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地理大发现
第2讲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
学习内容
深入阅读
复习与思考
地理大发现
CAI
参与制作 影视学习
相关网站
一、学习内容
目录
地理大发现概念 地理大发现背景 热点讨论
地理大发现经过
地理大发现影响
(一)地理大发现的概念
地理大发现(Great Geographical Discoveries)
是指西方史学对15~17世纪欧洲一些国家的航海家和探
在1421年至1423年已经将世界地图的雏形绘制出来了;
美洲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都是中国人发现的,而不是欧 洲人;郑和下西洋的副将洪保和周满比麦哲伦早近一个
世纪抵达南美最南端的麦哲伦海峡。
二、复习与思考
目录
1、什么是“地理大发现”?你对这个提法有何看法? 2、地理大发现的动因有哪些?当时的欧洲具备哪些航海 探险条件? 3、简要介绍地理大发现的经过? 4、如何评价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5、如何评价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航海探险活动? 6、试对中国郑和与哥伦布的航海活动及影响进行比较。
套用梁启超的一句话:“岂郑君之罪也?”
2、郑和比哥伦布早发现美洲?
凯文· 孟席斯
(Gavin Menzies)
/
孟席斯新说内容
曾 任 英 国 皇 家 潜 水 艇 司 令 的 凯 文 · 席 斯 ( Gavin 孟 Menzies)在2002年3月提出的新假设,即中国郑和比哥 伦布早72年“发现”新大陆,却轰动世界,引发激烈的 争论。孟席斯根据郑和航海路线上发现的明代瓷器、石 碑、中国地图和星图等资料提出如下新说:郑和船队早
建于500周年的1992年
新航路的开辟
1492年(意)哥伦布 -(西班牙国王支持)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是一个涵盖广泛历史事件和探索活动的术语,通常指的是15世纪末到17世纪初,欧洲探险家们发现新大陆和新航线的一系列航海活动。
以下是一篇关于《地理大发现》的简短作文:---**《地理大发现:探索新世界》**在15世纪末,欧洲的探险家们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航海时代,这段时期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这一时期的探索活动不仅改变了世界地图的面貌,也深刻影响了全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哥伦布的发现**是地理大发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1492年,哥伦布在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航线时意外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发现不仅为欧洲带来了新的贸易机会,也为后来的殖民活动铺平了道路。
**达·伽马的航行**进一步扩展了欧洲人的地理视野。
1497年,葡萄牙探险家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成功抵达印度,开辟了通往东方的海上贸易路线,打破了威尼斯对东方香料贸易的垄断。
**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是地理大发现中最为壮观的篇章。
1519年至1522年,麦哲伦率领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并且为后来的全球航海和贸易奠定了基础。
地理大发现不仅带来了新的土地和资源,也带来了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欧洲人与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土著居民之间的接触,导致了疾病的传播、文化的交流以及社会结构的变革。
然而,地理大发现也伴随着殖民主义和奴隶贸易的黑暗面。
许多土著文化在这一过程中被摧毁,无数人遭受了苦难和剥削。
总的来说,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它既展示了人类探索未知的勇气和智慧,也反映了权力、贪婪和不平等的深刻问题。
这段历史提醒我们,在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尊重不同文化和民族的权利与尊严。
---这篇作文简要概述了地理大发现的主要事件和影响,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反思和批判。
在写作时,可以根据具体要求调整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及其影响(15 世纪以后)地理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科学)专业 2014级杜清江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人对离之遥远的地方的发现。
"地理大发现"的本来目的并非是为求知而探险,主要是出于宗教需要和经济需要,一是传播基督教的热诚,二是对黄金、香料的渴求,以后又转入为了贩卖奴隶。
继中国郑和七次远征之后,欧洲掀起了探险热、殖民地热。
上述欲望促使葡萄牙、西班牙的王公商会不惜重资派人去海上探险。
一、地理大发现1、亚里斯多德、托勒密障碍的突破大规模探险的首先发动来自葡萄牙。
其领导者是葡萄牙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亨利王子。
1418 年亨利王子在葡萄牙拉古什港附近的圣文森特角上的萨格里什创设了世界第一个地理研究院。
他从地中海周围网罗了不少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及懂得各国语言的翻译家一起研究地理学,规划海上探险。
遇到第一个障碍就是亚里斯多德、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热带不可居住,去了之后人的皮肤会变黑。
1418 年第一次试航很快返航,因为船员对赤道附近的"不幸"太恐惧了。
经过反复努力,在1433 年航行到北纬26°7′以南的博哈多尔角。
由于沿岸向南流动的强大海流形成白色汹涌的旋涡,船员们想这无疑是希腊地理学家所描述的"沸水"了,人过去以后肯定就要变黑。
当时的船长吉尔·埃安内曾试图环航博哈多尔角,可船员们叛变,无奈只得返回萨格里什。
1434年吉尔·埃安内改换了方针,在离陆很远的地方航行。
当船队开到博哈多尔角以南的纬度时,再转航向东,靠近海岸时发现水并未沸腾,人也没有变黑,从此,克服了越过赤道远航的心里障碍,为后世的环球航行打下了基础。
1441年亨利王子的航队向南航行很远,找到了黄金,俘获了奴隶,轰动了欧洲。
热衷航海冒险的时代在欧洲开始了。
这件事很值得思索,中国地理学家的一份文化遗产——指南针,帮了亨利王子的大忙;希腊地理学家一份文化"遗产"——热带不可居住的臆想,却给大航海事业的开端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世界地理大发现

世界地理大发现十四、十五世纪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波澜壮阔的时期。
大航海时代成就了许多人的梦想,使人类的文明和对未知世界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自此人类社会的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那么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1.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求知欲望。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人类对自身所处世界的认知是模糊的。
最早的世界地图出现在公元前七世纪的古巴比伦,称为古巴比伦泥板。
中心的圆圈内是两河流域,圆的外圈是七个未知世界的岛屿。
在公元二世纪,地理学之父托勒密提出了地圆学说。
公元七世纪流行的“TO”图,直至新航路开辟以前,人们对世界的认知仅限于欧洲、亚洲和非洲的一部分,对其他大陆一无所知。
当时几乎所有大陆的人们都认为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都想找寻处在世界边缘的人们,拯救他们。
2.宗教的原因。
在当时的欧洲大陆,葡萄牙、西班牙摆脱了信奉伊斯兰教的北非摩尔人的统治,先后独立,成为了狂热的信奉基督教的国家。
随着十五世纪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伊斯兰教的势力逐渐扩大。
西欧的基督教国家努力寻找在伊斯兰教国家之外是否还有信仰基督教的国家存在。
传说在非洲中部有一个信仰基督教的约翰王的国家,葡萄牙沿西非海岸向南的探险,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想联合约翰王,夹击北非的摩尔人。
哥伦布向西到达印度的探险,也是想联合蒙古人攻击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而扩大基督教的影响力。
3.香料贸易。
现在很多欧洲人还不能理解他们的祖先对于香料的钟爱。
香料包括丁香、胡椒、豆蔻、肉桂等,当时主要产在亚洲的香料群岛(现今的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古群岛一带),以及非洲地区。
非洲的香料产量和品质比起亚洲的要差一些,在亚洲香料紧缺的时候,欧洲人也会采购一些非洲的香料作为补充。
欧洲人对于香料的钟爱有着现实意义,因为欧洲的冬天比较寒冷,牲畜缺乏饲料,在进入冬季前,有相当一部分牛会被宰杀。
香料是一种很好的防腐剂,同时有一些香料还有药用价值,所以对于香料的需求量很大。
当时从亚洲到欧洲的香料贸易有三条路线。
地理大发现

一个外交使团很快被哥伦布派出了,携带着菲迪南德 和伊莎贝拉的公函去见大汗。显然在这里不可能见到中国 的大汗也不可能找到什么黄金的宝藏,可是却发现了当地 居民的一个奇特的习惯——就是把一种称做托巴科斯的叶 子卷起来塞进鼻孔,吸入点燃时冒出的烟。他们没有料到 这野草有一天会变得像黄金似的贵重,这就是烟草。 沿古巴北岸航行了5个星期,船队仍旧没有找到 黄金。由于听信了阿拉瓦克人的意见,有一天,平塔号船 长自做主张起锚向东航行,去一个叫巴比克的海岛上寻找 黄金,自此一去6个星期不见归来。 12月5日,哥伦布只率领着尼娜号和圣玛丽号到 达了古巴的最东端,在继续东行中,又一个人口众多,风 景优美的海岸出现了。全体人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和西班牙 同样美丽的海岛,西班牙岛就这样被哥伦布命名为这个海 岛的名称,这就是现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海地和多 米尼加共和国。
12月5日,哥伦布只率领着尼娜号和圣玛丽号到达了 古巴的最东端,在继续东行中,又一个人口众多,风景优 美的海岸出现了。全体人员都认为这是一个和西班牙同样 美丽的海岛,西班牙岛就这样被哥伦布命名为这个海岛的 名称,这就是现在的伊斯帕尼奥拉岛,属于海地和多米尼 加共和国。 次年, 3月4日,历尽坎坷的尼娜号终于到达了里斯 本,3月15日,船又驶进了出发时的帕洛斯港。平塔号在 几个小时后也进了港口。经过7个月零12天,这些疲倦的 探险者终于又回来了。哥伦布一生中最愉悦的日子要算他 回来后的几个月,4月中旬他被召进宫,并且得到了将军 的封号,隆重的招待也大大出哥伦布意料之外。哥伦布也 因此成了风云一时的英雄。
· 航海中的趣事·
哥伦布从船上看到有几个裸体的人从树林中出来,于是 他把各船船长召集起来,“总督”哥伦布把石榴红的服装 穿上,绿色的代表国王和女王的“F”和“Y”字旗也分别由 另外两名船长扛着,举行仪式,然后在刚刚竖立的木杆上 升起了那两面旗子。哥伦布宣布这里已成为西班牙的国土。 随后他率众踏上大地,匍伏在地上,以感谢上帝给他们带 来的好运。红棕色皮肤的居民,看着这群白皮肤不速之客 的“表演”感到十分好奇和困惑。 不久,居民们好奇地开始围观哥伦布,他们全 是裸体,体态十分健美,自以为是到了东印度群岛的哥伦 布,把这些土著居民称做印第安人。这样,从那时起所有 的美洲土著也都被这样称呼了。实际上,他们当时见到的 这些人是散居于南美北岸诸海岛上的阿拉瓦克人。
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浅谈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市场的形成学员一队董宇钧133031103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即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从各文明古国到十五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存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淹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
但是古代学者没有能够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
15 -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
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经过十五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使欧洲从落后、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走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此前,世界各地基本上是孤立的。
隔绝的、全球的面貌并不为人们所了解。
只是在系列的地理发现之后,欧洲人才走出欧洲,面向世界,才开始有了整体意义上的世界历史。
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地理大发现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影响极为深远。
而且就在当时,它也立即就给欧洲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的转机。
本来到十五世纪末,欧洲各地通过贸易往来,正朝向经济生活体化的方向迈进,资本主义萌芽并茁壮成长,使欧洲站到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门槛上。
但是,各种客观因素仍制约着社会的发展,资本主义总的发展速度仍很缓慢,而地理大发现恰逢其时,它给西欧商品经济拓宽了市场天地,使正在发展着的资本主义有了十分广阔的活动场地。
自中世纪以来逐步发展着的商业很快扩展为一场商业革命,商业中心从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对东方贸易的垄断被彻底打破,热那业、比萨、威尼斯等从此衰落下去,而里斯本、波尔多、利物浦、阿姆斯特丹、伦敦的港口则船只云集,在各大洋活动的商船使一个全新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美洲、非洲和东西各地逐渐被卷入欧洲贸易网中。
地理大发现及其的意义

地理大发现及其的意义摘要:所谓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人对离之遥远的地方的发现,许多探险家做出了很大贡献,使得地理大发现得以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字: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的具体过程,成果,地理大发现的重要意义(一)地理大发现简介所谓地理大发现是指欧洲人对离之遥远的地方的发现,,它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欧洲的许多国家出于宗教需要和经济需要而产生的。
他的本来目的并非是为了求知,而为了传播基督教,以及获得梦寐以求的黄金、香料。
这之后又转为奴隶贩卖。
这其中的利益促使葡萄牙、西班牙的王公商会不惜重资派人去海上探险。
(二)地理大发现的具体过程1.克服热带恐惧葡萄牙首先开始大规模的探险,领导者是国王的第三个儿子亨利王子,他创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地理研究院。
他从地中海周围网罗了很多地理学家,制图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及翻译一起研究,规划海上探险,其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就是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留下的传统地理观念-—热带不可居住,它使得地理大发现的步伐一再受到阻碍。
在中国指南针的帮助下,以及吉尔船长的智谋下,他们最终克服了越过赤道远航的心理障碍,为后来的环球航行打下了基础。
与此同时,他们找到了黄金,俘获了奴隶,轰动了欧洲,开创了航海冒险的时代。
2.发现美洲美洲的发现者是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不过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他至死都不知道自己发现的不是亚洲的南洋群岛,而是南美洲大陆。
他提出的绕非洲去亚洲航行的计划先后遭到了葡萄牙和西班牙国王的拒绝,但最终还是凭借他的坚强意志打动了国王,获得了支持,先后发现了巴哈马群岛,伊萨贝拉,圣托玛斯城,牙买加,南美洲大陆,马提尼克岛。
美洲新大陆的发现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自此以后,有了新大陆的繁荣和进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地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3.发现通往东方的航线在15世纪欧洲人的眼中,亚洲是一个非常富庶的地方。
但是,从海上去亚洲就要绕过非洲,这个给欧洲抵达亚洲大陆带来不少的麻烦,最终是在达·伽马的率领下,葡萄牙船队在大西洋饶了一个大圈子,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岸向北航行,穿过印度洋到达了印度,发现了这一苏伊士运河开通前欧洲去亚洲的唯一通道。
世界地理大发现

世界地理大发现学术界所说的地理大发现,我们给它个界定和概括,便是指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叶,在各种原因的推动和各种因素的作用下,欧洲人大规模地或扬帆远航,或长途跋涉,发现了全世界的文明民族均前所未知的大片陆地和水域,开辟了前所未有,前所未知的重要航路和通道,把地球上的各大洲(南极洲除外)、各大洋、各地区直接地紧密地联系起来。
地理大发现的基础和背景自从有了文明人类,便有了地理发现。
到了15世纪中叶,经过约5000年的发现,文明人类只到达和认识了地球表面陆地的2/5。
非洲中南部、亚洲北部、南美洲、北美洲、澳洲——大洋洲、北冰洋海域的岛屿、南极洲、文明人类还不知道这些地区。
与他们还没有联系。
可是,从15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末,在短短两百多年间,文明人类便到达了、初步认识了地球表面陆地的约9/10,并且解决了大地的形状、大小,地球上是水域包围陆地还是陆地包围水域,海洋是否相通等问题。
在这两百多年间地理发现的成就大于5000年来地理发现成就的总和,因此被称为地理大发现。
然而,地理大发现是由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俄国、英国、法国六个国家完成的,他们都是欧洲国家,作为当时的大国——中国,为什么没能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必须对地理大发现的基础和背景有一些了解。
一般因素和普遍因素欧洲的特有因素一般因素和普遍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宗教因素这三种因素都是构成地理大发现的基础和背景,但哪一种都不是决定性的,也非欧洲所独有。
因此,还还应讨论欧洲的特有因素。
政治因素15世纪末,欧洲大部分国家都完成了统一。
为了扩张势力,扩大版图,扩充臣名,扩充臣民。
15世纪,欧洲处于以领土制、分封制国家向中央集权统一的国家转变的时期。
到15世纪末,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都发展到专制君主制国甲。
后期的俄国、荷兰也于16世纪中叶、下半叶完成了国家的统一或独立,形成了等级会议君主制国家或共和国。
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可以集中、调配强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探险,并有效保卫新发现的地区,维护其获得的各种利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辑本段]地理大发现的经过地理大发现是指15~17世纪(又称大航海时代),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通称,它是地理学发展史中的重大事件。
应该说,任何一个文明民族的代表人物首次到达地球表面某个前所未知的部分,或者确定了地表各已知部分之间的空间联系,因而加深人类对地球地理特征的科学认识,促进了地理学的发展,均可以称为地理发现。
在十五世纪之前,只有南极洲这样的无人居住的大陆和某些岛屿、海域为人类所未知。
而居住着未开化民族的陆地和岛屿,则只对“文明民族”而言是前所未知的。
从各文明古国的产生到十五世纪的漫长时期,各文明民族在古代文化发源地以外的广大区域已完成了许多发现,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成了大地球形的概念。
1409年,湮没了1000多年的托勒密《地理学指南》被译为拉丁文后,大地球形说广泛传播。
但是古代学者没有可能直接验证地球的形状,也很少可能精确地测定地球的大小和海洋陆地的分布。
15~17世纪,由欧洲通往印度新航路的发现、美洲的发现、环球航行的成功以及其他航海探险活动,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使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产生飞跃。
这些事件被通称为地理大发现。
在西欧,葡萄牙首先发起了大规模的航海探险活动。
15世纪早期,航海家恩里克王子创办地理研究机构,为取得黄金、象牙和奴隶,组织了多次非洲西岸的探险活动,先后发现了马德拉岛、佛得角群岛,并从直布罗陀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几内亚湾。
1473年,葡萄牙船只驶过赤道,后达到刚果河口;1487年,迪亚斯的探险队到达非洲南端,发现好望角,并进入印度洋;1497年,以达迦马为首的船队沿迪亚斯航线继续向前,经非洲东岸的莫桑比克、肯尼亚,于1498年到印度西南部的卡利卡特,开辟了从大西洋绕非洲南端到印度的航线,从而打破了阿拉伯人控制印度洋航路的局面。
葡萄牙通过新航路,垄断了欧洲对东亚、南亚的贸易,成为海上强国。
与葡萄牙人探寻新航路的同时,西班牙统治者也极力从事海外扩张。
哥伦布发现美洲,就是这种扩张的最重要收获。
哥伦布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和中国。
(该计划曾向葡萄牙政府提出过,但却被否认了,认为我们只要有一条线路就够了)哥伦布的西航计划得到西班牙国王和王后的支持。
1492年,他携带着西班牙国王和王后致中国皇帝的国书,率领船队从帕洛斯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后向西航行,先后到达巴哈马群岛和古巴、海地等岛。
但是,哥伦布误以为巴哈马群岛是印度的辖地,把当地土著居民称为印第安人,并误认为古巴是中国的一个省。
1493~1496、1498~1500和1502~1504年,哥伦布又进行了第二、第三和第四次航行,先后发现了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特立尼达等岛屿,以及由洪都拉斯到巴拿马的海岸。
第三次航行中在帕里亚湾首次登上美洲大陆。
哥伦布至死也没意识到,他发现的这些地方并非中国和印度,而是一块新大陆。
后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到达美洲,才认识到这是一个新大陆。
在人们认识到大西洋西岸的陆地并非亚洲,而是一个新大陆后,人们的地理视野扩大了。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鲍亚越过巴拿马地峡,看到了西南面的大海,他把这片海域称为“南海”(今太平洋)。
为了到达亚洲,人们努力寻找沟通大西洋和“南海”的海峡,或者象好望角那样的地角。
基于这种愿望,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在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的支持下,开始了新的航海探险活动。
麦哲伦曾经参加葡萄牙远征队,到过非洲、印度、苏门答腊、爪哇、班达群岛和马六甲海峡等地。
他相信大地球形说。
1519年麦哲伦率船队,从西班牙的桑卢卡尔港出发,经加那利群岛,到达南美东岸以后,即沿海南下,在南美大陆和火地岛之间,穿过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海峡,进入“南海”。
起初向西北,后转向西航。
船队在航行中从未遇到风暴,即把该海域称为太平洋。
1521年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与当地土著人的冲突中被杀。
1522年麦哲伦船队剩下的“维多利亚”号返回桑卢卡尔港,完成环球航行。
发现新大陆后,欧洲至印度、印度尼西亚、中国和美洲的最有利的通商航路都被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占据。
荷兰、英国等为发展海上贸易,开始在高纬度地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并探险世界其他地区。
16世纪,荷兰的巴伦支为探寻一条由北方通向中国和印度的航线,曾三次航行北冰洋地区,先后发现熊岛、斯匹次卑尔根岛,并到达新地岛最北端、喀拉海和瓦加奇岛;17世纪初,英国的哈得逊曾屡次探索经北冰洋通向中国的航路;斯霍特于1616年到达美洲南端的合恩角;荷兰的塔斯曼于1642~1643年环航澳大利亚,发现新西兰和塔斯马尼亚岛。
这些航海探险进一步扩大了人类的地理知识,并进行了一些有关洋流、风系等的科学考察以及岛屿和陆地的实测工作。
到了18世纪,库克的海洋探险已属于科学考察的范畴。
[编辑本段]地理大发现的历史背景君士坦丁堡的陷落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从此整个中东及近东地区,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
由于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欧洲人从此不能再向他们的前辈那样通过波斯湾前往印度及中国,也不能再直接通过这个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巨大港口来获得他们日益依赖,且需求量巨大的香料。
欧洲人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贸易路线,直接从香料群岛获得香料的资源。
对新的殖民地和财富的渴望很久以来,与中国、印度的贸易,一直是通过阿拉伯人作为中介的,而在整个欧洲,与阿拉伯人的贸易又几乎都掌握在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热那亚商人手里。
在西欧,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各国君主还有商人们都急切地希望能够打破意大利人和阿拉伯人的垄断,自己前往印度、中国和香料群岛等地,直接与当地人进行香料、丝绸等商品交易。
另一方面,由于当时欧洲的商品对于中国人、印度人而言毫无吸引力,导致了欧洲人只得用大量的金银来换取香料和丝绸。
长期的入不敷出,导致欧洲人对于获取金、银、宝石或者直接获取香料等资源显得十分感兴趣。
至此,那些出产这些珍贵资源的地区,便成了欧洲人猎取与互相争夺的目标。
对未知世界的向往最古老的幸存葡萄牙海图,结果显示探索达伽马到印度。
在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欧洲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一直扮演着一个次要的角色。
而在同期亚洲创造出了更为繁荣的文化,幷将这一优势不断扩大。
对于这个世界的发展而言,亚欧大陆及北非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超过了其他地区,这导致很长一段时间内,亚欧大陆及北非的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仅仅局限于此。
而这个“世界”的两端:太平洋西岸和大西洋东岸几乎没有过直接的交往,欧洲黑暗时期正是亚洲国家空前繁荣的年代。
他们对彼此的认识也仅仅是通过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相互了解。
这样漫长的距离和通行这段道路所需要的时间,也扭曲了东西方之间绝大部分可供了解的资讯。
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天圆地方观念与地理中国中心是社会的标准常识。
与之相对的欧洲,则是通过数世纪前成书的《圣经》与托勒密在公元2世纪成书的《地理学指南》(人们将它从希腊文翻译为拉丁文——大规模被欧洲人了解的前提之一,则是在1406年)。
欧洲人通过《地理学指南》可以准确的了解他们憧憬的亚洲、北非。
但对于世界的另一半,依然是一片空白。
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幷不比千余年前的罗马人甚至希腊人多多少。
他们根本不知道有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的存在。
虽然他们已经知道了印度与中国的存在,但是真正到过那里的却很少。
13世纪末,马可波罗与他的游记在欧洲掀起了对东方向往的狂潮:在马可波罗笔下的中国、东亚甚至整个亚洲成为一个拥有空前繁荣的文化、遍地黄金、香料发达而强盛的区域。
这引发了大量欧洲人一窥东方文明的愿望。
然而马可·波罗前往中国时所途经的波斯湾对于欧洲人,特别是15世纪之后西欧人而言已经成为了禁区;虽然已经有人深信地球是圆的,但是他们对地球大小的估计,却是完全建立在错误的数据的基础之上的。
当时甚至有人认为从欧洲往西至多几周时间便可到达亚洲。
文化与航海技术中国在15世纪时将它的海上力量培养为用于符合其儒家思想的工具——将一只庞大、技术力量先进的船队赋予宣扬天朝国威的工具。
这支准仪仗队到达了中东、东非(现在有人声称他们发现了澳洲、美洲、南极洲——并早于麦哲伦一行环绕了整个世界,但这些说法并没有足够的证据使其成为主流思想)。
但郑和的航行没有将明帝国发展成为领土广大经济繁荣的国家:这支仪仗队并没有军事使命,也没有将它发展的贸易扩张为大规模的交往。
大航海也因此消耗了明政府大量的财力物力。
随着明朝海禁的开始,亚洲失去了在技术上可行的远望:发现新大陆和环游世界。
六分仪图解但是欧洲则走上了大航海时代的前台,有证据显示维京的海盗们曾到过格陵兰,并在加拿大设立了海盗据点。
除了海盗活动。
梵蒂冈的活动也成为促进远航的要素之一:葡萄牙与西班牙的探索活动多少有将基督教传播到世界,并将异教徒转化为基督教徒的想法,并且伊比利亚半岛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穆斯林国家军队进攻过,伊斯兰教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政治、宗教、文化形成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政治、经济上的扩张主义加上文化理念上的扩张要求令伊比利亚半岛的航海家们对自己的活动坚信是上帝的使命,从而为远航的心理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十字军东征带来的长年战争,中世纪的宗教裁判所等等这一切,导致欧洲人对于基督教产生了一种狂热的感觉。
很久以来,积极传教便是基督教会特点之一。
而且,为了使那些异教徒或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人们总是会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
尤其是那些刚刚战胜了摩尔人的西班牙传教士们,特别渴望将战场上的胜利转化成宗教上的胜利,将基督教带出伊比利亚半岛,带出欧洲,传向世界的每个角落。
远洋航行所需的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对于航海家而言,他们能够在海上活动,除了宗教信仰以外,他们更多的是依靠来自各地的科技:由占星术发展的方向辨识、指南针,从穆斯林的独杆三角帆船发展的大三角帆技术——这项技术将三角帆从横帆的替代物转化为推进船只的重要附加物,还有本国发达的造船业才是在海上最可信赖的依靠。
而在这些科技流传至欧洲之前,没有人会打算到世界“边缘”去冒险,地圆说的出现打消了航海家从地球摔向地狱的担忧。
从12世纪开始,欧洲人便开始制造用于航海的大型船只。
1200年至1500年间,欧洲普通船舶的吨位普遍增加了一到二倍。
在短短的几个世纪之内,他们或是从阿拉伯人那里学会了使用,或是自己动手发明改造了诸如罗盘、六分仪、海图、三角帆、艉舵、三桅帆船等工具或技术,使得欧洲人拥有了在各种复杂气候条件下进行远航的能力。
[编辑本段]地理大发现事件年表1298年后《马可.波罗游记》成书。
这本书在欧洲的广泛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文明与财富的倾慕与贪婪,最终引发了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现。
1375年欧洲当时最完备的航海地图-加塔兰地图完成1405年~1433年航海家郑和奉明成祖之命七次出使“西洋”各国,“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借以促使东南亚国家向明称臣纳贡,向世界宣扬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