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教案

初中数学平面直角坐标

系教案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七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有序数对

教学目标:1、理解有序数对的应用意义,了解平面上确定点的常用方法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有序数对及平面内确定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利用有序数对表示平面内的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1.一位居民打电话给供电部门:“卫星路第8根电线杆的路灯坏了,”维修人员很快修好了路灯。

2.地质部门在某地埋下一个标志桩,上面写着“北纬°,东经°”。

3.某人买了一张8排6号的电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你能举出生活中利用数据表示位置的例子吗

二、新课讲授

1、由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引入:影院对观众席所有的座位都按“几排几号”编号,以便确定每个座位在影院中的位置,

观众根据入场券上的“排数”和“号数”准确入座。

(2)根据下面这个教室的平面图你能确定某同学的坐位吗对于下面这个根据教师平面

图写的通知,你明白它的意思吗“今天以下座位的同学放学后参加数学问题讨论:(1,5),(2,4),(4,2),(3,3),(5,6)。”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后得到共识:规定了两个数所表示的含义后就可以表示座位的位置.

思考:

(1)怎样确定教室里坐位的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吗(2,4)和(4,2)在同一位置。

(3)假设我们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你在图书6 1-1上标出被邀请参加讨论的同学的座位。

让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到以下共识:

(1)可用排数和列数两个不同的数来确定位置。

(2)排数和列数先后顺序对位置有影响。(2,4)和(4,2)表示不同的位置,若约定“列数在前排数在后”则(2,4)表示第2列第4排,而(4,2)则表示第4列第2排。因而这一对数是有顺序的。

(3)让学生到黑板贴出的表格上指出讨论同学的位置。

2、有序数对:用含有两个数的词表示一个确定的位置,其中各个数表示不同的含义,我们把这种

有顺序的两个数a与b组成的数对,叫做有序数对,记作(a,b)利用有序数对,可以很准确地表示出一个位置。

3、常见的确定平面上的点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点为原点(0,0)将平面分成若干个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点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点的位置。

(2)以某一点为观察点,用方位角、目标到这个点的距离这两个数来确定目标所在的位置。

(以后学习)

巩固练习:1、教材65页练习

2.如图,马所处的位置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吗

(2)写出马的下一步可以到达的位置。

三、课堂小结:

1、什么要用有序数对表示点的位置,没有顺序可以吗

2、常用的表示点位置的方法.

四、作业

教材68页:第1题

.2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地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

2、在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能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并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理解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3、明确各象限内点的坐标的符号特点,并能判断所给出的点在哪个象限.〔过程与方法〕1、经历画坐标系、描点,由点找坐标的过程和图形的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之间关系的探索过程,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数形结合意识;

2、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确定地理位置,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数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能指导实践,数与形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有关概念,能由点位置写出坐标, 由坐标描出点的位置.

难点: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数轴上的点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可以用一个数来表示,我们把这个数叫做这个点的坐标。

如图,点A 的坐标是2,点B 的坐标是-3.

坐标为-4的点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 在点C 处.

这就是说,知道了数轴上一个点的坐标,这个点的位置就确定了。

(二)平面直角坐标系

思考:平面内的点又怎样表示呢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板出课题)

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

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本P66页,并完成平面直角坐标系概念:

平面内画两条互相 、原点 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

水平的数轴称为 或 ,习惯上取向 为正方向;

竖直的数轴为 或 ,取向 为正方向;

两个坐标轴的交点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 。

有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平面内的点就可以用一个有序数对来表示了。 -3B A 032C

(三)点的坐标

如图,由点A分别向x轴和y轴作垂线,垂足M在x轴上的坐标是3,垂足N在y轴上的坐标是4,我们说A点的横坐标是3,纵坐标是4,有序数对(3,4)就叫做点A的坐标,记作A(3,4)。

类似地,写出点B、C、D的坐标.

B(-3,-4)、C(0,2)、D(0,-3).

注意:写点的坐标时,横坐标在前,纵坐标在后。

练习:课本P68练习第1题

(四)思考:原点O的坐标是什么 x轴和y轴上的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原点O的坐标是(0,0).

在x轴上的点的纵坐标为0,记作(x,0).

在y轴上的点的横坐标为0,记作(0,y).

(五)四个象限

建立了平面直角坐系以后,坐标平面就被两条坐标轴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分别叫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坐标轴上的点不属于任何象限。

各象限上的点有何特点

学生交流后得到共识,各象限坐标的符号:

第一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正数,即(+,+)

第二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即(-,+)

第三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负数,即(-,-)

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即(+,-)

练习:点A(4,5)在第象限;点B(-2,3)在第____象限.;

点C(-4,-1)在第____象限;点D,-2)在第____象限;

点E(0,-4).在;点F (0,5)在。

(六)例题讲解P67

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

A(4,5), B(-2,3), C(-4,-1), D,-2), E(0,-4).

分析:根据点的坐标的意义,经过A点作x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是A点横坐标,作y轴的垂线,垂足的坐标是A点的纵坐标。你认为应该怎样描出点A的坐标

先在x轴上找出表示4的点,再在y轴上找出表示5的点,过这两个点分别作x轴和y轴的垂线,垂线的交点就是A.

类似地,我们可以描出点B、C、D、E.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对于坐标平面内任意一点M,都有唯一的一对有序实数对(x,y)(即点M的坐标)和它对应;反过来,对于任意一对有序实数对(x,y),在坐标平面内都有唯一的一点M (即坐标为(x,y)的点)和它对应。也就是说,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七)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

P68 探究: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6.

(1)如果以点A为原点,AB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平面坐标系,那么y轴是哪条线 y轴是AD 所在直线。

(2)写出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 A(0,0), B(0,6), C(6,6), D(6,0).

(3)请你另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此时正方形的顶点A、B、C、D的坐标又分别是多少与同学交流一下。

可以看到建立的直角坐标系不同,则各点的坐标也不同。你认为怎样建立直角坐标系才比较适当(要尽量使更多的点落在坐标轴上)

(八)课堂小结

我们这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x轴:(x,0)

1、数轴

y轴:(0,y)

平面直角坐标系 2、原点:(0,0)

第一象限:(+,+)

3、象限第二象限:(-,+)

第三象限:(-,-)

第四象限:(+,-)

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是一一对应的。

(九)作业:第70页第5题

7.2.1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来表示地理位置的意义及主要过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学习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用坐标系来描述地理位置

教学重点: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观察:教材第73页图7.2-1.

今天我们学习如何用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首先我们来探究以下问题.

二、新课讲授

活动1:

根据以下条件画一幅示意图,指出学校和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

小刚家:出校门向东走150米,再向北走200米.

小强家:出校门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最后再向东走50米.

小敏家:出校门向南走100米,再向东走300米,最后向南走75米.

问题:如何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呢以何参照点为原点如何确定x轴、y轴如何选比例尺来绘制区域内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

小刚家、小强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学校为参照物来描述的,故选学校位置为原点.根据描述,可以以正东方向为x轴,以正北方向为y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取比例尺1:10000(即图中1cm相当于实际中10000cm,即100米).

由学生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标出学校的位置,即(0,0).

引导学生一同完成示意图.

问题:选取学校所在位置为原点,并以正东、正北方向为x轴、y轴的正方向有什么优点可以很容易地写出三位同学家的位置.

活动2:归纳利用平面直角绘制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平面图的过程.

经过学生讨论、交流,教师适当引导后得出结论:

(1)建立坐标系,选择一个适当的参照点为原点,确定x轴、y轴的正方向;

(2)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适当的比例尺,在坐标轴上标出单位长度;

(3)在坐标平面内画出这些点,写出各点的坐标和各个地点的名称.

应注意的问题:

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时,一是要注意选择适当的位置为坐标原点,这里所说的适当,通常要么是比较有名的地点,要么是所要绘制的区域内较居中的位置;二是坐标轴的方向通常

是以正北为纵轴的正方向,这样可以使东西南北的方向与地理位置的方向一致;三是要注意标明比例尺和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

有时,由于地点比较集中,坐标平面又较小,各地点的名称在图上可以用代号标出,在图外另附名称.(举例)

练习:若向西走200米,再向北走350米,记为(-200,350)

则向北走350米,再向西走200米,如何记

(-200,-350)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活动3:进一步理解如何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展示问题:(教材第56页,公园平面图)

春天到了,初一(13)班组织同学到人民公园春游,张明、王丽、李华三位同学和其他同学走散了,同学们已经到了中心广场,而他们仍在牡丹园赏花,他们对着景区示意图在电话中向老师告诉了他们的位置.

张明:“我这里的坐标是(300,300)”.

王丽:“我这里的坐标是(200,300)”.

李华:“我在你们东北方向约420米处”.

实际上,他们所说的位置都是正确的.你知道张明和王丽同学是如何在景区示意图上建立的坐标系吗你理解李华同学所说的“东北方向约420米处”吗

用他们的方法,你能描述公园内其他景点的位置吗

让学生分别画出直角坐标系,标出其他景点的位置.

三、小结

1、让学生归纳说出如何利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

2、建立恰当的坐标系

四、课后作业

教材第78页习题7.2 第1,8,10题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1)

教学目标:1. 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能利用点的平移规律将平面图形进行平移;会根据图形上点的坐标的变化,来判定图形的移动过程.

2.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3.用坐标表示平移体现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在数学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

教学难点:利用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坐标方法的另一个应用.

二、新课讲授

展示问题:教材第75页图.

(1)如图将点A(-2,-3)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点A1,在图上标出它的坐标,把点A向上平移4个单位长度呢

(2)把点A向左或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观察他们的变化,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3)再找几个点,对他们进行平移,观察他们的坐标是否按你发现的规律变化

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点(x,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a,y)(或(,));将点(x,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长度,可以得到对应点(x,y+b)(或(,)).

教师说明:对一个图形进行平移,这个图形上所有点的坐标都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反过来,从图形上的点的坐标的某种变化,我们也可以看出对这个图形进行了怎样的平移.

例:如图(1),三角形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是A(4,3),B(3,1),

C(1,2).

(1)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后减去6,纵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1、B1、C1,依次连接A1、B1、C1各点,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

什么关系

(2)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纵坐标都减去5,横坐标不变,分别得到点A2、B2、C2,依次连接A2、B2、C2各点,所得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上有

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按要求画出图形后,解答此例题.

解:如图(),所得三角形A1B1C1与三角形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三角形A1B1C1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左平移6个单位长度得到.类似地,三角形A2B2C2与三角形

ABC的大小、形状完全相同,它可以看作将三角形ABC向下平移5个单位长度得到.思考题:

(1)如果将这个问题中“横坐标都减去6”,纵坐标都减去5”相应地变为“横坐标都加3”,纵坐标都加2”,分别能得出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到的图形

(2)如果将三角形ABC三个顶点的横坐标都减去6,同时纵坐标都减去5,能得出什么结论画出所得到的图形。(由学生动手画图并解答)

练习:教材第78页练习;习题7.2中第2、6题.

三、小结归纳: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把一个图形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或向)平移个单位长度;如果把它各个点的纵坐标都加上(或减去)一个正数a,相应的新图形就是把原图形向(或向)平移个单位长度。

四、作业:教材第78页第3、4题.

7.2.2用坐标表示平移(2)

教学目标:1. 进一步掌握坐标变化与图形平移的关系;程.

2. 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数形结合的意识 教学重点:用坐标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平移一个图形

2、一个三角形ABC 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1,4)、(2,3)、(-4,-1)向上平移3个单

位后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 、 。再向右平移4个单位呢

二、新课讲授

例1:教材第78页第5题

这是一所学校的平面图,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用坐标表示教学楼、图书馆、校

门、实验楼、国旗杆的位置,类似的,你能用坐标表示学校各主要建筑物的位置吗

说明:建立坐标系时,原点选的位置不一样,则

其它对应各点的坐标也不一样

例2:如图,已知A (-2,-3)、B (3,2)、C (4,-2)把x 轴向下平移

一个单位,原三个点A 、B 、C 的坐标依次娈为多少

再把y 轴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呢

归纳:把x 轴向下平移1个单位就是把所有点的坐标向

平移 个单位

把x 轴向上平移1个单位就是把所有点的坐标向

平移

个单位

把y 轴向左平移1个单位就是把所有点的坐标向 平移 个单位

把y 轴向右平移1个单位就是把所有点的坐标向 平移 个单位

练习:

教学楼

图书馆

国旗杆实验楼校门

填空题:

1.如图,一个班级在军训中排列成8×6方队,行数自上而下,列数自左向右,如果用( 2, 3) 表

示第二行第三列的位置, 那么第五行第六列同学的

同学的位置可表示为________.

2.如图三角形COB是由三角形AOB经过某中变换后

得到的图形,观察点A与点C 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如果

三角形AOB中任意一点M的坐标为(x,y), 它对应点N

的坐标为__________.

3.已知点P(a,b)到x轴的距离为2,到y 轴的距离为5,且│a-b│=│a-b│, 则点P的坐标为

_________.

解答题:

1.如图,写出第4个点D,使四个点构成平行四边形

2.在直角坐标系中,依次连接点

(1,0),(1,3),(7,3),(7,0),(1,0)和点(0,3),

(8,3),(4,5),(0,3)两组图形共同组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如果

将上面各点的横坐标都加上1,纵坐标都减1,那么用同样方

式连接相应各点所得的图形发生了哪些变化

三、小结归纳:

灵活用坐标变化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教材第79页第7、9题.

第七章小结(1)

教学目的: 1.回顾本章知识点,比较全面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各象限和坐标轴上的点的坐标特征.

2.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的特点,能根据点的位置表示出坐标,能根据点的坐标描

出点的位置.

3.掌握建立适当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方法,能用坐标表示物体的地理位置,掌握坐标的变

化与平移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准确地右角定出平面内的位置.

教学难点: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分析本章知识结构图

二、回顾与思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有序数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以教室中位置为例说明有序数对(x,y)

和(y,x)是否相同以及为什么

2.平面直角坐标系由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 请你举例说明如何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描出P(2,4)和原点位置,并指出P 和原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

3.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两条坐标轴将平面分成Ⅰ、Ⅱ、Ⅲ、Ⅳ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依次称为第

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请你在直角坐标平面内描出点A( 2,1),B(-2,1),C(-2,-

1),D(2,-1)的位置,并说明它们所在的象限.

4.平面直角坐标系具有广泛应用,请你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由学生回顾全章内容后,回答以下问题:

(1)让学生举实例说明有序数对是有顺序的,(x,y)与(y,x)是不相同的, 若列前排后,则(x,y)

表示x列y排,(y,x)则表示y列x排.

(2)P(2,4)的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4,原点的横坐标为0,纵坐标为0.

(3)展示学生完成的答案

A在第一象限,B在第二象限,C 在第三象限,D在第四象限.(第一象限上的点横纵标均为正数, 第二象限的点横坐标为负数,纵坐标为正数,第三象限上的点横纵坐标场为负数, 第四象限上的点横坐标为正数,纵坐标为负数).

(4)可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表示地理位置,可以用坐标表示图形的平移等.

例1:指出下列各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并指出它们所在象限:

A(2,3),B(-2,3),C(-2,-3),D(2,-3).

解:A(2,3)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3,在第一象限.

B(-2,3)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3,在第二象限.

C(-2,-3)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3,在第三象限.

D(2,-3)横坐标为2,纵坐标为-3,在第四象限.

例2:在方格纸上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并描出下列各点:

A(1,1), B(5,1), C(3,3), D(-3,3), E(1,-2),

F(1,4), G(3,2), H(3,-2), I(-1,-1), J(-1,1).

连结AB, CD, EF,AH,IJ,找出它们中点的坐标,将上述中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与对应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进行比较,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发现, 并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解:如图AB中点坐标为(3,1),CD中点坐标为(0,3),EF中点坐标为(-1,0),GH中点坐标为(3,0),IJ中点坐标为(-1,0)发现,中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 分别是对应线段的两个端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之和的一半.

例3:如图,三角形PQR是三角形ABC经过某种变换后得到的图形,分别写出点A 与点P,点B 与点Q,点C到点R的坐标,并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果三角形ABC中任意一点M的坐

标为(x,y),那么它的对应点N的坐标是什么

分析:观察三角形PQR变换到△ABC时对应点坐标关系,发现对应横、纵坐标都互为相反数,从而得出N点坐标.

解:A(4,3),B(3,1),P(-4,-3),Q(-3,-1),发现两图形是关于原点对称,若m(x,y),则它的对应点(-x,-y).

三、作业

教科书P84-P85.复习题第1,2,3,4,5题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图形

初中数学基本几何图形 这篇帖子是关于几何基本图形的。每一个几何压轴题,几乎都是由几个基本图形构成的,所以如果能把这些图形 用熟,做几何题应该不成问题。 1、 正方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 正方形 ABCD ,EF 为过正方形点 B 的直线且 AE ⊥EF ,CF ⊥EF ,则有△AEB ≌△BFC 。 将上图进行转换,则该基本图形存在于等腰三角形中,可利用此图证明勾股定理: 1 1 令 AD=BE=a ,DB=CE=b ,AB=BC=c ,S △ABC = 2 c = 2 (a+b ) -ab ;化简得到:c =a +b 2、 梯形中位线 梯形 ABCD 中,AD ∥BC ,E 、F 分别为 AB 、DC 中点,则有 EF= 1 (AD+BC ) 结合 1、2 有一道经典题目,在此奉上。 1 △ABC ,分别以 AB 、AC 为边向外做正方形 ABFG 、ACDE ,连接 FD ,取 FD 中点 H ,作 HI ⊥BC ,证明:HI= BC 2 2 2 2 2 2 2

提示:先证明BC等于梯形上下底边之和 【变形题 1】 如图1,以△A BC的边AB、AC为边向内作正方形ABFG和正方形ACDE,M是DF的中点,N是BC的中点,连接MN.探究线段MN与BC之间的关系,并加以证 明.说明:如果你经过反复探索没有解决问题,可以从下面①、②中选取一种情况完成你的证明,选取①比原题少得6分,选取②比原题少得8分. ①如图2,将正方形ACDE绕点A旋转,使点C、E分别落在AG、AB上; ②如图3,将正方形ACDE绕点A旋转,使点B、A、C在一条直线. 答案: 解:BC⊥MN. 证明:连接CM,然后延长CM至H,使CM=MH,连接FH、BH、CM、BM,HG、CG,延长CD,与BF相交于I, ∵MF=MD,CM=HM,∠CMD=∠HMF,

(完整word版)青岛版数学初三测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12题,共36分) 1、如图,?ABCD中,E是BC边上一点,BE:EC=1:2,AE交BD于点F,则BF:FD等于() A、5:7 B、3:5 C、1:3 D、2:5 12 A、B、C、D、 3、在△ABC中,,则△ABC一定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边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4、配方法解方程x2+8x+7=0,则方程可化为() A、(x﹣4)2=9 B、(x+4)2=9 C、(x﹣8)2=16 D、(x+8)2=16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平分弦的直线必垂直于这条弦 B、垂直平分弦的直线必平分这条弦所对的弧 C、平分弦的直径必垂直于这条弦,并且平分这条弦所对的两条弧 D、垂直于弦的直线必过圆心 6、如图,在⊙O中,直径AB垂直于弦CD,垂足为P.若PA=2,PB=8,则CD的长为() A、 2 B、 4 C、8 D、

7、如图,PA和PB是⊙O的切线,点A和B是切点,AC是⊙O的直径,已知∠P=40°,则∠ACB的大小是() A、 60° B、65° C、70° D、75° 8、已知圆的半径为R,这个圆的内接正六边形的面积为() A、B、C、6R2 D、 1.5R2 9、如图,AB是半圆的直径,AB=2r,C、D为半圆的三等分点,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A、B、C、D、 10、如图,小明用自制的直角三角形纸板DEF测量树AB的高度,测量时,使直角边DF保持水平状态,其延长线交AB于点G;使斜边DE所在的直线经过点A.测得边DF离地面的高度为1m,点D到AB的距离等于7.5m.已知DF=1.5m,EF=0.6m,那么树AB的高度等于() A、 4m B、4.5m C、 4.6m D、 4.8m 11、一元二次方程(1﹣k)x2﹣2x﹣1=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k的取值范围是() A、 k>2 B、k<2且k≠1 C、k<2 D、k>2且k≠1 12、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a2-2a)x+a-1=0的两个实数根互为相反数,则a的值为()

初中数学总复习尺规作图大全

中考总复习---尺规作图专项训练 尺规作图的定义:尺规作图是指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五种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题目一: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题目二:作已知线段的中点。 已知:如图,线段a . 已知:如图,线段MN. 求作:线段AB,使AB = a . 求作:点O,使MO=NO(即O是MN的中点). 题目三: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题目四: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如图,∠AOB, 求作:射线OP, 使∠AOP=∠BOP(即OP平分∠AOB)。 题目五:已知三边作三角形。题目六:已知两边及夹角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线段a,b,c. 已知:如图,线段m,n, ∠α. 求作:△ABC,使AB = c,AC = b,BC = a. 求作:△ABC,使∠A=∠α,AB=m,AC=n.题目七:已知两角及夹边作三角形。 已知:如图,∠α,∠β ,线段m .求作:△ABC,使∠A=∠α,∠B=∠ β ,AB=m. 课堂测试

C B A C B A A C B C B 1.如图,有一破残的轮片,现要制作一个与原轮片同样大小的圆形零件,请你根据所学的有关知识,设计一种方案,确定这个圆形零件的半径. 2.如图,107国道OA 和320国道OB 在某市相交于点O,在∠AOB 的内部有工厂C 和D,现要修建一个货站P,使P 到OA 、OB 的距离相等且PC=PD,用尺规作出货站P 的位置(不写作法,保留作图痕迹,写出结论) 三条公路两两相交,交点分别为A ,B ,C ,现计划建一个加油站,要求到三条公路的距离相等,问满足要求的加油站地址有几种情况? 3、过点C 作一条线平行于AB ; 4、过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A 、B 、C 作圆O ; 5、过直线外一点A 作圆O 的切线。 6、小芸在班级办黑板报时遇到一个难题,在版面设计过程中需将一个半圆面三等分,请你帮助他设计一个合理的等分方案(要求用尺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 7、某公园有一个边长为4米的正三角形花坛,三角形的顶点A 、B 、C 上各有一棵古树.现决定把原来的花坛扩建成一个圆形或平行四边形花坛,要求三棵古树不能移动,且三棵古树位于圆周上或平行四边形的顶点上.以下设计过程中画图工具不限. (1 )按圆形设计,利用图1画出你所设计的圆形花坛示意图; (2)按平行四边形设计,利用图2画出你所设计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示意图; (3)若想新建的花坛面积较大,选择以上哪一种方案合适?请说明理由 . C B A

七年级数学上几何图形初步教案

(五)达标检测:见学案 (六)总结提高: 1.我学会了 2.我还有什么不懂 三、布置作业:见学案 课题4.1.1几何图形(2) 【教学目标】: 1.经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活动过程,初步体会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可能看到不一样 的结果,了解为什么要从不同方向看; 2.能画出从不同方向看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重点】 识别一些基本几何体(直棱柱、圆柱、圆锥、球)以及它们的简单组合得到的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看正方体及简单组合体的平面图形 一、导入课题 多媒体演示庐山景观,请学生背诵苏东坡《题西林壁》并说说诗中意境。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从数学的角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呢? 二、挑战知识 (一)自主学习 自学教材117页探究前内容。独立完成“探究” (二)合作交流 1.交流自主学习中的“探究” 2.解答下列各题 ⑴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图中的正方体与圆柱,各能得到什么平面图形,请画出来。 ⑵画一画:分别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下列立体图形,各能得到什么图形?试着画一 画。 (1)(2)(3) ⑶如图是由七个相同的小正方体堆成的物体,从上面看这个物体的图是()

A.B.C.D. ⑷如图一个水管接头,下面哪一个是它从左面看的平面图() A B C D ⑸如图是由六块积木搭成,这几块积木都是相同的正方体, 请你画出这个立体图形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和上面)看到的平面图形. 第5题图 ⑹指出图中右面的三个图形,分别是左面这个立体图形的哪个视图。 ()()()(三)展示点评: (四)拓展质疑: 1.从正面看到的图形,称为正视图,又叫主视图;从上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俯视图;从侧面看到的图形,称为侧视图,依观看方向不同,有左视图、右视图。通常将正视图、俯视图与左视图称作一个物体的三视图。 2.讲评“合作交流”中的问题⑴⑶⑸⑹ (五)达标检测:见学案 (六)总结提高: 1.我学会了 2.我还有什么不懂 三、布置作业:121页4题 课题4.1.1几何图形(3) 【教学目标】: 1.能直观认识立体图形和展开图,了解研究立体图形方法。 2.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相互转换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供参考)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综合题 必胜中学2018-01-30 15:15:15 题型专项几何图形综合题 【题型特征】以几何知识为主体的综合题,简称几何综合题,主要研究图形中点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数量关系,以及特定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一般以相似为中心,以圆为重点,常常是圆与三角形、四边形、相似三角形、锐角三角函数等知识的综合运用. 【解题策略】解答几何综合题应注意:(1)注意观察、分析图形,把复杂的图形分解成几个基本图形,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2)掌握常规的证题方法和思路;(3)运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几何证明问题,运用方程的思想解决几何计算问题.还要灵活运用其他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小结】几何计算型综合问题,是以计算为主线综合各种几何知识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包含知识点多、覆盖面广、逻辑关系复杂、解法灵活.解题时必须在充分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及题设的基础上挖掘几何图形中隐含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在复杂的“背景”下辨认、分解基本图形,或通过添加辅助线补全或构造基本图形,并善于联想所学知识,突破思维障碍,合理运用方程等各种数学思想才能解决. 【提醒】几何论证型综合题以知识上的综合性引人注目.值得一提的是,在近年各地的中考试题中,几何论证型综合题的难度普遍下降,出现了一大批探索性试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减少几何中推理论证的难度,加强探索性训练,将成为几何论证型综合题命题的新趋势. 为了复习方便,我们将几何综合题分为:以三角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四边形为背景的综合题;以圆为背景的综合题.

类型1操作探究题 1.在Rt△ABC中,∠C=90°,Rt△ABC绕点A顺时针旋转到Rt△ADE的位置,点E在斜边AB上,连接BD,过点D作DF⊥AC于点F. (1)如图1,若点F与点A重合,求证:AC=BC;

初中数学《尺规作图》教案

初中数学《尺规作图》教案 19.3尺规作图(3)?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尺规作图.? 2.掌握尺规的基本作图: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直线的垂线.? 3.尺规作图的简单应用,解尺规作图题,会写已知、求作和作法. 二、教学重点画图,写出作图的主要画法.? 三、教学难点?写出作图的主要画法,应用尺规作图.? 四、教学方法?引导法,演示法,分析法,探索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我们已熟悉尺规的两个基本作图:画线段,画角.? 那么利用尺规还能解决什么作图问题呢?? (二)新课? 1.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请同学们探索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出一条线段的垂直平 分线. 已知线段a,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出已知线段a的垂直平分线.? 解决这一问题,要利用好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请同学们讨论、探索、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

例1已知底边及底边上的高作等腰三角形.? 分析:要完成这个作图,先作出底边,再作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取高,最后完成三角形. 已知:底边a、及底边上的高h.(画出两条线段a、h)? 求作:△ABC,使得一底边为a、底边上的高为h.? 作法:(略).? 2.画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探索用直尺和圆规准确地画出一条直线的垂线.? 请同学们讨论、探索、交流、归纳出具体的作图方法.? 实际上,画出一条直线的垂线,就是转化为画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例2过直线外一点作直线的垂线.? 已知:直线a、及直线a外一点A.(画出直线a、点A)? 求作:直线a的垂线直线b,使得直线b经过点A.? 作法:(1)以点A为圆心,以适当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a 于点C、D.? (2)以点C为圆心,以AD长为半径在直线另一侧画弧.? (3)以点D为圆心,以AD长为半径在直线另一侧画弧,交前一条弧于点B.?(4)经过点A、B作直线AB.? 直线AB就是所画的垂线b.(如图)? 3.(优生)探索如何过一点、两点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作圆.?

初中数学4-1几何图形教案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 §4.1 几何图形(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景中懂得欣赏一个几何图形,并能发现图形的对称美。 2.通过剪一些简单图形,知道怎样构造轴对称图形。 3.能利用旋转和拼凑等方法,由一些基本图形构造其它图案,学会化繁为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由生活中所见的图形总结出图形的特点,从而认识图形的本质。 难点:构造图案. 教学过程 一、图形欣赏,感受几何学中的对称美 1.投影课本P112的彩图。 教师活动:提问,(1)欣赏完这三幅图后,大家有什么感受?(2)这些图有什么特征? 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2.教师指出:由图案的“漂亮”到图形的“对称”,说明大家已经从一个更深的层次来认识几何图形,对称在建筑、镶边等艺术中具有巨大的作用。 现实世界的许多图形都具有对称美. 二、做一做,进一步领悟图形对称性的运用

1.教师活动:提问,(1)你亲戚或邻居结婚时窗户、门上都贴了什么? (2)你能剪出一个双“喜”字吗? P116 5 学生活动: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引导学生怎样画才能剪出一个双“喜”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开发思维的广阔性。 2.学生活动:剪一种简单的花边,并进行对照比较、交流讨论. 教师活动:(1)鼓励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剪出丰富多彩的不同图案;(2)利用课余时间把较好的作品张贴在黑板报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三、想一想,如何进行图案设计 1.(出示投影2). 投影显示课本P112图4—1 2.下图是一个戴头巾的儿童的头像,你能画出它吗? 学生活动:先把握好图形的位置特征,形像特征再动手画,比一比,谁画得最好。 3.小明家的地面设计图为左下图所示的图案(局部),能否只用右下图设计地面砖?是否还可以将地面砖设计得更小一些?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

432 1F E D C B A 432 1F E D C B A F E D C B A H G F E D C B A c b a C B A D C B A F E D C B A C B A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 1. 平行线的性质: ∵A B ∥CD (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1+∠4=180°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2. 平行线的判定: (1)∵∠1=∠2(已知) ∴A B ∥CD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1=∠3(已知) ∴A B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1+∠4=180o (已知) ∴A B ∥CD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3. 平行线的传递性: ∵A B ∥CD ,A B ∥EF (已知) ∴C D ∥EF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4. 两条平行线间距离: ∵A B ∥CD ,EF ⊥CD ,GH ⊥CD (已知) ∴EF=GH (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 5. 三角形的性质: (1)∠A+∠B+∠C=180o (三角形内角之和为180o 。) (2)a+b >c ,∣a-b ∣<c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ACD=∠A+∠B (三角形一个 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外角之和。) 6.三角形中重要线段: (1)∵AD 是△ABC 边BC 上的高(已知) ∴AD ⊥BC 即∠ADC=900(三角形高的意义) (2)∵BF 是△ABC 边AC 上的中线(已知) ∴AF=FC=12 AC (AC=2AF=2FC )(三角形中线的意义) (3)∵CE 是△ABC 的∠ACB 的角平分线(已知) ∴∠ACE=∠BCE= 1 2 ∠ACB (∠ACB=2∠ACE=2∠BCE )(三角形角平分线的意义) 6.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 (1)∵AB=AC (已知)∴∠B=∠C (等边对等角) (2)∵∠B=∠C (已知)∴AB=AC (等角对等边)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 关于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大家了解过多少呢可能大家都不是很了解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青岛版初中数学教案1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从整体上看一年级学生都比较活跃大多数学生上课基本上能够跟上教师讲课的思路教师上课组织课堂纪律并不难而且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很容易调动但每个班都有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我行我素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数感——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通过个别访谈了解到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

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几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4、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普遍学生关注的范围比较小角度单一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八个单元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全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人教初中数学七上《几何图形》教案

几何图形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得出几何图形,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2)能把一些立体图形的问题,转化为平面图形进行研究和处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提高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形成自觉、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敢于面对学习困难的精神,感受几何图形的美感; (2)倡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精神,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从小组交流中获益,并对学习过程进行正确评价,体会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从现实物体中抽象出几何图形,?把立体图形转化为平面图形是重点. 2.难点: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化是难点. 3.关键:从现实情境出发,通过动手操作进行实验,?结合小组交流学习是关键.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几何体模型,墨水瓶包装盒(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及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课本图4.1-5的教学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打开多媒体,播放一个城市的现代化建筑,学生认真观看. 2.提出问题: 在同学们所观看的电视片中,有哪些是我们熟悉的几何图形? 二、新授 1.学生在回顾刚才所看的电视片后,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通过小组交流,补充自己的意见,积累小组活动经验. 2.指定一名学生回答问题,并能正确说出这些几何图形的名称. 学生回答:有圆柱、长方体、正方体等等. 教师活动:纠正学生所说几何图形名称中的错误,并出示相应的几何体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特征. 3.立体图形的概念. (1)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圆锥等都是立体图形. (2)学生活动:看课本图4.1-3后学生思考:这些物体给我们什么样的立体图形的形象?(棱柱和棱锥) (3)用幻灯机放映课本4.1-4的幻灯片(或用教学挂图). (4)提出问题:在这个幻灯片中,包含哪些简单的平面图形? (5)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教师对各小组进行指导,通过交流,得出问题的答案. ②学生回答:包含的平面图形有长方形、圆、正方形、多边形和三角形等.

初中数学平面几何图形

第四课时几何图形初步 LYX 1、几何图形 ①几何图形: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 ②平面图形:几何图形(如线段、角、三角形、长方形等)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 常见平面图形: ③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内,这样的几何图形叫做立体图形。 ⑴常见立体图形:⑵常见立体图形的归类: ★画立体图形时,看得见的棱线画成实线,看不见的棱线画成虚线。 ④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例1、圆锥由_______面组成,其中一个是_______面 ,另一个是_______面. 例2、如图所示,一个三边相等的三角形,三边的中点用虚线连接,如果将三角形沿虚线 向上折叠,得到的立体图形是(). (A)三棱柱(B)三棱锥(C)正方体(D)圆锥 例3、分别从正面、左面和上面这三个方向看下面的四个几何体,得到如图所示的平面图形,那么这个几何体是()

例4、下列各图形,都是柱体的是() 例5、下列四个图形中,经过折叠能围成如图所示的几何图形的是() 2、点、线、面、体 ①点动成线,分为直线和曲线; ②线动成面线运动生成的有平面、曲面; ③面运动成体;(直角三角板绕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长方形绕着它的一边旋转,形成了什么图形?) 总结: ⑴几何图形是由点、线、面、体组成。点是构成图形的基本元素。 ⑵点无大小,线有直线和曲线,面有平的面和曲的面。 ⑶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⑷体由面围成,面与面相交成线,线与线相交成点。 3、直线、射线、线段 ①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⑴因为两点确定一条直线,所以除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直线(直线)外,还经常用一条直线上的两点来表示这个直线; ⑵一个点在直线上,也可以说这条直线经过这个点;一个点在直线外,也可以说直线不经过这个点; ⑶当两条不同的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我们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交,这个公共点叫做它们的交点。 ②线段的表示方法 ③射线的表示方法 ★用数学符号表示直线、线段、射线?

初中中考尺规作图十例(打印)

a M 尺规作图 【知识归纳】 1、尺规作图的定义:尺规作图是指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最基本,最常用的尺规作图,通常称基本作图。一些复杂的尺规作图都是由基本作图组成的。 2、五种基本作图: 1、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2、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3、作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5、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1)题目一: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如图,线段a . 求作:线段AB ,使AB = a . 作法: (1) 作射线AP ; (2) 在射线AP 上截取AB=a . 则线段AB 就是所求作的图形。 (2)题目二:作已知线段的中点。 已知:如图,线段MN. 求作:点O ,使MO=NO (即O 是MN 的中点). 作法: (1)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 的相同线段为半径画弧, 两弧相交于P ,Q ; (2)连接PQ 交MN 于O . 则点O 就是所求作的MN的中点。 (3)题目三: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线。 已知:如图,∠AOB , 求作:射线OP, 使∠AOP =∠BOP (即OP 平分∠AOB 作法: ( 1)以O 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 分别交OA ,OB 于M ,N ; (2)分别以M 、N为圆心,大于 的线段长 为半径画弧,两弧交∠AOB 内于P; (3) 作射线OP 。 则射线OP 就是∠AOB 的角平分线。

③②① P B A P (4)题目四: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如图,∠AOB 。 求作:∠A ′O ′B ′,使∠A ′O ′B ′=∠AOB 作法: (1)作射线O ′A ′; (2)以O 为圆心,任意长度为半径画弧,交OA 于M ,交OB 于N ; (3)以O ′为圆心,以OM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O ′A ′于M ′; (4)以M ′为圆心,以MN 的长为半径画弧,交前弧于N ′; (5)连接O ′N ′并延长到B ′。 则∠A ′O ′B ′就是所求作的角。 (5)题目五:经过直线上一点做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如图,P 是直线AB 上一点。 求作:直线CD ,是CD 经过点P ,且CD ⊥AB 。 作法: (1)以P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M 、N ; (2)分别以M 、N 为圆心,大于MN 2 1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Q ; (3)过D 、Q 作直线CD 。 则直线CD 是求作的直线。 (6)题目六:经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已知:如图,直线AB 及外一点P 。 求作:直线CD ,使CD 经过点P , 且CD ⊥AB 。 作法: (1)以P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交AB 于M 、N ; (2)分别以M 、N 圆心,大于MN 2 1 长度的一半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3)过P 、Q 作直线CD 。 则直线CD 就是所求作的直线。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初中数学几何基本图形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https://www.360docs.net/doc/1f11964764.html,的支持! 课程简介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课程简介】 本模块主要研讨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部分的内容要求,目的是通过研讨,使教师们明确本模块内容的具体要求,并提出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建议。总体分为六个部分: 1. 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分析——主要探讨图形与几何部分的整体结构框架和三条主要线索; 2. 图形的性质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的性质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 1 题; 3. 图形的变化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的变化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4. 图形与坐标内容与教学分析——主要探讨图形与坐标部分的内容要求、与实验稿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中注意的问题; 5. 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主要探讨核心概念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含义,以及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能力; 6. 推理能力——主要探讨核心概念推理能力的含义,以及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课程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大量的教学实例,同时还有主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给教师们提供了较为广阔的思考空间。 【学习要求】 1(对“初中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的内容结构和主线有清楚 2 的认识,能够说出这些线索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了解图形的性质部分的研究的图形有哪些,认识图形的哪些方面,以及在这部分中是如何认识这些图形的; 3(体会图形的变化是研究图形的又一个途径和角度,明确它的学习意义,了解其内容组成; 4(体会图形与坐标是研究图形的又一个途径和角度,明确它的学习意义,了解其内容组成; 5(能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出相应的实例,说明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和图形与坐标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6(理解核心概念——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和推理能力的具体含义,体会它们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能够借助具体实例说出培养学生上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专题讲座 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 刘晓玫(首师大数学,教授) 史炳星(北京教育学院,副教授 ) 章巍(河北保定三中分校,高级教师 ) 3 一、图形与几何内容结构分析

尺规作图初中数学中考题汇总

(第8题图) 选择题(每小题x 分,共y 分) (2011长春)8.如图,直线 l 1ABC 1 2 (2011浙江绍兴,8,4分)如图,在ABC ?中,分别以点A 和点B 为圆心,大于 1 2 AB 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点,M N ,作直线MN ,交BC 于点D ,连接AD .若ADC ?的周长为10,7AB =,则ABC ?的周长为( ) D M N C A B 【答案】C 二、填空题(每小题x 分,共y 分) 〔2011南京市〕11.如图,以O 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OM 交于点A ,再以 A 为圆心,AO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 B ,画射线OB ,则cos ∠AOB 的值等于 _______1 2 ____. (2011重庆市潼南县)19.(6分)画△ABC,使其两边为已知线段a 、b ,夹角为β. (要求:用尺规作图,写出已知、求作;保留作图痕迹;不在已知的线、角上作图;不 写作法). (第11题) B A M O B A C D 图2 图3

已知: 求作: 19. 已知:线段a 、b 、角β -------------1分 求作:△ABC 使边BC=a ,AC= b ,∠C=β ------------2分 画图(保留作图痕迹图略) --------------6分 (2011佛山)22、如图,一张纸上有线段AB ; (1)请用尺规作图,作出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和证明); (2)若不用尺规作图,你还有其它作法吗请说明作法(不作图); (2011?宿迁市)28.(本题满分12分)如图,在Rt △ABC 中,∠B =90°,AB =1,BC = 2 1 ,以点C 为圆心,CB 为半径的弧交CA 于点D ;以点A 为圆心,AD 为半径的弧交AB 于点E . (1)求AE 的长度; (2)分别以点A 、E 为圆心,AB 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F (F 与C 在AB 两侧),连接AF 、EF ,设EF 交弧DE 所在的圆于点G ,连接AG ,试猜想∠EAG 的大小,并说明理由. 19题图a b β A B

新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

新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已知ABC ?的周长是21,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 ,且4OD =,则ABC ?的面积是( ) A .25米 B .84米 C .42米 D .21米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为4,再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 连接OA ∵OB ,OC 分别平分ABC ∠和ACB ∠,OD BC ^于D ,且4OD = ∴点O 到AB 、AC 、BC 的距离为4 ∴ABC AOC OBC ABO S S S S =++△△△△ ()142 AB BC AC =??++ 14212 =?? 42=(米) 故答案为: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三角形的面积问题,掌握角平分线的性质、三角形面积公式是解题的关键.

2.∠1与∠2互余,∠1与∠3互补,若∠3=125°,则∠2=() A.35°B.45°C.55°D.65°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解:根据题意得:∠1+∠3=180°,∠3=125°,则∠1=55°,∵∠1+∠2=90°,则∠2=35° 故选:A. 【点睛】 本题考查余角、补角的计算. 3.将如图所示的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的主视图(正视图)是() A.B.C. D. 【答案】D 【解析】 解:Rt△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几何体是圆锥,主视图是等腰三角形. 故选D. 首先判断直角三角形ACB绕直角边AC旋转一周所得到的几何体是圆锥,再找出圆锥的主视图即可. 4.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ABC的周长最小时,点C的坐标是

【精选】青岛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全册教案-第10章-数学

10.1数据的离散程度 一、教与学目标: 1 据的波动大小。 2 、了解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二、教与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难点:一组数据离散程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教与学方法:探究与自学教学法 四、教与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什么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如何计算? (二)、探究新知: 1、问题导读: 预习课本P92—P93,完成下列题目。(小组之内交流) (1)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___________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的差异程度。 (2)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即_______________)外,还要关注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即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_________ 2、精讲点拨: 例1:班主任要从甲、乙两名跳远运动员中挑选一人参加校运动会比赛.在最近 的10次选拔赛中,他们的成绩如下(单位:cm ): (1(2)甲、乙两名运动员这10次比赛成绩的中位数、众数分别是多少? (3)怎样评价这两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 (4)历届比赛表明,成绩达到5.96m 就有可能夺冠,你认为为了夺冠应选择 谁参加这项比赛?如果历届比赛成绩表明,成绩达到6.10m 就能打破记录,那么你认为为了打破记录应选择谁参加这项比赛? (三)、学以致用: 1、巩固新知: (1)、代表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有(2)、常用离散程度来描述一组数据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能力提升: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

初中数学几何图形初步技巧及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如图是由若干个大小相同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几何体,那么其三种视图中面积最小的是() A.主视图B.俯视图C.左视图D.一样大 【答案】C 【解析】 如图,该几何体主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左视图是由3个小正方形组成, 俯视图是由5个小正方形组成, 故三种视图面积最小的是左视图, 故选C. 2.如图,在直角坐标系中,点A、B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点C是y轴上的一个动点,且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当△ABC的周长最小时,点C的坐标是 A.(0,0)B.(0,1)C.(0,2)D.(0,3) 【答案】D 【解析】 【详解】 解:作B点关于y轴对称点B′点,连接AB′,交y轴于点C′, 此时△ABC的周长最小,

∵点A 、B 的坐标分别为(1,4)和(3,0), ∴B ′点坐标为:(-3,0),则OB′=3 过点A 作AE 垂直x 轴,则AE=4,OE=1 则B′E=4,即B′E=AE ,∴∠EB ′A=∠B ′AE , ∵C ′O ∥AE , ∴∠B ′C ′O=∠B ′AE , ∴∠B ′C ′O=∠EB ′A ∴B ′O=C ′O=3, ∴点C ′的坐标是(0,3),此时△ABC 的周长最小. 故选D . 3.如图,在正方形ABCD 中,E 是AB 上一点,2,3BE AE BE ==,P 是AC 上一动点,则PB PE +的最小值是( ) A .8 B .9 C .10 D .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连接DE ,交AC 于P ,连接BP ,则此时PB+PE 的值最小,进而利用勾股定理求出即可. 【详解】 解:如图,连接DE ,交AC 于P ,连接BP ,则此时PB PE +的值最小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 B D ∴、关于A C 对称 PB PD =∴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教学计划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教学计划 青岛版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下册教学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教学,要使学生扎实透彻学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进一步培养自学能力、运算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能够运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创新意识、良好个性品质及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平方差、完 全平方公式、平行线的特征,角的运算,一次方程组的运算;平面 图形的认识及位置与坐标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会进行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会推导平方差、完全 平方公式,解一次方程组,平行线及角的计算。 (2)会用尺规做平行线和角,了解位置与坐标。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内容共分七章:第八章,主要讲角的表示;角的比较; 角的度量;对顶角;垂直;第九章,讲了有关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第 十章讲了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第十一章主要讲了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第十二章主要讲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

第十三章讲了平面图形的认识;第十四章讲了位置与坐标。 教学重点:整式的运算、一次方程组、乘法公式。 教学难点:平行线与相交线、一次方程组的应用、位置与坐标。突破重、难点的措施:引导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方法:引 导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四、学情分析: 本人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一(1)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根据上学期 平时课堂表现和期中期末考试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数学成绩不算 理想,总体的水平一般,尖子生不突出、低分的学生又较多,整 体感觉学生学习欠缺思考和训练,自觉性不高,表面看参与积极,但投入度不够,对基本概念的把握不够透彻。根据上述情况本学 期的工作重点将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指导学生数学学习方法, 强化学生的透彻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培优补差,同 时强调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进一步推动数学教学中学生素质 的培养。 五.进度安排: 周次内容1-2周角3-4周平行线5-6周一次方程组7--9周整 式的乘除10期中复习考试11-12周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13-14周 平面图形的认识15-16周以后位置与坐标17周以后 期末复习 六、具体教学措施: 1、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在教学中必须以生为本,适合学 生发展的选择就是最好的,重基础深挖掘透理解。

初中尺规作图详细讲解(含图)

初中数学尺规作图讲解 初等平面几何研究的对象,仅限于直线、圆以及由它们(或一部分)所组成的图形,因此作图的工具,习惯上使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两种.限用直尺和圆规来完成的作图方法,叫做尺规作图法.最简单的尺规作图有如下三条: ⑴ 经过两已知点可以画一条直线; ⑵ 已知圆心和半径可以作一圆; ⑶ 两已知直线;一已知直线和一已知圆;或两已知圆,如果相交,可以求出交点; 以上三条,叫做作图公法.用直尺可以画出第一条公法所说的直线;用圆规可以作出第二条公法所说的圆;用直尺和圆规可以求得第三条公法所说的交点.一个作图题,不管多么复杂,如果能反复应用上述三条作图公法,经过有限的次数,作出适合条件的图形,这样的作图题就叫做尺规作图可能问题;否则,就称为尺规作图不能问题. 历史上,最著名的尺规作图不能问题是: ⑴ 三等分角问题:三等分一个任意角; ⑵ 倍立方问题:作一个立方体,使它的体积是已知立方体的体积的两倍; ⑶ 化圆为方问题:作一个正方形,使它的面积等于已知圆的面积. 这三个问题后被称为“几何作图三大问题”.直至1837年,万芝尔(Pierre Laurent Wantzel)首先证明三等分角问题和立方倍积问题属尺规作图不能问题;1882年,德国数学家林德曼(Ferdinand Lindemann)证明π是一个超越数(即π是一个不满足任何整系数代数方程的实数),由此即可推得根号π(即当圆半径1 r=时所求正方形的边长)不可能用尺规作出,从而也就证明了化圆为方问题是一个尺规作图不能问题. 若干著名的尺规作图已知是不可能的,而当中很多不可能证明是利用了由19世纪出现的伽罗华理论.尽管如此,仍有很多业余爱好者尝试这些不可能的题目,当中以化圆为方及三等分任意角最受注意.数学家Underwood Dudley曾把一些宣告解决了这些不可能问题的错误作法结集成书. 还有另外两个著名问题: ⑴ 正多边形作法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五边形.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六边形.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七边形——这个看上去非常简单的题目,曾经使许多著名数学家都束手无策,因为正七边形是不能由尺规作出的. ·只使用直尺和圆规,作正九边形,此图也不能作出来,因为单用直尺和圆规,是不足以把一个角分成三等份的. ·问题的解决:高斯,大学二年级时得出正十七边形的尺规作图法,并给出了可用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的条件:尺规作图正多边形的边数目必须是2的非负整数次方和不同的费马素数的积,解 决了两千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⑵ 四等分圆周 只准许使用圆规,将一个已知圆心的圆周4等分.这个问题传言是拿破仑·波拿巴出的,向全法国数学家的挑战. 尺规作图的相关延伸: 用生锈圆规(即半径固定的圆规)作图 1.只用直尺及生锈圆规作正五边形 2.生锈圆规作图,已知两点A、B,找出一点C使得AB BC CA ==. 3.已知两点A、B,只用半径固定的圆规,求作C使C是线段AB的中点. 4.尺规作图,是古希腊人按“尽可能简单”这个思想出发的,能更简洁的表达吗?顺着这思路就有了更简洁的 表达.10世纪时,有数学家提出用直尺和半径固定的圆规作图. 1672年,有人证明:如果把“作直线”解释

初中数学几何题教案

初中数学几何题教案 一【教学内容】 1.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了解平行截割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 2.证明圆周角定理、圆的切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 3.证明相交弦定理、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切割线定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相似三角形的定义与性质定理. 2.掌握以下定理的证明:(1)直角三角形射影定理;(2)圆周角定理;(3)圆的切线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4)相交弦定理;(5)圆内接四 边形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6)切割线定理 三【教学过程】 第一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及有关性质 以“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为起点,给出相似三角形定义后,逐步讨论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性质定理等等,其中,基本数学 思想是比例及其性质的应用; 第1课时.基础知识: 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如果一组平行线在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 相等,那么在其他直线上截得的线段_________. 推论1:经过三角形一边的中点与另一边平行的直线必 ______________。

推论2:经过梯形一腰的中点,且与底边平行的直线 ________________。 例题选讲: 例1已知:线段AB 求作:线段AB的三等分点 作法:1、作射线AC 2、在射线AC上顺次截取AD=DE=EF 3、连结BF 4、过点D、E分别作BF的平行线分别交AB于点L、K 点L、K为所求的三等分点 作业练习:课本P5习题1.1 第2课时.基础知识: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三条平行线截两条直线,所得的 ________________成比例。 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或两边的延长线)所得的对应线段____________。 例题选讲: 例1如图D在AB上,DE∥BC,DF∥AC,AE=4,EC=2,BC=8.求BF 和CF的长. 例2、如图,已知DE//BC,EF//CD,求AD是AB和AF的比例中项。 例3平行于三角形一边且和其他两边相交的直线截三角形,所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作业练习:课本P9-10习题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