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完整版)

人力资源管理师(新) 基础知识(提纲)一、劳动经济学(1-16)二、劳动法(17-24)三、现代企业管理(25-59)四、管理心理和组织行为(60-84)五、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85-117)第一章、劳动经济学(1-16)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稀缺性。
1、相对稀缺性 2、资源的绝对稀缺性 3、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和支付手段的稀缺性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新分支,劳动经济学既宏观也微观,劳动力的调控,又涉及到很多企业部门的需求,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
大家注意,括号里的就是考题的类型。
劳动资源的稀缺性,第一个是劳动力资源的相对稀缺,相对稀缺不是绝对稀缺,结构性的失调,市场劳动力很丰富,但是市场的要求不一样,要求招工有本岗位工作两年以上经验者,稀缺是相对的,另外一个地区的流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需求。
第二个资源的绝对稀缺性,我们说从出生到死亡,我们按照劳动法规定的话,14周岁算童工,我们国家65岁退休,再加上一些残障,也就是说符合劳动力的保障不多。
我们的市场有一定的产业结构,为什么我们现在文科管理类的不好就业,我们国家现在所处的产业结构,技术人员,很多大专毕业生不够用,这里面有结构性的差。
这个题就是一个多选题,劳动力资源的绝对性。
二、效用最大化。
1、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2、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企业总收入减去总费用的差额是正值,则越大越好;负值则越小越好工资低的不愿意去,争取利益的最大化,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你个人的能力能不能达到企业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通过投资然后产出,取得收入。
有的说是消耗或成本。
这两个问题就造成了人的使用价值和企业里对人的评价,这就涉及到很多的等级了,技术熟练程度,文化水平管理能力,分档次的。
总费用的差额应该是正值,差额越大越好。
三、劳动力市场1、生产要素市场:居民:生产要素供给者,企业:需求者2、商品市场:居民:商品和服务需求者,企业:供给者3、劳动力市场:居民户供给方(工资率)企业:需求方生产要素就是说居民劳动力他是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和知识来获取报酬,是生产要素的工具,那么企业要研发产品,需要专家,要搞了个财务需要会计,要管理机构需要办公的人员。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内部培训资料——第2章劳动法ppt课件

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双务关系) 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 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十六、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p42)
• 1、主体:雇主和雇员; • 2、内容:权利和义务; • 3、客体: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
• 2、通过劳动合同建立劳动关系,为劳动力供 求双方通过市场相互选择和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 在市场上自由流动提供了法律条件;
• 3、实行统一的劳动标准和社会保险制度,使劳 动力在使用和流动过程中得到基本保障,同时, 也使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资源不中断。
十三、集体谈判、集体合同制度的内容
1、集体谈判是指员工代表(通常是工会代表)和 单位行政部门或者雇主之间就劳动条件的改善和劳 动关系的处理问题进行的谈判制度。集体谈判在我 国目前被称为“集体协商”。
(3)它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个独 立的法律。
二、 劳动法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点:
1、劳动关系发生的原因是实现劳动的过程,即劳动者要直 接参加某种生产物品或提供服务的过程;
2、劳动关系是在用人单位录用了劳动者,使劳动者与劳动 过程有了联系之后才发生的; 3、劳动关系是由职业的有偿的劳动而发生的关系,非职业 的劳动、无偿的劳动、义务的劳动所发生的关系都不由劳动 法调整。
十一、就业促进制度的内容
就业促进制度主要包括国家的就业方针,政府有 措施,以及对妇女、残疾人、 少数民族人员、退役军人等特殊群体的专门促进 措施等。
十二、 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作用有:
• 1、确认劳动者为劳动力所有者,使劳动者在 劳动力市场上处于劳动力供方主体的法律地位 ;
最新企业人力资源师课件(基础知识第二章劳动法)分析ppt课件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1、劳动合同关系
① 国有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② 集体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③ 股份制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④ 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单位劳动合同关系 ⑤ 外商投资企业劳动合同关系 ⑥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与劳动者建立的劳动
合同关系
2、劳动行政法律关系
劳动行政法律关系是劳动行政主体和劳动行政相对人之间,为实现和
第二节 劳动法律关系
*
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重点,P39)
(一)劳动法律关系的含义 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
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 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劳动关系转变成劳动法律关系的条件: 1、存在现实的劳动关系; 2、存在着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两个条件同时具备)。 劳动法律关系的当事人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在确定劳动关系各方面 的内容以及劳动关系当事人各自的行为时,如工时、工资、劳动条件等 ,以及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时,必须服从国家的意志的制约。
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 、终止;集体合同协商、订立的程序、原则,集体合同履行、监督检查 等规则。
3、劳动标准制度:包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资制度、劳动 安全卫生制度以及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制度等。
4、职业培训制度:职业培训是指对要求就业的或已经就业的劳动者 进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技能的教育与训练,其目的在于开发劳动者 的职业技能,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
(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
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第二章劳动法

单项选择题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不包括()。
[2009年11月二级、三级真题]A.指导性B.权威性C.稳定性D.合理性【解析】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包括:①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②反映了所调整的劳动关系的特殊性,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③有着高度的稳定性;④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对各项劳动法律制度均具有约束力。
2.对劳动者而言,物质帮助权主要通过()来实现。
[2010年5月二级、三级真题]A.社会保险B.社会保障C.社会救济D.薪酬福利【解析】物质帮助权是劳动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就业机会时有从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物质帮助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就劳动者而言,主要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3.()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2008年11月四级真题]A.劳动合同B.雇用规则C.司法解释D.集体合同【解析】集体合同是通过工会与雇主或雇主协会按照合法的程序,经过集体谈判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集体合同整体性地规定了工会会员与雇主的权利和义务,对劳动关系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
4.()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通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2009年5月二级真题] A.法官法B.判例法C.习惯法D.成文法【解析】习惯法是以法律共同体的长期实践(习惯)为前提,以法律共同体的普遍的法律确信为基础。
习惯法与判例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只能以司法适用的方式体现出来;如果劳动关系的当事人一直承认习惯法,则对法院的适用有决定性影响。
5.以下不属于劳动保障法的是()。
[2010年5月二级、三级真题]A.促进就业法B.社会保险法C.工作时间法D.劳动福利法【解析】劳动法律体系按其职能结构可分为:劳动关系法、劳动标准法、劳动保障法和劳动监督检查法。
其中,劳动保障法包括:促进就业法、职业培训法、社会保险法和劳动福利法。
人力资源基础知识资料.doc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目录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节劳动力供给和需求第三节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工资水平与工资结构第四节就业与失业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笫二节劳动法律关系第三章现代企业管理第一节企业战略管理第二节企业计划于决策笫三节市场营销第四章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第一节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分析第二节工作团队的心理与行为第三节领导行为及其理论笫四节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测量技术第五章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第一节人力资源的基本理论第二节人力资源开发第三节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第一章劳动经济学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1、什么是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为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耍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2、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
一定时期,社会可支恥的劳动资源无论其绝对虽冇多大,但总是一定既定的虽。
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为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
•其二,劳动资源的稀缺性乂具有绝对的属性。
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需要和愿望得到了满足,乂会产牛新的需要。
因此,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
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劳动资源只能以一定的规模加以利用。
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
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
而支付能力是生产出来的,是生产的结果,生产力等于支付能力。
一定社会发展阶段所能够拥有的劳动量就是消费的支付能力。
由于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即牛产力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劳动法

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 维度进行评价
奖惩制度建立
奖励制度
设立奖金、荣誉称号、晋升机会 等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积极性
惩罚制度
设立警告、记过、降级、开除等惩 罚措施,约束员工行为
奖惩原则
公平公正、及时有效、适度适量、 与绩效挂钩等
04 培训发展与职业安全卫生
培训需求分析
确定培训目标
面的劳动合同。劳动合同的解除应当符合法定条件和程序,双方应当提
前通知并办理相关手续。
02 招聘与用工管理
招聘流程规范
01
02
03
制定招聘计划
明确招聘岗位、人数、任 职要求等,编制招聘计划 并报批。
发布招聘信息
通过适当渠道发布招聘信 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 完整。
筛选简历
根据岗位要求筛选简历, 确定初步符合要求的候选 人。
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知识培训劳动法
目录
• 劳动法概述与基本原则 • 招聘与用工管理 • 薪酬福利与绩效管理 • 培训发展与职业安全卫生 • 员工关系管理与沟通技巧 • 离职管理与风险防范
01 劳动法概述与基本原则
劳动法定义及作用
劳动法定义
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 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的 法律规范总称。
非全日制用工
企业与员工签订非全日制劳动 合同,员工按小时或天数为企
业工作。
劳务派遣
企业与劳务派遣公司签订劳务 派遣协议,由劳务派遣公司派
遣员工到企业工作。
实习生
企业与学校或实习生签订实习 协议,实习生在企业进行实习
。
试用期管理
试用期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确定试用期 期限,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六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教材精讲(劳动法)【圣才出品】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一)法与法律体系法或法律是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国家专门机关创制,以权利义务的设定为调整机制,并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的调整社会关系的规范的总和。
法由于其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而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不同的法律部门的总和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
(二)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内容1.狭义的劳动法,是指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一规范性文件。
2.广义的劳动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3.劳动法是指法律科学中的一个亚学科,是以劳动法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即所谓的劳动法学。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一)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和特征1.劳动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国家对劳动关系的本质的认识,体现了统治阶级对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矛盾、差异甚或利益冲突的基本态度。
基本原则的内容与性质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内容与性质。
【例题2.1.1】()是当前我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主要依据。
[2016年5月三级、四级真题]A.宪法B.劳动法律C.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D.劳动规章【答案】B【例题2.1.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的性质。
[2015年5月三级、2012年5月三级真题]A.劳动法律事实B.劳动法律制度C.劳动法律事件D.劳动法律关系【答案】B【解析】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直接决定了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性质,是劳动立法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
2.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1)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而不是调整劳动关系运行中的特定事项或劳动关系当事人某一特定行为的具体规定。
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2--劳动法

第二章劳动法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第二节劳动力法律关系第一节劳动法的体系一、劳动法的概念狭义:劳动法-劳动法律部门的核心法律,即《劳动法》广义:劳动法-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法律规范的总称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特点:1、指导性、2、纲领性;3、部门特殊性;4、高度稳定性;5、高度权威性内容:1、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2、劳动关系民主化的原则;3、物质帮助权原则三、劳动法渊源类别:1、宪法;2、劳动法律;3、国务院行政法规;4、劳动规章;5、地方性劳动法规;6、立法机关批准的国际公约7、正式解释四、劳动法的体系1.就业促进制度2.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3.劳动标准制度4.职业培训制度5.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6.劳动争议处理制度7.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8.劳动法监督检查制度第二节劳动法律关系一、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劳动法律关系: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一)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雇主与雇员;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义务(三)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劳动、工资、保险福利、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三、劳动法律事实1、劳动法律行为意思表示必须包含追求效果的意图;意思表示完整意思表示有一定的外部表达形式2、劳动法律事件不以主管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破产、战争、伤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转下页
接上页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4)基本原则的内容(0711原题)
4.1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4.1.1 劳动权:与劳动相关的一组权利,是人权的一部分; 4.1.2劳动权内容:平等就业、自由择业(核心)、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
动保护、职业培训等;(0711原题 080589) 4.1.3劳动权保障的三方面
4.3.1物质帮助权: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时有权获得社会帮助。 4.3.2社会保险:强制性、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070529)
08050228
3、劳动法律渊源
(1)含义:多样性,我国对劳动法律渊源的理解“国家 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何种国家机关、 何种方式、何种法律文件形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
基础知识
第二章 劳动法
知识点概况
重点内容相对较少; 需要理解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识记; 与法律常识部分尤其是专业能力部分的第
六章有很多交叉重合; 学习方法:点面结合。
1、什么是劳动法?
(1)含义的多样性 (2)我国法学界的定义 1)狭义:特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5.1.3劳动法律关系种类: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 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5.1.4特征: 5.1.4.1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 5.1.4.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权利和义务; 5.1.4.3劳动法律关系是双务关系; 5.1.4.4劳动法律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5、劳动法律关系
释(070589)(071129)(080528) 其他:内部劳动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和判例
法等
4、劳动法律体系
劳动关系法
劳动法 体系 劳动标准法
(定义:指劳 动法的各项具
体劳动法律制 劳动保障法
度的构成和相 互关系。)
劳动监督检查法
劳动合同法 集体合同法 用人单位内部劳动法规制定法 职工民主管理法 劳动争议处理法 工作时间法(080529)
5.2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5.2.1主体:雇主和雇员
雇员成为主体 的前提
雇主成为主体 的前提
劳动权利能力:依法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资格。 行为能力:三类(完全、限制、无劳动行为能力人) 用工权利能力:具备依法享有用工权利的资格。 用工行为能力:有以自己行为承担权利和义务的资格
5.2.2客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如劳动、工资、休 假等
(200705多选)
89、根据解释主题的不同,正式 解释分为()。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 (C)行政解释(D)任意解释 (E)合同解释
(200711单选)
29、( )不具有法律效力。 (A)立法解释 (B)任意解释 (C)司法解释 (D)行政解释
(200711多选)
88、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 (A)物质帮助权原则 (B)适用性原则 (C)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D)灵活性原则 (E)保证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
5.2.3内容:权利和义务 5.3劳动法律事实:劳动法律行为和劳动法律事件两类(当
事人主观意识)。
That’s all for the
2 chapter -----labor
legislation, and thanks.
(200705单选)
29、社会保险特不包括()。
(A)自由性(B)社会性 (C)互济性(D)补偿性
(200705单选)
28、( )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 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 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A)劳动法律关系 (B)劳动合同关系 (C)劳动行政关系 (D)劳动雇佣关系
(200705多选)
88、劳动法基本原则的特点是()。 (A)是指导性的法律规范 (B)高度的权威性 (C)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特点 (D)高度的稳定性 (E)反映调整的劳动关系特殊性
(2)类别:
1)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劳动者基本权利 2)(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劳动法律:《工会法》、《劳动法》等 3)(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工伤保险条例》、《女职工劳动保
护规定》等 4)(国务院组成部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规章 5)(地方性)劳动法规:《XX省劳动合同规定》 6)(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国际劳工公约 7)(有权的国家机关)的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
4.1.3.1基本保护:对劳动权的最低限度保护,即基本权益保护; 4.1.3.2全面保护:对劳动者权益、权能的保护; 4.1.3.3优先保护:保护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4.2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
民主体现:工会、集体协商、“三方(政府、工会、企业家协会)原则”等
4.3物质帮助权原则
(200711多选)
89、下面属于劳动权的是( ). (A)平等就业权 (B)劳动报酬权 (C)自由择业权 (D)休息休假权 (E)职业培训权
0805二级单
27、以下不属于劳动法基本原则特点的是 () A)指导性 (B)权威性 C)稳定性 (D)唯一性
0805二级单
工资法 劳动安全卫生标准法
促进就业法 职业培训法 社会保险法 劳动福利法
5、劳动法律关系
5.1劳动法律关系
5.1.1含义: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 成的雇员与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070528)
5.1.2劳动法律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关系:最主要区别在于 是否体现国家意识(法律规范)。
(1994) 2)广义: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
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综 合。 3)学科:劳动法学。
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1)基本原则含义:基本准则、基本规范、指导思想、决定了劳动 法律制度的性质和核心内容。
(2)基本原则特点:(070588 08050227 080588) 1)体现指导性、纲领性,不针对特定和具体; 2)主要内容是调整劳动关系,反映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特点; 3)基本原则内容的稳定性; 4)权威性。 (3)基本原则作用: 1)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制度的统一、协调; 2)指导实施; 3)助于理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