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辨证体系: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4)
《伤寒论》病理浅析

《伤寒论》病理浅析现代医学尊崇病理研究,似乎一切非病理研究的医学均不是科学。
姑从其类,浅析《伤寒论》中蕴藏的病理学规律,拟拙文抛砖引玉,以待大家考证。
首先,要明确中医学有两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即以脏腑经络辨证为核心的时方辨证体系和以《伤寒杂病论》为基础的经方辨证体系。
从六二版官方教材延用至今可知,脏腑辨证法为现代中医主流辨证法,为什么?窃以为,是因为脏腑经络从形式上接近于现代解剖学的组织器官、从意识形态上又与人们由粗到细的认知习惯相媾合,所以,人们无视《伤寒论》作者被历代名医尊为“医圣”这一历史事实使《伤寒论》沦为“选修课”自然是在情理之中之事。
这也是近百年来中医屡“振”不兴的根源所在,说到底,是西医思维在主导“中医振兴”。
言归正传,《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学说始终贯穿了人体局部的病变必然伴有全身性疾患并发症存在的整体思想。
疾病之产生,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亦或内外兼具。
外源性跟环境、气候相关,如六淫、时疫、包括创伤等;内源性包括体质(或称禀赋、遗传)、七情、饮食等;同时,有致病后的病理产物,如痰饮水湿宿食瘀血等。
然不管哪种原因致病,其病理变化过程中所产生的自感症状和客观体征是按一定规律存在的,这就是《伤寒论》的病理基础。
至于病程可根据致病因子(邪气)侵袭人体各不同层面和(或)病理产物多少及性质来综合判定。
详言之,在人体最外围(包括呼吸道肺脏、皮毛肌肉、筋骨关节等躯壳部位)有缜密的防御(或与自然界完成交换)系统,设有两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犹如护城河外的哨卡和护城河上的吊桥,第二道防线好比高高的城墙以及驻扎在城墙上的前沿指挥中心以及中心配备的兵员战力。
各部门主要成员由人体皮肤、五官感受器之痛麻胀痒及感觉、味觉神经末梢组成。
比如,牙痛了,西医有可能判定是“炎症”或“龋齿”,处以消炎或麻醉或手术;《伤寒论》认为,针对警情,要分析敌我态势,动态掌控,如果是阳明病或太阳阳明合病警情,前沿指挥中心可直接调集兵力予以有效阻击或实施歼灭;如果是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警情,前沿指挥中心一方面要实施阻击一方面要上报内城总司令部。
中医的病理和病机分析

中医的病理和病机分析中医学是一门独具特色的医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学的特点是“辩证施治”,即通过辩证分析病因、病机、病理,针对不同的病情给出具有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其中,病理和病机的分析是中医学的核心。
本文将从病理和病机两个方面,分别论述中医学的特色及临床应用。
一、中医病理的特点病理是指疾病的病变过程和机制。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表现是“病情”,疾病的本质是“病理”。
因此,针对不同的病情,中医学需要进行病理分析,确定疾病的病机和病变过程,从而确定治疗方案。
中医病理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病理注重整体观察和分析中医学认为,疾病是人体整体的失调和病变过程,不是孤立的部位或器官所能解释和涵盖的。
因此,中医病理注重分析整体病机,不仅要了解具体的局部病变过程,还要了解病变的整体情况,并从整体上设计治疗方案。
2. 中医病理注重病因分析中医病理认为,疾病的发生与外界环境、体内因素、情志变化等各种因素有关,这些因素统称为“病因”。
中医病理需要对不同病因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表现为风热感冒的病人,其病因很可能是因为过度疲劳、劳累过度或不注意保暖等因素,因此治疗要采用清热泻火的方法。
3. 中医病理注重辨证分型辨证分型是中医学诊断的重要基础。
中医病理认为,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病因、病机、病理,因此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将疾病进行分类。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医分为寒湿病、热毒病、气滞病、血瘀病等不同的病类,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4. 中医病理注重望闻问切中医学注重望闻问切,通过观察病人的机体外观、听其述说病情、问及病情细节以及对病变部位的切实检查,确定病理和病机。
例如,眼睛红肿疼痛时,中医病理需要通过观察大小、颜色、分泌物和眼球运动来确定病理和病机,以便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中医病机的特点病机是指疾病产生的机理。
中医病机通常包括局部病机和整体病机两个方面,关键在于辨析和分析疾病的根本原因。
李冠杰老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

李冠杰老师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李冠杰老师十二字经方病理辨证体系总结表疾病类型:·表、里、半、水、血、气·疾病性质:·阴、阳、寒、热、虚、实表证(无寒热)·阳性表证·表实:麻黄汤、葛根汤、大青龙汤(表实兼里热)、小青龙汤(表实兼水饮)、麻杏石甘汤(表实兼里热)·表虚:桂枝汤类方·表虚兼表实: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阴性表证·表实: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表实兼水饮)·表虚:桂枝加附子汤里证·阳性里证(多实多热)·热证: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里热兼津虚)、白头翁汤·实热证: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阴性里证(多虚多寒)·虚寒证:甘草干姜汤、理中汤、四逆汤、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实寒证:大黄附子细辛汤半表半里证(寒热虚实错杂)·阳性证(热多寒少)·小柴胡汤(半热兼里虚)、大柴胡汤(半热兼里实)、四逆散(半热津虚气实)、柴胡桂枝汤(表虚半热里虚)、柴胡桂枝干姜汤(表虚半热津虚里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热里虚里实水实)、半夏泻心汤(半热里虚里寒)、黄芩汤(半热里虚)、黄连汤(半热里虚里寒)、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半热里虚里寒)、黄连阿胶汤(半热血虚)、栀子豉汤(半热)、大黄黄连泻心汤(半热里实)、小陷胸汤(半热里热里实水实)、大陷胸汤(半热里热里实水实)、十枣汤(半热水实)·阴性证(寒多热少)·乌梅丸(半热里寒血虚津虚)·附子泻心汤(半热兼里寒)水证·实证(水湿痰饮)·五苓散(表虚水实)、猪苓汤(水实里热)、真武汤(里虚寒兼水实)、泽泻汤(水实里热)、苓桂术甘汤(表虚水实)、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小青龙汤(表实水实)、半夏厚朴汤(水实气实)·虚证(津液虚)·麦门冬汤血证·实证(瘀血)·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抵挡汤、抵挡丸、大黄蛰虫丸、下瘀血汤·虚证(血虚)·当归芍药散、胶艾汤、芍药甘草汤气证·实证(气滞气逆)·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气实兼里虚)、旋覆代赭汤(气实兼里虚)·虚证(气虚)·甘草汤(气虚、半热)2020.5.2 于长沙。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

试论病证结合方证对应与辨证论治1耿晓娟1,张军平21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E-mail:geng_xiaojuan@摘要:辩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特征之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病证统一则是辨证精确的肯綮,而方证对应是临床施治的前提,也是中医药疗效评价体系建立的核心内容,但临床应用中也存在着证候概念的泛化与病证结合应用具体化的矛盾和证候与疾病诊断的不同步性等问题。
关键词:病证结合;方证对应;辨证论治中图分类号:R2411.引言病证结合、方证对应是传统医学诊疗疾病的重要方法。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一经一纬,在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医生对于疾病的认识,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现代医学理念的影响及现代中医们对于“证”概念、内涵、外沿的重新审视下,病证结合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2.病证结合是准确认证的关键辨证论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在传统医学的发展史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但是辨病论治并没有随着辨证论治理论发展的日趋完善而消亡,而是以病证结合的形式服务于临床。
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辨证论治是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是因为辨病是辨证方法选择的基础,以下从两个方面论述。
2.1 辨证论治源于辨病理论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在传统医学发展过程中并非同时产生,而是先有辨病论治,后有辨证论治。
与所有医学的起源一致,发现问题而后才能解决问题,传统医学的早期也是通过辨病的方式来诊断疾病及确定治疗的。
但是中国人擅长于思辨性的整体思维特点和中医学的人文思想的巨大影响又促成了“辨证论治”理论的产生。
从传统医学发展的轨迹来看,辨证论治的产生决非偶然,而是在人们对于疾病认识增多和医疗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
辨病理论对于病程认识的细化是辨证论治方法产生的内在要求。
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都是在观察了大量病例后,发现了一类疾病的共同分期、转变规律及不同时期的主要症状、体征等,并发现不同时期给予不同药物对于患者的转归及预后有不同的影响,最终在辨病论治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证候与对应有效的方剂——即辨证论治、方证对应。
刘绍武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临床科室中医学病理诊断的实操方法

临床科室中医学病理诊断的实操方法病理诊断是临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通过对病理标本的检查和分析,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在临床科室中,中医学病理诊断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它结合中医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临床科室中,中医学病理诊断的实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医四诊合参中医四诊合参是中医学的基本方法,它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以及听取患者的主诉和询问病史,再结合病理标本的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病理诊断。
2. 中医脉诊脉诊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触诊患者的脉搏,判断脉象的弦、滑、涩、数等特点,进一步确定病理诊断。
3. 中医舌诊舌诊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等,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和病情。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质的湿燥、红润等特点,进一步确定病理诊断。
4. 中医病因辨证中医病因辨证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诊断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因和病机,可以确定病理诊断。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生活习惯、饮食情况等,结合病理标本的检查结果,进一步确定病理诊断。
5. 中医治则治法中医治则治法是中医学中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病情和病理机制,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在病理诊断中,医生可以根据病理标本的检查结果,结合中医理论,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进一步确定病理诊断。
总之,临床科室中的中医学病理诊断是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方法,它结合了中医学的理论和现代医学技术,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实操过程中,医生需要通过中医四诊合参、脉诊、舌诊、病因辨证和治则治法等方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情,确定病理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综合的分析,才能提高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为患者的康复做出更好的贡献。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

伤寒论六经辩证系统图解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中医中的病理分析

中医中的病理分析中医是一门独特而深奥的医学体系,其病理学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病理分析的核心思想是“辨证论治”,即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分析病因病机,确定病理过程,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常见病症的病理分析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中医病理分析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即“气血阴阳”和“五脏六腑”理论。
1. 气血阴阳理论:中医认为,健康与疾病是由于人体内气血阴阳失调所引起的。
气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能量物质,阴阳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物质形态。
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气血阴阳失调是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分析病人的气血阴阳状态,可以了解疾病的本质,有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2. 五脏六腑理论:中医将人体分为五脏和六腑,每个脏腑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脏腑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调节系统,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功能紊乱都会导致身体疾病的发生。
通过分析病人的脏腑功能状态,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病症的病理分析中医病理分析的具体内容包括病因、病机、病理变化等方面,下面将以常见的感冒和胃炎为例进行介绍。
1. 感冒的病理分析:感冒是由于外邪侵袭所致,其病因可以是风邪、寒邪或湿邪等。
感冒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由于人体抵抗力低下,易受外邪入侵。
感冒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症状,其中鼻塞和流涕是由于鼻腔粘膜充血肿胀,咳嗽和咽痛是由于外邪侵袭,气机不畅所致。
中医治疗感冒一般以祛邪解表为主,通过辛散发汗的药物来排出体内的寒邪。
2. 胃炎的病理分析:胃炎是胃黏膜炎症,其病因主要与饮食不当、内伤情绪等有关。
胃炎的发病机制一般是由于胃黏膜受到刺激,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或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
胃炎常表现为胃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其中胃痛是由于胃黏膜受损,刺激神经末梢所致。
中医治疗胃炎一般以健脾和胃为主,通过药物调理胃肠功能,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辨证体系之方证分析(4)39.真武汤病理:阴性里寒里虚水实。
方解:茯苓3 芍药3 白术2 生姜3 附子1。
茯苓白术都是去饮的药,生姜在这儿,温胃降逆去饮,同时还能去饮,而且呢它还有这个解表的功能,所以生姜在这儿还是显得比较重要的。
那么这个生姜与茯苓,如果说看这个方剂里面有一个“心下悸”,那么“心下悸”大家看这个方剂里边谁治啊?茯苓和生姜加在一块儿。
因为那个茯苓甘草汤里面有这两味药,啊那么所以说这两味药在这儿呢它就有治疗这种“心下悸”的这种效能。
这个芍药在这个方剂里边,它治什么?它治因为血虚而致那个肌肉组织因失养造成的那个拘急疼痛、治这一类的啊。
像身瞤动啊、肌肉的那个拘急、拘挛这一类的情况,还有腹痛,这一类啊。
症状:食少纳呆、浮肿、咳喘、腰膝酸软、肢冷形寒、头目眩晕、小便不利、神倦、心悸、腹胀、恶心呕吐、面色白、身瞤动、便溏、下利、腹痛、胸闷、痰白量多、窒息。
舌质:淡、齿痕、暗紫、红、胖大、有瘀点。
舌苔:白、白腻、白滑润、少苔或无苔、黑灰滑、黄腻。
脉象:沉细、沉弱、细弱、沉迟。
现代疾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尿毒症、慢性肾衰、肾病性水肿、尿崩症、尿鼓、阴囊肿大、类脂性肾病、风心病、肺心病、心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水肿、慢性肝炎浮肿、眩晕症、美尼尔氏综合症、高血压、内耳眩晕症、失眠、不安腿综合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失音症、胃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慢性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术后伤口不愈、脓胸、产后水肿、闭经、鼻渊、头痛、慢性痢疾、胃溃疡、风湿热、月经不调、咽痛、疝气、心房纤颤、甲状腺机能低下。
40.小建中汤病理:表虚里寒里虚血虚。
方解:桂枝3 甘草2 大枣5 芍药6 生姜3 胶饴60。
实际是桂枝汤加了芍药,又加了饴糖。
但这个饴糖呢,用量比较大,用了一升。
这个一升按我们现在计量的话,是200 毫升,200 毫升的饴糖至少在 200 克左右。
应该不低于 200 克。
像这个饴糖的比重我们也没有资料可查,想象呢,水里边溶解了那么多麦芽糖的成分,应该它的比重大一点。
反正是 200 克左右,比其他的药呢都要大得多。
这里边除了饴糖以外,就是芍药,芍药是 6 两,应该是90 克,离 200 克还差很多呢,差一倍多呢。
饴糖是一味温性的补里虚的药物,对于因里虚寒证所造成的胃肠功能低下而引起的诸多疾病都有特效。
所以说这个方子也可以这么认为,芍药甘草汤治什么啊?治“腹满时痛”,也有治疗腹部痉挛痛的功能。
跟这个方剂在病理上比较接近的就有一个桂枝人参汤。
那么说如果跟桂枝人参汤相比较的话呢,这个方剂有血虚的因素存在。
我们其实仔细看一看药物组成的话,不仅仅这一点,虽然说从大的方向上来说都是里虚寒,但是有所不同。
那个里虚寒是干姜能够治得了的,像这个里虚寒干姜治不了,得是饴糖来治,毕竟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症状:纳呆、疲乏无力、消瘦、面白无华、胃脘痛、喜暖喜按。
舌质:淡红。
舌苔:薄白。
脉象:弦、细、沉、弱。
现代疾病: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胃脘痛、腹痛、消化不良、胃弛缓、胃下垂、胃痉挛、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酸过多或过少症、习惯性便秘、慢性肝炎、贫血、白血症、脊髓空洞症、白塞氏综合征、慢性胰腺炎、溶血性黄疸、红斑性狼疮、心神经性官能症、神经衰弱、神经抑郁症、心律不齐、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功能性发热、肠系膜淋巴结核、水疱性结膜炎、眼底出血、闭经、痛经、呃逆、产后腹中痛或少腹拘急痛引腰背、不能饮食、阴血内虚、小儿反复发作性腹痛、松果体瘤。
41.大柴胡汤病理:半热里实。
方解:柴胡8 黄芩3 芍药4 半夏3 生姜5 枳实4 大枣5 大黄2。
这个方剂实际上就是在小柴胡汤的基础上,去掉了有补虚作用的人参、甘草,因为它没有虚证,它对的是里实证。
所以说这两味药不太适宜,就把它去掉了;因为有“呕不止”,加大了生姜的用量,由以前的三两增加到了五两;另外增加了芍药、枳实和大黄。
这个芍药有治疗腹满、腹痛的作用,所以说呢,大柴胡汤也有治疗腹痛的作用,同时芍药有缓下的作用,它可以治疗腹满。
枳实呢,大家都知道是行气消胀,与大黄同用,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什么,看作是半个小承气汤。
所以这个方剂就有较强地去里实的作用。
那么大黄这味药,在《康平本》和《宋本》这两个版本当中都没有,但是《金匮要略》里,大柴胡汤就有大黄二两。
所以说呢,王叔和特别在方后,加了一个注解,就是说“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从这个地方啊,我们看出一个小问题来,就是说王叔和在第一次整理的时候,态度是非常严谨的。
这个地方他明明看出丢了二两的大黄,他宁肯用加注的方式把它说明了,他也没有把那个大黄添上,说明他第一次整理的时候,这个态度还是非常严谨的。
症状:便秘、胸胁苦满、恶心呕吐、往来寒热、腹痛、口苦咽干、食欲不振、小便黄赤、烦燥、腹胀、口渴、眩晕、自汗、头痛、肩颈酸痛、黄疸、下利。
舌质:红舌、绛舌、舌干燥、舌尖有齿痕、淡紫、淡胖、有瘀点、中裂、紫暗。
舌苔:黄苔(黄燥、黄腻、黄厚)、白苔(白厚、白腻、白燥)、黄白相间、灰黑有芒刺的。
脉象:弦、数、沉、滑、细、弱、微、结代。
现代疾病:肠伤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炎、细菌性痢疾、无名高热、肺炎、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胀、肺气肿、心膜炎、内膜炎、风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包炎、肺心病、动脉血管硬化、高血压、脑溢血、脑软化、急慢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扭转、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痉挛、胃酸过多、胃癌、胃嗜食、幽门不全梗阻、胆囊炎、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胆结石、胰腺炎、阑尾炎、肠炎、结肠炎、肠梗阻、肝炎、肝硬化、急性黄疸型肝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亚急性肝坏死、习惯性便秘、急慢性肾炎、肾结石、尿道结石、肾盂积水、急性肾盂肾炎、肾萎缩、阳痿、糖尿病、肥胖症、半身不遂、肋间神经痛、神经官能症、癫痫、神经衰弱、失眠症、三叉神经痛、美尼尔氏综合症、帕金森氏综合症、角膜炎、虹膜炎、耳鸣、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精神抑郁症、急性精神病、非典型性精神病、出血热少尿期、经期咽喉肿痛、急性乳腺炎、闭经、急性盆腔炎、前列腺炎、尿道狭窄、肾周脓肿、脑血管意外(实际上不用我说,前边的有脑溢血,大概也应该包括血栓一类的)、颅内血肿、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头痛、荨麻疹、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猩红热、丹毒、疟疾、传染性单细胞综合症。
42.柴胡加芒硝汤病理:半热半虚里热里实。
方解:柴胡8 黄芩3 人参3 甘草3 生姜3 半夏3 大枣5 芒硝3。
实际上就是小柴胡汤原方,但是取了小柴胡汤量的三分之一,也就是小柴胡汤的一次的服用量。
小柴胡汤不是最终煮取三升吗?煮取三升以后分三次服,那么一次就服一升,这样实际上就取了三分之一,就等于说取了一升的量,然后加上了二两芒硝。
这样芒硝的量相对来说就加得挺大的,然后分成两次喝,就把它分成两次,这是两次的服用量。
这个芒硝是一个寒性的去热通便的药物,它去热的力量大于大黄,去实的力量又大于石膏。
所以说这个方剂治疗的就是一种在小柴胡汤证基础上同时又伴有芒硝证的这么一种情况。
另外,凡使用芒硝的方子,都需要在药液煎得之后再加入芒硝,另外再稍微炖一炖,让它开一开。
症状:胸胁满或者痞硬、大便硬或者下利、往来寒热、日晡所潮热、呕吐或者腹痛拒按,口苦、口干、目眩、腹满。
舌质:红舌。
舌苔:厚、燥。
脉象:弦、数、沉、微。
现代疾病:感冒、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胃溃疡性急性穿孔、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夜盲症(这个在其他方剂的现代应用里边出现的不多,也是供个参考吧)。
43.桃核承气汤病理:里热里实血实。
方解:桃仁3 大黄4 桂枝2 甘草2 芒硝2 。
这个方剂实际上就是调胃承气汤加桂枝和桃仁,调胃承气汤所治大家都很清楚了,如果想了解调胃承气汤,跟大小承气汤比较下就行了,调胃承气汤去热的力量大于去实的力量,所以,因为里热而造成的说胡话,胡言乱语谵语的这种症状,就是调胃承气汤治疗范畴,那么桃仁是一位性比较平的药,寒热倾向不是很明显的一位祛瘀血的药,按照药典上说,它有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的功能。
症状:小腹疼痛、便秘、神昏谵语如狂、小腹硬痛拒按、发热、小便短赤、心烦、口渴、月经量多有块色暗、面色晦暗、腰疼痛、血尿、小便难、面红目赤、头晕、头疼、胸闷痛、少寐、口燥咽干、少食、呕吐、步履困难、心悸、下肢冷麻、衄血、肩背痛、便黑。
舌质:红、有瘀点或瘀斑、紫暗、酱舌、淡、黑、青、胖、裂纹。
舌苔:黄、白、腻、干燥、薄、厚、灰、黑、少、有芒刺。
脉象:沉、数、弦、涩、滑、细、实、紧、洪、大、濡、迟、伏、缓、弱、浮、结、散。
现代疾病:急性肠梗阻、急性坏死性结肠炎、急性坏死性肠炎、急性肠炎、直肠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痢疾、暴发性痢疾、麻痹性肠梗阻、胃柿石、机械性肠梗阻、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肝炎、肝昏迷、急慢性胆囊炎、胰腺炎、急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精神分裂症、脑挫伤、反应性精神病、流行性出血热、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后遗症、多发性脑梗塞、癫痫、癔病、反应性精神病、三叉神经痛、月经不调、闭经、子宫内膜炎、子宫肌瘤、输卵管结核、不孕症、痛经、人工流产、胎盘残留、子宫肌瘤、盆腔炎、产后阴道血肿、卵巢囊肿伴盆腔静脉瘀血综合征、子宫脱垂、附件炎、更年期综合征、习惯性流产、产后感染、胎死腹中、糖尿病、神经衰弱、脑膜炎、森林脑炎、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增生性脊椎炎、肺心病、心肌梗死、肺炎、尿道炎、慢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前列腺炎、慢性肾功能不全、肾炎尿毒症、特发性尿血、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潴留、运动性血红蛋白尿、急性间歇性卟淋病、尿路结石、内痔嵌顿、膀胱肿瘤、眼外伤、结膜炎、麦粒肿、视网膜炎、角膜炎、白内障、湿疹、荨麻疹、冻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骨质增生、关节炎、外伤、风湿病、结核。
4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病理:半热半虚里虚里实水实。
方解:柴胡8 龙骨3 黄芩3 生姜3 铅丹3 人参3 桂枝3 茯苓3 半夏3 大黄2 牡蛎3 大枣5。
这个方剂可以看做是小柴胡汤去甘草,加了桂枝、茯苓、龙骨、牡蛎、大黄、铅丹。
其中这个方剂当中桂枝、茯苓、生姜这三味药还可以把它看成什么,看成是茯苓甘草汤去了甘草。
那么为什么在这儿我们做这么一个提醒呢?这个茯苓甘草汤,胡老把它加上龙骨牡蛎以后,用来治疗失眠,因停饮气上冲为主要问题的失眠,效如桴鼓,确实这个我治过呢不止一例,非常好用。
但是呢你辨证得对,你说你确实辨准了它下去,当天就能睡个好觉。
但是在这儿呢,这个方剂里边差不多就有了它,所以说对我们理解这个茯苓甘草汤呢有一定的帮助,它对情志方面的一些因素确实有作用。
这个龙骨牡蛎,在经方当中主要就用来治疗精神方面的一些疾病,有安神镇惊、治疗烦惊和胸腹悸动的这一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