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电影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

《放牛班的春天》影片赏析作为一部传统的法国文艺片,《放牛班的春天》几乎统治了法国和全世界的影院,以惊人的票房成绩在国内外一炮打响,它不仅是法国著名导演里昂科洛菲耶的代表作,而且是文艺片史上的一颗必看的明珠。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充满童趣的艺术片,让我们回到童年,充满着温暖的温馨。
该片的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故事发生在法国的乡下,影片描述的是一群孩子们在一个夏季中期的放牛班里,一个个有趣的短篇小故事汇集成一部完整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童年无限欢乐和自由,也带领观众走进童真的世界。
该片以主人公弗朗西斯(安德鲁贝尔饰)和爱德华(克里斯托布拉德福德饰)的故事为线索,讲述了他们在放牛班里度过的一个学期,他们从一始就相互嫉妒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变成了朋友,并且一起解决了很多学校里的问题,他们和其他孩子也因为这些问题而变得更加亲密,最终发展出一种深厚的友情。
故事还描写了一群孩子们在学校里所经历的诸多插曲,其中有和老师的恩怨,有关于考试的各种激烈竞争,更有小小调皮捣蛋的搞怪。
这些游戏和活动,一方面可以给孩子们提供欢笑,一方面也增加了影片的趣味性和可看性。
此外,该片还反映了19世纪末,法国乡村社会中令人动容的仁慈和热情。
它以充满当时特色及现代文化感的交融,描绘出法国乡村生活的真实情景,让观众感受到美好而又纯粹的生活。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用情致的文艺片,它把观众带入了一个童趣十足的世界,也将淡淡的温情和爱意洒满放牛班的学校,它温暖的画面,真实的场景让我们不禁回想起童年时的无忧无虑,牢牢把握自由与真诚的美好,亲身感受到纯粹的爱和友谊。
总之,《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仅让观众感受到童年的欢乐,更让观众看到法国乡村生活的真实形象,同时也给人以正能量的感悟。
那山那人那狗影视赏析

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文化赏析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是由霍建起导演的一部平实而又感人的片子,该影片归为文艺片,文化穿插于整部影片。
影片讲述了影片讲述了一位退休的乡邮员父亲与儿子一起走邮路的故事: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自己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经过长途跋涉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全篇朴实的剧情处处展现脉脉温情。
山、人、狗,人以自然和谐相处从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那山那人那狗》是充满意境美的一部影片。
影片充分显示的东方情调与文化内涵,其中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以下从文化的角度来赏析《那山、那人、那狗》:故事发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湘西的山区,故事一开始就出现了一幅唯美的农村画面,美丽的大山,青青的稻田,湿漉漉的田间小路,朴实的民房,一开始影片就体现了农业社会下的物质文化。
而故事中父子与狗的像亲人一样的关系,父亲二十年如一日地跑邮路,其中支撑他们的是精神文化。
文化的两分说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由此体现了出来。
影片开始父子俩在整理邮件,这在我们通讯发达的今天看来很普通的邮件在那时候对人们是多么重要,这体现了80年代的通讯文化。
父亲与儿子的对话中父亲一直在絮絮叨叨告诉儿子怎样跑这条邮路,儿子却显得不耐烦。
当中是因为父亲与儿子思想的不同,从中展现的是他们的思想文化。
然后一个平凡的早晨,儿子要踏上自己的第一次邮路的旅程,但故事的另一“主角”老二却不跟儿子走,父亲为了老二跟着走,也踏上了自己的最后一次邮路的旅程。
是他们内心的精神文化在支撑着他们与老二这个不会说话的动物的真挚的感情,不仅仅是人的精神文化,也是动物世界里的精神文化。
之后父子俩出发了,他们所经过的路,经过的拱桥,经过的房子,这一一体现了当地的建筑文化。
父亲戴着的斗笠,他们穿的衣服,从中看出了当时的服饰文化。
一幅幅唯美的画面令人心旷神怡,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
整部影片以“走”为主旋律,说明当时路后的交通文化。
在出发的时候,儿子对父亲是有成见的,此时父子间有隔阂。
中国电影文艺作品评论-电影《山河故人》

中国电影文艺作品评论-电影《山河故人》中国电影历经几十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其中,导演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就是一部代表作品。
电影《山河故人》讲述了几个人物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故事,通过展现不同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命运,探讨了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变迁。
电影通过细节刻画和场景再现,展现了中国的乡村文化和现代化进程,同时也探讨了人性和道德的复杂性。
在情感表达和人物刻画上,《山河故人》也有着出色的表现。
导演通过对人物细节和情感线索的描写,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此外,电影还利用音乐和画面来表达情感和氛围,为电影增添了很多感染力和艺术性。
电影的演员阵容也非常强大,包括了中国优秀的演员赵涛、廖凡、徐峥等人。
这些演员的精湛表演为电影增添了很多艺术品质。
总的来说,贾樟柯的电影《山河故人》是一部深刻而具有艺术性的作品。
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多方面探讨,电影为观众提供了一次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
同时,电影还通过细腻的情感刻画和优秀的演员表演,使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和主题。
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也是一部值
得深思和反思的作品。
泰国文艺小清新电影个案分析——初恋这件小事

泰国文艺小清新电影个案分析——《初恋这件小事》By:yixiaolmx 依笑《初恋这件小事》(...)是2010年8月上映的一部泰影,本片是PuttipongPromsaka Na Sakolnakorn和Wasinpokpong合作导演的一部青春爱情喜剧电影,主演是Marion和Baifern。
从泰国著名的pantip网络社群中网民的评论,到泰国各大电影相关杂志与网站的影评人评论,好评声不绝于耳,最终票房顺利破亿。
该片获得2010年泰国Top Awards:最佳导演、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最佳新秀女演员四项大奖。
在2011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初恋这件小事》作为泰国官方选送优秀影片参加了展播,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名额是泰国驻沪总办通过网络经过所有中国影迷投票所选中作为代表影片。
《初恋这件小事》已然成为泰影的代表。
调查问卷的最后一题开放题“请简单描述您看过一部或一些泰影之后给你的感觉”,200份问卷此题有效的有107份,其中有四十位调查对象提到《初恋这件小事》。
泰影在中国的传播一路走来都是平静无涟漪的,是《初恋这件小事》掀起了“泰流”的高潮。
在2010年年底,《初恋这件小事》首次亮相中国视频门户网站,后因版权原因迅速下架。
上海国际电影节后,各视频门户网站购买了版权,奇艺网、PPS、PPTV、皮皮等,支持率均居高不下,称霸主页。
使用浏览器直接在线观看是目前网络视频用户接受程度最高的使用方式,奇艺网影片播放次数为5,427,361次,评分9.7;腾讯视频播放1,301,863次,评分9.6;迅雷看看播放11,080,578次,评分9.8;优酷网播放608.7万次,近十万人点“顶”。
在豆瓣有超过18万人参与评价,超过80%的人评价四颗星以上。
百度贴吧初恋这件小事吧是影迷专为电影创立的贴吧,目前会员“小纽扣”有20752人。
(以上数据截止日期为2012年1月20日)“观影的两小时,我宛如走入时光隧道,我仿佛看到当年那个冲动的愣头小子,只为心爱的人能看自己一眼而做出的种种傻事。
《台阶》片段赏析

《台阶》片段赏析《台阶》是一部经典的文艺电影,描绘了一个家庭在革命年代的生活和变化。
其中,有一场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下面我们来赏析一下《台阶》的片段。
这一场景发生在电影的中段,主角杨光(由姜文饰演)因为参加革命,被判处有期徒刑。
妻子李凤英(由张国荣饰演)为了维持家庭生计,开始做起了生意。
她在一次出差中,买了大量的布料回来准备制作衣服。
在一间小小的房间里,李凤英和她的伙伴们正在加紧工作。
她们用心制作每一件衣服,希望能够为客户带来满意和喜悦。
李凤英身穿短袖衬衫和裤子,显得干练而又精神。
她不停地交待着工作细节,一丝不苟地检查着每一件衣服的质量。
她的伙伴们也在忙碌着,却没有一丝怨言,他们都知道这份工作对于李凤英来说是多么重要。
然而,这一幕并不是完美的。
在制作过程中,李凤英发现了一批不合格的布料。
她皱起了眉头,看着那些布料,明知不能用却不忍心扔掉。
这时,她在客厅的沙发上发现了一件旧衣服,这件衣服是她的丈夫杨光的。
她拿起衣服,仔细地观察着。
这一幕让观众感受到了李凤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
她既想要做好生意,又不想浪费任何一寸布料。
她看着那件旧衣服,想到了她的丈夫。
她的眼神变得温柔,似乎可以看到她内心深处的柔软。
整个片段没有任何对白,但是通过镜头语言和演员的表演,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一场景不仅描绘了李凤英的性格和坚持,也展现了她对于家庭的责任和爱。
这是一幅温馨而又感人的画面,让观众心生敬意和感动。
在《台阶》这部影片中,每一个片段都传递着深刻的思想和情感。
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家庭在革命和变革中的生活和成长,同时也展现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
这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
马克思文艺理论浅析电影《霸王别姬》

文艺音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分析

文艺音乐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主题分析《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经典的文艺电影,主要讲述了安迪·杜佛兰在被误判入狱后,通过勇气、智慧和坚毅的努力逐渐获得自由和救赎的故事。
该电影的主题深刻、感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影之一。
一、自由的重要性安迪作为一名冤狱犯,一直追求自由。
他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争取申诉自己的无罪,也想方设法地在狱中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自由世界”,通过挖掘隧道等方式向自由靠近。
最终,他和同伴逃出了监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案例: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像安迪一样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前行着。
比如,中国的一些艺术家、学者、维权人士因表达个人观点或行使公民权利而被判刑入狱。
他们虽身陷囹圄,但通过努力争取自由的权利,最终也能够走出囚笼,重获自由。
二、人性的复杂性《肖申克的救赎》中的人物形象各异,有好人也有坏人,他们的性格也存在着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如,宿管长诺顿一开始表现得非常严厉,事实上他虽然残忍,但也有自己的烦恼和苦衷。
而另一名监狱看守布金斯表面看起来险恶,但内心却是有正义感和良心的。
这样复杂的人性形象,让观众能够更全面地看待和理解人性。
案例:现实中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有正直善良的人,也有狠毒阴险的人,但同样也存在着矛盾和复杂性。
比如,某名政治家,表面上似乎是贤达正直的形象,但实际上他却为了个人利益不惜草菅人命,这样复杂的人物形象,让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和探索人性的本质。
三、希望的力量在电影中,安迪一直怀有逃出监狱、重获自由的希望。
他和同伴一起耐心地挖掘隧道,在整个逃脱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关于自由的信念和勇气,最终得到了自由。
这种希望不仅在电影中体现,而且对生活也具有启示。
只有不断地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希望,才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案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像安迪一样的人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也有自己坚持的信念与希望。
比如,国内的一些初创企业家,创业压力巨大,但他们始终保持着信念,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最终也有很多人通过努力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和成就。
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

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提要:本文探讨了从文学艺术角度分析当代电影作品的意义和方法,阐述了影片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情感处理、符号处理等方面的重要性,并以2034年上映的电影《时空漫游者》为例,深入分析了其文学艺术上的特点和创新之处。
文章旨在表达对当代电影艺术的认识和期许,以及对文艺批评、审美教育的重视。
正文:当下,电影作为一种重要的文艺形式,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和心灵,成为人类文化传承和审美情感交流的重要媒介。
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看,电影作为一种发展较快、适应性较强的艺术形式,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值得在创作、研究和欣赏中深入探讨。
首先,电影作为一种叙事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表现手法,力求通过场景、镜头、音效、配乐、演员表演等多种手段,将故事和观众的感官、情感、思想相融合,实现艺术效果的最大化。
在叙事结构方面,电影通常采用多线并行、多元交错的方式,以延迟和揭示、矛盾与和谐、高潮与承转等手法,达到情节紧凑、节奏转换、意境深刻的叙事效果。
在表现手法方面,电影通常具有丰富的视觉形象、音乐节奏、画面排布、演员表演等细节,充分利用观众的感官特质和认知机制,创造出鲜明的形式美感和情感共鸣。
其次,电影作为一种角色塑造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人物刻画和演员表演手法,力求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外貌特征、个性情感等多方面的描写,深刻为观众展示人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在人物刻画方面,电影通常以多元化、多层次、多视角的方式,深入挖掘角色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行为,创造出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驻人心魄。
在演员表演方面,电影通常依托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强化角色的情感渲染和情节推进,创造出受众愿意参与、乐于思考的多维度视听体验。
第三,电影作为一种情感表现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情感归纳和情感渲染手法,力求通过情节和人物的塑造,直接或间接的表达观众心灵深处的激荡和情感共鸣。
在情感归纳方面,电影通常依托编剧和导演的心理探究和对人性的理解,表达人类的情感故事和人生追求,激发人类的感动和共鸣,引领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电影选修课论文
电影《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对与这篇论文的选题,我一直都很犹豫,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写哪部电影的观后感,从表现简单爱情的喜剧《神奇侠侣》到让人悲伤心碎的真挚爱情《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雏菊》,从描述不良少女重获新生的《当爱来的时候》到一个不合格父亲自我救赎的《日照重庆》,从回忆自己成长经历的“时空三部曲”之一的《天堂电影院》到清新自然,宁静温馨的《菊次郎的夏天》(当然还包括里面著名音乐大师久石让的配乐),从歌颂老师的《放牛班的春天》到描写最底层中国人生活的《三峡好人》。
每一部电影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给了我深刻的感受,但我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写《放牛班的春天》,因为心灵的救赎,因为老师的伟大,同样还有它的配乐,它给人的感动.......
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电影评论家,我不懂电影的拍摄技巧,表现手法,画面效果,我只能以一名普通的观众的视角,用我的真实感受来写对这部经典电影的观后感。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即使曾经犯过错误,但他还有很多机会去改正,因为他们还拥有纯真的心灵。
但在影片里,劳教学校中,院长眼中的孩子却是一群“魔鬼”,是一群不学无术,冷漠,野蛮无知的孩子,刻板的校长只能用“犯事的人,必定受罚”的准则加以暴力来惩罚他们。
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们的心灵遭到了扭曲,渴望自由的灵魂与周遭的冰冷、无情激烈地碰撞,形成了他们极端叛逆的性格,让这里充满了暴力,恐怖。
直到班主任马修来了,一个并不成功的音乐家,是他发现了这些尚未成熟的心灵中所怀揣着的天真烂漫的梦想:将军,热气球飞行员,建筑家……是他的努力,使得“天使”的梦想逐渐开始萌发......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并不成功的音乐家,一个普通的教师给“放牛班”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春意”。
影片从顽皮的孩子那一点一滴的嘻笑怒骂间折射出一颗身为教育者的马修的“善良、宽容、耐心”的心,他以跳动的音符驯服了一群如小野牛般的桀骜不逊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春天的气息……
这部电影又一次证明了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马修的到来给孩子们带
来了转机。
他和蔼、善良,从不体罚学生;对于犯错的学生,他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惩罚方法。
但身为“好好先生”的他也有自己不可侵犯的原则和立场。
他不会对自己喜爱的学生有任何的偏袒,同样也不对经常得罪自己的坏孩子怀有丝毫的偏见。
马修的实验,即组织一个合唱团,是对孩子们“救赎”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无疑,他的实验获得了成功。
孩子们在音乐中找到了自我的价值,学会了欣赏美好的事物,懂得了相互尊重,信任和友爱。
音乐解开了束缚他们心灵的绳索,重建了被外部环境损毁的是非观,激起了一颗颗幼小心灵中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
在组织合唱团期间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这其中包含了他对孩子们的信任和理解,同样也隐含着老师对于学生的爱。
在影片最后,虽然马修被迫离开了,但撒落一地的写满歪斜字迹的纸飞机和窗口伸出的十几双快速挥动的小手,还有那首饱含深情的离别之曲是对于像马修这样的好老师的深深谢意。
教师,这是一个崇高的职业,作为教师,学生对于他们而言,可谓是“短期”的子女,一年、三年,最多也不过五年。
而朝夕相处总能产生感情,频繁的接触也会引起矛盾与误解,因此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就在“爱”与“恨”的不断转换中得到巩固,得到提升。
直到最后,临近毕业,曲终人散时的那一幕又会沾湿多少人的衣襟,湿润多少人的眼眶啊。
多年之后,看不到了曾经的“爱”与“恨”,淡忘了往昔的欢乐与烦恼,唯有面对泛黄的毕业照时,多少才能拾回些记忆的碎片。
这些碎片,绝对可以唤起你对老师的回想——他们的长相、声音、说话时的抑扬顿挫,亦或是一堂课要重复上百次的口头禅......
感谢马修,他拯救了被放弃的“天使”,使他们获得了新生;感谢马修,他诠释了教师这一伟大的职业;感谢马修,他让我学会了感恩;感谢马修,感谢《放牛班的春天》......
院系:机械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电子工程
学号:200901060012
姓名:吴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