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上课版)
《爱莲说》试讲稿

《爱莲说》试讲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试讲的题目是《爱莲说》。
下面开始我的试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大都喜欢花草,你最喜欢哪一种花草?请说出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
师过渡:同学们喜欢的花可真多。
有人喜欢牡丹花,有人喜欢杜鹃花,也有人喜欢莲花。
提到莲花,我国代文人墨客赞颂它的诗文有很多。
如宋代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尽了西湖六月花盛开之态,成为干古传诵的名句。
而宋代周敦颐更是对莲花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写的《爱莲》,看看他笔下的莲花是什么样子的。
(教师板书题目、作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了解作者和文体1提问:上节课老师给大家布置了预习任务,现在我要考考大家,谁能来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明确: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号。
2.教师介绍“说“这种文体:“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的杂文相似。
“爱莲说“就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PPT展示)(二)朗读课文1.教师给学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录音,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
2.教师检查反馈:教师请学生读课文,进行反馈评价,并相机指导学生注意以下字音:蕾(fan)、亵(xie)、(zhuo)(三)疏通文章大意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章大意,不懂的地方同桌之间可以相互交流讨。
2.教师检查自学效果:请学生翻译部分句子,教师选讲实词、虚词。
如:日灌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
“蔓”和“枝”都是名词用作动词。
推荐阅读初中历史说课稿《希腊罗马三、精读课文,深入分析1.提问:文章主要写了莲花,大家能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吗?要求:学生浏览课文,自主发言。
明确: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可亵玩焉。
爱莲说说课稿10篇

爱莲说说课稿10篇爱莲说说课稿1一、说教材。
课文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目标《爱莲说》是八年级上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内涵,并对作品精美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二、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和技能: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了解什么是“托物言志”和本文独特新颖的结构方式。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整体感知课文,理解精美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文章的美,学会怎样欣赏抒情散文,并领悟短文所表现的作者的志趣和情操。
三、说教学重难点:课文篇幅短小,虽寥寥几笔,意却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
学生在多次诵读的之后,能了解本文大意,因此我把“莲”美丽的形象,优美语言的欣赏,作者的志趣和情感作为本课的重点。
把托物言志的手法和结构方式作为本文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此外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开火车的游戏形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千法,朗读为本。
朗读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美,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在感知中领悟。
叶圣陶老先生根据文言文学习的特殊性,曾经说过:“学习文言,必须熟读若干遍,勉强记住不算熟。
要能自然成诵才行。
”也就是说,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
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诵读尤为重要。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索,通过探索,才能发现真理。
对字词的疏通,可采用质疑法,让学生利用注释,借助工具书。
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难词、难句摘下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授以学法指导,指点解词的方法。
《爱莲说》教案范文7篇

《爱莲说》教案范文7篇《爱莲说》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朗读、背诵《爱莲说》,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学习课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增强语感、加强朗读能力及说写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培养高尚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生活情趣。
4、创新目标培养主动质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培养从不同角度提出观点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整合材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加强朗读,学习__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__的主旨。
【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积累卡片【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主导教法】:诵读、品析、说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赏图评花,设境启疑1.教师启发质疑对于美好的事物,人们总喜欢用花来形容、赞誉,可见花是非常圣洁、华贵的。
正因为有花,这个世界才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不只是用花来装点世界,美化生活,还赋予花以一定的性格品质。
所以,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的语言。
比如:红玫瑰的花语是爱/美,是送给爱人或者情人最好的礼物;康乃馨的花语是温馨/慈祥,最适合用来送给母亲。
你还知道哪些花的语言呢?(如勿忘草:不要忘记我等)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各自所了解的花语,然后同位交流,说说自己最喜爱的花和它所蕴涵的意义。
一、导入课题1、两副图画相同点,答案就是谜底。
埃及、印度国花;介绍荷花知识及动人传说。
【典故】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
当初玉姬看见人间双双对对,男耕女织,十分羡慕,因此动了凡心,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
西湖秀丽的风光是玉姬流连忘返,忘情的在湖中嬉戏,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
王母娘娘知道后用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湖中,并让她“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
从此,天宫中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
美丽的鲜花对人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世界上不喜爱花的人恐怕很少。
但是,不同的人往往喜爱不同的花,而同一个人对不同的花看法也往往不同。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二、课时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
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
②语气多变。
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
“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
④表达方式多样。
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教 学 过 程(含学生活动)
修改意见
一、导入课文
请大家看图片,先欣赏一下。莲花又称荷花、芙蓉。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师:作者写世人甚爱牡丹是从反面衬托莲的高洁品质,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下面请同学们齐声把第一节朗读一遍,注意体会作者对这三种花的不同态度。
(三)理解作者如何以物喻人,抒情言志。
过渡:以上是托物部分,但是托物言志的文章描写事物并非根本目的,而是要通过对所托之物的描写来歌颂人。同样,《爱莲说》一文作者写莲不是根本目的,而是要借莲颂人。请同学们看第二段
九、布置作业
熟练背诵并默写课文。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物言志
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由古典诗歌中意象的内在含义切入,在学生复习旧知的同时对“荷”的内涵有初步了解,之后顺势解题,学生通过预习分享关于“说”这一文体的相关知识。第三部分为检查预习与整体感知,通过对学案的检查,梳理文言知识点,对全文有初步的整体把握。第四个环节为精读品析,设置问题一:从文中找出作者因何而爱莲?本题较为简单,问题二承接问题一的答案:分析 “莲”的形象。这一问题是全文的重点,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学习,深入探究周敦颐笔下莲的内涵,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呈现。问题三为:作者爱莲赞莲,为何还要在菊与牡丹上花费笔墨?以此题作为拓展分析的着眼点,进行情感价值观的升华,让学生对比作者对待莲、菊、牡丹的态度,进而升华总结,突出周敦颐及古代文人卓然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议古论今,引发学生对正直人格的崇敬,对高尚情操的追求。
《爱莲说》教案4篇

《爱莲说》教案4篇教学目标:学问和技能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了解“说”古文体。
(重点)方法和过程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了解文中的表现手法。
(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重点)重点难点:朗读课文,积存文言词语是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是难点。
教具:多媒体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和小组争论相结合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现在,正是牡丹盛开的季节。
去洛阳赏牡丹的人摩肩接踵。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季节动京城”刘禹锡在《赏牡丹》中也这样说。
可是,在宋代有个人偏偏不爱牡丹,他宠爱莲花!为什么呢?请大家一起走进《爱莲说》。
板书:爱莲说周敦颐二、朗读(一)范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蕃()濯()亵()玩淤()泥清涟()噫()隐逸()鲜()有闻新奇()(二)再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和资料解决重点词语。
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词的古今义等。
1、重点词语得意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2、一词多义香远益清远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有朋自远方来水陆草木之花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菊之爱友人惭,下车引之。
3、词类活用(1)、不蔓不枝名词作动词:蔓,生枝蔓;枝,长枝节(2)、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远播4、古今义亭亭净植古义:直立。
今义:植物宜乎众矣古义:应当。
今义:适宜(三)三读课文,疏通文义。
理解重点句子的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我只宠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2)可远观而不行亵玩焉。
只能在远处欣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它啊。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对于菊花的宠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三、概括分析课文(1)四读课文,了解文体和的根底上,思索问题。
题目《爱莲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谈论性文体,用于阐述对一事、一物、一种现象的见解或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篇幅一般不长。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哲学家。
《爱莲说》说课稿

《爱莲说》说课稿《爱莲说》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爱莲说》,现在我向大家说说该课的教学设想!一、说教材地位及作用:《爱莲说》一文被安排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本第五单元《短文两篇》的第二篇,这篇讲读课文在全册古文教材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陋室铭》,这与其有很大的区别:即它能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在语句方面,它又讲究骈散结合,使学生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这对后面的古文学习有启下的作用。
在单元教学中,要求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并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__是古文中的名篇,可以有效的作为范文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
另外__写作方面也值得学生探究与学习。
二、说教材背景(一)、学情分析:我所教的两个班,同学们对古文的学习已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多数同学在字音、词义、疏通文意上有了一定的功底,在老师的提示下,能利用工具书,教材的注解,在几分钟之内就能理解大意,并能当堂成诵,但少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水平还有欠缺,因此,我结合学生实际,在文言文教学中,让学生重点学习文言实词的含义,虚词的不同用法,句式、修辞、写法等。
(二)、教法根据文言文的特点,我采用了朗读法、讨论法、迁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使用这些教法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法引导我采用了创设情境,自主合作,引导探究的教学模式、独创了“盲读———助读———互读———品读”学习方法、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本课教学达到最好效果。
三、说理念设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本着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的原则,从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盲读———助读———互读———品读”的学习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实现“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的教学理论。
程翔老师《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执教:程翔师:上课,同学们好!生:老师好(互相鞠躬)!师:大家在路上有点着急吗?师:有点,其实在坐的老师们也挺着急的,反正是晚了,咱们就沉住气,双休日应该是在家里休息,还把你们折腾到这里来上课,是不是心里有点不大情愿?生:还行吧,就是不能睡懒觉了。
(老师哈哈大笑)师:大实话。
师:在所有学科当中,你最喜欢语文的举手。
(一部分生举起手)师:在所有学科中最不喜欢语文的举手。
(没有学生举手,堂下老师哄堂大笑)师:谢谢你们!大家都知道语文和英语是不一样的,你们学的语文是母语,是祖国的语言文字,我一直给我的学生讲一个道理,你们这么大的小孩,你们爱国是让你们冲锋陷阵去吗?不是。
这么大的小孩怎么爱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就是爱国。
那怎么才能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认认真真写好每一个汉字,认认真真说好每一句汉语,这就是热爱母语的表现,这就是爱国的表现,记住了吗,孩子们!生:记住了!(点点头)师:好的,我们这节课学习《爱莲说》,刚刚主持人已经说过了,课文已经发给你们了。
现在我想请一位同学把文章读一遍,谁来?读请举手。
(学生举手,老师指一名生读文,老师给学生话筒)(学生1读课文)师:嗯,很好,你读得很好,没有出现任何错音,而且节奏把握得很好(台下老师鼓掌)师:你们是初几的学生?生:初一。
师:学过这篇文章吗?生:没有师:是不是所有同学都读得像他一样好呢?我怎么有点不放心呢?同学,你来读一遍。
(指一生读)(学生2读课文)师:好,请坐。
(生坐下)师:同学们听出问题来了吗?听出来了。
我再请一位同学来读,来,你来读。
(学生3站起读课文)师:嗯,请坐。
师:后面这两位同学总体读得还可以,但是有问题了,和第一位同学相比出现了问题,什么问题?来,你给他指出来。
生:第二位同学读的有一部分是错的,比如:“陶后鲜有闻”的“鲜”是三声。
师:来,注音。
接着说。
生:还有一个“晋陶渊明独爱菊”不是“普”。
师:我估计是看错了(师笑),他肯定是能分别这两个字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巴山楚水凄凉地, • 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 • 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 • 病树前头万木春。 • 今日听君歌一曲, • 暂凭杯酒长精神。
•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 赠看花诸君子
• 紫陌红尘拂面来,
• 再游玄都观 • 百亩庭中半是苔,
• 无人不道看花回。
作者是从哪些 方面描绘莲花 的特征的?
请找出课文中 的原句并解释。
莲
生 长 环 境 体 态 香 味 整 体 风 姿
Ö
出淤ÐÍ 泥不染 濯清¨ Íâ 涟不妖
Ö ±
² » Â û ² » Ö ¦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观 感与评价
亭亭净植
可 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思考:
莲的这些特 征象征着人 的哪些美好 品质?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周敦颐和陶渊明有何不同?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 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 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 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 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 的君子形象。
走进刘禹锡的心灵深处
不可亵玩焉。 亲近而不庄重
我只喜爱莲从淤泥 里长出来却不受污 染,在清水里洗涤 却不显得妖艳;茎 梗中间贯通,不牵 牵连连,不枝枝节 节;香气远播,越 发清香;笔挺洁净 地站在那里地,只 能在远处观赏却不 能贴近去玩弄它。
认为
予谓菊, 花之隐逸者 也;牡丹, 花之富贵者 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品德高 尚的人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莲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溢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高洁、不与世俗 同流合污 质朴、庄重 正贵直、、豁不达攀大附度权 美名远扬
志洁行廉 清令高 人、敬重
莲:花之君子者
写作手法:
1.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2.对比衬托
主题:
“爱莲”即爱君子之德,作者要 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 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
(唐·黄巢)
落尽残红始吐芳,
佳名唤作百花王。 竞夸天下无双艳, 独立人间第一香。
——牡丹
(唐·皮日休)
“说”是议论文的的 一种文体,可以直接说明 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 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 论述道理。《爱莲说》就 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 刘禹锡的人生选择是陶渊明式的呢, 还是周敦颐式的?
刘禹锡诗作欣赏
北梅花羌笛吹,
• 闻郎岸上踏歌声。 • 淮南桂树小山词。
• 东边日出西边雨, • 请君莫奏前朝曲,
• 道是无晴却有晴。 • 听唱新翻杨柳枝。
秋词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我言秋日胜春朝。 • 晴空一鹤排云去, • 便引诗情到碧霄。
托物
言志
陶渊明爱菊(鲜) 以
花 喻
世人爱牡丹(众)
人 予独爱莲 (无)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走进周敦颐的精神世界
• 菊和牡丹对莲都是反衬吗? • 周敦颐对陶渊明的态度如何?
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 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 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 桃花净尽菜花开。
• 玄都观里桃千树,
• 种桃道士归何处,
•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前度刘郎今又来。
我认 为菊,是 花中的隐 士;牡丹, 是花中的富贵者; 莲,是花中的君 子。
Yī叹词
噫!菊之爱, Xiǎn少,难得
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 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
应当
宜乎众矣。
唉,喜爱菊花的, 陶渊明以后就很 少听到了。喜爱 莲花的,像我一 样的人有几个呢? 喜爱牡丹的人, 当然很多了。
默读并思考:
宋代著名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字茂叔,道 州营道人。晚年在庐山 莲花峰下建濂溪书堂讲 学,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 学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 大影响。在《周元公集》。
注意下列字的写法和读音:
颐( yi ) 蕃( fan ) 噫( yī )
濯(zhuo)
蔓(man)
淤( y )
ū
亵( xie ) 鲜有闻( xian) 涟( lián)
水陆草木 之花,可爱者 甚蕃。fán多晋陶渊 明独爱菊。自 李唐唐来代 ,世人
盛爱牡丹。
水上、地上 各种草木的花, 可爱的很多。晋 朝的陶渊明惟独 爱菊。自唐朝以 来,世上的人们 很喜爱牡丹。
我
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沾染
清涟而不 , 洗涤
濯
妖美丽而 不庄重
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
益清,亭亭净
植,可远观而 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