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与职业追求

需要和动机与职业追求首先,理解个体的需要和动机是把握职业追求的关键。
需要是指个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驱使个体采取行动以获得满足。
动机则是个体行动的内部驱动力,它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在职业追求中,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决定了他们选择哪个职业以及在这个职业中取得何种成就。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安全、稳定和舒适感有强烈的需求,他可能会选择公务员、医生或教师等传统稳定的职业。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追求刺激和冒险,他可能会选择如销售、创业或新闻等更具挑战性的职业。
其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这决定了他们在职业追求中的目标和选择。
个体可能因年龄、性别、生活经历和价值观的差异而有不同的需要和动机。
例如,年轻人可能更渴望体验和冒险,而年长者可能更注重稳定和安全。
男性可能更倾向于追求事业成功和经济独立,而女性可能更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此外,个体的价值观也会影响他们的职业追求。
如果一个人认为诚实和公正很重要,他可能会选择从事律师或审计师等职业。
最后,理解需要和动机对职业追求的影响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了解自己的需要和动机有助于个体做出更明智的职业选择,并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例如,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对创造性和表达的强烈需求,他可能会选择从事艺术或写作等职业。
通过理解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个体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追求。
总的来说,需要和动机对个体的职业追求具有深远的影响。
理解这些需要和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轨迹。
然而,个体的需要和动机并非一成不变,它们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变化等。
因此,对于个体而言,不断地审视自己的需要和动机,以及它们如何与自己的职业追求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
这样,他们可以更有效地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以实现个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普通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十章 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一、动机概述(选择、简答、简答)二、需要(选择、简答、论述)三、意志(选择、简答)一、动机概述1. 动机的含义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过程,因而对动机不能进行直接地观察,但可以通过个体对任务的选择、努力程度、对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达等外部行为进行间接的推断。
2. 动机的功能(1)激活动机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推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2)指向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3)维持和调整动机的维持功能体现在行为的坚持性。
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的动机维持下继续;反之行为动机就会下降。
3. 生理动机和社会动机(1)生理动机生理动机也称驱力,它是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的动机。
包括饥饿、渴、性、睡眠等。
(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是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权力动机、交往动机、成就动机、认识性动机等。
兴趣和爱好也都是社会性动机。
4. 动机与行为效率的关系动机和行为效率之间的关系呈倒U形的曲线,这就是耶克斯—道德森定律。
动机强度与行为效率之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行为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趋势。
5. 动机的理论(1)动机的早期理论①本能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决定的。
詹姆斯: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社交、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本能论最著名的鼓吹者):他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本能理论,认为人类所有行为都是以本能为基础的;本能是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本能具有能量、行为和目标指向三个成分;个体、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
他认为人类有18种基本本能。
洛伦茨:本能是由遗传决定的、受特异能量驱动的物种特有的固定动作模式;个体的经验可以转化成本能行为,行为是本能与学习交互作用的结果(印刻现象)。
10需要和动机

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
△ 基本观点:人类行为的动力来自于强 化。当某种行为发生后,若给予强化,就 可以增加该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 △ 强化:凡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或刺 激情境,均称为强化(奖赏.鼓励.关注等)。
外部强化—由外部或他人施予行为者。 内部强化—行为者自身因获成功而增 强自信,产生快乐(自我强化)。 △ 强化的时效性(及时强化、及时反馈)。
在有些情况下,诱因或目标物并未现 实出现,但个体主观估计,自己的某种行 为会导致某种诱因或目标的出现时,也能 产生行为动机。此所谓“诱因期待”或 “目标期待”(Bandura语)。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当个体知道行为能带来良好的结果后, 也不一定去行动。而只有当个体确信自己 有能力做,并能成功时,才会有动机的产 生。此所谓“效能期待”(Bandura语)。 △ “榜样”作用的讨论。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 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 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 压力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某种需要的基础上激发、维持个体 的学习活动以实现学习目标的内在动力 或内部原因。)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两方面组 成的。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 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 态。所谓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 的外界刺激物,比如家长的奖励、教师 的表扬、同伴的赞许等。
动机的含义
动机: 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 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 动力。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 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需要只是 一种潜在的驱动力量,表现为某种愿望、 意向。而一旦有某种与需要相适宜的目标 物(诱因)出现时,作为潜在驱力的需要才 可能被激活而转化为动机。
期待理论 △ 基本观点:强调期待在引发行为上的 重要作用。动机的强度和目标的价值与期 待有关。目标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对实 现目标的概率估计或期待越大,动机力量就 越强。 动机力量=效价×期待
社会心理学课件: 需要与动机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成就洛的理论,实现自我理想的需要 属于( )。(单选)
A.生理需要
B.生长性需要
C.成就需要
D.自我价值需要 答案:B
动机
动机与行为的复杂关系: 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不同活动也 可以由相同的或相似的动机引起。 一个人的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有些动机 起着主导的作用,有些动机则处于从属的地 位。 动机和效果的复杂关系: 一般来说是一致的;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 某种因素的作用,动机和效果也会出现不一 致的情况。
缺 失 性 需 要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需要层次的关系: 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 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层次越低的需要出现得越早,层次越高的需 要出现得越晚。 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 缺失性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能否得到满 足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又叫缺失性 需要。 生长需要:高层次需要的满足有益于健康、 长寿和精力的旺盛,因而又叫生长需要。
A.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单元 需要层次理论
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 实现自己理想 有稳定的地位,受人尊重 、尊重他人
建立情感联系,隶属于某一群体 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给予爱、 接受爱
自我实 现的需要
生长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安全、秩序、稳定, 免除恐惧和焦虑 食物、空气、水、 性和休息
需要是不断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 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
需要的种类: 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
自然需要(生理需要/生物需要) 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
人和动物都有自然需要,但人和动物的自 然需要有本质区别。 从满足需要的对象分:
心理学课程需要和动机

无目标时:愿望、向往
动
行
目
机
为
标
有目标后
三、动机的种类
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 源于生理需要的动机。如:由饥饿、渴、 性、睡眠等生理需要引起的动机。 社会性动机 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如:由兴趣、 成就、权力、交往等社会需要引起的 动机。
湖北大学生救人VS船主索高价捞尸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1. 具有不平衡的存在。 2. 主体感到不平衡的存在。 3. 主体具有恢复平衡的愿望。
任何人类的行为,归根究底,都是为了满 足一个人的深层需要,也就是这个人的一些 最重要的深层价值。故此,一个人的行为背 后必有其正面动机。只是有些时候,一个人 选择了错误(无效)的行为,因此得不到理 想的结果。
我们可以靠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带出 的深 层需要,而设计不同的行动去引导这个人作 出改变。
要找出一个人的深层需要,我们可以不断地 问:这可以给你什么?或者这可以为你做到
些什么?
二、马斯洛需要层次论
(一)马斯洛简介
1908---1970 美国 犹太人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 行为主义的追随者 目睹珍珠港事件 对名人经历的研究 自身的经历
(二)需要层次论的内容
自我实现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与归属的需要
心理 需要
安全需要
基本
生理需要
需要
(三)主要论点
1. 生理与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自我实现与 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属于中 间过渡。
2. 在同一时期内,一个人的需要不只一个,而 是多个,在不同具体条件下,必定有一种需要 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某行为活动的优势动力。
3. 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最为强烈,也最易满足, 而层次越高的需要,越难完全满足
需要与动机理论

◆亲密关系恶化:分化、划界、停滞、躲避及结束
◆亲密需要高的人显著的比亲密需要低的人有更好的
适应性,他们更幸福。
社会关系,倾诉需要
3、成就的动机
成就动机就是人们希望从事对他有重要意义的、有一定困 难的、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能取得完满的优异结 果和成绩,并能超过他人的动机。
21
刺激寻求的动机
寻求刺激是对探险、好奇和刺激的 一种反射性需要。
实验:在一个屋子里,墙上有缠在 一起的金属插销,铁环等,让猴子 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结果,他们 很快学会了如何操作。
22
23
24
25
在这项活动中,没有任何其他的外 部强化的鼓励,他们只是为了活动 本身的乐趣而去探索。
人类有哪些这样的行为?人类的 学习就是从好奇开始的。
作为奖励,射中a,奖励10元;b,50元; c,100元;d,150元;e,200元
那么,你会选择哪个靶子呢?
请问:如果高成就者和低成就者都失败了,各自的心 理状态是什么样的?会采取什么样的行为?
36
30
比如:如果感到疼痛,疼痛结束时就会有一种解脱的快感。 如果一个人感到愉快,那么结束时就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一个人一直顺境,也许他会丧失掉很多幸福感觉。 圣诞屋的故事
2、根据这一理论,当一个刺激反复出 现时,人的反应会减弱并出现习惯化。 “情绪后反应”会随着练习次数的增 加而增强。
31
社会性动机
统的绝大部分器官、心脏等器官的感觉、运动以及腺体的分泌。)
实验表明,迷走神经是产生饱感的通道,切断迷走神经 会消除向十二指肠内注射葡萄糖产生的饱感效应。
心理学《需要与动机》课件

下次见!
活动1
精神需求探索
二、动 机
什么是动机
动机: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 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活动2
君子爱”财“
动机与行为
1.同一行为可有不同的动机;同一动 机产生不同行为。 2.同一个人行为动机多种,良好动机 不一定良好结果。
动机作用的心理机制
(一)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
马斯洛: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核心是人通过“自我实现” ,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活学活用
需要的特点:
1.对象性:需要是指向一定的事件或对象。 2.重复性:个体的需要,特别是一般性的需
要(比如食物)总是不断地重复。
3.年龄特征性:各个不同的年龄阶段,个体
的主导需要是不同的。
需要的作用:
(1)需要是保证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需要永远带有动力性,从而使人不会暂时的 满足而终止 (3)需要对人的认识过程、情绪情感、意志影响 很大
需要的分类
(一)、以起源为标准分为: 自然需要(又称:生物学需要) 1. 主要内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等 2. 产生原因:主要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引起。 社会需要 1. 主要内容:劳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成就的需要、社会
A、只是单纯的想淋淋雨。 B、因为失恋了,心情烦躁。 C、在雨中恳求另一半的原谅。
这幅图描绘的是你正在餐厅里吃饭,而客人很 多没有空位了,这时有人想和你拼桌,你会?
A、毫不介意。 B、勉为其难的接受。 C、拒绝他,甚至干脆换一家餐厅。
最后一幅图描绘的是在路边有乞丐向你乞讨时。 你会?
A、给他钱。 B、置之不理。 C、选择绕道而行。
需要和动机ppt课件

(三)需要的特征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2、需要具有主观差异性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1、需要具有客观现实性
❖人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们必然会产生种种需要。
❖需要的产生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客观现实的 基础上;
(3)需要具有动力发展性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 动力的重要源泉。
❖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结构, 永远不会只停留在某一种水平上。
(4)需要具有整体关联性
❖这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各种需要互为条件,又互 为补充。
❖一方面,精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以物质需要的存 在与发展为基础;物质需要的存在与发展又以精 神需要的存在与发展为条件。
中国古代人们的需要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得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一)需要的含义
❖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它是由个体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感到某种欠缺而力 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是个体进行各种 活动的基本动力。
正当需要: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有利于(或不损
害)社会或个体的健康成长。
畸形需要:需要的目的或结果是危害社会或个体
健康成长的。
4、根据需要满足后的后继发展划分
一次性需要:这类需要一旦获得满足,将会消
失并且不会再次产生。
周期性需要:这类需要的产生与满足呈现出周
期性变化的特征。
上升性需要:这类需要在获得满足后,不但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食的短期调节
摄 食 行 为 摄食 饱信号
饱信号
摄食行为的长期调节
能量平衡和体脂 能量平衡 摄入=消耗 体脂 正常
肥胖
消瘦
限制摄食期
强迫多食期
恒脂假说:1953年由英国Gordon Kennedy提出,脑监测体内 脂肪的量并对抗能量贮存紊乱,使机体的能量维持平衡。
“饱”中枢和“饥饿”中枢
美国的Hetherington和Ranson研究发现局部损毁大鼠下 丘脑外侧区会导到厌食(anorexia),即严重的食欲减低。 相反损毁腹内侧区,则会引起动物过度进食从而导致肥胖。
因此,行为的发生并不是那么简单,因素很复杂。其中动 机的大小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另一关键是行为控制,即适当 的机制来控制那些有不同目的的行为是否表达。
第九讲 需要和动机
一、动机性行为的脑机制 二、需要层次理论
下丘脑和动机性行为
设想你感到冷,你脱水了,能量耗竭了,这时体液和内脏运
动系统会立刻作出适当的反应:你会发抖,体表血流减少, 尿液生抑制,并开始动用体脂贮备,等等。最快捷和最有效 的调节方式是什么? 以上的摄食,饮水行为就是躯体运动系统发起的动机性行为 (motivated behavior)的一些例子,而且这些动机性行为是由 下丘脑外侧神经元活动所激发。 下丘脑是这个调节的中枢,根据接受各种感觉信息,发出指 令到效应器官,完成调节,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包括 有三个方面的。 1、体液反应:刺激垂体或抑制垂体激素释放入血。 2、内脏运动:调节交感和副交感的平衡,以调节内脏运动。 3、躯体运动:产生动机性行为。
正常
为什么要吃饭?
生理需要。这种动机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如感到饿了。 心理需要。这种动机是享乐(heonic):不感到饿时,也去吃,
只是喜欢食物(I like it ) ,感觉味道很可口,追求快乐。
图片
社会需要。为了达某种目的如,朋友聚会,庆祝一下等。“饭
桌上好办事”。
成瘾行为(addiction)动机
心理(精神)成瘾: 指沉迷于电脑游戏、上网等, 是一种心理需要,这些行为能带来快乐,让其欲拔不能。
23岁的华科大材料学院新生周剑,已是第四次考进大学,他
曾两次考进武汉大学、一次考进华中科技大学,均因沉迷网 络游戏、未修满学分而退学。
专题篇之四
第十讲 需要和动机
引言
行为可以发生,但又为什么会发生?
最低水平的运动反应是感觉刺激引起的无意识反射。
最高水平的运动反应运动皮质发起的随意运动。随意运动 是被激发而产生的行为,目的是为了满足一种需要。这种需要 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可以这样认为动机就是行为的驱 动力,就象水从高处向下流的驱动力一样。但仅仅是驱动力本 身并不能决定行为的发生,就象水如果被阻隔,就流不下去。
摄食行为的短期调节
饱信号(satiety signal)的作用:一旦开始进餐后,继续进餐
的动机又依赖于本次进餐已经吃了多少和吃了些什么。本次 进食和消化时产生的饱信号既抑制本次进餐,也抑制餐后一 段时间的摄食行为。饱信号会缓慢消失,直到进食驱动力再 一次接替。
饱信号主要有三种:
1、胃扩张:大量的食物使胃扩张,产生强力饱信号。 (一些容易发胀的食物,很快使人感到饱) 2、胆囊收缩素(CCK):动物注射后,抑制其进食。 3、胰岛素:能降低血糖,抑制进食。产生不足能导致糖尿 病,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吃多,喝多,尿多,反而瘦。
但若外界刺激过强(外伤、烫伤等),超过了机体的内源性
镇痛系统作用,便使我们感到疼痛。
其实不只是毒品,所有天然的奖赏性刺激(如美食等)都
是通过作用于脑内奖赏系统,最终引起NAc区多巴胺释放 量增多,而产生奖赏效应的。
正常的奖赏效应是生物体适应外界环境,维持机体存活
(摄食)及种族繁衍(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需要是当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未得到满足时,在心理上产
生的不平衡状态。总的来说,有生理需要(吃、喝、睡等) 和心理社会需要两大类。心理社会需要是在社会生产过程中 形成的需要(友爱、尊重、审美、求知,成功等)。本讲主 要讲解摄食行为的下丘脑控制。
动机指行为的原因,即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引起、发动或
所有成瘾性药物都能够直接兴奋机体内部的奖赏系统产生
奖赏效应,导致“心瘾”形成 。
吸毒成瘾的脑机制
Wise和Bozarth的“精神刺激”学说:追求阿片类药物带来
的欣快感和奖赏效应 (正性强化作用)是引起成瘾的始动因 素。毒品是外源性阿片物质可以替代内源性的阿片物质, 促进脑内多巴胺释放,达到奖赏效应,引起欣快感。
制止自身行为的心理动过程。由于行为的复杂性,需要成为 主要的行为驱动力,决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另外行为的 控制也是决定其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瘾指对某种依赖性物质产生的强烈渴求欲望,有心理和生
理成瘾两种,其机制与脑内奖赏系统,愉快中枢有关。
Koob和Bloom的“戒断/依赖”学说:慢性使用阿片类物质
导致的躯体依赖及逃避撤药时的戒断症状(负性强化作用) 是导致持续用药的首要因素。由于过多的外源性的阿片物 质进入人体抑制了内源性阿片物质的生成,导致内源性阿 片物质产生不足,机体镇痛系统减弱甚至消失。一旦停止 外源性阿片物质(不吸食毒品),将导致即使是正常条件 下不致痛的刺激,都会让你疼痛无比,出现戒断症状。 返回
“过去失败的经历也是一笔财富,它让我找到了大学生活的
方向”,周剑对自己充满信心,他认识到,大学生活不能光 依靠老师的管束,而要加强自我管理”。 ——《大学生沉迷上网 三次退学四进名校》
生理(躯体)成瘾 :指要依靠毒品来维持其生理(躯体)
功能状态,成了生理上的需要,一旦中断毒品(36-38小时) 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躯体)改变。出现打哈欠、流眼泪、 恶心、呕吐、头昏、失眠、焦虑、腹泻、发热、四肢疼痛、 忽冷忽热、痛不欲生,出现戒断症状。俗称毒瘾发作。 “其实每一个吸毒者都知道毒品的危害,比起家人朋友的苦 口婆心,更想戒毒的是自己,但每到毒瘾发作的时候,那 种万蚁啮骨、万蛆吮血、万虫断筋、万刃裂肤、万针刺心 的痛苦让我痛不欲生,我无法自拔。”胡坚强说, ——《百万富翁吸毒吸光家产 独居陋室戒毒八年》
脑内奖赏系统
1954年,Oids和Milner发现脑内隔区(NAs)为“愉快中枢”。 1966年,Dress首先提出奖赏效应与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
(MLDS)有关,而阿片类物质可以促进脑内多巴胺释放, 达到奖赏效应。
阿片类物质是大脑内源性镇痛物质,如内啡肽、脑啡肽,保
持机体正常的无痛状态。轻微的内外界刺激如休息、站立、 行走、轻微的碰撞不会使我们感到疼痛。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基本层次: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社交需要
4、尊重需要
5、自我实现需要
低级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是产生更高级需要的前提。 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要指的是一种人生境界,处于这一境界
的人渴望把自已作为人的潜力尽可能发挥出来,并以此满足。
图片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