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审美本质

合集下载

旅游的本质

旅游的本质

总结
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T H A N K Y O U F O R W A T C H I N G
结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将成为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内容,实质 Option 01 上人类进行生态旅游活动正是从人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We have many PowerPoint templates tht has been 需要出发的。人类初期由于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 ,产生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help anyone that is stepping into the 了对生存环境的第一次恐惧。旅游在推动社会进步 ,淡 world of PowerPoint for the very first time. 化对自然的恐惧方面 ,完成了第一次历史使命。 当人类对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时,对生存环境的 第二次恐惧随即产生。 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具体落实有助于化解第二次恐惧,生 态旅游有利于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并支配其行为习惯 成自然。 旅游的第二次历史使命将助推自然、人、社会形成三 位一体的均衡交点。旅游的根本动机在于人类对自身 行为的调整。
古代旅游和现代旅游的本 质具有一致性,只是社会背 景不同。
特殊性
旅游活动对象主要是具 有观赏价值的景观和那 些具有娱乐价值的活动。
旅游的功能也反映出旅游的本质。 其中审美和娱乐是旅游的基本功 能。
旅游活动的方式是通过 旅行,它具有异地性和暂 时性。
分清旅游的基本功能与其它功 能的关系,才能拨云见日,揭开 旅游的本质。
2
2
旅游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消 费行为,同时也应该看到它 也是一种“生产”行为。
3
3
文化在旅游中占有突出位置, 但人的旅游不仅仅是精神需 求,也有以生理需求为主的, 恐怕这难以用文化本质论一 言以蔽之。

旅游学考点汇总(上)

旅游学考点汇总(上)

旅游学概论考点汇总(上)1、19世纪以前人类旅行的类型?(1)、原始社会旅行(2)、奴隶社会旅行(3)、封建社会旅行2、截止到新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并不存在有意识地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

3、迁徙、迁移活动与旅行的区别?(1)、迁移活动的目的是为求生存而不是消遣游玩(2)、迁移活动是离开原来居住地而不是暂时的。

4、人类旅行产生的……?(1)、时间: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早期。

(2)、前提:人类社会的三大分工的出现。

(3)、结论或特点:人类最初的旅行外出远远不是消遣或度假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的商贸目的、出于扩大对其他地区的了解与接触的需要,而自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4)、原因和结果:商人开创了旅行的通路。

5、奴隶社会旅行发展的原因?(1)奴隶制的建立,导致生产力提高。

(2)奴隶制国家的统一。

(3)空间移动和接待条件的提高(道路交通、航海技术、馆舍驿站、民间旅店、商业性旅店、私人旅店)(4)、有闲阶级的形成。

6、消遣活动旅行开始的标志: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的出现。

7、奴隶社会旅行的特点:(1)、奴隶社会导致商旅活动已十分常见。

(2)、有闲阶级导致奴隶主阶级的享乐旅行开始。

8、在奴隶社会,中西方除了商旅、享乐旅行外,还有那些形式的旅行?中西方共同的旅行活动:商旅活动、享乐旅行西方:宗教目的的外出旅行中方:诸侯朝觐、婚礼、祭祀、游学、游说9、封建社会旅行的继续发展的原因?(1)、封建制比奴隶制更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农民积极性比努力高、有一定的人身自由、有自己的私有经济)(2)政治上的大一统和相对稳定,社会秩序稳定(3)、经济和科技的持续发展(4)、交通条件的改善(内河运输、海运运输、道路交通)(5)、驿站旅店的的发展(6)、一脉相承的灿烂文化,各国的友好往来。

10、我国封建社会的旅行类型?最典型的?帝王巡游、官吏宦游、买卖商游、文人漫游、宗教云游、佳节庆游、羁游之旅、科考之旅(共8个)最典型的是:商旅活动11、欧洲16-19世纪的三种旅行方式?探险旅行、温泉旅行、教育旅行12、19世纪以前的旅行活动的特点?(1)、旅行活动的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旅游与休闲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与休闲的联系和区别

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9月下半月刊一、旅游与休闲的概念旅游是人们以消遣、审美、求知等为主要目的,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旅行、游览和逗留等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1]。

它是人们的一种短期(一般认为时间应在一天以上、一年以内)异地休闲生活方式和跨文化交流以及高层次消费活动。

简单地说,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环境之外的地方的各种身心自由的体验。

如果用最简略最通俗但难免欠严谨的语言表述,旅游是“休闲型旅行”或“异地休闲性活动”。

休闲是指人在闲暇时间以各种“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求得身心的放松,培养与谋生无关的兴趣、自发地参加到社会活动的总称。

马克思则把休闲称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他在《剩余价值理论》的草稿中指出:对于人类发展来说,“休闲”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一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余瑕时间,二是指发展智力,在精神上掌握自由的时间。

休闲之事古已有之,现代一般意义上的休闲是指两个方面:一是解除身心上的疲劳,恢复生理的平衡;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成为心灵的驿站。

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之后的自由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

休闲与旅游追求愉悦体验、放松身心的目的是一致的,二者在行为(活动)上高度重叠。

但旅游活动更着重于活动的参与,倾向于远距离的户外活动,而休闲则更着重于自娱自乐,倾向于近距离的静态活动。

休闲的外延大于旅游。

旅游作为休闲方式的一种即旅游是休闲的子集是没有什么争议的,目前被学术界广泛接受的是将旅游看作休闲活动广谱上的一个区域。

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体验经济时代,休闲与旅游这一组关联紧密的概念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相互渗透之势日趋明显。

二、旅游与休闲本质同一旅游与休闲的联系,除了休闲(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旅游的前提和目的之一外,更多的是本质的相同。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消遣”或“娱乐”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等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

生态旅游审美本质探析

生态旅游审美本质探析

审 美 对 象 所 引 起 的一 种 特 殊 的心 理 现 象 。
人 类 美 感 的 起 源 . 直 可 追 溯 到 人 猿 相 揖 别 ” 那 个 古老 的 时 期 。 低 下 的生 产力 使 人类 一 的 极 最 初 的美 感 是 一 种 社 会 功 利 性 的 美 感 , 美 活 动 在 实 用 需 要 得 到 满 足 的 劳 动和 日常 生 活 中 完 审 成 并 体 现为 形 式 感 和 节 奏 感 。 知 识极 度 贫 乏 的 历 史 条 件 下 , 们 也 曾把 原始 宗 教 中 的 巫 术 在 人
收 稿 日 期 :2 0 — 0 3 0 1 1-0
作者 简 介 :许振 晓 ( 9 8 ) 浙 江 宁渡 人 ,杭州 商 学院旅 游 学 院 2 0 17 一 . 0 0级硕 士研 究 生
32
维普资讯
和 图 腾 作 为 一 种 崇 拜 的 对 象 , 以 想 象 和 幻 想 为 手 殷 . 达 了 人 们 支 配 自 然 力 、 服 自然 力 的 它 表 征
态 美 也 区 别 于 自然 美 . 不 只 是 对 外 在 美 的 发 现 , 纯 地 经 历 和 享 受 大 自 然 , 是 以 自 然 资 源 它 单 而 为 基 础 , 时 涉 及 社 会 和 文 化 维 , 把 审 视 焦 点 放 在 几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共 生 的 相 互 关 系 上 。 此 , 同 并 因


生 态 美 — — 生 态 旅 游 的 审 美 对 象
美是 形 式 , 们 可 以 关 照 它 , 时 美 又 是 生 命 因为 我 们 可 以感 知 它 总 之 美 既是 我 们 的 我 同 状 态 , 是 我 们 的作 为 。 席 勒 国 美 学家 ) 感 审 美 感 受 是 审 美 主体 对 客 观 存 在 的 某 也 ( 德 美 即 它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审美

第十三章旅游资源审美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9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3、特殊性特征 、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 我国幅员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物产丰富,不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 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所具有的人文旅游资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源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传统性特点。 4、愉悦性的特征 、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 人文旅游资源景点一般更关注是人际心理互动,突出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 的是情感的传达,强调的是游客的参与,丰富游客的审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 美感受,促进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和文化沟通,提高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进入到心 他们的美感层次,通过特殊的人际心理互动,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 理的交流和审美心理的感受,真正做到悦耳悦目、悦心 悦意、悦志悦神,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 悦意、悦志悦神,进入 一种高品位的文化审美境界,获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得高级的愉悦和美感。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3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三、旅游资源审美意义 旅游资源审美研究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实 践的活动过程, 践的活动过程,是旅游美学理论与旅游资源 相结合的产物。 相结合的产物。 1、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提高旅游 、有助于阐发审美文化内涵, 美感度 2、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提 、有助于增强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 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
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系
第2页
旅游资与开发
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
二、旅游美学与旅游资源美学的关系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同饮食美学 同饮食美学、 旅游美学是美学分支 同饮食美学、服装美 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学、雕塑美学等共同构成了实用美学的范畴。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 旅游资源美学是旅游美学的一个分支,它针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 对旅游运作系统的资源分系统进行研究。旅游 资源美学是一门研究旅游资源审美活动及其规 律的的学科,旅游资源审美活动是指旅游者对 律的的学科,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 旅游资源进行美学意义上的感知、体验、认同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 和联想,从而得到感官上、情绪上和心灵上愉 悦和满足和过程。 悦和满足和过程。

审美视角下旅游本质初论

审美视角下旅游本质初论

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6月下半月刊马克思早就说过,忧心忡忡的穷人和满眼是利害计较的珠宝商都无法欣赏珠宝的美,旅游活动也是如此。

著名美学家叶朗先生曾经指出:“旅游涉及审美的一切领域和审美的一切形态”。

1995年,王婉飞发表了《略论游境的创获及其审美心理过程》,认为旅游是一个“立体性的审美过程”。

于光远先生同样强调:“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居民的一种短期的特殊的生活方式。

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是: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

”他们都强调了旅游活动的休闲性与审美性,无论哪一种旅游,都是在旅游活动中寻求美的享受(如风光欣赏、休闲娱乐等),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增添生活的乐趣。

对于旅游审美活动,既要明确旅游审美的构成,又需从审美心理层次和审美文化层次的角度予以探讨。

一、旅游审美的构成旅游者在特定的旅游环境中,与旅游审美对象结成多角度、多层次的审美关系,并在交互作用和相互照应中获得满足。

(一)旅游审美主体旅游审美主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的承担者,具体地讲,是指有着内在审美需要、审美追求,并与旅游资源(或旅游产品)构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游客。

1、旅游审美主体是自由的、生命活动的主体。

旅游审美主体不是粗陋的物质需要者,也不是低级的实用主义者,而是能对审美对象聚神观照,不涉及日常功利,不为物质欲望所纠缠的享有高度生命自由的人。

如真正欣赏桂林上水的游客,绝不会产生此水有几多肥鱼供烧烤的念头。

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者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的放飞和生命的自由。

2、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旅游主体追求的是一种情感活动与情感交流的愉悦。

即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主要处于一种情感状态,否则就不可能进入审美境界获得旅游真正的乐趣。

(二)旅游审美客体旅游审美客体是指旅游审美行为所及的客体。

具体地说,就是具有审美价值属性与主体结成一定审美关系的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必须是能够使人产生美感的存在形态。

在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这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中,审美对象起着决定作用,因为审美对象本身体现着人类文化审美观的积淀,而审美主体反作用于审美对象,因为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审美倾向也是在变化着的,这种变化着的审美倾向最终要影响着审美对象去适应这种变化。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

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旅游者的心理表现在旅游过程中的变化相当复杂,如何调节旅游者的心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关于调节旅游者的心理的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好导游要多从感情上与游客沟通。

沟通得好,导游与游客会走得相近,心心相通,困难就变得容易解决;沟通得不好,游客就会对导游产生躲避心理,其关系会越处越难,甚至会到了游客无法接受该导游服务的地步,最后闹得不欢而散。

好的导游能带动全团的情绪,比如一个妙趣横生的小笑话就能与游客拉近距离。

即使出现意外事件,好导游也能顺利地解决。

2旅游者的心理表现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异常复杂,决定旅游者心理变化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又有主观方面的因素,还有旅游者个体的因素,概括起来旅游者的心理表现主要有以下五种:(一)旅游者的消闲愉悦心理调剂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是现代人的追求,旅游所固有的娱乐、消闲等特点也正迎合了人们的这一追求。

利用双休日、节假日朋友结伴、家庭联手,完全脱离每日都必须遵从的某种规律的精神压力,到全新环境中去充分享受自由,在旅游中得到消闲愉悦,激发情趣,全方位地满足了物质和精神享受。

旅游成为人们生活的新时尚。

(二)旅游者的求新心理一个人到异地他乡旅游,摆脱了日常紧张的生活,繁琐的事务,忙碌的工作,成为自由自在的自由人,希望自由自在地享受新的旅游生活。

空间的变化,环境的更新,文化的差异,饮食的独特无不吸引着人们去探求,通过求新开拓视野、增长见识。

这也是我们将旅游基本方式首先定位于“观光〞的主要原因。

(三)旅游者的求知心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地域的、民族的、古今的、自然的、人文的等等。

旅游的求知是没有精神压力的自觉学习,它寓教育于娱乐之中。

人类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文化无私地展现在旅游者的面前,任凭你探究与学习,通过旅游,扩展了认知世界的视野,求知欲在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

3旅游者的怀旧心理探古访幽、故地重游,乃是旅游者怀旧心理的反应。

游览历史名城、文化圣地,使人仰望长空,抚今追昔,念国运兴衰,忆历史沧桑,在游览中获得心灵震撼、思想启迪之感。

第一章旅游的本质

第一章旅游的本质
旅游者——朋友模式
三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时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三、旅游高消费的特征(理解)P14 四、旅游的本质(掌握)P14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是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本质的意思是:本身的形体)
二、旅游的本质(理解)P11 旅游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时人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旅游在根本上是一 种主要以追求愉快和美 好为目的的审美过程。
旅游审美活动内容丰富,体现在 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 要素之间。
旅游高消 费的特征
消费水平 消费结构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受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非生产的时间与支出超过日常生活所需的钱财 三、旅游高消费的特征(理解)P14
主要体现在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实物结构和劳务性消费结构)
四、旅游的本质(掌握)P14 1.旅游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需求 2.旅游是一种积极而健康的社交活动 3.旅游是类高层次的消费活动
亚伯拉罕·哈洛德·马斯洛 1908年4月1日 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区一个犹太家庭。 美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 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掌握)P14
二、旅游的时间与支出(了解)P14
旅游者为了达到审美和享 受的目的,需要占用非生产的 时间,动用自己的劳动积累, 去到异地旅游,购买当地的旅 游产品。并且在吃、住、行、 游、购、娱、的旅游全程中, 支出超过日常生活所需的钱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80年代后美学原理著作的大量产生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2
各 类 美学原理著作数量1980年代以来发展变化表(单位:册) 时间 类别 标准型 原理 新方法 型原理 普及型 原理 专题性 著作 总计 1980-1985 15 0 7 6 1986-1990 39 7 3 16 1991-1995 37 7 4 19 1996— 2002 36 21 7 17 总计 127 35 21 58
埃 及 文 化 最 早 的 女 神
实际上,审美现象究竟是怎样的?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二 美的本质追求历史
追求美的本质的句式是:“美是……”
西方发展路线
柏拉图(理式) 亚里士多德(形式) 普罗提诺(一的光辉) 阿奎那(完整、形式、光辉) 文艺复兴(形式) 英国经验主义(感官快适) 夏夫兹伯里(内在感官)休谟(心理构造) 柏克(物的感性) 狄德罗(关系) 康德(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理念的感性显现)
志 情
心 性 意
美何以不成学(3)
在中国各门艺术是不平等的
书 法 建 筑
戏 曲
绘 画
音 乐
三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柏拉图 鲍姆加登 黑格尔
四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张之洞《奏定大学堂章程》(1904) 王国维发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 大学章程书后》(1906)
王国维 朱光潜
1950-60年代大讨论
家族相似的特征: 1,没有一个固定 的本质; 2,没有一个固定 的外延。
成员E
2 3 4
克 里 木 特 画 三 幅
一旦你要追求存在,结果只能是, 存在者在而存在不在。 一旦你要追求美,结果只能是,美的 具体规定在,而美不在。
To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be To be something Was, is,will be… Is, are…
1,图像论与美的 本质的无意义
2,美的词性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3,美的句型与美 的本质的迷误
《 上 梯 》
埃 舍 尔 画
图像论与美的本质的无意义
命题=陈述=图像
这 是 圆 盆
图像与事物(世界)的
对应性,可证实性 有对应物则可证实,无 对应物则不可证实 可证命题有意义,无证 命题无意义。 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都 是不可证实的,从而是无 意义的
心灵
言不尽意
中国人对事物 最微妙处的把握, 是超语言的心的体 悟,因此,对美的 把握和体验,不在 语言公理、定义的 把握和表达上下功 夫 , 不表现为对美的 本质的追求。
语言
老子 孔子
事物
言不尽物
美何以不成学(2)
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 的划分,不像西人的 几何式划分,知、情、 意分得清清楚楚,而 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 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第三节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一 旅游的定义 二 旅游美学的生成 三 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四 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一 柏拉图之问
这些美的事物后面共同的本质是什么?
柏拉图之问的结果
1、使西方文化产生了美 学 2、改变了关于美的观念
3、呈现了追求美的悖论
现象二
各文化都有艺术,但几乎都没美学。
美 洲
中国
美学之难(1)
这朵花是圆的
这朵花是红的
这朵花是美的 花之美,在何处? 瓣?蕊?茎?叶? 形?色?声?味?
美学之难(2)
美学的命名 calleology(calleo是 “美”logy是“学”) philocaly (爱philo, 美caly) 来命名美学。正如哲学 (philosophy)是爱(philo)智 sophy)一样。 Calleoaesthetics(美的 感性)calleopgily(爱美)
旅游美学
主讲:童牧林
教 材 使 用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二章旅游审美的原理与方法
第三章自然景观审美
第四章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审美 第五章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审美 第六章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审美 第七章中国书法艺术审美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 王朝闻:“看来人们的旅游目的不是有力无处使, 有钱无处花,而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 叶朗 :“旅游,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审美 活动。离开了审美,还谈什么旅游?”。
二、旅游美学的生成
• (一)、旅游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二)、旅游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 审美主体,即作为观赏者的旅游者的审美 心理; • 审美对象,即旅游者游览、观赏的对象; • 旅游中的诸多审美关系,包括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
美学之难(3)
中江肇民1847-1901
Aisttesis 希腊文 Aesthetica 德文
Aesthetics 英文
解 司 芬 克 斯 之 谜
Aesthetics不是美之 学是感受之学
中文之“美学”古 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二 美如何成“学”
(一)本体论基础:对事物本质的追求
事物各不同都被称为美,后面一定有一个 东西决定他们为美,这就是美的本质。
28
65
67
81
241
五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一),美的哲学 (二),审美心理学 (三),艺术社会学 (四),审美教育学
第一章 旅游的审美本质
第一节什么是美学
一 二 三 四 五 美≠美学 美如何成“学”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 美作为“学”的历史(中国) 美学理论基本框架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being
美是一种相遇
美的本质在于上帝,但它具 体化地体现为现实中的人 (主体)与对象(客体)互 动中与上帝的相遇。
基 督 受 洗
1,热情参与 2,与之合一 3,情感升华
陶 醉
五 美如何在
美被用于如下四种方式
美的本质 审 美 对 象

美感

语言上,美是怎样被使用的?
( 审 美 对 象 之 一 )
(二)西人的心理结构






对 主 体 心 理 作 几 何 学 式 的 截 然 划 分
(三)艺术统一性
各门艺术(建筑、 雕刻、绘画、音乐、舞 蹈、戏剧、诗歌)在文 艺复兴被看成与技术和 科学相区别的具有共同 特点的美的艺术(fine art),艺术的目的就是 追求美。
音 乐
雕塑
美何以不成学(1)
西方追求的五大趋向
一,两个根本:唯心与唯物
二,走向主客观统一
三,从一般逻辑到辩证关系 四,从一般客体到个人主体 五,三大定点的确立
理 念
形 式
快 感
苏联美学:
一,是按照苏 联的世界史观 重写美的本质 历史;二,是 建立一个马克 思主义的美的 本质理论。
黑格尔(唯心)
美学三派
1自然(自然属性)
2社会(社会属性) 3主客观统一
氦是什么(科学型本质)有 解 氦是一种化学元素,气态, 惰性,无色,原子序数2, 原子量4.003。
伊 斯 兰 书 法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 式
维 特 根 斯 坦 巴 尔 塔 萨 海 德 格 尔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美在相遇
美存在,但不可言说
美是一种家族相似
特 眼 鼻 嘴脸 身 征 睛 子 巴型 材 家族 3 4 成员A 1 2 4 5 成员B 成员C 1 2 成员D 2 3 5 5
苏联发展路线
费尔巴哈(唯物)
车尔尼雪夫斯基 (唯物发展)
期本质大讨论
美学四派 1客观派(蔡仪)
改革时期走出本质
李 泽 厚
2主观派(高尔泰)
3主客统一派(朱光潜) 4社会派(李泽厚)
生产
朱 光 潜
实践活动 事的属性 客 观 主客观统一 艺术 主 心理感受 观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三 “美的本质”是一个假问题 四 言说“美”的三种新方式
五 美如何在
第三节 旅游活动的本质是审美
• 一、旅游的定义 • 世界旅游组织(WTO)给予旅游 的定义:“旅游是指出于度假、公 务或其他目的,在连续不超过一年 的时间内,人们离开通常居住的生 活环境前往某地的旅行或在该地停 留期间的活动。”
三、旅游美学研究的根本范围

李泽厚《艺术杂谈》:“把美学仅 仅规定为艺术理论,似乎就太局限了。 人们要游历,要观赏自然美,要游玩 到大自然中,人们要美化生活,从外 表到内心,都希望符合美的要求,美 学能不管吗?”
• 四、旅游审美活动的意义
• 一、 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 二、发展审美创造能力
维特根斯坦
1889-1951
美的词性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维纳斯是美的。形容词
维纳斯,真美!感叹词 维纳斯,啊!
感叹词的本质
印 度 药 叉 女
《渭城曲》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美的句型与美的本质的迷误
中 国 书 法
关于本质的句型:X是什么
美是什么(哲学型本质)无 解
第二节什么是美
一 柏拉图之问 二 美的本质最求历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