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理想模型法)

初中物理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理想模型法)
初中物理用到的方法(控制变量法、转化法、理想模型法)

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的几种方法

控制变量法:自然界发生的各种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决定某一个现象的产生和变化的因素常常也很多。为了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必须设法把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因素用人为的方法控制起来,使它保持不变,然后来比较,研究其他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初中物理实验大多都用到了这种方法,如通过导体的电流I受到导体电阻R和它两端电压U的影响,在研究电流I与电阻R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压U不变;在研究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时,需要保持电阻R不变;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探究声音产生的因素、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比热容概念的引入等。

转换法: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理现象,不好直接认识它,我们常根据它们表现出来的看的见、摸的着的现象来间接认识它们。如根据电流的热效应来认识电流大小,根据磁场对磁体有力的作用来认识磁场等。

等效法:在研究物理问题时,有时为了使问题简化,常用一个物理量来代替其他所有物理量,但不会改变物理效果。如用合力替代各个分力,用总电阻替代各部分电阻,浮力替代液体对物体的各个压力等。

类比法:在认识一些物理概念时,我们常将它与生活中熟悉且有共同特点的现象进行类比,以帮助我们理解它。如认识电流大小时,用水流进行类比。认识电压时,用水压进行类比,用水流(压)类比电流(压);用水波类比声波。

建立模型法:在研究磁体的磁场时,引入“磁感线”的概念、表示模型(如太阳系模型);理论模型(如理想气体模型);想象模型(如电场线、磁感线等力线的模型);数学模型(如空间点阵模型)。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高考物理解题模型 目录 第一章运动和力 (1) 一、追及、相遇模型 (1) 二、先加速后减速模型 (4) 三、斜面模型 (6) 四、挂件模型 (11) 五、弹簧模型(动力学) (18)

第二章圆周运动 (20) 一、水平方向的圆盘模型 (20) 二、行星模型 (23) 第三章功和能 (1) 一、水平方向的弹性碰撞 (1) 二、水平方向的非弹性碰撞 (6) 三、人船模型 (9) 四、爆炸反冲模型 (11) 第四章力学综合 (13) 一、解题模型: (13) 二、滑轮模型 (19) 三、渡河模型 (23) 第五章电路 (1) 一、电路的动态变化 (1) 二、交变电流 (6) 第六章电磁场 (1) 一、电磁场中的单杆模型 (1) 二、电磁流量计模型 (7) 三、回旋加速模型 (10) 四、磁偏转模型 (15)

第一章 运动和力 一、追及、相遇模型 模型讲解: 1. 火车甲正以速度v 1向前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距甲d 处有火车乙正以较小速度v 2同向匀速行 驶,于是他立即刹车,使火车做匀减速运动。为了使两车不相撞,加速度a 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设以火车乙为参照物,则甲相对乙做初速为)(21v v -、加速度为a 的匀减速运动。若甲相对乙的速度为零时两车不相撞,则此后就不会相撞。因此,不相撞的临界条件是:甲车减速到与乙车车速相同时,甲相对乙的位移为d 。 即:d v v a ad v v 2)(2)(02 212 21-=-=--,, 故不相撞的条件为d v v a 2)(2 21-≥ 2. 甲、乙两物体相距s ,在同一直线上同方向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后就保持静止不动。甲物 体在前,初速度为v 1,加速度大小为a 1。乙物体在后,初速度为v 2,加速度大小为a 2且知v 1,说明乙物体先停止运动那么两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总存在速度相等的时刻,此时两物体相距最近,根据t a v t a v v 2211-=-=共,求得 1 21 2a a v v t --= 在t 时间内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控制变量法及其在初中物理中的运用 揭东县地都镇金都初级中学郑瑞群 在日常物理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老师你讲的我都懂,可是一做习题我就不会。题目究竟是难还是容易呢?对中国学生来说,往往是再难的题老师讲过就容易,容易的题老师没讲过就难,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缺乏创造,缺乏学习、研究方法。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涉及到的自然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实验、抽象、理想化、比较、类比、假说、模型、控制变量法等等。其中控制变量法几乎贯穿了整个物理教学和研究。控制变量法作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探索物理规律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得到了特别广泛的应用,许多物理概念或规律的探索和推导,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的教学,都运用了“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难度最大,所以老师怎样教好这一方法,学生怎样掌握好这一方法,并且在解题中灵活应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如果能深层次地理解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物理教学中“深、难、重”的问题,也能最大程度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就它在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正确理解控制变量法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在研究过程中,由于多个因素(变量)的共同作用,将使研究变得复杂,也很难分析、寻找、总结研究对象与各个因素(变量)之间的关系。于是,

应该寻找一种研究对象与影响其变化的单一因素(变量)关系的方法。 “控制变量法”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方法,是学习物理常见的一种研究方法。 学习和理解控制变量法,不能把这个名称和这种方法生硬、突然地抛塞给学生,而应该在实验和科学方法教育中渗透进行,在学生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揭示,并加以分析、说明,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运用控制变量法。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两根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还有的说应取长度、横截面积均相同的一根铜丝和一根镍铬合金丝进行实验比较。这时,教师可适时指出上述几种方法都可以,同时指出要研究电阻的大小同导电物质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种类这三个因素任何一个因素间的关系,就要人为地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使它们相等,并指出这种实验的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又如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这时应该控制电阻一定;通过导体电流的大小,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培优易错试卷热学问题求解方法辅导专题训练附答案

一、初中物理热学问题求解方法 1.2019年12月27日晚,“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如图所示。该火箭的起飞质量约为870t ,起飞升力约为1.05×107N ,关于该火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火箭利用“流体中流速小的位置压强大”的原理获得升力 B .火箭尾部喷气口热得发红,是通过做功改变了火箭尾部的内能 C .火箭发射时腾起的“白气”是液态水吸热汽化形成的 D .火箭起飞时受到向上的合力约为1.8×106 N (g 取10 N/kg )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 .火箭发射是利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原理来升空的,与流速小压强大没有关系,故A 错误; B .火箭尾部喷气口热得发红,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了火箭尾部的内能,故B 错误; C .图中火箭尾部产生大量的“白气”,是因为尾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发生了液化现象,故C 错误; D .火箭的起飞质量约为870t ,重力 568.710kg 10N/kg 8.710N G mg ==??=? 由于G 竖直向下,起飞升力F 竖直向上,且G F <,所以二力的合力方向向上,大小为 7661.0510N 8.710N 1.810N F F G =-=?-?=?合 故D 正确。 故选D 。 2.用两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相同体积的水和某种油加热,在开始和加热3min 时, 分别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已知33 1.010kg /m ρ=?水, ( ) 3 4.210J /kg C c ? =??水, 330.810kg /m ρ=?油,加热的效率都为90%,油的末温没有达到它的沸点,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加热时间(min ) 0 3 水的温度(℃) 18 28 油的温度(℃) 18 43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解题方法

高中典型物理模型及方法(精华) ◆1.连接体模型:是指运动中几个物体或叠放在一起、或并排挤放在一起、或用细绳、细杆联系在一起的物体组。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整体法和隔离法。 整体法是指连接体内的物体间无相对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组作为整体,对整体用牛二定律列方程 隔离法是指在需要求连接体内各部分间的相互作用(如求相互间的压力或相互间的摩擦力等)时,把某物体从连接体中隔离出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连接体的圆周运动:两球有相同的角速度;两球构成的系统机械能守恒(单个球机械能不守恒) 与运动方向和有无摩擦(μ相同)无关,及与两物体放置的方式都无关。 平面、斜面、竖直都一样。只要两物体保持相对静止 记住:N= 21 12 12 m F m F m m ++ (N 为两物体间相互作用力), 一起加速运动的物体的分子m 1F 2和m 2F 1两项的规律并能应用?F 2 12m m m N += 讨论:①F 1≠0;F 2=0 122F=(m +m )a N=m a N= 2 12 m F m m + ② F 1≠0;F 2≠0 N= 211212 m F m m m F ++ (20F =就是上面的情况) F=2 11221m m g)(m m g)(m m ++ F=122112m (m )m (m gsin )m m g θ++ F=A B B 12 m (m )m F m m g ++ F 1>F 2 m 1>m 2 N 1

N 5对6=F M m (m 为第6个以后的质量) 第12对13的作用力 N 12对13=F nm 12)m -(n ◆2.水流星模型(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是典型的变速圆周运动) 研究物体通过最高点和最低点的情况,并且经常出现临界状态。(圆周运动实例) ①火车转弯 ②汽车过拱桥、凹桥 3 ③飞机做俯冲运动时,飞行员对座位的压力。 ④物体在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汽车在水平公路转弯,水平转盘上的物体,绳拴着的物体在光滑水平面上绕绳的一端旋转)和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翻滚过山车、水流星、杂技节目中的飞车走壁等)。 ⑤万有引力——卫星的运动、库仑力——电子绕核旋转、洛仑兹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偏转、重力与弹力的合力——锥摆、(关健要搞清楚向心力怎样提供的) (1)火车转弯:设火车弯道处内外轨高度差为h ,内外轨间距L ,转弯半径R 。由于外轨略高于内轨,使得火车所受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F 合提供向心力。 为转弯时规定速度)(得由合002 0sin tan v L Rgh v R v m L h mg mg mg F ===≈=θθR g v ?=θtan 0 (是内外轨对火车都无摩擦力的临界条件) ①当火车行驶速率V 等于V 0时,F 合=F 向,内外轨道对轮缘都没有侧 压力 ②当火车行驶V 大于V 0时,F 合F 向,内轨道对轮缘有侧压力,F 合-N'=R 2 m v 即当火车转弯时行驶速率不等于V 0时,其向心力的变化可由内外轨道对轮缘侧压力自行调节,但调节程度不宜过大,以免损坏轨道。火车提速靠增大轨道半径或倾角来实现 (2)无支承的小球,在竖直平面内作圆周运动过最高点情况: 受力:由mg+T=mv 2/L 知,小球速度越小,绳拉力或环压力T 越小,但T 的最小值只能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解题万能模型

《初中物理电学综合解题万能模型》 电压相同的两个电路中:电流比等于电阻的反比. 电学综合题共同的特点是首先通过通断开关,形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电路状态,(这是一个将整体化为部分的过程对应学生能力中的分析能力)每一个电路中都会给一部分已知,基本是我们熟知的这几个物理量---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最后会给某两个电路中的物理量之间的比值关系。(这其实是将两个电路状态进行综合) 所以解电学综合题,首先要进行分析,将一道题化成一个简单电路,并且画出等效电路图并且确定电表测量哪个用电器,这一步非常重要,一定要画对,因为不同的的电路连接方式,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不同,规律不同,这一步错,之后的所有步骤都会错,会白白浪费时间。判断电路连接方式的方法有两种,一,电流流向法,二,等电势法,也叫节点法。往往我们要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应用,可以快速准确的确定电路连接方式和画出等效电路图。这两种方法,是我们的必备的基本功,一定要好熟练掌握。(化整为零,将整体变为部分,是难度降低,从而使为题得以解决我们都知道愚公移山的故事,我们没有那么大的力量一次性将整个山移走,但是我们可以一筐一筐的将土移走,这样可以将不可能完成的事得以变成现实,解题与此相类似) 分析结束,就要进行综合,这样可以把不同电路的已知条件综合在一起,有利于解题(题目之所以难解,是因为已知太少,综合可以零散的已知整合在一起从而很方便的找到未知。题目一般会给几个综合性的已知,比如电流比,电压比,功率比,电阻比。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已知。那么如何应用呢? 上面的这个万能模型,系统直观的展现了应用的思路。电路连接方式发生变化的时,不变的是用电器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变化的是流过用电器的电流,其两端的电压以及电功率。我们都学过串并联电路的规律,电阻比决定电流比,电压比和功率之比,也就是不变量决定变量。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到了不变量电阻以及电阻之间的关系,那么其他的量都能确定。所以我们要想办法通过题目中所给的变量比---电流比,电压比,功率比,找到电阻比,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应该有这样的意识。

初中物理多选题专题训练(含答案)

专项训练:不定项选择题 2012-5-18 1.电动机构造简单,控制方便,效率高,广泛地应用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下列家用电器利用了电动机的是( )。 A .洗衣机 B .电冰箱 C .空调机 D .电视机 2.小伟同学做实验时,发现条形磁铁的磁性太弱了,他想使磁铁的磁性增强,如图中可行的措施是( )。 3.向保温瓶内灌开水至八九成满后,稍用力塞上软木塞,一会儿,瓶塞会“噗”的一声跳出来,要使瓶塞不跳出来且又不发生意外,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 A .用力塞上软木塞 B .轻轻地将软木塞放在瓶口中 C .灌入开水八九成满后,过一会儿,再盖上软木塞 D .灌满开水,塞上软木塞 4.通电螺线管内部放一个小磁针,小磁针静止时的指向如图所示,则( ) A. a 端为电源正极 B .b 端为电源正极 C .c 端为通电螺线管N 极 D .d 端为通电螺线管N 极 5.某潜水艇在海面下隐蔽跟踪某个目标,有时要上浮或下潜,但都未露出水面。若下潜时所受重力为G 1,浮力为F 1;上浮时所受重力为G 2,浮力为F 2,则( ) A .F l F 2, C 1=G 2 C .F l =F 2,G l >G 2 D .F 1G 2 6.跳水运动员起跳时的情景如图所示,不计空气阻力,运动员从离开跳板到接触水面的过程中,运动员的( )

A.速度先减小后增大B.动能先减小后增大 C.重力势能先减小后增大D.机械能先减小后增大 7.关于电磁波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磁波具有能量 B.各种颜色的光都是电磁波 C.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D.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波长越长 8.下列四幅图片所描述的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9.如图所示,P是蹄形磁铁,abcd是多匝线圈,两端与电流表相连组成闭合电路,则下列操作中能够产生感应电流的是 A.把线圈放在两磁极间不动 B.线圈贴近磁极外侧上下运动 C.磁铁不动,线圈左右摆动 D.线圈不动,磁铁左右运动 10.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灯泡L1、L2规格相同,要使L1、L2同时发光,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A.只闭合S2 B.同时闭合S1、S2 C.同时闭合S1、S3 D.同时闭合S2、S3 11.完全相同的8块橡皮,每块橡皮的长、宽、高为4:2:1。小明同学在水平桌面上把它们摆放成了如图所示的四种形式,其中对桌面压强相等的是 A.甲与乙 B.甲瑟丁 C.乙与丙 D.丙与丁 12.下列事实中,属于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有 A.用力拉弹簧,弹簧变长B.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匀速直线下降 C.正在进站的火车D.运动员投出的标枪在空中前行 13.用细线将一个金属小球悬挂于匀速上升的电梯中,小球稳定后,剪断悬线,则下列关于小球运动情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B.以电梯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C.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立即下落D.以地面为参照物,小球先上升、后下落

控制变量法学生版

素养微专题控制变量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重难点拨] 1.考查形式 (1) (2) 2.考查角度: (1) (2) (3) 3.解题策略 [考法精析] 考法一实验方案的评价 [典例1](2018·北京高考)(1)I-可以作为水溶液中SO2歧化反应的催化剂,可能的催化过程如下。将ⅱ补充完整。 ⅰ.SO2+4I-+4H+===S↓+2I2+2H2O ⅱ.I2+2H2O+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I- (2)探究ⅰ、ⅱ反应速率与SO2歧化反应速率的关系,实验如下:分别将18 mL SO2饱和溶液加入2 mL下列试剂中,密闭放置观察现象。(已知:I2易溶解在KI溶液中) ①B是A的对比实验,则a=________。 ②比较A、B、C,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表明,SO2的歧化反应速率D>A。结合ⅰ、ⅱ反应速率解释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法二实验方案的设计 [典例2]H2O2是一种绿色氧化还原试剂,在化学研究中应用广泛。 某小组拟在同浓度Fe3+的催化下,探究H2O2浓度对H2O2分解反应速率的影响。限选试剂与仪器:30% H2O2溶液、0.1 mol·L-1Fe2(SO4)3溶液、蒸馏水、锥形瓶、双孔塞、水槽、胶管、玻璃导管、量筒、秒表、恒温水浴槽、注射器。 (1)写出本实验H2O2分解反应方 程式并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实验方案:在不同H2O2浓度下,测定_____________________(要求所测得的数据能直接体现反应速率大小) 。 (3)设计实验装置,完成如图所示的装置示意图。 (4)参照下表格式,拟定实验表格,完整体现实验方案(列出所选试剂体积、需记录的待测物理量和所拟定的数据;数据用字母表示)。 考法三 典例3.(2017·江苏,10)H2O2分解速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实验测得70 ℃时不同条件下H2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完整版)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高中物理模型解题 模型解题归类 一、刹车类问题 匀减速到速度为零即停止运动,加速度a突然消失,求解时要注意确定其实际运动时间。如果问题涉及到最后阶段(到速度为零)的运动,可把这个阶段看成反向、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不变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题1】汽车刹车后,停止转动的轮胎在地面上发生滑动,可以明显地看出滑动的痕迹,即常说的刹车线。由刹车线长短可以得知汽车刹车前的速度的大小,因此刹车线的长度是分析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依据。若汽车轮胎跟地面的动摩擦因数是0.7,刹车线长是14m,汽车在紧急刹车前的速度是否超过事故路段的最高限速50km/h? 【题2】一辆汽车以72km/h速率行驶,现因故紧急刹车并最终终止运动,已知汽车刹车过程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从开始刹车经过5秒汽车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二、类竖直上抛运动问题 物体先做匀加速运动,到速度为零后,反向做匀加速运动,加速过程的加速度与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相同。此类问题要注意到过程的对称性,解题时可以分为上升过程和下落过程,也可以取整个过程求解。 【题1】一滑块以20m/s滑上一足够长的斜面,已知滑块加速度的大小为5m/s2,则经过5秒滑块通过的位移是多大? 【题2】物体沿光滑斜面匀减速上滑,加速度大小为4m/s2,6s后又返回原点。那么下述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2m/s B物体开始沿斜面上滑时的速度为10m/s C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8m D物体沿斜面上滑的最大位移是15m 三、追及相遇问题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同向运动时,由于二者速度关系的变化,会导致二者之间的距离的变化,出现追及相撞的现象。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相向运动时,会出现相遇的现象。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两者的位移关系,即抓住:“两物体同时出现在空间上的同一点。分析方法有:物理分析法、极值法、图像法。常见追及模型有两个: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速度小者(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追速度大者(匀速)、 1、速度大者(减速)追速度小者(匀速):(有三种情况)

初中物理模型--最新版

初中物理模型--精选全解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A V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 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判断电流电压示数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光学专题训练

《光学知识》专题训练 专题训练一: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在“探究光反射的规律”时,小李进行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让一束光EO 贴着纸板射到平 OF.将纸板NOF 沿ON 向后折,此时在NOF 面上看不到反射光线,如图乙所示,此实验现象说明 。在图甲中,如果让光线逆着OF : 。 、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请在图中作出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大小. (2)若将纸板B 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纸板B 上不能看到反射光,此现象表明 。 、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如图),第一步:纸板和平面镜M 垂直,将光线沿AO 射到平面M 。第二步:转动右半平面,发现只有左、右两个面在同一平面时,才能在右半平面找到反射光OB ,这说明 ;第三步:让入射光线A O 逐渐 向法线靠拢,观察到 ;第四步,测量∠AON 和∠BON , 发现 。 专题训练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常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如图所示,将一支点燃的蜡烛A 放在玻璃板前,另选一支完全相同未点燃的蜡烛B 放在玻璃板后进行观察.在此探究活动中: (1)小刚拿一支大小和点燃蜡烛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当移动到B ′处时,可以看到它跟像完全重合.这里应用了 (填“等效替代法”或“控制变量法”)的物理方法, 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的大小与原物体 。 (2)小刚发现用光屏去承接蜡烛在B ′点的像,像怎么也无法成在光屏上,这一实验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填“实”或“虚”). (3)若用刻度尺量A 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和B ′点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它们的值是相等的,这一实验现象说明 。 (4)如果用跳棋代替点燃的蜡烛进行实验,请你想个办法看清楚跳棋的像: 。 常见问题: (1)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便于找到并确定像的位置。 (2)为什么用两根等大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3)为什么有时候无法使后面蜡烛与前面蜡烛所成的像重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4)为什么有时候会看到两个像?玻璃板的两个表面发生两次反射成两个像。 (5)直尺在此实验中的用途是什么?直尺可以测量物距和像距. (6)在像的位置放光屏,接收不到像说明什么?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 mm 的茶色玻璃 ②厚为5 mm 的透明玻璃③直尺 ④光屏 ⑤两只相同的蜡烛 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 (填序号). (2)如图所示,点燃A 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 蜡烛,直到与A 蜡烛的像 , 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 ,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 ,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斜面问题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模板 ————斜面问题模型 【模型概述】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1-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1-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1-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1-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 图1-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2-2所示):

图1-2 (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2-3所示): 图1-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 . 6.如图1-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斜面光滑). 图1-4 7.在如图1-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 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 2 . 图1-5

通用模型解题法初中物理

通用模型解题法初中物理 赢在教育 物理教师:喻老师 QQ:41975427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断路 正 确识别电路 办法 判断 电流 电压 示数

电表用途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 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初中物理中的控制变量法

初中物理中的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常用的探索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本文就它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探讨. 自然界中发生的各种物理现象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因此影响物理学研究对象的因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错、共同起作用的.譬如说某段导体中通过电流的大小不仅和其两端电压有关,还和这段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的大小及材料种类等因素有关.所以要想精确地把握研究对象的各种特性,弄清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单靠自然条件下整体观察研究对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研究对象施加人为的影响,造成特定的便于观察的条件,这就是“控制变量”的方法.例如为了研究某物理量同影响它的三个因素中的一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将另外两个因素人为地控制起来,使它们保持不变,以便观察和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一因素之间的关系. 首先,在初中物理实验过程中,控制变量法是一种最常用的、非常有效的探索客观物理规律的科

学方法. 具体做法是根据研究目的,运用一定的手段(控制实验仪器设备等)主动干预或控制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在特定的观察条件下去探索客观规律.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导电体的电阻的大小同导电体的哪些特性有关时,可先故意将横截面积、长度都不同的一根镍铬合金丝和一根铜丝分别串入接有小灯泡的直流电路中,让学生分别观察灯泡发光的亮度,并问学生:刚才的实验现象能否说明电阻大小与导电体的某个特性有关?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得到的结论当然是否定的.再用横截面积和长度都不同的两根镍铬合金丝分别串入上述电路中,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并让学生思考这个实验能否说明电阻大小同导电体的某种特性有关,结论同样是不能.这时就可不失时机地问学生:“那么,我们应该取怎样的两根金属丝串入上述电路来做这个实验,以研究导电体的电阻大小到底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同时向学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几根金属丝让他们选择.学生经过思考并相互讨论后,有的回答:应取两根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的镍铬合金丝进行上述实验;有的同学说:应取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控制变量法专题训练 1、能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的前提: ①某种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②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某种因素”对现象的影响 ③实验过程中,被探究的“因素”作为变量,其他因素作为不变量 ④能过直接或间接的得到实验结果或实验现象 2、常见术语 ①对照组:一般是各个条件都适宜的组别 ②实验组:缺少或增加所要探究“因素”的组别 ③自变量: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 ④因变量:实验结果 ⑤调节变量:被探究的“因素” ⑥不变量:除调节变量外,其他的“因素”,一般要保持适宜 3、常见题型 (1)、实验缺陷类: 实验存在哪些不足/缺陷/哪些需要改进…… ①是否有对照实验 ②实验过程中,是否严格控制变量 ③是否试验次数或样品数太少,存在偶然性误差 (2)、结论表述类: 本实验的结论是什么/从表(图)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实验1和实验2可以说明什么…… ①如果题干中明确了本实验的探究问题,那么就可以对实验问题进行回答; ②问题:××受到什么影响? ××受到√√的影响; 或××受到√√的影响,√√越...,××越...; ③√√对××有什么影响? √√越...,××越...; 或在一定范围内,√√越...,××越...; ④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与某某成正比/反比; 当某某一定(相同)时,某某随着某某的增大而增大/降低; (3)、实验数据对比类: ①通过对比实验得到某某结论

②实验1与实验形成对照组 ③实验有几组变量 ④某一个步骤的目的是 (4)、实验设计类:为了探究某某对实验的影响,应该怎样设计实验? 其他条件相同,所探究的因素设计成不同;应用题目所给的语言回答。 (5)、提问假设类: ①根据实验过程,提出实验目的(实验探究的问题) ②根据实验提出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 ③根据已有的假设或猜想,提出自己的假设或猜想 ④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判断假设或猜想的正误 ⑤根据实验结果(现象),写出实验结论,一般按照假设的模式写 ⑥已知实验结论,根据结论写出实验结果或现象 (6)难点:转换法 将不可直接测量量,转化为可直接测量的量,结论要与目的一致,而不是实验本身。 专题训练: 1.某兴趣小组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活动中,设计了如下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 甲组乙组 环境条件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实验材料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 苗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 处理方法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环境中生长10天(1)请你在表格中写出乙组的环境条件。 (2)如果该假设成立的话,那么实验的预期结果是:。 2.某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 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1)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

初中物理模型

一、电学模型(一) 模型口诀 先判串联和并联,电表测量然后判; 一路通底必是串,若有分支是并联; A 表相当于导线,并联短路会出现; 如果发现它并源,毁表毁源太凄惨; 若有电器与它并,电路发生局部短; V 表可并不可串,串时相当电路断; 如果发现它被串,电流为零应当然。 模型思考 你想知道常用、快捷、有效、正确识别电路连接方式的四种方法吗? 你会迅速、快捷、无误地判断出电路发生变化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吗? 你能根据实验现象或者题中给出的器材,准确、有效、方便的查找到电路中发生故障的原因吗? 模型归纳示图 去表法 串联电路 标电流法 并联电路 节点法 去元件法 正确识别电路办法

明晰电压表电流表测量电路部分 部分电阻变化 总电阻变化 总电流变化 部分电流、部分电压、电表示数 电功、电功率 故障已给出 假设法 判断电路故障 电路图分析 故障未给出短路 串、并连接 断路 电器连接方式 使用注意 电表用途 判断电流电压示数

串、并联电路的识别方法 电路连接有两种基本方法──串联与并联。对于初学者要能够很好识别它们有点难度,下面结合串并联电路特点和实例,学习区别这两种电路的基本方法,希望对初学者有所帮助。 一、串联电路 如果电路中所有的元件是逐个顺次首尾连接起来的,此电路就是串联。我们常见装饰用的“满天星”小彩灯,就是串联的。家用电路中的开关与它所控制的用电器之间也是串联的。串联电路有以下一些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各用电器依次相连,没有“分支点”。 (2)用电器工作特点:各用电器相互影响,电路中若有一个用电器不工作,其余的用电器就无法工作。 (3)开关控制特点:串联电路中的开关控制整个电路,开关位置变了,对电路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即串联电路中开关的控制作用与其在电路中的位置无关。 二、并联电路 如果电器中各元件并列连接在电路的两点间,此电路就是并联电路。教室里的电灯、马路上的路灯、家庭中的电灯、电风扇、电冰箱、电视机等用电器之间都是并联在电路中的。并联电路有以下特点: (1)电路连接特点:并联电路由干路和几条支路组成,有“分支点”。每条支路各自和干路形成回路,有几条支路,就有几个回路。 (2)用电器工作特点:在并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相不影响。某一条支路中的用电器若不工作,其他支路的用电器仍能工作。比如教室里的电灯,有一只烧坏,其它的电灯仍然能亮。这就是互不影响。 (3)开关控制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开关的作用与支路开关的作用不同。干路开关起着总开关的作用,控制整个电路。而各条支路开关只控制它所在的那条支路。 三、识别电路方法 1.定义法:综合运用上面介绍串并联电路的连接特点及用电器工作特点,针对一些简单、规则的电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其它方法的基础。 2.路径识别法:根据串并联电路连接特点,串联的整个电路只有一条电流的路径,如果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路径即为并联电路。 例题1如图1所示的电路,是判断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初二物理下册实验探究专题训练(后附答案)

究问题.如图所示的是小明设计的实验的几个主要步骤(小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3)在本实验中,小明采用的方法叫做__________法 2、将一个薄钢条的下端固定,分别用不同的力去推它,F=F=F>F,使其发生如图所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表为小明同学做“研究弹簧的长度与拉力关系”的实验记录数据:

4、课外学习小组在探究“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的关系”实验时,实验数据如下表。(1)在图16中画出弹簧伸长L与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像。(2分)

、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5所示: 8、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如图15所示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弹簧测力计_______(选填“必须”或“不必”)沿水平方向拉着物块 “大于 测力计的示数。

(4)比较甲、丁实验,发现甲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大于丁实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小明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你认为他的结论是______(选填“正确”或“错误”)的。 (5)小明要对实验装置进行改动,如图16所示,重复实验,发现效果更好,实验中,小明______(选填“一定”或“不一定”)要匀速拉动长木板。 9、如图所示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器材有:木块,小桌,砝码,海绵.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分析: (1)我们是根据海绵的________________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的; (2)甲、乙两图说明: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丙、丁两图说明: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_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10、小李同学利用如图18所示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小李检查压强计的气密性时,用手指不论轻压还是重压橡皮膜,发现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变化______(选填“大”或“小”),表明其气密性差。小李调节好压强计后,U 形管两边液面相平。 (2)小李把金属盒分别浸入到甲、乙图中的两种液体(水和酒精)中,发现图甲中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较小,他判断图甲中的液体是酒精,其结论不可靠,原因是没有控制金属盒在液体中的_______;他改变图乙中金属盒的深度,其探究情况如图丙所示。 (3)小李发现在同种液体中,金属盒所处深度相同时,只改变金属盒的方向,U形管两边液柱的高度差不变,表明________。 11、小梁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地大气压的值.她在长约1米,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用手指将管口堵住,然后倒插在水银槽中,放开手指,管内水银面下降到一定高度时就不再下降,如图所示. (1)已知水银的密度为13.6×103 kg/m3,她通过数据计算得出大气压的值为________Pa.

(完整版)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初中物理题型解题技巧 物理试卷结构(共五大题型)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作图题: 四、探究与实验题: 五、简答计算题: 【选择题】 物理选择题的特点是概念性强、针对性强,具有一定的多样性、迷惑性。选择题能考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记忆与理解、判断与推理、分析与比较、鉴别与评估等多种能力,所以它是考查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能力的常用方法。 选择题的题型一般有: 概念辨析类、规律理解类、联系实际类、求比值类、图像分析类、电路故障类、对物理方法的理解类、估值类等。 概念辨析 所谓的概念辨析法是指用物理概念作为标准去分析题目所给的条件和提出的问题,辨别正误,从而判断获取正确结果的解题方法。 解答这类题主要对物理概念要准确记忆和正确理解,对相关的不同概念的区分及对某些重要概念的内涵要分析到位。 规律理解 主要考查对物理过程中物理规律的辨别能力。 解答的关键是对题干中描述的物理过程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分析,然后找准其对应的物理规律,再利用物理规律对选项的内容逐一进行分析,最后做出选择。 联系实际 这类题主要考查物理规律、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解答的关键是对生产、生活或事例的分析,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剖析事例或现象的过程中,找到与物理原理的联系,进而做出解答。 求比值类(比例法、数据代人法) ()比例法:利用数学的比例式来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之为比例法。 用比例法解题可以省略反复套用公式而带来计算的烦琐,对物理量的单位也没有统一的要求,只要相比的同一物理量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运用这种方法既能通过计算定量得出结果,也能经过分析定性比较大小。 运用比例法的一般步骤是: 了解题意,选择相应的物理公式。 依据题目描述的物理现象找出保持不变或者相等的物理量。 用不变的(或相等)的量为纽带,将公式联立成比例式。 ()数据代入法:根据题目给定的数据,给未知的某个物理量假定一个恰当的值代入题中,然后进行计算。 图像分析 在物理学中,常采用数学中的函数图像,将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因此图像实际上反映了物理过程(如熔化图线等)和物理量的关系(如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等)。运用图像知识来解物理试题的方法,叫图像法。 运用此方法时应做到: 识别或认定图像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弄清情景所描述的物理过程及其有关的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