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 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9篇

小学语文课堂实录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9篇全国第六届阅读教学泊船瓜洲游子吟课堂实录 1【单元导入】故乡,一直是我们魂牵梦萦的地方。
浓浓的乡情是游子的眷恋,款款的乡意是醇香的浓茶。
无论走到哪里,最难忘记的还是故乡情。
细细品味本单元的四篇文章,你们会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对比阅读后,你们还将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和事情表达出来的。
比如,从描写家乡美好的景色——“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终年潺潺地环绕着村庄。
溪的两边,种着几棵垂杨,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风飘动着。
”;从回忆的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最喜欢扒开石头,寻找小鱼、小虾、小螃蟹。
我们并不喜欢捉来吃,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
”你们都能体会出作者对家乡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5、古诗词三首【知识在线】一、写一写看谁写得最规范,最美观。
luò yáng yú shù hé pàn wén zhàng二、判一判下面的说法对吗?对的判“√”。
1、《泊船瓜洲》写的是春季的景色,描写的特定景物是江南春景。
()2、《秋思》《长相思》都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
但《秋思》是借景抒情,《长相思》是写景和叙事融为一体。
()三、说一说把下面的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是什么意思。
1、春风又绿江南岸,。
2、风一更,雪一更,。
四、理一理在下面的诗句中,有四句属于同一首诗,请理出来,说出诗题和作者。
京口瓜洲一水间小溪泛尽却山行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钟山只隔数重山两个黄鹂鸣翠柳明月何时照我还但悲不见九洲同【思维体操】五、课文在线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给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把序号填写在括号里。
书:a、装订成册的著作;b、信;c、文件;d、写字。
(1)王羲之是著名的书法家。
()(2)欲作家书意万重。
()(3)妈妈从书店给我买了一套黑乌鸦的系列丛书。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完整篇.doc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
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
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
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
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2.正音。
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京口瓜洲一水间(jiānji n),钟山只隔数(sh shǔ)重(zh ngch ng)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h ihu n)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
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
正音是关键。
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4.师生共同读。
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生:(齐声)好!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生:好!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三、背诵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生:(大部分)背书!师:背书就背书。
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
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2.汇报背诵结果。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前言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不仅要通过课本知识来让学生了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和知识,还要通过实地考察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不同地理环境和现象。
今天,我们将向大家介绍如何在教学中设置场景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泊船瓜洲的地理特点。
场景设置首先,在课前我们需要预先安排好一趟出城参观的旅行,将学生带到泊船瓜洲进行实地教学。
在泊船瓜洲,我们可以为学生安排以下场景设定:第一场景:泊船码头泊船码头是瓜洲岛上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展示鱼民生活场景、了解小岛特产和交通运输方式的最佳场所。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向学生介绍渔民捕鱼的场景,让他们了解当地鱼民的生活情况、捕鱼工具的种类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特色产物,如红薯、稻米、豆制品等。
•向学生介绍小岛的交通状况,让他们了解船只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以及安全措施。
第二场景:海岸风景区瓜洲岛的海岸风景区是一个自然风景独特、景色优美的场所。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海水的成分、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介绍海洋生物的种类、特点、生息环境和分布区域等。
•让学生了解海岸生态环境的形成和保护。
第三场景:千年古刹泊船瓜洲的千年古刹是一个保存完好、具有较强文化底蕴的场所。
在这个场景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向学生介绍古刹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建筑特色。
•介绍佛教的核心文化、历史和传统价值观等。
•让学生了解宗教文化与地理环境的联系和影响。
教学体会通过以上场景的设置和讲解,学生能够体验到泊船瓜洲的海洋、自然、文化和人文特色,进一步了解地质知识和认知技能。
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巡视和问询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在实地交流中获得更多主动体验和学习的机会。
结语在地理课程中,让学生到实地去深入了解自然和人文环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知识。
场景教学是一种有价值且实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情境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授课人:授课时间:2016年9月21日授课类别:语文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教学目标: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师: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习古诗有几个步骤?是哪几步?生:1.解诗题。
2.知诗人。
3.明诗意。
4.悟诗情。
师:下面我们就安这几个步骤学习这首诗。
二、学习古诗(一)解诗题出示诗题。
师:“泊”是什么意思?生:停船靠岸。
师:那“泊船瓜洲”呢?生:把船停靠在瓜洲的江岸上。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
这首诗在题目中还给我们点明了诗人所在的地点——瓜洲。
(二)知诗人1、出示诗人的生平简介,教师讲解。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倔强的性格,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情真意切。
其诗文有不少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人生抱负。
文集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
王安石的父亲一生只做了几任地方州县官吏,最后死于通判江宁(今江苏南京市)任上。
王安石的青少年时代是在父亲身边度过的,因此,他视南京为第二故乡。
年轻时,中进士。
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
因受到守旧派的反对,被迫离职回到江宁,最后忧愤而死。
2、出示古诗。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练习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三)明诗意师:好,看来我们前两个任务完成得不错,大家读得认真,在读的过程中你们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
现在我们看第三个任务——理解。
请同学们给合注释和手边的资料讨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还有哪些读不懂的提出来小组讨论。
1、学生按要求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范文

《泊船瓜洲》课堂实录《泊船瓜洲》课堂实录范文一、确定自学目标,引导学生先学初探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按照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自学。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特别注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要运用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三是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先学先探”的效果。
)二、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群学群探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交流,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
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
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学生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示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
妙!)师:刚才各小组在认真地学习、交流。
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师: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已积累了不少古诗,我们来对诗好吗?生:好!师:你们先来出诗的上句,我来对诗的下句。
生1:停车座爱枫林晚,——师: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2:小荷才露尖尖角,——师:早有蜻蜓立上头。
生3:两岸猿声啼不住,——师:你们太厉害了,谁来帮帮我?生4: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你们积累的古诗真多,现在我来出诗的上句,你们对诗的下句,好吗?桃花潭水深千尺,——生1: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真棒!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对答如流呀!独在异乡为异客,——生: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真好!这句诗诗哪首诗的名句,还记得吗?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咱们一起来背背好吗?师生同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知道吗?生1: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生2: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无限思念的感情。
师:说的很好!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经典诗文里,有写亲情的,有写友情的,有写景物的,还有写思乡情的,等等。
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学习《泊船瓜洲》这首古诗,看看这首古诗折射出作者怎样的情怀。
师:请大家把这首古诗读上两遍,读的时候把字音读准,读得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师:你们读得真投入,哪位同学读给大家听听?生:读古诗,读错一个音。
师:这首诗中有六个多音字,你读对了五个,很了不起!“间”在这读第四声,在这是间隔的意思。
谁能用这个音组个词?生1:黑白相间生2:间隔、间苗、间断、间谍师:你的积累真丰富,一口气说出了四个词语!我们读古诗,不但要把音读准,还要尽可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你们试试!生:摇头晃脑读古诗师:谁来读给大家听?生:读,节奏感不强。
师:同学们,想要把古诗读得有韵味,其实是有窍门的,读时,一声和二声的音拖长读,三声和四声的音读得短一些,这样长短相间,诗的节奏感就出来了,你们试试!生:有韵味地读诗师:谁再来读给大家听?生:读得可真好!大家一起来读!师:请大家默读古诗,借助下面的注释,想想诗的大概意思是什么。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写好一份教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教师在开始教学任务之前都是要认真准备相关的教案的,以下是作者精心为您推荐的《泊船瓜洲》教案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泊船瓜洲》教案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学习重、难点:重点应放在品位诗句,背诵、积累语言上。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诗人的思乡怀亲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课前准备:调查本班学生能背几首古诗,最喜欢那首古诗,有几位同学能背《泊船瓜洲》。
)一、设景激情:(幻灯片1)1.师导:同学们,课前老师做了一项小调查,发现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__同学,现在已经能背?首古诗,能背几首以上的同学有?个。
古人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相信大家只要坚持下去,也会成为一个个小诗人的。
2.(过渡)今天老师要同大家共同来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
(幻灯片2)(板书课题)齐读诗题。
3.解题:谁能来说说“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注意:泊是什么意思)。
4.介绍师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收集有关资料,现在谁来简单介绍一下王安石?(幻灯片3)(师过渡)看来同学们都准备得很充分,(幻灯片4)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泊船瓜洲》一诗,据说是诗人被罢官后回到故乡钟山,应召再次赴京任翰林学士,途径瓜洲泊船时而作。
(古诗课件:幻灯片5)5.同桌互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读给同桌听,注意读准多音字、诗句读通顺。
6.指名读: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诗?(你预习得真充分。
诗中的多音字,你都读对了。
第一句诗中“一水间”的“间”很容易读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幻灯片6:多音字注音)7.真好,谁再来读一读《泊船瓜洲》。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实录_教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和目标本次教学是以《泊船瓜洲》为话题的一次语文课教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和目标1. 教学内容:(1) 《泊船瓜洲》的阅读理解;(2) 《泊船瓜洲》的写作练习。
2. 教学目标:(1) 学习《泊船瓜洲》的课文,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2) 掌握文章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 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瓜洲的自然风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泊船瓜洲的兴趣,并导入本节课的话题。
2. 阅读理解(1) 学生阅读课文《泊船瓜洲》,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2)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重点解读生词和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课文中的一些问题,展示他们的理解和归纳能力。
3. 语言运用(1) 学生以泊船瓜洲为话题,分组进行小组写作练习。
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展示他们对瓜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要求他们使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和句式结构。
(2) 学生互相交换作文,进行评阅和互动,并对彼此的作文提出宝贵建议。
4. 总结和展示(1)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和总结,鼓励他们的努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们可以选择性地进行作文的朗读和分享,展示他们的写作成果。
四、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学生对《泊船瓜洲》这篇文章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在阅读理解环节,学生通过讨论和归纳,更好地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和情节,并且对于一些生词的掌握也更加熟练。
在写作练习环节,学生们有了很好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展示,语言表达更加准确流畅。
通过教师的点评和同学们的互动,学生们也相互学习和进步。
整堂课的氛围积极活跃,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明显增加。
但是也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在教学准备方面,教师需要更全面地了解瓜洲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便能够更好地介绍和解读相关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来自《泊船瓜洲》的教学实录。
师:(板书课题、作者及朝代)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著名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古诗《泊船瓜洲》,大家一起读课题。
(学生齐读课题)师:这首诗同学们之前已经按照老师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自学。
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自学提纲。
(大屏幕出示自学提纲)师:自学提纲有三个要求:一是熟读诗歌, 特别注意诗歌中多音字的读音;二是理解诗句, 要运用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 理解诗句,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
三是先提出一至二个问题,然后尝试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已经解决了,你可以把答案告诉大家;如果还不明白,在小组学习的时候你可以问问其他同学。
(点评:自学要求明确,不仅有目标要求,而且有方法指导,能有效激励、指引学生自学,提高学生“先学先探”的效果。
)师:下面我们带着学习的收获进行小组交流,请组长主持。
(大屏幕出示小组合作学习步骤。
主要从朗读、理解、讨论疑问、合作展示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引导。
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按照学习步骤认真开展合作学习。
各组学习的形式不尽相同,但每一个同学都在积极参与。
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比较充分,达到8分钟。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同时,教师在各组间巡视,倾听,指导。
)(点评:在先学先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是给了每个学生先学先探的所得在组内得到展示的机会,二是可以使个体先学先探所得在组内实现共享,实现组内个体间的所得互补,三是通过展示与互补,相互激励,彼此触发,提高学习效果。
合作学习的过程实际是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过程,也是获得愉快学习体验的过程。
妙!) 师:刚才各小组在认真地学习、交流。
下面我请几个小组上来做展示,看哪个组的同学最自信。
学生活动:学生分成六个小组。
每个学习小组都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如“活力组”、“书香组”、“阳光组”等等。
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每一个同学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点评:先学先探了,小组合作学习时先学先探没有弄懂的不少问题也在组内相互交流中又得到解决,学生自然会“都自信地把手举得高高的”。
)师:请“活力组”的同学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活力组”的全体同学非常开心地上台并“一”字排开,由主持人主持展示过程。
先让小组成员展示朗读,读得正确、流利;接着有两个同学领读“间”、“重”等多音字的读音,讲解不同读音所表示的不同意思,这些多音字在本诗中的读音和意思;再展示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由四个小组成员一句一句讲解诗句的意思。
最后提出的问题是: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为什么要用“绿”?并公布了本小组同学讨论的答案:这里用“绿”是说春风吹过以后,草变绿了,长江两岸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师:请对“活力组”的展示做点评。
学生活动:学生表扬活力组朗读很有感情,理解诗句也很准确,自己提出的问题能自己解决。
指出的不足是:没有解释题目,也应该适当介绍一下作者。
还建议他们,要根据汇报的顺序来确定小组成员站立的位置。
(点评:小组展示,每个个体展示的是小组集体的学习所得,避免了个体发言的紧张。
从心理学角度讲,这种代表集体的个体往往会表现得更好,因为每个个体在集体里有了角色感,有角色感就会有责任感,这种责任感自然会转化为“我要为集体争光”的行动。
)师:刚才这个小组展示了朗读、理解,也展示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很高。
同学们的点评也很准确。
现在再请一个小组的同学上来展示,要学习第一小组的优点,同时还要注意尽量跟他们不一样,要有创新。
(其余小组再次把手举得高高的)师:请“书香组”为大家展示。
学生活动:书香组首先把朗读和理解诗句结合起来进行展示;然后出题考大家:学生问:本诗的作者王安石是什么人?学生答: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做过丞相,写过很多诗歌、散文。
学生问:作者王安石是在什么时候写这首诗的?学生答:我从“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知道,王安石是春天的时候写这首诗的。
学生答:我从“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知道,王安石是在春天的晚上吟诵这首诗的。
学生问:诗中写了“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哪里才是作者的家乡?学生答:诗的题目是《泊船瓜洲》,所以瓜洲是作者停船的地方,不是他的家乡。
第一句说“京口瓜洲一水间”,我认为“京口”就一定是作者的家乡。
学生答: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一条长江,所以京口不是作者的家乡。
作者的家乡应该是在“钟山”。
(点评:小组展示形式发生了变化,反映了学生的创意追求,这也是老师所期望的。
这种创意追求在小组展示时候最容易表现出来,因为我们是“书香组”,而不是“活力组”。
“我们一定要与别人不同!”这是每个组员内心深处发出的声音。
)师:(出示简单示意图)瓜洲在长江北岸,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在长江南岸,与瓜洲隔江相对。
钟山就是现在南京的紫金山,是作者的家乡。
从京口到钟也只是隔着几重山。
(点评:教师及时补充,非常有必要,这是这首诗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引导学生表扬书香组,并给主持人提了建议:要认真听别人的回答,当别人回答错了的时候,你要给他指出来,不要只说“谢谢”。
)师:我还想请一个组上来展示,最后这个组展示的水平应该更高。
请“阳光组”为大家展示。
现在你们准备的有些内容可能已经跟别的组重复了,你们准备怎么调整?生(阳光组主持人):下面我给大家讲讲这首诗的意思:先看我的板书(学生画了一张简单的标有“京口”、“瓜洲”、“钟山”三个地名和长江、山峰的示意图),京口和瓜洲之间只有一水之隔,钟山也就是南京,它跟京口也只是隔着几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又是一年的春天到来了,作者离开家乡,什么时候才能在明月的照耀下回到家乡。
这句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你像一个小老师一样,讲得非常好。
你们组有问题吗?生(阳光组另一同学):我们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离开家乡?经过查找资料,我们得到的答案是:作者当时生活在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了生存,迫不得已只发好离开家乡。
最后一句其实就是整首诗的灵魂,表达了他的思乡之情。
师: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回答得是否准确呢?我们先把它记下来,等一会儿我们再讨论。
(点评:学生讲解比老师讲解,学生听得会更专注。
这不仅是形式的变化,而且是教学思想的变化,学生成了课堂的真正主人!)师:现在我们齐读这首诗,一边读一边思考诗歌中每一句话的意思。
(生思考性地齐读)师:再轻轻地读前两句。
一边读一边思考:前两句集中写了一个什么意思?(教师让学生反复读了三遍)生:作者所在的瓜洲离家乡很近。
师:(板书“近”)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要把“近”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前两句,通过抓住“一水间”、“数重山”等关键词,突出了“近”。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展示是把诗读“厚”,这里是把诗读“薄”,厚薄之间意趣盎然。
以“近”来引导学生读好诗句非常巧妙!)师:再轻轻地读读后两句,一边读一边思考:后两句又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能把你体会到的意思读出来。
(生齐读后两句,突出了“又”、“何时”、“还”。
)师:能像前面那样,用一个字来概括后两句诗的意思吗?生(齐声):还!师:下面我们把这首诗连起来读一读,你能读出一个问题来吗?生:这首诗前面说离家“近”,后面又说非常想回家。
既然离得那么近,他为什么不回家呢?(点评:近而不能还,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这也是本课的核心问题,只有弄懂这个问题,学生才能真正与诗人进行对话,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准确把握诗心、诗魂。
)师:对呀,他为什么不回去呢?站在瓜洲岸边的王安石,眺望着沐浴在月光下的家乡,此时此刻,他的心中到底在想些什么?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看补充资料。
补充阅读资料:王安石与《泊船瓜洲》王安石(1021—1080)是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少年时代,聪颖好学,年轻时就中了进士。
他的诗歌、散文都很出色,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做地方官时,曾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北宋神宗皇帝非常赏识他,1069年调王安石任参政知事,第二年升任宰相。
王安石任宰相期间,大刀阔斧地推行改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但王安石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有些官僚的极力反对,他们不断地在皇帝面前说王安石的坏话。
三年后,他丢掉了宰相的职务,回到了南京钟山的家中。
一年后,皇帝又招王安石进京任宰相,他两次推辞,皇帝仍然要他进京。
这年春天,55岁的王安石从南京出发,上京赴任。
这一天晚上,他乘船停泊在瓜洲江边。
站在月光下,他望着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此番进京,不知道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他写下了《泊船瓜洲》这首诗。
重任宰相一年后,王安石再次被罢免,他又回到了南京。
师:带着问题,拿着笔,一边快速浏览,一边把你觉得有用的地方划下来。
(生认真地看补充资料,边看边划记号。
教师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一会儿,边组织学生交流。
)师:王安石这次出门是要干什么去啊?生:到京城去做官,做宰相。
师:王安石是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原来就是宰相,后来被罢了官,这次进京又是去做宰相。
他在做宰相的时候,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工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生(齐声):变法。
师:什么叫变法?生:改革。
师:变法,就是把原来的那些不好的制度换成新的制度,好的制度。
王安石变法给国家带来了很多好处,也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后来他却被罢了官。
这次皇帝又让他去做宰相,他两次推辞,做宰相都不愿去,是怎么回事呢?生:因为他推行的改革,遭到朝廷内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罢去了宰相的职务。
这次去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生:他担心自己再次被罢免。
生:他担心自己坐牢,甚至被杀头。
师:用一个字来形容一下王安石写后两句诗的心情。
生:忧。
师:他忧什么?生:他在担忧自己的命运:这次进京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啊。
生:他担忧,这次去会不会坐牢、杀头?还能不能回到家乡啊?生:他也在担忧国家的命运,变法好能不能进行,能不能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呢?师:他不仅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也为国家的前途担忧。
这个时候你再读后面的两句诗,你怎么读?(几个同学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无限感慨地,入情入境地朗读了后两句诗,读出了诗人的“忧虑”、“惆怅”、“茫然”。
学生在老师的逐步引导下,对诗歌的情感体会明显比之间深入了。
)师:“诗言志”,诗人写诗的时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情感的。
我们读诗的时候,要读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点评:及时补充必要的资料帮助学生读懂诗心,而不是靠老师的“告诉”,这又是在让学生自己去获取。
)四、延伸阅读,训练学生探究能力师:下面我们看看王安石的另外两首诗。
(出示《元日》,全班一起读)师:题目是什么意思?生;元旦师:这里讲的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元旦,而是新年的第一天。
师:王安石写了这一天的一些什么情景呢?生:放鞭炮,过新年,春风送暖,喝屠苏酒,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