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旅游审美心理

合集下载

第二部分 旅游审美心理概述PPT课件

第二部分 旅游审美心理概述PPT课件
人类在诸多的需求中, 审美需求占有特殊的 地位。
旅游审美需求是一 种统摄性和精神性 需求,是改善人的 生活质量的重要杠 杆之一。
旅游审美机
泛指一种激发旅游审美行动的心理趋向,或者 说是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
中介。
旅游审美需求
旅游审美动机
旅游审美行为
社会环境、文化生 活、心理环境、其他
石器工具的制造与改进 装饰品的出现 洞窟壁画产生 图腾出现
第一节 审美需求与审美动机
旅游审美需求
是指促使人们从事旅游观赏活动的内驱力。 审美需求始终贯穿在各层需求之中,是人的各 种需求的内在动因之一。


对象性
审 美
动力性


平衡性

递进性


人的审美需求始终贯 穿交织在各层需求之 中。审美需求是人的 各种需求的内在动因 之一。
人们在审美知觉的过程中,神经官能的作用具有差别性。 •柏拉图:耳、眼属于“高等审美感官”,其余的器官 都是“低等感官”; •圣.托马斯:与审美关系最密切的是视听觉; •黑格尔:“艺术的感性事物只涉及视听两个认识性的感觉 至于嗅觉、味觉、触觉则完全与艺术欣赏无关”。
[案例2]:美感与快感
英国十九世纪有一位学者叫罗斯金,他著过几 十册书谈建筑和图画,他曾经坦白地告诉人说: 我从来没有看见过一座希腊女神雕塑,有一位 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的一半美。
加深主体的美感体验;自觉提高审美判断和敏感力; 增强审美趣味并实现审美理想。
审美个性
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情趣上的主观偏爱倾向, 具体来说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及其审美价 值的个人选择。 审美个性的形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涉及 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

旅游审美心理学概述

旅游审美心理学概述

旅游审美心理学概述引言旅游是人类追求休闲、放松和享受的一种方式,也是人们沉浸于美好风景和文化的机会。

旅游审美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者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和心理过程的学科。

在旅游过程中,人们通过感知、认知和情感来获取和解释旅游目的地的美感。

本文将概述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关键理论和相关研究。

一、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旅游审美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分支,研究人们在旅游过程中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和心理过程。

旅游审美心理学关注旅游者的感知、认知、情感和行为,探索他们是如何对旅游目的地的美感作出评价和反应的。

旅游审美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 - 感知:指个体对旅游中所遇到的景观、文化和体验的感知过程。

这包括感官感知(例如视觉、听觉、触觉等)和心理感知(例如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理解和解释)。

- 认知: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的认知和理解的过程,包括对景点的理解、历史文化的认知以及和目的地相关的知识。

- 情感:指个体对旅游目的地产生的情感反应,包括喜好、兴奋、满足、愉悦等。

- 行为:指个体在旅游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包括参观、拍照、购物、交流等。

二、旅游审美心理学的关键理论旅游审美心理学基于多个心理学理论,其中一些关键理论包括:1. 美学经验理论美学经验理论认为审美是一种情感和认知体验,个体通过感官感知和认知过程来获得对景观、文化和体验的审美感受。

美学经验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文化背景对美感的影响。

2. 简化认知理论简化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倾向于简化复杂的信息,以便在有限的认知能力下更好地理解和评价观光目的地。

个体在旅游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求简化和结构化的信息,以支持他们的决策和行为。

3. 情感旅游理论情感旅游理论认为个体在旅游目的地产生情感时会对其进行评价和反应。

情感旅游理论强调个体的情感体验在旅游过程中的重要性,情感会影响旅游者对目的地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4. 地理认知理论地理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对地理环境的感知、认知和理解。

旅游审美心理(精品)

旅游审美心理(精品)

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
审美理解 第一层次:区分现实状态和虚幻状态 第二层析:对审美对象之内涵的了悟 第三层次: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和直观性 把握,是一种深层的和内在的理解。

旅游审美感受层次
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 指观赏者以视听为主的全部感官在审美活动中所体验到的 愉快感受 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指透过眼前或耳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领悟到对方 某些较为深刻的意蕴,进入到一种“对心思意向的某种培 育”的欣快喜悦状态。 悦神悦志的审美感受 人们在凝神默照秀美崇高静态和动态的审美对象时,精油 知觉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心理功能的交互作用,于审美愉悦 中进而唤起昂奋向上的意志和精神,激起追求道德超越于 完善的动力
美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客观化后形成的,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而运行发展的,使人类 能够从中感受和欣赏自身价值的社会存在 审美是人通过感性活动(感觉、知觉、表 象)对美进行的感知活动。这种感知既包 括对外在形式因素,如声音、颜色、形态 等等的感知,也包括对内在的要素如情感 和象征意义的感知。

昭君——落雁之美 缺点: 王昭君虽有“落雁”之容, 却长了一双大脚,汉代虽还 没有缠足的习惯,可女孩的 脚大了也不太好看,当时有 佩玉的习惯,王昭君请裁缝 做了一件套裙,在裙下镶满 美玉佩饰。这样,长裙拖地 不仅掩盖了一双大脚,走起 路来玉佩碰地发出丁丁冬冬 的声音,更显得婀娜多姿。

旅游审美的心理要素

一、美的界定


பைடு நூலகம்
一)关于美的定义的三种流派: 1、客观派:认为美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 美是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美与和谐、对称、色彩、比例 等客观形式因素有联系; 2、主观派:这种理论偏重于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和审美 心理,认为美在于心而不在于物,是人的审美情感和心理 活动的结果,是一种审美判断的结果,具有相对性和易变 性,依赖于审美者的愉快经验和个人素质,是随着审美主 题和时代审美趣味而变化; 3、关系论派:这种理论从审美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角度进 行分析,认为美不在于客观对象,也不在于主观意识,而 在于两者结合或统一的关系中,美是客体作为一种美的 “潜能”与主体审美知觉相结合的结果。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美学 02 - 第二章旅游审美心理其次章旅游审美心理1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心理过程共性心理2 、审美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 、名词解释:审美心理熟悉过程–熟悉过程是旅游者对客观事物认知、了解、把握的过程·审美知觉: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俱来的知觉综合推断活动·审美想象:马克思称为“人类的高级属性”包括?联想:旅游审美联想是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感知或回忆特定景物时连带想起其他相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想象是在联想基础上的进展,是联想的高级形式·审美理解:审美理解是旅游审美感触中的理性因素包括?虚实的理解区别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含义的理解对审美对象之含义的了悟?意味的理解对审美对象意味的掌握审美心理情感过程–情感过程是旅游者对审美对象产生情感为主要成分的态度(在人类审美活动中起安排作用)特征·客体的制约性·主体的变化性·非功利性审美心理意志过程–意志过程是旅游者克服困难、坚持达到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特征·明确的旅游目的·排解干扰和困难4 、旅游者共性心理特征表现(表现在人的能力、性格等方面的特征称为共性心理特征)——·旅游审美能力能力是顺当完成某项活动必备的心理特征·旅游者的性格性格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不同职业、年龄、名族的旅游者的共性特征5 、静态欣赏主义–静态欣赏时旅游者停歇在某一时空背景中有挑选地凝神观照周围景致的办法6 、名词解释:移情与内模:(一)移情–移情是指游人在凝神观照旅游景观的过程中,在审美知觉和理解的基础上展开审美想象的飞翼,动用以往堆积的直接或间接审美阅历,将自己的情趣投射到外在的景观中去,使景化为情,使情化为景,达到“情景交融”的主客观之间“无差别境界”,从而实现畅神怡性、从“小我”进如“大我”的终于目的“移情说”(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的创举)——怎样才干取得移情欣赏的审美效果呢:入景、择景。

旅游审美心理

旅游审美心理

它由审美观察力和审美情绪感应力构成。 特点:直觉性、情感性、差异性 培养:多观察、多体验 3、审美想象力培养 是指通过审美感知将把握到的审美对象的完 整形式或大脑中储存的现成图示,按照主体审美 情感、审美理想,加以改造、组合、冶炼、重铸 成全新意向的能力。 特点:无限性、情感性、理想性、创造性 培养:积累审美表象,丰富审美情感; 发展审美个性,保持审美理想。
三、旅游景观审美的心理过程 1、旅游审美潜能的介入 旅游审美潜能是旅游者观照、评价景观对象 时具有的潜在的审美素养。 2、旅游审美心境的形成 心境:是人的一种较为持久和稳定的心理状 态,它使人的情感体验较长地保持某种倾向,为 人的情感趋向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心理环境。 旅游审美心境会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 3、旅游审美意识的调动 旅游审美意识,是指旅游审美对象在旅游审 美主体头脑中的能动反映。其强弱对整个旅游审 美过程产生极大影响。
4、审美理解 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审美过程中对审美客体对 象的相互关系、内容和形式上的审美特性及其规 律的认识、领悟和把握。 审美理解具有“非概念性”和“意无穷性”特 点。 二、旅游审美动因 1、旅游审美需要 需要:是个体在生活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 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它与人的行为的发生密切 相关。 旅游审美需要:是促使人们进行旅游审美活动 的一种内在驱动力,它来自于主体个人的心理状态 与其所处的自然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矛盾差异。 它的产生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要前提。
2、旅游审美目标 含义:是人对旅游审美对象的一种期待,是 人的旅游审美行为对所要求的预期结果的一种超 前反映。是引发旅游审美动机的诱因。 具有条件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 能够激发旅游审美动机的目标必须具备较强 的目标价值和较高的目标成功率两个条件。 3、旅游审美动机 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 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部动力。 旅游审美动机:是指在旅游审美需要及其外 在条件刺激下推动和旅游审美目标吸引下人们进 行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趋向。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

旅游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概述(ɡài shù)1、旅游(lǚyóu)心理学定义:是研究旅游活动过程中相关人群(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旅游者心理;2)服务(fúwù)心理;3)旅游企业管理心理。

3、人的心理(xīnlǐ)活动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4、研究旅游(lǚyóu)心理学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5、研究旅游心理学的方法:自然观察法、谈话法、问卷法、个案法、测验法、内省法第二章旅游者心理活动一、旅游者的需要与动机1、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需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2、影响需要产生的因素:生理状态、心理发展、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3、需要的种类:(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4、旅游需要的作用:旅游需要决定旅游行为,旅游需要的强度决定旅游行为实现的程度,旅游需要层次决定旅游行为方式5、动机:是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6、旅游动机的产生:旅游需要是产生旅游行为的主观条件。

然而,旅游行为的最终实现,还需要具备适当的客观条件。

这些客观条件主要有:经济条件、时间条件、社会条件7、旅游者的动机分类:修养身心的动机、好奇探险的动机、审美的动机、社会交往的动机、宗教信仰的动机8、影响旅游者需要和动机的因素:旅游的价格、收入的变化、预期的变化、偏好的变化9、旅游者动机的激发:努力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旅游服务管理、加强旅游宣传二、旅游者的个性1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部分。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价值观、信念(xìnniàn)、理想等,决定一个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发展方向。

旅游美学第二章

旅游美学第二章

3· 审美个性 2
• 概念:(p25) • 形成原因: • a 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 b 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 c 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 d 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审美感受层次
• 4· 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 1 • 4· 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 2 • 4· 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 3
• • • • • •
2.3 审美理解 争论:审美心理是否包括理性或知性因素 赫伯特· 里德:否定 朱光潜:中立 李泽厚:肯定并提出审美理解三个层次 一、虚与实的区分 二、审美对象内涵的了悟 三、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把握。
2· 审美情感 4 • • • • • 审美经验中涉及到的知觉情感 联想说 移情说 客观性质说 结构同形说(异质同构说)——天人感应 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
• 审美知觉何以可能 • 自然的人化(外在、内在)
• 审美知觉的分类:
• 直接审美直觉 • 间接审美直觉 • 审美知觉的目的: • 使主体的情感得以表现、陶冶、宣泄和升华。
2.2 审美想象
• 分类: • 初级(简单联想) • • • 高级 • 接近联想 类比联想
知觉想象(由形象到形象)
创造性想象(形象的创造。变形、浓 缩、粘合)
4· 悦耳悦目的审美感受——物境 1
• 概念:(p26) • 特征——感知、直觉
4· 悦心悦意的审美感受——情景 2
• 概念(p27) • 特征——想象、理解
4· 悦志悦神的审美感受——意境 3
• 概念(p28) • 特征——情感升华
思考与练习
• 1、请举例分析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 2、旅游美感的三个层次分别是什么? • 3、作为旅游工作人员,你如何使游客 获得较高层次的美感经验?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概述

第二章 旅游审美活动概述
人是有着多重规定性的社会存在物,因此人的活动也具有多样性,包括 了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社会交往活动、文化活动、思维活动以及精神享受 活动等等
2.审美活动与非审美活动 ❖ 审美活动—从现象上看,我们把欣赏活动称
为审美活动。
❖ 非审美活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单纯的生 存需要所进行的活动、工作、认识活动、宗 教信仰活动等精神活动和其他各种社会活动。
7.奇:寒冬腊月,大雪纷飞;骄阳猛灼,西瓜 解渴,九月份的乌鲁木齐“晨穿皮袄午穿纱, 大雪纷飞吃西瓜”的奇景为旅游者所乐道。
8.险 “自古华山一条路”和昆明西山龙门达天阁 外
的月台,虽有护栏,但下面是百丈的深渊,壁 联称 “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 虽 险,但旅游者却通过赏险而获得心灵上的美的 满足。奇和险往往密切联系在一起,关上险阻 青壁万仞,白浪滚滚,石破天惊,置身于此, 往往奇险同来。 9. 康:(保健) 10.舒:(轻松)
3.古:漫漫长河中,我国的古建筑、古文物、古寺观、 古园林等,其悠久、壮美、精巧、丰富,都是世界独 一、无与伦比的,是我国最宝贵的旅游景观。
4.新:近现代史中,无论是建筑、园林、文艺和服务、 交通等方面都产生了许多五彩缤纷、新颖多趣的旅游 点和旅游服务设施,如高耸入云的摩天楼、独具特色 的微缩景区、电动游具、旅游飞机、气垫船、登山索 道等都是旅游者向往已久、跃跃欲试的新旅游资源。
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二、现代旅游审美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传统的审美思想 儒、 佛、 道
君子比德
澄怀味象
崇尚自然
(一)君子比德
君子观赏山水不是简单地获得 身心感官的愉悦,而是要从审 美对象中获得塑造心灵美德的 感悟;
儒家的旅游观可从近 游思想、远游思想、 重民传统和尚古意识 四个方面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2 审美想像
• 1、知觉想像:在审美活动中,这种想像是面对着风光绮 丽的自然景观或优秀感人的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不能 完全脱离眼前具有感性形象的事物。
• 阿诗玛那楚楚动人、如怨如诉的美丽形象便从那块坚 硬而无生命的石块中显现出了。这种形象并非那石块 原有的形象,而是观赏者通过想象赋予对方的一种 “虚无的”但却是审美的形象,这种形象说到底是观 赏者带有情感色彩的记忆形象在石柱上的一种投射 (projection)或折映(reflection)。
• 泰山旅游。外在形态所引起的感性认识只是审美的初级 阶段,要体验更深的审美愉悦或美感,要理解和分析泰 山雄奇、宏伟、神秀的风范和历史文化的积淀。
• 杜甫的《望岳》所抒发的对泰山雄奇之美的深切感受, 远远超过了感性印象和感官快适,融合着自由的审美想 象和复杂的理性思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 句,不仅描绘出泰山的巍峨雄奇,而且表露出了作者个 人的伟大报复。
• 运动觉由于受“内模仿”的心理驱使,也有助于启动人 的审美敏感性。我们欣赏颜(颜真卿)字的刚劲,便不 由自主地正襟危坐,模仿他的端庄刚劲。
• 我们欣赏赵(赵孟頫)字的秀媚,便不由自主 地松散筋肉,模仿他的潇洒婀娜的姿态。
• 当我们有时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审美态度凝神直插蓝 天的大树或者高耸入云的山峰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挺 起腰杆,模仿其超拔或崇高的形象。
• 这种审美理解是一种浸透着情感、想象和意志在内的高 级心理活动。
泰山
2.2.4 审美情感
• 是指审美经验中所涉及到的知觉情感,通常表现为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情绪反应,是伴随 着知觉活动而直接产生的。
• 无论是游桂林的“象鼻山”,还是黄山的“仙人指路”, 桐庐瑶琳洞中的“银河飞瀑”,芦笛岩的“虎豹熊 狮”,这些山石的空间构景和形状与我们似曾见过的 某些形象有着似曾相识之处。
云南路南小石林阿诗玛
• 景观的命名只要与景观的空间形象趋于吻和,就会在不 同程度上激发观赏性的审美想像。旅游解说要以生动的
• 3、“美、感、游、创”的生活新概念。
• 2.1.2 审美动机
• 旅游审美动机泛指一种激发旅游审美行为的心理 趋向,或者说是旅游审美需求过渡到旅游审美行 为的心理中介。
旅游审美需求
旅游审美动机
旅游审美行为
社会情景、文化生 活、心理环境等
旅游信息流通、 旅游地吸引力、 个人情趣爱好
个人健康状况、旅游接待能 力个人健康状况、个人经济条 件、个人闲暇时间、旅游交通 能力
• 对美酒佳肴的“色、香、味、形、意(趣)” 的整体性审美知觉,就离不开味觉的辅助功能。
• 旅游者凝神大自然的风光胜景之时,嗅觉对于 草木花香和清新空气的感受,有助于旅游美 感的生成与深化。
• 旅游者在选购丝绸、刺绣或瓷器等旅游工艺品时,视 觉对于其色彩图案的鉴赏尽管重要,但触觉对强化 其美感和刺激其购买欲也有很大的作用。
第2章 旅游审美心理
主要内容:
• 2.1 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 2.2 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 2.3 审美意识和审美个性 • 2.4 旅游审美感受层次
2.1 旅游审美需求与动机
2.1.1 审美需求
• 人的需求
– 物质:衣、食、住、行等 – 精神:名声、尊重、审美、发展、
自我实现等
1、需求层次理论
2.2 旅游审美心理要素
2.2.1审美知觉
• 审美知觉或审美感性认识泛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 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及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判 断活动。
• 在审美功能和效应上,视觉和听觉比其他感觉享有 较高的地位,但我们不能因此忽视其他感觉系统 在审美实践中的积极作用。
• 在享用美食这种综合性的审美活动中,对宴乐歌 舞和环境装饰的审美知觉固然离不开视听觉。
旅游动机包括观光、社交、文化、商务、享乐、保健、 宗教、蜜月和探险等九大旅游动机。
旅游审美动机分为四种: 寻访自然风光为导向的自然审美型 以鉴赏各种艺术表现形式为导向的艺术审美型 以审视社会劳动创造和风俗民情为导向的社会审美型 以品尝美食佳肴为导向的生活审美型
四种审美动机各有侧重,但对于大多数游客来说,并不相 互排斥,而是兼容并包在一起的,旅游者的审美需求的 动机是多重的。
颐和园
2.2.3 审美理解
• 第一层次的理解主要在于区分现实状态与虚幻状态, 即把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与审美或艺术 中的事件、情节和感情区别开来。
• 在热情中保持冷静,以一种审美的凝思默虑态度, 从容而自由的进行审美欣赏。
第二层次的理解是对审美对象(特别是艺术对象) 的内涵的了悟。
• 第三层次的理解是对融合在形式中的意味的直观性把握, 这是一种深层的和内在的理解。这种意味之于形式, “如水中盐,有味无痕,性存体匿” (钱钟书)
• 审美知觉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 审美知觉与直觉。不是自然本能意义上的知觉,而是社 会或审美意义上的知觉。通过“原始积淀”、“艺术 积淀”、“生活积淀”而成的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 审美知觉不同于一般的实用知觉。审美知觉使观赏主 体的情感得以表现或陶冶、宣泄或升华。
• 审美知觉具有综合特征。渗透或交融着情感、想象和 理解等心理因素,包含着个体的理想、偏爱、个性、 信仰以及生活阅历等内容。
• (美)马斯• 洛

自我实现:个人潜能 审美需求:对称、秩序和美

认知需求:求知、理解、探索

尊重需要:胜任工作,得到赞许认可

归属和爱的需要:亲近、接纳

安全需要:生活有保障而无危险•ຫໍສະໝຸດ 生理需要:饮食、住房、穿着等
• 2、旅游活动包含了人类的不同层次的 需求满足:求生、好动、猎奇、冒险、 宣泄、愉悦、认同、求知。
直观地描述作为一种渲染手段,着力于激发旅游观赏
者的审美想象,让他们自由的体味或构想。
2、创造性想像
创造性想像类似我们常说的形象思维,是一种能够洞 察、揭示和表现事物内在本质的艺术想象力。严格 说来,创造性想象是一个“由表及里”(入乎其内) 和“由里及表”(出乎其外)的综合性想象过程。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创造性想象的主要效用在于从 诗情画意的视界出发,依据个人的审美趣味与审美 理想,在静观默照周围景观之时以因借、取舍或重 新组合等方式,于自己的审美心胸或脑际里另行创 造出一种新的图景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