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2023-2024学年美术五年级上册

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一、教学内容1. 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透视的基本技法。
2. 学习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3. 通过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视的基本画法,能够运用透视原理绘制简单的绘画作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绘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绘画艺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1. 透视现象的基本原理和画法。
2. 如何运用透视原理绘制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图纸、画具等。
2. 学生准备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PPT,介绍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关注透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画法,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透视的画法。
3.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进行透视绘画实践,教师巡回指导,纠正错误,引导学生掌握透视原理。
4. 欣赏与分析: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名家的透视绘画作品,提高学生对透视现象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5. 创作:学生根据所学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提出建议,帮助学生提高绘画水平。
6.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总结课堂收获。
六、板书设计1. 透视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透视的基本画法。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课后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的透视原理,绘制一幅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的绘画作品。
2. 课后反思: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思考如何在今后的绘画中更好地运用透视原理。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9-人美版

五年级美术上册教案-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9-人美版教学目标1.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2.掌握绘画中的透视技巧。
3.通过绘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准备1.画笔、绘画纸、颜料、橡皮擦、圆规、直尺等器材。
2.教具:PPT课件或黑板、粉笔等。
教学内容课堂活动1:透视现象的介绍教师操作: 1. 展示图片一:一幅透视图。
2. 引导学生发现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在对比展示图片二:一幅非透视图。
3. 通过上述两幅图片的对比,引导学生发现透视现象更符合人眼的观感,更能够获得美的体验。
学生操作:跟随教师观察和分析两幅图片,了解透视现象的作用。
课堂活动2:透视技巧介绍教师操作: 1. 展示PPT或黑板画幅一:远景与近景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发现画面的明显差异。
2. 通过画幅二:带有透视效果的方框图,简要介绍透视的具体技巧和方法——利用圆规和直尺画出不同角度的直线实现透视效果。
学生操作: 1. 跟随教师了解并运用透视技巧。
2. 在绘画纸上进行透视绘画,画出远近不同的两幅图画。
课堂活动3:透视作品创作教师操作: 1. 分送学生透视绘画的作业,提醒他们注意用光影和线条表现远近感。
2. 对于较难的问题及技巧,详细指导学生解决。
学生操作: 1. 根据所学知识,自行创作一幅透视绘画作品。
2. 将作品展示给同学并进行讲解。
教学小结1.本课程旨在带领学生了解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掌握绘画中的基本透视技巧。
2.绘画是一门审美学科,透视现象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课后作业1.课下复习所学内容,再次练习透视绘画技巧。
2.完成今日的课后作业——自由创作一幅透视绘画作品。
第0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五年级上册
第05课
说一说
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1
2
画面中的景物越 来越小,最后都变 成一个小点了,所 以空间感很强。
说一说
为什么这幅的空间感最强烈?
这种现象叫
透视现象
近
远
高大 宽阔
低矮 窄小
霍贝玛用 透视现象描绘 了一条乡间小 路。你看到后 有怎样的感受?
《村道》 霍贝玛
说一说
1.学生作品是怎样取景的? 2.是如何表现近大远小的 透视现象的?
餐厅 教学楼走廊
图书阅览室
学校电脑室
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 在教室找一处场景写生, 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小组评价
1.说一说 你有什么收获。 2.评一评 谁的画面空间效果好。
设计制作:
苏家屯区沈南第一小学 李娇
我的位置不固定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 视平线可以低一点
想表现视平线以下 视平线可以高一点
上
下
视平线以上,景物越远越向下。
视平线以下,景物越远越向上。
消失线夹角处天空与道路由近及远
出现了怎样的变化?
近
远
透视现象
说一说
树出现了哪些变化?
(透视规律)
近 近
远 远
近
远
颐和园长廊
横梁与树的变化规律是
(一样的)。
荷兰
透视现象 给画里”
我叫视平线, 是与你眼睛平行 的一条水平线, 平视时我与地平 线重合。
我叫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 景物会逐渐聚于 一点,这个点就 是我,你能找到 我吗?
我可以根据需要换位置
突出左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右移。
突出右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左移。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5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5一. 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和实践,让学生感受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介绍,又有实践案例,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透视知识。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中的基本概念和技巧有所了解。
但透视知识较为抽象,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观察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知道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重要作用。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践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绘画技巧。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分析法:分析名画中的透视技巧,让学生了解透视在绘画中的作用。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绘画作品感受透视现象。
4.合作交流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名画案例。
2.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PPT,引导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如:什么是透视?透视有哪些种类?透视现象在绘画中的作用等。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名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透视技巧。
如:画家是如何运用透视现象表现空间的?透视现象如何增强画面的立体感?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绘画实践,尝试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总结学习心得。
五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深远的空间)▏人美版

教案设计:年级:五年级学科:美术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深远的空间)——人美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深远的空间。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透视现象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2. 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
3.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通过透视表现深远的空间,营造视觉冲击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和表现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深远的空间,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绘画作品、透视图示、画纸、画笔、颜料等。
学具:画纸、画笔、颜料、直尺、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透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透视的基本知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透视练习,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4. 作品分析:让学生欣赏优秀的透视绘画作品,分析其透视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创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发挥创意。
六、板书设计:透视的基本概念:平行透视、成角透视、倾斜透视。
透视原理:近大远小、近长远短、近清晰远模糊。
透视在绘画中的应用:表现深远的空间,营造视觉冲击力。
七、作业设计:1. 完成一幅以透视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2. 写一篇关于透视学习的心得体会。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欣赏、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了解了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了透视的表现方法,并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深远的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PPT课件

近‗宽‗‗ 远‗窄‗‗ 近‗高‗‗ 远‗低‗‗ 近‗‗大‗ 远 小‗‗
近‗‗疏‗ 远‗‗密‗ 近‗‗实‗ 远‗‗虚‗
4 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 点叫消失点。
消失点
4 消失点
突出左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右移。
突出右边的景物, 消失点就往左移。
5 视平线
视—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 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hui hua zhong de tou shi xian xiang
-.
说一说 哪张给你的空间感最强烈?
1 什么是透视?
绘画中运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 表现物象立体效果的一种方法。
???
2 透视分类
透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 二点透视(成角透视) 三点透视
透视现象正确 3、用勾线笔勾边 4、利用彩铅上色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8 知识扩展
消失线—景物轮廓 与消失点的连线叫 消失线。
视平线
5 视平线
想表现视平线以上 视平线可以低一点
想表现视平线以下 视平线可以高一点
6 找一找
消失点
视平线以上,景物越远越向下。 视平线以下,景物越远越向上。
消失线
消失线—景物 轮廓与消失点 的连线叫消失线。
视平线
7 作业
运用透视现象画画自己的小卧室。
五年级上册美术课件-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的现象|人美版

透 基本术语主要有:
视 ❖ 视平线:就是与画者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学 ❖ 心点:就是画者眼睛正对著视平线上的一点。
图(一)
图(二)
请同学们先看一看这些树 木、栅栏、小路在你们的 视觉上分别发生了哪些变 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 了这种变化呢?
图(三)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天 坛 ( 北 京 )
透视的概念
❖ 透视,原于拉丁文“perspclre”(看透)。是绘 画和其他造型艺术的专用术语。画家在作画的时候, 把客观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现出来,使它们具有 立体感和远近空间感,这种方法叫透视法。因为透 视现象是近大远小的,所以也称为“远近法”。
课后思考题:
1.举例说明透视在绘画中还有 哪些作用或意义。
2.当我们在画透视时还应注意 哪些问题呢?
透视在涂鸦中Βιβλιοθήκη 视觉表现《街道“山崩地裂”》德国艺术家埃德 加·穆勒(街道行人“小心翼翼”感觉 一不小心就会落入万丈深渊!)
德国街头艺术家埃德加·穆勒采用透视画法创作的3D街画《裂缝》。《裂缝》 在一座码头的人行道上创作,历时5天完成,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英尺(约 合185平方米),宛如冰河世纪顿现在人们的眼前。
《雅典学院》拉斐尔(意大利)、画于1510~1511年、画作类型:湿 壁画、画幅达2.794×6.172米 。
圆 柱 体 的 三 种 透 视
人 物 头 像 透 视
中西方绘画透视的比较
❖ 中国画的透视法:中国画的透视法就不同了,画家观察 点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下定视域的限制,而是 根据需要,移动着立足点进行观察,凡各个不同立足点 上所看到的东西,都可组织进自己的画面上来。这种透 视方法,叫做“散点透视”,也叫“移动视点”。故而, 只有采用中国绘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艺术家才可以 创作出数十米、百米以上的长卷,如《清明上河图》, 而如采用西画中“焦点透视法”就无法达到。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4

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说课稿4一. 教材分析《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是人美版(常锐伦)美术五上第5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透视的基本知识,通过观察、分析、实践,使学生能够运用透视原理进行绘画创作。
教材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透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技能。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但透视知识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透视原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透视的基本概念,掌握透视原理,能够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绘画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难点: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案例分析法:分析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透视现象。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透视原理,提高绘画技能。
4.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生动形象的案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讲解:讲解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透视现象。
3.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透视效果,探索和发现透视规律。
4.实践环节:让学生动手实践,运用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小组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小组交流,分享创作心得。
6.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透视原理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
7.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透视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透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课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一张有透视现象的图片,让学生观察,问:你发现了什么?生答:从远处看,画面中的景物近处大远处小。
师:像这种现象你在现实生活中见过吗?生举例汇报
师归纳:像这种离我们近的物体比较高达、宽阔,离我们远的物体比较低矮、窄小,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透视现象。
板书;透视现象
二、名著欣赏
师:在绘画中运用透视现象会产生强烈的空间感,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书中《村道》这幅作品,
师介绍:《村道》这幅油画是荷兰著名的风景画家霍贝玛的作品,他运用透视现象描绘了一条乡间小路,看到这幅作品,你有何感受?学生答: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空间感和美感。
师:如何在绘画中表现透视现象呢?将板书补充完整: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三、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1、打开书,欣赏书中10页下面这幅图,提出问题,分组学习
认真看图,你发现了什么?阅读图边的文字,完成图左边的填空,如有困难小组讨论
师板书:近(大)远(小)
近(粗)远(细)
近(稀疏)远(密集)
2、学生汇报,完成填空,明确这就是透视规律
四、联系生活,了解概念
1、欣赏书中《北京颐和园长廊》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汇报,(从近处往远处看横梁、木柱变得越来越小了、细了、密度大了、最后变成一个点了),师随时将木柱的变化画下来并标明这一点是消失
点,经过消失点这条水平线叫视平线。
消失点: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
学生在书中图上标出消失点、视平线。
2、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师出示消失点在画面不同位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师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视平线右移;想突出右边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左右两边景物都想突出,消失点就放在视平线中间。
3、视平线
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
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再由站姿改为蹲姿,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
对着图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师出示两张视平线在画面不同位置的图片,让生观察,师对着图归纳: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的景物,视平线画的低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画的高一点。
4、消失线,
学生欣赏书中11页图,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消失线的位置及数量并汇报
师根据学生汇报结合图归纳: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消失线的位置、数量是根据画面的需要发生变化的。
五、教师范画、激发情趣
今天老师运用透视现象来画一画教室,师演示:
1、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确定消失线的位置。
3、分析书中学生作品中教室的深远变化。
4、演示墙的画法,演示门、窗的画法。
5、添画桌椅和灯具的画法。
六、艺术实践
实践提示: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室外风景画或室内空间画,构图要大方、饱满。
学生活动师循环播放音乐同时大屏幕循环出示同龄人作品
七、展示评价
将学生完成的作品粘贴在黑板上,学生评价,师引导生说出作品是否运用透视知识,画面是否饱满
八、总结:生谈收获,师做总结
九、布置作业
继续完善这幅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