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道士塔课题:道士塔授课班级:高二(18)班授课老师:胡国华授课时间:第五周教学目的:一、领悟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情感。
二、学习本文诗化的语言。
三、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一、采用“四读法”(速读法、诵读法、品读法、研读法)教学。
二、从主旨入手,理清思路,品味语言。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关于保护和继承民族文化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的介绍。
二、通览全文,明确主旨,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教学步骤:一、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继承。
二、敦煌文化、莫高窟。
三、余秋雨散文评介。
四、速读全文,明确主旨,理清思路。
设问导引:1.有一种强烈的感情弥漫字里行间,用一个字概括,是哪一个字?明确:“恨”2.作者恨谁?为什么?明确:一恨王道士,他是历史的罪人,毁坏和贱卖敦煌文物。
二恨掠夺者,他们巧取豪夺,大肆掠夺敦煌文物。
三恨腐败官员,他们毫无文物保护意识,反而把敦煌文物作为“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四恨腐朽政府,当时政府根本就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政策法规和保护措施。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主旨所在。
3.归纳主旨。
作者痛恨当时政府没有保护文物的相关法规和保护措施,提醒我们应吸取历史教训,珍视祖国的文物,尤其是政府应有强有力的措施和法规,保护好祖国的文物,并且加强对文物的研究,继承好祖国的文化遗产。
结尾一部分用意在此。
`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语言的技巧。
二、分析细节,学习本文运用细节表达思想情感的的手法。
教学步骤:一、本文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得力于两点:一是诗化的语言,二是传神的细节。
速读全文,从文中找出有代表性的语句、语段。
二、品味精采语句、语段。
诵读、品味。
1.“夕阳西下,朔风凛冽,这个破落的塔群更显得悲凉。
”品味:夕阳、朔风、破落的塔群,如画如诗,渲染出了一种悲凉的气氛,把读者引入到那个可悲的时代,去追溯那一段可悲的历史。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_1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道士塔教学目标:1.了解和掌握本文所叙述的史实。
2.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
3.学习本文穿越时空的想象和强烈的抒情意味等写作特点。
4 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2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教学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达深刻的见解和强烈的感情的艺术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入: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领略敦煌文明的辉煌,酝酿情绪,为后文的讲解做下感情上的铺垫。
二正课:1 通过回答思考题检查预习:这篇文章主要在写什么?主人公是谁?他做了些什么事?同学明确:(略)板书: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象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2 师:对,文章的主人公就是那个王圆箓。
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对他的描写。
朗读一遍后,请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他的摸样,学生齐读并想象(多媒体出示王圆箓的照片)与学生的想象对照,让学生记住这张脸。
为后文的爱国主义教育做下铺垫。
2 师:我们的主角脸上有着憨憨的笑容,如果他现在就站在大家的面前,你会对他做什么,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3 师:我也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看法。
看着他,我也很想打他一顿,或者义正词严地对他说,你知道你出卖了多少珍贵的文物吗?但你觉得这样有用吗?生应该说:没有4 师:对,顶多换得他一个漠然的表情。
我想我会和作者一样离他远远的,再远远的,长长地叹息一声,然后转身离开。
我会有一种很无奈的心情。
因为正如作者所说,他不是这次文化大流失的罪魁祸首。
他太渺小,太卑微。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一、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二、学会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学者散文的能力。
三、熟谙文章中叙写的史实,把握全文基调,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与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心。
[教学重点]一、领会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的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文化名人。
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它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
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
他的文化散文,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
《道士塔》就是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明确:悲愤。
道士塔教案5篇

道士塔教案5篇第一篇: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案【教学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词语所蕴涵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1.作者简介余秋雨:1946年出生,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散文作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
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以及美国传记协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余秋雨的散文,有一种浸润着历史沧桑的困惑,以及走出这种困惑的使命,即他自己所谓的“文化苦旅”。
这种使命意识让他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既有着对历史的洞察,又有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被誉为“学者散文”。
2.欣赏敦煌文明(幻灯片)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二、课文赏析1、作者对王道士、对敦煌文化艺术的遭遇的态度是什么?明确:王道士是敦煌文化的罪人,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不能肩负起这笔文化重债。
莫高窟被掠,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
2、偌大的莫高窟,前后十几年,在王道士的手里被卖掉了,其间的王道士、满清官员、外国冒险家各自充当了什么角色?明确:王道士:涂壁画、毁雕塑、塑怪像,受愚弄、贪小利、卖国宝满清官员:了无赤肠、不负责任、中饱私囊外国冒险家:餐风宿露,冒着危险,愿意吃苦,欺骗掠夺3、作者对这三种人的不同行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对王道士:惋惜与痛苦;痛恨与无奈对满清官员:哀痛对外商国冒险家:谴责三、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坍弛:tān chí坍塌,废置无用凛冽:lǐn liè刺骨地寒冷歆羡:xīn xìan羡慕偌大:Ruî dà这么大四、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一)王道士?(细节描写)1.(用石灰刷过壁画后):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
《道士塔》教学设计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______《道士塔》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道士塔》是余秋雨文化散文代表作《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作者描述了我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敦煌文物被掠夺的经过,用自己深切的思考将我们带进了中国文化的深处,去反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章突破一般史实平板式叙事的方式,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王道士肆意破坏敦煌文物,出卖敦煌文物的经过进行了生动而具体的描述。
敦煌文物的损坏流失,点点滴滴都是那样的撼动人心。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震撼了读者的心灵。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作者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依据文本,准确筛选语言信息,通过语言信息把握作者“恨”的感情基调来分析形象及对中国文化的观点。
情感目标: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体会作者痛苦愤怒而又无奈的感情三、教学重点通过作者“恨”的感情基调来把握课文所述的基本事实,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感情。
体会作者对中国文化的审视和反思。
四、教学难点从课文中找出依据,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恨的实质五、教学方法通读鉴赏法。
讨论法。
探究法六、教学用具多媒体七、教学课时第二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敦煌是一个神秘而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敦煌文化。
敦煌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敦煌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敦煌文化,命途多舛,只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今天让我们跟随散文大家余秋雨,走进他的《文化苦旅》走进他的《道士塔》去重读这一段文物流失的耻辱历史。
(二)了解敦煌莫高窟文物价值及背景(幻灯片展示莫高窟的图片及文物流失的图片和数据,教师介绍)莫高窟,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敦煌县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包括洞窟550多个,壁画5万多平方米,文献资料四五万册。
目前,北京图书馆藏有一万余册,英国图书馆藏有11297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藏有6000册,俄罗斯圣彼得堡亚洲民族研究所藏有11050册,日本私人藏有592册,此外还有2700余册分散于各地。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道士塔(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导入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名胜古迹数不胜数,有的展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却以美丽的自然风光展现于人们面前。
同学们知道敦煌,了解敦煌吗?敦煌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是一个富有的地方,那里有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然而由于历史上一时的“疏忽”,便铸成了中国历史的一大遗憾。
祖国的灿烂文化遗产,被一车车、一队队载入了“异国他乡”。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先生的《道士塔》,随同作者一起走进莫高窟,感受敦煌文化的荣辱沧桑,找出造成“疏忽”的罪人。
二.教学目标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了解敦煌文化沧桑史,了解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的特点,品味散文语言,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介绍作者《道士塔》选自余秋雨的散文集《秋雨散文》。
现在大家看到的照片就是余秋雨先生。
他是浙江余姚人,著名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
他是20世纪90年代最受争议的作家,他的作品都引起了社会广泛争议。
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从《文明的碎片》到《霜冷长河》,他以深沉的理念,把人生底蕴、人生意义及自然之美统合在一起,形塑出余秋雨所特有的散文。
到了今天,他的《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又为我们勾勒出人类文化磅礴壮伟、坚韧延绵、脆弱细腻的不同面貌。
四.整体感知下面给五分钟给大家迅速浏览一下课文。
本文有四个部分,思考一下各个部分各讲了些什么,请同学起来回答。
第一部分:通过对莫高窟道士塔的介绍引出王道士和莫高窟的关系并用简练的笔墨渲染出古代的悲剧:一个普通农民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第二部分:叙述王道士在敦煌的所作所为,点出敦煌文物被盗的原因之一以及作者心中的历史沉重感。
第三部分:写王道士发现敦煌藏经洞的情况和他对藏经洞的处置情况。
(这一部分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源:旧中国的落后和统治者的腐败。
作者用确凿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惟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和无奈之情。
《道士塔》教案

《道士塔》教案题目:《道士塔》教案道士塔教学目的和要求: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和内在联系2.学习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表达悲怆苍凉的感情,《道士塔》教案。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树立保护文物的思想意识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在记述中抒发浓烈情感教学难点:本文灵活新颖的笔法教学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海,来到了甘肃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到此已是傍晚,想找地方休息,正在四顾,忽然看到这座山金光闪动,象有千佛跃动,当时的乐樽和尚,怔怔的站着,眼前是万道金光,背后是五彩的晚霞,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顿悟,把手中的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此筑窟造佛象,使此地成为佛圣地。
不久,他的第一个石窟就开工了,由于他在化缘中广为传播自己的奇遇,使远近善男信女也纷纷来朝拜胜景,并把自己的信仰和祝祷,挖出了一个个的洞窟,天长日久,就形成了后来的敦煌莫高窟。
(出示有关图片资料,简略介绍敦煌艺术)莫高窟是我国最著名的佛教石窟。
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系我国文化艺术的一大宝库,也叫“千佛洞”,属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以前的莫高窟收藏文物4万余件,但如今破坏严重,遗失很多,这一切大都与当时莫高窟的主持道士王圆箓有关,可是宝物损失背后酿成整个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却不得不让人深思。
让我们随着余秋雨的笔触来反思一番。
知识卡片:敦煌学是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
研究对象包括敦煌石窟、敦煌遗书和敦煌史地(实即丝路史地)三大领域。
导语二:有一种文化,源远流长,从1600年前,绵延至今;有一种文化,灿烂辉煌,从100年前,就引来各方贪婪而攫取的目光;有一种文化,命途多舛,只要短短的10年,就成了我们永久的痛……它,就是我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代表——敦煌文化。
敦煌——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屏幕展示一些敦煌文物:陈列的地方却是大英博物馆)导语三:公元336年,一个和尚云游四方,来到一片戈壁荒滩,此时正值傍晚时分,忽见眼前金光闪动,仿佛千佛跃动,背后五彩云霞,绚丽辉煌,于是心有所动,便广为化缘,在次建造佛像,遂使之成为佛教圣地。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

高二语文《道士塔》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培养学生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重点】全面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处于矛盾心理下悲怆苍凉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读法【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今天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宗教方面的小知识。
在我国,道教和佛教是并行的两大宗教。
他们之间既有宗教的某些共性,也有各自的不同特色。
比如在丧葬礼仪上,道士的逝世称为“羽化”,在他们羽化后,一般有两种葬法,一个是坐缸,就是将遗体封缸后入葬;另一种是棺葬,用棺材盛殓遗体。
而佛教徒呢,他们的逝世叫做圆寂,其遗体是要经过火化的,其中有道高僧所遗存的骨殖被称为“舍利子”,一般是要建塔来封存的。
但是在七十余年前,在祖国大西北的佛教胜地--甘肃敦煌,却有一个道士在死后被葬在佛徒使用的塔中。
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他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学习这篇《道士塔》。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53页。
作者余秋雨,江苏余姚人。
是我国当代的文艺理论家,散文家。
作品有文艺理论专著《戏剧理论史稿》,散文集《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等。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选自于《文化苦旅》的第一篇。
【教学进程】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一至三自然段。
作者在一开篇,就向我们交代了他所要描写的对象是莫高窟门外河对岸的塔群,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塔的呢?(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
从几座坍驰来看,塔心竖一木桩,四周以黄泥塑成,基座垒以青砖。
)请同学们看这幅图(教师依据王道士塔图手绘覆钵式塔简图)。
塔这个词来源于印度。
传说当年有弟子问及释迦牟尼身后之事,佛祖将袈裟叠成四方,铺在下面,又将钵盂倒着扣在袈裟上,又把禅杖立于钵盂之上。
后来的佛徒弟子就依照这种形状建塔来保存佛祖的真身舍利。
这种塔呢,就被称为“覆钵式塔”。
后来这种塔随着佛教的传入也传入了中国,但是由于时间的流逝和我们中华文化巨大的包容性,覆钵式的塔已经被我们改造成亭台式或楼阁式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形状的塔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滴滴敦煌泪声声警世钟--《道士塔》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一、了解作者余秋雨及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二、学会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分析学者散文的能力。
三、熟谙文章中叙写的史实,把握全文基调,理解含义
深刻的语句。
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情感与保护民族文化
遗产的高度责任心。
[教学重点]
一、领会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真挚的激情,学习叙议结合
的特点。
二、欣赏课文中细腻生动的语言。
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责任心。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王道士在敦煌文化悲剧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理解造成敦煌文化悲剧的根本原因。
[教学方法]诵读鉴赏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录音:女子十二乐坊代表作《敦煌》,引出余秋雨
关于敦煌文化的散文--《道士塔》。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大家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吗?谁能介绍一下他的情况?(学生回答,然后多媒体显示)
余秋雨先生,生于1946年,浙江余姚人,当代艺术理
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
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上海
写作协会会长,是近年来在各种文化传媒中出现频率很高的
文化名人。
先生的学术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
美心理学》,散文代表作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等。
先生的散文自成体系,形成一种“秋雨体”,它以《文化苦旅》发端,以《山居笔记》拓展,以《秋雨散文》集大成;它是中国近50年来感性和理性、历史感和文化感结合得最好的散文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有一个跋涉者
兼沉思者的抒情主体。
因此,秋雨散文是一组特写,是历史
文化深处的特写。
先生开创了独树一帜的文化散文写法。
他的文化散文,
既有感性的体验叙说,又有理性的思辨、拷问,擅长以动人
的文笔抒写对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深刻思索。
《道士塔》就是
他对敦煌文化与历史的叙说与拷问。
三、阅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速读课文,归纳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自由诵读第一部分课文,并思考:
⑴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这种感情因何而生?
明确:悲愤。
这是由于敦煌文化的流失。
⑵作者为什么对敦煌文化的流失如此悲愤?敦煌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点拨:敦煌--敦煌学。
简介“敦煌”、“敦煌学”(具体内容略)。
3、学生分组讨论:敦煌文化悲剧--谁之过?
点拨:⑴王圆箓
①他是什么人?
明确:那个时代随处可见的一个中国平民。
②他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粉刷壁画,敲掉塑雕;出卖文书、经卷、画卷。
③为什么他会犯下这些罪行?
明确:愚昧、无知、贪财。
⑵中国文官
①中国文官对敦煌文化犯下了哪些罪行?
明确:“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一连五个“没有”,简直是何等的昏庸与无能、腐败和腐朽。
而所有“没有”中对应着的“有”,则全是“当政者”最起码的职责。
可是,他们却全都是“没有”!
②他们犯下的这些罪行让人们看到了当是怎样的状况?
明确:官员腐败无能,缺乏爱国之心,自私自利。
③相比较而言,王圆箓和当时那些中国文官,谁对敦煌文化的罪责更大一些?
明确:当时那些中国文官--统治阶级,是这样的统治阶级造就了这样的平民。
⑶外国人
①外国人的罪过是什么?
明确:哄骗,用几句现编的童话换得难以计数、价值连城的敦煌文物。
②外国人这种行为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欺骗、掠夺,文化上的霸权主义。
4、小结:王圆箓,中国文官、外国人等三种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敦煌文化悲剧。
那么你认为这种悲剧就那个时代与社会而言,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
(学生热烈讨论、自由发言,然后教师指定一、二名学生回答。
)
四、品味关键语句
关键句: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小丑。
点拨:王道士本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悲剧由他造成只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但在那样的时代、那样的社会、那样的统治下,产生这样的悲剧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五、探求写作主旨
讨论: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中国不再是清朝末期民愚国
弱的中国,你认为本文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它的价值是什么?
点拨:借古鉴今、警示后人。
六、拓展思考
思考:我们有接受这种警示的必要吗?多媒体显示《民
族之魂--汉语言文化》:
民族之魂--汉语言文化(节选)
汉语言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抒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亦能传达出“守着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的李式风情。
这是无论多么优秀的外文译制品所
无法企及的高度与深度。
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明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
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与悠悠的叹息。
汉语言文明是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在西方文化无止
境地涌入街头巷尾时,在“三国”、“论语”相继被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天翻地覆时,小学课堂内
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反而显得弥足珍贵,英语培
训机构满街都是,可怎寻不到一个国学教授机构。
汉语言文化的传承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生来就应向祖辈们
许下的承诺,不要让昔日繁盛的古国衰落的故事重演。
这庄重的承诺将是我们一生所肩负的重担,它让我们在历史中找到珍贵的内核,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之巅。
提问:这是一篇高考作文节选,同学们读过之后有何感想呢?
点拨:我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吗?我们在怎样对待自己民族的文化?我们能够继承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吗?
七、结语
余秋雨先生在《道士塔》中,曾引用一位青年写给火烧圆明园的额尔金勋爵的几句诗,在此我想用这首诗的结尾来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
在此,
我谨向世界提醒一句:
从我们这一代起,
中国将不再给任何国度的军人,
提供创造荣誉建立功勋的机会!
八、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板书设计]
千古之罪谁当诛
愚昧“修葺”古文明
野蛮“拯救”失文明
此恨绵绵无绝期
[教学反思]
根据教学目标,本文的教学主要是从热爱、保护中华民
族文化遗产的历史责任感高度出发,紧紧抓住导致敦煌文化
珍贵遗产流失的罪魁祸首这一主线,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归纳分析,深刻认识到反动的统治阶级和腐朽的社会制度才
是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从而培养学生珍视并传承中华
民族文化传统的情感。
当然,由于课型、课时的限制,对于
文章中语言的品味学习、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等,都显得相对薄弱。
陶玉鑫
高二物理选修3-1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