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电子课本第七章密度与浮力PDF版
沪教版上海科技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密度与浮力PPT课件

F浮=15N-8N=7N
放
入
水
中
弹
簧
测
力
计
水
示 数
减
小
通过此实验,得出浮力大小 是:__F__浮_=_G__—__F_’ ______.
这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 叫称重法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这些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相 同吗,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 素有关呢?
■ 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 小不仅与液体的密度有关,还 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而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ρ)
1、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公式:
(1m3 、1dm3、1cm3 )
密度=
质量 体积
(ρ)
( m) (v)
3
3、单位:千克/米;
kg/m3
常用:克/厘米3
g/cm3
1g/cm3=103 kg/m3
4、密度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鉴别物质
六、浮力
潜艇为什么能够静 止悬浮于水下?
例2、 质量是200g的瓶子,盛满水后 的质量是1、2kg,若用这个瓶子盛满某种 液体,液体和瓶子的总质量是13.8kg。求 这种液体的密度,并确定它是何种液体。
已知: m甁=200g=0.2kg, m瓶水=1.2kg, m瓶液=13.8kg,ρ水=1.0×103kg/m3。
求:ρ液。
解: 因为m水=m瓶水-m瓶=1.2kg-0.2kg=1kg
铝块的体积: VV2 V1
V1(cm3)
V2(cm3)
铝块放入前水的体积
铝块和水的总体积
如何用量筒测浮于水的不规则物体(木块) 的体积:
1、将量筒中盛适量的水记下此时的体积v1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七章《密度与浮力》word复习教案

7、 ①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② D E ③2.4N
8、解:V= V排=50 cm³
ρ=m/V=55g/50 cm³=1.1g/cm³;
F浮=ρ水V排g= 1×10³kg/m³×5×10-5m³×10N/kg=0.5N
10分钟
课堂反 思
2分钟
(3)物体完全浸没在煤油中所受的浮力是________N。
8、一个不规则的实心物体,质量55g,放入装满纯水的烧杯中,沉入底部,排开50cm³的水。(g=10N/kg)求:
(1)物体的密度;
(2)物体在纯水中所受的浮力。
通过检测达到自查的目的。对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体验成功答案:
4、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会利用浮沉条件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5、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素养。
教学重 点
1、质量 2、密度3、密度的测量 4、浮力 5、浮力的计算 6、物体的浮沉条件
教学难 点
1、密度的测量 2、浮力的计算 3、浮力的应用
教学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用时
(3)将矿石放入量筒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2,如图(丙);
(4)将测量数据填入下表中,利用密度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
矿石
质量
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1/cm3
矿石和水的体积V2/cm3
矿石
体积
V/cm3
ρ
g/cm3
25
10
3、浮力是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理解浮力,解决浮力有关的实际问题。
例三:用手将一个重为6N的物体全部压入水中,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为1×10-³m³,此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多大?放手后物体静止之后所受浮力多大?
沪科版八年级全册(新)+物理+第七章+力与运动+全章课件(60张)

众 人 划 桨 开 大 船
,
,
, , , ,
,
,
,
F2
F1
在右图中,既有人 在车前拉,又有人在 车后推,车同时受到 拉力F1和推力F2的作用, 并且这两个力的方向 相同。 那么,这时拉力和 推力的合力是多大呢?
F
正在下沉的潜水 艇同时受到重力G和 浮力F的作用,这两 个方向相反。 此时重力和浮力 的合力又该怎样计算 呢?
第三节 力的平衡
停泊着的充气 船受到哪些力 的作用和处于 什么状态?
受到重力和浮力 的作用
“人象大战” 中僵持的大 象受到哪些 力的作用和 处于什么状 态?
受到静摩擦力 和绳子的拉力
匀速飞行的客机受 到哪些力的作用 和处于什么状态?
受到重力、举力、 推力和阻力。
不矛盾,物体受到的 合力为零时,与不受 力的效果是一样的。
复习
什么是力? 力会产生什么作用效果? 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很多人才能拖动的物体,一头大象就能拖动.
力的作用效果是相同的.
合力
如果一个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跟几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叫做那几 个力的合力。组成合力的每一个力叫分力。
波百号同 涛舸子舟 在嘛嘛嘛 后争一共 流喊济 岸 在千浪海 前帆靠让 进边路
伽利略实验
实验:
毛巾表面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实验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得越远。
实验 接触面 摩擦力大小 滑块运动距离
1
2 3
毛 皮
棉 布 木 板
大 较大 小
短 较长 长
实验结论:平面越光滑,滑块受到的摩擦 力越 小 ,滑块前进的距离就越 长 。 推 论:假如平面没有摩擦,滑块将一 直运动下去,且速度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发 生改变。
八年级物理 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教案 沪科版

《密度与浮力》从每年的学业测试(中考)来看,《密度和浮力》的内容都是考查的热点和重点,特别是密度的测量、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浮力的探究与计算都是高频考点。
本章的基本概念多,实验探究多,为了帮助同学们有效的提高复习效率,现对本章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知识点回顾一、质量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不随形状、状态和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kg(千克)。
常用的单位还有t(吨)、g(克)、mg(毫克),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t=1000kg;1kg=1000 g;1 g=1000 mg。
一张邮票的质量约为50 mg;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 g;一名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 kg。
3.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用的测量质量的工具有:杆秤、磅秤等。
学校实验室里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
4.天平的构造:托盘、横梁、分度标尺、称量标尺、游码、平衡螺母、指针、砝码盒(镊子和砝码)等,如图1所示。
图15.天平的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的工作面上(2)把游码移至称量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或左右摆动的幅度相同。
(3)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夹取砝码(简称“左物右码”),当放入最小的砝码,天平也不能平衡时,再通过移动游码的位置,使其平衡。
这时,右盘内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在称量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就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
(4)测量时,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最大测量范围。
二、量筒和量杯的使用1.量筒和量杯是用来测量固体和液体体积的工具。
量筒和量杯壁上的单位是mL(cm3),1mL=1cm3=10-6m3。
2.使用前,要看清量筒或量杯的最大量程和分度值。
使用时一定要将量筒或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读数时,视线应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图23.量筒与量杯的区别:量筒的刻度线是均匀的,而量杯的刻度线是不均匀的,上密下疏(如图2所示)。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浮力与密度的测量PPT课件

若发现指针的偏转情况如图甲所示,应将天平的平 衡螺母向___左_____(填“右”或“左”)调,直至指针尖 对准分度标尺的中央刻度线。
(2)用已调节好的天平测量空瓶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 右盘中砝码质量和称量标尺上的示数值如图乙所示, 空瓶的质量m=__1_2_____g。
(5)若-测V3出空瓶的玻璃体积为5 cm3,请根据(2)中天平测
出的空瓶质量,计算玻璃的密度ρ=_____2_.4__g/cm3。
返回
4.(中考·巴中)棱长为10 cm的正方体木块,漂浮在水面 上,露出水面的体积与浸在水中的体积比为2 ∶3, 如图甲所示;将木块从水中取出,放入另一种液体 中,并在木块上表面放一重为2 N的小铁块,静止时,木块上表 面恰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 (g取10 N/kg)求:
点拨 2题 返回
点拨: 该物块放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 =0.072 kg×10 N/kg=0.72 N;该物块放在酒精中时,受 到的浮力:F浮′=G排′=m排′g=0.064 kg×10 N/kg=0.64 N; 通过上面的计算可知,物体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小于物块 在水中所受的浮力,而物块的重力不变,因此物块在水和 酒精中不可能都漂浮,只能是一漂一沉或两个都浸没;由 于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则物块放入酒精中一定是下 沉的,则根据F浮=ρ液gV排得物块的体积:V物=V排酒精=
返回
类 型 2 利用浮力测密度——下沉物
5.(中考·锦州)某同学想测出一块鹅卵石的密度,于是 他找来如下器材:天平(含 砝码)、一个烧杯、细线 ( 质量和体积均不计)、足量 的水。探究过程如图: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PPT(与“密度”有关文档共11张)

单位换算:1g/cm ³=10 ³kg/m ³
第6页,共11页。
返回
新课教学
例1:有一质量均匀的金属棒长1米,横截面积是1cm2,质量为0.78千克,
这种金属的密度为多少?
已知:m=0.78kg h=1m s=1cm2
③分别算出水和铁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填写在下表中:
公式: ρ=m/V 初步掌握密度公式、单位、单位换算.
这个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的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理解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②测出质量不同的两块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初步掌握密度公式、单位、单位换算. 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恒定的,不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是不同的。 例1:有一质量均匀的金属棒长1米,横截面积是1cm2,质量为0. 单位:千克/米³ 或 克/厘米³ (kg/m ³或 g/cm ³)
名称
ρ= m/V ②测出质量不同的两块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③分别算出水和铁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填写在下表中: 这个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心的,空心的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利用同一种物质∴密度ρ一=般相m同/,V不=同0物.质78/0.000001=7800kg/m³
理解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知识.
教学目标 复习
科学探究 新课教学
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
沪科版初二物理第七章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第1页,共11页。
新课标要求
1.理解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2.初步掌握密度公式、单位、单位换算. 3.会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学习知识.
第2页,共11页。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七章《密度与浮力》word全章学案

沪科版物理八年第七章《密度与浮力》w o r d全章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2第七章 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 质 量学习目标1.通过比较不同物体所含物质的多与少,建立质量的初步概念。
通过具体事例认识到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它不随物体的形状、空间位置、状态的改变而变化。
2.知道质量的单位,对质量单位形成感性认识,会粗略估计常见物体的质量。
3.通过观察实物和阅读教材,了解托盘天平的结构。
课前准备1. 收集信息查看方便面、火腿肠、袋(盒)装奶、米面、洗衣粉、药片等物品的包装袋(盒),了解它们的质量是多少克(或千克、毫克),并记录下来,准备课上与同学交流。
2.预习记录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合作探究一、质量是物体的基本属性活动1:观察下图,思考讨论后面的问题:说 明理解物体、物质、物质多少的含义普通的篮球和乒乓球中充有什么物质____________。
两物体内充的是同一种物质吗按照相同的思路,对下面两图中的液体和固体你能阅读课本理解其含义: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的,组成物体的物质有多有少。
活动2:观察教材第116页图7-1、7-2、7-3,并阅读图下面的文字,思考下列问题:1.图7-1冰化成水,变了,质量变了吗?结合“质量”的定义,说明你判断的理由。
2.图7-2中,泥团的变了,质量变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3.图7-3,航天员的了,他的质量变了吗?说明你的理由。
4.你还能举出类似的实例吗?让学生说“理由”,既是对刚学习的质量概念的巩固,又能加强对“质量是物体属性”的真正理解。
汽车轮胎用的橡胶比自行车轮胎用的橡胶填一填一碗水比一盆水少3二、质量的单位活动3:阅读教材第116页“质量的单位”知识栏目中的内容,然后完成下列填空:1.国际单位中质量的基本单位是,用符号表示。
2.人们把保存在巴黎国际计量局中的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作为___________的标准。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八年级物理沪科版pdf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