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合集下载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1 昆夷之患猃狁之难:《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迁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如《小雅·渐渐之石》采用全景式描绘手法,详尽道出出征途中自然景物的不断变化:“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险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小雅·渐渐之石》三章诗反复诉说“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皆写东征将士辛苦不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雄奇沉郁、慷慨悲壮。

《邺风·式微》一诗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同时也借控诉国君反映了征战生活的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寥寥十八个字将从役者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怨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小雅·何草不黄》反映了经久不息的征战生活使士兵们愁怨交加。

当时“四夷交侵,中国皆叛,用兵不息,视民如禽兽”的社会现实,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全诗四章,皆以征途中所见景物如枯草、虎、狐等起兴,渲染岁月迟暮、万物凋零的生存环境,接下来便抛出一连串愤怒的询问:“何草不黄?何日不行?何人不将?经营四方?何人不玄?何人不矜?哀我征夫,独为匪民?”既描绘了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征战荒野的凄惨图景,也反映了这种生活对人性的彻底摧残。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业诗歌和盛宴诗等诗歌相比,战争诗歌内容丰富。

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情,既反映了人民苦难的苦难,也反映了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歌被深刻地反映出来。

了解和研究战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通过研究《诗经》诗歌的家园情怀,加深对其文化根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先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家国情怀Abstract War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pared with love poems, marriage poems, agricultural poems and feast poems, war poetry is rich in content. I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economy, ethnic relation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other levels of social life. Home-country senti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t was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s the inner spiritual sensibiliti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it reflected both the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and the worries of the people about the destiny of the country. It was deeply reflected through poetry.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the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in war poetry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ideology of people at that time. By studying the homeland feeling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its cultural roots, it help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cestors'art ideas and culture. This will help strengthen our national pride and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Book of Songs, war poetry, home state feelings目录1引言1 1.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 1 1.2综述1 2《诗经》中战争诗的研究 2 2.1昆夷之患猃狁之难 2 2.2 征夫归来悲怆无奈 3 2.3征夫归来悲怆无奈 4 3 家国情怀的影响因素 5 3.1农耕文化的影响 5 3.1.1家园意识 5 3.1.2 国家意识 5 3.2周礼崇的规范 5 3.2.1崇尚德行 5 3.2.2 敬天保民 6 结语7 致谢8 参考文献91引言 1.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周族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来西周的末期,周朝总是陷入入侵和战乱的困境之中。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一)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一)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一)“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

”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代相传,成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情感。

这在《诗经》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其中有对国家命运、百姓疾苦的忧患,有对奸邪当道、社会不公的忧患,有对繁重徭役、兵役的忧患,《诗经》因此而奠定了我国文学忧患意识的优良传统。

而《诗经》战争诗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周代血雨腥风的战争及其对周人身心的影响,在诗人情感的体验与抒发中书写了周人在战争年代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一、昆夷之患猃狁之难《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迁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如《小雅·渐渐之石》采用全景式描绘手法,详尽道出出征途中自然景物的不断变化:“渐渐之石,维其高矣”,“渐渐之石。

维其卒矣,”以地形变化渲染山高水长、风雨交加的征途。

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战士们行军的艰险劳苦,作战的危险紧张,以及他们义无反顾的悲壮心情。

《小雅·渐渐之石》三章诗反复诉说“武人东征,不皇朝矣”、“武人东征。

不皇出矣”、“武人东征,不皇他矣”,皆写东征将士辛苦不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雄奇沉郁、慷慨悲壮。

《邺风·式微》一诗是厌倦征戍的士兵们控诉国君惨无人道的怨歌,同时也借控诉国君反映了征战生活的艰难痛苦:“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寥寥十八个字将从役者的悲惨遭遇和深沉怨恨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诗经》旨在传达家国情怀与忧患意识,它既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又
是历史变化多端的回眸,更是文明引领中华民族走出无尽黑暗的阳光明灯。

在这里我们可以见到先秦时期作家嘲弄战争,也可以了解家国关系的描绘;更
令人惊叹的是《诗经》里的战争诗,其中的家国情怀是绝无仅有的。

它从不同的角度,借助神话传说及历史事件,对战争等一系列复杂的话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审视,最终切身感受到因战争而带来的悲壮和折磨。

《诗经》里的许多传说为我们揭示了早在古代,中华民族就深刻地意识到两大
灾害:战争与饥荒。

它让人们深知“野旷天穹,惟莪与子”,让人了解战争的可怕,也警醒我们要珍惜和平,完善行为规范,尊重个人权利,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破坏。

可以说,《诗经》赋予了中华民族一种“共同意识”,也凝聚了一种“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以及忧患意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发出了指导性的声音,而它也会成为下一代传承的精彩之作。

《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及其成因

《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及其成因

《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及其成因作者:曾美桂来源:《汉字文化(教育科研卷)》2017年第09期【提要】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固有精神情感,在《诗经》战争诗中这种深切的家国情怀就有着十分突出的具体体现,从侧面展示出血雨腥风的周代以及对周人的影响。

【关键词】诗经家国情怀战争诗一、《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动荡、大小战争频繁的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的急遽变化的时期。

由于它是我国历史上战争最频繁的其中一个朝代,《诗经》战争诗中有关家国情怀的描述也就比较多见。

可以理解的是,战争的胜利是牺牲了无数将领以及普通士兵的生命作为代价的,“各诸侯国之间互相侵凌争夺,兵连祸结,广大人民群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受尽苦难。

社会经济也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多数人对战争的体验无疑表现出深刻的悲哀。

战争总是给人带去死亡,使平民百姓家庭破碎、亲人离散,这就是《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产生的背景。

二、《诗经》战争诗特点充分体现出家国情怀战争诗指的是以战争作为题材的可以反映战争时期的人物景观的状态以及围绕战争而进行的一系列叙述,我国的《诗经》战争诗的特点突出,体现了深刻的家国情怀。

1.昆夷玁狁外患与内战导致的士兵忧战。

根据《汉书·匈奴传》以及《后汉书·西羌传》所述,在周朝的时候戎狄、玁狁侵略中原,带来了边境忧患,所以必然要发生对侵略者的抵御战争。

此外,周王朝也经常发起和周边南方地区为扩张土地而进行的战争。

从未停歇的内战和外战,使得常年的服兵役的士兵忧伤的情绪变得越来越厚重。

在《小雅·渐渐之石》中先写了险峻的山水以及风雨交加的自然环境,渲染出征途的苦楚、战士们的艰苦、战争中的危险与紧张:“渐渐之石,维其高矣。

山川悠远,维其劳矣。

武人东征,不皇朝矣。

渐渐之石,维其卒矣。

山川悠远,武人东征,不皇出矣。

”诗中写出了远戍征途的士兵饱受艰难之苦的悲伤,频繁的战争中他们不停地奔波,仿佛前面的路无穷无尽,表现了士兵的无奈与忧伤。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后 ,胜 利 只 是 经 历 中 短 暂 的一 刻 。 战 争 对 其 身心 的 压 抑 及 折
《邺风・ 击鼓 》描写 的是 卫国将 士南行 征战 出师时 的 内 心情感 冲突 《 经原始 》中的解释:“ 细玩 诗意 ,乃戍卒 诗 然 磋 怨 之 辞 ,非 军 行 劳 苦 之 诗 …… 久 而 不 归 ,故 至 暖 怨 ,发 为诗歌 。始序南行之 故 ,继 写久 留懈 散之 形 ,因而追 忆室家 叙别之盟 言此行虽远 而苦 ,然不 久当归 ,尚堪与子共 期偕 老 ,以乐 承平 不 以诸 悉 同 ,我独 久戍不归 ,今竞 不能生 还 也 。” 涛 人 以 一 “ 字 ” 表 现 了其 内 心 对 “ 围城 嘈 ” 个 独 土 者的羡慕 :正是这个 “ ”字使诗歌 “ 独 怨”的 主题 得 更加 突 出 ,为 诗 歌 后 三章 诗 人感 情 的 进 发 做 好 了 铺 垫 。 “ 独 南 我 行 ” 和 “ 子偕 老 ” 的 矛 盾将 诗 人 的感 情 推 向 了 极 致 。 从 与 将 + 出 征 时 的 “ 生 之 思 , 室 家 之 念 ,绊 结 愁 叹 ” ,最 终 转 死 化 为 埘幸 福 生 活 的绝 望 。令 渎 之 者 为之 动 容
战 的危险紧张 ,以及他们 义无反颐的悲壮心情 。 《 小雅 ・ 渐渐 之 石 》三 章 诗 反 复诉 说 “ 人 东 征 ,不 皇 朝 矣 ” 、 “ 人 东 武 武 征 ,不皇出矣” 、 “ 人东征 ,不 皇他矣” ,极 写东征将十 武 辛 不 止的苦恼 全诗情调罐奇沉郁 、慷慨 悲壮。
关键词 : j 诗经 ;战争诗 ;家国情 怀;忧 惠意识
了 ,但长 期 的战争 生活 给诗 人 的心 灵带来 沉重 的负担 。诗 人 在 期 望 美 好 生 活 的 同 时 ,也 抒 发 了 对 这 种 生 活 的 怀 疑 。 同有的精神情感 。这存 《诗经 》r 就表现得非 常突} ,其 中 诗 人 通过 对 比将 一 种期待 而又 不确 定 的心情 完全 展现 在 渎 { 1 l { 有 对国家命运 、百姓疾苫 的忧患 ,有对奸邪 当道 、社会 公 者 面 前 。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正完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正完

目录摘要 (1)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言. (2)一、战争诗中恋家思乡情怀 (2)(一)战士思故园 (2)(二)思妇盼君归 (3)二、战争诗中家国一体情怀 (3)(一)为“义”而战的爱国豪情 (3)(二)为“责”而战的爱国精神 (4)(三)为“国”而战的崇高信念 (4)三、战争诗中家国情怀的成因 (5)(一)农耕文明的影响 (5)(二)伤痛思维的沉淀 (5)结语 (7)参考文献 (8)致谢 (9)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事诗和宴飨诗相比,战争诗的内容更加丰富。

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在战争诗中还反映了当时人民的家国情怀,包括对战争的忧虑、对家乡亲人的思恋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崇高的爱国信念。

了解和研究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并深入探究其文化根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先民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家国情怀Abstract: War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Compared with love poems, marriage poems, agricultural poems and feast poems, the content of war poetry is more abundant. It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tics, economy, ethnic relations, ideology and morality, and other levels of social life. In the war poems, they also reflected the people’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t the time, including worries about the war, love of family members,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lofty patriotic beliefs. Understanding and studying the feelings of homeland in war poetry and in-depth exploration of its cultural roots can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the ancestors' art ideas and culture. This will help enhance our national pride and inherit and promote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al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war poem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前言:研究《诗经》战争诗中的家国情怀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解决“什么是战争诗”的问题。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

2020年第19卷第2期产业与科技论坛论《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李友谊【内容摘要】战争诗主要是以战争和边塞战乱等为题材的一种诗歌。

战争诗在《诗经》中首次问世,其气势宏大、辞采华美,充分发挥和表达了对百姓疾苦、国家命运、社会不公、奸邪当道、徭役繁重等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本文主要对《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进行研究和讨论,通过战争诗来表达战争对百姓身心造成的影响,同时也抒发了周人在战争时期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诗经;战国诗;家国情怀;忧患意识【作者简介】李友谊,湖南应用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众所周知,《诗经》是一部非常典型且历史悠久的诗歌总集,其主要记载了周王朝时期王朝、百姓以及战争等内容,以诗歌的形式叙述和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爱恨情仇,其是我国古典诗歌的典型代表。

《诗经》的内容非常丰富,对我国的远古时期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进行了记录,有劳动生产、政权的兴衰、婚恋嫁娶以及祭祀燕飨等,其中战争是《诗经》中不可少的诗篇和内容,也是研究先秦时期历史征战的重要资料,其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价值,为世人千古传唱。

在《诗经》中有30多首关于战争类的诗篇,每一篇都呈现出不同的战争审视思维和态度,表现出不同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

一、《诗经》战争诗的发展背景周王朝时期是《诗经》战争诗的重要体现。

从周王朝兴起之时,其就和周边的民族经常产生碰撞和摩擦,体现出多种杀伐攻略。

在周朝结束那一年代,山东诸侯经常作乱、南方荆蛮间或离叛、西北戎狄频繁入侵,周王朝的外患日益严重。

因此,当时周王朝的主要社会话题就是内忧外患并存,很多诗人通过诗词歌赋来表达和寄托周王朝时期的战争杀伐的忧患意识和家国情怀,很多生动、详赡的战争诗歌就自然的收录到了《诗经》当中。

《诗经》中的战争诗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有直接描写战争本身的,也有间接描写战争,从侧面反映战争的有关徭役、思妇的诗歌。

人类发起战争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是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文化的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作者:李岳霜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44期
摘要:战争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爱情诗,婚姻诗,农业诗歌和盛宴诗等诗歌相比,战争诗歌内容丰富。

它反映了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意识形态和道德以及其他社会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

家国情怀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一代代传下来,作为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感情,既反映了人民苦难的苦难,也反映了对民众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通过诗歌被深刻地反映出来。

了解和研究战争诗歌中的家国情怀,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

通过研究《诗经》诗歌的家园情怀,加深对其文化根源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祖先的艺术思想和文化。

这将有助于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

关键词:《诗经》;战争诗;家国情怀
1.《诗经》中战争诗的背景
周族建立了第三个奴隶制国家周,到来西周的末期,周朝总是陷入入侵和战乱的困境之中。

严重的边缘纠纷和无尽的战乱已成为当时的重要的社会主题,战争也反映在战争诗歌中,这些诗主要反映了周代800年的历史和战乱。

战争诗歌受战争本身的影响,从而表现出了特有的时代特征。

周族民族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人们渴望和平稳定的农业社会和生活的环境。

因此,在大多数战争诗歌中,我们看到人民的对战争的无奈和渴望和平,使得这些诗自然有些轻微的悲伤情绪。

战争诗歌的内容丰富,性质复杂。

它不仅涉及政治和经济,还涉及思想和道德观念,甚至反映在民族关系上。

《诗经》是周的兵役、徭役及战争的记录者,军人是统治者对人民施加的沉重负担,大量的诗歌通过民众的叙述反映
2.《诗经》中战争诗的家国情怀
2.1 昆夷之患猃狁之难:
《汉书·匈奴传》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四夷并侵,猃狁最强”。

《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戎狄寇掠,乃人犬丘,杀秦仲之族”等等。

可见,周朝时期戎狄、猃狁对中原地区的侵掠战争,几乎从未停歇过。

为了对付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内侵遷徙所造成的“边患”,周室频频发动抵御战争亦就势在必行。

除此外,当时的周王室也常常发动与淮夷、徐夷、荆蛮等南方地区的扩张战争。

正由于这样频繁不断的内外战争,使那些成年累月服兵役的士卒忧伤而厌战的情绪不断的浓重。

《毛诗传》说:“《采薇》,遣戌役也。

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

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戌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

”《小雅·采薇》是一
首边防戍卒归乡途中所唱之伤悲之歌。

诗中反复诉说战争生活的艰辛,餐风宿露,吞咽野菜,“一月三捷”居无定所。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士兵愈加思念家乡渴望与亲人团聚。

然而”日归日归”,却总是不能归去。

于是,他就更是“心亦忧止”、“忧心烈烈”、“忧心孔疾”。

不过,终于有一天,他盼到了回家的机会。

在大雪纷飞的归途中,他感慨漫长的征役岁月,万般辛酸涌心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归途中饥寒交迫,步履艰难,身心俱疲。

感伤时事,心中有难以诉说的悲哀。

繁重的徭役与兵役,不仅给服役者本身带来体力与精神的双重痛苦,而且严重地破坏了正常的生产与家庭生活。

2.2 久戍征伐追忆室家
《邺风·击鼓》描写的是卫国将士南行征战出师时的内心情感冲突。

《诗经原始》中的解释:“然细玩诗意,乃戍卒磋怨之辞,非军行劳苦之诗。

……久而不归,故至暖怨,发为诗歌。

始序南行之故,继写久留懈散之形,因而追忆室家叙别之盟。

言此行虽远而苦,然不久当归,尚堪与子共期偕老,以乐承平。

不以诸军悉回,我独久戍不归,今竟不能生还也。

”诗人以一个“独字”表现了其内心对“土国城嘈”者的羡慕。

正是这个“独”字使诗歌“怨”的主题显得更加突出,为诗歌后三章诗人感情的进发作好了铺垫。

“我独南行”和“与子偕老”的矛盾将诗人的感情推向了极致。

从征将士出征时的“死生之思,室家之念,绊结愁叹”,最终转化为对幸福生活的绝望。

令读之者为之动容。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说明了诗人内心对此次出征前景的担心。

“爱居爱处,爱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则更为具体地说明了诗人当时真实的心理活动。

丧马走林是战争所带来的凄惨景象。

“于磋阔兮,不我活兮。

于磋询兮,不我信兮”则抒发了不愿与家人分离的呼喊。

在此次分离之后,相隔两地,生死难测,以前与家人的誓言也不能实现了。

诗人以“我独南行”的“独”字表达远离家乡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

这种感觉的在诗人心中不断膨胀,他看到了战争中残酷血腥的场景一弃车走林,或许就此与家人分隔两世。

先前与家人相约的誓言还在耳边萦绕:无论是相隔多远,即使是生死之际都不会离弃,但现在却要远离家人,独自面对残酷的战争,生死难料。

由此,诗人以“于磋阔兮,不我活兮。

于磋询兮,不我信兮”两句无奈的感慨将对亲人思念与不忍离去的痛苦之心情抒发到了极致,强烈地抒发了诗人渴望回家的愿望。

2.3 征夫归来悲怆无奈:
《幽风·东山》呈现给我们的是残酷的战争虽然结束了,但长期的战争生活给诗人的心灵带来沉重的负担。

诗人在期望美好生活的同时,也抒发了对这种生活的怀疑。

诗人通过对比将一种期待而又不确定的心情完全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首先抒发返乡途中的悲凉和告别战争的喜悦。

“我东日归,我心西悲”,持久而残酷的东征已经抹杀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正如诗歌下文所描述的那样,战争不仅可能造成家园的荒芜,更重要的是会造成亲情的疏离。

荒芜的家园与正常的家园的对比,将诗人悲喜交加的心情具体化。

第二章描述了无人看管,庭院荒芜的场景,而第三章则描述了妇人在家,庭院整洁。

苦瓜丰收的场景。

诗人在寻找他失去的家园
记忆。

荒芜的场景是诗人不由自主的想法,但马上将这种念头打消。

用美好的场景代替战争给家庭和他所造成的创伤。

诗人试图寻找往日家庭的美好生活,也是在找回他所失去的幸福时光。

但这一切都只是猜想,截然相反的场景正是诗人惘然心情最为贴切的反映。

胜利的结局并没有让诗人忘记战争的残酷。

而残酷的战争给诗人更多的是悲伤和哀叹。

生还者的身后是无以计数的牺牲了的将士,这正是诗人哀叹的所在。

结语
本文在学习和汲取前辈学者对于《诗经》尤其是战争诗所作的大量研究工作的基础之上,综合整理前人的思想观点,对诗经中的所有直接或间接反映战争的诗歌进行了深层次的探究。

从《诗经》中战争诗歌的叙述内容和思想情感两个方面对战争诗进行较为细致和深入的整理,并划分为周王室征伐的诗歌;秦国的战争诗歌;楚国的战争诗歌和其他地域关于战争诗歌情感研究等四类。

通过对战争诗研究,我们不但能够看到了当时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真切片段,而且感受到广大人民对于战争谨慎和厌恶的态度,崇尚以礼待人、以德服人的思想观念,这是战争诗歌教化民众、升华大众品位,增强爱国精神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
[1] 常虹.〈诗经〉战争诗的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J].文学教育:下,2008.
[2] 曾剑.〈诗经〉战争诗思想及修辞艺术探微[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4.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