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人教版-语文-高二-《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2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问: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听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表意见。
总结: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回答出“吟”这一形式,学生会有难度,老师作适当的提示)3:内容:留别提示:在这里,我们又接触了一种古诗体,“吟”,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我们已学了不少古诗体,如李白的《将进酒》,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我们称这样的诗歌形式为“歌行体”,“大小长短,错综阖辟,素无定体”。
那么“吟”是怎样的一种诗体呢?学完之后,我们可以一起用自己的词汇去理解这种古诗体。
现在就让我们把问题搁一边。
(二)熟悉诗篇现在我们一起读诗,仔细品味诗人是否用了酣畅的笔墨来写“梦游天姥”呢?是否在与人“留别”呢?1、朗读诗歌:2、现在让我们一起找出相应的内容。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学生回答:“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答案在结尾处答案:“别君去兮何时还”3、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教师引导:教学设计>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解释:“信难求”——实在“或可睹”——有时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霓明灭连天横 1五岳:与别山作比2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3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
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师:同学们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同学们请坐!(学生坐下)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的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后让同学们自己把课文朗读一下,现在我想听听同学们朗读的情况怎样。
好,我们一起把课文读上一次。
《梦游天姥吟留别》,预备,起!生:(集体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进入第一个环节):诵读——把握诗人情感脉络师:不错,同学们读得非常流畅。
但是呢,我们朗读还可以进一步把它细化一下,可以读得更好一些。
比方说,刚刚在同学们读的过程中,基调的把握还有点问题,这首诗不能读得那么欢快,为什么呢?它的标题写着,它是“吟”,是古体诗的一种,而“吟”这种诗体,本身就带有一种悲愁和慨叹,所以它基调还是比较“暗”的。
师:同学们再看一下,“梦游天姥”的“梦”,这个“梦”在第几段才出现?生:第二段,第二段是写梦境。
师:那么在“梦”之前,第二段的首句有一句“我欲因之梦吴越”的“因之”。
通过这个“因之”,你可以推测,第一段是在写什么?生:梦的原因。
师:第三段的首句是“世间行乐亦如此”,那么你可以推断一下,“如此”后面要写什么?生:感叹。
师:对,这样我们结构上也要读出一些层次。
师:(放映PPT,补充指导)除此之外,同学们注意,清代有一位评论家说:“长篇波澜贵层叠,尤贵陡变;贵陡变,尤贵自在。
”读这些诗,要注意它的波澜起伏。
什么是“层叠”?层层叠叠,要有起伏的感情;“尤贵陡变”,特别还要注意它情感的急转直下、陡落的地方,这个地方要读出来;还要注意“贵陡变,尤贵自在”,“自在”怎么体现呢?一边读,我们一边再来理解。
此外,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如“轻重”,读的时候有时要轻一点,有时要重一点;“缓急”,读的时候有时要急,有时要舒缓一些;“节奏”,要有“停顿”;还有“平仄”也要注意。
下面我们回到文中,再来读一读这篇文章。
师:用心朗读,本身其实就是对文本的一种深层理解。
同学们看第一句,“瀛洲”在这儿,它是一个陪衬,应该读得轻一些;“天姥”是要实写的内容,所以读得要重一些。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题实录《梦游天姥吟留别》属于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命的诗意”,对应“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
教学对象是刚刚升入高中的青年学子。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要引导学生体味古人深邃的思想,了解更为复杂的社会人生,加深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追寻生命的诗意。
本课尝试通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歌的“不群”之处,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怀,引发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以此落实单元的人文主题。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要教会学生基本的鉴赏方法,落实任务群的要求。
我在教学设计中将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巧妙结合,授之以“法”,导之以“方”,以期带领学生探寻古诗词中的文化基因,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统编高中语文教材打破了原来的以文体为划分依据的单元模式,但却将阅读和表达结合得更加紧密。
语文的核心能力就是阅读与表达,所以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勾连阅读和表达,培养他们的关键能力。
据此可设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味,引导学生从意象、意境入手,抓住关键字句,鉴赏本诗“不群”之处。
通过深入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李白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高尚情怀,领会诗人对生命的思考。
2.体味不同的诗歌体裁有何不同的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精深处、形式的完美处、语言的精妙处深入探究,尝试写诗歌短评。
【课堂实录】人有一知己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很高兴能和大家共同学习。
尽管我们年龄不同、地域有别,可如果要选择一位我们喜欢的古人,把他请进我们的朋友圈,那么我们的圈中可能就会有一位共同的好友一李白。
可以说,李白的诗歌陪伴了我们的成长。
对于李白诗歌的成就和风格,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评价来自他的知交好友一诗圣杜甫,他说“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学习,来体味李白的“不群”之处。
(以“朋友圈”勾连古今,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引出杜甫的评价,架构“主问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江来军执教刘学瑶整理师:“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
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发展在哪一个朝代达到了顶峰?”生(齐答):“唐朝。
”师:“是的,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是一个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在唐诗的百花园中有两朵色泽不同的奇葩,大家说说他们分别是谁?”生(齐答):“李白、杜甫。
”师:“杜甫称为诗圣,李白称为──”生:“诗仙。
”师:“这两位诗人中你们最喜欢谁的诗?为什么?”生(甲):“李白的诗很有激情,我很喜欢他的诗。
”(乙):“李白的诗表现了对理想积极追求的精神,我很喜欢它。
”师:“大家很年轻,豪情满怀,当然很喜欢李白的诗,你们知道杜甫是怎样评价李白的吗?(学生摇摇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生一片感叹声)你们知道今天的人们是怎样评价李白的吗?(生又摇摇头),台湾的余光中先生有霸才,也有霸气,看看他是怎样评价李白的,(放幻灯片)‘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肝硬化怎杀得死你?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对李白的评价高吗?(生点点头),李白一生除了喝酒这个嗜好外,还有一个什么爱好?”生:“漫游。
”师:“对!李白一生大半过着漫游的生活,求仙访道,结交名士,‘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是喜爱宁静的丘壑、幽雅的林泉,还是喜爱雄伟险奇的大山川?为什么?请大家讨论后举手回答。
”(学生热烈讨论)生(甲):“李白永远进取,他要征服这些大山大河,所以他喜爱雄伟险奇的山川。
”(乙):“李白喜欢雄伟险奇的山川,这符合他那狂放不羁的性格。
”师:“对!这些大山川给人一种力度美,震撼人的心灵。
特别符合李白叛逆不羁的性格。
今天我们无法见到李白,但我们可以看到李白的墨迹。
(放幻灯片──《太白墨迹》,图片资料来源于《唐诗鉴赏辞典》中的插图)请大家讨论后说说李白的字迹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生(甲):“刚劲有力。
3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docx

3.1《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诗选读》)第一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同來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作者师:同学们一定知道李白,但每人知道的情况可能不一样,我们交流一下一一生3:唐代诗人■盛唐诗人生4:壮志未酬生5:浪漫主义三、题解师:同学们,《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题目包含了几层意思?生6:三层:一是梦游天姥,二是吟,三是留别。
师:为何要梦游、梦游天姥?吟是什么意思?跟谁作别?第一问有点难度,我们先放一放;第二问吟是一种体裁,如白居易的《暮江吟》,孟郊的《游子吟》,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第三问牵涉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同学们看注释1,李白别的是东鲁诸公。
由这个题目,同学们可以看出:写梦是主体,留别是最终的目的,而以写梦来作别的实为罕见,我认为这是本诗的一个独创,而且也体现了李诗浪漫主义的特色。
请同学们注意。
要全而了解这个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还需看一下课前的“学习提示”:第一小节讲了古体诗的特点,第二小节讲的是本诗的内容,第三小节讲的是艺术特色,尤其要注意想象的奇特、开合的自如、遣词的大胆,这三点充分揭示了李白浪漫主义的特色。
四、讲解第一、三小节(第二小节留待下堂讲)师:通过刚才的分析,(1)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为何要梦游天姥?(2)知道本诗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课前,我们要求同学们通读原诗了,下面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原诗, 并具体落实一下这些创作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一一自由朗读全诗,看看全诗各节主要写了什么?生7答,师结:入梦■梦游■梦醒,第一三小节篇幅较小,中间乃是重点和主体。
1、齐读第一、三小节2、分组合作:AB小组负责第一节,CD小组负责第三小节;要求:找出划出你认为绝妙Z 处、疑难Z处,无论是字词层面、内容层面还是形式层面。
3、课堂交流(其I'可学生参与率非常高)(1)教师能不讲的尽量不讲,学生能讲的尽量让学生讲,答案尽可能来自于学生,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充分调动学生体察文本。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堂实录及点评

( 一 女 生读 。 )
师: “ 列 缺 霹 雳 ,丘 峦崩 摧 ” 一
( 生 齐 声 朗读 。 ) 师 : 诗人 的思想、 情感 , 无 疑
当太 阳初升 , 照到 这棵 树上 , 天 鸡 声 炸 雷仿 佛 能 把 山都 劈 开 , 这 一 句
就 叫 起 来 ,天 下 的 鸡 也 都 跟 着 它 在 读 以前 先 停 顿 一 下 , 不要 紧跟 着
( 男 生 有 感 情 地 朗读 第 一 节 。) 师: 第二 节是 梦游 天姥 山 , 朗
( 生轻 声 朗读 , 教 师 随 机 正 音
正 字。 )
诵 时 要 注 意 通 过 语 气 和 节 奏 的 控 弱 ,毕 竟 这 两种 事 物 是 气体 和 液
制 体 现 出起 伏 变化 。 开 头 六 句 应 体 , 不 能 读 出 来 让 人 感 觉 像 固体 。
和伤 感。“ 惟” 和“ 失” 要 重音 强调 , 雾之 中, 不 可捉摸 。 一 些 评 论 家认 追 问这 几 个 简单 的 问 题 ,从 而 逼
它解 释 了作 者叹 气 的原 因 , 要 缓 而 为 杜 甫 诗 篇 纪 实性 强 ,可 当历 史 近 这 个 杰 出 生 命 的 核 心 ?
艮活 泼 。 怅, 若有 所 失 , 于是 非 常 失 望 难 过 由 ,
师: 茨威 格 说 过 , 文 学 的 深 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实录生:我选的是“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一句。
因为这是一首记梦诗,记叙了梦中想像的景物。
我们都知道五岳是非常高耸的山,但是诗人梦中的天姥山要比五岳还要高。
这就是他运用了天马行空般的想像,突出自己梦中的山的高。
师:这位同学讲得很好。
有谁就这几句还想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对他的发言作一点适当的补充。
生:我想的和他的差不多。
但我想联系下文谈谈下面的一句“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一句。
天台山“一万八千丈”已经很高了,但对于天姥山来说,它还像是拜倒在天姥山前一样。
这就从侧面烘托出了“向天横”三个字。
然后还有“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和“掩”也非常具有表现力。
“拔”在这里是“超出”的意思。
但我觉得在这里它不仅仅是“超出”的意思,还有一种超越出五岳一大截的感觉,就是从地底下冒出来的那种感觉。
“掩赤城”中的“掩”字也非常好,也很体现出那种感觉,是一种雄伟的特色。
师:两位同学对这几句作了必要的补充,讲得非常好。
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几句。
其实这几句应该是一个小整体。
“天姥连天向天横”,一般人在写到这几个句子时,笔力已尽,气力已衰,但是诗人李白写到这里,意兴方生,笔欲飞,墨将舞,意兴遄飞,直达极致。
所以下面“势拔五岳掩赤城”,这是再逞一笔。
一笔开来以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是再逞一笔,三次驰纵笔力,达到了奇伟瑰丽的艺术境界,是这样的过程。
为了加深体会,我们请这位同学朗读一下这几句。
(学生朗读)师:我们给她鼓鼓掌(鼓掌声)。
但是我觉得她的朗读中也有不足,有些地方重音强调的不够。
我们应该在哪些地方强调重音呢?请这位同学回答一下。
生:掩赤城。
师:哪一个字?生齐答:掩。
师:对,动词一定要着力。
还有吗?生:“对此欲倒东南倾”。
师:这一句中哪一个字要着力一点?生:“倾”和“倒”。
师:很好,你现在对这两个句子体味得很好。
能否再给大家朗读一遍?按照现在的体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双主”模式的教学尝试嘉定一中王燕背景:传统教学中学生学习古诗词一般都是先反反复复地诵读,再进行语言的品析,进而感受诗歌的意境。
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已经十分熟悉甚至有些倦怠了。
如果古诗词的教学仅仅停留在咬文嚼字上,把完整的诗句弄得支离破碎,那还有什么美感可言呢?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在这一基本理念指导下备课时设想能否找到一种新的方法唤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能否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古诗词?正值学校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尝试的这个契机,我尝试用这个模式来进行教学。
师:在中国文学古代诗词中里的“记梦的作品”是俯拾即是的,如岳飞的《小重山》里的“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他梦到的该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吧;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他梦到的该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吧!这二人身处江南,心驰北国,他们的梦想是为国收复失地。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今天一起上溯千年,跨越千年的时空,走入李白的梦境,带着这样的一个疑问,我们首先请同学一起来把整首诗来朗读一下,在朗诵中我们感受李白要抒发的情感。
生:齐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师:通过朗读,我们感受到诗中李白怎样的情感?他的情感是否是一成不变的?今天我们就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来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
在分析李白的心路历程前,先给大家介绍诗歌的音乐美。
这也是呆会让大家讨论的诗歌的语言特点。
见PPT师:朱自清先生说:“诗原是乐语,古代的诗与乐是分不开的,那是诗的生命在唱。
”古代的诗歌往往都是可以入乐而唱的,只是很可惜,现在乐曲已经散逸了。
我们只能用诵读来感受其中的音乐美。
但即便只是诵读,我们也人就能够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中所特有的音乐美。
一般来说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和旋律上。
节奏美体现在音节的组合变化,比如说五言诗,我们是2言、3言断开,七言诗,是4言、3言断开来朗读,这就是音节的组合变化。
再有旋律美,旋律通过音调的高低抑扬,声调的起伏变化,再有通过句式的长短变化来体现错落有致的美。
一般来说,断句适合表达急促、紧张、热烈、激昂的情感;长句适合表达舒缓、从容的,赞颂,沉重的内容。
而长短句相间,可以表达非常丰富的情感。
如本诗中“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五言诗的节奏变化,诗歌的结尾是以二言作结,七言诗“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结尾是以三言作结,朗读时可以感受到节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可以感受到音乐的美感,再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是六字的诗句以两言做结。
句式的变化,五七言的变化,五言、六言、七言的变化在整首诗中也显得富有变化,非常具有音乐的美感。
给大家简单介绍了诗歌中语言特点当中显示出的音乐的美感。
接下来请请同学讨论在这首诗歌李白如何运用意象和意境和语言特点来展现出情感的变化。
前后四人一个小组讨论下。
生:讨论师:请第一小组的同学来交流。
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枕席和烟霞对偶,变现了他醒来怅然若失的感情,顿时转换了梦境和现实。
师:很好,请坐。
同学从意象意境的角度来感受诗人情感的变化。
再请同学发言。
生:“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显示出李白梦境中壮阔的景象,给人气势磅礴的感觉。
师:有这个意境中感受到什么情感?生:继续回答,李白抱负远大?师:对于这一句有没有其他的理解?生:体现它的志向,体现李白想要实现他的的政治理想。
希望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
师:注意两个字“栗”“惊”表示他心里感受的词语。
生:天姥山让他震撼,震惊。
生:情感发生了变化,有一种惊慌的感受。
师:读诗歌时不能把诗句割裂开来,要把前后的诗句结合在一起。
在“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景象让人很震惊。
这里诗人的情感已经和“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让人战栗,惊慌、害怕。
诗人的情感有一种畏惧,惊慌、惊恐的感受。
接下来请同学把这样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中。
生:一男生朗读“熊咆龙吟殷岩,……失向来之烟霞”师:非常好。
惊恐的感受读出来了,失落的感受也体现了出来。
接下来请同学继续从意象、意境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句话是这首诗中四言的句子,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从“熊咆龙吟殷岩泉”一句开始就改变了诗中和谐的气氛,描写天空“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的变化,把这幅画画完整。
仍旧给人一种惊恐的感受。
师:接下来后面发生了什么?生:“日月照耀金银台”神仙来了。
师:还是惊恐吗?生:又是另外一幅画面,中间这段是表达一种不乐的景。
师:然后神仙出来后呢?生:又是一幅乐景。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之后醒来,又化乐为哀。
师:当看到神仙出现的时候,诗人的情感如何?生:神仙出来后,从一开始恶劣的环境,诗人的情感转折成了欢乐。
师:同学选择了一副很长的画面,从“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如果说“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是为神仙的出现蓄势,为了营造出仙人要出现的景象。
当仙人出现时,诗人很欢乐,欣喜之感。
请同学一起朗读这部分诗句。
生:朗读“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
”师:这里描摹的惊心动魄的景象,以及仙人出现的其乐融融的景象让我们感受到李白的情感有惊恐到欣喜,在品读李白的梦境在诗歌的梦境描摹的后面部分同学谈了很多,请同学关注前面李白刚入梦的情境。
生:“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在梦境中发现谢灵运的故居,感觉很优美、壮美。
在梦境中李白不仅与神仙同游也和谢灵运同游。
师:李白与谢灵运同游了吗?只是遥想到了谢灵运。
同学提到了两个词“优美”、“壮美”这样的景致体现在了哪些诗句中?生:描写谢灵运故居的句子优美。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的句子中感受到了壮美。
师:在优美和壮美的景致中,你感受到李白怎样的心情?生:李白的心情悠然,畅快,欣喜,喜悦的。
师:每个小组的同学感受李白心情的时候都是从意象、意境的角度分析体会的。
哪个同学能从句式变化的角度来感受李白的情感?大家先一起来朗读“湖月照我影,……迷花倚石忽已暝”。
生:朗读师:这部分诗歌主要以几言为主?生:五言师:再读这部分五言的句子。
生:朗读。
“湖月照我影,……空中闻天鸡。
”师:这六句五言诗中感受到的节奏怎样?生:轻快,活泼师:我们感受到李白梦游天姥山的喜悦的心情可以从语言的轻快活泼中感受出来。
接下来,“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七言诗,又感受到了什么?生:“迷花倚石忽已暝”节奏转为和缓,同时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忽”字感受到时间过的很快。
师:为什么感觉时间过的如此之快?生:更加留恋天姥山的情景,感觉沉醉在天姥山美景中。
师:五七言句式的变化,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朗读过程中,音乐错落有致之美,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情感的变化。
由之前的欢欣,到沉醉于美景中的物我两忘,这是在诗歌品读中感受到的句式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感受。
其实在这首诗歌中,由诗歌句式的变化,节奏的变化、语言上的特点而让我们感受到李白情感上变化的句子还有很多,我们这里就简单总结一下。
大家读过全诗后,发现这首诗中分别有多少言的句子?生: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
师:整首诗中句式参差错落,在朗读中语言也有抑扬顿挫的变化,感受到诗歌中的音乐的节奏感,也让我们感受到句式变化中诗人情感的起伏变化。
我们通过了意象和语言的特点感受了李白的情感变化,和心路历程。
李白通过想象营造了一个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的世界,李白为什么要创造这样的一个梦境呢?请同学彼此间讨论。
师:先讨论到这,,鉴赏诗歌需要知人论世。
生:写梦境是为了写生平,在梦境就是自己的人生经历。
师:通过同学的感受,可以感知到李白的梦境是现实生活的影射,或者说是折射。
可以说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李白在现实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可以在梦中实现,在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情感,也可以在梦中得到宣泄。
同学也说到了诗歌中的句子,是李白真实的经历。
请同学说说看,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可以和李白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经历联系在一起?哪些句子就是李白什么状态下生活经历的写照?请四人小组讨论。
生:讨论师:先讨论到这,把梦境中李白的心路历程来说一下。
李白在“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感受到李白游天姥山内心是非常轻松、愉快、喜悦的;写到“迷花倚石忽已暝”感受到李白完全沉醉于自然美景中物我两忘的情境,写到了“熊咆龙吟殷岩泉”时,感受到了李白的惊恐,再写到了“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的仙境时,我们又感受到了李白的欣喜。
我们请同学来说,哪些诗句可以和现实中的经历相联系?生:不说话。
师:没想好,先请坐。
同桌补充。
生:我觉得李白是一个富有幻想的人,李白经历很传奇,“我欲因之梦吴越”中写出他一夜成名。
师:联系他的生平,他什么时候一夜成名?生:写“我辈岂是蓬蒿人”那的时候。
师:“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怎样的情境?生(在下面说)玄宗招李白入京为官时。
师:许旻晟帮你补充了。
唐玄宗下诏书让李白入朝为官时,他的欣喜若狂,一夜成名。
好,继续。
生:表现出他有一种一飞冲天的豪情,“一夜飞度镜湖月”有一种夸张的手法,然后我觉得后边“栗深林兮惊层巅”我觉得是整篇中最有气势的一句话,栗,和惊,这两个动词,感觉他一定要在政治上大有一番作为,要惊动天下,但后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时,你会发现有一种无比失落的感觉,可能现实和理想差太远了,他想做的事情都没有做成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也就是,这只是一场梦而已,也就是说他的人生也就是一场梦而已。
师:也就是现实和他的梦想差距非常大,好,请坐。
我们同学在诗中梦境的描摹也感受到了这是李白人生经历的写照,很多诗评家也把《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第二段中关于梦境的描摹当成是李白长安三年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他们两位同学合作分析后,我们也发现确实如此。
在“一夜飞度镜湖月”“半壁见海日”“身登青云梯”这些诗句的描写中我们感受到是李白一飞冲天,他走出民间,走向京城,他以为自己可以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政治理想的这种欢欣喜悦,但“熊咆龙吟殷岩泉”这种恐怖的心境其实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政治理想不是那么容易实现。
不由地,他去幻想出了一个更美好的理想境界。
“仙之人兮列如麻”,但美好的梦总是容易破碎的,美梦易醒,我们立刻可以感受到李白的政治理想并没有得以实现。
每个人在梦醒后都会有对于人生的重新的规划和思考,大家感觉李白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在第三节中。
在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的时候,他选择了?生:“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师:既然政治之路我走不通,那我就寄情于山水之间。
就如同他一直所仰慕的谢灵运一样。
而由此也有了他人生当中最响亮的格言,一起说。
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