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特殊病理类型
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类型

乳腺癌组织病理学类型
乳腺癌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非浸润性癌:这类癌症属于乳腺癌的早期阶段,当癌瘤局限在
乳腺导管或腺泡内,且未突破其基底膜时,被称为非浸润性癌。
它又可以分为导管内癌和小叶原位癌。
导管内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管壁基底膜。
小叶原位癌则发生在小叶导管及末梢导管上皮细胞的癌,它的发展通常较为缓慢,预后良好。
2.早期浸润性癌:这类癌症的癌组织已经开始突破管壁基底膜,
但仍局限于小叶范围内。
它也可以分为小叶癌早期浸润和导管癌早期浸润。
3.浸润性特殊癌:这类癌症的分化通常较高,预后尚好。
它又可
以进一步细分为乳头状癌、髓样癌(伴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小管癌(高分化腺癌)、腺样囊性癌、粘液腺癌、大汗腺样癌、鳞状细胞癌等。
4.浸润性非特殊癌:这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80%,其一
般分化低,预后较上述类型差。
它又可以分为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硬癌、髓样癌(无大量淋巴细胞浸润)、单纯癌、腺癌等。
此外,乳腺癌还有一些其他罕见的组织病理学类型,如乳湿疹样癌和炎性乳癌。
炎性乳癌的发展迅速,被视为最凶险的一种乳腺癌。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一、导言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了解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对于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乳腺癌的各种病理类型以及其特征。
二、乳腺癌的基本概念乳腺癌是由乳腺组织中的恶性细胞形成的肿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乳腺癌的形态学特点和分子表型的差异导致了其病理类型的多样性。
三、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1.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DCIS)导管内癌是乳腺导管中的癌前病变,是乳腺癌最早期的病理类型之一。
其特点是癌细胞限于乳腺导管内,未侵犯基底膜。
2.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占乳腺癌的大部分比例。
其特点是癌细胞从乳腺导管扩散到周围组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
3.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ILC)浸润性小叶癌是乳腺癌的另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占乳腺癌的一定比例。
其特点是癌细胞侵犯乳腺小叶,形成单个或多个病灶。
4.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黏液,形成黏液团块。
5.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癌是乳腺癌中较为罕见的病理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形成乳头状结构。
6.移行癌(metaplastic carcinoma)移行癌是一种乳腺癌的少见类型,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具有上皮细胞和非上皮细胞特征。
7.乳腺癌伴内分泌异常(breast adenocarcinoma with endocrine differentiation)乳腺癌伴内分泌异常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病理类型,肿瘤细胞具有内分泌细胞特征。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相关的研究论文、病理报告和图表等。
详细内容请参考附件部分。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1、引言本文旨在对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进行详细解读,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指导。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理类型对治疗和预后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2、病理分类2.1 导管内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2.2 导管外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2.2.1 渗液癌(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IDC)2.2.2 小管状乳腺癌(tubular carcinoma of the breast)2.2.3 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2.2.4 髓样癌(medullary carcinoma)2.2.5 泡沫癌(foam cell carcinoma)2.3 导管内癌和导管外癌混合型(mixed ductal carcinoma)3、病理特点及相关指标3.1 导管内癌:细胞增生长于乳腺导管内,细胞形态正常或轻度异常。
鳞状上皮内癌和乳头状癌是其常见亚型。
3.2 导管外癌:病变细胞侵犯乳腺导管外的间质组织,增生类型和细胞形态各异。
3.2.1 渗液癌:细胞呈单行排列,浸润性生长,细胞核呈高度异型性。
3.2.2 小管状乳腺癌:细胞形态较规则,胞浆较丰富,核分裂少见。
3.2.3 黏液癌:细胞胞质富含黏液,细胞核可有异型性。
3.2.4 髓样癌:细胞核大而圆,核染色质明显,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3.2.5 泡沫癌:细胞质内充满大量泡沫样质,细胞核大且异型性明显。
4、相关指标及临床意义4.1 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阳性表示对激素治疗敏感。
4.2 肿瘤抑制基因(BRCA1和BRCA2):突变与乳腺癌遗传性高发相关。
4.3 基因表达芯片及蛋白质组学:帮助预测预后和指导治疗。
4.4 Her2/neu状态:阳性增加治疗难度,需联合使用靶向治疗药物。
4.5 Ki-67指数:与肿瘤增殖活性正相关。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与诊断

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与诊断乳腺癌是发生在乳房组织中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女性中居高不下。
为了准确诊断乳腺癌,了解其病理学特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探讨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及其诊断方法。
一、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乳腺癌的病理学特点包括肿瘤类型、分级、浸润性以及分子分型等方面。
1. 肿瘤类型乳腺癌根据细胞来源可以分为乳腺上皮性和非乳腺上皮性两种类型。
乳腺上皮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包括有小叶内皮癌、导管癌和乳汁导管内乳头状癌等。
非乳腺上皮性乳腺癌包括转移性腺癌和肉瘤。
2. 分级乳腺癌根据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进行分级,常用的分级系统有Elston-Ellis分级法和Nottingham系统。
这些分级标准从细胞核形态、核分裂象以及管腔结构方面对乳腺癌进行分级评估,根据分级结果可预测肿瘤的侵袭性和预后。
3. 浸润性乳腺癌的浸润性是指肿瘤细胞侵犯周围正常组织的能力。
乳腺癌可分为局限性和浸润性两种,浸润性乳腺癌分为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内皮癌两种。
浸润性乳腺癌的浸润深度和范围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4. 分子分型乳腺癌的分子分型是根据肿瘤细胞表达的分子标志物分类的。
常用的分子分型有激素受体阳性(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和三阴性乳腺癌等。
不同的分子分型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因此对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进行准确判断是十分重要的。
二、乳腺癌的诊断方法乳腺癌的诊断主要通过临床检查、放射学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来完成。
1. 临床检查乳腺癌的临床检查主要包括乳房触诊、淋巴结触诊以及病史采集等。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检测到乳腺肿块的存在和性质,同时还会询问患者的家族史以及其他相关病史。
2. 放射学影像学检查放射学影像学检查是乳腺癌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包括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检查和乳腺磁共振成像等。
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发现乳腺肿块的特征、大小和分布情况,为乳腺癌的诊断提供重要参考。
3.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乳腺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主要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得到乳腺癌组织标本,然后进行病理学检查。
乳腺癌病理学分类及预后标记物(研究荟萃)

⑤ 内分泌型管内癌
乳腺最小癌(1cm/0.5cm以下):乳腺微癌,乳腺隐匿癌
原位癌→最早浸润→微灶浸润→微小癌(主为管内癌成
分的浸润性. 浸润性癌
(1) 浸润性小叶癌
(2) 浸润性导管癌 infiltrating ductal carcinoma
①不典型髓样癌 atrypical medullary carcinoma
白细胞角蛋白(CK)
行业特选
15
* 非上皮标记
LCA
Vim VIII因子
actin
myosin,基底膜成份(laminin,IV型胶原等)
CD34、CD68
植物凝血素(lectin)
激素受体:ER、PR
行业特选
16
3.预后有关标记物 (1) bcl-2 NM23 VEGF 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② 乙型小叶瘤 lopular neoplaisa, type B
(2) 管内癌 intraductal carcinoma
①实体型管内癌
②粉刺型管内癌
③筛状型管内癌
④小管型管内癌
⑤低乳头状管内癌
⑥混合型
行业特选
6
特殊类型导管原位癌:
① 透明细胞型管内癌
② 印戒细胞型管内癌
③ 梭形细胞型管内癌
④ 囊性分泌过多型管内癌
行业特选
17
(2) 表1 乳腺癌预后指标
编号 ZM-0104 ZM-0215 ZM-0065 ZM-0220 ZM-0208 ZM-0223 ZM-0079 ZM-0165 ZM-0213
抗体名称
表达情况
ER
强阳性
PR
强阳性
C-erbB-2
强阳性
乳腺癌的特殊病理类型

治疗建议
炎性乳腺癌患者通常采用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切除肿 瘤、放疗、化疗、激素治疗等。治疗方案需根据患者 具体情况制定。
预后和转归
预后
炎性乳腺癌的预后通常较差,因为肿瘤组织中炎症细 胞浸润可使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并促进肿瘤细胞 的扩散和转移。
转归
部分炎性乳腺癌患者经过综合治疗后可获得较长的生 存期,但仍有复发和转移的风险。定期复查和随访对 于及时发现并处理复发和转移至关重要。
胞的基因变异有关。
04
CATALOGUE
炎性乳腺癌
定义和分类
定义
炎性乳腺癌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其特征是肿瘤组 织中炎症细胞浸润。
分类
根据炎症细胞浸润的程度和分布范围,炎性乳腺癌可分 为不同级别。
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
临床特征
炎性乳腺癌患者通常具有乳房疼痛、红肿、皮肤温度 升高、淋巴结肿大等炎症表现。肿瘤组织中炎症细胞 浸润可导致乳房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案
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通常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和生物学行 为,如发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等。
治疗方案也因类型而异,不同类型的乳腺癌对化疗、放疗和 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
预后和转归
特殊病理类型的乳腺癌预后因类型而异,有些类型的预后 相对较好,有些则较差。
对于某些特殊类型,如Paget病伴乳腺内原位癌,如果早 期发现并积极治疗,预后通常较好。然而,对于其他类型 ,如炎性乳腺癌,预后通常较差。
预后较好,生存期较长,但容易复发转移。
THANKS
感谢观看
患者通常表现为快速发展的乳房红肿、疼 痛和皮肤炎症反应。治疗方案以全身性抗 生素治疗和局部炎症处理为主,同时根据 病情选择手术或放疗。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乳腺癌的病理类型解读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对其预后和治疗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读乳腺癌的各种病理类型,包括其定义、特征和临床表现。
同时,还将介绍与乳腺癌相关的病理检查方法和分级系统。
一、乳腺癌病理类型⒈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的70-80%。
其特征为癌细胞从乳腺导管侵入邻近组织,形成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
⒉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小叶癌是一种少见的乳腺癌类型,约占乳腺癌的5-10%。
其特征为癌细胞从乳腺小叶侵入邻近组织,形成癌组织的浸润性生长。
⒊乳腺导管原位癌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一种早期乳腺癌,其特征为癌细胞仅限于乳腺导管内生长,未浸润邻近组织。
乳腺导管原位癌包括非浸润性导管癌和微浸润性导管癌两种类型。
⒋乳腺小叶原位癌乳腺小叶原位癌是一种早期乳腺癌,其特征为癌细胞仅限于乳腺小叶内生长,未浸润邻近组织。
乳腺小叶原位癌可以分为非浸润性小叶癌和微浸润性小叶癌两种类型。
二、病理检查方法乳腺癌的病理检查是诊断和分型的关键步骤。
常用的病理检查方法包括乳腺穿刺活检、乳腺切除术和乳房切除术。
⒈乳腺穿刺活检乳腺穿刺活检是一种无创的乳腺癌病理检查方法,适用于乳腺肿块的初步评估和确诊。
常用的乳腺穿刺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和大针穿刺活检。
⒉乳腺切除术乳腺切除术是一种切除整个乳腺的手术,适用于乳腺癌的根治和预防转移。
常用的乳腺切除术包括乳腺保留手术和乳腺全切除手术。
⒊乳房切除术乳房切除术是一种切除整个乳房的手术,适用于乳腺癌的根治和预防转移。
乳房切除术常用于乳腺癌的晚期患者或高风险患者。
三、病理分级系统乳腺癌的病理分级是依据其组织学特征和细胞形态进行的。
常用的乳腺癌病理分级系统包括TNM分期系统、Bloom-Richardson分级系统和Nottingham组织学分级系统。
⒈TNM分期系统TNM分期系统是最常用的乳腺癌分期系统,依据肿瘤的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和远处转移情况将乳腺癌分为不同的临床分期。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组织学特征

乳腺癌的病理类型与组织学特征乳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理类型和组织学特征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乳腺癌的主要病理类型及其特征。
一、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浸润性导管癌,简称IDC,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占乳腺癌的70-80%。
其主要特征是癌细胞侵犯乳腺导管并向周围组织浸润扩散。
病理学上,IDC表现为导管腔内充满癌细胞,细胞核呈现不同程度的异型性,并形成团块、巢状或细胞排列的结构。
可见癌细胞的胞浆呈现不同程度的酸性或碱性染色。
二、浸润性小叶癌(invasive lobular carcinoma)浸润性小叶癌,简称ILC,占乳腺癌的5-15%。
它源于乳腺小叶的腺上皮细胞。
与IDC相比,ILC的特点是癌细胞沿着腺体间隔的形成单个细胞的浸润生长模式。
病理学上,ILC呈现为癌细胞单个浸润生长,导致乳腺组织结构的破坏。
癌细胞的形态变异较小,核分裂活跃度低。
三、乳头状癌(papillary carcinoma)乳头状癌是乳腺癌的一种特殊类型,占乳腺癌的1-2%。
其特征是肿瘤的结构呈现乳头状生长。
乳头状癌可分为浸润性和非浸润性两种类型。
浸润性乳头状癌具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能力,非浸润性乳头状癌则只局限于乳头内。
病理学上,乳头状癌的乳头结构呈现不同程度的复杂性,细胞排列呈乳头状或管状。
四、粘液癌(mucinous carcinoma)粘液癌是一种罕见的乳腺癌,占乳腺癌的2-3%。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的黏液,形成蜂窝状或圆形团块。
病理学上,粘液癌的肿瘤细胞胞浆呈现明显的黏液性质,细胞核形态较为规则。
粘液癌的预后通常较好,预后与肿瘤的大小、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五、黏液性癌(mucinous carcinoma)黏液性癌,亦称为细胞性黏液癌,是一种相对少见的乳腺癌类型,占乳腺癌的1-4%。
其特征是肿瘤细胞分泌黏液,并且在组织切片中形成空泡状或细胞团块状的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HO(2003)对乳腺 Paget病的定义为乳头 鳞状上皮内出现恶性腺上皮细胞,并和乳腺深处 导管内癌相关,通常累及1条以上的输乳管以及若 干节段导管,伴有或不伴有浸润性成分。组织学 上,Paget病是一种在乳头表皮内出现的大而圆或 椭圆形的细胞,称为 Paget细胞。 Paget细胞与 表皮细胞迥然不同,细胞体积大、胞浆丰富透亮, 甚至如空泡状,含有黏液,核大,染色淡,核仁 明显,胞膜无棘突,存在于表皮层并沿基底层排 列。可单一或成巢状聚集,可分散于炎性细胞中。 有时可见 孕葬早藻贼 细胞含有黑色素颗粒,常 易误诊为黑色素瘤。
乳腺髓样癌易发生于年轻妇女,占35岁以 下年轻妇女乳腺癌的11%。
在病理巨检上多以边界清晰改变为常见,又称实
质性边界清晰癌。
临表:乳腺髓样癌一般较小(直径<2cm)。
可能误诊为纤维腺瘤
乳腺髓样癌通常表现为一些重要的特征:激素受 体阴性、HER2阴性等,因此乳腺髓样癌对内分泌 治疗敏感。
乳头湿疹: 乳腺湿疹通常为双侧对称的群集性水疱或糜 烂、结痂,边界不清,有淋巴细胞浸润,无 癌性浸润及转移,按湿疹治疗15-20天可以治 愈,而Paget病通常为单侧,按湿疹治疗后经 久不愈,或愈合后复发。
黑色素瘤: 不少Paget细胞内含有明显的黑色素,很容 易误诊为表浅性黑色素瘤,组织学上黑色素 瘤的黑色素从表皮真皮连接处直接浸润到真 皮乳头层,而 Paget病的恶性细胞则弥散分布 于表皮基底层浅层,确诊主要依据免疫组化: Paget细胞通常表现为CK-7阳性,PS-100阴性。
MRI在检测相关的恶性肿瘤和评估肿瘤 的浸润程度方面有很大优势,为Paget病的术 前评估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 信息。
本病常易误诊为乳头湿疹、皮炎、表浅性黑 色素瘤、Bowen病而延误治疗。其主要原因是 该病发病率低,临床少见,医师在接诊乳房 湿疹样改变的患者时首先想到湿疹、皮炎, 而忽略了Paget病。
一般将临床检查未查到乳腺病灶而已有腋 窝淋巴结肿大转移或其他部位远处转移的 乳腺癌称为隐匿性乳腺癌。
治疗: 应选择综合治疗方法,包括对腋窝的治 疗、对乳房的治疗和全身治疗,最大可能 清除体内癌细胞,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 存期。
目前认为隐匿型乳腺癌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术是有必要的。
隐匿型乳腺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数目通常 比较高,数目平均为3-4个。 大多数隐匿型乳腺癌患者应接受放疗。对 于进行了腋窝清扫的患者,腋尖和锁上淋 巴结要照射。(有争议)
乳腺粘液癌典型表现为ER阳性,因此对内 分泌治疗敏感。
小管癌是由高分化小管成分(占90%以上) 组成,小管结构具有开放性管腔,内衬单 层上皮细胞。 预后极好,国内报道占乳腺癌总数的1%-2%, 高发年龄为40-60岁。
临床表现:
小管癌通常体积较小,大部分小于1cm,临床触 诊较难发现,大部分为乳腺B超或X线发现。
合并肿块的乳腺Paget病: 目前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对于合并肿块的患者, 由于伴发浸润性癌灶、多中心病灶及淋巴结 转移的几率较大,而且伴发浸润性癌的Paget 病比普通肿块型乳腺癌恶性程度更高,故应 与一般乳腺癌一样,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
前哨淋巴结活检:
自从 90年代中期,前哨淋巴结活检 (SLNB)被引进来后,很快被用于腋窝淋巴 结分期。Paget病通常伴有乳腺实质的癌灶, 虽然有时没有临床或影像学上的证据,但是 Paget病的治疗应该与其它乳腺癌一样,前哨 淋巴结活检应该用来评估病患者的腋窝情况。 由于在这方面的报道尚不多,前哨淋巴结活 检尚未确定Paget病治疗的方式,但它可以作 为合理的选择常规腋窝清扫的依据。
Jay R.Harris,Marc E.Lippman,Monica Morrow. 《DISEASES OF THE BREAST》THIRD EDITION (《乳腺病学》第3版 王永胜 于金明 叶林 主议)
(一)乳房Paget病 (二)髓样癌 (三)粘液癌 (四)小管癌 (五)炎性乳癌 (六)隐匿性乳腺癌 (七)乳腺鳞状细胞癌
1、肿块明显小于临床触诊,边界不清,形态不 规则;
2、沿导管分布的泥沙样钙化;
3、密度增高,结构紊乱; 4、疏松结缔组织广泛水肿,Cooper韧带增粗; 5、皮肤、乳晕增厚,乳头回缩; 6、腋下淋巴结肿大、融合。
临床特点:
病情发展极为迅速,乳房迅速增大,至少 有1/3或以上面积皮肤充血水肿 (橘皮 征) ,且充血区有明显可触及的边界,皮 温增高。
中晚期高分化鳞状细胞癌及低分化鳞状细 胞癌多主张综合治疗,能承受手术的患者, 可先行手术切除,术后辅以放化疗或联合 治疗,效果显著。
The End Thank You!
治疗:对于乳房 Paget病的手术方式选择尚未 达成共识。国外学者倾向行保乳手术加做 术后放疗,而国内多数专家学者推荐治疗 模式为全乳切除术或改良根治术。
单纯性乳腺Paget病: 目前一般倾向保乳手术加做术后全乳放疗。 保乳手术有单纯乳头切除术、单纯放射治疗、 乳头乳晕复合体锲形切除术或象限切除术伴 或不伴放射治疗。
乳腺鳞状细胞癌病程短,肿瘤进展快,病 期多在一年以内; 早期症状多以乳房肿块就诊多见,无疼痛, 与乳腺癌类似,早期不易被确诊。
临床特点:
肿瘤多位于中央区及外上象限,质硬、表 明不平、向外凸起,常常与皮肤发生粘连, 甚至穿破皮肤引起皮肤溃疡,但和胸肌少 有粘连。
治疗:
早期高分化鳞癌多以手术切除为主。
• Paget病又名湿疹样癌,临床上表现为湿疹样皮损。
乳腺 Paget病是乳房的一种少见病,发病缓慢,病程较 长,恶性程度低,若伴发乳腺导管原位癌或浸润癌则恶 性度明显增加。其乳头乳晕皮肤的湿疹样改变是由 Velpeau于1856 年首次描述的,但是1874年才由 JamsPaget首次提出乳头乳晕区皮肤的改变与乳腺深部 癌块的关系。除非有明显的临床可以触之的肿块,本 病常易误诊为乳头湿疹。尽管对本病的研究已有100多 年的历史,但有关它的起源、确切的组织病理学和最 佳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
X线:
• 常为高/稍高密度星状影或边缘毛糙的小结节影, 无明显特异性。
治疗:同乳腺癌。
现在认为,小管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对生存期
无影响。
炎性乳癌,又称铠甲样癌,以临床伴有红、 肿、热、痛为特征性表现。
本病发病急,预后差。
发病率约占全部乳腺癌的1%一5%,多可 见于青、中年妇女。
•
X线表现:
MRI 近来研究MRI在检出隐性乳腺癌方面有 很大用途。Morrogh等用 MRI检查8例X线阴性 的患者,结果有4例为隐性癌症,并且准确描 述了这4例患者病灶的浸润程度。MRI对区分 Paget病的正常乳头与异常乳头很方便。异常 乳头MRI表现为乳头扁平、乳晕增厚、乳头 不对称等。MRI还能Paget病乳腺实质内的病 变,如导管原位癌、导管浸润癌。
炎性乳腺癌以侵犯淋巴管道为主要表现, 转移几率高,是局部晚期乳腺癌中预后最 为恶劣的一类。较容易发生远处转移。
受累皮肤活检于皮下淋巴管内见到呈串肿 瘤细胞,这一特点对诊断有帮助。
治疗:首选新辅助化疗。
NCCN专家组推荐, 将以蒽环类为基础、 联合或不联合 紫杉类的术前化疗作为IBC患者的初始治疗 。 HER-2阳性患者推荐增加曲妥珠单抗。 经临床/病理确诊 的IBC在化疗前不应接受手术。 术前化疗有缓解的患者应接受全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 不建议行保乳手术。 激素受体阳性患者随后继以内分泌治 疗。 在完成全部的化疗后, 建议行全乳切除术后胸壁和局部淋 巴结放疗 。 术前化疗无缓解的患者不建议接受全乳切除术, 对这类患 者应考虑尝试其他全身化疗和/或术前放疗。
钼靶检查: Paget病的钼靶表现与乳腺导管癌钼靶表现相 似,虽然不具特征性,但可以直接显示病变 部位、范围,为手术方法的选择和术后治疗 方案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X线表现: ①乳头乳晕皮肤增厚,其病理基础为乳头乳晕 皮肤水肿;肿瘤细胞直接浸润;肿瘤细胞沿淋巴管 播散; ②乳头内陷、变形,系因乳房深部肿块周围纤 维结缔组织收缩造成乳头内陷; ③乳头乳晕皮肤钙化; ④乳腺内肿块; ⑤局限性结构紊乱,密度增浓不均:癌细胞浸 润及周围的结缔组织反应可引起局部密度的增浓, 结构紊乱;
⑥晕下导管增粗,由癌细胞浸润导管,引起其扩张。 有时即使X线检查未见阳性,亦不能完全排除 Paget 病(与检查时病灶太小,显示困难有关), 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应做乳头乳晕部位的活检 明确诊断。
超声 可以确定乳腺实质内的肿块,对合并乳房肿 块的病例诊断意义较大,可以进一步补充X线 特征或临床发现。Bilge报道了7例钼靶只显示 微小钙化的病例中,超声却发现了其中6例有 乳房内肿块,并且描述了肿块的组织异质性。
晚期可出现乳头内陷,甚至发生溃疡;并 可见血性乳头溢液,半数患者伴有乳腺癌 而可扪及乳房肿块,晚期局部淋巴结常有 转移。
表现类型分三种情况:乳头糜烂型、肿 块型、乳头糜烂+肿块
病理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简便易行,诊断性高,可以
发现早期患者。应注意揭去痂皮,清除分泌物 后,再做细胞印片。若有乳头溢液的,行溢液 涂片检查。多次脱落细胞学检查对 Paget病诊 断价值高,细胞学检查阴性不能排除 Paget病。 对细胞学检查不能确定,但临床高度怀疑者, 须切取活检。
治疗:同乳腺癌
粘液癌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乳腺癌的1-6%, 一般绝经后40~60岁为发病高峰,平均年龄 约55.3岁。
粘液癌有着较好的预后。 也称胶质样癌、粘液样癌、胶状癌。
临床特征:
粘液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通常发生在绝经 期妇女,病程较长; 其影像学特征与良性病变相似,也易误诊 为纤维腺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