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诗意

合集下载

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理解诗句的好方法
1、初读古诗,知其概貌。

它要求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

2、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

3、诵读古诗,品味诗境。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甲嚼诗味,想像诗的意境。

4、体味情感,勾画诗境。

俗话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当你与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鸣时,可通过自身的丰富想像,用笔简要地勾画出诗的意境。

这样,由诗到画,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就会逐步取得学习古诗的最佳效果。

第 1 页共1 页。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诗意,是指诗歌所表现的含蓄、深沉、抽象、意境化的意义和情感。

要理解诗意,首先需要对诗歌有一定的了解,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去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下面就来探讨一下理解诗意的方法有哪些。

首先,要理解诗意,就需要深入阅读诗歌。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在阅读诗歌的过程中,可以多次品味,体会其中的韵味和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意。

其次,要理解诗意,可以通过注释和解读来帮助理解。

有些诗歌可能涉及到一些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注释和解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来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再次,要理解诗意,可以通过感悟和联想来帮助理解。

有些诗歌可能表达的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和意义,这时可以通过自己的感悟和联想来理解诗意。

可以将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此外,要理解诗意,还可以通过欣赏和赏析来帮助理解。

可以通过欣赏诗歌的语言艺术和意境表现来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同时,也可以通过赏析诗歌的结构和形式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最后,要理解诗意,还可以通过创作和表达来帮助理解。

可以通过自己的创作和表达来感受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自己的诗歌创作和表达,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总之,要理解诗意,需要通过深入阅读、注释解读、感悟联想、欣赏赏析、创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帮助理解。

只有通过多种途径的努力,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从而领略诗歌的魅力和韵味。

希望以上方法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美好和深刻。

《蜀相》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蜀相》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

《蜀相》诗意理解与知识归纳一、课文再现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对照翻译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碧草照映台阶自当显露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衣襟!三、课文简析此诗大约作于公元811年(唐宪宗元和六年)至公元813年(元和八年),当时李贺任职于长安,官奉礼郎(执掌祭祀的九品小官)。

这首诗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

全诗蕴藉深厚,寄托遥深,造成深沉悲凉的意境。

概言之,这首七律话语奇简,但容量颇大,具有高度的概括力,短短五十六字,诉尽诸葛亮生平,将名垂千古的诸葛亮展现在读者面前。

后代的爱国志士及普通读者一吟诵这首诗时,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黯然泪下。

在艺术表现上,设问自答,以实写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结构起承转合、层次波澜,又有炼字琢句、音调和谐的语言魅力,使人一唱三叹,余味不绝。

人称杜诗“沉郁顿挫”,《蜀相》就是典型代表。

本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报国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先死的惋惜三、字词解释蜀相:三国蜀汉丞相,指诸葛亮(孔明)。

诗题下有注:诸葛亮祠在昭烈庙西。

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现在成都,晋李雄初建。

锦官城:成都的别名。

柏(bǎi)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hǎo)音:这两句写祠内景物。

杜甫极推重诸葛亮,他此来并非为了赏玩美景,“自”“空”二字含情。

是说碧草映阶,不过自为春色;黄鹂隔叶,亦不过空作好音,他并无心赏玩、倾听。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2020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知识点+图文解读知识点1、注意斜(xié)的读音,斜的意思是弯弯曲曲。

2、《山行》前两句诗写了哪些景物?写了秋天的深山、石铺的小路和白云缭绕处隐约可见的人家。

3、停车后,诗人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诗人看到经秋霜打过的枫叶简直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艳。

表达了诗人喜爱枫叶、赞美秋天的感情。

4、诗人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观察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诗人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观察的,如“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远”字点明诗人是从远处观察;“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停车”一词足以说明诗人描写的景象就在眼前,是近处。

5、《赠刘景文》前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人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已无”与“犹有”形成对比,歌颂了菊花傲视风霜的气节,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赠刘景文》这首诗写的是哪个节的景色?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这首诗写的是秋末的景色,是从“荷尽”----荷花凋谢、“菊残”菊花开败看出来的。

7、《夜书所见》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8、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对作者情感抒发有什么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山行》知识点1.作者介绍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

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

有《樊川文集》。

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诗文释义⑴、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⑵、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⑶、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⑷、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

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

理解诗意的三大步骤作者:余红波来源:《作文周刊(高中版)》2006年第20期下面以李白的《峨眉山月歌》为例,谈谈理解诗意、准确解读诗歌的三大步骤:一、欣赏诗歌时,首先要做到“三注意”在阅读诗歌时,要想准确理解诗意,首先要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

一要注意题目。

有些题目本身就具有提示性。

在《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是一个地名,“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

可见,题目中最重要的就是“月”了。

从以前所学习的李白诗中,我们可以知道,“月”在李白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

因此,我们说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

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诗歌题目中的“月”给了我们一种提示。

二要注意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如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的现实主义,辛弃疾和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王维诗中所体现的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等。

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是很有好处的。

《峨眉山月歌》的作者是李白,在读诗时,我们就要在大脑中对李白做一个梳理:李白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飘逸豪放,语言极其流转自然等。

这样,我们可以将其作为解读这首诗的必要铺垫。

三要注意注释。

注释,虽然有时只有几个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

有些是介绍写作背景,那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些是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二、欣赏诗歌,最重要的一步是要解读诗本身的内容诗歌篇幅的有限和语言精练的特点使得诗句成分的省略在古代诗词中普遍存在。

这样,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就会感到,诗的语言是不连贯的、断断续续的。

同时,为了使诗歌对仗更加工整,语言更加精练,诗人在写诗时往往会使用倒装和词类活用等手法。

这就造成了诗在语言上跳跃性很大,诗意更加难懂。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

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诗意是诗歌中蕴含的深意和情感,能够给读者带来思考和感悟。

然而,理解诗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去探索和领悟。

本文将介绍三种有效的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意。

第一种方法是逐字逐句解读。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耐心地、仔细地阅读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通过理解并分析每个字词的意义,并寻找它们之间的逻辑和联系,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的整体语境。

同时,还应该注意把握句子的结构特点,例如押韵、排比、对仗等修辞手法,以及诗歌中的比喻、隐喻等修辞手法。

逐字逐句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细微之处,深入理解诗意。

第二种方法是借助背景和文化知识。

诗歌往往是作者对社会和时代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如果读者对于相关背景知识了解得越多,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和作品所处的文化环境,以及作者使用的典故、象征和暗示,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中隐藏的诗意。

第三种方法是情感共鸣和想象。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读者可以通过自己的情感和想象与诗歌进行共鸣。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尝试理解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与诗歌产生共鸣。

利用想象力,我们可以跳出现实的限制,进入诗歌创作的世界,思考其中的意义和诗意。

情感共鸣和想象是一种超越直觉和思维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

综上所述,理解诗意的三种方法是逐字逐句解读、借助背景和文化知识、情感共鸣和想象。

通过这些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义,体味诗歌所传递的思想和情感。

在阅读诗歌时,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灵活的心态,用心去感受和理解诗意,享受这种美妙的文学体验。

高考语文复习79:理解诗意3

高考语文复习79:理解诗意3

审题点拨 答题要求 题干关 键词语 答题范围 描述活动 描述 村民
答题点拨 答案 村民们举杯畅 怀,喜庆丰收;弹琴 赛歌,欢声笑语。 词表明答题语言带有 人的动作词语。 ②不要简单翻译,要 写全村民进行的种种 活动。
限于村民活 点拨 ① “活动”一 动的词句
答题限制
简要描述
教你审题 抓住题干关键词语 理解诗意的角度与能力要求分别是:提取、转述、概 括、描述。审题时要抓住这些题干用语,明确答题指 向和语言组织要求。“提取”是指从作品中选择相关 要求的词语或句子(有的要改变结构); “转述”可以借 助翻译,然后整合语句;“概括”要求高,要将诗句 “实”的内容按一定的角度抽象出一定的“虚”的属 性。“描述”是借用自己的语言(或翻译)把内容描写、 叙述出来,有“扩展”性质。
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
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
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阮郎归 曾 觌 柳阴庭院占风光,呢喃清昼长。碧波新涨小池塘, 双双蹴水忙。 萍散漫,絮飘飏,轻盈体态狂。为 怜流去落红香,衔将归画梁。 这首咏物词咏的是什么事物?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赏析角度:一 是理解诗意, 点拨 (1)答案分点叙述,条 品味“白 、 理清晰。作答时先结合对诗 红蓼、新绿” 句的体验理解进行描述,然 隐性要 求 的意象;二是 后评说其达到的效果,逻辑 唤起自己对 的形象体验, 会用字的传神 生动。 严密。(2)不少同学在分析 诗的联系,只局限在本句 不全。 “蓑”“映” “映”字时,忽略了和上句 二者结合,体 中,限制了思维,致使答案
2.(2010· 辽宁)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 陈与义① 潇潇十日雨,穗送祝融②归。 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 一凉恩到骨,四壁③事多违。 衮衮繁华地④,西风吹客衣。 注 ①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 作于政和八年 (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②祝融: 火神,这里指夏季。③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④衮衮:众多, 这里指众多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吏。繁华地:指京城。 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多种方法理解诗意

多种方法理解诗意1. 什么是诗意诗意是指诗歌的特有美感,是通过文字所传递出的一种情感和意境。

诗歌可以触动人的内心,唤起深藏的情感和思考。

诗意可以体现在词句的美丽、意境的深远、情感的真挚等方面。

2. 诗意的多种表现形式诗意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得以理解和体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2.1 音韵美音韵美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使诗歌与其他文体区分开来。

通过韵律、节奏、音调的运用,诗歌可以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声韵之美。

通过阅读和欣赏,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声音和节奏所传达的情感。

2.2 意象美意象是诗歌中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基本手段之一。

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事件等的描绘,诗人可以创造出丰富的意象。

这些意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从而加深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3 比喻美比喻是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在诗中常以直接的或隐喻的方式进行表达。

通过对事物之间的类比和相似进行描绘,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效果。

比喻美是诗歌中的一种高级艺术形式,它可以带给读者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受。

3. 理解诗意的方法理解诗意是一种主观的体验过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3.1 深入阅读深入阅读是理解诗意的基础。

通过仔细阅读诗歌,理解其中的词句、意象、情感等元素,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诗意的内涵。

深入阅读的步骤:1.阅读整首诗歌,了解整体结构和主题。

2.理解诗歌中的词句、意象,思考作者的用词和句式。

3.分析诗歌中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4.联想诗歌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共鸣和感悟。

3.2 与作者对话诗歌是诗人的内心世界的表达,与诗人建立对话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

通过学习诗人的生平、思想和创作背景,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诗歌的来源和意义。

与作者对话的方法:1.阅读诗人的传记或相关的研究资料,了解其生平和思想。

2.分析诗人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思考这些因素对诗歌的影响。

3.尝试思考作者创作诗歌的动机和目的,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诵读解意
2、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3、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4、手法:托物言志
送别诗(词)
古代出行原因
大体可分为赴考、出使、 迁谪、宦游 、征戎、乡旅、 归隐等。
古人送别的习俗 1、折柳送别 2、饮酒饯别 3、唱歌(诗词)送别
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 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 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 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比兴手法的运用。
总结送别诗词表达的主要情感:
1、表达对友人的依恋和离别的愁苦。
2、表达别后的怅惘、孤寂与落寞。 3、表达对友人的劝勉、鼓励、安慰之情。
4、表达对友人的关心和对友人前途的担忧。
5、表现出旷达洒脱的情怀和对友人美好的 愿望。 6、表现出诗人的志节。
山水田园类(即景抒情类)
• 诗人把山水景物、田园风光以及人 文景观作为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 描摹刻画,使之成为世人抒发情怀、 表情达意、寄托理想、娱乐遣兴的 手段--即借景抒情。
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类
咏物类(侧重于托物言志)
特点:
1.咏物类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 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 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 手法。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2.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 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 事的评价。 3.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 点),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 征。②寄托什么志。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 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组合,借助了汉语语 法意合的特点,词语与词语之间、意象与意象之间可以 直接拼合,甚至可以省略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 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水田园类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 然为代表。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 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 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 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诗 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明确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3.主、宾换位。
秋色渐将晚,霜信(霜期)报黄花。
——叶梦得《贺新郎》 黄花报霜信 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 格式,但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姊妹兄弟皆列土, 可怜光彩生门户。
门户生光彩 ——白居易《长恨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卢纶《塞下曲》诗 (林暗风惊草)
4、修饰语的位置
所谓意象,就是带有作者主观情 感的景或物。
离别诗中常出现“日暮”、“斜(夕) 阳”、“黄昏”、“暮雪”、“暮钟” 等表明时间的意象。
并非诗人喜欢傍晚时分送别,而是别离 这种忧伤的情感与暮色朦胧中的苍茫 凄凉感相协调(情景交融)。并且, 傍晚时候会伴随着飞鸟归林、牛羊牧 还、鱼沉潭底,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 征夫来说,更能勾起漂泊之人的离情 别绪(反衬)。
王勃的《江亭月夜送别》乱烟笼碧砌,飞月 向南端。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王昌龄 的《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 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 刘长卿的《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 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借寒雨、云雾、烟水来渲染送别时蒙胧、 黯淡、凄凉的气氛,表现送别时的惆怅、 茫然和伤感。
诗歌鉴赏系列讲座之一
理解诗意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要想鉴赏诗歌,首先要正确理解诗意。一首 诗其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 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 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 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 表现为:
1、改变词性 2、颠倒词序 3、省略句子成分
贾至 的《巴陵夜别王八员外》柳絮飞时别洛 阳,梅花发后到三湘。世情已逐浮云散,离 恨空随江水长。
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汪伦送我情。”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 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借水、江水、流水来表现深情厚谊和 送别之情就如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向东 流去,连绵不断。
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
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 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 乐表现出来了。
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温庭筠的“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 “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 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 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 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 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 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
(3)状语以宾语面貌出现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 “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 在诗词中比较常见,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杜甫《秋兴》八首之二、 (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送别诗景物描写特点
多从大处、远处和动处着笔进行描写, 不仅使人从其空间的无限扩展和延伸 产生一种知交远别的失落感,而且给 人以“兰舟催发”、“桂轺不驻”的 躁动感和忧烦感,从中体味到离别的 惆怅与悲伤。(登山临水送将归,落 日余晖、流水通波、江风引雨、平沙 卷蓬、云横秦岭、路绕蜀山 )
送别诗(词)情感总结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 绿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老 肥
(周邦彦)
(2) 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 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崔颢《黄鹤楼》 〖“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 “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 起来好
折柳送别习俗产生于汉代,产生原因:
1 、千丝万缕的柳条、纷纷扬扬的柳絮随风 舞动与离人千丝万缕、斩不断、理还乱的 离愁非常相似。 2 、“柳”与“留”谐音,因此折柳送别有 挽留、惜别、不舍之意。 3 、柳枝有随地而生的习性,折柳相赠还有 祝愿友人在异地他乡生活顺利、欣欣向荣 之意。
送别诗(词)常见意象总结
•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 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 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他 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 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 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中秋望月、 重阳登高、伤春悲秋、日暮思归), 或托物传情(月、雁、笛、柳),或 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鉴赏这类诗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 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 抓住关键词语,体味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闻横笛声)
——陈羽《从军行》
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
——陆游《昼卧》 (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挪后。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 “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 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 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 不可能是“月”。
• 认真就是水平! • 细心就是能力!
再见!
高考第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
(总分11分,2道主观题)
鉴赏古代诗歌考点阐释 高考考点要求:
• 1、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鉴赏文学 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 的观点态度。
◣解读标题 明确类别 推断情志
咏物诗 山水田园诗 惜别送别诗 思乡怀远诗 怀古咏史诗 边塞诗 闺怨诗 写景诗 说理诗
(1) 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例1、《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饮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空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悦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王安石) (蒋捷)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时。
——钱起《谷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
——辛弃疾《贺新郎》词
“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 是把他们二人都比作友人陈亮,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 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 了主语的位置上。
——李商隐《安定城楼》诗 (永忆江湖白发时归,想坐船驶向天水相接的尽头。)
其它再如: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应笑我多情。)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毛泽东词
〖寒秋,(我)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北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可重排为:欲目穷千里。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