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案教案

《道士塔》教案教案
教案:
课程名称:《道士塔》教案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道士塔》的故事情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课堂讨论,引起学生对《道士塔》的兴趣,了解学生对道士、塔等概念的理解。
2. 阅读理解:
a. 分段阅读《道士塔》的故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学生可以跟读或默读故事。
b. 提问学生关于故事情节、角色以及他们的动作、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阅读理解能力。
3. 讨论交流:
a. 引导学生围绕故事展开讨论,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b. 组织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并展示自己的观点。
4. 角色扮演:
a. 将故事中的角色分配给学生,让他们扮演这些角色,表演故事情节,并展示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创造力。
b. 引导学生思考自己扮演的角色的心理变化和动作表现,提
高他们的口头表达和演绎能力。
5. 总结:
a. 教师总结讨论的要点,梳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b. 鼓励学生总结自己在本课学到的内容和体会。
教学评估:
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评估他们对《道士塔》故事的理解和阅读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讨论表现、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的参与度来评估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合作能力。
拓展延伸:
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故事,或者写一篇关于《道士塔》的读后感和评价。
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究道士、塔等相关概念,深化他们的知识和对故事的理解。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

道士塔教案(通用3篇)张咸竹东北师大【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中学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道士塔》的主要内容。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并探讨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
1.2 教学内容课文《道士塔》的阅读与理解。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和情感表达。
探讨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人生哲理。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讨。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合作。
第二章:课文阅读与理解2.1 课文概述介绍课文《道士塔》的背景和作者。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2 课文细节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
2.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第三章:作品主题与人生哲理3.1 作品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3.2 人生哲理启示从作品中提炼出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思考和分享对这些哲理的理解。
3.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人生哲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第四章:课堂活动与拓展4.1 课堂活动设计设计相关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丰富教学手段。
4.2 拓展阅读与推荐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4.3 思考与讨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拓展阅读进行思考和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的阅读感悟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估与反馈5.1 学生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评估学生在阅读理解和思考讨论中的表现。
5.2 学生作业与评价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作、讨论等,巩固所学内容。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探讨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2. 简要介绍小说背景及作者:布尔乐,法国作家,擅长揭示人性的复杂与矛盾。
二、人物分析1. 主人公:道士塔2. 分析人物形象:a. 外貌特征b. 性格特点c. 命运走向三、情节梳理1. 概述故事情节:道士塔的修建、使用与废弃。
2. 分析情节安排的意义:反映历史变迁、社会矛盾及人性弱点。
四、主题探讨1. 引导学生思考:小说反映了哪些历史、社会问题?2. 小组讨论:道士塔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五、拓展延伸1. 比较阅读:介绍其他描写道士或塔的作品,如《红楼梦》、《巴黎圣母院》等。
2. 学生展示:选择一部作品,分析其与《道士塔》的异同。
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作者、背景、人物及情节。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探讨主题。
3. 比较阅读法:激发学生拓展延伸,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展示中的表现。
2. 作业与测试:分析学生对小说主题、人物、情节的理解。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贡献及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小说《道士塔》文本。
2. 相关历史、文化资料。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1. 导入(5分钟)2. 人物分析(15分钟)3. 情节梳理(20分钟)第二课时:1. 主题探讨(20分钟)2. 拓展延伸(15分钟)3. 总结与评价(5分钟)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六、教学内容六、人物分析(续)1. 辅助人物:道士塔周围的其他人物2. 分析人物形象:a. 人物关系b. 人物对主人公的影响c. 人物在情节发展中的作用七、情节梳理(续)1. 详细解读重要情节:分析情节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的作用。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

道士塔优秀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使学生掌握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意识;(2)提高学生对历史遗迹的保护意识,培养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道士塔的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3)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教学难点:(1)道士塔建筑特点的解读;(2)道士塔艺术价值的阐述;(3)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1. 参观教学: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其建筑特点;2.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和艺术价值;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4. 案例分析: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提前了解道士塔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2. 学生准备:预习相关知识,了解道士塔的背景;3. 教学场地准备:安排参观道士塔的时间和地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道士塔的背景和历史渊源;(2)引导学生关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参观教学:(1)带领学生参观道士塔,讲解其建筑特点和艺术价值;(2)让学生亲身体验道士塔的氛围,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3. 多媒体教学:(1)利用多媒体展示道士塔的历史变迁;(2)分析道士塔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阐述道士塔的艺术价值。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道士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中关于道士塔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深刻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简要介绍道士塔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课文中的道士塔有何象征意义?”3.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每组选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和点评。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如:“历史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的悲欢离合。
”5.写作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
收集学生的写作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写作训练等环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掌握了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在课后作业中,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拓展阅读和研究,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改进。
重难点补充: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展示道士塔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这就是位于我国西北部的道士塔,它见证了一段特殊的历史。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去感受这段历史的沧桑。
”2.自主学习教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课文中的道士塔象征着什么?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学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理解并运用文中重要概念。
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导入《道士塔》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并为的课堂讨论做好铺垫。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作品主题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运用文中重要概念,进一步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5.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道士塔的印象,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2. 选取一个感兴趣的方面,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如何,为的教学做好调整。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道士塔的图片、视频或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 启发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
课题:道士塔
授课班级:高二(18)班
授课老师:胡国华
授课时间:第五周
教学目的:
一、领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学习本文诗化的语言。
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一、采用“四读法”(速读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教学。
二、从主旨入手,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关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介绍。
二、通览全文,明确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步骤:
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二、敦煌文化、莫高窟。
三、余秋雨散文评介。
四、速读全文,明确主旨,理清思路。
设问导引:
1.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弥漫字里行间,用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
明确:
“恨”
2.作者恨谁?为什么?
明确:
一恨王道士,他是历史的罪人,毁坏和贱卖敦煌文物。
二恨掠夺者,他们巧取豪夺,大肆掠夺敦煌文物。
三恨腐败官员,他们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反而把敦煌文物作为“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四恨腐朽政府,当时政府根本就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措施。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
3.归纳主旨。
作者痛恨当时政府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法规和保护措施,提醒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珍视祖国的文物,尤其是政府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法规,保护好祖国的文物,并且加强对文物的研究,继承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结尾一部分用意在此。
`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分析细节,学习本文运用细节表达思想情感的的手法。
教学步骤:
一、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是传神的细节。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
二、品味精采语句、语段。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2.“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
品味:外国掠夺者掠走大量珍贵文物,老弱的民族被野蛮地宰割。
3.“王道士起得很早——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
品味:王道士把这巨大辉煌的文物宝库当作了自己的农家小院,愚昧无知的王道士,“认真”地毁坏珍贵文物,令人扼腕痛惜。
4.“当几面洞壁全部刷白——再作下一步筹划。
”
品味:可悲!可叹!可恨!看似轻松的描述中寓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5.“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依然一片惨白。
”
品味:时空错位,作者竟闯入这历史悲剧的舞台,想拦止住王道士手中的刷把和铁锤,甚至想向他跑求。
表达了作者极度痛惜之情。
6.“中国是穷——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物。
”
品味:有这样腐朽的政府,有这样腐败的官员,敦煌文物的遭遇可想而知。
作者痛恨、痛惜、痛心之情可见。
7.“王道士频频点头——两道深深的车辙。
”
品味:这两道深深的车辙,明明是两道深深的历史伤痕!
8.“我有时甚至狠狠心说一句:宁肯存放在伦敦博物馆里!”
品味:反语,这是作者对当时政府极端失望后的激愤之辞。
9.“敦煌在中国,敦煌学也在中国!”
品味:这话从外国学者口中说出,回击了前文外国掠夺者说中国人无法研究敦煌文物的借口,同时也证明中国人在屈辱中奋起,中国学者“越是屈辱越是加紧研究”,中国人有能力,也有决心研究和继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三、研究性学习
1.查找有关资料,了解敦煌文化的形成、发展历史及其价值,写一篇小论文。
2.查找有关资料,列举外国列强劫掠中国文化遗产的罪恶。
在班上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