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视频课堂教学实录-1.doc

合集下载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

《爱莲说》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实录课程名称:文学选读课程主题:《爱莲说》教学对象:高中学生教学形式:讲授、思维导图、小组讨论教学内容:一、引入1.1 演示图片教师在黑板上展示教学课题《爱莲说》的图片,引导学生发表感想。

1.2 引导思考教师引导学生们思考以下问题:1.你们是否喜欢莲花?为什么?2. 你们都听说过《爱莲说》这篇文章吗?3.你们认为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隽永之美的?二、讲授2.1 生平介绍教师简单介绍作者文天祥及其生平。

2.2 作者背景教师讲解文天祥出身高门望族,曾经官至参知政事,并且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和文学家。

教师讲解《爱莲说》发表的时代背景和情境。

2.4 文章内容教师讲解文章的结构、主题以及表现手法等内容,强调《爱莲说》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2.5 阅读分析教师让学生们在阅读《爱莲说》之后进行分析,找出文中表现隽永之美的语句、形象、情感等方面。

三、思维导图3.1 思维导图的制作教师发放思维导图模板,要求学生们按照《爱莲说》的结构,在思维导图中加入文章的主题、内容、意义等。

教师让学生们交换思维导图,进行相互讨论和评价。

四、小组讨论4.1 分组教师将学生们分成小组,让他们进行讨论。

4.2 讨论的主题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讨论以下主题:1.《爱莲说》中的哪些句子让你印象深刻?2.《爱莲说》如何表现出莲花的隽永之美?3. 《爱莲说》的语言之美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体验?五、总结5.1 总结阐述5.2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在课后自己阅读《爱莲说》,再次挖掘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和表现手法,并写一篇文章来总结一下自己的读后感和理解。

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讲解文章背景、内容和表现手法,以及思维导图和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们在深入理解《爱莲说》的同时,提高了对修辞手法和语言之美的认知和修养。

学生们在掌握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又进一步体会到了这样一种美——隽永之美。

《爱莲说》教学实录

《爱莲说》教学实录

师 ( 说 边 用 手 托 着 腮 ) 哎 , 有 机 会 让 你 做 小 老 师 ,你 做 好 准 边 :
生 4: 。 好
多 的 儒 学 大 师 , 们 今 天 要 学 习 的 嘴 巴 、 巴 这 个 地 方 。 , 师 现 在 备 , 吗 ? 我 下 好 老 好
名 篇 《 莲 说 》, 作 者 周 敦 颐 也 是 把 它 竖 起 来 , 其 实 就 是 颐 字 的左 爱 其 这
莲说 》周 敦 颐。 ,
做 人 不 说 话 而 用 面 部 表 情 来 示 意 人 拿 起 笔 来 , 个 记 号 。
( 生 朗 读 , 同 学 们 很 认 真 地 一
生 l “ 后 鲜 有 闻 ” “ ” :陶 的 鲜 ,
师 : 敦 ” 敦 厚 老 实 的 “ ” 家 该 怎 么 做 , 现 的 是 有 权 势 的 人 “ 是 敦 , 表
其 实 周 敦 颐 原 名 就 叫 敦 实 , 来 才 傲 慢 的 神 气 。 同 学 们 把 这 个 词 写 边 听 边 做 记 号 。 ) 后 请
改叫敦 颐 。你们 知 道 为什 么Ⅱ 马?
生 ( )不 知 道 。 齐 :
下来 。
( 写词 语 。 ) 生
该 读第 三声 。 师 : 什 么要读 第三 声? 为
生 1是 “ ” 意 思。 : 少 的 师 : 说 对 了 。 今 天 还 有 没 有 你
成 语保 留这 个意 思 的?
生 l鲜 为人知 。 :
高 的 亲 属 的 名 字 , 不 可 以直 接 说 是 出 或 写 出 的 。 以 “ 敦 实 ” 改 成 所 周 就
师 : 解 力 不 错 !那 么 看 到 这 理
刚 才 你 们 背 的 《 论 语 ) 则 》 录 ( 十 记

19.《爱莲说》教案 第1课时 总6个

19.《爱莲说》教案      第1课时  总6个

一、情境导入同学们,见过莲花吗?欣赏课本一幅莲花插图,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咏“莲”或“荷“的诗句。

(学生吟诵诗句:有唐代诗人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宋代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唐代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古往今来,有不少的文人墨客将莲作为描写的对象。

最喜欢莲花的当数宋代的周敦颐,他写了一篇短文——《爱莲说》,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板书课题、作者)。

但周敦颐喜欢莲花主要并不是因为它美,他写《爱莲说》的主要目的也不是赞美它的美。

那是为了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莲花是高洁的象征,它出淤泥而不染,清洁无瑕,故而中国人民喜欢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作为激励自己洁身自好的座右铬,而这一名句就出自北宋著名的哲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题解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说说本文写作背景:“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感知课文1.听录音朗读朗读指导:①注意听准字音,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

②本文前一段介绍,介绍当用陈述语调读,后一段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

)2.扫清生字词yí fán yū zhuó dí颐蕃淤泥濯洗涤清lián xiè yì yī xiǎn涟亵玩逸噫鲜3.学生齐读课文4.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参照注释,疏通文意并翻译课文。

重点讲学生难懂的两个文言句式:(1)“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判断句,句型为“……,……也”可译为“……,是……”其下面的“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

2023年-2024年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我提分评估(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A.意在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借助相关资料自学,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提升自学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B.意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发挥兵教兵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习惯,由传统被动学习逐步向主动学习过渡C.精讲意在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寻找方法、规律,提升筛选信息、概括信息的能力D.意在督促学生高效学习,段段清、堂堂清,同时发挥诊断性评价的功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答案】 D2、阅读两位教师教学《背影》的课堂小结,按要求答题。

A.教师甲的总结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B.教师乙的总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的主要思想感情C.教师甲的总结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教学目标的实现D.教师乙的总结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实现【答案】 C3、教师讲解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时强调全诗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

为此教师又列举写月夜景色的诗句,下列诗句不能作为例子使用的是()。

A.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B.春风何处好、别殿饶芳草C.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D.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答案】 B4、阅读下面《散步》的片段教学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A.该教师设计的第一步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B.该教师自拟题目的设计是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知文章的深意C.该教学设计侧重了对文章重点段落的感受、理解D.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内容即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答案】 C5、在学习《北京的胡同》时,教师为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表达出的“京昧儿”,播放了北京胡同的纪录片和老北京的小贩儿的吆喝声儿。

对于这一教学资源分析不恰当的是()A.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内容,能够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B.再现了文章中的内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C.真实的教学情境没有给学生的想象留下充足的空间D.有效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现代化的进步【答案】 C6、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爱莲说》教学设计及反思作者:郑桂华作者简介:郑桂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200234) o原文出处:《中学语文教学》(京)2018年第20181期第62-65页期刊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复印期号:2018年06期【教学目标】L感受文言的节奏之美,背诵全文。

2.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体会文言经典之作的精致,如句式的整散、句序错落、层次的丰富和文气的缜密等。

3.感受君子对自我品性操守的坚守,体会洁身自好、崇尚独立的人格。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朗读中初步理解文意L读文章,看看文章写了什么。

不懂的字词参看注释或查阅字典解决。

朗读活动安排:学生自由朗读课文,部分学生朗读片段或全文,全班齐读课文(读齐4遍)。

2.组织交流:文章写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字词?提醒学生对注释中的一些字词要特别注意。

对文章大意,学生能大致讲清楚即可,不必求全责备;也不强调概括的精练,这篇文章本就简练得很。

这个环节的活动重在排除阅读障碍,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活动二:研读中辨体,理清主旨L文题《爱莲说》中〃说大家理解吗?视学情补充资料:①说:作者发表对某个问题的见解。

②吴讷《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述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

"〃即事即理而为之说〃。

2.题目是《爱莲说》,作者要阐述的是〃爱莲〃之道。

文中哪句话高度概括〃莲〃的整体形象?预设:〃莲,花之君子者也。

"(板书)3.齐读〃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作业单。

(该活动有一定难度,提供作业单时每栏先填上两处,斜体字处需要学生填写, 给学生的讨论再提供一点帮助。

)初一学生的概括、提炼等抽象思维能力有限,思考可能会囿于表面信息,对文章内涵不能深入理解,而完成这项活动需要较高阶的思维能力,所以,活动推进过程中,学生做多少做到什么程度应视情况而定,不必苛求。

引导学生概括时需要注意:(1)作者的视点始终在〃莲"上,要主体突出。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Life is to live beautifully and walk sonorously.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莲花是友谊的象征和使者,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

殊不知,莲花还是高洁的象征呢,这恐怕得归功于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吧,今天我们-起来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

(二)出示学习目标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学习托物言志、衬托的表现手法,初步提高同学们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③领悟主旨,提升同学们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先学环节(15分钟)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了解课文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意语速、语气、停顿、重读。

相关知识链接(1)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谥(shì)号元公,北宋著名哲学家,是我国理学的开山祖。

周敦颐为官清正廉洁,以为百姓洗脱冤屈为己任,甚得百姓爱戴。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记叙、议论、抒情,但一般以议论为主,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相当于现代的杂文。

(3)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作陪衬,这种手法叫衬托。

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感受。

衬托可分为正衬与反衬。

(二)自学检测反馈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爱莲说》的“说”是一种,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课文的作者,是时著名的家。

2、熟读课文,给下列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3、解释划线的字词:1)可爱者甚蕃()2)濯清涟而不妖()()3)不蔓不枝()4)香远益清()5)亭亭净植()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7)花之隐逸者也()8)花之君子者也()9)陶后鲜有闻()10)宜乎众矣()4、初译课文,并翻译下面的句子。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

《爱莲说》教学设计15篇《爱莲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句2、理解借物喻人3、了解对比烘托4、背诵本篇文言二、课时安排1、课时:一节课2、课型:读说课三、主导教学:诵读与品析四、课堂导入:教师先出示鲁迅先生七律《莲蓬人》中的四句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

好向濂溪称净植,莫随残叶堕寒塘。

”并解释大致意思,然后顺势启发:濂溪先生是谁?莲蓬人为什么要向他表白自己的心志呢?从而导入新课。

五、课堂结构(四大板块)第一板块:点读课文,说字词句段意思(10分钟)1、要求学生“点”着课文课文注解,逐字逐句地读课文,读通课文,读懂意思。

2、以四人为一小组,互相讨论,共同翻译字词句第二板块:诵读课文,说句式语言特点(10分钟)1、学生听课文录音,要求重点听语音语气语调。

2、学生对照课文录音,自由诵读课文两遍。

3、教师要求学生说句式语言特点。

学生说的内容可能有以下几点:①句式多样,或骈句。

或散句;或长句,或短句;或排比句,或独词句。

②语气多变。

或陈述,或疑问,或感叹。

③节奏和谐。

“蕃、丹、染、焉”,“直、枝、植”等韵脚交错分布,出落有致。

④表达方式多样。

百字短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

一个“爱”字连缀全文,文笔简练,情感丰富。

第三板块:品读课文,说课文运用手法(15分钟)(一)说借物喻人手法。

1、教师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语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焉。

)2、教师要求学生说说这些句子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赞美莲的?学生可能说品质、形态、仪表等方面。

教师随机点拨:这些语句对莲花作了生动逼真,尽善尽美的描绘,揭示了莲纯洁、高尚、正直、刚强、清濂、庄重的特点,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莲花的倾慕之情。

3、教师启发:联系下段中的“莲,花之君子者也”、“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两句,你们觉得作者仅仅只是在描写莲,赞美莲吗?当然不是,写花就是写人,咏花就是咏志。

这七个分句句句写花,又句句写人,这种手法叫借物喻人。

爱莲说教案合集十篇_1

爱莲说教案合集十篇_1

爱莲说教案合集十篇爱莲说教案篇1【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解决问题1、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许多动植物会给我们带来启迪。

笔直向上的白杨树让我们想起如何做人,辛勤劳作的小蜜蜂让我们想到那些默默无闻、辛勤耕耘的人。

如果你要借助某件事物来抒发感情,可以用到“托物言志”这种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两篇短文《陋室铭》、《爱莲说》就是托物言志的名文。

2、解释加点的词语。

有仙则名()往来无白丁()无案牍之劳形()可爱者甚蕃()不蔓不枝()花之君子者也()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3、“之”有时相当于“他(她它)”“这那”,有时相当于“的”有时却只有表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际意义——这后一种用法往往凭语感就可以察觉到。

指出下面句中“之”字的用法。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本之花,可爱者甚蕃()(3)无案牍之劳形()(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翻译下面句子。

(1)孔子云:何陋之有?(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予独爱莲之出淤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课堂研讨展示组内交流展示,相互检查是否都会。

(1)“陋室”的主人是个粗俗低下的人吗?(2)从文中看,刘禹锡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不是陋室,为什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的?(3)《爱莲说》中,称莲是“花之君子”,试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当具有哪些品质。

全班展示,突破难点,老师点拨。

__开头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作用是什么?(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这两篇短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文,文字优美,意境深远,体会两文各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当堂反馈】(一)课内语段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教学设计
杭州外国语学校刘飞耀
教学目的:
1、读顺,理解文言词句。

2、读通,把握文章内容。

3、读懂,感受作者情怀。

教学过程:
教师导入
说到莲花,也就是荷花,同学们的脑海中定会浮现出许多动听的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勃勃生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绚丽多姿。

那么,在北宋著名哲学家,被誉为中国理学鼻祖的周敦颐眼中,莲花的神韵又将是怎样的呢?
读顺
A
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爱莲说》。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

读第一遍的时候,注意文中的生字,争取把它念通顺,读第二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好,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自由读,开始。

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听,文中的一些生字他有没有念错。

点评。

学生齐读。

B
不过今天,老师还想考验一下大家,请同学们在不看书的情况下,自己再来读读这则没有标点的文言短文。

看看自己是否能读得有板有眼。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fán yūlián xièzhuóxiǎn
蕃淤泥涟亵濯鲜有闻
①蕃:多②染:沾染(污秽) ③濯:洗涤④亵:亲近而不庄重⑤鲜:很少⑥宜:应当
谁有勇气来试一试?
读通
过渡:我想把今天这堂课的第一次掌声送给他,让我们一起为他鼓掌。

当然,读文言文,我们不但要把它读准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通它的意思。

下面,请同学们驱谴慧眼,边听老师朗读,边圈画出文章直接描写莲花的语句。

思考:
1、这句话,写出了莲花的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的?
齐读这句话。

要求读出层次感。

2、快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3、那在描写莲花的句子上,你可以看到哪些君子的特点?
再读这句话。

请大家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来背诵这句话。

(送出第二次掌声)
读懂
A
思考:
1、那么在描写莲花的同时,作者还提到了什么花?
2、既然水陆草木之花那么多?作者为什么只提到这些花?
材料:
宋代著名文学家黄庭坚说:“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朱熹更称赞他说:“短于取名,而乐于求志;薄于邀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尚友千古;闻茂叔之风犹足律贪。


蒲宗孟在墓碣中也说他:孤风远操,寓怀于尘埃之外,常有高栖遐遁之意。

3、从别人的评价中,你觉得周敦颐是否具有了君子风度?
能成为一个翩翩君子,一个如莲般傲洁卓群的君子,可以说是周敦颐一生的追求、一生的誓言。

现在,让我们一起齐读这个排比句,读出这份追求、这份誓言。

B
思考:
1、既然作者要强调莲是花中的君子,为什么在接下来的议论中,句子的顺序会有些调整?这样安排是否别有用意?请说说你的理由。

是啊,在作者的眼里,当时有的只是……有的只是……于是作者深沉地发出了——
是啊,在作者的眼里,当时的社会似乎没有了……没有了……于是作者无奈地叹出了——
2、同学们,读到现在,我们已经读出了味道,读出了感觉,那请让我们一起走近周敦颐,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面对自己的选择、面对自己的志趣,面对自己的处境,周敦颐会对他的朋友怎么说?会对他的家人怎么说?作为宋朝理学的鼻祖,他又会对他的学生怎么说?穿过时空的隧道,他又会对我们怎么说?
这就是作者为什么爱莲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作者为什么无奈失落的原因所在。

为了自己的理想和志趣、为了自己的宏愿和期盼,就这样化做了一个至纯且厚重的《爱莲说》,但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决不会是一个遥远的绝响。

那就让我们一起在音乐声中,来朗读一下现代版的〈爱莲说〉吧。

让我们站起来,面朝台下那么多的老师,有感情地朗读这篇课文吧。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牡丹之爱尚有人在莲之爱舍我其谁!)
探究作业:
唐宋佛学弘扬,莲花可谓佛教的象征,当时爱莲之人应该不在少数,为什么作者要说“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