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香道发展史教学教材共23页文档
中国香药发展简史

中国香药发展简史博山炉中国香药的发展与香文化和中医药的发展是分不开的,香文化和中医药的发展为香药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从历史上看,香药的发展可以总结为:发源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鼎盛于宋元,广行于明清,式微于清末,复兴于当下。
香炉发源于先秦,初成于秦汉,成长于六朝,完备于隋唐中国香文化发源于先秦时代,在春秋战国逐渐成形。
随着张骞出使西域、佛教的传入、以及魏晋的文化流通,中国的香药种类也随着东西方的文化以及物种交流丰富了起来。
以各种香品制成的香药,及以香品为原料并根据中医理论组成的方剂也逐渐的多了起来。
经过了秦汉和六朝时期的发展和普及,到了隋唐之时香文化已经基本完备成型了。
唐代的时候,因为社会的稳定,在人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保障之后,也就开始关注各种香药,于是各种香药便愈加的流行起来。
另一方面,因为大唐与西域诸国的贸易、本土的药材。
文化、人口来往日益密切,各种外来香药也在中国大行其道。
唐时社会对香药的热衷,我们可以从各种古籍上窥探一二。
《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杨国忠曾经“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麝香、轧香筛土和为泥饰壁”。
而唐代宗时的宰相元载更是修了芸辉堂——“芸辉,香草名也……以涂其壁……而更以沉香为梁栋,金银为户牖,内设悬黎屏风紫绡帐。
”上流社会钟爱各种香药,普通百姓也不甘落后。
虽然不能修筑诸如沉香阁、芸辉堂一类的奢侈建筑,但是从洗脸、洗澡用的澡豆到日常保养的面脂、口脂,从生活中熏衣、燃香到食品药品里的各种香药,香文化已经渗透到了日用民生、饮食治病等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在医学方面,虽然唐代大量地使用各种外来的香药,但也是经过使用者的思考分析的,并不是拿来就用。
敦煌、吐鲁番所出土的医方文书保留下了一些唐代的医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敦煌医方中所用的药物虽然有许多并不产自中国,而是产自印度或者其他西域国家,但使用它们的医方有很多在印度的医典中并没有记载,却是与中医的医方书籍中所载一致,这就说明虽然我们应用了各种外来的香药,但是有很多外来香药的组方用药的指导思想已经被中国本土化了,是以中医学的思维为准绳来进行的组方用药。
中国香道

中国“香道”香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香道讲究静观不语,需要人们随着袅袅升起的轻烟静静地感悟其中的人生道理。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
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
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
熏香还可以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从刘向、李商隐、李煜、苏轼、黄庭坚到朱熹、文征明、丁渭,历代文人都有大量写香的诗文传世,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名医别录》到《本草纲目》,历代经典著作都有关于用香的记载。
其中,黄庭坚总结的香之十德,至今仍被日本香道界奉为圭臬。
我们看到,作为香道文化的学习者,日本早已将香道与茶道和花道并称为三雅道,是一种以“乐香”为道艺的高雅艺术。
唐代鉴真和尚东渡,不仅把佛教传到日本,同时也带去了与佛教有密切关系的品香文化。
在南宋初期,日本皇室成员和贵族频频到中国来开展外交活动,带走了完整的茶道典仪,而与茶道一起东渡的就有香事。
后来到了足利义政的东山文化时代,熏香演变成按照一定方式的“品香”风俗,逐渐形成了日本的“香道”。
插花、饮茶、弈棋、熏香等生活艺术都源于中国,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绚丽多彩的篇章,在传入东瀛后,早已成为上流社会及市民阶层都乐于接受的修身养心的生活哲学。
但今天,香道和茶道、花道这些纯粹的典雅的生活艺术,它们的面貌对于国人来说却有一种刺痛心灵的陌生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那些神圣而庄严的文化传承在中国早已逝去。
品香,这种勘验人们学识和觉知的艺术,不是仅仅要求参与者通过嗅觉辨识出各种不同香的种类,而是要达到一种闲寂、优雅的内心状态和生活方式的目标。
中国香文化发展史ppt课件

以便随身携带或挂佩,多为刺绣丝袋, 也常把绣袋再放入石、玉、金、银等 材质的镂空小盒。
香具种类
【香筒】 香筒是竖直熏烧线香
的香具,又称“香笼” (以区别于插香用的小 筒)。造型多为长而直的 圆筒,上有平顶盖,下有 扁平的承座,外壁镂空成 各种花样,筒内设有小插 管,以便于安插线香。其 质材多为竹、木或玉石, 也有高档的象牙制品。
秦汉时,随着国家的统一,疆域的扩大,南方湿热地区出产的香 料逐渐进入中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活跃, 东南亚、南亚及欧洲的许多香料也传入了中国。沉香、苏合香、鸡舌 香等在汉代都已成为王公贵族的炉中佳品。道家思想在汉代的盛行以 及佛教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时期香文化的发展。
中国香文化的意义
明窗延静昼, 默坐消尘缘; 即将无限意, 寓此一炷烟。 当时戒定慧, 妙供均人天; 我岂不清友, 于今心醒然。 炉烟袅孤碧, 云缕霏数千; 悠然凌空去, 缥缈随风还。 世事有过现, 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 波定还自圆。
——陈与义《焚香》· 宋朝
中国香文化的定义
中国香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围绕各种香品的制作、炮制、 配伍与使用而逐步形成的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民族传统、美学观念、 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与世界观之独特性的一系列物品、技术、方法、习惯、制度 与观念。
隋唐时期:香文化的成熟与完备
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也对香文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推动。佛家的教理 经书对香大加推崇,几乎在所有的佛事活动中都要用香。不仅敬佛供 佛时要上香,而且在高僧登台说法之前也要焚香;在当时广为流行的 浴佛法会上,要以上等香汤浴佛;在佛殿、法坛等场所还常要泼洒香 水。唐代皇帝大多信佛,皇室佛事活动频繁,其用香数量之大便可想 而知了。
香道(逐渐复兴的古文化)

香道(逐渐复兴的古文化)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都可以追溯到先秦,而香的历史则更为久远。
早在远古蛮荒时期,先人们就在祭祀中然木升烟,告祭天地,这正是后人祭祀用香的先身。
所谓香道,就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香,不仅芳香养鼻,还可颐养身心、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人类对香的喜好,乃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香,在馨悦之中调动心智的灵性,于有形无形之间调息、通鼻、开窍、调和身心,妙用无穷。
“燃我一生之忧伤,换你一丝之感悟”,行业代表泓森道这样总结到。
独特的“香文化”早在先秦时期,香料就被广泛应用于生活。
从士大夫到普通百姓,都有随身佩戴香囊和插戴香草的习惯。
在香道发展鼎盛时期的宋代,用香成为普通百姓追求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生活中随处可见香的身影。
街市上有“香铺”、“香人”,还有专门制作“印香”的商家,甚至酒楼里也有随时向顾客供香的“香婆”。
香之妙:养神养生好香不仅芬芳,使人心生欢喜,而且能助人达到沉静、灵动的境界,于心旷神怡之中达于镇定。
在防病养生方面,早在汉代,名医华佗就曾用丁香、百部等药物制成香囊,悬挂在居室内,用来预防肺结核病。
现代流行的药枕之类的保健用品,都是这种传统香味疗法的现代版。
明代医家李时珍用线香“熏诸疮癣”。
在清宫医药档案中,慈禧、光绪御用的香发方、香皂方、香浴方等更是内容丰富。
从中医药学的角度来说,香疗当属外治法中的“气味疗法”。
各种木本或草本类的芳香药物,通过燃烧所产生的气味,可起到免疫避邪、杀菌消毒、醒神益智、润肺宁心等作用。
选香用香上好的香料主要有沉香、檀香、龙涎香、麝香等。
品味香气是最直接也是较为可靠的鉴别方法。
由于不同的香味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鉴别方法,但品质较好的香,其香气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清新,爽神,久用也不会有头晕的感觉;醒脑提神,有愉悦之感,但并不使人心浮气躁;香味醇和,浓淡适中,深呼吸也不觉得刺鼻;香味即使浓郁,也不会感觉气腻,即使恬淡,其香也清晰可辨;天然香料做的香,常能感觉到在芳香之中透出一些轻微的涩味和药材味。
中国香道发展史

定窑香炉
官窑香炉 哥窑香炉
汝窑香炉
柴窑香炉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朝宣德 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贡的几万斤黄 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的铜制香炉,这就是 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 也难以复现。 对宋元明清的文人来说,香已成为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从苏轼出神入化的咏叹, 到《红楼梦》丰富细致的描述,这一时期文艺作品对香的描写可谓俯仰皆是。
从不同的角度可将香品分为不同的种类
根据所用香料的性质划分:天然香料(及中药材)类香品/合成香料类香品 根据所用的配方划分:灵虚香/宣和帷香等等
根据外形特征划分:原态香材/线香/棒香/盘香/塔香/锥香/香丸/香粉/香膏/香汤/香囊/香枕等
根据香味特征(或所用的主体香料)划分:檀香/麝香/玫瑰香/桂花香等 根据使用方法划分:自然散发香气/薰烧散发香气/浸煮散发香气/浴用/等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关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烧瓷技术高超,瓷窑遍及各地,瓷 香具(主要是香炉)的产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铜器,或是另有创新。 由于瓷炉比铜炉价格底,所以很适宜民间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 五大官窑都制作过大量的香炉。瓷炉虽然不能象铜炉那样精雕细琢,但宋代瓷炉却 自成朴实简洁的风格,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在元明清时期,开始流行香炉、香盒、香瓶、烛台等搭配在一起的组合香具。到明 朝宣德年间,宣宗帝曾亲自督办,差遣技艺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腊(今柬埔寨)进 贡的几万斤黄铜,另加入国库的大量金银珠宝一并精工冶炼,制造了一批盖世绝伦 的铜制香炉,这就是成为后世传奇的“宣德炉”。“宣德炉”所具有的种种奇美特 质,即使以如今的冶炼技术也难以复现。
(完整版)香道

沉香:入脾去邪
• 在世界所有香料当中,沉香最为神奇,为众香之首,集天地气味一体,散 食色欲为一方;被称为植物中的钻石;从质量来说都是从古至今的第一位。 沉香是一种混合了树胶、树脂、挥发油、木材等多种成分的固体凝聚物,体 积不同,形状各异。沉香是瑞香科植物所包含的树种为基础,在特定的条件 下(受伤害)经多年累积结出的一种香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海南、广东、云 南等地。天然沉香已极为稀少、珍贵,属香道文化中香之上品。
龙涎香:活血利气
• 在西方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鲸消化系 统的肠梗阻所产生。龙涎香有其独特的甘甜土质香味(类似异丙醇的气味) ;虽然现在它已经大部分为化学合成物取代,龙涎香和3-甲基吲哚历史上主 要用来当做香水的定香剂,价值很高。2012年8月,英国男孩捡到罕见龙涎 香,价值高达4万英镑。
•
龙涎香具有开窍化痰,活血利气。主治神昏气闷,心腹诸痛,消散症结,咳喘气 逆的要用价值
麝香:通关透窍
• 为雄麝的肚脐和生殖器之间的腺囊的分泌物,干燥后呈颗 粒状或块状,有特殊的香气,有苦味,可以制成香料,也 可以入药。是中枢神经兴奋剂,外用能镇痛、消肿。简称 “麝”。
麝香性温、无毒、味苦。入心、脾、肝经,有开窍、辟秽、通络、散淤之功能。主治 中风、痰厥、惊痫、中恶烦闷、心腹暴痛、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许多临床材料表明 ,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或处于昏厥休克时,服用以麝香为主要成分的苏合丸, 病情可以得到缓解;古书《医学入门》中谈'麝香,通关透窍,上达肌肉。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
什么是香?
• 广义的香,是指香气、芳香的气味。辞源中说:凡草木有 芳香者皆曰香,如芸香、檀香等。
• 狭义的香,是指用天然芳香类香药及植物黏合剂为原
中国香道文化:香炉与香囊的生活美学

DOCS SMART CREATE
中国香道文化:香炉与香囊的生活美学
DOCS
01
中国香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香道文化的起源与历史背景
01
香道文化起源于远古时期
• 香料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
• 香道文化的发展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
• 香道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逐渐演变为生活美学
• 香道文化成为文人墨客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道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香道文化推动了文人墨客对审美和品质的追求
• 香道文化影响了传统艺术的发展,如绘画、雕塑等
• 香道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02
香炉:香道文化的载体与生活美学
香炉的起源与类型
香炉的起源
香炉的类型
• 香炉起源于远古时期的陶制香炉
香道文化在不同朝代的演变
香道文化在宋代继续发展
• 宋朝时期香料的种植和贸易进一步发展
• 香道文化在宫廷、宗教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 香道文化成为文人墨客生活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香道文化在元代逐渐衰落
• 元朝时期香料的种植和贸易逐渐衰退
• 香道文化在宫廷、宗教和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 香道文化在文人墨客生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 香炉的设计与文人墨客的生活美学密切相关
香炉的制作工艺
• 香炉的制作工艺包括铸造、陶瓷、雕刻等
• 香炉的制作工艺注重精细和美观
• 香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审美价值
香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香炉的审美价值
• 香炉用于焚香,净化空气,营造氛围
• 香炉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造型、材质和工艺上
中国香道文化课程

中国香道文化课程
中国香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香道讲究用香气来调节身心,修身养性,达到身心灵的和谐。
本课程将介绍中国香道的起源、发展、香材、制作及使用等方面的知识。
一、起源和发展
1.1 香道的起源和历史渊源
1.2 香道的发展历程和时代特点
1.3 香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二、香材
2.1 香材的分类和特点
2.2 常见的香材及其功效
2.3 香材的选购和保养注意事项
三、制作香品
3.1 制香的工具和原材料
3.2 制香的过程和技巧
3.3 香品的种类和特点
四、香道的使用
4.1 香道的仪式和礼仪
4.2 香道与禅修、瑜伽、中医等的关系
4.3 香道的现代应用与发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员深入了解中国香道文化的精髓和内涵,领悟香气的神奇之处,体验香道的魅力和价值,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和
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