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教学设计
第9课《古诗三首》(从军行)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从军行》中的一个诗句,分析其艺术特色和表达的情感。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创作实践,尝试以《从军行》为灵感创作现代诗,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从军行》,这首诗歌以其独特的边塞风光和深刻的爱国主义精神,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方面的问题和亮点。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的方式,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主义的主题非常感兴趣,他们能够迅速地被诗歌中的壮丽场景所吸引。这种兴趣成为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强大动力。然而,我也注意到,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诗句的理解,学生们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提醒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细致地讲解和解释,确保学生能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
-诗句理解:学生可能难以把握诗句背后的深层意义,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中的比喻和象征意义,需要通过图解、情境再现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诗歌鉴赏:对于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意象的运用,学生可能缺乏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提供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创作难点:学生在创作现代诗时可能存在创意匮乏、表达不清晰等问题,需要教师提供创作框架、词汇库等资源,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
-主题理解:深入阐述《从军行》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理解作者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和赞美。
-艺术特色:分析诗歌的对仗、用典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手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创作实践:指导学生尝试创作以《从军行》为灵感的现代诗,强调创意思维和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文课教研活动之从军行(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从军行》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边塞诗,描绘了边塞将士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壮丽场景。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首诗的内涵,感受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我校语文教研组特举办本次以《从军行》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的1. 通过对《从军行》的深入解读,提高教师对这首诗的理解能力和教学水平。
2. 培养学生对边塞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3. 探讨如何将《从军行》这首诗融入语文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活动内容1. 诗篇解读(1)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爱国情怀、英雄气概以及人生哲理。
2. 教学设计探讨(1)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2)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教学方案。
3. 课堂实践展示(1)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2)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实践,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
4. 互动交流(1)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2)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四、活动过程1. 诗篇解读教师首先对《从军行》进行逐句解读,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例如,诗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描绘了边塞的壮阔景象,表现了将士们身处边疆的孤独与坚韧。
2. 教学设计探讨教师分享了自己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其他教师针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增加互动环节、丰富教学手段等。
3. 课堂实践展示教师根据讨论后的教学设计,进行课堂实践展示。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边塞将士的英勇豪情。
4. 互动交流教师分享课堂实践心得,交流教学经验。
针对《从军行》这首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大家认为,在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英雄气概和人生哲理。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

边塞诗《从军行》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边塞诗》《从军行》。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边塞诗的特点,体会边塞诗的意境;学习《从军行》的背景、作者、诗句解析、诗歌主题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边塞诗的特点,掌握《从军行》的基本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从军行》,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阅读、理解、赏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边塞诗的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敢坚定的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理解《从军行》的诗意,体会边塞诗的意境。
2. 教学难点:诗句的解析,诗歌主题的提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导学生感受边塞的壮美。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边塞诗的特点吗?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边塞诗《从军行》。
”2. 课堂讲解(1)介绍作者及背景:王昌龄,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
《从军行》是王昌龄描写边塞军旅生活的一首诗。
(2)诗句解析:逐句讲解诗句,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
3. 课堂实践(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边塞诗的韵味。
(2)分组讨论,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例题讲解A. “青海长云暗雪山”B. “孤城遥望玉门关”C. “黄沙百战穿金甲”D. “不破楼兰终不还”答案:C(2)简答题:简述《从军行》的主题。
答案:《从军行》主题为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
5. 随堂练习(1)背诵《从军行》。
(2)用自己的话描述边塞诗的特点。
六、板书设计1. 《从军行》2. 内容:边塞诗特点:雄浑、豪放、激昂作者:王昌龄诗句解析:黄沙、穿金甲、楼兰主题:赞颂边塞将士的勇敢和坚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背诵《从军行》。
(2)结合诗句,谈谈你对边塞诗特点的理解。
2. 答案:(1)已背诵。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从军行》优质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从军行》一文,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课文理解、诗歌鉴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崇尚英雄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意境的理解与鉴赏。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边塞风光图片,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诗歌的节奏与韵律美。
3. 学习生字词: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和用法。
4.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句的意义,理解诗歌的意境。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提高鉴赏能力。
6. 随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课题:《从军行》2. 生字词:列表展示生字词,标明读音和词义。
3. 课文内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标注重点诗句。
4. 诗歌鉴赏方法:简要列出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七、作业设计a.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长途、烽火、百战、孤城。
b. 课文中有哪些表现作者豪情壮志的诗句?c.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诗歌的主题。
2. 答案: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边塞诗人作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 a. 长途:远距离的路程;烽火:古代战争时点燃的烟火,用于报警;百战:多次战斗;孤城:孤立无援的城池。
b. 例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c. 主题:表达了作者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豪情壮志。
2. 作业答案:见附件。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能力目标的设定。
《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

《从军行》教案《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教案(通用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从军行》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
2、结合注释,借助课外资料和工具书,通过学习,正确理解两首诗的大概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感受将士们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铺垫渲染1、引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学习王昌龄的边塞组诗《从军行》中的两首诗。
(板书课题:从军行)2、解诗题师: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
一起轻声读读题目,谁读懂了?(从军就是参军,标题中加上“歌”“引”“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3、铺垫渲染以往我们学过一些边塞诗,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和学生接诗)在你们的印象中,边塞是个怎样的地方?过渡:王昌龄在他的笔下,又为我们展示了怎样的边塞风光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借助注释,理解诗意1、整体通读,把握诗境请大家把这两首边塞诗先认认真真地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
(生读)①谁来选一首读一读(师相机点评指导)换另一首读读②师小结提问:有感情地朗读也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
除此之外,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有哪些?(看注释、看图画、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借助这样的方法,默读这两首诗,一句一句地读,边读边看注释,读完一句想想这句的意思。
读完一首,想想整首诗的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同桌也可以边读边讨论。
2、析字词、明诗意小结过渡:两首诗表面的意思你们经过合作已弄明白了,现在我们一起深入体会诗中深层的含义。
出示:(一)前两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

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下面是作者为大家带来的从军行教学设计一等奖(共含13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从军行》教学设计设计理念:1、领会诗歌的意境并熟读成诵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2、教学中,采用抓关键字、想象画面、音乐渲染、教师点拨等方法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内化情感,欣赏语言。
教学目标:1、学习王昌龄的《从军行》两首,感受边塞诗的意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边塞诗。
3.让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提高欣赏古诗的能力,激发诵读经典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领会诗的意境并熟读成诵。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从军行》课件设计流程:一、揭示课题,了解背景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诗,跟这个地方有关。
1、出示“边塞”二字,生齐读。
师:唐代诗人王维曾到过边塞,并留下了这样的千古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看看边塞吗?我们来欣赏边塞风光。
2、出示边塞图片,师生欣赏。
师:美吗?它的美,不是小桥流水、鸟语花香的柔美,而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美。
边塞的奇异风光,吸引了王维,也吸引了这位诗人,他是――3、出示王昌龄图像、名字和简介,生齐读。
师: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写得既多又好,被称为――(生读:诗家天子、七绝圣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王昌龄的著名边塞诗《从军行》。
4、板书课题,生齐读。
5、出示唐朝地图,简介写作背景。
师:在王昌龄生活的唐朝,有两个部落曾多次侵扰唐朝边疆,一个是北部的突厥,一个是西部的吐蕃。
为了守住国土,唐军将士奉命出征,与敌人进行战斗。
《从军行》写的就是战斗期间唐军将士们的军生活。
《从军行》共七首,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其中的两首。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境1、出示两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反复读这两首诗,不理解的地方参考注释,等你读顺口了、读满意了才举手。
2、生自由读两首诗,师巡视。
师:请两位同学来读诗。
第一首谁读?第二首呢?其他同学注意听:他读准字音了吗?读出节奏了吗?3、指名分别读诗,生评价。
《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军行》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特点2、重视边塞诗中的意象运用3、学习诗歌比较,了解诗人不同作品的特点二、教学重难点1、注意边塞诗歌中诗人怀乡思亲之情2、边塞诗歌中音乐的表达作用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背诵上学期学过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而引出“边塞诗歌”主题。
2、总体感知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和风格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
在盛唐边塞诗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
3,王昌龄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
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
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
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
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
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
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4、总体感知从军行(其一)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

《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王昌龄,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
下面是关于《从军行》教学设计(通用5篇),欢迎阅读。
《从军行》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背诵古诗,提高学生朗读能力,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教学重点: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守边战士思乡之情和誓死杀敌的誓言。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谈话法。
教学准备:挂图、课件、《精忠报国》歌曲录音等。
教学设计过程:一、以诗会友,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们来以诗会友。
“秦时明月汉时关,(),(),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是哪位爱国诗人写的?(王昌龄)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王昌龄笔下的另一首边塞诗《从军行(其四)》,领略一下边塞风光,了解一下守边战士的生活状况。
二、欣赏录音,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想象画面。
2、《从军行》是边塞战士守边生活的诗歌形式。
3、请同学们交流课下收集的资料简介王昌龄。
三、品读古诗,体会意境。
1、请学生自由读诗,读出韵律美。
2、齐读古诗,了解内容。
(本诗首联写了边塞的奇特风光,颔联写了守边战士爱国誓言。
)3、小组内围绕问题读诗,体会意境。
(1)首联写了哪些景物,这种写法有什么好处?(青海、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起到渲染作用,烘托出边塞环境恶劣,守边战士戍边之苦。
)(2)、“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含义是什么?(战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了,体现战争之苦。
)(3)、战士的誓言是什么?你体会到了什么?(“不破楼兰终不还。
”体现战士爱国热情。
)4、全班比赛读古诗,读出战士誓死戍边的决心,交流诗意。
四、背诵古诗,积累语言。
看图背诵古诗,体会守边战士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作业,做爱国卡。
伴着《精忠报国》这首歌,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想用实际行动回报祖国,让我们把“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发奋读书”作为我们的誓言,回家后制作一张“爱国卡”上面默写《从军行》这首古诗,让我们以守边战士为榜样,从我做起,为国争光吧!《从军行》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1、正确朗读古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军行》教学设计
白山小学:段雪瑞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结合画面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爱国感情,并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抓住重点字词,结合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将士们的忠心报国的豪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中国几千年的慢慢历史长河中,每一个朝代都会有战争的刀光剑影,刚刚同学们看了硝烟弥漫的古战场。
能说说你们的感受吗?
生1 :我体会到了战士们为了国家不顾一切的精神。
生2 :我觉得战争是残酷的,但这些军人为了国家的安定,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这两位同学都说得不错,同学们,这些场景在文学上也留下了它们的印记,描写战争的诗歌在我们中国的诗坛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从军行》(板书课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
1、《从军行》就是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
《从军行》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一个总题目,在这个题目下一共有七首小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四首。
2、在学习古诗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诗人王昌龄。
找学生读一读,谁来说说你从中了解到什么?王昌龄(约公元698-756 年),唐代著名边塞诗人。
字少伯,京兆长安(今西安)人。
中过进士,做过官。
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他早年曾漫游四方,去过边塞,他的边塞诗用心理描写展现军人爱国立功和思乡怀土的内心世界。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
安史之乱时被杀害。
现存诗一百八十一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学生回答时老师适当点评,讲解一些写作背景。
)
今天学的《从军行》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虽然他没有参加过战争,但他在边塞生活很多年,他与战士们情同手足,所以他写出许多流传千古的边塞诗。
三、整体通读。
1、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然后小声跟着读。
2、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
自由读古诗。
(课件出示标有停顿的诗句)
3、学生齐读古诗,同桌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
四、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同学们虽然这首诗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我们通过读,想,悟也会知道这首诗的意思情感,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通过同桌交流,结合课文的注释了解诗的意思。
(青海湖上空的乌云把祁连大雪山都遮暗了。
驻守边疆孤城的战士,向西遥望就是玉门关。
将士们在沙漠中身经百战,连铁甲战衣都磨破了。
他们下定决心,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
)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在读这句诗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青海、雪山)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
(课件出示青海湖图片)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
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板书“暗”。
(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气候变幻大,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心情读读这句诗。
3、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孤城遥望)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孤)板书“孤”,(课件出示画面)假如你身在这样
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一一
茫茫的大漠,无边的戈壁,人迹罕至,前有劲敌,后无援军,城中的将士可谓是孤军奋战,怎能不倍感孤独,正是一一
4、小结:诗人移情入境,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一一恶劣,环境的一一艰苦,将士对家人的一一思念。
5、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一一黄沙百战穿金甲。
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课件出示第三句图景)“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
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一一“百战”是指打了一百次吗?不是,在古诗里“百、千、万”都是虚指,表示很多很多。
还能从哪个字看出来战事频繁?一一“穿”,板书“穿”,在这里穿不是穿衣服袜子的意思,而是一一磨破,把铁片做的战衣都磨破了,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敌人的刀剑),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还可能是什么磨破的?(黄
沙)长时间在沙漠里摸爬滚打,可看出战事的频繁,战斗时间之长,战斗之艰苦。
6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
他们发誓一一“不破楼兰终不还”。
(课件出示第四句)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终不还”可见他们决心之大。
他们为什么不回家呢?(因为他们要保卫国家)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
刀光剑影,九死一生,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没有什么能撼动他们的铮铮誓言,他们发誓一一
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7、可是将士们啊!你的家人日夜为你牵肠,苦盼与你团聚,你为什么终不还呢?(国破家必亡,有国才有家!)
好一个博大的心胸,好一个顶天立地的真英雄,好一群铁骨铮铮的热血男儿!只有这些铁骨柔情的将士,才有了国泰民安;没有黄沙漫漫下的忠魂铁骨,又怎能有万家团圆?有心中这坚定的信念做支撑,昏暗的雪山可怕吗?(不可怕,擦掉“暗”),大漠的孤单可怕吗?
(不可怕,擦掉“孤”)敌人的刀剑可怕吗?(不可怕,擦掉“穿”)此刻震撼我们心灵的只有这豪壮的七个字“不破楼兰终不还”,板书“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就是士兵,这就是军人,这就是唐朝最可敬的人,请同学们带着对将士们的崇敬之情大声地朗读这首诗吧!
五、拓展延伸。
1 、正是有了这千里黄沙下的累累忠骨,才有了我们现在幸福安定的生活。
此时此刻你想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说些什么?
2、短短28个字,让我们领略了绵延千里的边塞风光,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边关将士奋勇杀敌,舍身报国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就是王昌龄留给我们的边塞诗,它激励着世代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豪情。
让我们随着《精忠报国》的音乐,再次朗诵这首诗吧!
3、最后请同学们欣赏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
板书设计:从军行
暗
孤
穿
不破楼兰终不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