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病理

合集下载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

脑性瘫痪的名词解释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简称CP)是一种由于非进展性脑损伤或异常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通常在婴幼儿期出现。

脑性瘫痪造成的运动和姿势问题会导致肌肉不协调、肌肉紧张或过度活跃等症状。

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是脑部受损,可以是在孕期、出生过程或出生后的早期几年内发生。

脑损伤可以由多种情况引起,例如胎儿缺氧、早产、胎儿感染、出生时窒息、脑膜炎或脑出血等。

这些损伤会影响脑部的运动控制中心,导致肌肉无法正常工作。

脑性瘫痪有多种不同类型,每种类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常见的类型包括痉挛型、强直型、扭转型、混合型和轻度型。

痉挛型是最常见的类型,患者的肌肉呈紧张或僵硬状态,常伴有肌肉痉挛和震颤。

强直型主要表现为肌肉过度紧张,造成关节僵硬和不协调运动。

扭转型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扭转运动,肢体运动不协调。

混合型是多种类型的结合,表现多样。

轻度型是指病情相对较轻,症状较轻微。

脑性瘫痪的症状除了运动和姿势障碍外,还包括智力障碍、听力或视力障碍、语言障碍、精神障碍等。

这些障碍的程度因患者的脑部受损程度而有所不同。

目前并没有治愈脑性瘫痪的方法,但通过康复治疗、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等,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或改善运动和功能能力。

物理治疗通过训练肌肉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来改善患者的运动技能。

语言治疗和职业治疗则帮助患者克服语言障碍和学习生活技能。

总之,脑性瘫痪是一种由于脑部受损引起的运动和姿势障碍的综合症。

它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通过康复治疗和支持,患者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帮助。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

脑性瘫痪健康宣教(一)脑性瘫痪的定义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又称大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出生时或出生后的一个月内,由于大脑尚未发育成熟,而受到损害或损伤引起的以运动障碍和姿势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严重病例还伴有智力低下,抽蓄及视、听或语言功能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二)脑瘫的病因1、出生前:基因异常,染色体异常;母孕期受病毒感染、一氧化碳中毒或妊娠中毒症、胎盘异常等致胎儿期脑形成异常、脑损伤。

2、出生时:分娩过程不顺利,有早产、产时窒息、脐带绕颈、外伤史等均可致脑损伤。

3、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脑病、头部外伤、心跳停止;新生儿期呼吸障碍、惊厥;高胆红素血症(核黄胆)、新生儿低血糖症;脑血管病。

常见的危险因素:为早产与低出生体重、脑缺血缺氧、产伤、先天发育异常、核黄疸和先天性感染。

(三)常见脑性瘫痪的典型临床症状1、痉挛型:发病率高,占全部病人的60%-70%。

病变波及锥体束系统。

患儿表现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

2、手足徐动型:约占脑瘫患儿的20%,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当进行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不协调及无效的运动增多。

3、强直型:此型很少见,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增高,身体异常僵硬,活动减少。

主要为椎体外系症状,使其四肢做被动运动时,主动肌与被动肌有持续的阻力,肌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增高,腱反射不亢进,常伴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性: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走路时两足间距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性震颤,肌张力低下。

5、震颤型:表现为四肢震颤,多为静止震颤。

6、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四肢呈软瘫状,自主运动很少,本性常为婴幼儿脑瘫的暂时阶段,以后大多数转为痉挛型或手足徐动型。

仰卧位时四肢呈外旋位,状似仰翻的青蛙,俯卧位时头不能抬起。

脑瘫的诊断及评定

脑瘫的诊断及评定
• (四)智力及语言等相关检查 有智力发育、语言、营养、生长和吞咽等障碍 者进行智商/发育商及语言量表测试等相关检查。
• (五)遗传代谢病的检查 有脑畸形和不能确定某一特定的结构异常,或有面 容异常高度怀疑遗传代谢病,应考虑遗传代谢方面,并进行基因筛查。
脑性瘫痪的诊断
• (一)必备条件 • 1.中枢性运动障碍持续存 在婴幼儿脑发育早期(不成熟期)发生:抬
• (二)参考条件 • 1.有引起脑瘫的病因学依据。 • 2.可有头颅影像学佐证。
• 脑性瘫痪的诊断应当具备上述四项必备条 件,参考条件帮助寻找病因。
鉴别诊断
• 1.发育指标/里程碑延迟 包括单纯的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 后或 认知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包括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小儿6周龄 时对声音或视觉刺激无反应、 3月龄时无社交反应、 6月龄时头控仍 差、 9月龄时不会坐、 12月龄时不会用手指物、18月龄不会走路和 不会说单字、 2岁时不会跑和不能说词语、 3岁时不能爬楼梯或用简 单的语句交流时应进行评估。爬的动作可能因孩子不需要进行而脱漏, 故不应作为发育里程碑的指标。 单纯一个方面发育落后的小儿90%不 需要进行医疗干预,将来可以发育正常。大约10%的患儿需要进行医
运动技能,动作笨拙、缓慢、不精确;②这种运动障碍会持续而明显地影 响日常生活和学业、工作、甚至娱乐;③障碍在发育早期出现; ④运动技能 的缺失不能用智力低下或视觉障碍解释;也不是由脑瘫、肌营养不良和退 行性疾病引起的运动障碍所致。
4.孤独症谱系障碍 ①持续性多情境下目前存在或曾经有过的社会沟通及
社会交往的缺失;②限制性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模式异常。要求 至少表现为以下4项中的2项,可以是现症的,也可以病史形式出现:⑴刻 板或重复的运动动作、使用物体或言语;⑵坚持相同性,缺乏弹性地或仪 式化的语言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⑶高度受限的固定的兴趣,其强度和专 注度方面是异常的;⑷对感觉输入的过度反应或反应不足,或在对环境的 感受方面不寻常的兴趣;③症状在发育早期出现,也许早期由于社会环境 的限制,症状不明显,或由阶段性的学习掩盖;④症状导致了在社会很多 重要领域中非 常严重的功能缺陷;⑤缺陷不能用智力残疾或GDD解释,有 时智力残疾和ASD共同存在时,社会交流能力通常会低于智力残 疾水平。 有些ASD患儿可伴有运动发育迟缓,易误认为GDD或脑瘫早期的表现。

脑瘫

脑瘫

脑性瘫痪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生后之脑发育早期阶段,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及发育缺陷。

主要表现为永久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力低下、癫痫、精神行为异常、语言听力障碍及关节脱位等。

其发病率国外报道为 1.2‰~2.5‰活婴,我国1995~1997年江浙部分地区7岁以下小儿脑瘫患病率为1.5‰~1.8‰。

脑瘫患儿中,男孩多于女孩,男:女在1.13:1至1.57:1之间。

随着围产期保健的广泛开展、急救医学的迅速发展,危重新生儿抢救成功率的不断提高,小儿脑瘫的发病率正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儿童主要的致残原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一般将其归类于中医学五迟、五软、五硬,中医学中没有小儿脑瘫这一病名。

但《诸病源候论》中有“齿不生候”、“数岁不能行候”及“四五岁不能语候”等有关小儿生长发育迟缓的记载;《医宗金鉴》将各类迟证归纳为“五迟”之名;五软之名首见于《活幼心书》,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幼幼集成》说:“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

”而早在《婴童百问》就提出五迟、五软运用钱氏地黄丸补肾以及补肾荣养之品治疗;《保婴撮要》主张使用补中益气汤,以滋化源。

中医疗法从古至今一直广泛应用于瘫痪性疾病,其优势在于体现出中医的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相结合的辨证论治与整体康复理念。

传统中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内外治等可以纠正异常姿势,改善运动障碍,而且中医疗法还能够有效地改善患儿的体质,增强免疫力,为患儿的康复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

【病因病机】一、中医小儿脑瘫的病因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失养。

因人赖父母精血的成形,与父母体质、父母年龄、多孕多产、双胎有密切关系,因为其父母精血不充,成胎之时浇灌不足,受胎之后,气血难以长成,出生后身体怯弱,肝血肾精不充,筋骨失养而痿弱,以至瘫痪。

产时及产后由于初生不啼、小产、感邪等因素造成瘀血、痰浊阻于脑络,以致脑髓失其所用,发而为病。

小儿脑性瘫痪

小儿脑性瘫痪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6.震颤型 锥体外系相关的静止性震颤。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7.混合型 同时兼有上述两型以上的特点。两种或两 种以上症状同时存在时,可能以一种类型 表现为主,也可以大致相同。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 脑瘫的主要特征是: ①四肢和躯干的非对称;②某种固定的运 动模式;③抗重力运动困难;④分离运动 困难;⑤发育不均衡;⑥肌张力不平衡; ⑦原始反射残存;⑧存在异常的感觉运动; ⑨联合反应和代偿运动。
一、评定的目的
明确患儿的发育水平、障碍的程度、 异常姿势与反射的状态、异常肌紧张的 范围与分布、正常的自律反应出现与否、 有否变形与挛缩等,为设计合理的康复 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返回
二、评定的原则
强调整体评定的重要性,重视脑瘫 患儿异常发育特点即脑的未成熟性和异 常性,注意原发损伤和继发障碍。以正 常儿童整体发育对照,进行身心全面的 评定。
一、脑瘫的分类
返回
二、脑瘫的临床表现
1.痉挛型 此型在脑瘫患儿中最常见,占 50%~60%。是大脑皮层损害的结果,呈锥 体束受损的体征。病因多为脑缺氧、缺血、 出血、脑损伤等。临床表现为运动发育较 同龄儿明显落后、异常姿势、肌张力增高、 紧张甚至痉挛、僵硬、强直。下肢检查时 可见折刀征、膝腱反射亢进。
返回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2)生理反射 矫正反射
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射 生理反射
背屈反应
牵张反射
返回
三、评定的内容
(3)病理反射 锥体系受到损害时可以存在Babinski征 及Babinski等位征。但此类反射在婴幼儿是 可以正常存在的,在两岁以后依然存在有 病理意义,说明存在脑损伤。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1]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1]

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疾病,其特点是在儿童期出现的持久性、不完全性的运动和姿势障碍。

脑瘫的病因复杂,其中一种常见的病因是大脑发育异常。

脑瘫患儿在早期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异常反射,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

本文将介绍脑瘫患儿早期的反射异常表现。

1. 异常反射之对称痉挛反射对称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刺激一侧的肌肉时,两侧肌肉均表现出痉挛。

这种反射异常通常表现为肩关节的屈曲、手臂的屈曲和内旋,以及膝关节和脚踝的屈曲。

2. 异常反射之强直性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是指患儿在进行被动运动时,肌肉呈现出持久的强直性痉挛状态。

这种反射异常常见于肩关节和肘关节的屈曲,以及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伸直。

3. 异常反射之抓握反射抓握反射是指患儿在手掌被刺激时自动握紧手指的反射。

在正常发育的婴儿中,抓握反射出生后逐渐减弱,并在6个月左右完全消失。

但在脑瘫患儿中,抓握反射持续存在,且强度较大。

4. 异常反射之跖反射跖反射是指患儿在足跟被刺激时产生的反射,表现为足趾的下弯。

正常婴儿在6个月左右开始出现跖反射,并在1岁左右逐渐消失。

而在脑瘫患儿中,跖反射可以持续存在,并伴有踝关节的背伸。

5. 异常反射之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脑瘫患儿还可能出现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现象。

病理反射是指一些在正常人体中不存在的反射,如掌跖反射、滑膜反射等。

知觉缺失则是指患儿对于触觉、疼痛、温度等感觉的异常反应或缺乏反应。

这些异常的存在可能进一步影响患儿的运动和姿势控制能力。

结论脑瘫患儿在早期往往会表现出一系列的反射异常,包括对称痉挛反射、强直性痉挛反射、抓握反射、跖反射以及病理反射和知觉缺失。

这些反射异常的存在可以作为早期脑瘫的一个重要指标,及早发现和干预对于患儿的康复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婴幼儿的早期发育和反射异常的观察和评估,对于脑瘫的早期识别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是关于脑瘫患儿早期反射异常表现的一些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

解析会出现的几大脑瘫的症状引言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其特征在于导致运动和姿势障碍的非进展性病理性疾病。

脑瘫的临床表现因患者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以及损害脑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本文将解析几种常见的脑瘫及其症状。

1. 丛集痉挛型脑瘫(Spastic Cerebral Palsy)丛集痉挛型脑瘫是脑瘫的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脑瘫患者的80%。

其特征为肌肉紧张和不协调运动。

以下是几大症状的详细解析:1.1 痉挛痉挛是最明显的症状之一。

患者的肌肉过度收缩,导致肌肉紧张和僵硬。

这种持续性的紧张状态会影响患者的正常运动能力。

1.2 强直强直是紧张症状的一种表现形式。

患者的肌肉会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关节僵硬和活动范围受限。

常见的表现是手臂或腿部无法伸展或弯曲到正常的程度。

1.3 动作障碍除了肌肉的紧张和强直,患者也可能出现协调运动困难的症状。

例如,患者可能会发现很难控制手部的细微动作,如握笔、开关灯等。

2. 异常姿势型脑瘫(Dyskinetic Cerebral Palsy)异常姿势型脑瘫是脑瘫的另一种常见类型,约占所有脑瘫患者的10-20%。

以下是几大症状的详细解析:2.1 旋转和扭动运动患有异常姿势型脑瘫的患者常常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旋转和扭动运动。

这些运动会影响患者的姿势和动作,导致他们难以保持平衡和完成日常生活活动。

2.2 不随意和不受控制的肌肉收缩异动症状是异常姿势型脑瘫的典型特征之一。

患者的肌肉会不受控制地发生收缩,导致肢体和躯干的异常运动。

这些不受控制的肌肉收缩可以影响言语、吞咽和呼吸等功能。

2.3 静止时的异常姿势患者在静止时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姿势,如不自主地扭曲手指、脚趾等。

这些姿势可能会给患者带来不适和疼痛。

3. 混合型脑瘫(Mixed Cerebral Palsy)混合型脑瘫是指同时具有丛集痉挛型和异常姿势型脑瘫的症状。

以下是其症状的详细解析:3.1 痉挛和异常姿势的综合症状混合型脑瘫的患者通常表现出同时具备丛集痉挛型和异常姿势型脑瘫的症状。

脑瘫的康复

脑瘫的康复

检查方法
肌肉形态 安 静 肌肉硬度 时 伸展性
摆动度 活 姿势变化 动 时 主动运动
望诊:肌肉的外观 触诊:肌肉的硬度 过伸展检查,被动检查 摆动运动检查 姿势性肌张力检查 主动运动检查
评定
肌张力增强
肌张力低下
丰满
平坦


活动受限抗阻力 关节过伸展抗阻力↓
振幅减少 肌紧张
振幅增加 无肌紧张变化
过度抵抗
脑性瘫痪康复
第一节 概 述
一、疾病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
自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 陷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 及姿势异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惊 厥、心理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
二、病因与流行病学
(一)病因 脑瘫的直接病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造成
第二节 康复评定
2.不随意运动型 可根据肌张力的变化程度,分 为紧张性和非紧张性两种类型。可表现为手足徐 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也可同时具有上 述几种表现,约占脑瘫的20%。
第二节 康复评定
3.强直型 较为少见,由锥体外系损伤所致,主 要表现为:肢体僵硬,活动减少。被动运动时, 伸肌和屈肌都有持续抵抗,因此肌张力呈现铅管 状或齿轮状增高。无腱反射亢进,常伴有智力落 后、情绪异常、语言障碍、癫痫、斜视、流涎等。 此型一般临床症状较重,护理较难。
第三节 康复治疗
脑瘫康复应遵循早期发现异常,早期干预,综 合性康复,与日常生活相结合,符合儿童发育 特点及需求等原则。
一、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的基本原则: ①遵循儿童运动发育的规律促进运动发育; ②在抑制异常运动模式的同时,进行正常运动模 式的诱导; ③使患儿获得保持正常姿势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瘫的病理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一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

临床上以姿势与肌张力异常、肌无力、不自主运动和共济失调等为特征,常伴有感觉、认知、交流、行为等障碍和继发性骨骼肌肉异常,并可有癫痫发作。

出生1个月后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有时又称为获得性脑瘫,约占小儿脑性瘫痪的10%。

脑性瘫痪的发病率约为1.2-2.5 ‰(每千活产儿)。

病因与危险因素
引起脑性瘫痪的原因很多,但找不到原因者可能达1/3以上。

有时一些病例也可能存在多种因素。

产前因素最常见,包括遗传和染色体疾病、先天性感染、脑发育畸形或发育不良、胎儿脑缺血缺氧致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或基底节受损等。

围产因素指发生在分娩开始到生后一周内的脑损伤,包括脑水肿、新生儿休克、脑内出血、败血症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围产因素可能是引起早产儿脑瘫的重要原因。

晚期新生儿以后的因素包括从1周至3或4岁间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血管病、头颅外伤、中毒等各种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病因。

早产和宫内发育迟缓虽然不是脑瘫的直接原因,但它们是脑瘫的重要的高危因素。

母亲宫内炎症或绒毛膜羊膜炎,作为一项潜在的危险因素已经越来越被引起重视。

病理
病理改变与病因及发育中的脑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损伤性有关。

妊娠早期致病因素主要引起神经元增殖和移行异常,可发生无脑回、巨脑回、多小脑回、脑裂畸形及神经元异位。

在早产儿中最常见的病理改变是脑室周围白质软化和脑室周围出血性梗塞。

足月儿中的病理类型复杂多样,常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有关。

大理石状态则是在基底节和丘脑中出现神经元丢失和神经胶质增生,并伴有髓鞘化增加,从而呈现出大理石样纹理,是核黄疸的典型改变,也见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治疗
“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BC脑细胞介入修复疗法是由国内北京总政医院小儿脑瘫研究所,先后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发的脑瘫治疗新技术,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脑损伤功能。

脑细胞渗透修复后能把神经元补充缺损神经元,并促进小儿脑组织中的神经细胞分化发挥功能,恢复脑神经的正常生长发育,改善大脑的认知功能障碍,为脑瘫患者儿进一步康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并且年龄越小,再
构成代偿能力越强,治疗的可能性就越大,是目前公认最好的脑瘫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
脑性瘫痪的症状在婴儿期表现,常以异常姿势和运动发育落后为主诉。

虽然患儿的脑损害或者脑发育异常是非进展性的,随着脑损伤的修复和发育过程,其临床表现常有改变。

如严重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在婴儿早期常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转变为肌张力增高。

平衡功能障碍需婴儿发育到坐甚至站立时才能表现出来。

关节挛缩和脊柱畸形等继发改变也是逐渐发展出来的。

可以伴有癫痫、智力低下、感觉障碍、行为障碍等。

这些伴随疾病有时也可能成为脑瘫儿童的主要残疾。

临床上根据运动障碍的性质可分为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低下型和混合型等,并根据受累的肢体分布,分为单瘫、偏瘫、双瘫、三肢瘫和四肢瘫等类型。

以下介绍常见的几种特殊的临床综合征。

痉挛性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最常见,为一侧肢体受累,多数上肢较下肢严重,远端较近端重,而面部常无受累。

患儿多在3月后才出现明显症状,表现为患侧肢体少动、持续性握拳、握持反射不消失、前臂呈屈曲旋前状姿势、画圈步态等。

部分患者受累肢体最初可能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后才转为
痉挛状态。

此型常伴有智力低下和癫痫。

癫痫发作为部分性或继发全身性发作。

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双瘫(Spastic diplegia)
以双下肢肌张力增高为突出表现。

此型多见于早产儿。

患儿常在1-3月内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低下。

继之为所谓肌张力不全期,患儿在立位并且足底触及检查床面时将诱发双下肢强直性伸直并交叉呈剪刀状。

最后进入痉挛期,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

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

此型合并癫痫较少,约占1/5。

约2/3患者智力正常或临界状态。

斜视很常见。

痉挛性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多见于严重窒息的患儿。

四肢肌张力均增高,常呈角弓反张状。

可伴有核上性球麻痹,表现为吞咽和构音障碍。

约半数患儿伴有癫痫和智力低下。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CP)
约占10%,缺氧性脑损伤和新生儿核黄疸为主要病因。

婴儿早期多有肌张力低下,以后逐渐出现锥体外系症状,如或手足徐动等表现。

患儿可有流涎、吞咽困难、语言障碍等。

下肢深腱反射正常或增强。

可有持续性原始反射。

智力大多正常或临界状态。

约1/4患者伴
有癫痫。

由核黄疸引起者多表现为手足徐动、感觉性耳聋、牙釉质发育不良等。

共济失调型(Ataxia CP)
约占10%。

婴儿期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平衡障碍、运动发育落后等。

至幼儿期可发现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等体征。

多无锥体束征。

智力低下不少见但多不严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