Valley, Arizona-Utah)
砂岩孤丘(Sedona, Arizona),山坡上为松树
称为骆驼峰的砂岩孤丘(Laramie, Wyoming)
科罗拉多大峡谷(Arizona)
猪背山,山脊和顺倾向坡由抗蚀力强的砂岩组成,反倾向坡为页岩
倒转的侏罗系砂岩组成熨斗状单斜山(Marsh Pass, Arizona)
褶皱地貌

受褶皱构造控制的地貌,叫做褶皱地貌。 褶曲地貌可以划分为单斜地貌、背斜与 向斜地貌和穹隆地貌。
和单 倾斜 向地 貌 倾 斜 岩 层 的 走 向
——
单 斜 地 貌
发育在褶曲一翼单向倾斜岩层上的地貌,叫做单斜地貌。
单斜地貌包括单面山和猪背脊(猪背山)。当岩 层倾角比较小时,顺岩层发育的山坡比较和缓,而另一坡比 较陡峭,两坡不对称,这样的山地叫做单面山; 当组成单斜山的 岩层倾角比较大时, 山坡两侧都比较陡, 山地两坡比较对称, 看起来像猪背,故称 为猪背脊
Agathla 山丘,火山颈(Arizona)
喷发不久的基性熔岩流(California),远处为Nevada山脉
印火 度山 群分 岛布 )地 区 的 放 射 状 水 系 ( 东
夏威夷群岛上的两座盾状火山,顶部有积雪( Mauna Kea 4183米 ,and Mauna Loa)
Kilauea活火山口, Hawaii
火山分布




全世界大约有2 000座死火山,516座活火山 (据F.M.巴拉德),大体呈带状分布。 环太平洋火山带:现在已知有319座活火山分 布于环太平洋带,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62%。。 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火山带:又称地中海火山 带,横贯欧亚大陆南部,已知有94座活火山分 布于此带上,占世界活火山总数的18%。 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和东非火山带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新教材教案】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2.2--构造地貌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是刚性的,破碎成为多个不规则的块体。

(图片导入)全球六大板块图
2.板块运动
这些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圈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

5.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来源
(1)大陆漂移学说概况
(2).海底扩张学说
6.板块运动与构造地貌的形成
(1)板块相对运动
(2)板块相背运动
三、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1、山地交通合理布局重要性
2、最合理方式
3、科技和生产力水平对山地交通的影响
板书。

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后习题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021年)

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后习题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2021年)

其次章其次节构造地貌的形成庐山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

结合以下图,完成第1~2题。

1.据图推断庐山的地质构造属于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2.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自然?气资源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某油气田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储油构造中,数码①②③分别代表〔〕A.气、水、油B.气、油、水C.水、气、油D.油、水、气4.图中①②③所在岩层的岩石类型为〔〕A.岩浆岩B.沉积岩C.变质岩D.玄武岩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试验〔如以下图〕。

试验中发觉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

读图,完成第5~6题。

5.该试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①碰撞挤压②张裂作用③生长边界④消亡边界A.①③B.①②C.②④D.②③6.以下地理现象与该模拟试验原理相像的是〔〕A.渭河平原的形成B.福岛地震的发生C.青藏高原的隆起D.红海的形成“黑烟囱〞是指海水从地壳裂缝渗入地下,遇到熔岩被加热,溶解了四周岩层中的金、银等金属后又从地下喷出,这些金属经过化学反响形成硫化物沉积在四周的海底,形成的像“烟囱〞一样的积累地貌。

读图,完成第7~8题。

7.图中“黑烟囱〞区域主要位于〔〕①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上②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③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生长边界上④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上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8.“黑烟囱〞所在位置的海底地形为〔〕A.大陆架B.大陆坡C.海沟D.海岭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许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

读以下图,完成第9~10题。

9.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纳“人〞字形铁路的主要缘由是〔〕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B.地质条件简单,多地震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D.开展沿线旅游业10.以下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D.增加了工程量11.读某地的地质剖面图,完成以下问题。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地貌学》第二章   第二节    陆地的构造地貌

峨眉山金顶
峨眉山金顶
2.断块山与断陷谷 (1)断块山
断块山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 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断块山的特点是山边线平直,山坡陡峭成 崖,即断层崖,与相邻的平地之间没有过渡地 带,常常急转直下。断层崖受横向沟谷的切割, 形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三角面。
华山
断块山可在各种地质构造基础上形 成,有的两面均受断裂的控制,有的是 单独存在,但多数是成群分布,排列方 式为平行的、雁行的、斜交的或同心圆 状的。
昆明西山
有时一系列断陷盆地呈斜列分布, 盆地之间由—隆起高地分隔,断陷盆 地和隆起高地共同构成断陷盆地-断块 山系。
山西断陷盆地系分布图
(三)板块内部稳定区的构造地貌
板块内部稳地区构造长期稳定,新生代 构造运动大多表现为大面积拱起或拗陷。
若拱起区缺少差异运动,形成的地貌类 型和形态单一。如高原、山地、或丘陵。
正在发展为新的板块边界构造活动带。 最典型的大陆裂谷是东非大裂谷。
(二)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带的构造地貌
1.褶皱-断块山 先经历了古生代板块碰撞,形成褶皱构造;
在中、新生代又发生了板内块断构造运动,从 而形成褶皱块断山。
它的山前断层的垂直断距很大,构成山体 的岩层保留着原先就有的褶皱构造。因此,在 褶皱-断块山的形成中,褶皱作用和断裂作用 同等重要。
常见的断块山有地垒式断块山和掀 斜式断块山。
(A)地垒式断块山
地垒式断块山的构造基础是地垒 构造。
地垒式断块山又称地垒山,指断块沿两条或多
条断裂隆升而形成的山地。
地垒山的两侧山坡的坡长和坡度基本相等,且 多呈断崖绝壁。
江西庐山是典型的地垒式断块山,其外形特点 是两侧山边线平直,并形成悬崖峭壁,而山顶部分 起伏较平缓。庐山的西北侧是莲花洞断层,东南侧 是五老峰断层,两者都是高角度正断层,而且是阶 梯状断层。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2第二章 构造地貌

中国
始新世 E2
北美
欧洲
非洲 南美
印度
澳洲 南极
科迪勒拉山系形成
中新世 N1
北美
南美
欧洲
中国
非洲
印度
澳洲
南极
喜马拉雅山系形成
晚更新世Q3
北美
南美
欧洲 非洲
中国 澳洲
南极
末期冰期最盛时
现代海陆格局
66
北美 南美
非洲
亚欧
南极
澳洲
67
北美
非洲
亚欧
南美
澳洲 南极
68
非洲 北美
南美
亚欧
澳洲 南极
2、大洋盆地
又称为洋盆、大洋床。洋盆位于 洋脊的外侧,与洋脊逐渐过渡,向外 与大陆边缘相接。
12
5、大陆漂移说的复活
岩浆在冷却成岩过程中,含铁矿物在 某个温度值开始获得磁性,该温度值称为 居里点;如磁铁矿的居里点为 600 ℃ ;
磁性矿物获得磁性时,会按当时的地 磁场定向,并在岩石中将其磁性方位保存 下来,称之为天然剩磁(NRM);
用精密仪器测定岩石中天然剩磁的方 向和强度,就可以知道岩石形成时的地磁 南极、北极的地理座标位置。这就是古地 磁学的研究内容。
2
全球构造地貌
海底构造地貌 洋底构造地貌
大陆边缘构造地貌
陆地构造地貌
大洋中脊
洋盆
深海平原 海岭
大陆架 岛弧、海沟
大陆坡 大陆隆
山地 高原 平原 盆地
洋底火山与火山链 平顶海山 珊瑚礁
火山海岭、断裂海岭
3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漂移
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洋底构造地貌
活动区:大洋中脊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第课时板块运动与地貌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阅读情境,探究下列问题。
情境一 2020年6月18日20时49分,在新西兰克马德克群岛以南海域发生7.3级地震。
情境二 下图为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
(1) 大西洋、地中海未来变化趋势是怎样的?为什么? [答案] 大西洋的面积会不断扩大,因为它处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地中海的面积 会不断缩小,因为它处于板块消亡边界。 (2) 阿尔卑斯山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隆起形成。 (3) 新西兰是世界上火山喷发、地震频繁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新西兰位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比较活跃。 (4) 与新西兰同属大洋洲的澳大利亚为什么很少发生地震、火山喷发现象? [答案] 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印度洋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
[解析] 山区地质构造复杂,施工难度大,交通运输建设成本高于平原。 2. 山区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是为了( B )?
A. 保护植被
B. 降低坡度
C. 防止坍塌
D. 缩短距离
[解析] 山区公路呈“之”字形延伸,主要目的是降低坡度,保证行车安全。
探究主题一 板块运动与地貌 探究活动 板块运动对地貌形态的影响
B项符合题意。 2. 下列宏观地形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无关的是( C )
A. 亚洲东部的岛弧
B. 美洲西岸的山脉
C. 东非大裂谷
D. 日本群岛东部的深海沟
[解析] 东非大裂谷属于非洲板块内部的张裂区域,与太平洋板块的运动无关,
C项符合题意。
[2020河南洛阳高二期末] 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海深在0 ∼ 3 km。读甲、乙两类大陆边缘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特别提醒 山地影响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
思考感悟 目前山区交通建设中,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桥隧相结合的方式,该方式有何 利弊? 试解:⑮_____利__:__缩__短__里__程__;__提__高__通__行__速__度__;_减__少__通__行__时__间__;__有__效__地__避__免___ 自__然__灾__害__的__威__胁__。__弊__:__增__加__建__设__费__用__。________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高中地理第2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节构造地貌的形成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二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重难归纳 1.板块的划分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即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 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太平洋板块绝大部分位于海洋,其余五 大板块都既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板块运动及地壳活动 板块上覆于熔融的软流层之上,一直处于缓慢的、不断的运动之中。一 般来说,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两个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方法归纳 公路选线的过关技巧
晴隆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堪称险峻公路建设史上的杰出典范,是理想的 山区公路汽车爬坡比赛赛场,被称为“历史的弯道”。其全长约4千米,从山 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倾角约60°,道路盘绕24道弯,对于赛车手 来说,是极具挑战性的天然赛道。
(1)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2)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1)山区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盘山公路与等高线平行,可降低工 程难度,减低道路的坡度。 (2)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1)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 A.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2)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关的是( ) A.东非大裂谷 B.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落基山脉 答案:(1)A (2)C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两板块海拔相近,中间为山地,故图示的板 块边界是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消亡)边界。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 图示为大陆板块和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是非洲板块和亚欧 板块相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因板块张裂形成的;日本列岛和落基山 脉是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4.特点:板块内部相对 稳定 ,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跃 的地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构造地貌
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
•地幔
•地核
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内动力地貌
一、全球构造地貌---全球或大陆与海洋
地球自转、公转以及星体引力、气候变化引起的轮廓分布,面积、
高差、形状的变迁
二、大地构造地貌---大陆或海洋地貌单元内部岩浆活动、褶皱、升降、平移构造运动
陆地:山地高原平原盆地
海洋:海盆洋中脊
三、地质构造地貌---褶皱形式、断裂形式、水平或垂直移动、岩浆活动局部
单体的山峰、谷地,山岭,洼地(湖泊)
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形面与构造面
•地形线与构造线的一致性
•地壳运动后,主要受各种外力作用发展地貌,未受内力作用破坏与干扰
地质构造以及其地貌表现
地质作用概述:
•地球自形成以来,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引起这种变化的动因就是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形成和改变地球的物质组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各种自然作用
根据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可分为:
•内力(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作用、变质作用、地震
•外力(地质)作用: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寂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及其表现形式
•1、内力作用的能
量来源
旋转能
重力能
热能: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蜕变产生的热量是地热的主要来源,目前认为:地球内部的岩浆活动、火山、地震、板块运动的动力,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

内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1)构造运动(又称地壳运动)
•定义:由地球内力作用引起的促使岩石圈发生变位和变形以及大洋底增生和消亡的地质作用。

•构造地貌:
•第一级:星体地貌,如大陆和海洋;
•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如山地、平原、盆地、高原等;•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由不同地质构造和不同岩层的差别抗蚀能力而表现出来的地貌。

根据运动方向可分为:
•水平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表面切线方向运动。

•作用形式:水平挤压或引张力
•作用结果:使地表产生巨大的起伏,并形成大型的褶皱和断裂,又叫造山运动
褶皱和断层
垂直运动:岩石圈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运动
作用结果:地壳大面积的上升和下降,形成大型的隆起和凹陷产生海侵和海退现象,又称为造陆运动
•(2)岩浆活动:是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

岩浆沿地表软弱带上升,喷出地表者叫火山作用;岩浆侵入到上覆岩层中的叫侵入作用。

(3)地震:是地壳任一部分的快速颤动。

地震往往是和断裂、火山联系,所以全球主要火山带、地震带和断裂带在
分布上常表现出一致性,而构造运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按成因地震分三类:
构造地震
又称断裂地震,是地下岩层突然发生错断引起的地震。

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锝90%
火山地震
火山喷发时由于气体的冲击力所引起的地震。

这种地震的强度较小,发生次数占地震总数的7%
陷落地震
在石灰岩地区,岩石被地下水长期溶蚀,形成巨大的地下空洞,一旦上覆岩石的重量超过岩石的支撑能力,地表塌陷,引起地震。

占地震总数的3%
地质构造及其地貌特征
(一)水平构造与方山地貌
•1、水平构造
定义: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岩层未发生明显的变形。

原因:受内力地质作用扰动较小,或岩层呈整体上升或下降运动
•2、方山地貌
在水平岩层地区,如果地壳大面积上升,可以形成构造高原和构造台地,经流水长期侵蚀切割后,可形成面积大小不一彼此孤立的高地,称为方山。

规模较小的叫桌状山。

方山地貌特征:
•顶部常由坚硬岩层组成,地形面与岩层面一致•坡折线明显
•典型方山地貌-------丹霞地貌:
在红色石英砂岩组成的水平岩层或单斜构造地区,经过流水沿垂直节理强烈侵蚀后,造成陡崖和峡谷,峡谷与峡谷之间常形成孤立的石峰、石柱或城堡状的地貌形态。

这种地貌以广东仁化的丹霞山最为典型,故名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
张家界的丹霞地貌
(二)单斜构造与单斜构造地貌
•定义:一个地区的一系列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而岩层的倾角较小(小于25度)。

•成因:1、位于褶曲的一翼或是断层的一盘;
2、地层不等量抬升;
3、沉积基面倾斜,如大陆架沉积
岩层产状三要素•一、走向:岩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它标志着
岩层的延伸方向。

•二、倾角:岩层的倾斜方向。

与走向垂直。

•三、倾角:岩层面与水平面的夹角。

2、单斜构造地貌
•单斜岩层形成的山地,在地貌形态上常表现为两坡不对称的单面山。

•顺岩层倾向的一坡缓而长,其坡度受岩层倾角控制,称为顺向坡(或后坡);与岩层倾向相反的一坡陡而短,称为逆向坡(或前坡)。

因此,单面山两侧的等高线疏密变化呈明显的不对称。

单斜构造地貌上的河流
庐山五老峰
(三)褶皱构造与褶皱山地地貌
•1、褶皱构造:
水平方向的挤压力、波状弯曲。

褶皱是岩层的弯曲,岩层的单
个弯曲称为褶曲。

•褶曲的几何要素
翼:褶曲岩层的两坡
核:褶曲岩层的中心
轴面:褶曲两翼的对称面
枢纽:轴面与层面的交线
按褶曲的外型可分为背斜和向斜
•背斜中部岩层向上弯曲;向斜中部岩层向下弯曲。

当外力风化剥蚀后,判断背斜、向斜主要根据地层的新老顺序来确定,若核部为相对较老的地层,两翼对称出现相对较新的地层,则为背斜构造,反之,为向斜构造。

根据轴面的产状分
•直立褶曲:轴面近于直立,两翼倾向相反。

•倾斜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倾斜方向相反,倾角大小不等。

•倒转褶曲:轴面倾斜,两翼岩层向同一方向倾斜;
•平卧褶曲:轴面近于水平。

根据枢纽的产状分
•长轴褶曲:枢纽近于水平延伸,两翼岩层走向平行
•短轴褶曲:褶曲枢纽向一端倾伏,两翼岩层走向发生弧形合围。

等轴褶曲:又称为穹隆构造,由于岩浆倾入地壳使上部岩层拱起而形成。

2、褶皱山地地貌
•(1)背斜山和向斜谷
在年轻的褶皱构造上,由于侵蚀时间短,原始的褶皱构造未遭到侵蚀破坏,地表起伏与褶皱构造一致,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地形倒置
•在岩层的褶皱过程中,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节理,因而侵蚀破坏较快,从而形成谷地,称为背斜谷。

相反,向斜核部因为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致密,故侵蚀较慢,形成向斜山。

这种内部构造与外部起伏完全相反的现象称为地形倒置。

(3)长轴褶曲与平行岭谷
•长轴褶曲由多个褶曲相互平行排列组合而成,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平行相间排列。

四川东部平行岭谷最为典型。

(四)断裂构造
•岩层受内力作用后,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强度极限时,引起岩石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发生破坏。

•岩层破裂后,两侧岩块发生显著位移的,称为断层,无位移或位移不显著的称为节理。

1、断层要素
断层各组成部分叫断层要素,包括断层面、断层线和断层盘。

断层面:岩层发生断裂时的破裂面断层线: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断盘;断层面两侧的岩块
上盘:位于断层面之上的一盘
下盘:位于断层面之下的一盘
断层类型
•按照两盘相对位移的关系可分为:正断层;逆断层;平推断层
断层地貌
断层崖
地垒与地堑
地垒:由断层抬升所形成的山地,地堑:由断层下降所形成的谷地
(五)火山地貌
•火山活动造成的各种地貌。

通常由火山喉管、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主要有锥形火山和盾形火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