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客观对应物”:1919年艾略特在讨论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的文章《哈姆莱特和他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客观对应物”理论。
他认为诗人用艺术形式表现情感的唯一途径是发现一个“客观对应物”,就是发现构成那种特殊情感的一组客体、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样,一旦有了源于感觉经验的外部事实,情感便立即被唤起。
也就是说,寻找那些与诗人特殊的主观感受相关联的“客观对应物”,然后通过“客观对应物”来表达诗人的感受,而不是直接抒发主观感情。
艾略特认为:诗歌(艺术品)的生命不在于感情,而在于表现这种感情的技巧与形式象征主义:象征主义亦称“象征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兴起的一种重要文学思潮和流派。
一战前其影响遍及欧洲各国,波及各个艺术部门。
这个流派的作家认为外界事物与人的内心世界是互相感应契合的,人们从每个事物中都能挖掘出其潜藏的象征意义,因而强调运用有物质感的物象,暗示内心的微妙世界,把两个世界沟通起来。
3.后期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象征主义的继续和发展,是现代主义文学诸流派中发展最为持久、成就最高的一个流派,以诗歌和戏剧为主。
基本特征是提倡凭直觉把握内在真实,寻找思想的“客观对应物”,以可感的形式去体现抽象的理念,在意象、象征中隐含人生的哲理;主张通过暗示、意象、比喻、自由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人的复杂微妙的主观感受,追求半明半暗、扑朔迷离和带有神秘色彩的艺术效果。
英国诗人艾略特及其《荒原》是它的代表。
此外代表作家还有马拉美、兰波、魏尔伦、叶芝、梅特林克、庞德等。
表现主义:20世纪初起源于德国,后扩展至欧美各国。
理论纲领是“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
要求突破事物表相,表现事物内在的实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揭示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现象的抒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与真理。
在艺术方法上,由于强调永恒,人物往往是某些共性的抽象或象征;由于强调写内心活动,直觉和梦幻,多采用内心独白、梦景、潜台词等手段;情节离奇,变化突兀,以夸张、扭曲、变形、荒诞的写法,突出主观的感受,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大学才子派是对文艺复兴时期活跃于英国戏剧界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的统称。
他们大多受过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
他们的戏剧创作和演出活动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代表人物有约翰·李利、马洛等。
“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
《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
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
其中,前两部成就最高。
感伤主义18世纪60~80年代末出现于英国。
它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
是18世纪70~80年代德国的一次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因克林格的剧本《狂飚与突进》而得名。
“狂飚”作家多是市民阶级出身的青年,歌德和席勒是这一运动的中坚。
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
他们反对封建枷锁,鼓吹个性,崇拜天才,主张民族统一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文学。
这一运动在德国促进了民族意识和个性的觉醒,把启蒙文学推向更为繁荣的新阶段。
哲理小说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而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
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和卢梭的《爱弥儿》等。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西方,以表现人的意识流动、展示恍惚迷离的心灵世界为主的小说。
意识流小说的艺术特征是:“作家退出小说”;情节淡化;大量的内心独白和自由联想;时空交错和心理时间;象征暗示和对比联想;语言使用上的创新和变异。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乔伊斯和英国的伍尔芙,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美国的福克纳等。
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正统文学,取材于《圣经》,体裁有圣经故事、对徒传、祷告文、赞美诗、宗教剧等,主要作者是教会僧侣,主要内容是赞美上帝的权威和歌颂圣徒的德行,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手法以梦幻、寓意和象征为主。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托尔斯泰主义”思想:列夫托尔斯泰在基督教影响下提出的一套道德学说。
核心是爱的原则,手段是勿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以实现全人类的友爱和平等。
2,“迷茫的一代”:代表作家是: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迷茫的一代”语出美国女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她有一次指着海明威等人说:”你们都是迷茫的一代”.海明威把这句话作为他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的一句题词,于是“迷茫的一代”成了以文学流派的名称。
这些作家的共同特点是厌恶帝国主义战争,却又找不到出路。
3,长河小说:罗曼.罗兰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开创了“长河小说”这是一个新的类型。
通过一个人的命运或者一个家族的历史反映民族或时代的变迁。
这种长河小说优点在是描写集中,容量较大。
罗兰认为,生活就行一条长河那样,连续不断的流动,小说也反应这种丰富、博大、不停发展的状态,种种小说气势雄浑,具有史诗规模。
同时发展脉络清楚,一气呵成,从结构上来说显得更完整4,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在存在主义哲学的基础形成的文学流派,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产生于法国,战后盛行于整个西方世界。
存在主义文学的题材可能是现实的,也可能是神话的,虚构的,不管怎么样,它总表现出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密切关注,基本主题是揭露世界和人的存在的荒诞性。
5,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六七十年代主要流行于美国的文学流派。
所为黑色幽默,就是阴郁的幽默,绞刑架下的幽默。
他一表面上的轻松调侃,玩世不恭,实则无可奈何的语调叙述沉郁而可恐的故事,从而产生荒诞不经,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6,境遇剧:萨特的环境描写,是要表述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观点:世界荒谬,人生孤独。
他认为每个自为的人出身自在的世界中,常常遇到的是障碍、限制和奴役,感受的是反感。
恶心和孤独。
萨特把这种作品中的环境条件称之为“境遇”描写。
因为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特殊境遇中才能作“自由选择”。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长河小说:是一种卷帙浩繁的多卷本小说,或叙述一个人的全部生命历程,或叙述一个家族的兴衰史,或叙述众多人物的生活经历,以此来折射整个社会的历史变迁。
首创者是罗曼罗兰,代表性作品《约翰克里斯多夫》和《母与子》。
3、自然主义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自然主义的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泰纳首先把它应用到文学上。
自然主义文学的理论创始人左拉在《实验小说》和《自然主义小说家》等著作中提出一整套创作原则:强调文学创作的科学性,否定典型化原则;主张超越政治和道德,以遗传学和生理学原理去解释人的行为与社会现象;要求作家对社会进行冷静客观的、照相实录式的描写。
严格按照这种原则创作的作品往往缺乏提炼、思想、想象和情感。
比较典型的体现自然主义风格的作品是龚古尔兄弟合写的《翟米尼·拉赛德》等小说。
左拉虽提倡自然主义,但在实际创作中仍接近现实主义。
4、唯美主义唯美主义是19世纪中后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一个文学流派。
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反对“附庸美”,既反对艺术受制于金钱,也反对艺术为人生服务,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
他们认为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独特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义的作品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主要有:英国的王尔德、法国的戈蒂耶等。
12、多余人“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
这些形象大多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接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厌倦上流社会的生活,渴望有所作为,他们的出现是社会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耶拿派──德国早斯浪漫派的别称。
是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流派1898年,•施莱格尔兄弟创办浪漫派杂志《雅典那谟》,并以此为核心形成一个史称耶拿派的文学派别。
他们与魏玛古典主义相对立,提倡创作自由,强调文艺的主观性,重视民间文学传统,其创作带朋主观唯心主义和宗教神秘主义色彩,重要作品有诺瓦利斯的诗歌《夜颂》、蒂克的《民间童话集》等。
海德堡浪漫派: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团体。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等人在海德堡出版《隐士报》,他们重视发觉德国民族文化遗产,搜集整理民歌,给当时的德国诗歌注入了新鲜血液。
如。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由此形成了海德堡派。
格林兄弟是当时涌现出的童话作家,他们整理出版的《格林童话》成为世界儿童文学的珍品。
这些童话具有奇异的幻想情节,表现人们的智慧和正义。
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所倡导的美学观点和创作主张。
•雨果认为,古典主义只写崇高文雅的一面,而忽略了“丑怪粗野”的一面,这是违反自然法则的,艺术家有写丑的权利,因而力主通过美丑对照去表现艺术的真实。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小说创作的总称,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堪称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奇迹。
它计划写143部,完成91部,巴尔扎克用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作品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全作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
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
"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被恩格斯誉为"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包法利主义:儒勒。
德。
戈吉耶发明了“包法利主义”这个名词,把它定义为‘人所具有的把自己设想成另一个样子的能力”.他指的是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中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爱玛的性格特点,即爱玛所具有的崇尚金钱,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
“包法利主义”是平庸卑污的现实和渴望理想爱情。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1.神人同形同性说:希腊神话中的神祗,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都是人格化了的形象,这就是“神、人同形同性说”。
2.阿基琉斯的脚跟:希腊神话英雄阿基琉斯唯一能被刺伤的地方。
他出生后,母亲海洋女神西蒂斯握着他的脚跟在冥河里浸泡,因此他全身除脚踵外其他地方刀枪不入。
比喻易受伤害的地方或致命弱点。
3.《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一般认为是吟诵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
公元前8世纪,小亚细亚一带的民间歌人、双目失明的职业乐师荷马把有关特洛伊战争的短歌、传说整理加工,巧制精编,创作了《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这两部长篇叙事佳作。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在雅典执政者庇士特拉妥的带领下,学者们将其删改完善,《史诗》正式用文字记录下来,整理成书。
到公元前3至2世纪亚历山大城的学者又进一步审校、定本,这便是流传至今的“荷马史诗。
”4.塞壬文化(塞壬妖岛):出自希腊神话。
传说在一个岛上住着一些以美妙歌声迷人害人的海妖,名叫塞壬。
后奥德赛路经该岛,事先得到瑟西女仙的警告,用蜡封住同伴们的耳朵,又把自己绑在桅杆上,同伴们奋力划桨,终于战胜了迷人的歌声。
比喻那种骗人的甜言蜜语。
5.三连剧:又称三部曲,古希腊悲剧中的固定格式,•指情节连贯,内容相关的三部悲剧。
它们既有相对独立性,有各自的剧名,能独立成篇,又有内在联系,可合成一组悲剧,有总的剧名,表达统一的主题。
后成为三部内容各自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文学作品的统称。
6.《俄狄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
取材于英雄传说,写忒拜王子俄狄浦斯反抗杀父娶母的神示,然而又逃不出命运支配的故事。
通过俄狄浦斯的遭遇,作者颂扬了悲剧主人公的坚强意志和人民对国家的负责精神。
以此作品为代表的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艺术,标志着希腊悲剧的成熟。
7.骑士文学: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以法国的成就最高。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 小说(Novel):一种长篇故事性的文学形式,通常以虚构的情节和人物为基础。
2. 诗歌(Poetry):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表达深层意义为特点的文学形式。
3. 戏剧(Drama):一种以对话和行动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文学形式,通常在舞台上演出。
4. 散文(Prose):一种不受特定韵律和节奏限制的文学形式,通常以故事、评论或描述为主。
5. 自传(Autobiography):一种以作者自己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6. 传记(Biography):一种以某个人的生平事迹为基础的文学作品。
7. 文学批评(Literary Criticism):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学术研究领域。
8. 现实主义(Rea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客观描写和真实性。
9.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个人情感、幻想和想象力。
10. 象征主义(Symbolism):一种文学流派,强调使用象征和隐喻来传达深层意义。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

1“人物再现法”: 巴尔扎克的人物再现法是让一个人物在不同的小说中多次出现,每次出现只描述这个人物的一段生活历程,连串起来即形成该人物全部生活内容。
这样不仅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生活全景,更能将《人间喜剧》连串为一个艺术整体,其中《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用“人物再现法”创作的第一部作品。
2、社会问题剧:1868—1891年,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用散文写了9部以社会和家庭问题为内容的现实主义戏剧;这些剧本分两类:一类处理社会政治问题,如《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等;一类处理婚姻家庭问题,如《玩偶之家》等;这些作品大胆揭露资产阶级道德的堕落、婚姻的不合理、家庭生活的虚伪、思想的庸俗偏狭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破产.3、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种艺术形象。
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欧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无奈的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着名的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4、自然派——19世纪俄国文学的一个派别,该派别领袖是果戈理。
这一派的作家极力忠实自然即现实,,抨击腐朽的农奴制度,同情小人物的悲惨生活,关注妇女的命运。
在题材上多以小官员、职员、农奴等小人物为主人公。
体裁以小说为主。
5、批判现实主义——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实证哲学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确立,欧洲逐渐形成一种比较冷静务实的社会心理。
文学上,浪漫主义逐渐衰退,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社会弊病和人性缺陷,追求细节真实性,塑造典型性格,逐渐成为作家们的主要倾向。
20年代,斯丹达尔率先提出现实主义的文学纲领,后经巴尔扎克、俄国的别林斯基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理论支柱。
创作上各国出现一系列大作家,大作品,在19世纪成为主要的文学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余人最早由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是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
他们的特点是出身贵族,生活环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
他们虽有高尚的理想,却远离人民;虽不满现实,却缺少行动,他们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在愤世疾俗中白白地浪费自己的才华。
他们既不愿站在政府的一边,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又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反对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
他们很是心仪西方的自由思想,不满俄国的现状,却又无能为力,然而他们又是大贵族和权势者的代表人物,不可能与底层人民相结合以改变俄国的现状。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赫尔岑笔下的别尔托夫、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等。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的人物形象,一般为小职员,通过对他们悲惨命运的描写来批判当时的沙皇专制下的黑暗社会现实。
代表作是普希金的《别尔金》小说集,果戈理的《彼得堡故事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
与“多余人”,“新人”形象并列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三大人物形象。
自然主义文学:19世纪60年代产生于法国并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样式。
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继承变异和发展,其哲学基础是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泰纳的“种族、环境和时代”三原则。
自然主义一方面排斥浪漫主义的想象、夸张、抒情等主观因素,另一方面轻视现实主义对现实生活的典型概括,而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作记录式的写照,并企图以自然规律特别是生物学规律解释人和人类社会。
在文学艺术上,自然主义崇尚资料考证,片面强调细节的重要和表面现象的精确描写,忽视典型概括,主张作家应该中立、客观、不对事务做出政治的、道德的、美学的评价,自然主义文学家相信生物学的决定论,认为人物的生物本能决定支配人的社会行动。
代表作家是法国的左拉和贡古尔兄弟。
唯美主义文学: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在法英等国流行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作家愤世嫉俗,不愿与黑暗现实流合污,但又采取逃避现实,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
他们以反理性的主观唯心主义为哲学基础,反对“附庸美”,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认为艺术不是功利性的,不应反映生活,无需顾及道德,追求的就只是感觉和印象,是绝对的和至高无上的美。
然而在实际创作中,唯美主义作家还是创作了一些从特殊的角度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
唯美主意作品讲究词藻、韵律、重视景物的描绘形式较为精致。
代表作家戈蒂耶,王尔德。
红与黑包法利夫人威塞克斯小说:19世纪末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罗曼史和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性格和环境小说”。
他的全部重要小说归于最后一类。
这类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的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 小说的主题反映了人与社会、性格与环境的对立,特别是通过对爱情、婚姻等问题的描写,表现了个人与社会的悲剧性冲突。
所以又被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代表作:《无名的裘德》《德伯家的苔丝》。
《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创作的90多部长、中、短篇小说的总集。
它采用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把众多人物和篇章连成一个整体。
全部作品分为三大类: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
风俗研究是基础部分,又分为六个场景: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事生活场景、乡村生活场景。
《人间喜剧》真实地再现了贵族阶级日趋灭亡和资产阶级日益上升的历史发展趋势,无情的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是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百科全书”。
福楼拜创作的艺术特色:1、福楼拜创作的艺术特点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他不讲究故事的戏剧性,而是从日常平凡的生活场景中去控制人生的真谛和时代的精神。
他主张艺术应该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黑暗。
2、他创作的小说的整体结构不是以故事情节为发展,而是从人物在不同时期,环境中的心态和行动来安排。
3、注重将现实世界景物的变化和人物特定时刻的心境融为一体4、他主张“小说应当科学化”,小说写作应当实事求是,通过实地考察和对事物的悉心观察,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特点,然后将其如实描绘出来。
如为了写《萨朗波》,他曾去北非实地考察并查阅大量书籍。
5、他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认为作家不应该对人和事不直接发表意见,而是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表现出来。
6、福楼拜认为小说首先应该是一种艺术形式,因此特别重视小说的审美作用,重视小说的形式美,追求作品内容和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7、追求语言上的准确。
反对陈词滥调,反对人为语言。
《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司汤达的《红与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1 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材料,通过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来反映时代特征。
小说描写了3个典型环境(维立叶尔、贝尚松神学院、巴黎),又写了于连个人奋斗的悲剧过程,揭露了复辟时期大革命的深刻影响,资产阶级的压迫、平民的反抗、贵族和社会的腐败统治等时代特征;又说明了个人奋斗在专制特权社会中失败的客观真理2 特别善于把握和分析人物心理。
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是他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一个重要手段。
于连收到玛特儿小姐约他半夜来的信时的心理活动。
他即高兴又怀疑,即犹豫又自责心理活动互相冲突,揭示了他内心的冲突和感情的瞬间变化,突出了他的性格。
(“要准备战斗”)3 情节生动紧凑、结构严谨。
以于连的个人奋斗史为“经”,以他和德瑞娜市长夫人、玛特儿小姐恋爱生活为“纬”。
经纬交织、条理明晰。
三个典型环境的转换衔接自然顺畅,出场的人物都与主人公有关。
人物、情节和环境都显得严整清晰,井井有条,形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4、司汤达善于运用戏剧性冲突场面来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于连到哇列诺家赴宴的一场,写的十分富有戏剧性。
哇列诺及其周围人的鄙俗与无知,玉莲的思想反应和心理活动,都得到生动的刻画和充分的展示。
5、写实性和传奇性结合。
将当时法国社会中的复辟反复辟的现实与小说的虚构夸张相结合。
6、语言清丽朴素,简洁明快。
《罪与罚》的艺术特色: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现实主义作品:1情节结构完整、充满戏剧性。
如小说写拉斯科尼科夫的整个犯罪经过:由酝酿到实施;从犯罪后的精神混乱到自首;最后归依上帝,情节有头有尾。
围绕拉斯科尼科夫的犯罪,设了许多悬念,小说始终处在紧张的态势之中,扣人心弦。
2深刻的心理描写,作品被誉为“一份犯罪的心理报告”。
运用多种心理表现手法:如内心独白、梦境、幻想、直觉等表现人物犯罪前后近于疯狂的复杂心理活动,写出了他的紧张、痛苦、孤独、疲惫。
3“复调小说”的结构特征。
与巴赫金提出的“单调性”不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创造了人物形象的全新结构,主人公的意识不为作家的框架所限,和作家有平等地位。
作家和作品中的每个人物,像乐典中的不同声部,互相对话,互不干扰的存在着,作家始终未提供给读者一种肯定的结论。
4、“对话”和“争论”是这篇小说所处的一种状态。
《人间喜剧》的思想内容。
1、首先,《人间喜剧》深刻描写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史。
《农民》反映了农村资本主义战胜贵族地主取得统治地位的过程,名门贵妇鲍赛昂夫人的盛衰史也是与贵族阶级的盛衰史紧密相连的,她在《高老头》的情场失意被资产阶级的小姐所击败而被迫离开巴黎,是贵族厄运的写照。
2、其次,描写了资产阶级爆发户的发迹史。
塑造了不同时期的资产者形象以及他们所代表的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兴衰。
从高利贷者高布赛克到投机商葛朗台,从贵族的管家高贝丹到银行家纽沁根,一个个都是贪婪无耻的恶棍。
巴尔扎克通过一系列本质相同而形象各异的资产阶级人物,真实地再现出资本主义剥削方式的发展史。
这些人物所拥有的每个金币都充满了血腥气息,都是由罪恶凝成的。
3、再次,详尽的剖析了人性的畸变。
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对社会各方面的腐蚀和主宰,拜金主义对人们内心世界造成的巨大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例如《欧仁妮·葛朗台》。
作品还深刻地揭示了金钱对文学、艺术、新闻以及精神生活的腐蚀。
4、最后,以赞赏的态度描写了共和党人的形象,(例如《幻灭》和《农民》)。
但对人民的态度是矛盾的。
一方面巴尔扎克不承认劳动人民有参政的能力,不赞成工人的革命运动;另一方面又描写了人民中蕴藏着美好的品质,同情工人的贫困生活。
这种矛盾态度在多篇作品中都有流露。
果戈理《钦差大臣》的艺术成就1) 集结俄国当时社会中的各种丑恶现象并对这些现象进行辛辣的讽刺,嘲讽整个沙俄官僚集团。
2) 结构完整而朴素,市长的一句话展开戏剧情节,宪兵的一声喊宣告剧情的结束。
3) 别具匠心的哑场收尾,充分发挥了戏剧作为一种舞台造型艺术的作用,具有雕塑美,增强了戏剧的嘲讽效果4)双重的戏剧冲突。
喜剧一方面写了市长为首的官僚集团和钦差大臣的矛盾,另一方面还写了小市民和官僚的冲突。
前者贯穿于全剧,后者则通过所有上场的人的语言来表现。
这样的手法,使得情节引人入胜。
5) 鲜明真实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致力于典型人物内心世界的揭示,摒弃了外在的浅薄的滑稽,剧中人物不是某种概念的化身,而是特定的、活生生的性格。
而这些也是靠人物自我揭露来完成的。
包法利夫人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上的贡献:1、法国乃至欧洲文学史第一部没有正面主人公的小说。
小说中出现的所有的人都是存在着虚伪与肮脏。
2、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大胆接触到了女性性心理描写的小说。
从爱玛对包法利医生、莱昂、罗道尔夫、公证人居由曼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出她的性心理。
福楼拜通过描绘爱玛的内心活动,充分展示了爱玛心理变化的全过程,揭示了女性最隐秘的内心世界。
爱玛对自由情欲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千百年来男权社会伦理道德的蔑视与挑战,它超越时代道德,体现了向性爱本质复归的趋向。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看出女性对于两性的平等、和谐的渴望。
3、明确提出“创作客观化”原则, 他倡导“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创作理论。
主张作家退出作品。
认为作家不应该对人和事不直接发表意见,而是从作品的总体倾向上表现出来。
为法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双城记》的艺术特色:《双城记》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法国大革命前深深激化了的社会矛盾,强烈地抨击贵族阶级的荒淫残暴,并深切地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
1、《双城记》有其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地方,它的人物和主要情节都是虚构的。
2、小说结构复杂严谨,有三条独立而又相互交织的线索组成,分别是梅尼特医生的故事;贵族后代代尔那的故事;革命者得伐石太太的故事。
这三条线索互相独立而又互相关联,交织在一起。
作者采取倒叙、插叙、伏笔、铺垫等手法,使小说结构完整,情节曲折而富有戏剧性,表现了卓越的艺术技巧。
体现了结构的丰富性和完整性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