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资源及损失量计算

合集下载

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1.直接损失计算方法:
直接损失主要包括渔业资源和捕捞设备的损失。

对于渔业资源的价值评估,通常可以根据渔业生产数据和市场价格等因素进行计算。

对于捕捞设备的损失,可以根据设备的购买价格和使用年限等因素进行评估。

2.间接损失计算方法:
间接损失主要指因水域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业生产活动中断、销售市场萎缩、生态环境破坏等带来的损失。

这些损失的计算较为复杂,需要考虑多个因素。

(1)生产活动中断损失:根据事故造成的生产活动中断时间和受影响的渔民数量等因素,可以估计由于中断生产而造成的损失。

对于收入的损失,可以根据渔民的捕捞效益和渔业生产指标进行估算。

(2)销售市场萎缩损失:由于水域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产品市场需求下降,销售价格下跌或无法销售等情况,导致渔业收入减少。

这一部分损失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变化率、渔产品价格调整情况等进行估算。

(3)生态环境破坏损失:水域污染事故往往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破坏,对于鱼类、海洋动植物的生息和繁殖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一部分损失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和恢复成本评估,以便计算出其对渔业的损失。

综上所述,水域污染事故对渔业的损失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的多个因素。

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根据具体
情况采用不同方法进行评估和计算,以更准确地反映水域污染事故对渔业的实际损失。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

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我折腾了好久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总算找到点门道。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渔业资源评估的时候,我真的是一头雾水,完全就是瞎摸索。

我最开始尝试的方法就是简单的计数法,就是看看大概有多少鱼。

我跑到一片渔场,就站在那数,可这哪里数得过来啊,鱼游来游去的,一会儿就眼花缭乱了,还总是数重或者数漏,这方法简直太失败了。

后来我觉得应该参考一些数据记录。

比如说之前这片渔场每年的捕鱼量记录。

我以为对比这些就能大概知道渔业资源是在增长还是减少。

可是这里面坑太多了。

我发现不同的渔船,他们捕捞记录的标准都不一样,有的只把大鱼算进去,小鱼就不算了,这就导致数据偏差巨大。

然后我又试了抽样调查法。

这就像是从一锅鱼汤里舀一勺看看有多少鱼肉一样。

我找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区域撒网捕鱼,捕到鱼之后进行称重、测量大小、统计种类等工作。

可是这也有问题,撒网怎么保证是均匀的呢,也许有的地方鱼多但是没撒到。

而且不同季节鱼的分布不一样,我最开始没考虑这个,在错误的季节抽样,结果差得离谱。

再后来我意识到,还得把鱼的繁殖周期和环境因素考虑进去。

比如说有些鱼是在特定季节特定水温下繁殖,如果这段时间我们过度捕捞,那渔业资源肯定受影响。

但是这个环境因素要精确衡量真的很难,我还在摸索。

还有就是用标识放流法。

就像给鱼做个记号再放回去,过段时间再捕看看有多少带着记号的鱼。

这个方法需要大量的标记工作,而且标记过程中鱼很容易受伤,这就影响了数据准确性。

总之呢,渔业资源评估方法想要准确太难了,我摸索到现在,就感觉没有一个完美的办法,只能各种方法综合起来,互相弥补不足。

要多尝试、多记录数据、多考虑不同的情况,才能尽量准确地评估渔业资源。

鱼类资源量和死亡参数估算的计算公式

鱼类资源量和死亡参数估算的计算公式
0 B = F+M [1−e- ( F+M)]
B
式中,B 为平均资源量,B0 为初始资源量(可供渔业利用的捕捞群体总资源量)。 按公式计算的 Z、NOS、B 的值(表 1)。
该研究中 Y'/R 模型和 B'/R 模型用 FAO 开发的 FiSATⅡ 软件中的刀刃式 选择假设模型建立( Gayanilo &Pauly, 997) , 原理基于 Beverton-Holt 稳定状 态模型( Beverton&Holt, 1957) , 该模型假定捕捞格局( 主要指捕捞强度和开 捕年龄) 长时间不变,所有个体一经补充均有被捕的可能,这一模型经 Pauly 和 Soriano(1986) 改进后在渔业研究中被用来预测相对单位补充鱼产量和相对 单位补充生物量:
捕捞死亡系数(F)为总死亡系数(Z) 与自然死亡系数(M) 之差,即:
F=Z-M
采集到的标本 136 尾作为估算资料按体长 10mm 分组(陈国宝,2008), 根据长度变换渔获曲线法估算怒江东方墨头鱼总死亡系数 选取其中 6 个点(空 心点) 作线性回归(图 1) ,回归数据点的选择以未达完全补充年龄段(最高 点左侧) 和体长接近 L 的年龄段不能用作回归为原则( Froese &Binohlan, 2000) ,拟合的直线方程为:
图 3 怒江东方墨头鱼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与开发率和开捕体长的关系
渔获量等值曲线通常以等值线平面圆点分为 A(左上区域)B(左下区域) C( 右上区域) D( 右下区域) 四象限( Pauly&Soriano,1986) , 图中 P 点为当 前东方墨头鱼渔业点,开发率(E) 为 0.534 和 Lc/L =0.269( 即开捕年龄(tc) 为 4.2 龄开捕体长(Lc) 为 61.25mm,位于等值曲线的 D 象限,这意味着怒江东方 墨头鱼幼龄个体(补充群体) 已面临较高的捕捞压力。 能获得最大相对单位渔获量的最适体长( Lopt)由 Froese Binohlan( 2000) 的经验 公式计算得出:

渔业污染事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渔业污染事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GB/T 21678-2008(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8 年4 月9 日发布,自2008年6月1日起实施)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渔业水域受外源污染导致天然渔业资源、渔业养殖生物和渔业生产受损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GB 18668 海洋沉积物质量3 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渔业污染事故单位和个人将某种物质和能量引入渔业水域,损坏渔业水体使用功能,影响渔业水域内的水生生物繁殖、生长或造成该生物死亡、数量减少,以及造成该生物有毒有害物质积累、质量下降等,对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造成损害的事实。

《海水水质标3.2 污染面积由于污染造成渔业水域某种环境因子指标超过《渔业水质标准》、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海洋沉积物质量》的规定或造成污染损害事实的水域面积。

4 渔业资源损失量评估方法渔业损失量计算方法包括直接计算法、比较法、定点采捕法、围捕统计法、统计推算法、调查统计法、模拟实验法、生产效应法、生产统计法、专家评估法和鱼卵仔稚鱼评估法等 11 种方法。

在应用中可根据水域类型、污染情况、历史资料、本底资料和受损生物等综合情况,选择适用的计算方法。

4.1 直接计算法4.1.1 适用范围本方法适用于天然渔业水域渔业资源损失量的评估(不包括4.3 的评估范围),并且:——拥有事故发生前近5年内同期渔业资源调查历史资料;——拥有事故发生后渔业资源现场调查资料。

渔业资源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渔业资源核算的理论与方法
1918年列宁签署了《统计案例》,把整个经济纳入统计工作的范围,并提出了编制国民经济平衡表的任务,编制了谷物和饲料平衡表。 1920年首次公布了包括电气化事业中的物质资料平衡表和财政收支平衡表。 1926年公布了“苏联1923-1924年国民经济平衡表”,反映了当时苏联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并采取棋盘式的表达方式,与列昂节夫的投入产出表有着密切联系。 1950年,苏联中央统计局统一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国民经济平衡表。主要有: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国民经济劳动平衡表、社会产品生产消费和积累平衡表、社会产品分配平衡表、财政平衡表、固定资产平衡表等,相互配套,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表为中心的,包括人财物平衡表的物质平衡表体系。 1957年制定了比较全面的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以后又吸收了SNA的经验,编制了投入产出表,并综合前苏联等几个国家编制平衡表的经验,拟定了《国民经济平衡表》的报告。 1971年由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作为官方文件公布,出版了《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的基本原理》,即正式的MPS。包括4种主要平衡表和13张补充表。 1977年出版了《国民经济帐户体系与国民经济平衡表体系比较》。 1984年,经互会统计常设委员会,又对MPS进行了重大修订,形成了所谓新MPS——《编制国民经济统计平衡表的基本方法原则》对原MPS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主要表现之一是增加了非物质服务平衡表,并增加了部门联系平衡表、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指标,有利于两大体系的沟通和换算。
上海市金山区,沪杭公路,漕泾镇,增丰村1组,地段。 自2003年起,海滩边建了一个大型的露天垃圾场,毫无垃圾处理措施。完全裸露。 附近居民最近的距离垃圾场直线距离500米,即使远在几公里之外的村民,每天都会闻到阵阵臭气。 自2006年至2008年底,增丰村1组,2组,13组,15组。在短短的3年时间中,患癌症病死者达到30余名。这在增丰村建村至今,是从未有过的。 目前垃圾堆场对村民的补偿是7月8月9月每人每天3元,其余时间2元每天,一年不足900的补偿。 村民一致认为:钱的补偿,是绝对不能改变垃圾污染,臭气熏天,地下水污染,对村民造成的身心侵害。

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报告

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报告

渔业资源损失评估报告1. 引言渔业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全球渔业资源正面临巨大的损失。

为了全面评估渔业资源的损失情况,本报告将综合分析相关数据,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恢复措施。

2. 方法与数据来源本次评估报告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对全球各个渔业资源的损失情况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内外相关研究报告、渔业统计数据、渔民调查以及渔业管理机构提供的信息。

3. 渔业资源损失情况根据研究数据显示,全球渔业资源的损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过度捕捞过度捕捞是渔业资源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商业捕捞活动导致了许多鱼类种群的过度捕杀,部分渔业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风险。

数据显示,全球有80%的渔业资源正在以过度捕捞的速度被捕捞。

这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给全球渔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生计压力。

3.2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也是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水域中的化学物质污染、海洋油污染以及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量释放,导致了水体中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渔业资源的减少。

例如,全球一些重要的渔业区域,因为水域污染问题已经无法正常捕捞到高质量的渔业资源,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发展。

3.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近年来渔业资源损失的新因素之一。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洋温度升高、海平面上升和海洋酸化,都对渔业资源的分布和种群数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研究显示,气候变化已经导致一些渔业资源的迁徙和减少,从而使一些地区的渔业产值大幅下降。

4. 渔业资源损失的影响与挑战4.1 生态系统平衡破坏渔业资源的损失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

渔业资源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海洋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对保持海洋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渔业资源的减少和枯竭对其他生物种群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整个生态系统的不稳定和崩溃。

4.2 经济社会影响渔业资源的损失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审批稿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审批稿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审批稿一、引言渔业是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对于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渔业污染事故时有发生,给渔业资源和渔民带来严重损失。

为了能够有效应对渔业污染事故,并恢复渔业资源,必须确立一套科学的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本文旨在审批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确保计算结果公正、合理。

二、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1.计算方式(1)损失类型的划分:将经济损失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两类。

直接损失包括渔业资源损失、设施设备损失等;间接损失包括渔业生产减少、人力资源流失等。

(2)经济损失评估:针对每类损失,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确保损失的评估结果合理、准确。

(3)损失金额计算:根据评估结果,通过数量乘以价格的方式计算损失金额。

2.相关指标在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过程中,应考虑以下相关指标:(1)渔业资源评估指标:包括对受损渔业资源的数量、产值和市场价值的评估。

(2)渔业生产减少指标:评估污染事故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包括渔业生产的减少量和减少比例。

(3)设施设备损失指标:评估受损设施设备的市场价值和维修或更换成本。

(4)人力资源流失指标:评估因事故导致的人力资源流失量和流失对渔业的影响。

三、审批细则1.审批依据2.审批程序审批程序包括提交申请、初审、评估、公示和终审等环节。

申请人应提交完整的申请材料,包括事故报告、损失类型划分、评估方法和指标等。

初审环节由审批机构对材料进行初步审查,评估是否符合相关要求。

评估环节由专业评估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评估,并提出评估报告。

公示环节将评估结果向公众公示,征求相关意见。

终审环节则由审批机构对评估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做出最终的审批决定。

3.审批标准四、结论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的审批是确保渔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重要环节。

本文提出了基于综合评估法和市场价值法的计算方法,并明确了相关指标和审批细则。

希望通过审批的实施,能够确保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的公正、准确计算,为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的依据。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正文:---------------------------------------------------------------------------------------------------------------------------------------------------- 农业部水域污染事故渔业损失计算方法规定(1996年10月8日)为加强渔业水域环境的监督管理,科学合理地计算因污染事故造成的渔业损失,为正确判定和处理污染事故提供依据,现制定以下计算方法。

一、污染事故渔业损失量的计算污染事故中的渔业损失量,是指污染源直接或间接污染渔业水域造成鱼、虾、蟹、贝、藻等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死亡或受损的数量。

计算方法的选择应根据事故水域的类型、水文状况、受污染面积的大小以及受损害资源的种类而定。

(一)围捕统计法应用范围:适用于能进行围捕操作的水域,其污染事故水域面积在万亩以下。

围捕设点和计算方法:在事故水域中,设置具有代表性的围捕点8—10个,每个围捕点的面积20—50亩,在围捕中,按种类和规格(苗种、成品)分别统计水产生物死亡量和具有严重中毒症的水产生物数量。

围捕点及各点面积的设定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根据受污染水域的具体状况决定。

计算方法:各围捕点单位面积平均损失量=各围捕点单位面积损失(包括中毒量)之和÷围捕点数事故水域总损失量=(单位面积平均损失量×事故水域总面积+群众捕捞的损失量)水域面积在万亩以上,或其损失密度分布呈明显区域性的养殖水域,分别围捕统计,总损失量等于各区域的损失量之和。

(二)调查估算法应用范围:适用于难以设点围捕的大面积增、养殖水域。

估算方法;1.调查养殖单位当年投放苗种的分类放养量,以养殖单位提供的发票、生产原始记录和旁证为准,并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核定;2.以粗养为主的应考虑原有天然渔业资源量;3.由渔政监督管理机构组织有关单位或事故双方评估事故水域中的损失量(F1);4.由渔政机构抽样调查群众自发性捕捞的损失量(F2);5.总损失量Y=F1+F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港岚山港区北作业区一期码头(围填海)工程海洋环境影响报告书补充资料:一、渔业资源现状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5月进行的30个站位(见表1、图1)的取样调查。

图1 渔业资源、鱼卵仔鱼调查站位因RS11站底质为石块,导致拖网时网破,调查未能完成,实际完成站位23个。

(1)种类组成本次调查共出现渔业资源种类58种,其中鱼类37种,占总种类数的63.8%;虾类14种,占24.1%;蟹类3种,占5.2%;头足类4种,占6.9%(见图2)。

图2 渔业资源种类组成表2 渔业资源种类名录种类序号名称拉丁名(2)资源量组成及平面分布状况调查海域渔业资源平均渔获量为53.6kg/h,平均资源密度为22816.4尾/h,平均资源量为402.2kg/km2。

其中,渔获量大于100kg/h的站位2个,分别为RS22站和RS23站,渔获量分别为148.9kg/h和145.9kg/h;渔获量在50~100kg/h的站位8个,分别是RS25、RS24、RS08、RS20、RS07、RS13、RS09和RS10站,渔获量分别为96.0kg/h、84.2kg/h、78.3kg/h、78.1 kg/h、76.9 kg/h、66.7 kg/h、65.4 kg/h和59.0kg/h;渔获量在25~50kg/h的站位6个,分别为RS12、RS18、RS15、RS14和RS28站,渔获量分别为48.6kg/h、47.6kg/h、45.9kg/h、34.3kg/h和32.3kg/h;其余站位渔获量在10~25 kg/h,渔获量最低的站位为RS19站,仅10.8 kg/h(表3)。

表3 各站位资源分布一览表23个站位中,资源密度超过1×105尾/h的站位1站,为RS23站,资源密度为170703尾/h,资源密度在1×104尾/h以上的站位有15个,分别为RS09、RS20、RS22、RS25、RS28、RS07、RS10、RS15、RS12、RS08、RS14、RS16、RS30、RS21和RS24站;资源密度在5000~10000尾/h的站位有RS13、RS17、RS26和RS18站;资源密度在3000~5000尾/h的站位有3个,RS29、RS19和RS27站,其中资源密度最低站位为RS27站,仅为3680尾/h。

(3)资源结构及优势种类以重量计,本次调查鱼类占74.7%,无脊椎动物(虾、蟹、头足类)占25.3%;以数量计,鱼类占74.5%,无脊椎动物占25.5%。

本次调查中,重量组成比例超过1%的种类有14种,分别是方氏云鳚23.8%、尖海龙18.7%、短鳍衔13.1%、细纹狮子鱼8.1%、长蛸7.2%、戴氏赤虾4.4%、鳀4.4%、口虾蛄2.7%、六丝矛尾鰕虎鱼2.6%、短蛸2.3%、玉筋鱼1.8%、大泷六线鱼1.7%、枪乌贼1.3%和双喙耳乌贼1.3%。

表4 资源结构特征及相对重要性指数数量比例超过1%的种类有12种,分别是尖海龙45.7%、戴氏赤虾18.1%、方氏云鳚7.2%、短鳍衔6%、六丝矛尾鰕虎鱼4.2%、细纹狮子鱼2.5%、海蜇虾2.1%、疣背宽额虾1.8%、中华安乐虾1.7%、玉筋鱼1.6%、双喙耳乌贼1.4%和枪乌贼1.1%。

以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优势种有4种,分别是尖海龙、方氏云鳚、戴氏赤虾和短鳍衔,重要种有13种,分别是细纹狮子鱼、长蛸、六丝矛尾鰕虎鱼、鳀、短蛸、大泷六线鱼、枪乌贼、双喙耳乌贼、口虾蛄、海蜇虾、玉筋鱼、疣背宽额虾和中华安乐虾。

(4)鱼卵、仔鱼分布资料来源于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2009年5月进行的30个站位(见表5、图3)的取样调查。

图3 鱼卵仔鱼调查站位1)采样方法鱼卵仔稚鱼样品的采集采用大型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长280cm,筛绢规格38GG,水平拖网5min,拖网速度2nmile/h,采集的样品经5%甲醛海水溶液固定保存后,在实验室进行样品分类鉴定和计数。

2)鱼卵、仔稚鱼种类组成和数量(1)种类组成调查期间30个站位共采获鱼卵190404粒(表6),隶属于5目6科6种,1种鉴定到属,其余5种均鉴定到种;仔鱼64尾,隶属于2目2科2种,均鉴定到种。

其中,鳀鱼卵25500粒,占总卵数的13.4%;蛇鲻1378粒,占总卵数的0.7%;斑鰶1310粒,占总卵数的的0.7%;高眼鲽118粒,占总卵数的0.06%;鲐48粒,占总卵数的0.03%;梭鱼2粒,占总卵数的0.001%;蛇鲻仔鱼46尾,占仔鱼总数的71.9%;斑鰶仔鱼18尾,占总卵数的28.1%。

在采获的鱼卵中,死卵达162048粒,占总卵数的85.1%。

(2)数量分布30个站位鱼卵的平均密度为1.06×108粒/km2,仔鱼的密度为3.56×104尾/km2。

调查的30个站位中,RS18、RS24两个站位未出现鱼卵及仔鱼,其余站位均有出现,出现频率为93.3%(表7)。

二、损失量评价结果(一)根据《建设项目对海洋生物资源影响评价技术规程》(SC/T9110-2007)的规定,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估算。

(1)底栖生物损失量工程对底栖生物影响主要分为二个部分:①填海造地;②填海、疏浚的悬沙扩散。

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根据海洋生物现状调查可知,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为9.22g/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该区域底栖生物在挖掘过程中几乎100%死亡,根据式5.4-2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5.46t。

B.填海、疏浚的悬沙造成的损失量根据现状调查可知,底栖生物平均生物量9.22g/m2,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填海、疏浚及悬浮沙增量超一(二)海域影响面积为226万m2(填海悬沙扩散面积149万m2 + 疏浚悬沙扩散面积184万m2 —填海、疏浚重合面积48万m2—填海面积59万m2),该区域底栖生物会受到间接影响,底栖生物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2.08t。

(2)鱼卵仔鱼损失量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根据渔业资源现状调查资料统计,海域鱼卵平均密度为1.06×108粒/km2计,仔鱼平均密度为3.56×104尾/km2。

工程用海区域内,原有的海洋生态系统基本被破坏,造成相应的鱼卵和仔鱼全部死亡。

工程填海面积59.2451万m2,根据式5.4-2工程填海区域造成的鱼卵损失量为62.8×106粒,仔鱼损失量为2.1×104尾。

B.填海、疏浚的悬沙造成的损失量依据渔业水质标准要求,人为增加悬浮物浓度大于10mg/L,对鱼类生长造成影响,鱼卵、仔鱼因高浓度的含沙量部分死亡。

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悬浮物扩散增量超一、二类面积为226万m2,损失率按10%计,根据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鱼卵损失量为24.0×106粒,仔鱼损失量为0.8×104尾。

(3)成鱼损失量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根据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9年5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统计,成鱼平均生物量为300.4kg/k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按100%的死亡率,根据式5.4-2造成的损失量为0.18t。

B.施工期悬沙造成的损失量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施工期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成鱼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7t。

(4)甲壳类及头足类等A.填海造成的损失量根据山东省海洋水产研究所2009年5月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统计,头足及甲壳类资源密度为101.8kg/km2,填海面积为59.2451万m2,按100%死亡,根据式5.4-2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6t。

B.施工期悬沙造成的损失量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施工期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生物损失率按10%计,由式5.4-1估算,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底栖生物损失量为0.02t。

(5)浮游动物损失量根据海洋生物现状调查可知,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39.90mg/m3,浮游动物损失按10%计,平均水深为5m,最大悬浮泥沙增量超一(二)面积约226万m2,根据式5.4-1,造成浮游动物损失量为1.4t。

工程填海面积59.2451万m2,平均水深按5m考虑,浮游动物按平均生物量124.9mg/m3计,根据式5.4-2造成浮游动物总损失量为0.04t。

因此,工程共造成浮游动物总损失量为1.44t。

按照营养级十分之一转化定律,浮游动物转化为低级游泳动物损失量为0.14t。

各类工程施工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影响的,其生物资源损害的补偿年限均按不低于20年计算。

占用渔业水域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占用年限低于3年的,按3年补偿;占用年限3-20年的,按实际占用年限补偿;占用年限20年以上的,按不低于20年补偿。

一次性生物资源的损害补偿为一次性损害额的3倍。

结果:本工程施工期间悬浮泥沙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3倍计。

底栖生物按0.5万元/t,成鱼按1万元/t,鱼类苗种的平均价格按0.5元/尾计,甲壳及头足类按1.5万元/t计,因此,本工程生态补偿金额共计728.9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138718万元的0.5%。

详见表8。

对底栖生物、鱼卵和仔鱼的损失采用增殖放流的方法进行恢复和补偿,应与当地渔业部门协商确定投放站位、物种、数量和时间。

本项目附近海域无珍稀和濒危生物。

项目用海对其他海域海洋生物资源无较大影响,且不会破坏海洋生态结构,对海洋生态环境无明显影响。

表8海洋生物资源损失金额(二)其他评估方法根据《山东省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和损失补偿评估方法》(DB37/T1448-2009)(以下简称《方法》)的规定,对工程建设所造成的生态损失进行估算。

根据《方法》中的海域界限,本项目位于山东半岛的南部海域;根据《方法》中“表2 海洋建设项目及油污染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内容”的规定,该项目属于填海造地用海,因此生态损害与补偿内容确定为:鱼类、甲壳类及头足类等、浮游动物、底栖生物。

本工程施工期间疏浚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3倍计,填海造成的生物资源损害补偿按损害额20倍计。

底栖生物按5元/kg,浮游动物按5元/kg,鱼类按10元/kg,头足类、甲壳类按15元/kg计。

本工程生态补偿金额共计1286.2万元,约占工程总投资138718万元的1.0%。

详见表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