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

合集下载

黄种人起源真相

黄种人起源真相

黄种人起源真相
大概在七萬年前,第二批智人走出了非洲,此時的北非、中東由於受到冰川期的影響,還是一片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第二批智人約六萬年前到達西亞,於五萬年前從白種人當中分離出去,到達東南亞地帶,四萬年前在東南亞的密從當中變成NO(黃種人),隨後約三萬年前左右黃種人向北遷移分為三大分支O2(內陸支)、O1(沿海支)、N(烏拉爾支),O2(內陸支)形成於緬甸一帶;O1(沿海支)形成於越南一帶;N(烏拉爾支)則形成於雲貴高原一帶。

圖片來源於網絡。

一萬年前冰川期結束,黃總人大量北上,O2(內陸支)分為三支,一支沿東南丘陵、華北平原北上到達鬆嫩平原形成了O2b(穢貊),6500年前O2b(穢貊)南下分為兩支,一支南遷至長白山脈形成了O2b1(扶餘),另一支南遷至韓國形成了O2b2(三韓);而另一支則沿雲貴高原、四川盆地北上到達甘肅形成了O3(漢藏),6500年前,一支O3(漢藏)霸佔黃土高原,原住民C(阿爾泰)要不被殺要不就逃跑了,隨後霸佔黃土高原的O3(漢藏)形成了O3b(漢人),另一支則形成了O3e(羌人);第三支沿湖廣北上到達長江中遊演變為O2a(百濮),6500年前O2a(百濮)分為兩支,一支北遷至華北平原、山東半島形成O2a2(東夷),另一支則形成了O2a1(苗瑤)。

扶餘人長相。

O1(沿海支)則分為兩支,一支沿海岸線到達浙南、閩北形成了O1a,於6500年分為兩支,一支北上到達長江三角州形成O1a1(吳越),一支到達福建形成O1a2(閩越);而另一支北上到達廣東、廣西形成了O1b(南越)。

N(烏拉爾支)北上到達貝加爾湖,於6500前年前北上到達俄羅斯北冰洋沿岸,從西到東,分別形成了N3(西因紐特)以及N2(東因紐特)。

南越人長相。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

一、三大人种的起源地球人类有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三大人种,据对现代人的DNA分子的研究,三大人种都起源于非洲,只是在数万年前人类的祖先走出非洲,演变成三大人种,但是,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为什么原居住在欧洲的白种人是白皮肤、蓝眼睛、黄头发?为什么居住在亚洲的黄种人是黄皮肤、黑眼睛、黑头发?黑种人为什么头发卷曲?为什么白种人性格外向、富于个性,黄种人内向、注重人际关系,等级观念强?人类祖先原生活在非洲,在数万年前,由于地球的气候发生了变化,非洲变得干燥、炎热,原先茂密的森林变得稀疏,裸露的旱地面积增多,现代白种人的祖先——一个种群的猿人因不满足于当时的气候和生活,迁徙到欧洲大地,现代黄种人的祖先——另一个种群的猿人也不满足于当时的气候和生活,长途跋涉,来到亚洲大地,现代黑种人的祖先——第三个种群的猿人忍耐力较强,满足于现状,继续留在非洲的土地上生活。

现代白种人的祖先定居的欧洲气候宜人,雨量丰沛,森林茂密,动物资源丰富。

他们选择了主要以捕猎动物为食的生活方式,也许在离开非洲前,他们就主要以动物为食。

由于森林茂密,树木高大,他们居住的森林里光线不充足,日晒机会少,因而黑色素产生得少,一代代遗传下来,就形成了白色的皮肤。

由于到了秋季,树叶、草本植物变得枯黄,逐渐凋落,林木间的间隙变大,这一时期,只有身体颜色接近黄色,白种人的祖先才不易被凶猛的野兽发现,小动物也不易发现白种人的祖先,从而减少了危险,增加了捕食小动物的机会,体毛黄色恰恰是一种保护色。

在春夏季树木葱绿、茂密,无论是野兽还是小动物都不易发现白种人的祖先个体,经过一代代遗传变异,最终白种人的体毛变得金黄,又由于远古人类中的雄性个体喜欢体毛少的雌性个体,倾向选择体毛少的雌性个体交配,因此,他们的后代一代代地变得体毛越来越少,直至现代人除了头部有毛发,躯干、四肢基本无毛了,这样,现代白种人也就具有了金黄色的头发。

由于和凶猛的野兽搏斗,白种人的祖先动作粗野,狂放,有力度,因此,他们性格不平稳,易激动,而经过科学家研究,个性不稳恰恰易生卷发,所以,白种人的祖先一代代遗传变异,形成了天生的卷发。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

黄姓姓氏源流和迁徙分布黄姓姓氏源流黄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因帮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春秋时期,南方的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责备黄国不向楚国进贡,黄国国君错误地分析形势,既不理会楚国的责问,又不进行任何防备,结果于当年夏天被楚国灭掉。

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姓氏,就是黄氏。

无论是黄姓出自伯益,还是陆终,总起来说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于以国为氏之类。

关于黄姓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是出身于少昊之后。

这一支黄人,是颛顼时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黄国,于春秋早期为晋国所灭,这也是黄氏姓源之一。

在历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黄氏有一些人融入壮、瑶、侗、水、布依等少数民族。

亡国后的黄氏遗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迁到今湖北境内,有的在楚国做了官。

据说今黄冈、黄陂、黄梅等地,都是因为黄人迁来而得名的。

汉代以后,黄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阳。

黄氏入居福建,始于晋代。

宋元之际,黄氏称盛于闽粤,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到台湾,后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黄姓为当今中国8大姓。

另外,黄姓在台湾人中更为常见,与郑姓共同享有黄郑排满街之美誉。

黄姓由来1、出自嬴姓。

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

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

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

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一)黄种人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一)黄种人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一)黄种人起源相信大家都知道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除中国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都没有延续下来。

由于这三个文明的发源地都在西方,所以全世界基本都认为他们属于西方文明。

但我最近看书,看到创造最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苏美尔人的介绍时,发现苏美尔人被他的闪米特邻居称为“黑头的人”。

什么样的人会被称为“黑头人”呢?这不就是黄种人吗?因为黑人全身都是黑的,被称为“黑头人”并不合适,而白种人有黄头发也有黑发,也不合适这样叫。

另外,闪米特人用“黑头人”来区分苏美尔人和自己,那闪米特人自己肯定不是黑头发,难道他们像北欧人一样金发碧眼?但是闪米特人的后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是清一色的黑发呀!短短几千年的时间,金发就能变成黑发?这不科学啊!于是我仔细查找了相关资料,发现有很多证据证明四大文明古国一脉相承,都是由黄种人建立的。

而中国是这些上古文明的唯一直系继承人。

上古文明之后出现的犹太、迦太基、古希腊、古罗马等西方黑发白种人文明则是传承于苏美尔文明,他们是苏美尔人和闪米特人混血的后代,和中国是表兄弟关系。

由于证据太多,今天我先讲人类起源中关于黄种人的证据。

苏美尔女王雕像现代人类学家基本已经确定了人类的发源地在东非大峡谷,并且人类曾经三次从这里走出非洲。

第一次发生在190万年前,走出的人被称为直立人,中国境内发现的北京人、元谋人等就是直立人。

第二次走出非洲发生在50万年前,那批人被称为早期智人,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等被认定是早期智人。

第三次发生在10万年前,被称为晚期智人的人走出非洲,今天世界上所有人都是晚期智人的后代。

也就是说科学家认为晚期智人来到西非,变成了黑人,来到欧洲和西亚,变成了白种人,来到东亚,变成了黄种人。

这个结论我认为是错误的,有一下几个原因:白种人白化人1.纯种的白种人具有金发碧眼的外貌,这是一种典型的生理性白化特征。

只有在紫外线非常弱的地方长期生活很久才会出现这种遗传变异,而地理上符合这种环境又是白种人起源的地方只有北欧。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之黄种人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之黄种人起源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黄种人建立的之黄种人起

古代世界的历史留下了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壮举,其中包括了四大
文明古国,即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和中国。

这些国家在人类历
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们为后来的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们回溯到那个已逝的时代,探究这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以及它们
的创始人——黄种人对于这些文明的贡献。

一、埃及古国
埃及古国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两岸。

自从公元前3000年左
右的早期古埃及时代开始,这个古老的国家就开始崭露头角。

埃及远
古时期的人民是当地的土著,被称为“红人”。

然而,到了公元前3100
年左右,埃及古国的第一位统一国王——纳玛尔成为了埃及的统治者。

据考古学家研究,纳玛尔以及他的继任者属于黄种人,他们的起源可
以追溯到当时亚洲一带。

纳玛尔及其后继者使埃及逐渐繁荣起来,并建立了牛奔庙、金字塔
等许多壮丽的建筑。

这一批黄种人国王对于埃及古国的政治、军事和
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后来的法老王朝奠定了基础。

二、美索不达米亚古国
美索不达米亚古国位于现今的伊拉克地区,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
市文明之一。

该地区的黄河、幼发拉底河为这片土地带来了肥沃的土
壤和水源,吸引了各种民族的居住。

这片土地上的文明历经了若干朝代的更迭。

针对这个题目,请提供合适的文章格式。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

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世界人种的大致分类和黄种人的迁徙在生物学上,现在世界上的人种只是一个种,属于哺乳动物纲灵长目人科(Hominidae)人属(Homo) 智人种(Homosapiens)。

智人种根据共同遗传特征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智人种亚种。

1.蒙古利亚人种(Mongoloid):又称黄种人、亚美人种;该人种起源于中亚和东亚的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其中包括居住于中亚东亚北亚的大陆人种、太平洋人种、北极圈的爱斯基摩人种美洲的印第安人种;该人种在三大人种中人数最多,现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南北美洲;该人种的特征是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型近似方形,面部宽平,鼻低、颧骨突出,眼狭细。

2.尼格罗人种(Negroid):又称黑色人种、赤道人种;起源于非洲,其中包括西非的森林尼格罗人种、中非班图人种、南非布须曼人种、澳大利亚人种等;该人种现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西印度群岛、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其特征是皮肤黑棕色、毛发细短、卷曲、体毛特少、眼睛为棕色、头型长、鼻低而大、唇厚。

3.欧罗巴人种(Europeoid):又名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Cavcasoid);它起源于欧、亚、非相连接地区,包括北欧的波罗的海人种、东北欧的北海波罗的海人种、南欧的印度地中海人种、西亚的巴尔干高加索人种、中欧人种;该人种现分布于全部欧洲、亚洲的西伯利亚、西南亚、北非、印度、澳大利亚、南北美洲。

从语言来说,白种人分印欧、高加索、闪米特含米特、乌拉尔共4个语系。

其中,斯拉夫、日尔曼、拉丁、凯尔特、希腊阿尔巴尼亚、波罗的、吐火罗、雅利安、安纳托利亚、巴斯克属于印欧语系。

(爱尔兰威尔士苏格兰高卢属于凯尔特,立陶宛拉脱维亚亚美尼亚属于波罗的,波斯普什图库尔德语俾路支塔吉克奥塞梯属于西雅利安,巴基斯坦印度斯坦孟加拉吉普赛南尼泊尔僧伽罗马尔代夫属于东雅利安,赫梯吕底亚吕齐亚属于安纳托利亚)卡巴尔达、车臣印古什、达吉斯坦、格鲁吉亚属于高加索语系。

试论黄种人和中华起源

试论黄种人和中华起源

一、人种研究概览对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族群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人种-语言-基因,如果加上文化和地理,就构成了族群研究的五大手段。

人种研究可以说是最早也最薄弱的一环,一方面人种太泛泛,很多不同的族群都掩盖在相同的人种之下,另一方面,人种的交融混合、分化分离使得有时背离族群的分野,特别是大量中间类型难以找到一个简单的分界。

但细想一下,语言和基因研究何尝不也是如此呢?事实上,真正阻碍人种研究的是它一贯的恶名,特别是早期的人种判别基于非常不具代表性的肤色和明显的歧视色彩,几乎把人种研究推入了伪科学。

按目前被多数学者接受的人种分类方法,全人类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亚洲的黑种人也被称为棕种人。

当然还有一些更细的划分和大量中间类型。

(本文沿用黄白黑三色人种的名称是为了叙述方便)首先澄清人种与气候的关系,早期人类赤身露体,生存能力较低下,即完全“靠天吃饭”,此时气候会对人种产生明显的影响,即气候和地形将决定早期人类和种群的分布,这是本文的一个出发点。

后期人类拥有各种与气候对抗的措施,能自己生产食物,此时分化出的各族群的外貌变化方式较分散,随机因素、审美因素等也直接影响人种的变迁。

所谓后期,没有一个完全的分界,大概数万年的范围。

黄种人的外貌特征分化程度是三大人种中最小的,说明形成较晚,这一点已经被基因学证实。

黄种人大概出现于三-四万年前,此前白种人和黑种人已经走出非洲数万年,广布于欧亚大陆。

其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北白南黑、东稀西密。

(当年的这一分布至今仍留有遗迹:现今北亚的最东端仍有白种人土著,印度南端和大洋洲仍有黑棕种人土著。

中国出土的一些旧石器晚期遗骨有白、棕种人特点,石器风格明显分为南北两种,早期文物上的人形装饰也体现了其它人种的部分特征。

)本文将多次提到优秀人种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人种间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各人种有各自优势,有各自的优势生存环境。

一度被贬低的非洲黑人在爆发力和耐力、音乐和肢体协调性上具有优势,不光是便于原始环境的生存,在注重精神消费的今天,善于音乐舞蹈体育都是巨大的生存优势。

人类最先起源于哪里?黄种人真的是人类共同的祖先?

人类最先起源于哪里?黄种人真的是人类共同的祖先?

人类最先起源于哪里?黄种人真的是人类共同的祖先?人类来自哪里?世界人种为何有不同种类?究竟哪一个人种最先出现?这些问题是人们关心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人们的问题。

自从古人类学、考古学兴起以来,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命题似乎成了公论。

然而实际上,不少中外专家提出了另外一个观点:人类起源于亚洲,黄种人是人类共同的祖先。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中外专家从气候学、地质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等方面提出了8个有力的证据来证明。

亚洲从生命起源的环境来看:最初生命的起源离不开地震、火山的运动,地震和火山运动导致地壳运动,冷却的空气和杂质沉淀下来形成水、汇聚成海洋,同时生命必须的碳水化合物才会出现,生命也才能在海洋里形成。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30%,人口占61%,黄种人占了65%。

全球85%的活火山和80%的地震集中在环太平洋地区,主要集中于青藏高原。

喜马拉雅地区长期遭到板块挤压,一直不断进行地壳运动,青藏高原地震区是中国第一大地震区,也是亚洲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区。

据中国近50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青藏高原地震区发生8级以上的大地震共有9次,7—7.9级的地震有78次。

雅鲁藏布江河谷在生物多样性与气候方面:地球上第一块适合人类居住的陆地就是喜马拉雅山,古代喜马拉雅山并不像今天这样高大,而是一片海洋。

直到现在,喜马拉雅山还能找到大量的海洋生物化石。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动植物也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至今全球几乎所有的动植物都能在喜马拉雅山脉找到其生物原型。

随着大陆板块的挤压,喜马拉雅山不断升高,海洋渐渐退去,生活在喜马拉雅的原始人开始随着海水退去下移到盆地、平原和河谷地带生存。

经过数百万年的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原始人开始向外迁徙扩散,开始走向世界各地。

喜马拉雅山化石在基因与遗传方面:1993年美国道格拉·华莱士根据其研究成果指出,现在的印第安人部分 DNA 与亚洲人是相同的。

2013年1月,美国科学家通过一份DNA的研究报告指出:现今亚洲人与美洲原住民源于共同的祖先,他们来自于4万年前的中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黄种人来源和东亚人种迁徙再探讨(2011-12-29 16:03:21)转载▼关于黄色人种或蒙古人种,其人种体质特征与产生来源等观点有很多。

一般认为黄种人主要体质特征有:- 肤色在世界所有人种中居中,呈黄色或黄褐色- 头发黑且直- 面部平坦,圆润,较宽几年前复旦李辉先生在他那篇有名的《走向远东的两大现代人种》文章中根据当时已经有的粗略数据给出了一些“惊人”结论,归纳起来我以为他主要认为黄种人在缅甸产生论,黄种人(NO)屠杀驱赶棕色人种论(CD),或叫新老亚洲论。

这几年有了更深入的分子人类学数据,回头再看,我认为李辉先生这两大观点都是十分错误的。

而新老亚洲论更是给很多人怕被测出是“老亚洲”或者已经被贴上“老亚洲”标签的人背上了心理包袱。

没有时间做很多精细研究和给出精细数据分布,但大致理出本人观点。

1 黄种人产生地应该是在中亚下图是一张人类肤色深浅分布图可以看出,纬度越高,皮肤越白,越接近赤道,皮肤越黑。

说明肤色与纬度关系很大。

可能其他环境要素也会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显然纬度会是最主要影响因素。

从肤色分布看,最初的黄种人不太可能在东南亚或者中国南方产生。

对比一下现在中国南方与同纬度的其他地方人种皮肤颜色,当肤色更深的澳美人种从接近赤道地方进入到缅甸或华南北纬30度线附近的时候,应该不足以产生黄种人突变,说明该地不太可能产生肤色更浅的黄色人种。

而现在中国南方人种较浅的皮肤颜色主要是很晚期的黄色人种从北向南扩散与本地混合为主而形成的。

李辉说在缅甸产生黄种人,这没有任何逻辑或其他证据证明,这是根据当时猜想的NO迁徙路径纯粹想当然地凭空而说。

相反肤色分布图的逻辑是可以看做对这种看法的否定。

实际上更高纬度的中亚与所处地理位置则应是诞生黄种人的最佳理想场所。

最初的黄种人最有可能就是在中亚产生的。

2 东亚父系人种的南北两线迁移路径(注:以下单倍群名称以Y-开头表示是父系单倍群名称,以mt-开头表示是母系单倍群名称)根据中科院昆明所文章,认为东亚中国人种93%的父系(主要指Y-NO系,包含Y-CD系), 来自于南线的迁移。

而中国人种的7%父系来自于北线,主要指Y-Q 系(包含Y-R等西欧亚类型)。

北线人种的输入,加剧了中国南北方人种基因上的差异。

可是人种体质更多地是受母系影响,要分析中国人种迁徙来源需要综合母系来看。

说到欧亚人种,需要提及超级祖父KMNOPS-M526,他是欧亚美大陆四大主要父系Y-N,O,Q,R的共同祖先。

根据现在的数据,大家都基本认定他是在东南亚古大陆诞生。

位于赤道附近的东南亚古大陆成为KMNOPS集团在全球盛冰期时的大本营和幸存地,并在全球冰期结束后以东南亚为中心其子孙各个支系迅速向欧亚美大陆扩张,当今世界欧亚美大陆的主要人口都是KMNOPS的子孙,他们是人类现代文明的主要创造者。

向北进军的支系就是Y-NO,在冰期结束后,Y-NO分四大支系几乎同时由南向北扩张,这四大支系分别是:- Y-O1,沿江西浙江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B5,mt-B4- Y-O2,沿江西安徽山东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B4- Y-O3,沿湖南湖北河南方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F*, mt-F1a等- Y-N,沿云南川藏方向向北进,主要对应母系mt-F1b而返身向西回走的是Y-P集团,他在南亚诞生出Y-R,在中亚诞生出Y-Q。

后来部分Y-Q通过不同途径进入中国形成中国人的Q系,统一称之为北线输入。

(在4000年前左右,推测从印度东北-中国西南-川藏还存在一条迁徙路线,迁移人群父系为Q1a3a*和O3-M117,母系为mt-H,U和mt-M*等。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但这也归入北线输入。

)3 东亚母系的南北两大阵营走出非洲的母系是mt-L3,其下分成两大支系mt-N和mt-M。

N下又分出一大支系mt-R,M下又分出一大支系mt-D。

过去的观点把母系下的mt-R各支系看作是伴随Y-NO而来的“新亚洲”母系,而把mt-M统统都看做伴随“棕色人种”Y-CD的“老亚洲”母系。

其实这种观点也是很错误的。

是过于粗糙与简单化地看待与分析原来的数据了。

与父系一样,实际上东亚人种的母系也是来自于南北两大阵营。

而无论是mt-R 还是mt-M都是分成了两拨(这里不讨论南亚的mt-M系)!只不过是mt-R下的另外一拨主要成了西欧亚的母系成分。

而mt-M的两拨主要地都成了东亚人种的主要成分,但也有一拨部分地扩散到了美洲欧洲等地。

mt-R下的mt-F,B,R9等主要跟随Y-NO进入东亚,并在东亚南部高频发生。

而mt-R 下成员跟随Y-P集团返身西进过程中产生的mt-H,U等,则主要成了西欧亚的母系成分。

mt-M留在东南亚跟随Y-NO进入东亚的主要成分可能是mt-M7。

而更多的成分则可能是跟随Y-P(Q)集团在中亚得到了大发展,并在中亚附近产生黄种人突变,其下的mt-D,C,M10等后来跟随Y-Q从中亚方向进入中国。

这样进入中国境内的母系成分分成了南北两大阵营,即南线以mt-F,B,M7为主,而北线以mt-D,C,M10为主。

(至于中国人中另外比较常见的mt-A,N9等,来源与迁移路径方向暂不讨论。

)根据现有的数据,可以推测实际上从北线而来的mt-D,C,10可能要比从南线而来的mt-F,B,M7等要晚。

既原来认为mt-F,B是新亚洲,mt-D,C,M10等是新亚洲,而现在可能情况正好相反。

而mt-D,C,M10也根本不是什么矮黑人种。

她们实际上是黄种人的真正基因来源。

其实母系mt-D下细分已经很深入了,很多单倍群诞生的很晚。

现在命名把mt-M 下都定为老亚洲,mt-NR都定为新亚洲主要是根据东南亚的情况来说的。

而东亚大陆南方的 M系(M7, M9, E等)显然与北方的M系(DCZ,M8,M10,M11)等在人种上可能完全不同的,在迁移路径与到达东亚大陆时间上也都完全不同。

就象R 下的东亚支系mt-FB与西欧支系的白种人母系mt-HU虽然血统很近,但是人种差异却很大,那么为什么M下这么多分支,人种就必然都是“老亚洲”呢?根本说不过去。

我们不要被mt当初瞎子摸象似的命名方式给弄糊涂了。

L3-N-R - (F,B)L3-M-D - (D4,D5)4 mt-D应该是黄种人基因的主要携带者由于一条X要比Y从道理上会携带更多的性状基因,(还有一种说法认为Y干脆一点性状基因都不带),所以母系对人种体质性状遗传与影响更大。

人种体质特征主要地是由母系基因贡献的。

而黄种人的基因贡献很可能主要地是由mt-D系母系贡献的。

为什么认为mt-D可能是黄种人基因来源呢?目前国际上通常认为的几大黄种人支系,其父系不一定相同,而其共同的东西是母系mt-D系成分都占据最主要的成分。

从目前的黄种人分布规律来看,存在四支父系不同的黄色人种:Y-N + mt-D = 芬兰黄种人Y-Q + mt-D = 印第安黄种人Y-O + mt-D = 东亚黄种人Y-C + mt-D = 通古斯黄种人而芬兰黄种人有Y-N,但没有Y-O,母系也没有mt-FB。

印第安人种有Y-Q,也没有Y-NO,母系虽然有mt-B,但也没有mt-F。

芬兰黄种人,印第安人黄种人,他们之所以具有黄种人特征,最重要原因是他们跟华夏系一样都具有大量母系mt-D系!另外,通常认为铲形门齿和小脚趾复瓣也是黄种人的典型特征。

而实际上这两种特征又与mt-D的分布高度正相关!曾有种观点认为铲形门齿和小脚趾复瓣是“纯种汉人”特征,实际上这是错误的,这两种遗传学特征在印第安人和芬兰黄种人中同样存在,这种特征是跟随mt-D而传播的。

(1) 关于芬兰黄种人19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芬兰人的祖先来自亚洲,确切地说他们是匈奴人的一支-芬族。

也就是说,芬兰人有60% N1c血统,应归为黄种人的范畴。

真正意义上的北欧人应该是指挪威、丹麦、瑞典、冰岛和德国的东北部地区。

芬兰人当然不同意此说法,反而认为自己不仅是最正根的北欧人,而且自己的祖国独具特色。

芬兰人被认为是黄种人,主要是因为金发碧眼的芬兰人具有黄种人典型的铲形门齿(60% Y-N1c + mt-D,Z)。

推测芬兰人铲形门齿可能同样是母系mt-D贡献的。

(2)东亚黄种人D4在中亚人群中的东亚mtDNA单倍群中占1/3, 在南西伯利亚人群中占1/4, 在华北占25%,在华南约为10%(Yao et al. 2002),也出现在中南半岛和东南亚群岛地区。

(3)日本人中的mt-D系分布日本人的父系以Y-D2和Y-O2b为主,这两项父系成分加起来占了日本人的70-80%左右。

而日本人的这两种主要父系成分在中国人中几乎就没有。

但是为什么日本人和中国人长得又很象呢?以致让某些人认为是“同文同种”呢?其原因就是中日的母系结构大致相似,都是mt-D4占据压倒性的优势:(4) 图瓦人图瓦共和图原本是中国在俄罗斯的一块飞地。

那里的父系以Y-Q和N占多数。

是人种活化石。

那里的母系是典型的东亚黄种人相貌:5 黄种人的分布与传播上面证明mt-D应是黄种人基因来源。

下面看看mt-D的全球分布。

可见mt-D分布范围很广,在美洲,西伯利亚,中北欧,中亚,西亚,东亚都有一定比例分布,与黄种人的地理分布范围非常吻合。

而现在西亚的伊朗人和土耳其人等人中也还有一些人具有很明显的黄种人特征。

下图是父系Y-Q的分布图。

可以看出母系mt-D系分布与父系Y-Q系分布高度正相关!这说明黄种人应该是来源于mt-D + Y-Q系,并随着Y-Q系的扩张而在全球扩张。

说明mt-D是与Y-Q相伴随的另外一个证据是2500年前东周时代的宁夏彭阳墓葬遗骨DNA证明。

宁夏彭杨墓葬几具人骨父系都是Y-Q,而母系也是以mt-D4占据压倒性的成分,如下图:6 华夏黄种人的形成与扩散从以上黄种人的产生证据看,这些证据都在暗示黄种人产生跟东亚的主要父系Y-O系没有什么关系。

有的人可能会怀疑O系到达黄河流域后难道不会变成黄种人吗?我相信皮肤颜色会变浅。

但是现代定义的黄种人特征与分布除了东亚外似乎与O系的扩张没有多少关系,而中亚的O系是后来历史时期汉唐强盛时扩张的结果。

现在的O系变成黄种人更可能是因为黄种人的母系(主要是mt-D)大量进入O系中而后来改变的。

而这个过程与分布与华夏系的扩张过程与分布特征非常吻合。

在北方汉人中后来的华夏系的母系后来居上,现在其频率分布要超过一半以上,那么Y-O3系们足以成为黄种人。

其后Y-O3系随着华夏系的扩张把黄种人基因传播到东亚各个角落。

从小脚趾甲复瓣分布来看,也是典型的北方比例多,越到南方比例越少。

根据网上数据,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频率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其中呈现出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