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
中国年轻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Oncosearch,Beijing 100142,China,Email:zlxyt2@巧m乩e也c,l
【Abstract】
breast
Objective
young Chinese women with breast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the prognosis in cancer.Methods A total of 1538 female patients with operable primary
at
our
cancer(stage I一]II)treated
hospital from December 1994
to
December 2003
were
analyzed
patients(≤60 yrs)with the complete follow-up data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age:young breast cancer group(≤40 yrs。,l=208)and control group(41—60 yrs,n=867)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their clinicopa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cn
长期以来,对发病年龄是否影响乳腺癌患者的 预后一直存在争议【l引。根据国际癌症研究署 (IARC)的统计:2008年中国<40岁乳腺癌患者比 例占乳腺癌发病总数的12.56%,远高于欧洲和美 国;中国乳腺癌发病高峰在40~60岁”J。但目前尚 缺少关于中国年轻乳腺癌预后的分析。鉴于60岁
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摘要:目的探讨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和预后相关因素。
方法选取我院近两年收治的64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4周岁以下,包含34周岁,分析诊断情况及和癌症类型等信息。
结果 64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51例、比例 79.7%,原位癌5例、比例7.8%,浸润性小叶癌5例、比例7.8%,其他乳腺癌症3例、比例4.7%,其中被误诊为其他乳腺疾病有23例、比例35.9%。
结论,青年女性乳腺癌主要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临床诊断容易误诊。
关键词: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预后前言:我院收治的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进行了分析探讨,现报告如下。
近几年,我国乳腺癌患者数量不断呈上升趋势,患病群体平均年龄逐渐下降。
当前,对青年女性乳腺癌年龄划分尚未统一定论,但大多数研究表明,34岁以下的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和预后具有明显特点。
为此,对青年女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展开研究分析,进而探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延长患者寿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选取我院收治的64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资料,展开探讨,具体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近两年诊治的64例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研究资料进行研究,排除 35周岁以上患者(含 35 周岁),以及经过其他医院诊断确诊后转入我院的患者。
患者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9.7-2.4),已婚人数60例,未婚人数4例,有乳腺癌家族史3例,哺乳期3例,妊娠期1例。
入院症状主要有乳腺疼痛、乳头内陷、乳头溢液和橘皮样变,所有患者都伴有乳腺肿块。
病程0.5-36个月,平均病程(7.4±1.1)个月。
64例患者中,彩超检查患者43例,钼靶 X 线检查患者21例。
1.2方法对这64例乳腺癌患者均采取手术治疗,其中14例患者进行根治术,46例患者进行改良根治术,4 例患者进行区段切除术,同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
手术前,有8例患者经过2次新辅助化疗,手术后,所有患者均进行 AT,或者CAF 化疗。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史 军(山西省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乳腺科,山西大同 037000)【摘要】目的 分析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
方法 对200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组,并实施回顾性分析。
结果 从预后角度分析,两组患者对比复发率、生存时间存在差异性(P>0.05),同时两组患者对比分子分型、临床分期、HER-2阳性率、复发或转移率、ER阳性率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影响年轻乳腺癌患者的因素包括 ER阳性率、分子分型、肿瘤大小(>5 cm)、复发或转移率。
结论 青年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较为复杂,且预后差,为了改善预后,还需尽早治疗。
【关键词】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型;预后【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8.17.34.02本文旨在探索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以及预后,具体可见下文描述。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本次研究对象为乳腺癌患者,共有200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两组,即低龄组(观察组;100例)、高龄组(对照组;100例),均在2016年5月21日~2017年5月21日期间收治。
观察组均为女性,平均体质量(51.25±2.65)kg,病变类型:3例为浸润性小叶癌,12例为黏液癌。
85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对照组均为女性,平均体质量(51.63±2.19)kg,病变类型:4例为浸润性小叶癌,13例为黏液癌。
83例为浸润性导管癌。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差异性(P>0.05)。
1.2 方法组织分型:根据乳腺癌肿瘤组织学分类标准,判定孕激素受体状态、激素受体,阳性细胞:可见棕黄色颗粒沉淀;PR、ER阳性:肿瘤细胞数量>10%。
同时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法测定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判定:浸润性肿瘤细胞膜数量>30%。
病理特征评估:临床病理特征包括辅助治疗方法、手术类型、淋巴结转移情况、分子分型、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发病年龄等。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但乳腺癌可分为多种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的不同对于治疗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乳腺癌的几种常见病理类型进行解读,并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以及治疗策略。
一、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80%。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具有侵袭性并具有转移倾向。
IDC通常呈现为肿块或乳头溢液,常伴有乳房肿胀、乳房变形和乳头瘙痒等症状。
病理特征上,IDC的肿瘤细胞形态呈现不规则,细胞排列紧密,核分裂活跃。
治疗上,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辅以放化疗和内分泌治疗。
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的第二常见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0%至15%。
ILC起源于乳腺小叶上皮细胞,通常在乳房内呈现为多灶性或双侧性的病变。
与IDC不同,ILC的病理特征是细胞排列呈现单行或环形,存在浸润性生长性质。
ILC的症状通常不明显,可能出现乳头溢液、胸闷等非特异性表现。
治疗上,与IDC类似,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三、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1%至2%。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以乳头样肿块为主要临床特征。
乳头状癌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形态呈现分叶状,并形成纤维血管核心。
它通常生长缓慢,预后较好。
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适当辅以放化疗。
四、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是一种较为特殊的乳腺癌类型,约占所有乳腺癌病例的2%至3%。
它的特征是肿瘤细胞的分泌物呈现黏液状。
黏液性癌的病理特征是肿瘤细胞形态规则,黏液分泌物多,肿瘤生长较慢。
常见的临床表现是触及乳房内质地柔软、灵活的肿块。
治疗上,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五、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三阴性乳腺癌是乳腺癌的一个亚型,其特点是乳腺癌细胞不表达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乳腺癌的术后病理评估与预后分析

乳腺癌的术后病理评估与预后分析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病理评估和预后分析对于指导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判断非常重要。
本文将从乳腺癌的病理特征、病理分级、分子分型以及免疫组化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评估的意义和方法,以及与预后相关的因素。
一、乳腺癌的病理特征乳腺癌是一种异质性肿瘤,不同的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分子特征。
乳腺癌的病理特征包括肿瘤大小、病变类型、侵袭性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等。
乳腺癌的大小通常用最大肿瘤直径来表示,较小的乳腺癌常称为微小乳腺癌,大于2厘米的肿瘤则属于大肿瘤。
病变类型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根据不同的类型对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乳腺癌的侵袭性是指肿瘤细胞侵入周围正常组织的能力,通常通过观察肿瘤的浸润深度、侵袭方式以及侵袭范围等因素来评估。
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通过检查切除乳腺癌的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来判断患者的预后。
二、乳腺癌的病理分级乳腺癌的病理分级是根据肿瘤的组织学类型、细胞核形态以及核分裂指数等指标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
常用的病理分级系统包括Elston和Ellis系统以及Scarff-Bloom-Richardson(SBR)系统。
Elston和Ellis系统主要通过观察肿瘤的核大小、核形态学特征以及核分裂指数来评估肿瘤的恶性程度,将分为I、II和III级。
SBR系统则通过观察肿瘤的核分裂指数、导管形态和核几何形状来进行评估,也将分为I、II和III级。
三、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根据肿瘤细胞中不同的分子标志物表达情况来进行分类,可以帮助预测患者的预后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
根据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情况,乳腺癌分为四个分子分型,分别是Luminal A、Luminal B、HER2阳性和三阴性。
Luminal A型乳腺癌具有较好的预后,常见于ER和PR阳性,HER2阴性的乳腺癌。
30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

【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p a t h o l o g i c t y p e , c l i n i c a l a n a l y s i s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y o u n g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b e l o w 3 0
l o w 3 0 y e a r s o l d
Z HANG Z h u o n i C HEN We n l i n LI U De q u a n C HENG S o ' u n Br e a s t Di s e a s e Ce n t e r ,t h e Th i r d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Ku n mi n g Me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Yu n n a n P r o v i n c e ,Ku n mi n g 6 5 01 1 8 ,C h i n a
p a t h o l o g i c f e a t u r e s a n d t h e i mmu n o h i s t o c h e mi c e x p r e s s i o n o f ER,P R,C —e r b B一 2 we r e a n a l y z e d ,c l i n i c l a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a s i n v e s t i g a t e d ;a l l t h e p a t i e n t s we r e f o l l o we d - u p f o r 2 y e a r s .Re s u l t s 5 3 c a s e s o f i n v a s i v e d u c t a l c a r c i n o ma we r e f o u n d 。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or f 8 2 . 8 % :5 c a s e s o f d u c t l a c a r c i n o ma we r e f o u n d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or f 7 . 8 1 % ;2 c a s e s o f mu c i n o u s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a we r e f o u n d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or f 3 . 1 2 % ;2 c a s e s o f a p o c r i n e c a r c i n o ma we r e f o u n d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or f 3 . 1 2 % :1 c a s e o f i n t r a d u c t a l p a p i l l a r y c a r c i n o ma wa s f o u n d , wh i c h a c c o u n t e d or f 1 . 5 6 % ;1 c a s e o f i n v a -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与预后评估

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与预后评估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理学分级和预后评估是指根据乳腺癌组织的形态学特点、分子学标志物和临床指标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期及治疗反应。
通过病理学分级和预后评估,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1. 病理学分级乳腺癌的病理学分级是指根据肿瘤组织的组织学特点和分化程度来对肿瘤进行分级,常用的分级系统是以史蒂文斯-贝尔曼(Scarff-Bloom-Richardson,SBR)分级系统为代表。
该分级系统主要依据乳腺癌组织的核染色质形态学、核仁的大小和数目、管腔的形成情况等指标进行评估,将乳腺癌分为I级、II级和III级。
1.1 I级乳腺癌I级乳腺癌是指肿瘤细胞呈现出较小、均匀的核、规整的核仁和较好的管腔形成,这些特征表明这种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较高。
I级乳腺癌通常预后较好,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
1.2 II级乳腺癌II级乳腺癌是指肿瘤细胞的核染色质形态学、核仁的大小和数目、管腔的形成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异常,分化程度相对较低。
II级乳腺癌的预后较I级乳腺癌差,但仍有一定的治疗机会。
1.3 III级乳腺癌III级乳腺癌是指肿瘤细胞的核染色质形态学、核仁的大小和数目、管腔的形成均异常,分化程度很低。
III级乳腺癌的预后较差,患者生存期明显缩短。
2. 预后评估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是指根据患者的临床指标、病理学分级和分子学标志物来评估患者的生存期及治疗反应。
常用的预后评估指标包括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以及Ki-67等标志物水平。
2.1 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大小是评估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情况下,肿瘤越大,预后越差。
2.2 淋巴结转移情况乳腺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
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
2.3 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ER、PR和HER2的表达情况是预测乳腺癌疗效和预后的重要指标。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

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与预后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对许多女性来说,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对其预后的了解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以及与预后的相关因素。
一、乳腺癌的病理分型乳腺癌根据病理学特征通常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乳头状癌、粘液癌、腺泡状癌等。
这些类型有着不同的形态、组织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
1. 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占乳腺癌患者的大部分比例。
它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的恶性变异,具有浸润性生长的特点。
浸润性导管癌通常以形状不规则的单个肿块出现,并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
2. 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的上皮细胞,相比于浸润性导管癌,其生长速度较慢。
浸润性小叶癌通常以一个或多个结节的形式出现,可以通过乳腺癌筛查程序进行早期发现。
3. 乳头状癌乳头状癌表现为乳头状或呈乳头状的病变,通常位于乳头区域。
它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有时也可能发展成为浸润性乳腺癌。
乳头状癌具有纤维母细胞瘤样的生长模式,这是一种少见但容易被误诊的病理类型。
4. 粘液癌粘液癌是乳腺癌中一种罕见的亚型,其特点是瘤内有丰富的黏液分泌物。
粘液癌的生物学行为相对较温和,预后相对良好。
5. 腺泡状癌腺泡状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亚型,以腺泡状、乳头状或实质形态多样性见长。
腺泡状癌可能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倾向,预后相对较差。
二、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乳腺癌的预后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后因素:1. 癌肿大小乳腺癌的肿瘤大小与预后密切相关,较小的肿瘤通常有更好的预后。
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可以使肿瘤保持较小的状态,从而提高预后。
2. 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是乳腺癌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癌细胞扩散到淋巴结时,预后较差,因为它们有更大的机会进一步扩散到其他部位。
3. 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如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以及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状态,对预后具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择云南省肿瘤医院 2005 年 6 月 2010 年 6 月 30 周 岁以下 a 病理确诊并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的女性乳腺 癌患者 64 例 O 分析其病理类型 \ 淋巴结转移情况 \ 免疫组 化 雌 激 素 受 体 (ER >\ 孕 激 素 受 体 (PR >\ 表 皮 生 长 因 子 受 体 -2 (C-erbB-2 >a 并随访 2 年 a 观察其预后 O
值 值
体重
值 值
雌激素受体
值 值
孕激素受体
值 值
表皮生 长因子受体 -2
值 值
体重指 数
值 值
淋巴结 转移 数
值 值
1.3 兔疫组化判定标准
阳 性 结 果 呈 棕 黄 色 或 棕 褐 色 C-elbB-2 蛋 白 阳 性 物 质 主 要 定 位 于 细 胞 膜 ER ~ PR 阳 性 物 质 主 要 定 位 于 细 胞 核 根 据 切 片 中 阳 性 细 胞 的 比 例 将 其 分 为 [2] : 阳 性 细 胞 数 5% 为 阴 性 ( - > 阳 性 细 胞 数 6% 25% 为 阳 性 ( + > 阳 性 细胞数 26%75%为 (++> 阳性细胞数75%为强阳性 ( +++ >O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 SPSS 17.0 对数据进行分析 应用 多元 相关分析及生存分析计算指标间相关系数以及预后 O 以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O 2 结果 2.1 病理组织类型结果 64 例患者中浸润性导管癌 53 例 占 82.8% ; 导 管 内 癌 5 例 占 7.81% ; 载 液 腺 癌 2 例 占 3.12% ; 大 汗 腺 癌 2 例 占 3.12% ; 导 管 内 乳 头 状 癌 1 例 占 1.56% ; 浸 润 性 微 乳 头 状癌 1 例 占 1.56% O 2.2 淋巴结转移数结果 64 例患 者 中 无 淋 巴 结 转 移 33 例 占 51.6% ;1 3 个 淋 巴 结 转 移 16 例 占 25% ;4 9 个 淋 巴 结 转 移 7 例 占 10.9% ;10 个以上淋巴结转移 8 例 占 12.5% 2.3 ER 结果 64 例患 者 中 ER 表 达 +15 例 占 23.4% ; 表 达 ++13 例 占 20.3% ; 表达 +++8 例 占 12.5% ; 表达 -28 例 占 43.8% O 2.4 PR 结果 64 例 患 者 中 PR 表 达 +24 例 占 37.5% ; 表 达 ++6 例 占 9.4% ; 表达 +++6 例 占 9.4% ; 表达 -28 例 占 43.8% O
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 标 a 可以为临床 制 定乳腺癌的 综合治疗方案提供 重要 依 据 O
[关键词 ] 牟轻乳腺癌 病理类型 预后 [中图分类号 ] R737.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673-7210 2013 02 b -0067-03
Pathologic type, clinical analysis and prognosis of young breast cancer be low 30 years old
2013 年 2 月第 10 卷第 5 期
体重指 数
淋巴结 转移 数
值 值
身高
1.000 0.208 0.099 0.198 0.117 -0.037 0.774 0.019 0.884 -0.043 0.737 0.131 0.300 0.154 0.223
0.208 0.099 1.000 0.271 0.030 -0.295 0.018 -0.157 0.216 -0.068 0.594 -0.065 0.612 0.051 0.686
0.019 0.884 -0.157 0.216 0.074 0.563 0.704 0 1.000 0.371 0.003 0.130 0.307 0.222 0.078
-0.043 0.737 -0.068 0.594 0.099 0.435 0.376 0.002 0.371 0.003 1.000 0.122 0.337 0.258 0.039
2013 年 2 月第 10 第 5 期
临床研究
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临床分析及预后
张卓呢 陈文林 刘德权 程思俊 昆明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乳腺科 a 云南昆明
650118
[摘要 ] 目的 分析 30 岁以下年轻乳腺癌病理类型 \ 临床分析及预后 O 方法 选择 2005 年 6 月 2010 年 6 月 30 岁 以下经病理确诊并采用常规免疫组化法检测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64 例进行分析 a 免疫组化法检测 ER ( 雌激素受 体 >\PR ( 孕激素受体 >\C-erbB-2 (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 > 表达情况 a 探讨其临床意义 a 并进行 2 年随访 O 结果 浸 润性导管癌 53 例 a 占 82.8% ; 导管内癌 5 例 a 占 7.81% ; 载 液 腺癌 2 例 a 占 3.12% ; 大 汗 腺癌 2 例 a 占 3.12% ; 导 管 内乳头状癌 1 例 a 占 1.56% ; 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1 例 a 占 1.56% O 患者发病年龄与 ER \PR \C-erbB-2 \ 淋巴结转移 无相关性 (P > 0.05 >;ER 与身高有负相关性 (P < 0.05 >; 淋巴结转移数与 ER 及 C-erbB-2 正相关 a 与体重负相关 ( 均 P < 0.05 >;ER \PR \C-erbB-2 互为正相关性 ( 均 P < 0.05 >O 随访 2 年 a64 例患者均存活 a4 例复发及重要 器官 发生转移 O 结论 年轻乳腺癌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aC-erbB-2 \ER \PR 表达与年轻乳腺癌的预后相关 a 是 判断
乳腺癌是乳腺组织恶性肿瘤 a 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 瘤之 一 a 据 统 计 a 其 发 病 率 占 全 身 各 种 恶 性 肿 瘤 的 7% 10% O 它的发病可能与遗传有关 a 以 4060 岁之间 \ 绝经期 前后的妇女发病率较高 O 年轻患者仅占乳腺癌患者的小部 分 a但 是 有 关 这 一 群 体 的 研 究 资 料 非 常 少 a大 多 数 为 小 样 本研究 a 而且对于年轻的定义存在分歧 a 不同的作者把 30\
35\40\45 岁甚至 50 岁定义为年轻[1]O 本文研究的是 30周岁
以下的年轻乳腺癌 O
[ 作者简 介 ] 张 卓呢 (1987- >a 女 a 浙江 台州 人 a 昆 明 医 科 大 学 2010 级 在
读硕士研究生 ; 专业 Z 肿瘤学 O
病例特征
患者均为确诊乳腺癌且年龄为 30 周岁以下的年轻 女 性 a 平均年龄 28.2 岁 a 平均身高 1.58 m a 平 均 体 重 54.4 kg a 平均体重指数 21.66 kg/m2O
CHINA MEDICAL HERALD 中国医药导报 67
[ 通 讯 作 者 ] 刘 德 权 (1966- >a 男 a 云 南 腾 冲 人 a 主 任 医 师 a 硕 士 生 导 师 a
主要从事乳腺肿瘤相关临床工作 O
万方数据
临床研究
表1 指标 年龄 年龄 身高 体重 鲁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64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表皮生 长因子 受体 -2
0.198 0.117 0.271 0.030 1.000 0.082 0.521 0.074 0.563 0.099 0.435 0.942 0 0.435 0
-0.037 0.774 -0.295 0.018 0.082 0.521 1.000 0.704 0 0.376 0.002 0.186 0.141 0.315 0.011
ZHANC Zhuoni CHEN Wenlin LIU Deguan CHENC Sijun Breast Disease Center, the Third AffiIiated HospitaI of Kunming MedicaI University, Yunnan Province, Kunming 65011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Iyze the pathoIogic type, cIinicaI anaIysis and prognosis of young breast cancer beIow 30 years oId. Methods 64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eIow 30 years oId from June 2005 to June 2010 were seIected, cIinicaI pathoIogic features and the immunohistochemicaI expression of ER, PR, C-erbB-2 were anaIyzed, cIinicaI significance was investigated; aII the patients were foIIowed -up for 2 years. Results 53 cases of invasive ductaI carcinoma were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82.8%; 5 cases of ductaI carcinoma were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7.81% ; 2 cases of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were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3.12%; 2 cases of apocrine carcinoma were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3.12%; 1 case of intraductaI papiIIary carcinoma was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1.56%; 1 case of inva sive micropapiIIary carcinoma was found, which accounted for 1.56%. No reIa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Patients' age and ER, PR, C-erbB-2, Iymph node metastasis (P > 0.05). Negative corre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ER and height (P < 0.05). Positive reIation was found among the number of Iymph nodes metastasis and ER, C-erbB-2 (P < 0.05), but negative reI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number of Iymph nodes metastasis with weight (P < 0.05). Positive reIation was found among ER, PR and C-erbB-2 (P < 0.05). 64 patients were found survived, 4 cases were found reIapsed and vitaI organ metastasized after a 2-year foIIow-up visit. Conclusion Young breast cancer patients mostIy are invasive ductaI carcinoma. C-erbB-2, ER, PR expression have reIationship with prognosis, which can estimate the pro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formuIate for the cIinicaI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breast cancer. [key words] Young breast cancer; PathoIogicaI type; Pro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