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齐太公世家全文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译文赏析

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译文|赏析《齐太公世家》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出自《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本篇主要讲述了西周和春秋时期姜齐约800年的兴衰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作者:司马迁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
虞夏之际封於吕,或封於申,姓姜氏。
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後苗裔也。
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於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於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適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或曰,太公博闻,尝事纣。
纣无道,去之。
游说诸侯,无所遇,而卒西归周西伯。
或曰,吕尚处士,隐海滨。
周西伯拘羑里,散宜生、闳夭素知而招吕尚。
吕尚亦曰“吾闻西伯贤,又善养老,盍往焉”。
三人者为西伯求美女奇物,献之於纣,以赎西伯。
西伯得以出,反国。
言吕尚所以事周虽异,然要之为文武师。
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後至者斩!”遂至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彊之劝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纣。
纣师败绩。
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史记·齐太公世家(15)全文

史记·齐太公世家(15)全文晏孺子元年春,田乞伪事高、国者,每朝,乞骖乘,言曰:子得君,大夫皆自危,欲谋作乱。
又谓诸大夫曰:高昭子可畏,及未发,先之。
大夫从之。
六月,田乞、鲍牧乃与大夫以兵入公宫,攻高昭子。
昭子闻之,与国惠子救公。
公师败,田乞之徒追之,国惠子奔莒,遂反杀高昭子。
晏圉奔鲁。
八月,齐秉意兹①。
田乞败二相,乃使人之鲁召公子阳生。
阳生至齐,私匿田乞家。
十月戊子,田乞请诸大夫曰:常之母有鱼菽之祭②,幸来会饮。
会饮,田乞盛阳生橐中③,置座中央,发橐出阳生,曰:此乃齐君矣。
大夫皆伏谒④。
将与大夫盟而立之,鲍牧醉,乞诬大夫曰:吾与鲍牧谋共立阳生。
鲍牧怒曰:子忘景公之命乎⑤?诸大夫相视欲悔,阳生前,顿首曰:可则立之,否则已。
鲍牧恐祸起,乃复曰:皆景公子也,何为不可!乃与盟,立阳生,是为悼公。
悼公入宫,使人迁晏孺子于骀,杀之幕下⑥,而逐孺子母芮子。
芮子故贱而孺子少⑦,故无权,国人轻之。
①齐秉意兹:据《左传哀公六年》,应为齐秉意兹奔鲁。
②常之母:田尝菽的母亲,即田乞的妻子。
鱼菽之祭:比较菲薄的祭祀,无三牲珍鲜之供,只有齐国土产的鱼、豆等。
古代家中祭事由主妇备办,所以说常之母有鱼菽之祭。
③橐(tu,驼):无底的口袋。
④伏谒:古人席地而坐,就地伏身拜见叫伏谒。
⑤景公之命:指景公临终命立少子荼。
⑥幕:帐幕。
据《左传哀公六年》载,流放晏孺子并未到达目的地骀,在半路上设置帐幕,将其杀死在幕中。
⑦故:本来。
妹妻之。
及归即位,使迎之。
季姬与季鲂侯通,言其情,鲁弗敢与,故齐伐鲁,竟迎季姬。
季姬嬖,齐复归鲁侵地。
鲍子与悼公有郤,不善。
四年,吴、鲁伐齐南方,鲍子弑悼公,赴于吴。
吴王夫差哭于军门外三日①,将从海入讨齐。
齐人败之,吴师乃去。
晋赵鞅伐齐,至赖而去。
齐人共立悼公子壬,是为简公。
①诸侯间哭吊死者的礼节。
简公四年春,初,简公与父阳生俱在鲁地,监止有宠焉。
及即位,使为政①。
田成子惮之,骤顾于朝②。
御鞅言简公曰:田、监不可并也,君其择焉。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晋文之事原文及翻译
齐桓公晋文公之事源自《史记·齐太公世家》。
以下是部分
原文及翻译:
原文:
齐桓公问晋文公曰:“楚人役于鄢、郢三年者数十万人矣。
彼其久矣,不可以亡,不可以存。
请与之为寰宇。
”晋文
公许之。
翻译:
齐桓公问晋文公说:“楚国几十万人在鄢、郢做工长达三
年了。
这样久的时间,既不能亡灭,也不能保住。
请我们
把这一整片土地让给他们吧。
”晋文公同意了。
原文:
齐桓公侈出捕五禽,入,见桓子,曰:“天下莫敌桓子之
猷也。
”曰:“臣能教五禽。
”桓子以告戎昭子。
戎昭子
使为弟子之应声。
足以召之,手足皆正。
于是大会五禽,
桓子设人教之,抟与之环者十数人,曰:“谁能令我拜,
宾服之!”群臣莫敢对。
晏于是对曰:“君所赐土田者,
莫有不拜,不敢不拜也。
”桓子骺然然而敬曰:“很好!”
翻译:
齐桓公挥霍浪费地去捕五种禽兽,回来后,见到桓子,说:“天下没有人能敌得过桓子的才智。
”桓子说:“臣能使
五禽做出应对。
”桓子告诉了戎昭子。
戎昭子叫来学生为
五禽做出堪应的声音。
接着他用手召唤,脚步也跟着对齐。
于是召集了许多人,桓子设人教他们,轮流与他们环绕,说:“谁能让我鞠躬致敬,我就奏请效服于他!”群臣都
不敢回答。
晏敢于回答:“君赐予土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
鞠躬致敬的,不敢不鞠躬致敬的。
”桓子感到非常高兴和
敬佩说:“很好!”。
史记·齐太公世家(11)全文

史记·齐太公世家(11)全文二十九年,桓公与夫人蔡姬戏船中。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①。
蔡亦怒,嫁其女。
桓公闻而怒,兴师往伐。
①弗绝:未断绝婚姻关系。
三十年春,齐桓公率诸侯伐蔡,蔡溃。
遂伐楚。
楚成王兴师问曰:何故涉吾地?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若实征之①,以夹辅周室②。
赐我先君履③,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
楚贡包茅不入④,王祭不具,是以来责。
昭王南征不复⑤,是以来问。
楚王曰:贡之不入,有之,寡人罪也,敢不共乎⑥!昭王之出不复,君其问之水滨⑦。
齐师进次于陉⑧。
夏,楚王使屈完将兵陉齐⑨,齐师退次召陵。
桓公矜屈完以其众。
屈完曰:君以道则可;若不⑩,则楚方城以为城,江、汉以为沟,君安能进乎?乃与屈完盟而去。
过陈、陈袁涛塗诈齐⑾令出东方,觉。
秋,齐伐陈。
是岁,晋杀太子申生。
①若:你。
②夹辅:辅佐。
③履:(可以征伐的)疆界。
④包茅:楚国特产植物,进贡周王室,王室祭祀时用以过滤供酒中的杂质。
⑤昭王南征不复:据三家注引《帝王世纪》,周昭王南征楚,将渡汉水,当地人把用胶粘连的船供给昭王,渡至江中,胶溶船散,昭王落水而亡。
⑥共:通供,供给。
⑦本句深意意为:当时汉水一带非楚之国土,周昭王死于汉水,楚国没有责任。
⑧次:军队驻扎某地超过两天。
⑨扞(hn,汗):同捍,抵御。
⑩不:同否(11)陈国怕齐国大兵过陈境扰民,所以骗齐兵由东道沿海回齐。
但东道难行,是以齐怨陈。
三十五年夏,会诸侯于葵丘。
周襄王使宰孔赐桓公文武胙、彤弓矢②、大路③,命无拜。
桓公欲许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赐。
秋,复会诸侯于蔡丘,益有骄色。
周使宰孔会。
诸侯颇有叛者。
晋侯病,后,遇宰孔。
宰孔曰:齐侯骄矣,弟无行④。
从之。
是岁,晋献公卒,里克杀奚齐、卓子,秦穆公以夫人入公子夷吾为晋君⑤。
桓公于是讨晋乱,至高梁,使隰朋立晋君,还。
①文武胙:周天子祭祀周文王周武王的供品之肉。
古人认为,祭祀完毕后的胙肉,食用之人会得到福佑。
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与解析

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与解析史记是中国古代史书的典范之一,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其中的齐太公世家是史记中的一篇内容丰富、深入浅出的篇章,揭示了古代齐国的兴衰历程和太公姜尚的伟大功绩。
本文将对史记齐太公世家进行原文展示与解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意义。
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史记齐太公世家所记载的原文包含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和事件,下面将为您呈现其中的一部分原文,并结合解析进行阐述。
父曰南伯,名义,字子华,君姓姜氏,号太公,以圣。
其君曰昭公,字子昭。
父曰南伯:太公姜尚的父亲名为南伯,他的字是子华,属于齐国的贵族,也是太公姜尚的家庭的始祖。
以圣:太公姜尚被尊称为“以圣”,说明他在齐国具有崇高的地位,并被人们认为具有超凡的智慧和品德。
昭公:齐国的君主,被称作昭公,他的字是子昭,这位君主是太公姜尚的第一位统治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是太公姜尚的座右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别人对待的事情。
这句话表达了太公姜尚高尚的道德观和为人处世的原则,也是他在治理齐国时所遵循的准则。
解析:通过对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太公姜尚的出身、地位和他的治理观念等重要信息。
首先,太公姜尚的父亲南伯是齐国的贵族,属于姜氏一族,这显示出太公姜尚来自于地位显赫的家族。
其次,太公姜尚被尊称为“以圣”,这说明他在齐国的影响力较大,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具有智慧和圣德的人物。
此外,太公姜尚的座右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揭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世的原则。
他在治理齐国时以这一准则为指导,秉持平等、公正、仁爱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了人民的拥护和尊敬。
总结: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通过对太公姜尚的出身、地位和治理观念等方面的描述,揭示了他在齐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的贡献。
太公姜尚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还以其高尚的道德准则和为人处世的原则赢得了人民的敬佩和爱戴。
通过研读史记齐太公世家原文,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齐国的历史,还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提供借鉴和启迪。
《史记》三十世家

《史记》三十世家
031.卷三十一·吴太伯世家第一
032.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第二
033.卷三十三·鲁周公世家第三
034.卷三十四·燕召公世家第四
035.卷三十五·管蔡世家第五
036.卷三十六·陈杞世家第六
037.卷三十七·卫康叔世家第七
038.卷三十八·宋微子世家第八
039.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
040.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041.卷四十一·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042.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043.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044.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045.卷四十五·韩世家第十五
046.卷四十六·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047.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048.卷四十八·陈涉世家第十八
049.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050.卷五十·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051.卷五十一·荆燕世家第二十一052.卷五十二·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053.卷五十三·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054.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055.卷五十五·留侯世家第二十五056.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057.卷五十七·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058.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059.卷五十九·五宗世家第二十九060.卷六十·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齐太公世家(8)全文

史记·齐太公世家(8)全文周西伯昌之脱羑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①,其事多兵权与奇计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③。
周西伯政平④,及断虞芮之讼⑤,而称西伯受命曰文王⑥。
伐崇密须、犬夷⑦,大作丰邑⑧。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①倾:推翻。
②兵权:用兵的计谋。
③阴权:隐秘灵活的措施方法。
宗:尊法。
本谋:基本策略。
④政平:政治清平。
⑤断虞芮之讼:虞国在今山西平陆,芮国在今陕西大荔,二国之君为土地疆界相争,久而不决,到周国请西伯评判。
二君进入周境后,见到耕田者在田界上互相谦让,行人走路互相礼让,男女分道而行,老人受到尊重。
二国之君非尝惭愧,也不去见西伯,自动把所争之地让出,作为闲田。
详见《周本纪》、《诗经大雅绵》毛传。
⑥诗人:《诗经》中诗歌的作者。
称西伯受命文王:把西伯称作膺受天命的文王。
如《诗经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诗经大雅皇矣》载有天帝对文王的敕命。
⑦犬夷:古代部族名,西周时活动在今陕西一带。
⑧作:建设。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①。
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②,右把白旄以誓③,曰:苍兕苍兕④,总尔众庶⑤,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⑥。
①集否:能否云集响应。
②黄钺(yu,月):以黄金为饰的一种长兵器,状如大斧、崤代为帝王所专用,或特赐给专主征伐的重臣。
③白旄:竿顶以旄牛尾为饰的旗帜。
④苍兕:水中猛兽之名,善于奔突,能覆舟船。
借此名为主管船只的军官官职名。
⑤总:统领。
⑥《太誓》:周武王伐纣,兵至盟津所发出的誓师令。
也写作《泰誓》,已佚失。
《古文尚书》中的《泰誓》是后人伪作。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①,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②,伐商纣。
纣师败绩③。
纣反走,登鹿台④,遂追斩纣。
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

史记三十世家齐太公世家六年,初,棠公妻好,棠公死,崔杼取之。
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
待者曰:“不可。
”崔杼怒,因其伐晋,欲与晋合谋袭齐而不得间。
庄公尝笞宦者贾举,贾举复侍,为崔杼间公以报怨。
五月,莒子朝齐,齐以甲戌飨之。
崔杼称病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杼病,遂从崔杼妻。
崔杼妻入室,与崔杼自闭户不出,公拥柱而歌。
宦者贾举遮公从官而入,闭门,崔杼之徒持兵从中起。
公登台而请解,不许;请盟,不许;请自杀於庙,不许。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於公宫。
陪臣争趣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射中公股,公反坠,遂弑之。
晏婴立崔杼门外,曰:“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门开而入,枕公尸而哭,三踊而出。
人谓崔杼:“必杀之。
”崔杼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六年(前548),当初,棠公之妻美丽,棠公死后,崔杼娶了她。
庄公又与她通奸,多次去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别人。
庄公的侍从说:“不能这样。
”崔杼十分恼怒,借庄公伐晋之机,想与晋国合谋袭击庄公但未得机会。
庄公曾经鞭打宦官贾举,贾举又被任为内侍,替崔杼寻找庄公的漏隙来报复仇怨。
五月,莒国国君朝见齐君,齐庄公在甲戌日宴请莒君。
崔杼谎称有病不去上朝。
乙亥日,庄公探望崔杼病情,接着追嬉崔杼妻子。
崔妻入室,与崔杼同把屋门关上不出来,庄公在前堂抱柱唱歌。
这时宦官贾举把庄公的侍从拦在外面而自己进入院子,把院门从里边关上。
崔杼的徒众手执兵器一拥而上。
庄公登上高高的庭台请求和解,众人不答应,庄公又请求盟誓定约,众人也不答应,庄公最后请求让他到自己的祖庙里去自杀,众人仍不允许。
大家说:“国君之臣崔杼病重,不能听你吩咐。
这里离宫廷很近,我们只管捉拿yín乱之徒,没接到其他命令。
”庄公跳墙想逃,被人射中大腿,反坠墙里,于是被杀。
晏婴站在崔杼院门之外,说:“国君为社稷而死则臣子应为他殉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则臣子应随他流亡。
国君为自己私利而死而逃,除了他的宠幸私臣,别人不会为此殉死逃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齐太公世家全文
赵季译注
【说明】《齐太公世家》记载了姜姓齐国自西周初太公建国起,至公元前379年齐康公身死国灭,总计近千年的历史。
姜姓齐国,是春秋时代我国中原的一个重要诸侯国。
在地理上有着良好的自然条件,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自开国以来又十分注重发展经济,太公时期就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管仲相齐后,又连五家之兵,设轻重鱼盐之利,为齐国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在政治文化上,既不象鲁国一样死死拘束于彻底的宗法制,又不象秦、楚早期那样以夷狄自置。
而是顺应其民阔达多匿知的原有文化,有条件地推行宗法制和集权制的结合,因其俗,简其礼,为政简而不苛,平易近民。
所以到齐桓公时,齐国终成为大国争霸斗争中的第一个霸主,一个名符其实的泱泱大国。
自桓公去世,齐国渐趋衰落。
一方面由于姜姓公室旧贵族日益腐败,另一方面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日益激烈,尤其经过崔杼、庆封之乱,大伤元气,终于被新兴的贵族集团田氏所替代。
本篇在艺术上的第一个特点是取材有法、详略得当。
司马迁抓住最能代表齐国历史发展线索的几个时期,清晰地反映了它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前半叶主要介绍了太公时期和桓公时期,中后叶则主要记叙了崔庆之乱与田氏代齐的详尽过程。
这几部分作者运用浓墨重
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斑烂多姿的历史画面。
其余部分则仅仅记其大概,明其脉络,避免冲淡重点部分的思想意义,真正作到了略小取大,举重明轻。
本篇的第二个艺术特点是塑造了生动复杂立体的人物形象。
作者从生活中的历史现实出发,把握历史人物的复杂心理,加以真实再现,使人感到可亲可信。
例如对于齐桓公,作者一方面极力写其机智果断,从谏如流,重义守信的明君风度,但也写了他晚年骄傲固执,好大喜功的思想变化。
既写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宏伟业绩,也写他好内多宠,以致死后虫出于户的性格弱点,给人留下深深的历史回味。
即是反面人物崔杼,作者也写了他两次不杀晏婴的微妙心理,表现出人物的复杂个性。
太公望吕尚,是东海边之人。
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
舜、禹时被封在吕,有的被封在申,姓姜。
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
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太公,与太公谈论后西伯大喜,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
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
因此称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太公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
商纣无道,太公就离
开了。
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周西伯。
有人说,吕尚乃一处士,隐居海滨。
周西伯被囚禁在羑(yǒu,有)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hng,宏)夭久闻吕尚之名而召请他。
吕尚也认为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
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吕尚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
周西伯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吕尚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
周西伯为正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ru,瑞)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人称道为膺受天命的文王。
西伯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吕尚左手拄持黄钺(yu,月),右手握秉白旄誓师,说:苍兕(s,似)苍兕,统领众兵,集结船只,迟者斩首。
于是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诸侯都说:可以征伐商纣了。
武王说:还不行。
班师而还,与太公同写了《太誓》。
又过二年,商纣杀死王子比干,囚禁了箕子。
武王又将征伐商纣,占卜一卦,龟兆显示不吉利,风雨突至。
群臣恐惧,只有太公强劝武王进军,武王于是出兵。
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在牧野誓师,进伐
商纣。
商纣军队彻底崩溃。
商纣回身逃跑,登上鹿台,于是被追杀。
第二天,武王立于社坛之上,群臣手捧明水,卫康叔封铺好彩席,师尚父牵来祭祀之牲,史佚(y,义)按照策书祈祷,向神祇禀告讨伐罪恶商纣之事。
散发商纣积聚在鹿台的钱币,发放商纣屯积在钜桥的粮食,用以赈济贫民。
培筑加高比干之墓,释放被囚禁的箕子。
把象征天下最高权力的九鼎迁往周国,修治周朝政务,与天下之人共同开始创造新时代。
上述诸事多半是采用师尚父的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