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讲课稿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1

高中地理第二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教案1

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教学目标1、掌握地质构造的主要类型及其形成地貌。

2、学会根据地质构造和地质剖面示意图,判断背斜、向斜和断层发生的部位。

3、理解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

(2)明确板块运动与地貌的关系。

2。

难点:(1)读图判断背斜、向斜及其形成的地形。

(2)判断断层中岩层的断裂移动方向。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读图分析法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20世纪60年代,我国科学家在青藏高原海拔5900米处发现一块阔叶树的树叶化石。

经鉴定,这是高山栎树叶化石,年龄为200多万年。

然而这类阔叶树现在在同纬度生长的海拔上限是3 000米。

这一重要发现表明,青藏高原在近200多万年中发生了大幅度抬升。

是什么力量驱使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的?[新课教学]:(板书)一、地质构造与地貌在山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裸露地表的岩层,它们有的倾斜弯曲,有的断裂错开。

这些岩层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教师提问):请问地质构造有哪两种类型?(多媒体演示):褶皱和断层图片。

(学生回答):褶皱和断层是常见的地质构造。

(板书)1、褶皱(教师讲解):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波状弯曲,叫作褶皱。

褶皱是由背斜和向斜组成的。

背斜岩层一般向上拱起,形成山岭;向斜岩层一般向下弯曲,形成谷地。

在外力长期作用下,背斜、向斜的地貌形态也会出现倒置现象。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产生裂隙,容易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到挤压,岩石致密,不易被侵蚀,相对高耸形成山岭.(师生共同分析):要真正区别向斜和背斜,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从岩层的弯曲形态上来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第二,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来看(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第三,在地貌上,背斜常成为山岭,向斜常成为谷地或盆地。

但是,不少褶皱构造的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大地构造PPT教案

大地构造PPT教案
第21页/共36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海底扩张
大西洋的海底地形
第22页/共36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板块构造学说是60年代兴起的一种构造运动理论。它是在大
陆漂移学说、海底扩说
第23页/共36页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学说的创立过程
大地构造
会计学
第1页/共36页
1
2.1槽台学说
槽台学说的提出
关于地壳(基本)构造单元及演化规律的理论,自19世纪中期以来,一
直流行的为地槽——地台学说。该说是由美国J.Hall(1859)和J.D.Dana
(1983)以及奥国E.Suess(1875)等提出并发展而成的。
槽台学说的观点
槽台学说有二个主要论点:(1)地壳构造单元有二,即地槽区和地台区,
第7页/共36页
2.4波浪状镶嵌构造说
一种阐明地壳的统一构造格局及地壳运动规律的 假说。由张伯声于1962年提出。它认为,整个地 壳的构造是由大小不同的地壳块体和大小不同的 活动带镶嵌而成的复杂构造图案,称为地壳的镶 嵌构造。同一级别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相间分布,在 构造地貌上显示峰-谷起伏及疏-密相间,并具有近 等间距性,称为波浪状构造。全球地壳表现为几个 系统的一级套一级的活动带与地块带的定蓑排列, 因而在几个方向上表现出一级套一级的波浪状构 造。地壳几个系统的、从宏观到微观级级相套的 地壳波浪状构造的交织与叠加,形成了十分复杂、 但有一定规律的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
断块构造说是张文佑于1974年提出的。它是以地质力
学为基础,吸取了地槽地台学说和板块构造学等的有关内
容,在研究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特征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2、全球大地构造地貌11

(一)平原与高原
是大陆上构造最稳定的地区,形成年代十分古老,一般为古
地台或地盾。
构造运动以垂直升降为主,幅度小,一般在0~0.1m/ka; 断层活动以正断层为主,断距不大。 平面上一般表现为多边形。 下沉表现为平原,上升表现为高原。
美国中部大平原
南非高原
(二)构造山系
在平面上多呈长条形,地形上表现为巨大的山系。
(3)整个平移断层线上都有地震的发生,而转换断层线上 地震一般只局限于洋中脊之间。
(二)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海山与海岭
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的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大洋盆地是洋壳从洋脊向外迁移过程中形成的,构造比较宁
静。大洋盆地内部由海山、海岭和深海平原组成。
1、深海平原——通常被认为是很少受到干扰的大洋区域。其 原始状态呈现约有300m起伏的丘陵地带(特别是太平洋),
但大部分是平坦的,其水下平均深度为5000-6000m。
大洋盆地分布
大洋盆地年龄
2、海山、海岭
海山——把洋底的山峰叫海山。 • 大多为死火山。形状各异。
• 如果它们达到海面,就上升发展为珊瑚环礁。
• 有些海山顶部平秃,称为平顶海山。(海蚀作用)
海岭——洋底的山脉叫海岭。
• 不包括大洋中脊。 • 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圈层名称
地壳
深度(km)
0~70 0~65 5~70 35(70)~120 120~250 250~670 670~2900 2900
性质
固态(2.7~2.8g/cm3) 固态(3.0g/cm3)
岩 石 圈
固态-刚性 流体-塑性(3.3g/cm3) 固态~刚性 固态-弹性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02第二章 地貌学的基本知识

第三节、地貌的地带性
在一个地带内,地形的发展表现出一 种与其他地带不同的特点,叫做地形发展 的地带性。主要有大地构造地带性和气候 地带性
一、气候与地貌
气候是地貌形成的 重要因素之一。
气候(主要为温度 和降水量)决定着外力 的性质和强度,从而影 响到其塑造的地貌。
二、气候地貌分带
形成地貌的外力受气候控制,地球上气候呈 现分带性,故地貌的空间分布亦具分带性。
岩石的类型
2.沉积岩:在地表条件下,由母岩(岩浆岩、变质岩 和早已形成的沉积岩)风化剥蚀的产物经搬运、沉积 和硬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沉积岩有明显的成层 构造,一般都含有化石。
岩石的类型
3.变质岩:变质岩是岩浆岩、沉积岩甚至变质岩在地壳 中受到高温、高压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影响下发生变质 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的物质成分既有原岩成分,也有变 质过程中新生成的成分。
(楊達源,自然地理學,2001,P.321)
一、戴维斯三要素说
岩性不同、地质构造不同、作用营力不同、经受 作用的时间长度或发育所处的阶段不同,都会导致地 貌形态不同。
反过来说,地貌形态的差别,可从岩性、构造、 营力、历史或阶段等方面得到解释,或找出原因。
三要素说的提出,明确了地貌形成的内因是岩石 与构造,外因是营力,以及其形成过程需要一定的时 间和必然经过不同的阶段。
大陆架:与陆地连接的浅海平台。 大陆坡:大陆架外缘的斜坡。 海山:大洋底孤立的隆起高地。 洋脊:贯穿大洋中部的巨大海底山脉。
第一节、地貌形态
3、地貌基本形态 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形
式存在。把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形态,例如冲沟、 沙丘、冲出锥等称为地貌基本形态。 4、地貌形态组合
有的地质作用进行得很快,易于被人察觉,如 火山喷发、地震、山崩、泥石流等。但更多的地质 作用进行得非常缓慢,例如地壳的升降运动,即使 在相当剧烈的地区,每年升高只不过几毫米,但经 过长期发展变化,常常使地壳发生巨大的变化。

构造地貌

构造地貌
内容:联合古陆 ,七大洲、 四大洋 驱动力:地球自转离心力、天体引潮力
2)海底扩张学说 基本观点:高热流的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的裂谷上升,不断形成新洋壳;同时,以大洋脊为界,背道而驰的地幔流带动洋壳逐渐向两侧扩张;地幔流在大洋边缘海沟下沉,带动洋壳潜入地幔,被消化吸收.( H.H.赫斯于1960年首先提出海底扩张说)
(1)普拉特(2)艾里
三 全球构造地貌的形成
特征:呈带状分布构造活动带和位于活动带的之间稳定区
构造活动带:1、环太平洋大陆边缘构造带2、地中海-喜马拉雅构造带3、洋脊裂谷带
相对稳定区
稳定区内最稳定的是洋底深海平原区和大陆上由古老地盾构成的高原和平原区。
成因:板块构造
1)大 陆漂移学说 提出人:魏格纳(德国)。
2、大洋盆地:位于大洋中脊两侧,向外与大陆边缘相接。
(1)深海平原:大洋盆地中被海岭分隔的低地。沉积厚度数百米至一公里。靠近大陆边缘有较后的陆源碎屑沉积。
(2)海岭:大洋盆地内大型正地形的总称。类型:火山海岭、断裂海岭、陆壳海岭
(3)海沟-岛弧-边缘海: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的海底沟槽。海沟主要分布在活动的大陆边缘。世界上最重要的海沟,几乎都聚集在太平洋。主海沟底部有较小陡壁谷地。一般认为海洋板块与大陆板板块相互碰撞,因海洋板块岩石密度大,位置低,便俯冲插入大陆板块之下,进入地幔后逐渐溶化而消亡。在发生碰撞的地方会形成海沟,在靠近大陆一侧常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
两半球海陆面积比较:
地球表面包括陆地和海洋,由于海洋和陆地面积相差悬殊,因此不论在哪个半球,海洋面积都比陆地面积大,海洋分布是不均匀。
洋底——水深一般超过3000m的大洋底部。占地球总面积的55%。洋底地壳厚度薄,是玄武岩质,上覆薄层深海沉积物或缺乏。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研究大地构造需要综合考虑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等领域的 知识,通过实地考察、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构造特征 和演变规律。
大地构造学说的历史发展
总结词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包括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和现代的大地构造理论两个阶段 。
详细描述
早期的地质学理论包括地壳均衡说、大陆漂移说等,这些理论为现代大地构造理 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大地构造理论包括板块构造学说、地幔柱构造学说等 ,这些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对地球表面构造的认识。
塔里木地台
以石油、天然气、钾盐等资源 为主,散布于塔里木盆地周边
地区。
大地构造演变与成矿作用
大地构造演变的不同阶段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例如,板块汇聚带在汇聚初期,岩浆活动频繁,有利于形成铁矿和铜矿;而在汇聚晚期,变质作用加强,有利于 形成金矿和石墨等矿产。
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变
成矿系统是在长期的地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其形成和演变受到大地构造演变的影响。了解成矿系统的形成与演 变有助于预测矿产资源的散布和富集规律。
02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板块构造理论
1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的外壳由若干个板块组成 ,这些板块在地质应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相互碰 撞。
2
板块边界是地壳活动的主要地带,板块的运动和 相互作用导致了地震、火山活动和地形变化等现 象的产生。
3
板块构造理论是目前对地球构造最广泛和最科学 的模型之一,尽管仍有一些未解之谜和需要进一 步研究的问题。
THANKS
感谢观看
大地构造学说课件
• 大地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 • 大地构造学说的主要理论 • 大地构造学说的研究方法 • 大地构造与矿产资源 • 大地构造与地质灾害 • 大地构造学说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大地构造学说教程课件
大地构造学有助于评估地下水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为公道开发和利用提供根据 。
保护与利用
通过大地构造学的知识,可以制定科学的地下水资源保护方案,同时公道利用 地下水资源,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求。
05
大地构造学的前沿问题与 展望
地球深部结构与地球动力学
地球深部结构研究
随着地球物理学和深钻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地球深部结构 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涉及到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 组成和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地质力学的意义
地质力学的发展对于人类认识地球 、保护环境和利用资源具有重要意 义。
地球动力系统
01
地球动力系统的概念
地球动力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地球内部的热能、化学能、重力
能以及地球表面的气候、水文、地貌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02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方法
地球动力系统的研究需要综合运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多种
气候变化与大地构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机制,包括碳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 学循环等过程。这些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地球系统的整体行为和变化规律。
月球与火星的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大地构造研究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对其大地构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自身的构造 和演变历史。月球表面和内部的结构、组成和性质都是重要的研究内容。
与其他学科领域相结合,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格局。
02
大地构造学的基本理论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
大陆漂移学说的意义
魏格纳提出,地球上原始的大陆是单 一的超大陆,后来由于地球自转产生 的离心力导致大陆块从原始大陆分离 ,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大陆漂移学说解释了地壳的运动和演 变,为地质的板块运动、地震活动和火山喷发等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又会 对气候变化产生反馈作用,从而影响全球气候的演变。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

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地质布局与地表形态》,下面我将从课本、学情、教法、学法、传授历程、板书设计六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传授设计及理论依据。

一、说课本(一)身分和作用本节位于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是继第1课时之后进一步讲解地球表面形态。

对明白地貌的形成和变化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地质布局和地表形态”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与后面讲解“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有着普遍的关联,对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传授目标:知识与技术1、明白地质布局的类型及其与地表形态的干系。

2、理解地质布局的实践应用。

历程与要领1、议决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剖析地质布局的基本类型,培育学生读图能力;2、议决查看、剖析、比拟等活动,掌握褶皱与断层、背斜与向斜、地垒与地堑的布局特性及其对地表形态产生的影响。

情绪态度与代价观明白地质布局特性以及对资源勘探、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从而培育学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纪律和经济纪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三)传授重点和难点1、重点:地质布局及其形成的地表形态2、难点:背斜和向斜的判读;从内、外力综合作用的角度剖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二、说学情1、心理特点高一的学生,大部分的学习行为仍然以兴趣为引导,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故传授中运用图片、实验、多媒体动画演示等现代传授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2、知识基础初中地理已经学习了海陆变迁和板块布局学说,所以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而且也很感兴趣,但学生仅从感性上明白到地形在变化,至于地壳变化原因、地质布局等抽象的理论知识一无所知,给传授带来一定难度。

三、说教法传授要领:启发法、探究法、表格概括法、读图剖析法、实物及多媒体动画演示法。

四、说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变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是传授宗旨。

正是本着这个主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将指导学生采取读图剖析法、讨论剖析法、概括总结法,目的是培育学生独立和合作剖析标题和办理标题的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身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分布的另一特点是其分布的不均匀性。大部 分陆地分布在北半球,占此半球总面积的39%。 而南半球陆地仅占南半球总面积的17%左右。
地表最大的起伏为20km,最高的山峰为珠穆朗玛 海拔8844.43m,最深的海洋为马里亚纳海沟说 -11022m,地表平均高度为-2450m。
2、大陆和海洋分异
而实际情况是,地壳下面的均衡面即是起伏的,同时物质又是不均一的。 根据W.A.Heiskanen的意见,实际地壳均衡63%是艾里模式来成,而37% 由普拉特模式进行。这就解释了大洋与大陆显体地貌的成因。
(3)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地学界对陆地与海洋的成因一直有两种观点:固定论和活动论
活动论学派由来已久,在20世纪初德国学者魏格纳首次提出大陆漂移 学说,解释海陆分布。但由于种种缺陷一直没有被接受,到20世纪中 叶,由于深海钻探的发展,大洋研究的深入,发现海底扩张。在海底 扩张和大陆漂移的基础上,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用其解释大陆海 洋的成因的问题。
板块的概念 岩石圈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性,在固体地球外层基本上是连 续分布的,但它不是一个整体,他被大洋中脊的许多断裂分割,这些被分 割的呈块状的岩石圈称为板块。板块内部是一个相对整体,它可以在软流 圈上滑动,板块运动就造就了地球上的海陆分布和许多地貌形态。
板块的运动 板块有三种不同的运动方式 ① 相被运动 例如,洋脊。形成于张应力。 ② 相向运动 例如,碰撞,俯冲带。形成于压应力。 ③ 相切运动 例如,圣•安德列斯断层。形成于扭应力。
为在小型地貌中更低一级的地形起伏。 大陆→山地→河谷→阶地→前缘 Ⅰ--Ⅱ--Ⅲ--Ⅳ--Ⅴ
(二)大陆和海洋
1、形态特征和分布 整个地壳表面面积为5.1亿km2,据统计,陆地面积约占
29.2%,而海洋面积约占70.8%。两者构成地球上的两大 基本地貌单元。
根据不同高度的地貌所占面积的比例,可以画出地表起伏 的曲线,由曲线可以看出,大陆和海洋在地表呈两个明显 的台阶。第一级台阶分布在-3000~-6000m,平均深 度为-3729m大部分为洋低。第二级台阶分布在1000~ -200m,平均高度为875m,大部分为陆地,一部分为 陆架。
二 、大陆区的形态
大陆区地貌表现为显著的山地和平原大型地貌。
平 原
高原
高山
山地
盆 地
丘陵
(一) 山地
1、山地的高度分类
一般特征:山脉在地表呈线状延伸,以山岭的形式出现,而且山系连 结成链状,进而形成全球性造山系。 山或山岳所具有明显的形态要素:山顶、山坡和山脚。
2、山地的成因分类
① 构造山地 在研究这类山地时,主要考虑山地的大地构造 基础、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而剥蚀作用的影响处于从 属地位。
19.0 % 2.4 % 7.2 %
55.7 % 2.2 %
地貌的相对等级:
相对等级:可分为5级 Ⅰ.巨型地貌:地球表面可以分为两大地貌单元:大陆、洋盆 Ⅱ.大型地貌:在巨型地貌基础上进行划分。
大陆又可分为山地、平原、盆地。是地貌学的主要研究对 象。 Ⅲ.中型地貌:山地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河谷、分水岭 Ⅳ.小型地貌:河谷分为谷坡(包括阶地)、谷底。 Ⅴ.微型地貌:在小型地貌基础上进一步划分。
第二章-大地构造地貌.
地面高度分布
地形的阶梯
面积百分 比
一、山(+1000米以上,其中高的均夷面占6%) 8.05%
二、大陆平台(+1000米 — -200米)
26.8 %
1.海岸浅滩,浅海(大陆架)
5.4 %
2.不具山形的大陆(不高的陆地平原和 陆 缘平原)
3.具有山形的大陆 三、大陆坡(-200米 — -2430米) 四、深海平原(-2430米 — 5750米) 五、深洋凹地(包括海渊)(-5750米以下)
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人们就认识到了这种地壳均衡,设计了不同模式来解 释。总起来有两种观点:
英国学者普拉特(1854)认为,地壳的密度是不均一的,但地壳 下有一均衡面,且这个面是一个平面。为了保持均衡,均衡面以上, 密度较小的地段,地势就高;而密度较大的地段地势较低。
艾里(1855)则认为:地壳下的均衡面不是一个平面,而是有起伏的。 但均衡面上的物质相同,只是均衡面的深度不同。为了平衡,地势 高的地段,插入地幔的部分越深,而地势低的地方,插入地幔部分 则较浅。
a.褶皱山地 b.断块山地 c.火山
喜 马 拉 雅 山 褶 皱
庐山-地垒式断块山
印度尼西亚东爪哇省庞越地区的布罗莫火山(左)和塞梅鲁火山冒出浓烟
② 剥蚀山地 剥蚀山地的形成与发展受到的外力作 用超过古构造运动(或岩性构造 )和新构造运动 对山地形态塑造的影响。如冰蚀山地、侵蚀山地 和岩溶山地等类型。
(1) 陆壳和洋壳
① 组成物质差异 莫霍面以上的地球外层坚硬的部分称为地壳。据 研究地壳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称硅铝层(Si占73%,Al占 16%),密度为2.7g/cm3在地壳圈层中不连续,主要由花岗岩组 成,又称花岗岩层。另一部分为硅镁层(Si占49%,Mg和Fe占18 %,Al占16%),密度为2.9g/cm3,主要由玄武岩构成,又称玄 武岩层。其在地壳圈层中是连续的,分布在地壳的下部。 ② 厚度差异 陆壳厚度大,一般为30-50km。最厚可达70km左 右,在青藏高原和天山地区。组成物质以硅铝层为主,厚度可达 15-40km,其下为硅镁层。洋壳厚度小,一般为5-15km,组 成物质主要为硅镁层,表层有极薄的沉积物,缺少硅铝层。 ③ 地球物理差异 在重力方面,大洋和陆地也存在不同。一般来说, 大洋深处存在着+200~+450豪伽的重力正异常。而在大陆高山 地区则存在着-1500~-500豪伽的重力负异常。
另外洋壳与陆壳的差别是:陆壳下的上地幔物质为榴辉岩,莫霍面是包含同 一化学组成,不同物理岩,莫霍面是区分基性岩(玄武岩)与超基性岩(橄榄岩)的 化学界面。
(2)地壳均衡
由于固体地壳在熔融状态的地幔之上,好似水面上的冰块一样。地壳厚的 地方突出地表的越高,插入地幔的越深;反之,地壳薄的地方下部越浅。 这就是地壳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