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

合集下载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
华威先生是指英国学者雷蒙德·华威(Raymond Williams),
他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家之一。

他的
理论触及了广泛的领域,如文化、传媒、文学、政治等,对
于当代文化研究和社会学具有重要影响。

华威先生对文化的定义与传统的观点有所区别,他强调文化是一种基本的生产方式,包括社会实践、价值观、符号系统等。

他关注文化如何被社会生活塑造和被人们接受,并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理论,如文化的“流动性”、“结构性”和“对抗性”。

华威先生也对传媒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媒体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及媒体如何塑造和传播意识形态的观点。

他认为媒体是一种表达和形塑社会意识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受到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的影响。

此外,华威先生对英国文学历史也有所贡献,他主张将文学研究与社会历史联系起来,探讨文学作品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他提出的“文化材料主义”理论对于理解和研究文学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之,华威先生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文化研究、传媒理论以及文学研究等领域,他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对于理解和分析当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读后感《华威先生》读后感。

《华威先生》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情感的小说,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主人公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深被它所触动,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华威先生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智慧的男人,他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深深影响了我。

在小说中,他对待朋友和亲人都非常真诚和善良,对待爱情更是充满执着和坚定。

他的品德和行为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思考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华威先生的坚韧和勇气让我明白,人生中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但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另外,小说中对于爱情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执着和坚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真谛。

他对待爱情的真诚和付出,让我深深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和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左右,而华威先生对待爱情的纯粹和真挚,让我明白了爱情的本质,也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爱情。

除此之外,小说中对于人性的描写也让我深有感触。

华威先生身边的人物形象各异,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的人心机深重,有的人善良正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他们的行为和言谈都反映了人性的多样性,而通过对《华威先生》的阅读,我对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读完《华威先生》,我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作者简·奥斯汀通过对华威先生的塑造,展现了人生的价值观和人性的复杂性,让我受益匪浅。

我深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所感动,也对自己的人生和情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也能够珍惜自己的爱情,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和勇气的人。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

论《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华威先生》是爱尔兰作家伯纳德·肖的讽刺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虚伪、自大、道德沦丧等方面的揭露,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该作品的讽刺艺术十分精妙,本文将从其叙述技巧、人物塑造和主题阐发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其讽刺艺术的内在逻辑。

一、叙述技巧《华威先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让读者通过主人公哈罗德·华威的视角来了解整个故事。

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华威的思想和行为,更容易与其产生共鸣和互动,也加深了讽刺的效果。

此外,肖还在小说中穿插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语句和情节,从而让读者深入反思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扭曲。

例如,华威在讲述自己的成就时夸大其词,自称“我是个很出色的人”,同时又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于运气,“人生真是多灾多难啊,我比其他人好运一些,不是吗?”这种对比式的表述让读者在愉悦笑声中发现自己的思考盲点,从而引起对社会和人性的深思。

二、人物塑造小说中的主人公华威是一个道貌岸然、自大虚伪的上流社会人物。

他生活奢华,爱慕虚荣,经常在社交场合作出种种华丽的姿态来吸引人们的关注。

然而,在他淳朴的面具下,隐藏着一个铁面无私、自私自利的人,他在与家人和朋友的交往中表现的并不友善。

华威的人物形象不仅揭露了上层社会的伪装和道德沦丧,也突出了现代人性的扭曲和空虚。

除了哈罗德·华威,小说中还塑造了其他丰富的人物形象,如华威的妻子,银行家,朋友等,都是对社会虚伪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描绘,加深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三、主题阐发小说的主题是反虚伪和人性扭曲,通过对华威等人物的揭露和讽刺,探讨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人性的扭曲。

华威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他的道貌岸然和自大,以及他的家庭生活中的自私自利和铁面无私,都是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扭曲的细致揭示。

小说通过讽刺的手法,引导读者进行反思和思考,从而引发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华威先生》的讽刺艺术通过其细致的叙述技巧、丰富的人物塑造和深刻的主题阐发,达到了揭示社会、批判人性的目的,同时也让读者在笑声中深入了解当代社会的复杂与扭曲,启示读者反思社会与人性的本质,使读者深入思考和反思。

《华威先生》解读 (4)

《华威先生》解读 (4)

解读华威人物形象写于1938 年的《华威先生》是张天翼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短篇小说之一。

它与《速写三篇》(1943 年出版)中的另外两篇《谭九先生的工作》、《新生》,在当时的左翼文坛上都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这三篇的主旨都在于揭露抗战初期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阴暗面, 而其中的《华威先生》是里面最为有名的一篇。

小说篇幅不长,也没有什么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也缺乏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的艺术构造。

作家只是通过几个会议片段的描写,就把华威先生的形象成功地塑造了出来,用幽默讽刺的艺术手段揭露了混迹在抗战队伍中的官僚形象,极富典型意义。

这得益于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抗日统一战线内部的矛盾变得激烈起来,其斗争也日趋尖锐。

一方面,人民群众的抗日激情高涨,另一方面,国民党统治区地方的军政界的头目却害怕人民动员起来。

作家对后者的情况是比较熟悉的, 因为他曾经参加过一些救亡活动和文化界的统战工作,比较了解这内部的矛盾情况,他从纷纭复杂的现实生活中截取了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段来反映当时的阴暗面,内涵着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与抗战热情。

关于华威先生的形象塑造,这是历来的评论者所关注到的一个重要话题。

总的来看,他是混迹于抗日文化阵营中的一个国民党小官僚, 平时不学无术庸俗浅薄但又自命不凡、刚愎自用,有着近乎痴迷的强烈的领袖欲。

从全文的结构安排来看,作家主要是通过华威先生在赶赴各种会议以及在会议上的表现来刻画其性格的,通过这个公共场合让他的丑恶形象自暴于读者面前。

解读作品,华威的外在装扮是“他永远挟着他的公文皮包。

并且永远带着他那根老粗老粗的黑油油的手杖。

左手无名指上带着他的结婚戒指。

拿着雪茄的时候就叫这根无名指微微地弯着,而小指翘得高高的,构成一朵兰花的图样。

”这哪是与群众共同抵御外侮的实干型领导, 分明有着一种“贵族”的味道。

而他给我们最直接的印象就是一个字——“忙”。

在这个小城里,他的包车跑得最快: “包车踏铃不断地响着。

高中语文《华威先生》

高中语文《华威先生》

总结
通过讽刺,塑造了一个忙而无功,只知 抓权弄权的虚伪、虚弱、骄妄专制、粗 鲁庸俗、媚上欺下的官僚形象。 揭露蒋介石集团假抗日、真独裁的真面 目。

本文的写作背景:

《华威先生》创作于1938年抗战初 期,当时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然而国 民党反动派头子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 抗日,仍鼓吹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 个领袖,在统一战线内部开展“争夺领 导权”的斗争,一批蒋介石政权的官僚, “力图打进一切群众团体中去领导,以 便一面探听和监视,一面设法阻碍群众 运动” 小说把这样一个人物放在抗战这样 国难当头的环境中,对他身上体现的丑 陋性,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和批判。
主要表现手法
讽刺
◦ 1、什么是讽刺? ◦ “ 用讥刺和嘲讽笔法描写敌对的 或落后的事物,有时用夸张的手法 加以暴露,以达到贬斥、否定的效 果。”这种表现手法,即为讽刺。
◦ 2、讽刺发生的三个条件: ◦ ①生活中存在的假丑恶现象 ◦ ②作家得对它们表态,秉持公正 心而针砭 ◦ ③这种针砭须以喜剧性方式表现 出来,表现形式力求“婉曲”。 ◦ 3、讽刺手法:对比、比喻、夸 张、反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等
1.你认为华威先生最有讽刺 意味的地方有哪些? 2.运用了哪些讽刺手法?
自相矛盾 、 夸张
一、在人物形象刻画上蕴含 讽刺性。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丑陋的
矛盾。

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 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他领导地位的风吹 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 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 和尊严显示他内在的虚弱。
——对比手法
鲁迅的《藤野先生》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 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 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 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

华威先生名词解释华威先生名词解释华威先生(Mr. Warwick)是一种良好的学者和具有深厚知识的绅士。

他拥有广泛的知识,并在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

华威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质而闻名,他一生致力于学习和教育事业。

华威先生是一位教师,他充满热情地教授学生们各种学科的知识。

他是一位多学科的教育家,熟悉各种学科,并拥有深入的了解。

华威先生引导学生通过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发展综合能力来更好地理解世界。

华威先生是一名研究者,他积极参与各种研究项目,并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学术研究的热情和追求卓越推动着他不断探索新的领域,并为学术界做出贡献。

华威先生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引用,并为学术社区提供了宝贵的见解。

华威先生是一位导师,他引导学生在学术和个人生活中成长。

他不仅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与学生建立起亲密的师生关系。

华威先生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独特才华,并向他们提供指导和支持。

他的导师作用不仅在学术方面,还包括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和个人品质。

华威先生是一位社区领袖,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为社区做出贡献。

他关注社会问题,并致力于改善社会环境。

华威先生通过组织活动、发表演讲和参与志愿者工作来推动社会变革。

他的努力使社区得到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

华威先生是一位创新者,他不断追求新的思想和方法。

华威先生挑战传统观念,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他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并鼓励他们不断探索新的领域。

华威先生通过鼓励创新,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

华威先生是一位勇敢的领导者,他在困难时刻表现出坚定的决心和指导能力。

华威先生面对各种挑战,并带领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他以身作则,并以慷慨的态度帮助他人。

华威先生的领导风格激励着他身边的人,并促使他们成为更好的领导者。

总的来说,华威先生是一位兼顾才华与人品的学者和绅士。

他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质使他在教育领域和社会中有着重要影响力。

华威先生通过教学、研究和社区服务不断推动学术和社会进步。

华威先生赏析

华威先生赏析

华威先生赏析华威先生,即歌剧歌手、演员和诗人华威柯克,他生活在19世纪末以及20世纪初,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期下英国最重要的音乐艺术家之一。

威先生的音乐拥有深远的影响力,他在歌剧领域有着伟大的成就,使他被视为英国的文化象征。

他的作品包括《百老汇歌剧》、《活跃浪漫主义》、《芝加哥》、《蝴蝶梦》等。

他的作品取材于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也涉及现代英国文学,结合古典乐曲和乡村民谣。

华威先生的歌剧是一个结合了古典乐曲和乡村民谣的综合体。

他的歌剧文本为约翰斯塔尔洛克和威廉萨缪尔狄更斯作词,基于17世纪以后的英国诗歌。

时,华威先生也在把古典乐曲作为创作背景,将浪漫主义的诗歌与现代英国文学融入他的作品当中来。

他的作品将文学中的情感与审美想象,以及古典音乐的结构和美感紧密结合。

华威先生的作品涌现出一股活跃的浪漫主义情绪,它清晰地表达了18世纪和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精神的总体特征。

他的作品中流淌着对生命、自由、理性和自然的尊重,并极具表现力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

威先生把浪漫主义的精神融入到他的歌剧中,用艺术抒发他的情感,表达他的理想,并唤起人们的爱、勇气和自信。

他的作品受到大众的广泛欢迎,人们对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情感和美学反应。

他的作品描绘出一种生动、感性、唯美且有张力的艺术歌剧景象。

威先生通过他的作品把感性艺术和浪漫情绪表达到绝顶,他的艺术创作成就也受到后代的响应和赞扬。

华威先生的歌剧艺术从音乐、文学和舞蹈的三个要素出发,把浪漫主义的文学元素、古典音乐元素和舞蹈元素融入到一起,创作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他的作品融入了相当多浪漫主义和古典元素,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歌剧艺术的代表。

他把浪漫主义的精神融入到他的作品中,表达出浪漫主义的核心价值。

华威先生在浪漫主义歌剧领域有着显著的成就,他的作品富有多种文化色彩,展示了英国文化的精致性和多样性。

他的作品在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音乐艺术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英国文学界、音乐界和舞蹈界的重视和喜爱,也受到全世界的赞誉和尊重。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明暗两线题目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明暗两线题目

华威先生人物形象明暗两线题目【原创版】目录一、华威先生的形象概述二、华威先生形象的明暗两线分析1.明线: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2.暗线: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三、明暗两线交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正文一、华威先生的形象概述华威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张恨水笔下的一位人物,出自小说《啼笑因缘》。

他是一个充满正义感、执着追求真理的革命者,具有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质。

在故事中,他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敢地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历经坎坷,不屈不挠。

然而,他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挫折。

二、华威先生形象的明暗两线分析1.明线: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华威先生作为一位革命者,他的信仰和正义感是他形象最鲜明的特点。

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投身革命事业,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奋斗。

他坚定信仰,毫不动摇,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能够坚持下去。

正是这种坚定的信仰,使他成为了正义的化身,让人们敬仰和尊敬。

2.暗线: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然而,在华威先生的光辉形象背后,却隐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剧人生。

在革命的道路上,他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坎坷,失去了亲人和朋友,感受到了深深的孤独。

这种孤独,使他对人生产生了怀疑,对信仰产生了动摇。

然而,正是这种内心的挣扎,使他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让人们感受到一个有血有肉的华威先生。

三、明暗两线交织,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华威先生的形象,既有正义的化身、坚定的信仰这一明线,也有孤独的内心、悲剧的人生这一暗线。

这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人们敬仰他的坚定信仰和正义感,同时也同情他的悲剧人生和内心挣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天翼,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员。

短篇小说《华威先生》创作和发表于抗日战争初期。

华威先生是一个国民党政客,一个抗日战争时期只对限制和控制群众抗日工作的“领导”感兴趣的国民党文化官僚,一个“领导迷”和“开会迷”。

作品中主要运用了讽刺特色将华威先生这个国民党小官僚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华威先生》是一篇讽刺作品,它的讽刺手段主要体现在:1、漫画式的夸张;2、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3、个性化语言的运用;4、还有“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以下就这些方面作一下分析。

漫画式的夸张:作者并不对人物作精雕细琢,而是选择富有特征意义的细节,粗线条地勾勒几幅富有讽刺意味的人物活动剪影,凸现人物本质。

例如,写华威先生的包车:这个城市里跑得顶快的是华威先生的包车,像闪电一样快,踏铃不断地响着,黄包车立刻就得往旁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拉斜,担子很快地就让到路边,行人赶紧就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

这是漫画式的夸张,凸现这位党老爷真是威风八面,使封建时代的官老爷也要自叹勿如。

又如,写华威先生到会:照例的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已经等得极不耐烦了,他呢,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意思是通知大家他到会了;他态度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走进去,在门口还稍为停一会儿,并且还看着天花板点点头,算是向整个集体打招呼,画出了一幅架子十足,自命不凡的官僚相。

会议主席讲话时,他不断地在那里括火柴点他的雪茄烟,把表放在面前,括了两分钟火柴就跳起来打断主席发言发表他的领导意见。

他常常用食指指着谈话对方的胸脯讲话。

这些细节都有夸张成分在内,从而体现了他的官僚的特征,是一幅幅漫画式的人物速写。

并且这些细节言行都是反复应用在华威身上的。

捕捉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某些言行加以反复描写,也是一种夸张的方法。

作者反复地渲染他的“忙”劲,有力揭示了华威性格的核心是强烈的权力欲和极大的投机性。

这种重复的滑稽言行的描写,是粗线条的,富有夸大的漫画味,讽刺也异常有力。

展现言行的矛盾,前后的矛盾,在强烈对比中进行讽刺是本篇讽刺的又一手法。

一是言行的矛盾,他口口声声要别人努力抗战工作,他自己的行动却都是抗战工作起阻碍作用;他说抗战工作实在太多了,恨不得取消晚上睡觉制度,但是却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家吃饭。

二是前后不一。

参加难民’救济会会议时虽迟到而仍摆足官僚派头;参加文化界抗敌
总会常务理事会迟到时脸上堆着笑,对每一个人点头,还伸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有时候要人家叫他“威弟”、“阿威”,似乎是个非常谦虚平易的人;有时候却瞪着眼睛骂人叩昆蛋”,恫吓人家“你们小心”,一副流氓相:是一个有着多种脸面的角色。

逼真的细节进行对照,一下子就可以触到人物灵魂的深处。

华威先生的性格和工作作风是作者讽刺的重点,张天翼很善于抓住华威先生的一些独特细节进行对照。

比如,华威先生去参加会议时总是显得庄严而谦恭,他会“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

”申明自己不当主席,但马上他就来推举主席了,并且不容别人发表意见,拍了几下手板,就霸道地确定了人选;还有,他总是不厌其烦地宣扬他的两点意见(1要加紧工作;2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 ,而这些对抗战工作没有一点用处。

个性化语言的运用,人物的语言非常性格化,即使是被大大夸张后,仍充满了生活气息。

小说中华威先生讲话,一般都是快节拍的。

在大肆宣扬他的两点意见(1要加紧工作;2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

)时,话语是干巴巴的公文腔;而在小声谈起昨晚醉酒的趣事时,则“带着很机密很严重的脸色——小声儿问”,流露出玩笑的口吻。

他在说话客气的时候,又随和又有气度,如在文化界抗敌总会上的发言:“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

……”但在因为妇女界的战时保婴会没有找他参加委员会而大发其火时,却像机关枪一样粗话连篇,指责威胁别人。

不过,无论怎样变来变去,只要华威先生一开口,你便会感到他的虚伪和作假,感到他的庸俗和卑劣,但作者写来却一本正经,这样就更增加了讽刺效果。

《华威先生》的“速写”艺术与“展演”技巧
本文没有情节的连贯性,没有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等等,也没有关于华威先生的完整的故事,只是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居然没邀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

总共5 个小小的人生片断,就像画家东涂一笔,西抹一下,一个官僚型的文化人形象就仿佛在读者面前转了一圈,奇迹般地构成了。

可以说《华威先生》是真正意义上的“速写”小说体的作品。

本文在叙述节奏上,前三个片断还算舒缓,华威先生也是从容大度的;后两个片断突然绷紧,直至华威先生酒醉被扶上床,打个寒噤,还在念叨“明天十点钟有个集……”,漫画式地加上了最
后一笔。

这种抓住人物性格中最触目的特征及其外部表现形态,不避琐屑的细节描写,依靠迅速推进的性格“亮相”来“凑”成一个夸张的形象的方法,也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效果。

《华威先生》,在体裁上属于短篇小说,有“速写”的艺术特色,但它不是急就章之意,而是对作品写作意象和写作风格的一种概括。

《华威先生》的写作方式确实有些与众不同:它篇幅短,意蕴深厚,讽刺意味浓郁,这些都与作者对“展演”叙述技巧的倚重与合理调用有关,因为一个艺术上成熟或趋于成熟的作家总会在其作品中贯注着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

《华威先生》是一个讽刺性作品,小说对人物华威先生的行为、动作、举止、对话等用语言描述出来,使得人们读作品看的虽是文本,但头脑中响应的却是具体生活场景,这是因为作品人物在展演自己。

作者让人物在作品中自己来“表演”,作者的任务只在于用笔去临摹,用我们的话说就是让作品人物自己去展演,作者几乎不置一词,华威面貌,他的重复而空洞的发言、装腔作势的气派、阴暗自私的心理,却已跃然纸上。

《华威先生》在让主人公展演之时,极力避免用内视角来述说,因此它很少用独语,拟想叙事者让述说的对象展演自己的这种写作心态,让说话主体与述说对象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有了距离,才能让对象自己去活动,才能让对象毫无知觉地去暴露自己。

在《华威先生》的叙事语境中,作者始终把华威放在了“被看”的位置上,讽刺和嘲弄的叙事意图来自于作者给华威安排的话语位置,他一旦进入这一位置,就相当于把自己置于被拍照的闪光灯下,毫发毕显、窘迫异常,越掩饰越让自己出乖露丑。

讽刺艺术的主要任务是把丑恶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把社会生活中真正龌龊的东西揭露出来,进行嘲讽、鞭挞,间接地表现作家对美好事务的向往。

文章充分讽刺了那些“领导迷”、“开会迷”和官僚。

华威先生形象更有其普遍性意义和超时代性。

而只要还有上述现象存在,华威先生就具有现实生命力。

这是一篇偏重于展演、类似于戏剧的小说,它给人物提供的台词都有很强的行动性,当读者把它的叙事意图在自己头脑中“复制”出来时,其可展演的内容丰富,再创造的空间大,如此一来当然就可以收到“言短意长”的艺术效果了。

这就是作者特别申明的“速写”艺术境界的体现。

讽刺作家张天翼出身在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个诙谐的老人,爱说讽刺话”,二姐又特别“爱说弯曲的笑话,爱形容人,往往挖到别人心底里去”。

这样张天翼也不知不觉地用讽刺的眼光去打量周围一些小人物。

而且他从小随父亲辗转各地,接触过不同阶层的人物,这些都为他塑造讽刺形象奠定了生活基础。

另外处在20世纪30年代的黑暗社会中,许多作家都选择讽刺来反映现实人生。

张天翼观察社会反映生活的侧重点是生活中的喜剧因素,他的笔锋几乎触及社会的各个角落,展现出一幅黑暗旧中国的缩影。

在他的小说里,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讽刺典型,有被迫卖身的妻子(《团圆》),有鱼肉乡里的土豪(《三太爷与桂生》),有受贿而从轻报灾的委员(《呈报》),有借抗战中饱私囊的投机者(《谭九先生的工作》),有空虚动摇的知识分子(《移行》)、庸俗的小市民(《陆保田》)、哗变的士兵(《二十一个》)、觉醒的佃农(《蜜蜂》)、心理变态的母亲(《善女人》)、寻找刺激的无聊文人(《温柔制造者》)等。

对这些典型的讽刺对象,张天翼发出了不同的笑,有对愚昧不幸的劳动人民的含泪苦笑,有对动摇庸俗的小知识分子轻松的嬉笑,还有对虚伪狡诈的官僚地主愤激的冷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